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饮食

李大夫与Club O、香港素食会,多年来推广「禅食」、「觉醒饮食」的饮食方式,本页收录了相关讲座——

 

2016年素食嘉年华「觉醒饮食」讲座

 

 

 

2016年11月26日,于「世界和平饮食亚洲巡回演讲(香港站)」活动中,李大夫主持禅食午餐

 

在2017年3月19日,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正念DIY博览」之中,主持「正念饮食」工作坊,以下为工作坊的宣传片: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感恩天地》李大夫专访

李大夫在2017年1月到HKFEEL网台《感恩天地》节目,接受Happy妈、哈比访问,分为四节,见以下YouTube片段——

第一节:逆境学中医
第二节:断食养生
第三节:养心及养身
第四节:中医到底学什么呢?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生病要戒蔬果?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有些人以为,生病时不可吃蔬菜水果,觉得蔬菜水果属于「生冷寒凉」的东西,生病的时候要禁忌。这种说法看似来自中医,但这与现代医学的常识不符合,蔬菜水果是富有营养的食物,生病时应该多吃才对!实际上,中医也没有反对人生病时吃蔬果,这是一些人对「生冷」的误解。

 

1481821_df5321b818666b577400d87171d9d35f

 

生病的时候,中医的确会嘱咐人戒口,生冷的食物是其中之列。可是蔬菜水果不等于生冷!这里需要说明「生冷」的概念,生冷是指未经煮熟以及冰冷之食物。生和冷是两类食物,以下分别说明。

首先说「冷」。冷就是指寒冷、冰冷,冷热是相对而言,指温度高低,这是相对于人体体温而言的高低。比如在冰箱拿出来的食物,冷饮、雪糕等,又或者冬季天气寒冷,即使没有放进冰箱的水果蔬菜面包糕点,都可以是冷的食物。另外,冷亦可指食物的「寒凉」属性,例如西瓜、雪梨性凉,但是在中医上「冷」的表述多指温度寒冷,如果是寒凉属性则直接称为寒凉。

冷是否会伤肠胃,也要看怎么吃、吃多少。如果一下子猛灌一杯冷水,胃就容易受伤,但是如果慢慢吃、慢慢喝,尤其是将冷的食物在口中充分嘴嚼,冷水在口中含暖,这样吃下去胃中已经不冷了,那就未必有问题。

 

生不一定寒凉

 

然后说「生」。生的食物主要指必须要煮熟的食物,没有煮熟就吃了,例如肉类必须煮熟,生吃很容易出问题;米饭必须煮熟,生米饭难消化。至于水果蔬菜,如果本身是「成熟」了,它就不是生的,可供食用,尤其是水果是各种食物之中最容易消化的,生病时宜多吃。只是不同水果有不同属性,个别病情有不同水果的宜忌考虑。

水果不等于「生冷」食物!「生」不一定就是「冷」的,冷是指食物的冷暖,生的食物也可以冷或暖的;就算从寒热属性来说,生的水果也有许多是温热性的,荔枝、龙眼、榴莲、芒果等等,生吃水果不会说就变得寒凉。再者,就算寒凉的水果,例如西瓜、雪梨,不会因为煮熟了而改变其寒凉属性(除非煎炸),如果煮过就变温热,那么中医就无法处方了!寒性中药经过煎煮了也还是寒性的。

蔬菜也并非寒凉的,蔬菜也有寒热属性之分,而更准确的说,大部分蔬菜都是平和的,就是不寒不热,适合人食用。有人以为蔬菜是绿色的,那就是寒凉的吧!实际上中医区分寒热,不是用颜色区分的,例如葱、韭菜、芫西等也有绿的叶子,也是温性的蔬菜。当然,的确有寒凉的蔬果,但不代表生病的时候就一定不可以吃,病也有寒热之分,如果属于「热」的病,吃寒凉的食物也可能有帮助。

 

载于2017年1月27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你有湿热吗?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很多南方人经常认为自己有湿热,但是细问下去:这感觉是什么?却未必说得出来,或者人人说的特征都不一样。究竟湿热是什么?

1465943923_e4add09dca_z

图:Flickr

在中医上湿热两种邪气结合,病情相当繁复,需要看湿和热两者的比重,也需要看湿热的部位。比较多人讲的是「脾胃湿热」,一般怎么去判断?通常有四大方面:一,身体疲乏、四肢沉重;二,大便不通畅、粘滞;三,口干渴、但是不想饮水;四,小便黄,舌苔见黄色厚腻苔等等。

细想一下,这些身体不适,很多人都有出现啊!繁忙的社会生活,谁不觉得疲乏?如果再加点大小便不通畅,那就会给自己标签有「湿热」了!可是吃清热利湿的东西后,问题还是经常反复发作,这是为什么呢?

 

湿热并非原因

 

上述的湿热表现,虽然也是正确的,但如果只是以「湿热」去处理,那就是「治标不治本」!因为「湿热」并非根本原因,以下逐一分析。

第一,疲乏、沉重,这虽然可以是湿气的特征,但是各种正气虚、气血虚弱之人,也可以有这感觉!如果要说身体有湿,那就需要考虑身体正气虚弱。

第二,大便不畅、粘滞,这虽然看上去有湿,但如果再问:为甚么大便有湿?这就跟胃肠虚弱有关,胃肠虚弱了不能「运化水湿」,喝水下去的水不能化成人体能使用之水气,那就变成湿了。

第三,口渴不欲饮,这也是代表胃虚弱了,胃不能「化水」,于是水就停留在胃,水不能上升就口渴,水停留在胃就不欲饮。当然这表面看是有水湿,但根本处也反映胃虚弱。

第四,尿黄、舌苔黄,这显然是一种热象,可是在中医上,热还需要分虚实,如果属于「虚热」,那么这个热的原因就是因为正气虚弱所引起的,治疗的时候不一定要清热,更重要是补虚,甚至需要用温补药。

以上说明均是强调,湿和热,可以只是一种「现象」,他们未必是根本原因,如果见到有湿热就清热利湿,那只是治疗了表层的问题,没解决根本。根本的原因要考虑哪种正气的虚弱、哪里虚弱,这就是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

《汉书·艺文志》中有一段话:「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文中提到,见到寒病却用了寒药治疗,是由于中等水平的中医,诊断不全面所导致。尤其是湿热患者,如果根本原因是正气虚寒,却只用了苦寒的药物治疗,虽然或可能治标,但是苦寒药却加重了正虚和寒气!其实,这种误治经常发生,我们都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不要伤害自己,那就要从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开始。

 

载于2016年12月2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感冒有什么忌口?——感冒的饮食调养

李宇铭博士撰文

 

  • 中医在患者生病时会提到不少饮食禁忌,常常要人「戒口」,这是否正确?又有哪些要食物禁忌?
  • 在中医经典汉代的《伤寒论》之中,对于感冒时的饮食禁忌,有明确清晰的记载,而且这禁忌是对各种疾病也有同样适用的,简单来说就是生病也应该要戒口的食物。
  • 这方面的食物一共有六大类,《伤寒论》的原文说:「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以下分别说明。

 

1.生冷

 

生冷是指未经煮熟以及冰冷之食物。生和冷是两类食物,这方面需要多加解释。

首先说「冷」。冷就是指寒冷、冰冷,冷热是相对而言,指食物的温度高低,这是相对于人体体温来说而言的高低。比如在冰箱拿出来的食物,冷饮、雪糕等,又或者冬季天气寒冷,即使没有放进冰箱的水果蔬菜面包蛋糕,都可以是冷的食物。

冷是否会伤肠胃,也要看怎么吃、吃多少。如果一下子猛灌一杯冷水,胃就容易受伤,但是如果慢慢吃、慢慢喝,尤其是将冷的食物在口中充分嘴嚼,冷水在口中含暖,这吃下去胃中已经不冷了,这就未必有问题。

另外,亦说指冷是指食物的属性「寒凉」,例如西瓜、雪梨性凉。《伤寒论》之中的「冷」是专门指温度冷热而言的,没有包含食物属性的解释。当然后来对于食物的寒热属性认识深入了,这方面也可参考。

 

然后说「生」。生的食物主要指必须要煮熟的食物,没有煮熟就吃了,例如肉类必须煮熟,生吃很容易出问题;例如米饭必须煮熟,生米饭难消化。

但是水果蔬菜不等于「生冷」食物!现在有些人误认为水果是生冷的,生病时不宜吃水果,这并不正确。首先「生」不一定就是「冷」的,冷是指食物的冷暖,生的食物也可以冷或暖的,而如果从寒热属性来说,生的西瓜不会因为煮熟了而改变其寒凉属性。水果自身如果是「成熟」了,它就不是生的,可供食用,尤其是水果是各种食物之中最容易消化的,生病时宜多吃。只是不同水果有不同属性,个别病情有不同水果的考虑。

 

 10981357_aa87733e59_o(图:Flickr

 

 

2.粘滑

 

粘滑是指胶粘或柔滑不容易消化之食物。

糯米是这类食物的典型例子,糯米饭是较难消化的食物,一般人健康人多吃也容易觉得饱滞。感冒或者生病的时候肠胃容易变弱,那就不宜吃难消化的食物了。除了糯米之外,其实许多谷类、豆类食物都一样,例如高粱米、粘黄米等,但这些米主要在北方多吃。

实际上,不少谷类如果精制加工之后,也会变成粘滑之品。例如普通的米饭,如果是糙米的话并非粘滑,但是去壳精制成白米,白米饭本身也可算是粘滑的食物!只是相比糯米没那么难消化(故此有些人生病的时候,吃白饭也不舒服,更喜欢吃稀粥)。例如燕麦做成粥,如果水不多、水干涸的时候,甚至可以粘贴在墙壁久久不掉下!甚至说,如果将稻米、麦做成面粉,加水混成一团之后,那也可以是粘滑的食物。所以,不少面粉类的制品,例如面条、面包、蛋糕、糕点、饼干,也可以是粘滑食物。这主要问题,如果水分不足,粘滑食物粘连停滞在胃肠道,不利消化与排走。

 

 

3.肉面

 

肉面是指肉类与面粉制品。面粉的制品刚刚在粘滑类别中已经提到,本节专门谈肉类。

感冒或者生病的时候,适宜吃素,不宜吃肉。这也是所谓「饮食清淡」的标准之一,不吃肉的原因,《黄帝内经》之中有说:「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慓悍滑利」,吃肉会导致「血气慓悍滑利」,就是血气通行太过,干扰自身血气的流通。

另外更重要的原因,凡是发热的病情也不宜吃肉。在《黄帝内经》说:「帝曰:病热当何禁之?歧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这里提到,一个人得了发烧,如果稍为退烧的时候吃肉,那病情就会复发,如果吃多了更会出现各种后遗症,故此食肉是发热病的禁忌。

为甚么不能吃肉?过去有人解释因为肉类性温热,这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是中医上对肉类的认识,认为也有寒凉的肉,故此肉类的寒热并非最佳解释。主要原因,是肉类难消化,肉类也可算是「粘滑」的食物之一(想想看肉类的质感),肉类是各种食物之中,需要最长消化时间的食物,因此吃肉之后气血集中在肠胃消化食物,自然难以对抗外邪,加重病情。

 

11307416763_ceb2338a2b_z

(图:Flickr

 

4.五辛

 

五辛指一类辛味的食物,在《本草纲目》以韭、薤、蒜、芸苔、胡荽为五辛。但五辛味亦非一定只有五种,可泛指辛香刺激性之食物。

实际上不少治疗感冒的药方,都是由辛味的药物组成,辛味能够祛风,那么为何不可吃五辛食物?这是在《黄帝内经》种也有解释:「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薰之,营衞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这里提到一种「洞心」的病情,即是指心中好像有一个洞的空虚感,那就是心烦吧,所以传统说「五辛令人烦」,原因是生姜、韭菜等辛味食物,它会将胃消化好的气往上升,但它升的力量不够高,只能够到达心的下面,故此导致这种不适;如果辛味充足能够通畅一身气血,那才能出汗而感冒得愈。

因此在感冒的时候,一般宜清淡饮食,不吃各种辛味食品。如果要透过吃辛味食品来帮助出汗以治感冒,就需要注意剂量和吃法了。

 

 

5.酒酪

 

酒酪是指酒与乳浆、乳制品等食物,是两类食物。

先说酒。《黄帝内经》说:「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

酒也属于辛散之物,但其性通行太过称为「剽悍」,可以上下通行周身,故此可以导致利小便、亦容易出现胃胀气上逆、胸部气满等情况,生病之时容易因此扰动气血,影响自身痊愈。

再说酪。《说文解字》说:「酪,乳浆也」,酪即是奶,泛指各种动物的乳汁,例如现在常喝之牛奶,以及其制成品如芝士、乳酪等食物。在中医上,牛乳具有滋阴润燥之功,例如清代经典《温病条辨》说:「胃液干燥,外感已净者,牛乳饮主之」,就是指牛乳可以滋养津液,如果外感发热刚愈,胃干燥而出现口渴,可饮牛奶缓解;但是如果正在感冒或生病之中,喝下滋润的牛乳,那就容易导致胃滋润太过,难以消化,加重病情。

 

 

6.臭恶

 

臭恶是指具有异味、变坏之食物。当然这类食物其实任何时候也不应该吃吧!吃了容易坏肚子、消化不良。但很多人喜欢寻求刺激,吃一些有怪味的食物,例如臭豆腐、纳豆,还有一些醃制的食物等。

从中医上看,食物的气味会有不同属性,例如腐臭的食物五行中属水,腥臭则属金,焦臭则属火,骚臭则属木等等,这些气味都有不同的走向,尤其是腐臭和焦臭的气味分别属于水和火,一者上行一者下行,就像上述酒气一样影响气血流通,对病者来说会干扰自身康复,故为不宜。

 

 

总结

 

面对感冒,以及各种疾病的饮食禁忌也有一个共同大原则,很简单的两个字:「少吃」!

以上六大类饮食禁忌,都是要避免伤肠胃、难消化的食物。生病时无论吃甚么,也应该要少吃一点,因为如果肠胃要努力去消化食物,消化本身就要耗损气血,因此就缺少气血去抵御外邪,身体未能专心一致疗愈疾病。

在自然界也是一样,当动物生病时会自己少吃,甚至断食、不吃,人生病时也一样,很多时会没胃口,那就是身体想少吃不吃,是专心治病的信号。

在《黄帝内经》中说:「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歧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面对发烧的病情,经常在病后出现后遗症,例如出现疲乏欲睡、咳嗽咯痰,甚至肠胃不适等各种病证,这里解释了原因,就是因为发热严重的时候强迫自己吃得太多所致!

在《伤寒论》的最后一句更特别提醒:「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这里提醒病初愈的时候,脾胃虚弱,如果勉强自己吃太多了,一方面容易有肠胃不适,更容易令人觉得烦躁。因此,尤其是感冒发热的时候,记得要「少吃为妙!」

 

重温香港电台《精灵1点》节目:「2016年9月21日 感冒的饮食调养」 文字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感冒要不要出汗?——感冒的生活调养

李宇铭博士撰文

 

  • 不少老一辈认为,感冒应该「焗一身汗」,究竟是否应该如此?

这可以说对、又不一定对!因为有不同情况。

在中医经典汉代的《伤寒论》之中,对治疗感冒,的确提出了用出汗的方法来治疗后世「感冒」的病证,还仔细论述到如何帮助汗出的方法,可见「焗汗」治疗感冒是有依据的。

7181664286_d862a6ed63_z

(图:Flickr

 

「焗汗」在中医上的术语称为「发汗」。并非所有感冒也必须要出汗才能治愈,有一些感冒是不可以出汗,又有一些感冒是不需要出汗也能治愈的,如此可以分三种情况:

  • 可以发汗而病愈
  • 不可以发汗而病愈
  • 不需要发汗而病愈

 

要说甚么时候可以汗出,首先要说明甚么情况不可以、不需要发汗?

 

不可以发汗

如果是典型的外感风热感冒,是不适宜采取主动发汗的方法。感冒见发烧、口渴,不怕冷为主要特征。本身已经出现口渴,代表身体的津液不足,继续发汗容易加重病情。

此外,如果病情转变深入,出现明显的热盛的病情,例如见高热、心烦口渴多饮,汗出多,不怕冷、怕热,便秘等。继续发汗恐怕加重病情。

 

不需要发汗

如果身体相对虚弱,感冒的过程病情同时深入了,要痊愈就不一定能见到出汗。这种情况十分多变,在感冒的过程中见到一些非感冒的专有不适,例如咽干、口苦、眼花、头晕、心悸、失眠、呕吐、胃腹不适、腹泻,小便不通等等,如果身体较为虚弱也不适宜发汗。这表示正气偏虚,邪气同时入内,故此就不能单纯治疗体表的问题。

这种情况也可以采取「发汗」的步骤(见后文),主要目的是让身体变得温热,但是不一定要见到出汗。

 

可以发汗

发汗主要是针对典型的外感风寒感冒,病情必须见发烧(或自觉发烧),同时见怕冷怕吹风,可有出汗或者不能出汗,或有鼻塞流涕、头痛、颈紧膊痛、气喘等不适。(需要鉴别没有上述不需要发汗的病证)

 

22043002_0ba8cc9222_o

(图:Flickr

发汗的方法

发汗一般是透过温热的药物、食物和环境,帮助身体出汗。

基本的发汗方式,有三个步骤:

  • 喝药(发汗治感冒的药方),或家庭一般可使用生姜汤,或者生姜配红枣煮水。
  • 接着喝热稀粥,要比较快的喝下去,一次大概喝下一碗。
  • 上床全身盖被子,覆蓋周身使之温暖而汗出。盖被子需要多久,视乎汗出程度。一般需要1-2小时。过程亦可同时睡觉。

 

发汗的要求与禁忌

  • 因为汗出的时候容易再受凉,发汗前首先要注意环境避免寒冷。例如夏天不要在冷气房间发汗,不要同时吹风扇等。
  • 若要汗出病愈,需要遍身持续汗出一段时间,即是并非局部汗出,也非只是一阵汗出。
  • 汗出需要微微汗出,皮肤湿润即可,不可「如水流般」,如果见到皮肤上有水珠,或者见到水滴出来则是太过了,容易伤害正气,反而加重病情。必须注意出汗程度!
  • 出汗之后,适宜擦干身,或更换衣被,或用爽身粉擦身。病愈之后容易「邪去正虚」,需要避免再度着凉复发。
  • 汗出之后可适当喝水、或喝热稀粥补充,但不宜猛灌,宜逐口喝下。
  • 发汗期间注意休息,别劳累,饮食宜清淡,宜保持温暖。
  • 小孩尤其注意,发汗过程中,如果遇到抽筋、神志不清,需要赶快就医。

 

FAQ 常见问题

  • 可否透过运动出汗?

也不是不可的,的确运动的出汗有时候也可以治好感冒,但是运动的出汗容易「大汗淋漓」,另外运动的时候也容易受风着凉,所以未必稳妥。

 

  • 冬天太冷难以出汗,可否用暖炉、电热毡帮助发汗?

透过外在热力帮助出汗,也是可以的,这就类似营造夏季天热的环境。但是这种方式一般比较干燥,也容易发汗太过,所以尤其要注重热力的程度。

 

  • 可否透过热洗澡、热水浴、泡温泉、焗桑拿来出汗?

这也是一类可以帮助发汗的方法,总体让身体更为温热是好的,但这些方法也容易「过热」,有时候不好控制温度;离开热水浴的时候,因为温差大而容易受凉;而且在水湿的环境之中,比较难察觉皮肤出汗的程度,所以需要谨慎使用的。

 

重温香港电台《精灵1点》节目:「2016年9月7日 感冒的生活调养」 (文字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迎风追梦【复兴仲景医学】

 

近几年来,我经常问身边的朋友:「你人生最想做的是什么?」「你怎样才死而无憾?」这问题我也一直问自己,直到最近这一个多月,我终于知道自己的答案。

photo_2016-12-27_20-07-43

我的人生使命——复兴仲景医学!

 

自从学中医以来,受到师长的熏陶,我一直将「复兴中医」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就如恩师李致重教授在《中医复兴论》说:「中医正处在即将消亡的边缘,也处在新的突破的前夜。」【中医为何消亡?可参考:香港人第三只眼看中医存亡

李致重教授年轻时已有复兴中医之抱负,为中医奉献所有生命,即使退休后仍为中医奋力呼吁,我深受感动!我们深信中医定能在当代复兴,是救治时代各种问题的「灵丹妙药」之一,例如环境、心灵、政治等之问题,复兴中医亦即复兴中庸之道的中国文化思想,亦为修身治国之一途。

doc04350720160407131516_001

doc04350620160407131445_001

 

至于复兴中医的进路,自从大学三年级后,我就一直钟情于研究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医有四大经典,而张仲景的著作占了其中两部,可见这书在中医界的地位,可以说,如果要复兴中医,复兴仲景医学是其攻关要塞。

尤其是在大四之后,我额外花一年时间,到了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交换生,专心研读《伤寒论》;一直到读博士时一口气写了四部学术著作,至今我仍专注在《伤寒》经方的研究,已经有十多年了。过程中我经常在问自己,到底为什么我如此迷醉在这研究上?
三书未命名

 

 


【灵魂使命】

 

最近有朋友告诉我,怎样确定自己的灵魂使命?他说有三个条件:

  1. 这件事情你一直都坚持在做,并不是新的事情;
  2. 这件事情是利益众生的事情;
  3. 要做这件事情的过程虽然会面对艰苦,但会越做越感觉正确。

最后补充一点,当你找到这个灵魂使命,结果会怎样?如果你全身投入去这件事之中,上天一定会让你足够生活下去,甚至生活比以前更为富足!

我明白到,恢复张仲景的医学,是我此生的使命!仲景之书,自从一千八百年前面世至今,一直未被完全理解,有如珍宝藏在土里,虽然只是崭露头角,已经令医学界神魂颠倒,若果这宝藏全盘挖出,这将会是何等影响深远。

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是中医界的第一人物。如果《黄帝内经》是奠定中医基础理论的著作,那么《伤寒论》就是统一中医理论、使中医理论标准化的著作,建立整套中医整套理法方药、辨证论治体系之经典,至今仍未有医家能出其右。

 

2011122015115020627

 

仲景之书有「活人之书」、「众方之祖」的美誉,是「中医之魂」,若要复兴中医,使中医重新兴盛,全面解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最为关键。

只因为这事情难度太大,千百年来,仲景书是最多注家的中医古籍,单是《伤寒论》的注家已达千家,现代研究亦以仲景学说最为活跃,可是至今依然未有满意答案,反因解释繁杂,令后学如坠五里云雾之中。

余专于研究仲景学说多年,一直以来力求钻入仲景之初心,使我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只能不住赞叹仲景医学之奥妙,「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吾人以复兴中医为使命,而我的进路,是透过复兴仲景医学,誓愿此生复兴中医之辉煌!

 

DSC08016

 


 

【实践梦想之计划】

 

要复兴仲景医学,并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众人参与才能成事。而我在当中的角色,主要为研究与教育,我替自己订立了以下两项目标,而以目标一为关键:

【目标一】

在未来2-3年,完成最少10部仲景医学的研究著作

 

出版著作题目包括:

1-2.《仲景原理——张仲景基础理论研究》(预计出版著作2部)

3-6.《仲景内科学——张仲景病证理论研究》(预算出版系列著作约4部)

7.《仲景脉学——张仲景脉法理论研究》(预算出版著作1部)

8.《仲景量效——张仲景14种常用药剂量功效关系研究》(预算出版著作1部)

9-10.《伤寒原意》、《金匮原意》(预算出版著作2部)入门读物、对原文直接解读

11.《伤寒温病论》(预算出版著作1部),以张仲景理论解释后世温病学理论

12.《仲景虚热论》(预算出版著作1部),以张仲景理论解释后世各种火热理论

 

另外,尚有多部《黄帝内经》理论研究、望诊研究,以及其他中医大众著作计划,待适当时机努力完成出版。

photo_2016-12-27_20-51-14

 

【目标二】

建立仲景学派,凝聚上百人的仲景医学研习、应用群体

 

除了上述学术研究之外,期间亦会积极推动教育、推广工作,例如:

  1. 拍摄网上免费课堂,让人人也可以进入《伤寒》之门
  2. 开设facebook讨论群组,促进学习交流
  3. 开办课程,讲授仲景医学精髓,提升水平
  4. 师承授徒,与门生一起研习仲景医学
  5. 临床实践,将仲景医学全面应用于今天

 

此外,我还有另一个梦想,创立「中医身心灵医学会」,旗下设立「中医生活书院」、「身心灵整合中心」、「中医经典研究所」。由于这梦想更大更远,而实践这梦的前提,必须要让仲景学派全面恢复,因此这梦将在未来两三年酝酿,凝聚更多有志者共同完成。

photo_2016-12-27_20-50-42

 


【如何达成?】

 

为了完成梦想,我已经递交辞职信,将于2017年3月中旬离开大学工作。未来2-3年,我要专心实践梦想!

 

每周工作安排具体计划:

每星期最少有3-4天专心闭关研究,其余1-2天门诊,或其他讲学、社会服务等工作。

 

大学老师虽然是一份不错的工作,可是当中繁杂事情太多,各种行政工作,以及外来加诸的框框,实在难以有时间专心研究。若要今生完成此梦,就必须要跳出来,专心才能事成,如《医门补要·自序》云:「医贵乎精;业贵乎专」。

为了完成这目标,我已做了充足准备。十多年来研究的基础,出版了超过一百万字的学术著作和发表四十多篇论文,喜见我的书已成为长销书多次翻印(李大夫著作);前几年更以仲景医学为题完成博士后研究,而以上计划撰写著作的题目,皆是博士后研究课题的延伸计划,只待进一步完成。过去这一切,均为我的梦想打下坚实基础,清晰指引我迈向下一步的人生路。

photo_2016-12-27_20-51-34

 

 

现在离开的决定,就好像当初花三年时间去北京读博士那样,专心追求学问,只是现在不同的地方,当初读博士是要为了进入框框,而现在则是跳出框框,创造自己人生。

2017年我将到36岁,这是我的本命年(鸡年),趁这时机,勇敢踏出一步,实现自己梦想。孔子云:「四十而不惑」,愿我能在四十岁之前,在仲景医学上进入不惑之境,完成使命,死而无憾。

 


 

【呼吁你的参与支持!】

 

诚心邀请您和您身边的朋友,支持我这个梦想!无论是经济上、物质上的支持,人脉关系、学术交流、经验分享等支持,你也可以为我祈祷,一起想象这个愿景实现,又或一两句祝福鼓励,这些都对我相当重要!

在此先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您的信念投入,定必带来更大的力量,共同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P_20161222_123605_vHDR_Auto

 

李宇铭

2016年12月27日

 


 

最后送上Prince Ea的短片,鼓励你也追寻自己的梦想!

 

「你人生最想做的是什么?」

「你怎样才死而无憾?」

Prince Ea – Everybody Dies, But Not Everybody Lives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香港人第三只眼看中医存亡

2012年《一读就懂的18堂中医入门课》一书在大陆出版,其中的后记,撰写了李大夫对中医发展的看法,如果你关心中医界的现状,这篇文章能够能给你一个全面的概述。

 

一读就懂的18堂中医入门课

《一读就懂的18堂中医入门课》——后记

第三只眼看中医

 

两年前在香港出版了一本书,名字叫做《中医不切西瓜》,很高兴今天这本书(较香港版扩充和修订不少)能与内地读者见面,当我再次阅读书稿时,提醒我中医如此迷人的原因——中医和中国文化紧密的融合,中医的理论又是那么的「早熟」而完美,一直守护着中华儿女的健康;竟然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已经屹立在世界的文明之林,正当各种古代文明早已烟消云散,唯独中医和中国文化能够延绵不断至今。

我生于香港,在一个中西文化混杂的背景下学习中医,从本来对中医充满怀疑,后来却变成了寻根之旅,彻底成了中国文化的忠实「粉丝」,对中国人的身份日益认同。但也因为这港人的身份,对于内地的中医发展状况,总是有一种既内且外、若远若近的感觉─要学好中医必须要回到内地去,又抱着一种「局外人」的角度冷眼旁观。

不知道会否「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到了本书的最后,想分享一些我对中医现状与展望的看法,看看这第三只眼的角度,能否给您带来一点启发?

 

「会挑西瓜」的人怎么了?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药一直受到重视,甚至在90年代初时已将「中西医并重」列入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受到政府和民众的日益喜爱。那么,夹在其间的「中医人」怎么了?不妨看看一些宏观的统计资料:

先说西医的人数。根据注册执业医师数位,1952年的西医人数为5.2万;1963年14.3万;1978年35.9万;1985年60.2万;1990年105.8万;2000年119.5万。西医的人数,在近六十年来一直以倍数递增,愈发壮大。

中医又如何了?据了解,在1911年清末民初的时候,当时中医大约有80万左右,到了1949年新中国时,中医约剩下约50万(正式注册的约有27万),到了从2002年到2008年,注册执业中医人数一直保持在23-25万人水准而略有升跌。从总体趋势来看,中医团队日益萎缩,与西医正好成对比,此消彼长。

再看2010年的最新统计,全国一共有241.3万执业医师(包括中西医、以及助理医师),其中中医占15.4%即37.2万,其余西医一共有204.2万,中西医的比例约为1:5.5。虽然中医人数看似比过去有所回升,但由于这一资料与前述资料统计方式或有不同,未必能够直接进行比较。(显然中医人数不太可能从08年25万,两年之后突然增加到37万吧?)不管怎样吧,假如这一个资料已经反映了「中西医并重「,那么中国的中医够厉害了,1个中医「抵得上」5.5个西医!难怪中医可以愈来愈少了……

别以为全中国还有二、三十万中医,那样还挺多的吧?不妨再听听一个残酷的事实,由于「中医师」可以允许开西药用西医治病,在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县级基层中医院之中,仍然会开汤药治病的中医大夫只占30%,说明大部分中医已经不开汤药。其实这个数字已经比较宽松了,过去更有调查显示,现在真正懂得运用中医理论来看病的中医,大概只有10%,换句话说,声称自己是中医、可是头脑却想着西医的占90%,全国十三亿人口里面,真中医大约只有两、三万人。

中医就好像国宝大熊猫一样,数量甚少、濒临绝种,需要花很大力气去保护,不然以后要见到大熊猫的话,都只能在动物园里,难以在野外自然生存了。甚至有名老中医说过:「全国现在有熊猫300余只,而拿得出手的名老中医比熊猫还少。」就是说这两、三万的真中医里面,要谈上「高水准」的,不够几百个。

究竟中医出现了什么问题?以上资料有点死板,不妨再听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故事:

我有一位中医博士朋友,人品很好,聪明勤快,在学期间一直都是名列前茅,读硕士的时候也因为成绩优秀而提前攻博。他在博士毕业之前,人人都以为他前途无限,他却筹算著如何「改行」,不想当中医。问他为何不想干呢?这样不是很浪费了吗?他说:对自己的中医水准没有信心。虽然读了这么多年中医,但是一直以来都是学西医的多,假如说要独立用中医看病,我没信心;再者从工作环境来说,毕业后假如要在大医院行医,在病房必须主要用西医看病,实际上用不了多少中医,与自己本身学中医的意愿有所违背;假如到小诊所工作,那么我花这么多年读博士来干什么?想来想去,不如早点换别的工作更好了。

这一个例子,是大部分学中医者的心声,只不过很多人没这勇气毅然改行而已。试想想,假如连中医博士也不想当中医的话,本科毕业的也必然有同样问题。这也是中医人数日益下降的原因,中医界「乏人乏术」,老中医大声呼喊要挽救中医,并非是杞人忧天,而是关乎中华文明未来的重要问题,中医的文明延续了两千多年之后,难道就断送在这一辈人的手里?

当政府与人民都大力支持中医的时候,为何中医人却不愿意当中医?欲了解这吊诡的现象,先从「中西医结合」说起。

 

「切开西瓜」与「不切西瓜」能够结合吗?

「中西医结合」这一句话,在老百姓心目中已经耳熟能详,一般人可能以为,经过几十年了,现在的中医发展该很成熟了吧,两种医学已经互相融合了,亦即所谓「中西合璧」。可是,老百姓可能从未想过,原来中医与西医其实没有融合,「结合」只是「一起」的意思,就是两种疗法「一起上吧」!

这也是中文里面「一词多义」的问题,「结合」一词可以指融为一体、合一永不分离;又可一指结伴同游、两者相依相随。即是有「是一」还「是二」的两种情况:这就好像精子与卵子结合成了胚胎,再无精卵之分,只有「一」了;一男一女结婚了,两个人「结合」在一起组织家庭,但其实二人没有融为一体,还是「二」。中医与西医,现在是「一」还是「二」呢?大家不妨想想看。

究竟中医和西医,可否融化为一体?读者在看了本书以后,应该有一些想法了。道理很简单吧,例如挑西瓜有两大类方法,一类是「切开西瓜」的,一类是「不切西瓜」的,若问「两大类方法可否融合为一种方法?」如果是「先拍西瓜」、「后切西瓜」,分开先后次序当然可以;但是从方法上看,切开与不切开,本身就是相对的,怎样同时切开又不切开?从方法上看,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对立的方法;两种方法各有好处、亦无必要合二为一。同样地,「打开人体」与「不打开人体」的两大类医学方法,永远也是无法融合的,最多只能够分开先后应用。

现在所说的「中西医结合」,实质内涵是「中西医配合」,两者从理论上从未融合过,而是在临床技术与经验上互相补充,以达致更好的疗效。

互相配合的观念十分有价值!大家不用替两者「无法融合」而感到可惜,每一种医学也有它的局限性,大家一起来互相帮助,体现了医学界的和谐共融。外国很少提倡中西医结合,而中国则十分推崇,这亦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中庸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中西医互相配合,目的是希望在「一个患者身上」结合治疗,以达致最佳疗效,不过到了后来,中西医结合却引申了另一种概念─中西医学两者在「一个医生身上」结合。这种想法有甚么问题呢?这是一个关键点,是中医人数不断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切开西瓜」与「不切西瓜」一起练习行不行?

如果中医很容易学的话,肯定很多人愿意投身其中吧!可是大家都知道,学中医要背的东西很多、学习时间长、要懂得深奥的古文、还要有悟性、融会贯通,真是少点毅力也不行。

不过,学医的难度自古皆有,难道现代人比古代人要笨吗?不是。现代学中医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自民国至今,学中医的已经不可以单纯学中医了,必须要同时学西医。对此到现在,大家都习以为常,认为这是合理的事,却有多少人反思过,为何在中医必须要学习西医的同时,可是西医没有要求学习中医?

同时左手用毛笔写字,右手用钢笔写字,恐怕大部分人做不到;如果老师要求你从整体的去观察一幅图画,同时又叫你用放大镜看某一部分,你肯定会说「怎么可能」?当一个中医学生,要同时学习中医和西医,脑袋常常会打架。

这里不是排除一个人同时掌握两套医学知识的可能,但这往往只出现在绝少数的精英身上,而且这一类医师,都是先学会某一套医学之后,再学另一套医学,过去一些高水准的老中医,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再者,就算是能够把握两套医学的高明大夫,在诊治疾病的时候,也必然是分开先后的,两种医学理论分开思考,而不可能同时进行。

应用与学习是两件差别很大的事情,现在的中医学生,由于中西医一起学习,混淆迷惑占了大部分学习时间,头脑没怎么清醒过,导致学习停滞不前。举例说,中医「心肝脾肺肾」的概念与西医的脏器完全不同,由于西医形下的概念比较容易理解,而中医的形上概念较难把握,到最后,总是西医「学」进去了、中医「啃」进去了,老师美其言说「先背诵、后理解」,纵使到毕业了,大部分中医学生也是迷迷糊糊。由于中医学生未必能够清楚理解中医与西医的思维差异,倾向用西医的角度理解中医,或用中医角度评价西医,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怀疑;反观西医学生,则甚少有人怀疑自己的医学理论,专心一致求学。在这样的环境下,现在学习中医,可谓难上加难。

这里也不是反对人应该有「怀疑精神」,科学的态度应该是实事求是,对事物保持怀疑的态度加以研究,是值得推崇的。可是这里有一个「研究」与「学习」的区别问题,研究强调怀疑是对的,但是学习则需要先相信,不相信一种知识,就算能记住也不想应用。

中西医一起学习的问题,我深有体会。在港澳台、以及全世界大部分有中医的国家,其实都是不允许中医开西药、不允许中医使用任何西医的治疗方法,换句话说,中医就是要乖乖的只用你的中医,西医也只可以用西医,河水不犯井水。

香港这种做法,得到了本地中医的认同,大家觉得这样很合理,中医也不希望西医「踩过界」来开中药吧。身为中医,本应该只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就好像做建筑师的,哪会要求做测量师的工作?就算是西医,精神病科的就不会争取同时干妇科。

可是,当我跟内地的中医学生分享这种情况,得到了两种极端反应:一,这真好啊!中医本身就应该这样吧,那样才能够学好中医!二,这不就局限了疗效嘛?既然西医有效,不给中医用西医方法,这是对中医的不公平啊!不管是哪一种反应,实际上大部分内地的中医学生,在临床看病时候,无法不采取西医的角度思考,亦即无法单纯用中医解决问题、诊断疾病,脑袋里笼罩着西医的阴影却不自知。

进一步说,其实问题也不是来自学习西医的知识。我们在香港学中医时,课程跟内地的相约,也是中西医两者一起学,可是我们跟内地学生有一个很重要的差异─学习态度。我们知道,学习西医的知识,是为了方便与西医沟通,了解患者病情,由于我们日后却无法运用西医看病,因此对待西医知识的态度,「了解」就可以,迫使自己必须学会单纯用中医看病;可是内地的中医学生,无法像我们那样轻松了,由于他们毕业以后,无论在哪一个医疗单位工作,西医都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就算中医学不好也不要紧,假如学好了西医,起码可以生存,避免医疗纠纷,即使「治不好也治不死」。这就决定了普遍内地中医学生的学习态度,必须先「掌握」西医,先西后中。

这就归咎到根本处了!为何现在中医人数愈来愈少?为何学中医的人之中,没多少人学好中医?这虽然与很多方面都有关系:法规、制度、教育、临床、科研……而这些因素最后共同加力在一个作用点上,形成了如斯的学习的态度。

 

如何练好「不切西瓜」的方法?

这不能怪罪中医学生,「天下无不是的孩子,而只有不是的父母」,有这种态度,不是他们所想,也是为世所迫。年轻人本来高高兴兴报读中医院校,希望学好中医,到头来却发现并非这么简单,在学好中医之前必须满足许多先决条件,既然没有另一条路,就只能顺应了。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吧,顺势而行,不喜欢搞对抗。

不妨问一个问题:为何中医必须要学习西医?难道中医本身无法成为独立的医学?没有西医的帮助中医无法看病?难道西医比中医要高明得多?统统都不是。这有一个历史背景,在清末民初之时,列强入侵中国,中国人的自信都被西方的船坚炮利所攻破了,人人都感染了「文化自卑症」,当时更加提出了废止中医的议案,虽被中医界强烈的反对,可是中医要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必须要妥协,后来就开始了所有中医必须学习西医的要求,目的是要「改造中医」,让中医变得「现代」一点,这种思想一直延续至今。

现在不少中医强调临床可以运用西医,原因是可以补充中医的不足。这种想法就好像一个说中文的人,口中混杂几句英语,感觉很时尚,但却遭人批评这是中文水准的退步,其实两种语言也没学好。难道单纯用中文不足以表达自己?其实,强调中医应该要用西医的人,往往是自我安慰,在这种环境下,假如还坚持纯用中医,反而成为异类了。

中医被矮化,原因是文化自卑、自信不足,西医刚传入中国之时,中医还未认识清楚西医为何物,无法讲清楚中西医之间的差别、中医自身的特点,无力抵抗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可是时至今天,随着中国的地位在国际上日益提提升,中医也逐渐地抬起头来,愈来愈多外国人相信中医、学习中医,中医也清楚了自身的优势,既然如此,中医是否依然必须学习西医?必须同时应用两套医学?

现今社会讲求「分工」,每一种职业愈是仔细则愈是专业,为何唯独到了医学就出现例外?其实,「中西医结合」(配合)最佳的方法,就是一个专业的西医与一个专业的中医,两个人诚恳地互相合作,为患者制定最佳的医疗方案。一个人同时扮演两个角色,显然就不够专业了。尤其在现代的中国,缺乏的不是西医(西医已经有两百万大军了),而是严重缺乏纯正的中医大夫,在中医濒临消亡之时,还要求中医要懂得西医,而不是反过来要求西医懂得中医,这样当中医怎教人不累?

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卑症」,其实已经治愈得七七八八了,对自己文化的信心渐增,是时候冷静下来重新考虑,给中医从当初的改造束缚中解放开来,让中医可以好好的展现真我、活得自在。

无论学习任何东西,怎样能够学习得好?最重要的是贵乎「专」。假如一个人能够专心一致的去学习一件新的事物,无论它有多大难度,都必然能够学好。

学习中医也是一样呢,有一句话说:「环境改变不了,就改变自己心态吧!」,也像是中医对疾病发生的看法:「内外因之中以内因为主导」,中医学生只要「顿悟」明白这一状况,摆正自己的心态「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一心直捣黄龙,成功指日可待!

 

不切开就能够挑好西瓜,为何还要将它切开来?

除了让中医自身发挥的角度考虑,让中医能够独立走自己的路、分清中西医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节省医疗资源。

在全世界人口爆棚、人类资源缺乏的今天,大部分人依然生活在贫穷下,在缺医少药的环境生存,珍惜医疗资源、减轻政府的医疗开支,是当今的重要议题。世界上很多人连单纯接触西医或中医都不足够了,现在谈中西医要互相配合,其实是城市人、富有人的一种奢侈。

这里并并非说不允许医学进步,而是不要忘记医学的根本目的─「治病救人」。能治好病、提高临床疗效,解决民间疾苦,这就是医学的最终目的。面对全世界这么多贫苦大众,只有富有者得到更多的服务、需要最好的医术,这就不太公平了。医疗与健康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基本权利,医学的真正进步,也应该是用最简便的方法,给人们解决问题,使人人得到保障。这也是科学的理想,科学并非以复杂为佳,而是以「简单为美」,愈是精炼而简明的理论愈有价值。

顺带一说中医的「科研」问题。由于国家非常支持中医的发展,近年投入了亿万元的科研经费,但若真帮助中医发展了,为何现代会用中医看病的人数还是那么少?这反映了科研成果与临床脱节,科研只为了科研的发展。其实,大部分的科学研究,都是运用了西医的角度来研究中医,目的在于说明「中医的科学性」,通俗点讲就是证明」黄大妈是姓黄的;西医的研究,从来没有用来证明「我是科学的」,都是帮助自己不断向前。

由于中西两种医学理论的不同,中医是在两千多年前已经成熟的理论,而西医则是近两百年的产物,现在的问题可说是:西医处于年轻时期,还未理解中医学这老人家在想甚么,所以抱有非常好奇的心态希望认识中医。假若西医希望研究中医,这本来是好事情,只不过现在中医这老人家,听到年轻人说了现代的科技多么的新潮,老人对自己一直抱持的智慧失去信心了,也希望找年轻人来帮助自己变得年轻一点。

再从「创新」的角度看,现今社会鼓励创新,那么医学上要创新的目的是什么?提高临床疗效。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透过不断努力的去继承古人的医学理论,研究清楚过去的医家是怎么看病,从而提高现在的临床疗效,那完全是「创新」吧!就好像我们用中医方法,能治愈西医治不好的病、比西医更有疗效、治疗费用更廉宜,这都是创新。从这个角度看,中医要创新不是向外寻找,而是更要向内挖掘,全面发挥自身优势,是当今中医的机遇与挑战。

话说回来,这一个挑战,严谨的说,一个中医师在临床处方的态度,应该是「能用两味药治好病则不用三味」。这句话还可以不断的延伸,例如「两根针能治好病则不用三根」、「两剂药能治好病则不用三剂」、「5g中药能治好病则不用10g」……这除了是要求看病的准确性外,更多的是医疗资源的考虑,要求中医自身节省资源。

在中西医之间,「假如能单纯用中医治好病,则不需要用西医」,此即所谓 「能中不西」、「先中后西」,再不行才「中西结合」。这「三步曲」在很早以前已经提出来了,可是现在中医界似乎忘记了前面两部,一下子就跳到第三步去,或者更远的跳到第四步「先西后中」、更甚是第五步「能西不中」,这四、五步本应该是西医说的,可是到了今天,只会开西药而甚少开中药的「中医」,或者已经成为中医的主流了。

怎样能够全面提高中医水准呢?方法很简单,不妨参考港澳台的中医模式吧!就是专心在「能中不西」,不考虑第二、三步的选择。我们在香港学习中医,正是迫使自己,必须要单纯使用中医解决问题。这就好像在古时的中医无法透过解剖形下的角度认识人体,继而走上形上医学的路一样,由于这种环境因素,使香港的中医必须要掌握好中医,不可以依赖西医的帮助,不断提高自身水准。

内地的中医学子们,虽然在法制上可以允许你们运用西医,但若想提高自己的中医水准,不妨给自己定立更高难度的目标吧!学习上可以允许自己学习西医,但是看病时,要求自己单纯运用中医看好病,坚持能中不西,非必要时不退守「第二步」。有这学习态度,「大熊猫」的数量自然节节上升了。

 

如何将「不切西瓜」的方法推广出去?

很多人也关心一个问题,如何将中医「国际化」?如何让更多外国人接受中医?其实,中国的中医已经不够了,自身基础不够稳健,还要想着向外跑,这就只能够出现两种不良结果:一是,如果标明「中国制造」的东西品质不好,让外国人感觉中国「出口」的中医水准不高,西方更不相信中医;二是,最高品质的东西,都被外国人买掉了,中国就留不住最好的中医了,咱们的病谁来看?其实,这些已经在发生了。

假如中国的中医,已经解决了前述一大堆问题了,是时候可以迈出一步,将中医走向国际的话,我想说一个独特的观点,或许不是一下子可以消化,觉得不够现实,不妨请您放开自己的内心,尝试体会我这亲身的感受,这更是我对中医的梦想─我相信中医的未来在「农村」。

为何这么说?首先,在城市里面,中医是不太受欢迎的。城市人的特点,在于物质生活,由于人们生活富裕了,对生活各样事情也有要求,无论起居饮食都有讲究,对于健康更莫过如此。人民富裕后更加追求健康,希望花钱买长寿,结果买的是保健品、补益品,在这个层面上,已经不再是传统治病养生的中医了。城市人对于医疗服务,就好像购买商品一样,认为花钱就可以买回健康,假若医生无法给您治好病,就认为你是骗他,故此在城市里面,医患关系十分紧张,经常有医疗纠纷打官司,医生每天提心吊胆地救死扶伤。可是,中医跟西医很不一样,中医的看病全在脑子里面发生,不像西医那样有一些外在的资料,那么中医在城市里面看病就更容易吃亏了,很容易受到病人质疑,不相信中医。

在农村就不一样了!我曾经多次到菲律宾一个农村去做中医的义诊服务,让我深有体会。在农村,尽管人们不认识你中医是谁,但是由于当地医疗资源不足,就连西医也不足够了,还如何谈选择?这不像城市那样,这个医生不行,明天就换另一个。在农村里,医患关系十分简朴,纵使未必有法律来管制你,当然你看好了病,病人非常感激,以后健康性命全交到你手上,成为你长期的朋友。

还有一点更重要的,农村里缺少医药,即使严重的病证,也可以给医生看到,可是在城市里,各种急危重病,中医都基本无法插手,中医被逼成为「慢郎中」。农村里完全发挥到中医「简、便、效、廉」的四大优势,中医的疗效更为凸显。

城市人对于中医的想法,每每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西医看不好了,就看看中医吧!对中医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多抱怨中医煎药不方便、扎针很痛、喝药很苦、不明中医口中所云……可是农村看病,得到了医生的基本尊严,患者的信赖与感谢,这与我们在城市的感觉形成强烈对比,是尽管赚取多少金钱也无法获得的满足感!这,才是吸引中医人坚持成为中医的根本动力。

由于我们运用中医给患者解决了大量问题,当地人民十分感激中医,非常欢迎中医的到来,完全配合中医的各种治疗。这也是为何我们这么多年轻中医,愿意参与海外的义诊服务,有人不明白我们为何这么艰苦的跑到老远去看病?其实,不单是患者得益,我们身为中医的,才是最大的受惠者。

中医的发源地,本身就是来自农村。在艰苦的环境之中,强迫着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治病。最开始,《黄帝内经》的时期,主要用针刺的方法治病,后来也逐渐使用各种草药,这些都是简单廉宜的方法。自古以来中医都是生存在民间,当中医走进去「城市」了,在古代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去皇宫当太医、御医吧!对于医生来说,当御医地位虽高,却不是一件享受的事,给皇上治病诸多制肘,为了避免人头落地,御医往往不敢用药,导致用药平和,治病效果缓慢,这也是为何古代众多大医家都不喜欢做御医的原因,宁愿在民间作一个普通的「赤脚医」。那么,当中医走到现代去、走到城市去,实际上人人都成为了御医了!城市里中医被绑手绑脚,无法自由的发挥自己。要让中医发挥真正优势,必须让中医回到「原生态」的环境,「农村」自然是中医的家乡了。

当今全世界医疗资源缺乏的时候,中医的「简便效廉」正是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西方人日益重视中医,是因为他们明白到西医的局限性;西方在呼唤中医,正是希望原汁原味的中医学,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用一种不太完全的比喻:西医是有钱人的医学,中医是贫穷人的医学。不是吗?西医是讲求科技的,费用昂贵、形象新潮;中医讲求文化,廉宜,形象传统。不是中医无法给有钱人看病,而是说中医更适合解决贫穷问题。

世界上八成的人还是生活在贫困当中、农村之中。既然如此,真正的国际化,必须要将中医带到最多人生活的地方去,让中医做最有意义的事。我深信,中医药学,能为这个世界作出更多贡献,中医与中国文化正是解决世界问题的妙方!

就像当初西医学透过传教士传入中国,为贫苦百姓服务,同时带进了整个西方文化;正直中国在世界上崛起之际,如何将中华文化传播开去?把中医之术带给世界上有需要的人,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心以德服人,将是展现中华文明的重要一途。让中医回到自己的家乡去,是当代中医的真正复兴,是发展中医的最佳途径,也是中医走向国际的最终归宿!

最高层次的医生,就是未病而治的圣人、无为而治的太上统治者、隐世的仆人领袖。绝顶优秀的中医,哪里可找到他们?在乡郊深山的杏林吧。

 

 

作者

壬辰年春分于北京

 

2013-01-06 16.15.58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和尚管牧师

【李宇铭博士撰文】

有一个地方,佛教是主流的宗教。有一个年轻人叫小明,他是基督徒,中学毕业后毅然报读神学院,希望将来当一个牧师。当他第一天进入神学院,越觉奇怪,竟然神学院的装修像一家寺院?开学后,他惊讶的发现,原来有一半的神学课程需要读佛学!他本来想一心一意读神学的,心想「难道要读佛学才能当牧师吗?」他曾经向校方申请免修佛学的学科,可是他们解释:「现在的主流宗教是佛教,你不懂佛教的语言,则基督教也难以传播阿!」因为其他老师同学也认同这观点,后来他也逐渐接受了。

 

2444665771_dbf5de32ec_z

图:Flickr

 

唸了两年神学后,当他对神学有初步的认识,就感觉跟之前所想像的不一样。他发觉,虽然不少老师的外表是牧师,可是内里讲的都是佛教的语言,在神学的课内混杂了许多佛教的思想。开始时他不察觉这现象,只是到了高年级的时候,有一个老牧师,他能够讲出正统的神学思想,因此才让他顿时醒觉。可是小明在初窥了神学的真貌后,却又感觉迷失了方向,他感叹的问说:「究竟过去所学的,有多少是受了佛教的影响?」

幸好受了这老牧师的教导,不少同学开始醒觉过来,知道该怎么学习神学才对。同学们想组织推动神学发展的行动,可是发现难处太多了!外在环境都是以佛教为主流,就连所有教堂的背后原来都是由和尚管辖的,政府里头大部分人都只相信佛学,学院里大部分老师都是用佛学的角度去研究神学……这些都只是外在因素,还有更麻烦的,其是就连神学生之间,对于神学的发展方向也有各有己见,各执一词,有的认为要先成立真正的教堂,有的认为自己建立小教会则可;有的认为要从政策上改变现状,有的认为要从学术上解决问题,可是就连对神学的学术观点,也有很多不同流派……

小明他明白到,现在面对这样的困境,要改变谈何容易呢?首要的工作,应该是先团结人群。他尝试找了不少人帮忙,可是又让他发现,在外工作的牧师,许多在神学院学习的时候,已经受了佛学的影响而被同化,有些人却因为在神学院没有学到正统的神学,你要他讲真正神学的东西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坚持推动正统的神学,那些人就不能生存下去!所以牧师反倒成为推动神学发展的主要障碍。

小明终于知道,不可以靠这些既得利益者的帮助,要改变现状,还是要……

(这几年前写了一篇小品,学中医者自然心领神会。注意,本文与宗教无关,是一则比喻。)

原文写于2011年4月14日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豆腐寒凉吗?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有些人认为豆腐寒凉,不宜多吃,甚至说各种大豆制品例如豆浆、豆腐花、腐皮等都是寒凉,究竟是否如此?又听过一种说法,认为豆腐寒凉,因此在吃火锅打边炉的时候,加一些豆腐作为汤底,好让火锅的「热气」得以缓和,这是否正确?这里面混杂了多种问题,以下逐一厘清。

 

1425523_3aebd5518d615a0e1234c8e2c1f7ea48

 

首先需要指出,豆类并非寒凉食物。豆腐的主要成分是黄豆,传统对黄豆的性味认识,大都认为黄豆是甘平或甘温,黄豆本身并不寒凉,因此各种豆类制品也是寒凉的说法,这并不正确。

那么为甚么说豆腐寒凉?因为传统制作豆腐、豆花的时候,一般用上石膏作为「凝固剂」,而石膏在中药学上属于清热药,因此就认为豆腐寒凉了。

这种说法虽然合理,的确石膏是寒凉的,但不要忘记,中药上的寒热有程度之分。在《神农本草经》上记载石膏的气味是「辛微寒」,它虽然属于寒凉药,但寒凉比较轻而称为「微寒」,故此现在一般临床医师使用石膏也经常大剂量使用,一般处方剂量大约30-60g。可是,在一碗200g的豆花之中,只有不到0.3g的石膏!一砖豆腐也没有几克。

 

豆类容易过补

 

因此,豆腐之中石膏的寒性相当轻,几乎起不到清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李时珍《本草纲目》的黄大豆条上记载:「大豆有黑、青、黄、白、斑数色,惟黑者入药,而黄、白豆炒食作腐……不可不知别其性味也……甘,温,无毒。生温,炒熟微毒。多食,壅气生痰动嗽,令人身重,发面黄疮疥。」

一般大豆的特性总体属于「甘平」,而黄豆之性属于「甘温」,豆腐的主要成分是黄豆,加上少量石膏,也不会影响其总体之温性,顶多只是制衡减轻了部分温性,使豆腐变得平和一点。从这个角度来看,豆腐显然不是寒凉之物!

可是,为甚么有一些人吃多了豆腐、豆制品,身体会觉得寒凉怕冷?这并非因为石膏的寒凉,而是由于黄豆本身的问题。就像李时珍提到的「多食」可以出现各种不适:有痰咳嗽、身体重,这些也很像是寒湿所导致的问题,实际上并非黄豆本身寒湿,而是豆类属于补益之品,可以补脾胃,甚至补益五脏,但是如果补益太过,那就容易导致脾胃气滞,壅塞不通,故此常说的「吃豆容易导致胃气胀」,就是这个道理。

当一个人多吃豆类,吃滞了,人的气血就不通畅,气血运行周身不够,那人就自然感到怕冷,容易受寒。因此,豆腐本身虽然并非寒凉食物,但豆类补益易滞的特性,尤其是吃了容易胃胀腹胀、虚不受补之人,就应该谨慎不宜多吃了!中医讲求过犹不及,并非一味补益就对身体好呢。

 

载于2016年11月4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