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剂」的服用法与注意事项

 

 

丸剂服用注意事项:

 

1.吃药丸如何吞服?

  • 蜜丸是中医传统剂型之一,是将中药材打磨成粉之后,将炼制成的蜜糖混和制作而成。视乎不同病情要求,制作成不同大小。
  • 若制作成每颗10-15g的称为「大蜜丸」,服药时不可能整颗药丸吞服的(会卡住在喉咙),需要用水放在口中,咬碎吞服。亦有一些大蜜丸的药方,是需要用开水研碎之后吞服汤药的,具体请看处方说明。
  • 制作成小粒的称为「小蜜丸」,服药时直接用水或酒吞服即可,不用咬碎。每次服药的份量,请参阅处方以及药袋说明。

 

2.大蜜丸外面有一层薄纸是甚么?可否吃?

  • 这是米纸,是用白米做的,可吞服。米纸的作用是避免各药丸粘在一起,方便分开携带。

 

3.如何用酒送服?

  • 一些处方注明可用「或用酒送服更佳」,用酒送服可加强通行气血之功效,有助药力,如能喝酒者用酒送服更佳。
  • 酒宜选择低浓度(3-6%酒精浓度)、未经发酵之米酒,如常见之韩国「农酒」(见下图),可在一般大超市买到。
  • 如未有找到农酒,亦可用一般较高酒精浓度之白酒,加水稀释送服。
  • 如用酒送服后觉不适,则宜改回使用水送服。

 20140924022618572(不同品牌的农酒。图片来源:韩国酒文化网页

4.中药饭前饭后吃?

  • 一般中药空腹吃效果比较好,空腹大概是指饭前半小时、饭后两小时。但如果胃肠较弱,服药后容易出现不适,则可以改在饭后服。

 

5.与西药可否同时吃?

  • 中药与西药两者会否「相撞」,这是目前还未有研究定论的问题,并非所有中西药同时吃也会有问题。但是为了安全着想,一般建议中西药分开服用,两者相隔1-2小时服用已经比较安全。

 

6.药丸一般可储存多久?如何储存?

  • 一般药丸可存放一年。存放一般放在阴凉处就可以了,如果担心,亦可将药放在冰箱内,保鲜更好,但放在冰箱内需要注意包装,避免受潮,此外不妨将近期几天需要服的药先放出来,放在室温中更好,避免冷服中药,而且冷藏后的药丸过硬难以咬碎。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散剂」的服用法与注意事项

 

 

药粉服用注意事项:

 

1.吃药散(药粉)3-6g即是多少?

  • 这个剂量理论上最好称一下重量,收到药粉时,若附上了药匙,一般为一匙1g,亦可用作参考。
  • 但服药剂量一般也不需要很准确,通常拿一个中式汤匙,大约一平匙的份量就是4-5g,先从这个剂量开始服用,如果吃下去没有感觉不适,就不妨吃多一些,可以吃两个平匙或者一大匙;如果吃下去觉得肠胃不适,如腹痛腹泻,那就代表肠胃比较弱受不了药,那就不妨吃少一些。
  • 如果服药期间出现感冒,应当先停药,待感冒痊愈后再服药。
  • 个别温热性较强的药方,吃了以后如果出现上火,如咽痛、长口疮,不妨先停药两三天,待热气自行消退之后,再开始服药,则从轻剂量服起,尝试身体能够接受的份量。
  • 若为儿童或个别体质情况,药散服用剂量则有所减轻,具体请参阅处方说明。

 

2.可否开水冲服?

  • 吃药粉一般直接将药放在嘴巴之中,用一般温水吞服。有人问可否将药粉放在杯中,用水化开再服?这其实也可以的,但生磨的药粉未必溶在水中,故此最后也可能要将药直接吞下的。
  • 吞服药粉,有人会容易吸入气管「浊亲」,其实技巧很简单,在药粉放到口中之前,先吸一口气,闭住呼吸,然后才放进药粉、喝水,在口中稍为拌匀即可吞服。

 

3.如何用酒送服?

  • 一些处方注明可用「或用酒送服更佳」,用酒送服可加强通行气血之功效,有助药力,如能喝酒者用酒送服更佳。
  • 酒宜选择低浓度(3-6%酒精浓度)、未经发酵之米酒,如常见之韩国「农酒」(见下图),可在一般大超市买到。
  • 如未有找到农酒,亦可用一般较高酒精浓度之白酒,加水稀释送服。
  • 如用酒送服后觉不适,则宜改回使用水送服。

20140924022618572

 (不同品牌的农酒。图片来源:韩国酒文化网页

 

4.中药饭前饭后吃?

  • 一般中药空腹吃效果比较好,空腹大概是指饭前半小时、饭后两小时。但如果胃肠较弱,服药后容易出现不适,则可以改在饭后服。

 

5.与西药可否同时吃?

  • 中药与西药两者会否「相撞」,这是目前还未有研究定论的问题,并非所有中西药同时吃也会有问题。但是为了安全着想,一般建议中西药分开服用,两者相隔1-2小时服用已经比较安全。

 

6.药粉一般可储存多久?如何储存?

  • 一般药散可存放半年。存放一般放在阴凉处就可以了,如果担心,亦可将药放在冰箱内,保鲜更好,但放在冰箱内需要注意包装,避免受潮,此外不妨将近期几天需要服的药先放出来,放在室温中更好,避免冷服中药,而且冷藏后的药丸过硬难以咬碎。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小柴胡汤」煎服法及注意事项

 

 

 

本煎药方法,亦适用于小柴胡汤以外的多种药方,而煎煮用水分量或有多少不同,具体煎服方法,请参阅处方上说明。

服药注意事项如下:

 

 

1.药方可否用不锈钢锅煎煮?

  • 中医煎药,最理想用砂锅/瓦煲,但如果煲不够大,其实用不锈钢煲也可的。传统上主要禁忌使用单纯铜铁铝等质材的煲,不锈钢煲则也可以。

 

2.红枣要不要去核?

  • 如药方之中有红枣,一般不需要去核,但需要用手掰开,更容易煮出药性。

 

3.生姜要不要去皮?

  • 如药方之中有生姜,一般不需要去皮,只需要洗干净切片就可。如果可以的话,争取买「有机生姜」效果会好更多,在大超市或者有机蔬菜店有售。菜市场卖的生姜因为使用农药催大,味道较淡。最好用磅秤一下重量。

 

4.服药后大便次数增加,是否正常反应?

  • 服药之后,一般大便次数增加,如果一天大便2-3次属正常(健康人可以每顿饭之后大便)。
  • 但如果大便一天超过3次,则代表胃肠较弱,未能受药。如此则宜减少服药次数,改为一天服2次,第3次第二天再服用。
  • 由于大便次数未必每剂药也一样,有时候刚开始大便次数较多,其后则恢复正常。故此可看情况增减。

 

 

5. 服药后出现感冒等不适,是否正常?

  • 服药方之后,由于正气充足,希望将体内外的邪气祛除,有时候可能出现一些不适,例如发热、汗出、头痛、怕冷怕风等,如果有这些现象出现,一般代表邪气能够顺势祛除。
  • 一般不用担心,只要继续服用药方即可。期间尽量不要采取抑压的方式,例如见发热即退烧。
  • 但亦非每一位患者服用汤药后也会出现这些现象,就算没有出现也可以是正常现象。
  • 本现象亦可称为「排毒反应」,如欲理解其机理,可参阅此文:《中医怎样看「排毒反应」?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小建中汤」煎服法及注意事项

 

 

具体煎服方法,请参阅处方上说明。服药注意事项如下:

 

 

1.麦芽糖哪里买?

  • 麦芽糖在一般大超市、杂货店有售。一般一瓶麦芽糖为500g,如果处方为150g,即是大概三分之一瓶份量,不需要很准确。一般的麦芽糖是淡黄色的,如果讲究优质的麦芽糖,在一些有机食品店可买到一些颜色比较黑的麦芽糖,由于相对浓缩,用量可减轻一些。
  • 麦芽糖并非只是为了增加甜味容易入口,而是具有补益作用,在药方中有关键作用。吃了药以后,如果觉得太甜难受,下一次煎药可放少一些。总体如果胃肠较好,放多一些麦芽糖效果更快。

 

2.红枣要不要去核?

  • 红枣不需要去核,但需要用手掰开,更容易煮出药性。

 

3.生姜要不要去皮?

  • 生姜一般不需要去皮,只需要洗干净切片就可。如果可以的话,争取买「有机生姜」效果会好更多,在大超市或者有机蔬菜店有售。菜市场卖的生姜因为使用农药催大,味道较淡。最好用磅秤一下重量。

 

 4.服药后大便次数增加,是否正常反应?

  • 服药之后,一般大便次数增加,如果一天大便2-3次属正常(健康人可以每顿饭之后大便)。
  • 但如果大便一天超过3次,则代表胃肠较弱,未能受药。如此则宜减少服药次数,改为一天服2次,第3次第二天再服用。
  • 另外,药方之中有助通便的药是「赤芍」,一般药方中会注明「另包」,首次煎药的时候,适宜全部放下煎煮,如发现大便超过一天三次,则在第二剂煎煮的时候,减少赤芍的剂量,大概减轻10-20g,一般即可缓减大便情况。
  • 总之视乎大便通畅程度,调整服药频率,以及赤芍剂量。每天能大便2-3次为宜。由于大便次数未必每剂药也一样,有时候刚开始大便次数较多,其后则恢复正常。故此可看情况增减。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逆境感恩:当大学不接纳中医

今天想说一件悲愤的事——我们争取经年,希望中文大学承认传统中医研究,最终还是失败了!

wKhTg1UtDIYEAAAAAAAAAAAAAAA321

这事情要从2015年初开始说起。中大中医学院在刚搬迁到新大楼的时候,沈祖尧校长来主礼新大楼开幕礼,当时我们教学部主任姜元安教授,特别跟校长提出一个请求:希望可以跟校长见面,表达我们中医老师的晋升问题。校长当场答应了。

 

事缘不单是中大,香港以及大陆各个中医院校也是一样,要做中医「教授」,就必须要做实验、现代方式的研究,如果从事传统理论研究的,就无法晋升的。我们过去许多重量级的老师也是一样,就算怎样知名,也只能做个讲师或者是访问学者。这种「和尚管牧师」的怪现象,中医学院的不少教授,并不深究传统理论,临床医术一般,甚至可以不懂中医(的确,中医学院许多老师,他们的研究生学位并非做中医的研究)。

 

后来于2015年6月10日,我们中医学院的一众老师,跟校长和医学院院长一起见面了。我们直接询问了一个问题:「为甚么大学不承认传统中医研究?为甚么做理论研究不可以当教授?」

 

当时沈校长给我们很明确的回答:「没有啊?!我们没有不允许,为甚么你们不来申请?」当时会面,校长和医学院院长明确告诉我们,大学时允许百花齐放,如果你们的研究有自己的评核标准,能够有行内承认,大学也当然是可以承认的。之后还鼓励我们年轻中医老师要争取这事。

 

好了,我们终于见到了一线曙光!(可是仔细想想,为甚么过去这么多年,我们中医学院都没有去争取?这原因太多,那就不详谈了)我们立即努力筹备这事,在学院内多番商量,制定招聘传统中医研究的助理教授条件;参考其他相关学系的情况;了解大学的游戏规则,建立传统中医理论研究的评价方法;了解关于研究经费的问题等等。

 

筹备了大半年,之后还要经过学院内部的多个委员会,通过增聘以传统中医研究的2-3个助理教授职位;其后刊出了公开招聘广告,通过了正式的面试,之后再在院内确定了最后三位人选(据悉我在当中的前列),然后递交上医学院开会通过。

 

怎料,几天前收到消息,经过两次医学院院长们的会议,最后还是决定,不批准我们的申请。他们的理由还是「依旧」,认为这几位申请者,没有在外国SCI发表文章,也未有申请得到基金。

 

我们感到相当悲愤!这些理由,我们一早知道,当初校长和医学院院长也知道这情况,如果这是「必须」的条件,为甚么还鼓励我们争取?这不是「玩我们」吗!

 

我们更悲愤的,是这事件再一次证明了,大学不欢迎传统中医。中医的承传出现严重的问题,当中医老师不懂中医,中医不可以做中医的研究,中医学生从哪里学到真中医?我们的病人在哪里能看到真中医?

 


 

 

说起来,几天前收到这消息的时候,我没有很生气,反过来是感觉「松一口气」。

 

回想这么多年,我们努力的去提升自己,去读硕士博士,甚至前几年还坚持去做完博士后研究,为的就是装备好自己,争取给大学承认我们传统中医的研究,用事实和才能证明我们的研究是怎样。可是到此为止,大学明确的告知:「此路不通」,那也好吧,可以走别的路了,别再浪费青春了。

 

实际上我们所做传统中医理论研究,根本不需要大学、也不需要甚么研究经费。自古中医发展都不是在大学,而是医师自己工余时间进行,当中医走进去大学之后,这么几十年来,也不见得有多少理论上的提升突破?

 

走进大学这个框框之中,限制自己,那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只是我们这一代人,有这个责任,希望尽力去争取,将中医带进去主流。我们当初还有一个良好的愿望,希望大学能够明白中医,是一个怎样特殊的学科,可以让中医按自身规律的发展。可惜事与愿违,大学最终还是未能明白中医为何。

 

这也不要紧的,千万不要气馁!我们争取过了,纵使失败过,这表示我们尽力了,已经完成了我们的历史责任!接下来的,就是要专心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塞翁失马,逆境感恩,我还是十分感恩,大学不给我走这条路,让我可以更无限制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以后的人生怎么样?这个世界有更大的舞台,等着我们去上演这出好戏!共勉。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吃肉真的很补?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不少身体虚弱之人,以为补身体必须要吃肉,煲汤水总是要加几两瘦肉,究竟肉是否真的很补?从某个角度看,肉类可以有补益作用,但是它很容易带来问题。

1401800_e2ef2645df3cd3be669f5520400026a7

 

《黄帝内经》说:「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慓悍滑利」,我们经常觉得吃肉会让我们有气力、强壮,可是这里却说,饮食血肉之人,他的身体是柔软脆弱,肌肉是软弱的!为甚么?这是由于吃肉会导致「血气慓悍滑利」,说「血气滑利」,好像很通畅是好事情?可是重点是「慓悍」,即是急速、强悍、勇猛,人身体的气血应该缓和流通就可,如果太勇猛,那就对身体不好了。中医认为「过犹不及」,过补对身体有负面影响。

由于动物是食物链上较高的层次,动物吃了植物,吸收了植物的各种营养,变成了自己身上的肉,你吃掉它的精华,看似是补的。可是这也有问题,是因为这养分太精炼了!例如买了一瓶浓缩橙汁来喝,你以为很补直接喝下而没有稀释,那肯定对身体不好!

在临床上观察,很多体虚之人吃肉都补不上,身体依然消瘦,虚不受补,正是因为肉是一种提炼过的养分,它不容易消化!消化就要先分解它,那其实直接吃植物的效率更好。

 

吃肉反能伤身

 

吃肉除了上述问题,它还给你额外不良的东西,称之为「尸毒」。在《黄帝内经》中说:「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经常饮食血肉之人,他的性格是骄傲、放纵、纵欲、轻视别人,不听别人意见,无人能够禁制他的想法和行为,禁止他则不高兴,如果顺应他的想法继续吃肉,他的病情就继续加重,这就是「无肉不欢」者的性格!为甚么会这样?

一般我们用「尸毒」作解释。因为动物被屠宰死亡的时候,内心会剧烈的恐惧、惊慌、悲伤、愤怒……各种情绪激烈波动,会产生毒素,累积在身体内,如果你吃了,也会影响我们的身和心,继而影响我们的性格和病情。实际上,除了尸毒之外,现代养殖动物的过程中,更会被注射激素、抗生素、疫苗,还有饲料中含有农药、基因改造。吃肉或许能够补身,但是过程中却获得了各种毒素,得不偿失!实际上传统中药大部分补益药也是植物药,根本植物已能足够补益。

bkn-20140908154848733-0908_00822_001_02p

(图片来源:东网:百佳贵价排骨惊现绿色臭脓

 

透过吃肉补身的想法,主要不是来自医学,而是带有过去的陈旧思想。由于老一辈经历过战乱、饥荒、贫穷、灾难的时代,他们当时资源匮乏,很少机会吃肉,于是便认为吃肉是可贵的、跟补益连接起来,更将没肉食等于虚弱,这并非来自医学思想。总言之,补身不一定要吃肉,吃肉也未必能补上。

 

载于2016年9月30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体寒不喝绿茶?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不少人懂得茶叶的寒热属性,知道绿茶性凉,认为体寒的人不能喝绿茶。这种想法,可以说对、又不对。

1375923_997158a63cd235e42fe0a70555456026_620

一般人喝茶,通常分红茶、绿茶两大类,分别作为寒热的代表,红茶偏温、绿茶偏凉。从这个角度看,身体偏寒之人,不适宜喝绿茶,宜喝红茶。

可是从中医角度看,绝对「寒底」、「热底」的人占少数,一个人的体质和病情,往往是寒热并见、寒热错杂,可以是身体内某些地方寒、另一些地方热,例如有人怕冷又怕热,又或者饮食温热和寒凉的食物也觉不适,那就很可能是寒热并见了。这类人其实占大多数。

如果遇到这样寒热并见的情况,应该喝哪种茶好呢?从正面来看,两种茶都可能可以喝,毕竟都能够解决其中一方问题,但是从反面看,因为它也可能加重另一方面的问题,故此能否如此喝,那就要看喝下去之后的感觉了。

 

 

绿茶能清虚热

 

尤其是身体寒凉之人,很多时也可伴随有虚火出现,例如「上热下寒」的情况,头面觉烦热但手脚却冰冷,是常见的身体状况。这种虚热怎么来的?当一个人气血虚弱了,人体内的阳热之气不能潜藏,那就会往上行,最高可以走到头面上去。尤其是一个人心烦、劳累之时,就很容易上火。

这时候,喝绿茶也就能够帮助解决问题!但或许我们会问,如果我们本身体寒的话,也能喝绿茶吗?可以,但必须注意泡茶时间长短!绿茶性凉味苦,如果我们只是浸泡很短时间,就将茶水倒出来跟茶叶分开,这时候我们只是提取了茶叶的寒凉之气,而没有取它的苦味,再加上茶叶属于植物的上部,质地轻清,其气能上行,故此其寒凉之气能清利头目,而不伤人体的正气,让人感觉清爽。

这就是为甚么绿茶能够让人感觉「提神」,这是由于头面部的虚热清除了,头目就没那么烦热干燥不适,气血恢复流畅,自然精神爽利了。每当烦劳之时,喝一杯绿茶,可以令人心旷神怡。

相反如果泡绿茶时间久了,苦味一起释出,苦寒两者相兼,中药理论认为苦味能往下通行,导致寒凉之气伴随进入人体脏腑,那就是寒气入内了!

这就是说,并非体寒的人就不可喝绿茶!只要泡茶方法正确,也可以对身体有帮助。就好像怕冷之人,有时候也会喜欢清凉的环境一样,其实只要符合节度,不要太过,也可以对身体有益的。

你可能会问,怎样泡茶才算过长时间?由于各种茶叶的特性不同、用量多少又有影响,难以告诉你一个标准时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你的舌头去判断吧!如果觉得有苦味,那就是太久了。

 

 载于2016年8月26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李大夫曾接受无线电视翡翠台TVB《叹得好健康》节目访问,简述本文提到的绿茶能清虚火观点,欢迎收看:【MyTV】(2017年3月29日,第3集14:18开始)

搜狗截图201703300923402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晚上不可吃姜?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常有人说:「早上三片姜,胜过人参汤;晚上吃生姜,犹如吃砒霜」,当中提到生姜的好处更胜人参,可是提到晚上吃姜有害处,于是有不少人问医师:我的药方里面有生姜,是否不可以晚上吃?是否晚餐不可吃生姜?

 

1353965_369ce40ec749d86c85d166fe1c9b282c_620

 

须知道这是一种「比喻」,比喻往往有一定的指涉范围,比如有人形容一位女士貌似花娇,就像玫瑰般美艳,她却误会说:「我怎么会是植物啊!你想要栽种我吗?」那就超出了比喻的本意,过度解释了。

总体来说,这谚语是提醒吃姜的最佳时间,也是提醒补身不一定要吃人参。这类谚语还有不少,例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一年之内,秋不吃姜;一日之内,夜不吃姜」,皆是强调吃姜的最佳时间,一年之中的春夏之时,或者一天之中的上午到中午,均是自然界之气最旺盛、升散向外之时,而生姜性辛味微温,有助人体顺应自然之气,故此这时吃生姜最为适合;相反在秋冬,或下午到晚上,则是人体正气潜藏向下之时,此时吃姜则有所违逆,故为不宜。

 

治病跟养生不同

 

你可能会问:晚上吃姜真会中毒吗?「晚上吃姜犹砒霜」只是民间谚语,它不是医学理论,本身不用太过深究、将之复杂化。说起来也有趣,「砒霜」在传统中医上是一种药,能够治病!如果这样理解,似乎晚上吃生姜也不一定有问题?当然这样理解就有点钻牛角尖了!毕竟民间只认为砒霜有毒,而不知道它的药用价值。这也侧面反映这句话,不尽符医理。

实际上,中医处方之中经常用到生姜,是不会管它吃的时间。其实除了生姜之外,也有不少食物是辛温的,尤其是辣椒、姜黄、桂皮等各种香料,显然不少人每晚也在吃,不见得有问题。

「晚上吃姜犹砒霜」这句话,提醒我们甚么?——治病跟养生是两回事。如果你生病需要吃姜,不管甚么时间都可以吃,应该争取时间积极解决问题。这句话本身是用于养生上,如果是针对病轻之人、甚至是无病健康之人,为了健康长寿目的,这句话提醒我们吃姜比人参更好,毕竟人参是药物,没病不宜用药补身,而且养生特别需要注意顺应自然,尤其如果你体内没有寒气,还是要把生姜吃进去,这会对你身体有甚么影响?重点是「过犹不及」,如果吃姜太过,身体过热过散,气不能收藏,反倒有害。

姜有不少好处,但是吃太过也会有害。就好像喝茶喝酒都有不少好处,但如果天天喝,到了一个程度,如果你不喝它就不够精神、不能入睡,那就是一种依赖了!依赖就像「中毒」一样,「戒毒」并不容易,这也可算是「吃姜如砒霜」另一层意义。

 

载于2016年7月29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李大夫的中医愿景——毕业十年小感

新学年又快开始了,经历了这么多年读书研究教学,最近越来越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想在这里总结一二;又正值自己本科毕业十年(我于2006年本科毕业),就当做是一个阶段的总结吧!

过去总觉得「发展事业」和「提升心灵」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会此消彼长,最近才猛然发觉,原来两者是并行不悖的!

Jpeg

我的愿景

  • 奋力复兴中医、身心灵合一医学,带来医患的觉醒运动,圆融解救人生之苦。

 


 

愿景进路

一、「复兴中医」

 

复兴就是「恢复原来的兴旺」,怎样才叫复兴?不是指数量上增加中医、诊所、医院,如果这样看的话,很可能现代的中医师已经比古代要多了,根本不需要复兴。复兴就是指恢复古代的「医道」、「医术」、「医德」,将其中最辉煌的成就,呈现在今天。

 

复兴中医,重点就是个人的提升。如果说要多少医师懂得古代医学,这根本无法说一个理想数字。我认为,只要有一个人,能够在今天懂得传统中医真谛,那中医就已经复兴了!已经继承延续了!所以复兴中医,首先要做的,是在自己的身上,能够学好中医、真懂中医,能够今天应用发挥出来。这个人,可以是你、我、他,但我们都无法推卸责任,首先必须是要自己去做。

 

 

 


 

二、「身心灵合一医学」

 

中医本身就是一个重视整体的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身心合一的整体。而更重要的是,中医是除了是人体形体的医学之外,更是强调无形精气神之医学,心神在中医学之中具有更高位置,这是诸多医学之中无所比拟的,中医学具有独特地位。

因此,要复兴中医学,需要「全方位」的提升。在「神」和「气」的层面来看,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已经能完满地解释人的生理病理,所以我的其中一个重要的进路,是要全面研究清楚仲景学术,理解他的医学理论。

其次在心、灵(神)的层次来看,《黄帝内经》也就已经有大量论述了。心灵层面的事情,除了理论研究整理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生命之中去实践体会,将此融合自己的生命,尤其是努力提升自己,达致「恬淡虚无」的境界,那是真懂中医者的终极目标。

 

 


 

三、「医患的觉醒运动」

 

所谓觉醒运动,就是醒悟、觉悟、自觉、明白到这重要性。医生与患者,双方都要明白。

先说患者,病人需要的疗愈,并非只是吃药针灸推拿按摩等手段,这能够治疗身体层面的病证,但是生活上、饮食上、情志上的成因,是要「不生病」、「全面健康」所必须重视的。患者要觉醒,为自己健康负责,正是中医思想所提倡的。

再说医师,在中医界之中,过去分门分派,又或者是受到现代教育的影响,我们所学习的中医也是割裂的。让医师自己,明白中医是这样一种身心灵合一的医学,在自己生活中活出中医,言教不如身教,那样才能给患者带来觉醒。

 

IMG_9820

 


 

四、「圆融解救人生之苦」

 

人生有各样痛苦,生老病死,一般认为中医主要解决「病」的部分,如果将中医看成整个身心灵合一的医学,那么中医根本是贯穿整个人生,除了解决病苦,还可帮人解决心灵之苦。苦本身就是来自我们的心,如果懂得「调神」,一切苦自能消除。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医有类似宗教的特点,帮助人活出健康人生。这也是传统中国的「信仰」,透过中医,恢复中国人传统对宇宙生命的认识。

 


 

五、小结:提升自己的身心灵

 

总结,要复兴中医,简单来说就是让自己做个「好中医」。怎样是「好中医」?这类似做个「好人」一样,怎样才叫「好人」呢?「好与不好」是相反的,一个真正的好人,他是没有任何「不好」的地方,是能够做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大学》。

 

一个好中医,除了是要医术了得,也必须要有高尚医德。好中医除了能治病救人,也肯定能活出健康,给人带来示范;所谓高尚医德,就是他在心灵上的修为,能够达致圣人层次,能够给人作出完满人生的示范;每天散发一股「气场」,即使他不做甚么,只要病苦见到他、站在他身旁,他也受到他的正气所感染,用他的生命去「济世为怀」。

 

 


 

我的工作

 

因此,为了鞭策自己,这里具体列出一些目标,以鞭策自己——

  1. 努力研究传统中医经典,透彻了解医道;
  2. 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提升自己,薪火相传;
  3. 临床实践「身心灵融合」之医学思想,给患者人生带来指引;
  4. 努力提升个人身心健康,尤其是要做一个「好人」,时刻内心平静;
  5. 向「得道」进发,全面开悟,认识宇宙人生。

 

 

我知道,中医和人类的未来是光明的!

共勉!

李大夫

写于二零一六年八月二十四日于香港

=========

延伸阅读:李大夫《学医十载有感》文章,写于六年前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静的力量 x 身心健康(Youtube 访问)

李宇铭博士接受「城寨:炼心术」网台访问,访问介绍:

今集安静请来中文大学的中医学院讲师李宇铭博士,和大家去分析「静」对于身体的影响、对情绪所能造成的转化、对于人生的变化,以及如何从中医的角度去看待静坐的功效。

14/8/2016 炼心术 ep40
题目:静的力量 x 身心健康
主持:安静
嘉宾:李宇铭博士(中医学博士)

节目内容:

1. 静坐时竟然会发热发胀?
2. 中医角度如何看静坐时身体产生的异常反应?
3. 人是心的奴隶?
4. 怎样分辨主动的思想和被动的思想?
5. 静坐时对感觉的反应,竟然反映出这样的问题!?
6. 如何感觉自己的「气」?
7. 中医如何看抑郁症、躁郁症、愤怒、恐惧等等?
8. 用「五行」竟然可以克制情绪?!
9. 以读攻毒:情绪与身体疾病

逢星期日12:00 – 13:30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1ukWKBZbR0

 

访问中提到,李大夫曾参加了十日静坐课程,其中感想分享,见此:【点击进入】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