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健脾」是中医的术语,实际上等同于「补脾」,是指恢复脾的健运、健康的意思,是一种治疗方法。其实「健脾」是一大类方法的统称,其中包括了多种方法在内。
胃是负责消化食物的地方,传统术语叫「腐熟」水榖,当食物消化之后,胃里头就产生人的气血津液,之后就收藏在脾脏;当收藏充足之后,亦会散布给其他脏腑和全身去使用。传统中医不讲「吸收」,而叫脾气「散精」、「输布」,中医更为着重气血津液是否流通,只要能够通行到各个地方,就自然会被吸收了。脾胃就有如工厂里面「生产与加工」和「收藏与输送」的两大工作,其中脾就好像一个仓库那样,主管收藏和输出。
既然脾是人气血津液「收藏与散布」的功能,「脾虚」也应该分为两大类问题:脾虚可以指脾自身的气血津液收藏不足,也可以指脾给他处的气血津液散布不足。可是,这收藏和散布的问题未必是脾虚的根本原因。例如胃虚弱了,无法产生人的气血,自然脾也无气血津液收藏;又如身体中间有湿气停滞,脾的气血散布可以受到阻碍;又如肝气郁滞克制了脾脏,也可以导致脾气不能散布。
健脾中药有不同
故此健脾可细分为多种方法,例如有健脾和胃(开胃)、健脾益气(补气)、健脾利水(除湿)、健脾疏肝(理气)等,实际上其功效应都是倒过来的,即是:透过和胃以健脾,透过益气以健脾,透过利水以健脾,透过疏肝以健脾等4大类。具体的健脾药物也有不同选择,例如和胃健脾的有木香、砂仁、麦芽、甘草;益气健脾的有人参、黄芪、山药、大枣;利水健脾的有白术、茯苓、薏苡仁;疏肝健脾的有柴胡、青皮、木香、佛手等。
以上所列举的4大类补脾方法,可以称为狭义的健脾,是一般认为脾虚的几种细分类型。进一步说,由于「健脾」是指恢复脾脏收藏与散布的功能,可是不但上述的4大类药物能够达到此一目的,可以说,任何中药也可以是「健脾」药!
例如感冒的时候,风寒气侵袭人体表面,也可间接导致体内的脾气不能散布出去,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要治好感冒,去除身体表面的风寒气,最后也可以健脾!(治感冒的药方之中,大都加上健脾益气的药物。)又如人体饮食寒凉太过,导致了脾胃虚寒,这时候要用温热药驱除脾胃寒气,实际上也是一种「健脾」,只不过中医也会给另一个名字——「温脾」而已。
所有药物皆可以「健脾」的想法,可以称为广义的健脾,其实就是体现了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脾虚非一定要健脾,要视乎脾虚的原因给予整体的诊治。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隔周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