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劑」的服用法與注意事項

 

 

丸劑服用注意事項:

 

1.吃藥丸如何吞服?

  • 蜜丸是中醫傳統劑型之一,是將中藥材打磨成粉之後,將煉制成的蜜糖混和製作而成。視乎不同病情要求,製作成不同大小。
  • 若製作成每顆10-15g的稱為「大蜜丸」,服藥時不可能整顆藥丸吞服的(會卡住在喉嚨),需要用水放在口中,咬碎吞服。亦有一些大蜜丸的藥方,是需要用開水研碎之後吞服湯藥的,具體請看處方說明。
  • 製作成小粒的稱為「小蜜丸」,服藥時直接用水或酒吞服即可,不用咬碎。每次服藥的份量,請參閱處方以及藥袋說明。

 

2.大蜜丸外面有一層薄紙是甚麼?可否吃?

  • 這是米紙,是用白米做的,可吞服。米紙的作用是避免各藥丸粘在一起,方便分開攜帶。

 

3.如何用酒送服?

  • 一些處方註明可用「或用酒送服更佳」,用酒送服可加強通行氣血之功效,有助藥力,如能喝酒者用酒送服更佳。
  • 酒宜選擇低濃度(3-6%酒精濃度)、未經發酵之米酒,如常見之韓國「農酒」(見下圖),可在一般大超市買到。
  • 如未有找到農酒,亦可用一般較高酒精濃度之白酒,加水稀釋送服。
  • 如用酒送服後覺不適,則宜改回使用水送服。

 20140924022618572(不同品牌的農酒。圖片來源:韓國酒文化網頁

4.中藥飯前飯後吃?

  • 一般中藥空腹吃效果比較好,空腹大概是指飯前半小時、飯後兩小時。但如果胃腸較弱,服藥後容易出現不適,則可以改在飯後服。

 

5.與西藥可否同時吃?

  • 中藥與西藥兩者會否「相撞」,這是目前還未有研究定論的問題,並非所有中西藥同時吃也會有問題。但是為了安全著想,一般建議中西藥分開服用,兩者相隔1-2小時服用已經比較安全。

 

6.藥丸一般可儲存多久?如何儲存?

  • 一般藥丸可存放一年。存放一般放在陰涼處就可以了,如果擔心,亦可將藥放在冰箱內,保鮮更好,但放在冰箱內需要注意包裝,避免受潮,此外不妨將近期幾天需要服的藥先放出來,放在室溫中更好,避免冷服中藥,而且冷藏後的藥丸過硬難以咬碎。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散劑」的服用法與注意事項

 

 

藥粉服用注意事項:

 

1.吃藥散(藥粉)3-6g即是多少?

  • 這個劑量理論上最好稱一下重量,收到藥粉時,若附上了藥匙,一般為一匙1g,亦可用作參考。
  • 但服藥劑量一般也不需要很準確,通常拿一個中式湯匙,大約一平匙的份量就是4-5g,先從這個劑量開始服用,如果吃下去沒有感覺不適,就不妨吃多一些,可以吃兩個平匙或者一大匙;如果吃下去覺得腸胃不適,如腹痛腹瀉,那就代表腸胃比較弱受不了藥,那就不妨吃少一些。
  • 如果服藥期間出現感冒,應當先停藥,待感冒痊愈後再服藥。
  • 個別溫熱性較強的藥方,吃了以後如果出現上火,如咽痛、長口瘡,不妨先停藥兩三天,待熱氣自行消退之後,再開始服藥,則從輕劑量服起,嘗試身體能夠接受的份量。
  • 若為兒童或個別體質情況,藥散服用劑量則有所減輕,具體請參閱處方說明。

 

2.可否開水沖服?

  • 吃藥粉一般直接將藥放在嘴巴之中,用一般溫水吞服。有人問可否將藥粉放在杯中,用水化開再服?這其實也可以的,但生磨的藥粉未必溶在水中,故此最後也可能要將藥直接吞下的。
  • 吞服藥粉,有人會容易吸入氣管「濁親」,其實技巧很簡單,在藥粉放到口中之前,先吸一口氣,閉住呼吸,然後才放進藥粉、喝水,在口中稍為拌勻即可吞服。

 

3.如何用酒送服?

  • 一些處方註明可用「或用酒送服更佳」,用酒送服可加強通行氣血之功效,有助藥力,如能喝酒者用酒送服更佳。
  • 酒宜選擇低濃度(3-6%酒精濃度)、未經發酵之米酒,如常見之韓國「農酒」(見下圖),可在一般大超市買到。
  • 如未有找到農酒,亦可用一般較高酒精濃度之白酒,加水稀釋送服。
  • 如用酒送服後覺不適,則宜改回使用水送服。

20140924022618572

 (不同品牌的農酒。圖片來源:韓國酒文化網頁

 

4.中藥飯前飯後吃?

  • 一般中藥空腹吃效果比較好,空腹大概是指飯前半小時、飯後兩小時。但如果胃腸較弱,服藥後容易出現不適,則可以改在飯後服。

 

5.與西藥可否同時吃?

  • 中藥與西藥兩者會否「相撞」,這是目前還未有研究定論的問題,並非所有中西藥同時吃也會有問題。但是為了安全著想,一般建議中西藥分開服用,兩者相隔1-2小時服用已經比較安全。

 

6.藥粉一般可儲存多久?如何儲存?

  • 一般藥散可存放半年。存放一般放在陰涼處就可以了,如果擔心,亦可將藥放在冰箱內,保鮮更好,但放在冰箱內需要注意包裝,避免受潮,此外不妨將近期幾天需要服的藥先放出來,放在室溫中更好,避免冷服中藥,而且冷藏後的藥丸過硬難以咬碎。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小柴胡湯」煎服法及注意事項

 

 

 

本煎藥方法,亦適用於小柴胡湯以外的多種藥方,而煎煮用水分量或有多少不同,具體煎服方法,請參閱處方上說明。

服藥注意事項如下:

 

 

1.藥方可否用不鏽鋼鍋煎煮?

  • 中醫煎藥,最理想用砂鍋/瓦煲,但如果煲不夠大,其實用不鏽鋼煲也可的。傳統上主要禁忌使用單純銅鐵鋁等質材的煲,不鏽鋼煲則也可以。

 

2.紅棗要不要去核?

  • 如藥方之中有紅棗,一般不需要去核,但需要用手掰開,更容易煮出藥性。

 

3.生薑要不要去皮?

  • 如藥方之中有生薑,一般不需要去皮,只需要洗乾淨切片就可。如果可以的話,爭取買「有機生薑」效果會好更多,在大超市或者有機蔬菜店有售。菜市場賣的生薑因為使用農藥催大,味道較淡。最好用磅秤一下重量。

 

4.服藥後大便次數增加,是否正常反應?

  • 服藥之後,一般大便次數增加,如果一天大便2-3次屬正常(健康人可以每頓飯之後大便)。
  • 但如果大便一天超過3次,則代表胃腸較弱,未能受藥。如此則宜減少服藥次數,改為一天服2次,第3次第二天再服用。
  • 由於大便次數未必每劑藥也一樣,有時候剛開始大便次數較多,其後則恢復正常。故此可看情況增減。

 

 

5. 服藥後出現感冒等不適,是否正常?

  • 服藥方之後,由於正氣充足,希望將體內外的邪氣祛除,有時候可能出現一些不適,例如發熱、汗出、頭痛、怕冷怕風等,如果有這些現象出現,一般代表邪氣能夠順勢祛除。
  • 一般不用擔心,只要繼續服用藥方即可。期間盡量不要採取抑壓的方式,例如見發熱即退燒。
  • 但亦非每一位患者服用湯藥後也會出現這些現象,就算沒有出現也可以是正常現象。
  • 本現象亦可稱為「排毒反應」,如欲理解其機理,可參閱此文:《中醫怎樣看「排毒反應」?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小建中湯」煎服法及注意事項

 

 

具體煎服方法,請參閱處方上說明。服藥注意事項如下:

 

 

1.麥芽糖哪裡買?

  • 麥芽糖在一般大超市、雜貨店有售。一般一瓶麥芽糖為500g,如果處方為150g,即是大概三分之一瓶份量,不需要很準確。一般的麥芽糖是淡黃色的,如果講究優質的麥芽糖,在一些有機食品店可買到一些顏色比較黑的麥芽糖,由於相對濃縮,用量可減輕一些。
  • 麥芽糖並非只是為了增加甜味容易入口,而是具有補益作用,在藥方中有關鍵作用。吃了藥以後,如果覺得太甜難受,下一次煎藥可放少一些。總體如果胃腸較好,放多一些麥芽糖效果更快。

 

2.紅棗要不要去核?

  • 紅棗不需要去核,但需要用手掰開,更容易煮出藥性。

 

3.生薑要不要去皮?

  • 生薑一般不需要去皮,只需要洗乾淨切片就可。如果可以的話,爭取買「有機生薑」效果會好更多,在大超市或者有機蔬菜店有售。菜市場賣的生薑因為使用農藥催大,味道較淡。最好用磅秤一下重量。

 

 4.服藥後大便次數增加,是否正常反應?

  • 服藥之後,一般大便次數增加,如果一天大便2-3次屬正常(健康人可以每頓飯之後大便)。
  • 但如果大便一天超過3次,則代表胃腸較弱,未能受藥。如此則宜減少服藥次數,改為一天服2次,第3次第二天再服用。
  • 另外,藥方之中有助通便的藥是「赤芍」,一般藥方中會注明「另包」,首次煎藥的時候,適宜全部放下煎煮,如發現大便超過一天三次,則在第二劑煎煮的時候,減少赤芍的劑量,大概減輕10-20g,一般即可緩減大便情況。
  • 總之視乎大便通暢程度,調整服藥頻率,以及赤芍劑量。每天能大便2-3次為宜。由於大便次數未必每劑藥也一樣,有時候剛開始大便次數較多,其後則恢復正常。故此可看情況增減。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逆境感恩:當大學不接納中醫

今天想說一件悲憤的事——我們爭取經年,希望中文大學承認傳統中醫研究,最終還是失敗了!

wKhTg1UtDIYEAAAAAAAAAAAAAAA321

這事情要從2015年初開始說起。中大中醫學院在剛搬遷到新大樓的時候,沈祖堯校長來主禮新大樓開幕禮,當時我們教學部主任姜元安教授,特別跟校長提出一個請求:希望可以跟校長見面,表達我們中醫老師的晉升問題。校長當場答應了。

 

事緣不單是中大,香港以及大陸各個中醫院校也是一樣,要做中醫「教授」,就必須要做實驗、現代方式的研究,如果從事傳統理論研究的,就無法晉升的。我們過去許多重量級的老師也是一樣,就算怎樣知名,也只能做個講師或者是訪問學者。這種「和尚管牧師」的怪現象,中醫學院的不少教授,並不深究傳統理論,臨床醫術一般,甚至可以不懂中醫(的確,中醫學院許多老師,他們的研究生學位並非做中醫的研究)。

 

後來於2015年6月10日,我們中醫學院的一眾老師,跟校長和醫學院院長一起見面了。我們直接詢問了一個問題:「為甚麼大學不承認傳統中醫研究?為甚麼做理論研究不可以當教授?」

 

當時沈校長給我們很明確的回答:「沒有啊?!我們沒有不允許,為甚麼你們不來申請?」當時會面,校長和醫學院院長明確告訴我們,大學時允許百花齊放,如果你們的研究有自己的評核標準,能夠有行內承認,大學也當然是可以承認的。之後還鼓勵我們年輕中醫老師要爭取這事。

 

好了,我們終於見到了一線曙光!(可是仔細想想,為甚麼過去這麼多年,我們中醫學院都沒有去爭取?這原因太多,那就不詳談了)我們立即努力籌備這事,在學院內多番商量,制定招聘傳統中醫研究的助理教授條件;參考其他相關學系的情況;了解大學的遊戲規則,建立傳統中醫理論研究的評價方法;了解關於研究經費的問題等等。

 

籌備了大半年,之後還要經過學院內部的多個委員會,通過增聘以傳統中醫研究的2-3個助理教授職位;其後刊出了公開招聘廣告,通過了正式的面試,之後再在院內確定了最後三位人選(據悉我在當中的前列),然後遞交上醫學院開會通過。

 

怎料,幾天前收到消息,經過兩次醫學院院長們的會議,最後還是決定,不批准我們的申請。他們的理由還是「依舊」,認為這幾位申請者,沒有在外國SCI發表文章,也未有申請得到基金。

 

我們感到相當悲憤!這些理由,我們一早知道,當初校長和醫學院院長也知道這情況,如果這是「必須」的條件,為甚麼還鼓勵我們爭取?這不是「玩我們」嗎!

 

我們更悲憤的,是這事件再一次證明了,大學不歡迎傳統中醫。中醫的承傳出現嚴重的問題,當中醫老師不懂中醫,中醫不可以做中醫的研究,中醫學生從哪裡學到真中醫?我們的病人在哪裡能看到真中醫?

 


 

 

說起來,幾天前收到這消息的時候,我沒有很生氣,反過來是感覺「鬆一口氣」。

 

回想這麼多年,我們努力的去提升自己,去讀碩士博士,甚至前幾年還堅持去做完博士後研究,為的就是裝備好自己,爭取給大學承認我們傳統中醫的研究,用事實和才能證明我們的研究是怎樣。可是到此為止,大學明確的告知:「此路不通」,那也好吧,可以走別的路了,別再浪費青春了。

 

實際上我們所做傳統中醫理論研究,根本不需要大學、也不需要甚麼研究經費。自古中醫發展都不是在大學,而是醫師自己工餘時間進行,當中醫走進去大學之後,這麼幾十年來,也不見得有多少理論上的提升突破?

 

走進大學這個框框之中,限制自己,那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只是我們這一代人,有這個責任,希望盡力去爭取,將中醫帶進去主流。我們當初還有一個良好的願望,希望大學能夠明白中醫,是一個怎樣特殊的學科,可以讓中醫按自身規律的發展。可惜事與願違,大學最終還是未能明白中醫為何。

 

這也不要緊的,千萬不要氣餒!我們爭取過了,縱使失敗過,這表示我們盡力了,已經完成了我們的歷史責任!接下來的,就是要專心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塞翁失馬,逆境感恩,我還是十分感恩,大學不給我走這條路,讓我可以更無限制的,發揮自己的能力。以後的人生怎麼樣?這個世界有更大的舞台,等著我們去上演這齣好戲!共勉。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吃肉真的很補?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不少身體虛弱之人,以為補身體必須要吃肉,煲湯水總是要加幾兩瘦肉,究竟肉是否真的很補?從某個角度看,肉類可以有補益作用,但是它很容易帶來問題。

1401800_e2ef2645df3cd3be669f5520400026a7

 

《黃帝內經》說:「血食之君,身體柔脆,肌肉軟弱,血氣慓悍滑利」,我們經常覺得吃肉會讓我們有氣力、強壯,可是這裡卻說,飲食血肉之人,他的身體是柔軟脆弱,肌肉是軟弱的!為甚麼?這是由於吃肉會導致「血氣慓悍滑利」,說「血氣滑利」,好像很通暢是好事情?可是重點是「慓悍」,即是急速、強悍、勇猛,人身體的氣血應該緩和流通就可,如果太勇猛,那就對身體不好了。中醫認為「過猶不及」,過補對身體有負面影響。

由於動物是食物鏈上較高的層次,動物吃了植物,吸收了植物的各種營養,變成了自己身上的肉,你吃掉它的精華,看似是補的。可是這也有問題,是因為這養分太精煉了!例如買了一瓶濃縮橙汁來喝,你以為很補直接喝下而沒有稀釋,那肯定對身體不好!

在臨床上觀察,很多體虛之人吃肉都補不上,身體依然消瘦,虛不受補,正是因為肉是一種提煉過的養分,它不容易消化!消化就要先分解它,那其實直接吃植物的效率更好。

 

吃肉反能傷身

 

吃肉除了上述問題,它還給你額外不良的東西,稱之為「屍毒」。在《黃帝內經》中說:「血食之君,驕恣從欲輕人,而無能禁之,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經常飲食血肉之人,他的性格是驕傲、放縱、縱慾、輕視別人,不聽別人意見,無人能夠禁制他的想法和行為,禁止他則不高興,如果順應他的想法繼續吃肉,他的病情就繼續加重,這就是「無肉不歡」者的性格!為甚麼會這樣?

一般我們用「屍毒」作解釋。因為動物被屠宰死亡的時候,內心會劇烈的恐懼、驚慌、悲傷、憤怒……各種情緒激烈波動,會產生毒素,累積在身體內,如果你吃了,也會影響我們的身和心,繼而影響我們的性格和病情。實際上,除了屍毒之外,現代養殖動物的過程中,更會被注射激素、抗生素、疫苗,還有飼料中含有農藥、基因改造。吃肉或許能夠補身,但是過程中卻獲得了各種毒素,得不償失!實際上傳統中藥大部分補益藥也是植物藥,根本植物已能足夠補益。

bkn-20140908154848733-0908_00822_001_02p

(圖片來源:東網:百佳貴價排骨驚現綠色臭膿

 

透過吃肉補身的想法,主要不是來自醫學,而是帶有過去的陳舊思想。由於老一輩經歷過戰亂、饑荒、貧窮、災難的時代,他們當時資源匱乏,很少機會吃肉,於是便認為吃肉是可貴的、跟補益連接起來,更將沒肉食等於虛弱,這並非來自醫學思想。總言之,補身不一定要吃肉,吃肉也未必能補上。

 

載於2016年9月30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體寒不喝綠茶?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不少人懂得茶葉的寒熱屬性,知道綠茶性涼,認為體寒的人不能喝綠茶。這種想法,可以說對、又不對。

1375923_997158a63cd235e42fe0a70555456026_620

一般人喝茶,通常分紅茶、綠茶兩大類,分別作為寒熱的代表,紅茶偏溫、綠茶偏涼。從這個角度看,身體偏寒之人,不適宜喝綠茶,宜喝紅茶。

可是從中醫角度看,絕對「寒底」、「熱底」的人佔少數,一個人的體質和病情,往往是寒熱並見、寒熱錯雜,可以是身體內某些地方寒、另一些地方熱,例如有人怕冷又怕熱,又或者飲食溫熱和寒涼的食物也覺不適,那就很可能是寒熱並見了。這類人其實佔大多數。

如果遇到這樣寒熱並見的情況,應該喝哪種茶好呢?從正面來看,兩種茶都可能可以喝,畢竟都能夠解決其中一方問題,但是從反面看,因為它也可能加重另一方面的問題,故此能否如此喝,那就要看喝下去之後的感覺了。

 

 

綠茶能清虛熱

 

尤其是身體寒涼之人,很多時也可伴隨有虛火出現,例如「上熱下寒」的情況,頭面覺煩熱但手腳卻冰冷,是常見的身體狀況。這種虛熱怎麼來的?當一個人氣血虛弱了,人體內的陽熱之氣不能潛藏,那就會往上行,最高可以走到頭面上去。尤其是一個人心煩、勞累之時,就很容易上火。

這時候,喝綠茶也就能夠幫助解決問題!但或許我們會問,如果我們本身體寒的話,也能喝綠茶嗎?可以,但必須注意泡茶時間長短!綠茶性涼味苦,如果我們只是浸泡很短時間,就將茶水倒出來跟茶葉分開,這時候我們只是提取了茶葉的寒涼之氣,而沒有取它的苦味,再加上茶葉屬於植物的上部,質地輕清,其氣能上行,故此其寒涼之氣能清利頭目,而不傷人體的正氣,讓人感覺清爽。

這就是為甚麼綠茶能夠讓人感覺「提神」,這是由於頭面部的虛熱清除了,頭目就沒那麼煩熱乾燥不適,氣血恢復流暢,自然精神爽利了。每當煩勞之時,喝一杯綠茶,可以令人心曠神怡。

相反如果泡綠茶時間久了,苦味一起釋出,苦寒兩者相兼,中藥理論認為苦味能往下通行,導致寒涼之氣伴隨進入人體臟腑,那就是寒氣入內了!

這就是說,並非體寒的人就不可喝綠茶!只要泡茶方法正確,也可以對身體有幫助。就好像怕冷之人,有時候也會喜歡清涼的環境一樣,其實只要符合節度,不要太過,也可以對身體有益的。

你可能會問,怎樣泡茶才算過長時間?由於各種茶葉的特性不同、用量多少又有影響,難以告訴你一個標準時間。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你的舌頭去判斷吧!如果覺得有苦味,那就是太久了。

 

 載於2016年8月26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李大夫曾接受無線電視翡翠台TVB《歎得好健康》節目訪問,簡述本文提到的綠茶能清虛火觀點,歡迎收看:【MyTV】(2017年3月29日,第3集14:18開始)

搜狗截图201703300923402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晚上不可吃薑?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常有人說:「早上三片薑,勝過人參湯;晚上吃生薑,猶如吃砒霜」,當中提到生薑的好處更勝人參,可是提到晚上吃薑有害處,於是有不少人問醫師:我的藥方裡面有生薑,是否不可以晚上吃?是否晚餐不可吃生薑?

 

1353965_369ce40ec749d86c85d166fe1c9b282c_620

 

須知道這是一種「比喻」,比喻往往有一定的指涉範圍,比如有人形容一位女士貌似花嬌,就像玫瑰般美艷,她卻誤會說:「我怎麼會是植物啊!你想要栽種我嗎?」那就超出了比喻的本意,過度解釋了。

總體來說,這諺語是提醒吃薑的最佳時間,也是提醒補身不一定要吃人參。這類諺語還有不少,例如「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一年之內,秋不吃薑;一日之內,夜不吃薑」,皆是強調吃薑的最佳時間,一年之中的春夏之時,或者一天之中的上午到中午,均是自然界之氣最旺盛、升散向外之時,而生薑性辛味微溫,有助人體順應自然之氣,故此這時吃生薑最為適合;相反在秋冬,或下午到晚上,則是人體正氣潛藏向下之時,此時吃薑則有所違逆,故為不宜。

 

治病跟養生不同

 

你可能會問:晚上吃薑真會中毒嗎?「晚上吃薑猶砒霜」只是民間諺語,它不是醫學理論,本身不用太過深究、將之複雜化。說起來也有趣,「砒霜」在傳統中醫上是一種藥,能夠治病!如果這樣理解,似乎晚上吃生薑也不一定有問題?當然這樣理解就有點鑽牛角尖了!畢竟民間只認為砒霜有毒,而不知道它的藥用價值。這也側面反映這句話,不盡符醫理。

實際上,中醫處方之中經常用到生薑,是不會管它吃的時間。其實除了生薑之外,也有不少食物是辛溫的,尤其是辣椒、薑黃、桂皮等各種香料,顯然不少人每晚也在吃,不見得有問題。

「晚上吃薑猶砒霜」這句話,提醒我們甚麼?——治病跟養生是兩回事。如果你生病需要吃薑,不管甚麼時間都可以吃,應該爭取時間積極解決問題。這句話本身是用於養生上,如果是針對病輕之人、甚至是無病健康之人,為了健康長壽目的,這句話提醒我們吃薑比人參更好,畢竟人參是藥物,沒病不宜用藥補身,而且養生特別需要注意順應自然,尤其如果你體內沒有寒氣,還是要把生薑吃進去,這會對你身體有甚麼影響?重點是「過猶不及」,如果吃薑太過,身體過熱過散,氣不能收藏,反倒有害。

薑有不少好處,但是吃太過也會有害。就好像喝茶喝酒都有不少好處,但如果天天喝,到了一個程度,如果你不喝它就不夠精神、不能入睡,那就是一種依賴了!依賴就像「中毒」一樣,「戒毒」並不容易,這也可算是「吃薑如砒霜」另一層意義。

 

載於2016年7月29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李大夫的中醫願景——畢業十年小感

新學年又快開始了,經歷了這麼多年讀書研究教學,最近越來越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想在這裡總結一二;又正值自己本科畢業十年(我於2006年本科畢業),就當做是一個階段的總結吧!

過去總覺得「發展事業」和「提升心靈」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會此消彼長,最近才猛然發覺,原來兩者是並行不悖的!

Jpeg

我的願景

  • 奮力復興中醫、身心靈合一醫學,帶來醫患的覺醒運動,圓融解救人生之苦。

 


 

願景進路

一、「復興中醫」

 

復興就是「恢復原來的興旺」,怎樣才叫復興?不是指數量上增加中醫、診所、醫院,如果這樣看的話,很可能現代的中醫師已經比古代要多了,根本不需要復興。復興就是指恢復古代的「醫道」、「醫術」、「醫德」,將其中最輝煌的成就,呈現在今天。

 

復興中醫,重點就是個人的提升。如果說要多少醫師懂得古代醫學,這根本無法說一個理想數字。我認為,只要有一個人,能夠在今天懂得傳統中醫真諦,那中醫就已經復興了!已經繼承延續了!所以復興中醫,首先要做的,是在自己的身上,能夠學好中醫、真懂中醫,能夠今天應用發揮出來。這個人,可以是你、我、他,但我們都無法推卸責任,首先必須是要自己去做。

 

 

 


 

二、「身心靈合一醫學」

 

中醫本身就是一個重視整體的醫學,天人相應的整體、身心合一的整體。而更重要的是,中醫是除了是人體形體的醫學之外,更是強調無形精氣神之醫學,心神在中醫學之中具有更高位置,這是諸多醫學之中無所比擬的,中醫學具有獨特地位。

因此,要復興中醫學,需要「全方位」的提升。在「神」和「氣」的層面來看,張仲景的《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已經能完滿地解釋人的生理病理,所以我的其中一個重要的進路,是要全面研究清楚仲景學術,理解他的醫學理論。

其次在心、靈(神)的層次來看,《黃帝內經》也就已經有大量論述了。心靈層面的事情,除了理論研究整理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生命之中去實踐體會,將此融合自己的生命,尤其是努力提升自己,達致「恬淡虛無」的境界,那是真懂中醫者的終極目標。

 

 


 

三、「醫患的覺醒運動」

 

所謂覺醒運動,就是醒悟、覺悟、自覺、明白到這重要性。醫生與患者,雙方都要明白。

先說患者,病人需要的療愈,並非只是吃藥針灸推拿按摩等手段,這能夠治療身體層面的病證,但是生活上、飲食上、情志上的成因,是要「不生病」、「全面健康」所必須重視的。患者要覺醒,為自己健康負責,正是中醫思想所提倡的。

再說醫師,在中醫界之中,過去分門分派,又或者是受到現代教育的影響,我們所學習的中醫也是割裂的。讓醫師自己,明白中醫是這樣一種身心靈合一的醫學,在自己生活中活出中醫,言教不如身教,那樣才能給患者帶來覺醒。

 

IMG_9820

 


 

四、「圓融解救人生之苦」

 

人生有各樣痛苦,生老病死,一般認為中醫主要解決「病」的部分,如果將中醫看成整個身心靈合一的醫學,那麼中醫根本是貫穿整個人生,除了解決病苦,還可幫人解決心靈之苦。苦本身就是來自我們的心,如果懂得「調神」,一切苦自能消除。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醫有類似宗教的特點,幫助人活出健康人生。這也是傳統中國的「信仰」,透過中醫,恢復中國人傳統對宇宙生命的認識。

 


 

五、小結:提升自己的身心靈

 

總結,要復興中醫,簡單來說就是讓自己做個「好中醫」。怎樣是「好中醫」?這類似做個「好人」一樣,怎樣才叫「好人」呢?「好與不好」是相反的,一個真正的好人,他是沒有任何「不好」的地方,是能夠做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庸》;「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大學》。

 

一個好中醫,除了是要醫術了得,也必須要有高尚醫德。好中醫除了能治病救人,也肯定能活出健康,給人帶來示範;所謂高尚醫德,就是他在心靈上的修為,能夠達致聖人層次,能夠給人作出完滿人生的示範;每天散發一股「氣場」,即使他不做甚麼,只要病苦見到他、站在他身旁,他也受到他的正氣所感染,用他的生命去「濟世為懷」。

 

 


 

我的工作

 

因此,為了鞭策自己,這裡具體列出一些目標,以鞭策自己——

  1. 努力研究傳統中醫經典,透徹了解醫道;
  2. 教學過程中教學相長,提升自己,薪火相傳;
  3. 臨床實踐「身心靈融合」之醫學思想,給患者人生帶來指引;
  4. 努力提升個人身心健康,尤其是要做一個「好人」,時刻內心平靜;
  5. 向「得道」進發,全面開悟,認識宇宙人生。

 

 

我知道,中醫和人類的未來是光明的!

共勉!

李大夫

寫於二零一六年八月二十四日於香港

=========

延伸閱讀:李大夫《學醫十載有感》文章,寫於六年前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靜的力量 x 身心健康(Youtube 訪問)

李宇銘博士接受「城寨:煉心術」網台訪問,訪問介紹:

今集安靜請來中文大學的中醫學院講師李宇銘博士,和大家去分析「靜」對於身體的影響、對情緒所能造成的轉化、對於人生的變化,以及如何從中醫的角度去看待靜坐的功效。

14/8/2016 煉心術 ep40
題目:靜的力量 x 身心健康
主持:安靜
嘉賓:李宇銘博士(中醫學博士)

節目內容:

1. 靜坐時竟然會發熱發脹?
2. 中醫角度如何看靜坐時身體產生的異常反應?
3. 人是心的奴隸?
4. 怎樣分辨主動的思想和被動的思想?
5. 靜坐時對感覺的反應,竟然反映出這樣的問題!?
6. 如何感覺自己的「氣」?
7. 中醫如何看抑鬱症、躁鬱症、憤怒、恐懼等等?
8. 用「五行」竟然可以克制情緒?!
9. 以讀攻毒:情緒與身體疾病

逢星期日12:00 – 13:30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1ukWKBZbR0

 

訪問中提到,李大夫曾參加了十日靜坐課程,其中感想分享,見此:【點擊進入】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