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读就懂的18堂中医入门课》一书在大陆出版,其中的后记,撰写了李大夫对中医发展的看法,如果你关心中医界的现状,这篇文章能够能给你一个全面的概述。
《一读就懂的18堂中医入门课》——后记
第三只眼看中医
两年前在香港出版了一本书,名字叫做《中医不切西瓜》,很高兴今天这本书(较香港版扩充和修订不少)能与内地读者见面,当我再次阅读书稿时,提醒我中医如此迷人的原因——中医和中国文化紧密的融合,中医的理论又是那么的「早熟」而完美,一直守护着中华儿女的健康;竟然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已经屹立在世界的文明之林,正当各种古代文明早已烟消云散,唯独中医和中国文化能够延绵不断至今。
我生于香港,在一个中西文化混杂的背景下学习中医,从本来对中医充满怀疑,后来却变成了寻根之旅,彻底成了中国文化的忠实「粉丝」,对中国人的身份日益认同。但也因为这港人的身份,对于内地的中医发展状况,总是有一种既内且外、若远若近的感觉─要学好中医必须要回到内地去,又抱着一种「局外人」的角度冷眼旁观。
不知道会否「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到了本书的最后,想分享一些我对中医现状与展望的看法,看看这第三只眼的角度,能否给您带来一点启发?
「会挑西瓜」的人怎么了?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药一直受到重视,甚至在90年代初时已将「中西医并重」列入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受到政府和民众的日益喜爱。那么,夹在其间的「中医人」怎么了?不妨看看一些宏观的统计资料:
先说西医的人数。根据注册执业医师数位,1952年的西医人数为5.2万;1963年14.3万;1978年35.9万;1985年60.2万;1990年105.8万;2000年119.5万。西医的人数,在近六十年来一直以倍数递增,愈发壮大。
中医又如何了?据了解,在1911年清末民初的时候,当时中医大约有80万左右,到了1949年新中国时,中医约剩下约50万(正式注册的约有27万),到了从2002年到2008年,注册执业中医人数一直保持在23-25万人水准而略有升跌。从总体趋势来看,中医团队日益萎缩,与西医正好成对比,此消彼长。
再看2010年的最新统计,全国一共有241.3万执业医师(包括中西医、以及助理医师),其中中医占15.4%即37.2万,其余西医一共有204.2万,中西医的比例约为1:5.5。虽然中医人数看似比过去有所回升,但由于这一资料与前述资料统计方式或有不同,未必能够直接进行比较。(显然中医人数不太可能从08年25万,两年之后突然增加到37万吧?)不管怎样吧,假如这一个资料已经反映了「中西医并重「,那么中国的中医够厉害了,1个中医「抵得上」5.5个西医!难怪中医可以愈来愈少了……
别以为全中国还有二、三十万中医,那样还挺多的吧?不妨再听听一个残酷的事实,由于「中医师」可以允许开西药用西医治病,在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县级基层中医院之中,仍然会开汤药治病的中医大夫只占30%,说明大部分中医已经不开汤药。其实这个数字已经比较宽松了,过去更有调查显示,现在真正懂得运用中医理论来看病的中医,大概只有10%,换句话说,声称自己是中医、可是头脑却想着西医的占90%,全国十三亿人口里面,真中医大约只有两、三万人。
中医就好像国宝大熊猫一样,数量甚少、濒临绝种,需要花很大力气去保护,不然以后要见到大熊猫的话,都只能在动物园里,难以在野外自然生存了。甚至有名老中医说过:「全国现在有熊猫300余只,而拿得出手的名老中医比熊猫还少。」就是说这两、三万的真中医里面,要谈上「高水准」的,不够几百个。
究竟中医出现了什么问题?以上资料有点死板,不妨再听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故事:
我有一位中医博士朋友,人品很好,聪明勤快,在学期间一直都是名列前茅,读硕士的时候也因为成绩优秀而提前攻博。他在博士毕业之前,人人都以为他前途无限,他却筹算著如何「改行」,不想当中医。问他为何不想干呢?这样不是很浪费了吗?他说:对自己的中医水准没有信心。虽然读了这么多年中医,但是一直以来都是学西医的多,假如说要独立用中医看病,我没信心;再者从工作环境来说,毕业后假如要在大医院行医,在病房必须主要用西医看病,实际上用不了多少中医,与自己本身学中医的意愿有所违背;假如到小诊所工作,那么我花这么多年读博士来干什么?想来想去,不如早点换别的工作更好了。
这一个例子,是大部分学中医者的心声,只不过很多人没这勇气毅然改行而已。试想想,假如连中医博士也不想当中医的话,本科毕业的也必然有同样问题。这也是中医人数日益下降的原因,中医界「乏人乏术」,老中医大声呼喊要挽救中医,并非是杞人忧天,而是关乎中华文明未来的重要问题,中医的文明延续了两千多年之后,难道就断送在这一辈人的手里?
当政府与人民都大力支持中医的时候,为何中医人却不愿意当中医?欲了解这吊诡的现象,先从「中西医结合」说起。
「切开西瓜」与「不切西瓜」能够结合吗?
「中西医结合」这一句话,在老百姓心目中已经耳熟能详,一般人可能以为,经过几十年了,现在的中医发展该很成熟了吧,两种医学已经互相融合了,亦即所谓「中西合璧」。可是,老百姓可能从未想过,原来中医与西医其实没有融合,「结合」只是「一起」的意思,就是两种疗法「一起上吧」!
这也是中文里面「一词多义」的问题,「结合」一词可以指融为一体、合一永不分离;又可一指结伴同游、两者相依相随。即是有「是一」还「是二」的两种情况:这就好像精子与卵子结合成了胚胎,再无精卵之分,只有「一」了;一男一女结婚了,两个人「结合」在一起组织家庭,但其实二人没有融为一体,还是「二」。中医与西医,现在是「一」还是「二」呢?大家不妨想想看。
究竟中医和西医,可否融化为一体?读者在看了本书以后,应该有一些想法了。道理很简单吧,例如挑西瓜有两大类方法,一类是「切开西瓜」的,一类是「不切西瓜」的,若问「两大类方法可否融合为一种方法?」如果是「先拍西瓜」、「后切西瓜」,分开先后次序当然可以;但是从方法上看,切开与不切开,本身就是相对的,怎样同时切开又不切开?从方法上看,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对立的方法;两种方法各有好处、亦无必要合二为一。同样地,「打开人体」与「不打开人体」的两大类医学方法,永远也是无法融合的,最多只能够分开先后应用。
现在所说的「中西医结合」,实质内涵是「中西医配合」,两者从理论上从未融合过,而是在临床技术与经验上互相补充,以达致更好的疗效。
互相配合的观念十分有价值!大家不用替两者「无法融合」而感到可惜,每一种医学也有它的局限性,大家一起来互相帮助,体现了医学界的和谐共融。外国很少提倡中西医结合,而中国则十分推崇,这亦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中庸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中西医互相配合,目的是希望在「一个患者身上」结合治疗,以达致最佳疗效,不过到了后来,中西医结合却引申了另一种概念─中西医学两者在「一个医生身上」结合。这种想法有甚么问题呢?这是一个关键点,是中医人数不断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切开西瓜」与「不切西瓜」一起练习行不行?
如果中医很容易学的话,肯定很多人愿意投身其中吧!可是大家都知道,学中医要背的东西很多、学习时间长、要懂得深奥的古文、还要有悟性、融会贯通,真是少点毅力也不行。
不过,学医的难度自古皆有,难道现代人比古代人要笨吗?不是。现代学中医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自民国至今,学中医的已经不可以单纯学中医了,必须要同时学西医。对此到现在,大家都习以为常,认为这是合理的事,却有多少人反思过,为何在中医必须要学习西医的同时,可是西医没有要求学习中医?
同时左手用毛笔写字,右手用钢笔写字,恐怕大部分人做不到;如果老师要求你从整体的去观察一幅图画,同时又叫你用放大镜看某一部分,你肯定会说「怎么可能」?当一个中医学生,要同时学习中医和西医,脑袋常常会打架。
这里不是排除一个人同时掌握两套医学知识的可能,但这往往只出现在绝少数的精英身上,而且这一类医师,都是先学会某一套医学之后,再学另一套医学,过去一些高水准的老中医,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再者,就算是能够把握两套医学的高明大夫,在诊治疾病的时候,也必然是分开先后的,两种医学理论分开思考,而不可能同时进行。
应用与学习是两件差别很大的事情,现在的中医学生,由于中西医一起学习,混淆迷惑占了大部分学习时间,头脑没怎么清醒过,导致学习停滞不前。举例说,中医「心肝脾肺肾」的概念与西医的脏器完全不同,由于西医形下的概念比较容易理解,而中医的形上概念较难把握,到最后,总是西医「学」进去了、中医「啃」进去了,老师美其言说「先背诵、后理解」,纵使到毕业了,大部分中医学生也是迷迷糊糊。由于中医学生未必能够清楚理解中医与西医的思维差异,倾向用西医的角度理解中医,或用中医角度评价西医,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怀疑;反观西医学生,则甚少有人怀疑自己的医学理论,专心一致求学。在这样的环境下,现在学习中医,可谓难上加难。
这里也不是反对人应该有「怀疑精神」,科学的态度应该是实事求是,对事物保持怀疑的态度加以研究,是值得推崇的。可是这里有一个「研究」与「学习」的区别问题,研究强调怀疑是对的,但是学习则需要先相信,不相信一种知识,就算能记住也不想应用。
中西医一起学习的问题,我深有体会。在港澳台、以及全世界大部分有中医的国家,其实都是不允许中医开西药、不允许中医使用任何西医的治疗方法,换句话说,中医就是要乖乖的只用你的中医,西医也只可以用西医,河水不犯井水。
香港这种做法,得到了本地中医的认同,大家觉得这样很合理,中医也不希望西医「踩过界」来开中药吧。身为中医,本应该只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就好像做建筑师的,哪会要求做测量师的工作?就算是西医,精神病科的就不会争取同时干妇科。
可是,当我跟内地的中医学生分享这种情况,得到了两种极端反应:一,这真好啊!中医本身就应该这样吧,那样才能够学好中医!二,这不就局限了疗效嘛?既然西医有效,不给中医用西医方法,这是对中医的不公平啊!不管是哪一种反应,实际上大部分内地的中医学生,在临床看病时候,无法不采取西医的角度思考,亦即无法单纯用中医解决问题、诊断疾病,脑袋里笼罩着西医的阴影却不自知。
进一步说,其实问题也不是来自学习西医的知识。我们在香港学中医时,课程跟内地的相约,也是中西医两者一起学,可是我们跟内地学生有一个很重要的差异─学习态度。我们知道,学习西医的知识,是为了方便与西医沟通,了解患者病情,由于我们日后却无法运用西医看病,因此对待西医知识的态度,「了解」就可以,迫使自己必须学会单纯用中医看病;可是内地的中医学生,无法像我们那样轻松了,由于他们毕业以后,无论在哪一个医疗单位工作,西医都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就算中医学不好也不要紧,假如学好了西医,起码可以生存,避免医疗纠纷,即使「治不好也治不死」。这就决定了普遍内地中医学生的学习态度,必须先「掌握」西医,先西后中。
这就归咎到根本处了!为何现在中医人数愈来愈少?为何学中医的人之中,没多少人学好中医?这虽然与很多方面都有关系:法规、制度、教育、临床、科研……而这些因素最后共同加力在一个作用点上,形成了如斯的学习的态度。
如何练好「不切西瓜」的方法?
这不能怪罪中医学生,「天下无不是的孩子,而只有不是的父母」,有这种态度,不是他们所想,也是为世所迫。年轻人本来高高兴兴报读中医院校,希望学好中医,到头来却发现并非这么简单,在学好中医之前必须满足许多先决条件,既然没有另一条路,就只能顺应了。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吧,顺势而行,不喜欢搞对抗。
不妨问一个问题:为何中医必须要学习西医?难道中医本身无法成为独立的医学?没有西医的帮助中医无法看病?难道西医比中医要高明得多?统统都不是。这有一个历史背景,在清末民初之时,列强入侵中国,中国人的自信都被西方的船坚炮利所攻破了,人人都感染了「文化自卑症」,当时更加提出了废止中医的议案,虽被中医界强烈的反对,可是中医要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必须要妥协,后来就开始了所有中医必须学习西医的要求,目的是要「改造中医」,让中医变得「现代」一点,这种思想一直延续至今。
现在不少中医强调临床可以运用西医,原因是可以补充中医的不足。这种想法就好像一个说中文的人,口中混杂几句英语,感觉很时尚,但却遭人批评这是中文水准的退步,其实两种语言也没学好。难道单纯用中文不足以表达自己?其实,强调中医应该要用西医的人,往往是自我安慰,在这种环境下,假如还坚持纯用中医,反而成为异类了。
中医被矮化,原因是文化自卑、自信不足,西医刚传入中国之时,中医还未认识清楚西医为何物,无法讲清楚中西医之间的差别、中医自身的特点,无力抵抗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可是时至今天,随着中国的地位在国际上日益提提升,中医也逐渐地抬起头来,愈来愈多外国人相信中医、学习中医,中医也清楚了自身的优势,既然如此,中医是否依然必须学习西医?必须同时应用两套医学?
现今社会讲求「分工」,每一种职业愈是仔细则愈是专业,为何唯独到了医学就出现例外?其实,「中西医结合」(配合)最佳的方法,就是一个专业的西医与一个专业的中医,两个人诚恳地互相合作,为患者制定最佳的医疗方案。一个人同时扮演两个角色,显然就不够专业了。尤其在现代的中国,缺乏的不是西医(西医已经有两百万大军了),而是严重缺乏纯正的中医大夫,在中医濒临消亡之时,还要求中医要懂得西医,而不是反过来要求西医懂得中医,这样当中医怎教人不累?
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卑症」,其实已经治愈得七七八八了,对自己文化的信心渐增,是时候冷静下来重新考虑,给中医从当初的改造束缚中解放开来,让中医可以好好的展现真我、活得自在。
无论学习任何东西,怎样能够学习得好?最重要的是贵乎「专」。假如一个人能够专心一致的去学习一件新的事物,无论它有多大难度,都必然能够学好。
学习中医也是一样呢,有一句话说:「环境改变不了,就改变自己心态吧!」,也像是中医对疾病发生的看法:「内外因之中以内因为主导」,中医学生只要「顿悟」明白这一状况,摆正自己的心态「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一心直捣黄龙,成功指日可待!
不切开就能够挑好西瓜,为何还要将它切开来?
除了让中医自身发挥的角度考虑,让中医能够独立走自己的路、分清中西医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节省医疗资源。
在全世界人口爆棚、人类资源缺乏的今天,大部分人依然生活在贫穷下,在缺医少药的环境生存,珍惜医疗资源、减轻政府的医疗开支,是当今的重要议题。世界上很多人连单纯接触西医或中医都不足够了,现在谈中西医要互相配合,其实是城市人、富有人的一种奢侈。
这里并并非说不允许医学进步,而是不要忘记医学的根本目的─「治病救人」。能治好病、提高临床疗效,解决民间疾苦,这就是医学的最终目的。面对全世界这么多贫苦大众,只有富有者得到更多的服务、需要最好的医术,这就不太公平了。医疗与健康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基本权利,医学的真正进步,也应该是用最简便的方法,给人们解决问题,使人人得到保障。这也是科学的理想,科学并非以复杂为佳,而是以「简单为美」,愈是精炼而简明的理论愈有价值。
顺带一说中医的「科研」问题。由于国家非常支持中医的发展,近年投入了亿万元的科研经费,但若真帮助中医发展了,为何现代会用中医看病的人数还是那么少?这反映了科研成果与临床脱节,科研只为了科研的发展。其实,大部分的科学研究,都是运用了西医的角度来研究中医,目的在于说明「中医的科学性」,通俗点讲就是证明」黄大妈是姓黄的;西医的研究,从来没有用来证明「我是科学的」,都是帮助自己不断向前。
由于中西两种医学理论的不同,中医是在两千多年前已经成熟的理论,而西医则是近两百年的产物,现在的问题可说是:西医处于年轻时期,还未理解中医学这老人家在想甚么,所以抱有非常好奇的心态希望认识中医。假若西医希望研究中医,这本来是好事情,只不过现在中医这老人家,听到年轻人说了现代的科技多么的新潮,老人对自己一直抱持的智慧失去信心了,也希望找年轻人来帮助自己变得年轻一点。
再从「创新」的角度看,现今社会鼓励创新,那么医学上要创新的目的是什么?提高临床疗效。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透过不断努力的去继承古人的医学理论,研究清楚过去的医家是怎么看病,从而提高现在的临床疗效,那完全是「创新」吧!就好像我们用中医方法,能治愈西医治不好的病、比西医更有疗效、治疗费用更廉宜,这都是创新。从这个角度看,中医要创新不是向外寻找,而是更要向内挖掘,全面发挥自身优势,是当今中医的机遇与挑战。
话说回来,这一个挑战,严谨的说,一个中医师在临床处方的态度,应该是「能用两味药治好病则不用三味」。这句话还可以不断的延伸,例如「两根针能治好病则不用三根」、「两剂药能治好病则不用三剂」、「5g中药能治好病则不用10g」……这除了是要求看病的准确性外,更多的是医疗资源的考虑,要求中医自身节省资源。
在中西医之间,「假如能单纯用中医治好病,则不需要用西医」,此即所谓 「能中不西」、「先中后西」,再不行才「中西结合」。这「三步曲」在很早以前已经提出来了,可是现在中医界似乎忘记了前面两部,一下子就跳到第三步去,或者更远的跳到第四步「先西后中」、更甚是第五步「能西不中」,这四、五步本应该是西医说的,可是到了今天,只会开西药而甚少开中药的「中医」,或者已经成为中医的主流了。
怎样能够全面提高中医水准呢?方法很简单,不妨参考港澳台的中医模式吧!就是专心在「能中不西」,不考虑第二、三步的选择。我们在香港学习中医,正是迫使自己,必须要单纯使用中医解决问题。这就好像在古时的中医无法透过解剖形下的角度认识人体,继而走上形上医学的路一样,由于这种环境因素,使香港的中医必须要掌握好中医,不可以依赖西医的帮助,不断提高自身水准。
内地的中医学子们,虽然在法制上可以允许你们运用西医,但若想提高自己的中医水准,不妨给自己定立更高难度的目标吧!学习上可以允许自己学习西医,但是看病时,要求自己单纯运用中医看好病,坚持能中不西,非必要时不退守「第二步」。有这学习态度,「大熊猫」的数量自然节节上升了。
如何将「不切西瓜」的方法推广出去?
很多人也关心一个问题,如何将中医「国际化」?如何让更多外国人接受中医?其实,中国的中医已经不够了,自身基础不够稳健,还要想着向外跑,这就只能够出现两种不良结果:一是,如果标明「中国制造」的东西品质不好,让外国人感觉中国「出口」的中医水准不高,西方更不相信中医;二是,最高品质的东西,都被外国人买掉了,中国就留不住最好的中医了,咱们的病谁来看?其实,这些已经在发生了。
假如中国的中医,已经解决了前述一大堆问题了,是时候可以迈出一步,将中医走向国际的话,我想说一个独特的观点,或许不是一下子可以消化,觉得不够现实,不妨请您放开自己的内心,尝试体会我这亲身的感受,这更是我对中医的梦想─我相信中医的未来在「农村」。
为何这么说?首先,在城市里面,中医是不太受欢迎的。城市人的特点,在于物质生活,由于人们生活富裕了,对生活各样事情也有要求,无论起居饮食都有讲究,对于健康更莫过如此。人民富裕后更加追求健康,希望花钱买长寿,结果买的是保健品、补益品,在这个层面上,已经不再是传统治病养生的中医了。城市人对于医疗服务,就好像购买商品一样,认为花钱就可以买回健康,假若医生无法给您治好病,就认为你是骗他,故此在城市里面,医患关系十分紧张,经常有医疗纠纷打官司,医生每天提心吊胆地救死扶伤。可是,中医跟西医很不一样,中医的看病全在脑子里面发生,不像西医那样有一些外在的资料,那么中医在城市里面看病就更容易吃亏了,很容易受到病人质疑,不相信中医。
在农村就不一样了!我曾经多次到菲律宾一个农村去做中医的义诊服务,让我深有体会。在农村,尽管人们不认识你中医是谁,但是由于当地医疗资源不足,就连西医也不足够了,还如何谈选择?这不像城市那样,这个医生不行,明天就换另一个。在农村里,医患关系十分简朴,纵使未必有法律来管制你,当然你看好了病,病人非常感激,以后健康性命全交到你手上,成为你长期的朋友。
还有一点更重要的,农村里缺少医药,即使严重的病证,也可以给医生看到,可是在城市里,各种急危重病,中医都基本无法插手,中医被逼成为「慢郎中」。农村里完全发挥到中医「简、便、效、廉」的四大优势,中医的疗效更为凸显。
城市人对于中医的想法,每每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西医看不好了,就看看中医吧!对中医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多抱怨中医煎药不方便、扎针很痛、喝药很苦、不明中医口中所云……可是农村看病,得到了医生的基本尊严,患者的信赖与感谢,这与我们在城市的感觉形成强烈对比,是尽管赚取多少金钱也无法获得的满足感!这,才是吸引中医人坚持成为中医的根本动力。
由于我们运用中医给患者解决了大量问题,当地人民十分感激中医,非常欢迎中医的到来,完全配合中医的各种治疗。这也是为何我们这么多年轻中医,愿意参与海外的义诊服务,有人不明白我们为何这么艰苦的跑到老远去看病?其实,不单是患者得益,我们身为中医的,才是最大的受惠者。
中医的发源地,本身就是来自农村。在艰苦的环境之中,强迫着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治病。最开始,《黄帝内经》的时期,主要用针刺的方法治病,后来也逐渐使用各种草药,这些都是简单廉宜的方法。自古以来中医都是生存在民间,当中医走进去「城市」了,在古代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去皇宫当太医、御医吧!对于医生来说,当御医地位虽高,却不是一件享受的事,给皇上治病诸多制肘,为了避免人头落地,御医往往不敢用药,导致用药平和,治病效果缓慢,这也是为何古代众多大医家都不喜欢做御医的原因,宁愿在民间作一个普通的「赤脚医」。那么,当中医走到现代去、走到城市去,实际上人人都成为了御医了!城市里中医被绑手绑脚,无法自由的发挥自己。要让中医发挥真正优势,必须让中医回到「原生态」的环境,「农村」自然是中医的家乡了。
当今全世界医疗资源缺乏的时候,中医的「简便效廉」正是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西方人日益重视中医,是因为他们明白到西医的局限性;西方在呼唤中医,正是希望原汁原味的中医学,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用一种不太完全的比喻:西医是有钱人的医学,中医是贫穷人的医学。不是吗?西医是讲求科技的,费用昂贵、形象新潮;中医讲求文化,廉宜,形象传统。不是中医无法给有钱人看病,而是说中医更适合解决贫穷问题。
世界上八成的人还是生活在贫困当中、农村之中。既然如此,真正的国际化,必须要将中医带到最多人生活的地方去,让中医做最有意义的事。我深信,中医药学,能为这个世界作出更多贡献,中医与中国文化正是解决世界问题的妙方!
就像当初西医学透过传教士传入中国,为贫苦百姓服务,同时带进了整个西方文化;正直中国在世界上崛起之际,如何将中华文化传播开去?把中医之术带给世界上有需要的人,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心以德服人,将是展现中华文明的重要一途。让中医回到自己的家乡去,是当代中医的真正复兴,是发展中医的最佳途径,也是中医走向国际的最终归宿!
最高层次的医生,就是未病而治的圣人、无为而治的太上统治者、隐世的仆人领袖。绝顶优秀的中医,哪里可找到他们?在乡郊深山的杏林吧。
作者
壬辰年春分于北京
Pingback: 迎风追梦【复兴仲景医学】 - 李大夫 · 上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