李宇铭博士「望而知之谓之神」讲座(Youtube video)

2016年6月6日晚上,李宇铭博士于台中中国医药大学,主讲了「望而知之谓之神——《灵枢》明堂诊法的原理与示范」讲座,与两百多名中医学生与医师共聚一堂,展开了精彩的学术交流!

DSC09759

 

感谢学士后中医学系系学会、中医学系会同学的努力,将讲座拍摄录影,可供各位中医同道分享,交流学习。收看讲座录像请点击:【李宇铭博士望而知之讲座】(普通话)


此外,2017年4月 20日晚上于香港浸会大学以广东话主讲同一题目,讲座录影与大家分享:

【讲座介绍】

讲题:「望而知之为之神——《灵枢》明堂诊法的原理与示范」

《难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诊为四诊之首,其中透过观察面部气色以断证之望面诊法,在现代中医几近失传。其实早在《黄帝内经灵枢》之《五色》篇中,已经有面部与五脏六腑、头面肢节对应部位的明确记载,后世称之为「明堂诊法」或「五色微诊」。本次讲座,李博士将介绍他多年研究学习此法之心得,讲解望面诊法之基本理论,并且即场示范望面知病的看病方式。


【台湾讲座后同学感言】

老师您好~我最近几次有去听您的演讲,没能亲口跟您说,真的非常谢谢您带给我们这么棒的讲座!
您的专注、热情、诚恳让我深受感动,而对中医的热忱也让我更喜欢中医~
希望能在困顿或迷惘时,回想起这次内心的悸动。

—-

我想,各种诊法仍不离其宗,锻炼的过程和目标,去感受明了心性,发现最根本处
「其实没有事情困住你,是你自己困住自己」
如此真诚的医者,真的是一场好演讲~
想啊想啊想,什么才是我想要的呢?

—-

听完老师今天的演讲收获满满,想起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觉得老师是一位很真诚、很替病人着想的医者,身为学生应当向老师多请益学习,再次谢谢老师!

—-

谢谢你远道而来台湾分享中医的心得给我们,演讲真的很棒,谢谢你。

—-

李教授,谢谢您这几天的演讲,我听了第一四五场,虽然仅仅还是个后中医的学生,但真的受您启发良多,实在感恩!法喜充满!

—-

谢谢老师加好友,也谢谢老师您带给我这初学中医的后辈一个心灵飨宴.不管是老师对中医的热情与研究精神,或是视病犹亲的医德,一直都很喜欢中医,听完老师的演讲更深深觉得中医很有趣.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也了解伤寒论等经典是应该要如何去学习,听到老师曾休学一年钻研伤寒论,让我也燃起想要效法老师钻研伤寒的斗志.希望将来学有心得能和老师讨论交流~最后谢谢老师~也祝您身体健康,晚安~

—-

在台中听了三场李教授的演讲,场场精彩,觉得李教授对于中医的热诚及待人处事的诚恳都是我们后辈要学习的,也很幸运能听到教授过去的学习经验,非常有收获,教授无私的分享与谦虚的态度着实令人敬佩,非常感谢。

—-

老师您好, 我是中医系大三的学生。 老师昨天的演讲非常精采! 让我对中医再度燃起热诚! 老师谢谢您!

—-

李医师您好,我是中国医药大学的学生,前两天听了您的演讲:望而知之谓之神,获益良多。非常感谢您不吝分享自己的临床心得,您对中医的热忱是后辈的好榜样,再次感谢您!

—-

谢谢李教授昨日有趣的分享,上的好开心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能够有您这样的中医前辈真是我们的福气 🙂

—-

谢谢李教授精彩的演讲,能够把内经中的内容用这么生动且真实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真的是大开眼界!!!
希望您之后还有机会来台湾演讲交流!!!

—-

李教授,今天很感谢你回答我关于「中医学习教材的问题、还有当学生该怎么样面对」 真的觉得我的问题真的冰释了,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教材、师资,其实也是我们同侪相当烦恼的一件事,经过您的讲解与文章的提醒,我觉得我就是文末那个学心浮躁的人,谢谢您的点醒
这几天听了您三场演讲,真的收获良多,心境也为之一转,以前的我虽然爱中医,但学习上总有一种救亡图存的急迫、焦躁感,这次您不但给我在伤寒、内经明堂诊法的示范,更重要的是让我对中医更加有信心,更加有底气。十分感谢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饱食让人亏虚?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在过去饥荒的年代,常见虚衰的病证,可是到了今天丰裕的社会,却还有不少人担心自己「营养不良」,这究竟是甚么一回事?在中医上看,饮食的过饥与过饱也可以伤脾胃,过于饥饿当然会让人气血不足,其实过饱最终也可以让人变虚!

9047681193_db6db1acc9_z

图:flickr

都市人经常过饱,试试问孩子们:「甚么叫肚子饿?」很多孩子都没试过真正饿的滋味,成年人也甚少饿多于一天。我们很多时饮食都不是因为真正的饥饿,并非肚子饿才吃饭,而是因为情绪(开心就吃、不开心也吃),或者因为习惯(定时定候吃),或者因为节俭(觉得不要浪费食物)。

诸多饮食的原因,大多都不是身体需要,当吃的东西超过身体的需要,就会造成负担,人在年轻的时候,这种负担不容易察觉,觉得只是自己正常的消化能力,但是当年岁增加的时候,开始吃同样份量的食物也消化不了,其实是自己一直吃东西过多而不自知。

 

饮食过饱的三个进程

 

仔细而言,经常饮食过饱对健康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过程。第一,当我们胃肠健康时,因为消化能力好,就算吃得多也不觉得有问题,饮食过多产生太多气血,多出来的部分身体用不完,也可透过各种途径排走,因此健康人就算吃得多也不会长胖,能够自我调节。但是,如此一直吃太多,身体来不及排走,气血变得浑浊,可以导致身体局部丰盛或者生疮;再因为某些地方壅塞不通,气血难以流到某些地方,导致局部虚弱,那就是各种文明病的特征。

第二,当肠胃开始变弱,消化不了那么多,气血也就变得虚弱,同样份量的食物开始受不住,吃饱了容易「饭气攻心」觉得疲累,但由于人的食欲还强,只是吃多了又不行,心理不能满足,总是希望吃多一点,以为自己的疲乏是由于吃不够所致,形成恶性循环。其实并非因为自己真需要那么多,只是因为过去能够承担的分量,现在已经承担不了。气血产生过多的部分,如果未能透过一般途径排走而留在体内,可以积聚在皮肤内脏之中,尽管吃得不多反而比过去更容易变胖,「喝水也会肥」。

第三,当肠胃变得更弱时,难以消化食物,气血更加虚弱,除了见胃肠不适之外,易饱又不容易饥,可是即使没有饥饿感,心中却仍想着应该要吃饭,「有心无力」,每逢就餐时纵使吃不下,却硬要吃下去意欲补身,进一步加重自己胃肠负担,导致胃肠更虚,又再加重恶性循环。胃肠虚弱导致一身气血亏虚,继而百病丛生。

常说「虚不受补」,胃肠受伤了,怎样补都未必能补进去。都市人想要健康?记住中医一句话:「饿治百病」,实乃金石良言。

 

载于2016年1月29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李宇铭暑期师承学习小组】

师承学习是传统中医的学习方法,透过师生互动,老师因材施教,学生因能学习,才能真切满足学习的需要。我亦深明此理,过去曾跟师学习多年,全赖长期提问讨论,感激师傅语重深长的教导,促使我的启蒙成长,引领我进去中医之门。

IMG_0014

为薪火相传,延续恩师教导,教学相长,我想尝试在暑期开展师承学习小组,计划如下:

 

 

一、对象

  • 中医本科生,约10-15人,年级不限,不分院校,高年级优先、具诚意者优先。

 

二、学习安排

  • 自2016年6月27日起,逢周一下午6-8时,一起进行讨论学习,共约十次聚会(视乎具体情况增减),地点在旺角Club O会址。
  • 讨论内容天南地北,近至各种中医知识,远至天地人生,就老师所知,无所不谈。
  • 讨论节奏明快,老师会直接给你答案,但我们也知道答案不止一个,每一个人需要的也不同,因此更欢迎追问讨论。
  • 活动费用全免,学生需要符合下列要求——

 

三、学生义务

1.尊师重道。由于各师各法,请先行了解老师的学术思想,认同者才报名参与。(老师学术思想,请参阅网站http://leeyuming.com/

2.积极学习。鼓励逐步熟读老师著作,平时勤加思考,于聚会中踊跃提问。

3.撰写文章。每位学生每星期撰写一篇文章,在每次聚会的后一天,于网上Facebook内部群组递交。

  • 字数不限,可长可短,请自定标题,内容可以总结老师的学术观点,也可以是自己学习心得,更可以是对某问题的研究。
  • 写作文章,目的在于养成写作习惯,有助梳理思路,自我提升。
  • 若遇到合适文章,老师将于其个人网站「学生论坛」版面上发布,促进交流学习。

 

四、报名

  1. 于5月15日前,于facebook上跟直接我留言,写上你的名字、院校、年级等资料,并写上一段简要文字,告诉我「我想学怎样的中医?」
  2. 在截止日期之后一周内,经过综合考虑,将会告知是否录取参加本次学习小组。

 

五、后续安排

暑期过后,参与此师承学习小组之学生,可成为正式「记名弟子」*。届时将透过双向选择(透过问卷,学生表示是否希望跟师学习,老师视乎学生之诚意与悟性选择录取),若成为记名弟子,将定期与老师见面学习(一月最少一次),可尝试参与中医理论研究,学生亦要求定期撰写文章,亦可参与老师日后在Club O的义诊服务,跟诊临床学习。

*注:何谓「记名弟子」?可参考此网页:「记名弟子、入门弟子、入室弟子

10317563_578867532231325_4593731808898098154_o012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什么是健脾?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健脾」是中医的术语,实际上等同于「补脾」,是指恢复脾的健运、健康的意思,是一种治疗方法。其实「健脾」是一大类方法的统称,其中包括了多种方法在内。

 

1129993_d58a23f638006241628fcbd024411d61

 

胃是负责消化食物的地方,传统术语叫「腐熟」水榖,当食物消化之后,胃里头就产生人的气血津液,之后就收藏在脾脏;当收藏充足之后,亦会散布给其他脏腑和全身去使用。传统中医不讲「吸收」,而叫脾气「散精」、「输布」,中医更为着重气血津液是否流通,只要能够通行到各个地方,就自然会被吸收了。脾胃就有如工厂里面「生产与加工」和「收藏与输送」的两大工作,其中脾就好像一个仓库那样,主管收藏和输出。

既然脾是人气血津液「收藏与散布」的功能,「脾虚」也应该分为两大类问题:脾虚可以指脾自身的气血津液收藏不足,也可以指脾给他处的气血津液散布不足。可是,这收藏和散布的问题未必是脾虚的根本原因。例如胃虚弱了,无法产生人的气血,自然脾也无气血津液收藏;又如身体中间有湿气停滞,脾的气血散布可以受到阻碍;又如肝气郁滞克制了脾脏,也可以导致脾气不能散布。

 

健脾中药有不同

 

故此健脾可细分为多种方法,例如有健脾和胃(开胃)、健脾益气(补气)、健脾利水(除湿)、健脾疏肝(理气)等,实际上其功效应都是倒过来的,即是:透过和胃以健脾,透过益气以健脾,透过利水以健脾,透过疏肝以健脾等4大类。具体的健脾药物也有不同选择,例如和胃健脾的有木香、砂仁、麦芽、甘草;益气健脾的有人参、黄芪、山药、大枣;利水健脾的有白术、茯苓、薏苡仁;疏肝健脾的有柴胡、青皮、木香、佛手等。

以上所列举的4大类补脾方法,可以称为狭义的健脾,是一般认为脾虚的几种细分类型。进一步说,由于「健脾」是指恢复脾脏收藏与散布的功能,可是不但上述的4大类药物能够达到此一目的,可以说,任何中药也可以是「健脾」药!

例如感冒的时候,风寒气侵袭人体表面,也可间接导致体内的脾气不能散布出去,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要治好感冒,去除身体表面的风寒气,最后也可以健脾!(治感冒的药方之中,大都加上健脾益气的药物。)又如人体饮食寒凉太过,导致了脾胃虚寒,这时候要用温热药驱除脾胃寒气,实际上也是一种「健脾」,只不过中医也会给另一个名字——「温脾」而已。

所有药物皆可以「健脾」的想法,可以称为广义的健脾,其实就是体现了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脾虚非一定要健脾,要视乎脾虚的原因给予整体的诊治。

 

载于2015年8月28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吃饭也能健脾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健脾」一词大家耳熟能详,普罗大众总以为「健脾」就等于健康,觉得健脾就是指食物或中药的补益作用。尤其是香港人,总喜欢煲汤水时加入北芪、淮山、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中药,真的有这需要吗?

1118766_4e22da4e60bab9558e98b3188ea1d932

 

健脾非一定要吃药,健脾不只是中药的专利功效,即使在《本草纲目》上的记载,白饭也有「益气、和胃、补中、壮筋骨、益肠胃、通血脉、和五脏、好颜色」的效果(见「粳米」条目),甚至比「健脾」多出更多功效了!吃饭绝对可以补身,而非只有吃药才补。

称得上「食物」的,皆是可供人食用,作用较为平和,能化生人的血气。各种食物有不同的补益程度、补益不同脏腑的特性,可是无论如何,皆是能够补益脾脏的。其实,多吃点饭,也可以有吃人参的效果。

中医讲求中庸之道,讲求过犹不及,过度健脾也可以让人生病!很简单的道理,吃太多米饭,也可以食滞甚至变肥;过度吃补药,太补也会伤身。当你在家用心熬制一锅「老火汤」,加上补益药材,很可能会好心做坏事。

 

药不可当饭吃

 

笔者行医过程常有一种体会,在贫困农村给人义诊看病,吃中药效果相当迅速!反而城市人吃补益中药,效果往往不如理想,这与城市人本身常吃中药有关(这也是「滥药」啊)。当没病时经常吃中药,生病就没药可吃了。

常有人说「药食同源」,然后就说「药膳」可以补身,其实刚好相反,「药食同源」本来是指食物也有药性,所谓「药补不如食补」,本来是强调透过食物补身,比吃药更重要,而不是鼓励将药物变成食物来吃。

听过「虚不受补」吗?有些人身体虚,吃党参北芪也总是补不上,甚至出现不适;又或者有些人,就算吃很多饭也不长肉,这也同样道理。不是你随便吃健脾的东西,你的脾就可以补过来,这还需要经过医师判断,透过不同方法。吃党参北芪能够健脾补身,这种想法,更多是商业上的宣传口号,他们要将中药当成商品卖给你,肯定希望你将药当饭吃吧。如果是医师处方用药,肯定不赞成你滥吃药物。

香港社会常有一种畸形现象,当人人都说补身要在汤水放药材,如果医师不这样说,反而被人诟病医师你不懂养生。其实,很多时医师也身不由己,如果电视台邀请医师上去讲养生,他们顺应民情,总会希望你介绍汤水,汤水之中也必须要加点「补药」、「加点瘦肉」…… 如果不介绍,就很可能无法上电视介绍「中医」了。

为了你自己的健康着想,果断戒除「滥药」习惯,药,应该是生病才吃的。

 

载于2015年8月14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为何饭气攻心?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很多人以为,身体疲累的时候,吃东西能够补充气力,却没想到身体疲累的原因,可以是吃太多导致!无疑饮食可以补充人的能量,但是吃多少才「合适」?可能我们从未想过,只是觉得「吃饱」就够了吧?可是有些人经常吃很饱也不长肉,或者吃得多也经常缺乏精力,可知吃饱并非健康的指标。

2438467223_4c81fdc4d6_z

图:Flickr

许多人在吃饱饭之后,出现俗谓「饭气攻心」的现象,就是吃饭之后觉得神疲乏力欲睡,中医上称为「气虚」的表现,吃饱为何反而导致人气虚了?这是相当有趣的问题!首先「饭气攻心」这句话颇为耐人寻味,这并非中医术语,但「饭气」这种表述方式,又很像中医经常说的「气」,「气」这个字内有「米」字,本意即有从「饭」产生供养人之「气」的意思,广义引申为各种食物之气、天地之气。

《黄帝内经》中有一段话说:「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描述了食物进入胃产生了气之后,这「食气」可以上行到心,通过血脉流通周身。但要注意的是,这段话并非指「饭气攻心」的不适,是气血流行到心与血脉的过程,这生理过程不应该出现头晕欲睡,反倒应该气力充沛才对。「饭气攻心」这句话,需要以其他角度作理解。

 

 

消化也要耗伤气血

 

虽然我们觉得,吃饭能够补充人身的气血,但别忘记,食物进入身体,首先需要在胃肠消化,透过人自身的气血去将食物「化成气血」(中医称为「气化」),如果人的消化力弱,你吃下甚么就只能拉出甚么,无法化生气血。如果我们吃了难消化的食物、或者吃得太多,在食物还未化生成气血之前,就先耗伤自身的气血。道理就像你要外出吃饭,但前提是必须要翻越一座高山,你还未补充体力之前就必须先要付出气力。

所谓「饭气攻心」就是因为吃太多,反使正气变得虚弱!其实并非真有「气攻击心」,反倒是气不够给予心,导致心变得虚弱。吃太多不单使胃肠虚弱而出现短暂的疲乏,长期如此更会产生各样的病情。吃太多后消化不好,导致食物积滞,吃不下、便秘、腹胀是常见的病情。如果胃肠虚弱,水也不能消化,水就会流到周身各个部位,造成中医上「水湿痰饮」的病证,常见的如鼻敏感,鼻塞流涕,就是水向上流;水能上行其实还反映身体不算太虚,如果正气更虚的,水就一直往低处流,从上到下可能出现的病证如:容易咳嗽、气短、哮喘、心悸、胃胀、胁痛、肠鸣、腹泻、尿频、水肿、湿疹等等。

当然了,无论你患哪种病,只要少吃一点,谨记每一顿饭最多七分饱,是长寿健康的不二法门,少吃能治百病,真是自古教下的宝贵智慧。

 

载于2016年1月15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生病吃甚么好?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许多患者在门诊看病之后,都会习惯问中医师:「我在饮食上有甚么禁忌?」此问题在中医上的确十分讲究,食物的寒与热、清与补,是一大学问,实在难以三言两语回答清楚。而在各种饮食禁忌之首,有一个最简明的要点:「吃少一点」。无论是哪种食物的禁忌,都必须注意整体的饮食量要减少。

 

3603660257_a6453b9b6b_z

图:Flickr

 

自然界的动物生病,很多时会藏起来不吃东西,让自己痊愈。人也一样,大部分病情都会让人的胃口减弱,这是人体的智慧,少吃、不吃东西,使身体集中精力去痊愈疾病。这种方式,可称为少吃、断食、辟谷,属于传统中医疗法的一种。

或问:生病了不吃东西的话,哪里有气力去对抗疾病?不少研究发现,暂停饮食一段时间后,人体就会启动自我修复的机制;而从传统中医的角度来说,虽然食物可以产生人的正气,但正气产生之前需要先消化食物,这也需要消耗人体的血气,先减少后未必能加,那就不划算了;别忘记人身体里面,已经收藏了足够的精气,中医认为五脏就是藏精气的地方,就算你不吃东西,健康人是有足够正气去对疗愈疾病。

 

生病应当吃素

 

不吃甚么比吃甚么更紧要!凡是生病,除了应当少吃或暂时不吃之外,如果还是想吃东西,最起码要戒除肉类。尤其是各种发热病,在《黄帝内经》记载:「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发烧之后吃肉则会复发或出现后遗症,一方面吃肉会容易导致内热而使病情加重,而更重要的,肉类本是难消化的食物,生病之后吃肉,人的血气就用在消化食物而无法集中抗病,因此吃肉容易导致病情迁延不愈。

除了不吃肉以外,各种难消化的食物也应该要禁忌,例如煎炸、油腻、奶蛋、粘滞、腐臭的食物也包括在内。从正面的说,那就应该多吃素食的食物了,谷豆果菜,都是容易消化的食物,中医每每嘱咐患者饮食清淡,例如生病的时候应当吃粥,就是为了不要耗伤肠胃之气。有些人误以为吃素容易肚饿,其实这不是素食有问题,反而是吃肉难消化导致饱滞感,素食容易消化不伤肠胃,是生病时的最佳选择。

一般民众总以为病了要补益、吃肉就补,就连感冒这些小病,都以为不吃肉就会死掉;还如孕妇分娩之后,传统上坐月子应当饮食清淡,但是现在生活富裕了,很多人以为吃炖鸡、炖猪脚才够补,实际上可能会帮倒忙,肠胃承受不了反而让身体更虚。吊诡的是,如果医师嘱咐患者要戒肉,有时病人反而会觉得医师说的奇怪,形成医师也不敢违逆患者的观念、不说此医嘱了。所谓病从口入,如果连自己的嘴巴也控制不住,怎能掌握健康?

 

载于2015年12月18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受热就得热病?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如果天冷就会得寒病,那么天气热的话,是否就会得热病?这在中医上说,其实有两种理论。一种理论认为,自然界有六种正常之气,分别为「风、寒、暑、湿、燥、火」,简称为「六气」,如果这些气正常,自然的气候就正常,人的健康也较好。如果六气太过,那就变成了「六淫」,淫即是太过之意,那就容易伤害人体。从这个角度看,即是天气太寒就容易得寒病,天气太热就容易得热病。这是传统中医里的其中一套理论。

 

1191133_e7c1fb38965ac2d4ff8fe2b613f09ba4

可是我们也会发现,有时候受凉不一定得寒病,甚至受凉之后可以化成热病;又或者有些人受热之后,也未必得热病,首先如酷热天时去行山,不一定会中暑,天气太热人未必一定生病,这需要一些前提,例如人身的水液不足,无法透过汗出而散热;又或者有些人在大热天时反而受凉,原因可以是天热导致出汗太多,身体正气虚弱了,又因贪凉就反而受寒。这算是另一套理论,认为人身体的寒热病情,未必与气候的寒热成正比。

 

寒热视乎正气

 

上述的两种理论,前者单纯看外在因素(六气),后者则是看外在因素加上人体正气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后者的理论更符合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的发病,是「内外因相互作用之下,而以内因为主导」而生的。

举例说,如果一个身体很虚寒的人,就算受了一点热、吃一些热气食物,这就像擦一根火柴投入进去冰海那样,一下就没了,未必因为外在的热气影响自己;相反,一个人身体壮实,如果他在不小心受了一些寒气,正气与寒气抗争,也可从寒转化成热。这是中医的气化理论,认为人体的正气充足,能够转化外来的气。

由此反观「六气太过化生六淫」这传统理论,怎样才叫「太过」呢?例如怎样的天热才叫过热?实际上这因人而异,这是看自身的「正气」而言的,如果正气比较强、耐受的能力较好,那么这个「太过」的程度就较高,相反正气弱者就很容易太过。

传统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正气充足,即使外面的寒热如何,都未必会影响人体。外界的寒热,不等于人体的寒热。并非你生活环境的气候较热、你经常吃热气东西,你的体质就一定较热、你生的病就是热病。一个人身体所得的寒热,并非一种单因素、机械化的推算,而是需要看多因素、整体的内外互动结果。而最后如何判断寒热?那就必须透过人身体的各种现象去观察判断了。因此「天热就得热病」,这句话未必成立。

这也是所谓「天人相应」的思想,天可以影响人,但也需要考虑到「人相应」,人如何与之相应才更为重要。

 

载于2015年11月27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暖化反而体寒?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全球暖化迫在眉睫,中医怎么看暖化对人的影响?一些人想像,暖化可导致人得更多「热病」吧?这句话算是对错参半。

1176381_a3d13fc3af9e2c1c76fc73c85c05e755

 

从病的「本质」而言,全球暖化应该导致人出现更多「寒病」。笔者曾经到过东南亚地区义诊,发现接近赤道生活的人,他们的身体大多虚寒,为何如此?体质虚寒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饮食文化、生活作息、思想情绪等等,其中最为密切关系的是季节特点。接近赤道的地区,四季不分明,基本上就没有四季了,如果一年应该有四季来说,他们就只有春夏、没有秋冬。

从中医的角度看,「春夏秋冬」分别反映自然之气的「生长收藏」,如果没有秋冬季节,反映自然的阳气一年都在「生长」而没有「收藏」了!人与自然相应,如果人一年到头都没有收藏,就好像一个人只在运动而不作休息,久而久之身体就会变得虚弱。全球暖化,导致全球的冬季时间减短,使人体虚弱而更容易受寒。

顺带一说,为什么东南亚地区的人,多给我们的印象比较「懒散悠闲」?就是因为他们一年之中缺乏收藏的季节,于是他们就在一天之中,给予自己更多的休息时间了。香港属于亚热带地区,也算是个四季不分明的地方,香港的冬天不冷,再加上香港人一年到头都在忙碌工作,虚寒也是普遍人的体质特点。

 

虚寒也可得热病

 

若从病的「现象」而言,身体虚弱而受寒的人,他们也可以得「热病」!这里的热病,是指身体出现「发热」的现象,从中医角度看,发热可以是受寒所致,受寒后身体的正气与之对抗则可出现发热。其实除了受寒之外,受到风、湿、暑热等邪气,也可导致发热,「热病」这个名词可以指疾病的现象,亦有时指疾病的本质。因此,暖化的确可能带给人更多「发热」的疾病,只是其原因我们必须要细加辨别。

另外还有一种复杂的热病,介乎现象与本质之间,称为「虚热」病。当身体虚弱之后,人的阳气不能潜藏在身体内,于是向上升向外越,形成「热气」,这也可导致不少热性的疾病,例如心烦失眠、胃胀嗳气、咽喉干痛、潮热汗出、手足心热、油垢脱发、眼干耳鸣、痤疮湿疹等等,多属于虚火所致。这些虚火的病情,的确本身也有「热」的本质,但是往往并非以「清热」为治疗,而是要治疗其虚,还要看身体有无因为虚所致的内寒,是一种寒热错杂的病情。

实际上,全球暖化本身就是一种「虚火」,地球内部的石油、煤炭、天然气,本身储藏在地球内部,排放了出来之后就导致地球发烧了!

 

载于2015年11月6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你有「风」吗?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小时候每当拉肚子时,长辈会说:「肚子有风了」;又或者有些婴儿喝奶之后需要「扫风」,否则容易呕吐。究竟这些「风」是什么东西?以上提到的两种风,都是民间的说法,不完全是中医上所说的「风」。如果真正是属于「风病」,中医会考虑使用「祛风」的药物,而这里所说的「风」则不一定需要祛风。

 

1166235_36e46f1528a55b5909ea22e65c907138

 

这是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中医所说的「风」,是指疾病的本质而言,认为身体受到了「风邪」入侵。「风」本来是自然界的风,是比喻气的流通,如果风进入了人体内,或者外在因素影响到体内的血气流通太过,那中医就称为「风病」。风进入人体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病征,例如风在身体表面会出现发热、出汗、怕吹风等,如果深入一点,可以出现皮肤瘙痒、麻木沉重,甚至严重的出现「中风病」,可见半身不遂、语言不清、甚至昏迷不醒。一般对于风病的治疗,需要考虑用辛味通行的药物以「祛风」,但是如果身体正气太虚,则可能需要先补益正气,才能有正气去驱除风邪。

 

风有真假之分

 

至于民间所说的风,多属「现象」而言,是指身体内有一些病证,具有好像风一般的病征。例如说肚子有风,就是指里面有「咕噜咕噜声」,或者容易放屁、嗳气,甚至搅肚痛、呕吐等,也可算是民间「有风」的形容。这种现象上的风,是普通老百姓对于一些病证的形容,感觉好像身体里面有些「风」在流动般,以为是身体里有风所导致。

可是从中医上看,这些病情往往未必是「风邪」所导致的,例如肠胃有声音的可以称为「肠鸣」,可以是由于肚子里面有一些水或气在流动,而这些流动可以因为受寒、受湿,或者肠胃虚弱所导致。因此这「风」只是一种现象,不能见到风就治风,需要找到风的根本原因去作出治疗。如果见风即治风,那就是「治标不治本」了。

这种现象上的风,又可以称之为「假风」,是相对于本质上的「真风」而言。除了民间用语常常提到这些「假风」外,其实在中医的术语中亦有类似描述,例如有「肝风内动」、「血热动风」、「血虚生风」等的病情,这些都可统称为「动风」,实际上是指身体「蠕动」、「抽搐」等的病证,风亦是指现象而言,是指这种病情就像风一样具有流动的特性,但这些病并非真正由「风」所致,故此中医并不会使用祛风药治疗,而是要找寻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

同一个「风」字,所表达的含义不同,这就是中医的难懂之处,也是为医者与老百姓的不同,医师才能够仔细分辨原因,体现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

 

载于2015年10月23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