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期刊論文

  1. 李宇銘. 〈《傷寒卒病論》書名的意義〉. 《河南中醫》, 第37卷, 第1期, 頁1-2, 2017.
  2. 李宇銘. 〈論《金匱要略》因、風氣與元真之意〉.《遼寧中醫雜誌》, 第42卷, 第10期, 頁1873-1875, 2015.
  3. 李宇銘. 〈張仲景病因分類思想〉.《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 第21卷, 第9期, 頁1061-1063, 2015.
  4. 李宇銘.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屬外內合邪致病(下)〉.《遼寧中醫雜誌》, 第41卷, 第11期, 頁2307-2309, 2014. (本文獲2015年《中國中醫藥年鑒》(學術卷)引用)
  5. 李宇銘.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屬外內合邪致病(上)〉.《遼寧中醫雜誌》, 第41卷, 第10期, 頁2080-2081, 2014. (本文獲2015年《中國中醫藥年鑒》(學術卷)引用)
  6. 李宇銘. 〈論外感風熱與虛熱外感之別〉. 《英國中醫》, 第3卷, 第1期, 頁28-33, 2014.
  7. 李宇銘. 〈經方原方劑量應用臨床體會〉. 《國醫論壇》, 第28卷第1期, 頁3-6, 2013.
  8. 李宇銘.〈論張仲景的針刺法屬治未病〉. 《環球中醫藥》第5卷第4期, 頁273-274. 2012.
  9. 李宇銘.〈論《傷寒論》第29與第30條方證原意〉.《河南中醫》第32卷第5期, 頁531-533. 2012.
  10. 李宇銘.〈《傷寒論》29條初見證之證治研究〉.《河南中醫》第32卷第7期, 頁793-794. 2012.
  11. 李宇銘.〈《傷寒論》表鬱輕證三方研究(上)〉.《國醫論壇》第27卷第3期, 頁1-2. 2012.
  12. 李宇銘.〈《傷寒論》表鬱輕證三方研究(下)〉.《國醫論壇》第27卷第4期, 頁1-3. 2012.
  13. 李宇銘.〈經方的理論特點〉.《環球中醫藥》第5卷第1期, 頁29-32. 2012.
  14. 李宇銘、姜良鐸及李致重.〈張仲景與吳鞠通方藥的劑量功效關係比較研究〉.《中華中醫藥雜誌》第26卷第5期, 頁1009-1013. 2011. (本文獲中華中醫藥學會舉辦「第二屆全國中醫藥優秀博士論文獎」)
  15. 李宇銘.〈論《傷寒論》「客氣」之意〉.《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第36卷第3期, 頁239-241. 2012.
  16. 李宇銘.〈論《傷寒論》之「壞病」〉.《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第35卷第6期, 頁826-828. 2011.
  17. 李宇銘.〈論《傷寒論》58條「陰陽自和」之意〉.《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第36卷第12期,頁1281-1282. 2012.
  18. 李宇銘.〈論《傷寒論》「之為病」條文的意義〉.《環球中醫藥》第4卷第5期, 頁360-361. 2011.
  19. 李宇銘.〈論《傷寒論》痞證只屬閉塞不通〉.《陝西中醫》第32卷第10期, 頁1418. 2011.
  20. 李宇銘及李致重.〈論越婢湯屬太陽溫病代表方(上)〉.《中華中醫藥學刊》第29卷第12期, 頁2756-2758. 2011.
  21. 李宇銘及李致重.〈論越婢湯屬太陽溫病代表方(下)〉.《中華中醫藥學刊》第30卷第1期, 頁188-190. 2012.
  22. 李宇銘.〈論葛根湯屬太陽傷寒代表方〉.《河南中醫》第31卷第6期, 頁569-571. 2011.
  23. 李宇銘及姜良鐸.〈論《傷寒論》太陽中風屬外感陽邪(上)〉.《河南中醫》第31卷第9期, 頁953-955. 2011.
  24. 李宇銘及姜良鐸.〈論《傷寒論》太陽中風屬外感陽邪(下)〉.《河南中醫》第31卷第10期, 頁1081-1084. 2011.
  25. 李宇銘.〈論張仲景的表裏概念(上)〉.《國醫論壇》第26卷第3期. 頁7-9, 2011.
  26. 李宇銘.〈論張仲景的表裏概念(下)〉.《國醫論壇》第26卷第4期. 頁1-3, 2011.
  27. 李宇銘.〈論張仲景「脾約」之意(上)〉.《遼寧中醫雜誌》第39卷第4期, 頁84-85. 2012.
  28. 李宇銘.〈論張仲景「脾約」之意(下)〉. 《遼寧中醫雜誌》第39卷第2期, 頁269-270. 2012.
  29. 李宇銘、姜良鐸及李致重.〈論《傷寒論》「胃家實」之意〉.《國際中醫中藥雜誌》第33卷第8期, 頁717-718. 2011.
  30. 李宇銘.〈論《傷寒論》去桂加白朮湯方義〉.《黑龍江中醫藥》第40卷第4期, 頁7-8. 2011.
  31. 李宇銘及姜良鐸.〈經方藥量衡重折算芻議〉.《中醫雜誌》第51卷增刊第2期, 頁7-9. 2010.
  32. 李宇銘及姜良鐸.〈論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去桂之意〉.《中華中醫藥雜誌》第26卷第7期, 頁1578-1580. 2011.
  33. 李宇銘及姜良鐸.〈桂枝附子湯與甘草附子湯釋義〉.《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第35卷第3期, 頁210-212. 2011.
  34. 李宇銘.〈論「辨證論治」的本義〉.《中醫藥通報》第10卷第2期, 頁38-40. 2011.
  35. 李宇銘.〈「辨證論治」的五種誤用(上)〉.《中華中醫藥學刊》第29卷第3期, 頁616-617. 2011.
  36. 李宇銘.〈「辨證論治」的五種誤用(下)〉.《中華中醫藥學刊》第29卷第4期, 頁878-879. 2011.
  37. 李宇銘及姜良鐸.〈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屬三陽同病〉.《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第35卷第5期, 頁400-403. 2011.
  38. 李宇銘.〈論溫經湯證本義〉.《江西中醫藥》第42卷第6期, 頁3-4. 2011.
  39. 李宇銘.〈傷寒論方藥的寒溫並用配伍機理〉.《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第10卷第8期, 頁19-20. 2008.
  40. 李宇銘.〈辨證論治的思維過程〉.《時珍國醫國藥》第19卷第10期, 頁62-63. 2008.
  41. 李宇銘.〈論桂枝湯的「非發汗」解表機理〉.《江蘇中醫》第40卷第11期, 頁21-23. 2008.
  42. 李宇銘.〈論《傷寒論》太陽病篇麻桂類方劑的兼變證分類〉.《湖北中醫雜誌》第30卷第5期, 頁26-27. 2008.
  43. 李宇銘.〈論厚朴七物湯並非表裏同治〉.《河南中醫》第31卷第12期, 頁1337-1339. 2011.
  44. 李宇銘.〈論桂枝人參湯並非表裏同治〉. 《福建中醫藥》第39卷第1期, 頁54-55. 2008.
  45. 李宇銘.〈論葛根芩連湯並非表裏同治〉. 《光明中醫》第23卷第3期, 頁374-375, 2008.
  46. 李宇銘.〈人以陽氣為本的陰陽關係觀〉. 《光明中醫》第23卷第12期, 頁1898-1899, 2008.

會議論文

  1. 李宇銘.〈經方的理論特點〉.《國際經方研究及臨床應用「以量效關係為主的經典名方相關基礎研究」交流會論文集》,頁72-74, 2011
  2. 李宇銘、姜良鐸及李致重.〈張仲景與吳鞠通方藥的劑量功效關係比較研究〉.《第十次全國中醫藥傳承創新與發展學術交流會暨第二屆全國中醫藥博士生優秀論文頒獎會議論文集》, 頁1009-1013, 2011.
  3. 李宇銘.〈論張仲景的表裏概念(上)〉. 北京中醫藥大學《半表半裏暨胡希恕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2011.
  4. 李宇銘.〈論張仲景的表裏概念(下)〉. 北京中醫藥大學《半表半裏暨胡希恕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2011.
  5. 李宇銘及姜良鐸.〈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屬三陽合病〉. 收載於第《十七屆仲景學說研討會論文集》, 2009.
  6. 李宇銘.〈論溫經湯主治下利〉. 《第十七屆仲景學說研討會論文集》, 2009.
  7. 李宇銘.〈人以陽氣為本的陰陽關係觀〉. 《第三屆泛中醫論壇.思考中醫2007──中醫治未病暨首屆扶陽論壇論文集》, 頁61-63.

 著作章節

  1. 李宇銘. 〈如果仲景再世(八)──自古也有都市病?〉.《杏林新綠》第15期,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頁56-63,2014.
  2. 李宇銘.〈如果仲景再世(七)──傳染病可怕嗎?〉.《杏林新綠》第14期,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頁6-11, 2013.
  3. 李宇銘.〈經方原方劑量應用臨床體會〉.《杏林新綠》第13期,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頁24-31, 2012.
  4. 李宇銘.〈如果仲景再世(六)──體驗豐富是良醫?〉.《杏林新綠》第13期,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頁35-39, 2012.
  5. 李宇銘.〈菲凡任務之醫師手記及學醫十載有感, 也談「無方可用」與「博采眾方」〉. 兩篇文章,《岐黃學人》,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生組織刊物, 第2期, 頁9-18, 38-41, 2011.
  6. 李宇銘.〈真正意義上的同病異治〉.《杏林新綠》第12期,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頁23-27, 2011.
  7. 李宇銘.〈如果仲景再世(五)──中醫不要經驗豐富?〉.《杏林新綠》第12期,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頁35-40, 2011.
  8. 李宇銘.〈如果仲景再世(四)──學習中醫切忌創新〉.《杏林新綠》第11期,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頁53-55, 2010.
  9. 李宇銘.〈如果仲景再世(三)──中醫發展如何創新?〉.《杏林新綠》第10期,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頁44-50, 2009.
  10. 李宇銘.〈如果仲景再世(二)──談學習中醫的「內外因」〉.《杏林新綠》第9期,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頁75-77, 2008.
  11. 李宇銘.〈如果仲景再世──如何學習仲景書?〉.《杏林新綠》第8期,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頁22-24, 2007.
  12. 李宇銘.〈「中醫不科學?」──淺談科學主義下對中醫的誤解〉. 《杏林新綠》第7期,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頁23-25, 2006.
  13. 李宇銘.〈辨證論治的含義思考〉.《問鼎中醫──浸大青年中醫的思考》, 天耀, 頁10-26, 2005.
  14. 李宇銘.〈建設香港的中藥評價體系〉.《問鼎中醫──浸大青年中醫的思考》, 天耀, 頁99-108, 2005.
  15. 李宇銘.〈論考試制度對中醫教育的影響〉.《問鼎中醫──浸大青年中醫的思考》, 天耀, 頁191-202, 2005 (另本文刊載於中醫大講堂網頁「學生論壇」).
  16. 李宇銘.〈中醫本科課程存在問題及改革建議〉.《問鼎中醫──浸大青年中醫的思考》, 天耀, 頁203-227, 2005 (另本文刊載於中醫大講堂網頁「學生論壇」).
  17. 李宇銘.〈大學教育與中醫教育發展〉.《杏林新綠》第6期,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頁51-54;2004 (另本文刊載於中醫大講堂網頁「學生論壇」).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