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绝对没有副作用!

 

本题目并非想哗众取宠,而是想反思一下,甚么是副作用?

 

副作用(side effect)者,本来属于西医的概念,简言之是指药物治疗目的以外的作用。比如扭伤了脚想吃止痛药,但是止痛药吃了胃里头,反而伤胃引起胃痛,很明显是副作用了。

 

仔细想一想,西药为甚么会有副作用?

 

 

 

 

道理很简单,是因为西药在研究开发的时候,针对的就是局部。西药的产生,先是做药理研究,再做动物实验,看清楚药物在所针对的细胞、器官上如何产生作用后,最后才推出市场。可是最后人吃下去,作用在整个身体上,于是就出现一些不是治疗目的的作用了。就好像止脚痛反而产生了胃痛那样。

 

所以西医在用药的时候,非常希望能够使药直接作用在病所,例如在化疗的时候,假如化疗药直接吃下去,对全身影响甚大,但若能直接放到身体里面,在病灶上用药,那么就可以减少全身的副作用了。

 


 

 

 

那么回头想想,中药会否有副作用呢?

 

从中药产生的角度看,中药一开始研究的时候,就是以「神农尝百草」的心态,将中药直接用在人的身体上,看全身的整体反应。换句话说,中药所针对的是整体。中药的作用,是在吃进去之后,得出全身反应的总结,亦即是说,我们研究中药的时候,就是要知道这药的全部机体反应。

 

因此,中药不可能有像西药那样的问题,吃了药下去,得了一些非治疗目的的作用。

 

可是有人会问:「不是啊,有时候我吃了中药下去,会觉得不舒服,那是怎么回事?」假设药物质量没有问题,对此我有两种回答:

 

一是药不对症。假如诊断出错,病情本身属寒却误认为热,用错药肯定有不良反应了。西医上也有这样的情况吧,这不叫副作用,而叫做「医源性疾病」;

 

二是药物配搭不当。中医用药一般不是用单味药,复方配搭的时候,假如没能考虑得周全,药物之间的作用没有清楚考虑到,那么当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作用了。这种情况西医比中医要多得多了,多种药一起使用之后,就会产生药物不良反应(ADR)。

 

其实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一些草药,我们还不完全了解它对全身作用的反应,于是吃下去就有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作用。可是这种情况,就是反映这东西本身还未成熟到能够以中医理论来运用它,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中药」,当然不可叫作副作用了。

 

以上数者,都不属于西医上的副作用,但都是牵涉到中医本身的水平。按「副作用」本身的概念,其实是不能套在中药身上的,所以说「中药绝对没有副作用」,亦即是不应该以西医的角度来理解中医而已。

 

不过,假如以西医的观念、针对局部的思维方式去应用中药,看不到人的整体,当然会造成副作用了。这种西化了的中医模式,本身与中医的思想完全违背。虽然他手上用的是中医的「武器」,实际上不应该称之为中药了,中药是必须要按照中医理论来使用的。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学医十二年,博士毕业有感

 

今天终于过了毕业礼了!这也意味着,我全职念大学已经有十二年了!终于放下学生身份,真是有点不舍。犹记得三年前,上京赴考,到北京中医药大学考博士入学考试,曾经住在学校门外一家地下室一个多星期,闭关苦读,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事。

483316_10151688992406992_547122412_n

 

 

三年的博士学习,真是相当精彩。当然在内地学习,可以肯定的说一句,并非因为这个课程安排如何完善,才让我学好中医。当中的苦就只有自知了,但风雨都过去了,不用再去怀念。感恩的事还是更多,在这些日子里面,确实让我有了飞跃成长!这真是超出了我本来所想的。

 

经过这三年,终于敢说一句:「我是一个高水平的中医!」我想,这一句话,并非自夸、吹嘘的话,而是有信心的自我肯定。假若学西医的念了一个专科学位,肯定会说自己是专家吧,可是我们许多中医的同学、同业,尽管学习了多少年中医了,也总是觉得自己学得不够好。在这我是想告诉各位学弟妹们,中医是有方法可以学好的!

 

我生性并不聪敏,自小学习都不是名列前茅,能够一直学习到今天,靠的就是魄力、对学习的热爱;纵使学习比别人慢,不要紧,我就像龟兔赛跑的乌龟一样;我对解决问题穷追猛打的精神,誓要找到问题的根本才愿意停止,这如《大学》云:「止于至善」。

 

现在我也终于体会到,「得道」的感觉为何。医学之道何其之广,我亦不敢说我已经得了全部,但起码是窥探了中医大道之全体,也像张仲景说的「思过半矣」,看到了边际,而不再是摸索漫游。禅宗说的「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是山」的三个层次,至今终于突破了第二层次了。虽然见山还是山,但是所看到的已经完全不同了,那种对中医融会贯通、心胸广阔、游刃自如的感觉,得道的愉悦是无以名状的,这就是《道德经》谓:「道可道,非常道」。

 

博士毕业并非学习的终止,相反才是追求更高学问的开始!凭著过去的根基,要继续努力,勇闯中医学的巅峰!

 

各位中医朋友,我快要回归香港了,我们要一起努力,把中医这好东西,传扬下去啊!

 

共勉

 

李宇铭

一辈子中医学生

2012年7与4日

 

559182_10151688995561992_880741940_n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张仲景像「朝圣」)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学医十载有感

(本文撰写于2012年10月,于北京念博士期间,刚完成了一个月的菲律宾义诊。)

 

前阵子跟一位今年入读浸大中医的新生聊天,惊觉今年已经是第十三届中医了,意味着我这第三届入学的,现在不能否认已成为老大哥了!其实早知道自己学医已十年,猛然见到如此差距,顿觉今非昔比。

 

回想刚学医的自己,真是彻底的不知道「医」为何物。当初入学时,对中医的热爱,可以说是纯粹出于一种「冲动」。这就像是初恋拍拖的时候,爱上了对方,那时的爱情肯定是出于感觉多于理性;拍拖了十年后,初时的感觉逐渐逝去,逐渐真正的认识对方,终于知道是否可以跟这个人长久在一起了。

 

就是说,一开始学医的动机、目的,其实都不重要,因为当时的想法,肯定不够成熟。记得一年级的时候,每一个同学都说著自己学医有甚么甚么原因,希望将来如何如何,可是到了毕业之后,有多少人真能达成原本的心愿?但这也不重要,最紧要过了这么长时间,认清了这个爱人之后,发现自己真的爱她,愿意跟她继续在一起一辈子。

 

许多学医已经有十年的朋友,或许也有这样的体会。

 

58142_441577661991_3643421_n

 

(这是Yr 1-2上庄时,曾经被报纸访问的照片。)

 

33753_441577971991_6984521_n

 

(当时我还要被刚学针灸的同学做白老鼠……)

 

 

33855_441578386991_6536024_n

 

(一年级时我们「上庄」(做学生会干事)前拍的照片,当年中医药学院大楼还未建成,我们还在浸大旧校的方树泉图书馆上课呢!怀念从前的日子~)

 

 


 

 

 

上个月到了菲律宾做义诊,现在回想起来,时间刚好发生在这十周年纪念的交界,也成为了一次学医的里程碑,证明了自己的医术水平,已经到了另一个层次。

 

说学医十年的路程是怎么走下来的?回顾起来,发觉前四年在大学念书,只能说是浑浑噩噩,不知道如何学习,只能随波逐流,算是去完成大学课程,为的是要拿到当中医的「入场卷」。

 

虽然说是浑噩度日,实际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一方面大学生涯让我开阔了眼界,丰富人生阅历;另一方面也让我真切的体会到,当代中医的教育与发展,出现了怎么样的严重问题。既然知道自己「误入歧途」,也就逼使自己要跳出去,不要再走弯路,往中医的快速公路上直奔。

 

在第五年到了南京作交换生,是转入直路的转捩点。那年开始潜心研读经典,让我首次开窍,开始明白中医为何物。发觉要学好中医,还是必须把自己抽离这一个主流系统,把自己独立开来,才能够有机会客观的看到中医原貌。

 

有了这一年的基础,再回到最后一年毕业实习里头,就不再随波逐流了。虽然是同一家实习医院,可是要学习的,不是被老师指导,而是以病人为老师,自己掌握了学习技巧。这些年的自学训练,让我在读研究生、甚至到念博士的今天,一直都是依靠它。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好像坐在一辆跑车上面,让我们在中医公路上飙车,而不用再徒步长征了。

 

 

33623_441576906991_4588810_n

 

(在菲律宾的出诊的大道上坐车时,往往是反思自己学医的时间。)

 


 

 

 

有些人说,我们这样来学中医,其实即是被「边缘化」,或者叫「自我边缘」,我不认同这种贬义的说法。我认为可以说是「独立化」,或者叫「自我优化」。这就好像一个孩子,它长大了之后,就不用吃奶,也不用家人管教,可以独立自主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自古中医,能有多少人能够成为明医、上工?恐怕只能是极少数。那么,假如我们要往这一最高目标进发,但我们又希望跟着大队走,这不是相当矛盾吗?欲要成为上工,就必须要有勇气,与人不一样,走自己的路,到一个未有人去过的境地去冒险。

 

自我边缘,假如理解为有勇气去宣告独立,该是更正面的理解。

 

学院的教育,就好像学驾驶一样,当你刚考到执照,不是你的驾驶技术超凡,而只不过代表,技术刚好合格,能够在路面行驶了,就是使用路面的「许可证」。我们在大学里面学习,就好像一个工厂,它希望你们这一批产品,能够标准地通过测试,最好每一件都是一样,只要合格就行了。学校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中医,这是大家都心照的,不是空喊著一些口号就行。

 

当然了,就好像驾驶技术那样,如何可以达致高超水平?恐怕有太多因素了,要不断练习、要有师傅指点、要有好的路面、要有钱、要有时间、要有梦想……说到最后,或许个人的修为最为重要,凡是成功的运动员,他们背后肯定有一段刻苦的经历。

 

 

 

33694_441579491991_6826172_n

(Year 2时曾经与同学组队参加毅行者,想起当初的那股干劲,真是青春无限啊~)

 

 

64424_441580396991_1116861_n

 

(看小新和蓝医师同学当年多性感……)

 

 


 

 

 

孙思邈说:「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毕业之后,获得中医资格已经超过三年了,再回看这段话,又有了不同的感觉。

 

为何无方可用呢?几年前的理解,是因为天下的疾病太多、太复杂了,所以我们会发觉手上的药方,远远不够我们面对这么多的疾病。

 

可是现在重新细想,发觉:「不是这样啊!」孙思邈这句话说的,是反映他当时的医学水平不够高。

 

要知道他这句话,记载在《千金要方》一开首的〈大医精诚〉里头。《千金要方》是一部怎么样的书?是一部大堆头的书,里面记载了五千多首药方,是「方书」,是教人们如何「对病下药」的书,而非教导我们如何「辨证论治」。(看过他的书的人自然会明白的。)

 

试问,当今有多少中医,能背上5000首药方?恐怕没有。孙思邈当时70岁,穷毕生精力,撰写此书,看来也尚未能测透中医辨证求机的根本,欲以方对病、执方欲加,当然就会产生了「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的概叹了。

 

可是孙思邈仍然好学不倦,力求上进,在他到了一百多岁,他再撰写了《千金翼方》,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转变。在《要方》时他说「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而不传」,到了《翼方》的时候,他终于看到了仲景的《伤寒论》,他还感叹的说:

 

「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伤其如此,遂披《伤寒大论》,鸠集要妙,以为其方,行之以来,未有不验。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中庸之士,绝而不思。故使闾里之中,岁至夭枉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已!」

 

假如不懂如何辨伤寒,见到发热就用寒凉药,那样只是针对症状而用药,没有辨证求因,当然不正确了。到了孙思邈开始用《伤寒论》的方法来治病,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疗效,「行之以来,未有不验」,百发百中,难道他不会惊讶?难道他不会感概,为何到了这么老了,才见到这么重要的书?再说,假若他还是用过去那种对病治疗的方法,怎可能获得这种效果?相信这就是孙氏他这么一把年纪,还要作《翼方》的重要原因了(写书是呕心沥血的事啊!),必须要让这种重要的思想,传播开去。

 

我们现在学医,是否也像孙思邈当初那样,希望不断收集经验、努力「抄方」?看来孙思邈花了一辈子的教训,值得我们借镜。

 

65193_441585226991_7527685_n

 

(三年级暑假的见习,当时在医院还是糊里糊涂的,首次深入内地中医院,开始感觉到中医存在不少问题。)

 

 


 

 

 

我们很庆幸,不用像孙思邈那样,到老才能看到《伤寒论》,现在我们可以从一开始,就直接进入中医的快速公路上了。

 

很多学中医的人都说,要学习张仲景「博采众方」的精神,努力学习各家的学说、吸收各种经验。有这种精神固然是好的,可是不要忘记了仲景之前还有一句:「勤求古训」。他是在这一个基础上,再去博采众方的,而不是像孙思邈那样,甚么方子都拿回来用。

 

再具体一点说,我们要博采各种经验的时候,假若我们不能将之吸纳到我们中医的核心理论里头,就好像买了好多书回家中,却没有书架可以放,乱糟糟的胡乱摆放,到最后要用的时候,就找不出那本书来。

 

张仲景就是把每一首方子,有机地融合在一套系统里面,我们用他的方,不像孙思邈那样收集了一大堆,而是知道书是放在那一个书架上的。

 

所以张仲景的方,虽然是众方之祖,可是他的书不是「方书」,而是「辨证论治」的书,是讲中医理论的书,是活人的书!

 

58145_441586851991_3603869_n

(在南京专研《伤寒论》一年后,终于踏入中医之门。旁边这位是顾武军教授。)

 

36181_441587246991_6928337_n

 

(十分感谢当时教导我的老师!旁边这位是赵明芳教授。)

 

 

39550_441587661991_1837567_n

(在南京专心学习中医的日子,不亦乐乎?)

 


 

 

 

学医这么多年来,一直不愿学习经验,「门诊不抄方、医案不乱看」,是学习中医的基本戒律;直接学习中医的核心理论、「得道」,是一直以来奋斗的目标。若学习中医,一开始就从经验入手,而理论未能够追上,那就是我在家中没有书架的时候,就买了非常多的书,买来也没地方放,自乱阵脚。

 

建立一个稳固的书架,是十年来努力的工作。

 

「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这句话,现在觉得不是这么一回事。天下的方是太多太多了!问题是我们如何判断甚么时候去用甚么方?张仲景说:「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正好跟孙思邈这种感叹成为强烈对比,为何张仲景这么自信,他的方这么少(《伤寒杂病论》只有三百多首方!),可是他却说过半的病能够治好?说明他们两个人思考的东西很不一样。

 

只要我们做好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书架,知道自己要甚么书的时候,就能够立刻找到,这就变为「有方可用」了。

 

或许现在可以学孙思邈讲一句话:「学医十年,更觉天下无机可失」。

 

只要我们能够熟悉中医理论,临床上四诊收集客观全面,病机在医师眼前便无所遁形,只要能够做到「机不可失」,那么临证的选方用药,就不再是问题了。

 

我想,初学医者的那一种梦想:「天下无病可治」,或者像《内经》说的:「上工十全九」,并非遥不可及的象牙塔,乃是明医皆能体会得到的、是中医数千年能够延续下来之根本原因。

 

37196_441589726991_6242952_n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内张仲景像。很多时早上六点半,就有同学在这里晨读,背《伤寒论》。这种情景,不是让人很感动吗?)

 


 

 

 

各位同道,感谢你耐心听我说了一大堆!学中医到此,说来感触良多,可是我深深感恩,能够学此活人之术,爱上这一个「她」,真是不枉此生!

 

志士齐奋斗,弘岐黄仁术,把中医学好,他朝成国宝!

 

愿各位学医快到十年、或是学医已过十年的好友,共勉之!

 

 

李宇铭

2010年10月国庆假期

身在北京、心系菲律宾义诊

 

 

65254_441590451991_4485768_n

(深信中医的未来是光明的!)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学习」走自己的路

 

自小学习,总是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

 

 

DSC_0825

(在北京唸书时,曾到司马台「野长城」游览,最后从山上坐高速滑道下山,颇真畅快!)

 


 

 

 

学校课程的影响是肯定的了,这没法逃走,可是我更介意的,是同学之间的影响。例如很在意成绩的比较,一直以来成绩也是不高不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是这也会造成比较的心态,总是感觉自己读书不够好,总是在自责。自责带来的,其实不是动力,更多的是消极。

 

另一方面,也会受同学的学习热潮影响,例如某同学最近在讨论某本中医书、某种热门话题,那么就会自觉要赶快看这本书、了解那件事了,不然就会落后,实际上是跟大家没有共通话题。可是这问题就来了,同学们分了好多圈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当每个人都在讨论自己最近所看的书时,一下子这么多事情要关注,叫我怎样分身处理?

 

结果是,跟着别人的脚步,自己却迷失方向。

 

到了后来,能够摆脱学校的课程,能够独立学习之后,终于能够走自己的路。在这私人的路上,能够无拘无束的学习,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进度,来选择学习的先后快慢,到这一个时候,猛然发觉,这一刻才是真正的「学习」中。

 

记得在小学毕业时的纪念册上,有同学写着一句话:「万丈高楼从地起,读书也是同一理」,这句话到现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学习」的大楼是必须要自己亲手来建造,要建造属于自己的楼,还必须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喜好,大楼才能冲上云霄。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回想初中时——谈学习

 

回想起初中的时候,其实根本没有想过要读大学,「读博士」这三个字对我来说,更是天荒夜谈了!

初中时的我,快快乐乐的在学习,没有想过甚么前途未来的。这里说的快乐学习,不是指上课啊,而是玩乐!在中学时我的「正职」是参与课外活动,在学校内打排球啊,参与很多兴趣学会啊,校外有参加童军,爬山露营游泳出海航空……我就是觉得趁年轻的时候多点尝试,让自己增广见识。那么在学校上课,就只是我的「副业」了。

 

假如在当时,你问我有甚么兴趣?以后想做些甚么?我会说:不知道。一个刚上中学的孩子,怎么可以一下子就限制了自己的无限可能?那时我在想:「要知道自己的兴趣和才能,我需要尝试过各样事情,最后我才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甚么。」所以差不多在整个中学阶段,我不甘于困在学校里面,而是非常努力的去尝试各样的活动,让自己开阔眼界。

 

其实从一般人的角度来说,那个时候的我,只可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无心上课」。幸好自己有一点小聪明,在校内的成绩也不算很差,我总能够得到中等的成绩,足以过关。每一次要交读书报告,都只是看了前言后语就写了;每一次考试,都是前一天才复习;每一次上课,都是在神游梦想别的事情……总之就是不喜欢读书吧!现在问我中学时学过些甚么,恐怕大部分都交回给老师了。

 

不过这种无心向学,却带给我现在一种好处,就是升上大学以后,我变得越来越喜欢读书!究其原因,是因为选对了自己喜欢的科目,上大学之后能够专心读中医,这真是一大乐事。而相对身边的一些同学,我发现不少人跟我相反,年纪越大越不喜欢读书,甚至一毕业之后,就抛开书本「破釜沉舟」了!而我到现在则是书不离手。为甚么会这样呢?我想,就是因为我年轻时候没有受到被迫学习之苦,没有那种对学习的缠累、心理阴影,让我能勇往前行,主动学习。

 

有一句教育学的名言:「知识是建构而成的」。就是指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都是要靠自己努力,没有人可以取代自己。所以主动去思考、学习,就变的十分重要了。

 

有些人问我,为甚么能有这么能耐不断去读书,到现在还去读博士?原因很简单,就是喜欢学习吧!学中医就是我的兴趣,纵使博士毕业了,一辈子我还是天天看书,终生学习的。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名医的两难

 

当一个中医,当他已经行医多年,往往会出现一种两难:

 

我在医院跟着老师的门诊,他的病人非常多。他有时候在特需门诊看病,专家号挂号费三百大元,因此病人拥挤的情况还算还可以,但是当他在普通的门诊时,挂号费只是14元,那就麻烦了!

 

老师一天早上连续看病大约五小时,从早上八点钟到下午一点钟,中间甚至连洗手间也不能去。一早看病人五十来个,平均一个小时大约看十个,那麽每个病人就只有五分钟了。

 

因为一天的挂号有限额,挂不了号的病人,就一大早来请求医师给加一个号。其实普通的号也真难挂上,听不少病人说,原来在前一天已经要来到排队了!有病人试过前一天下午五时来排队,号已经满了。试想想,病人本身都是身体有毛病的了,怎能够承受通宵排队呢?于是身体比较好的病人就可以自己来排队;不行的就要请家人来代劳,带上被子在医院过夜守候;假如比较有钱的人,就会选择买「黄牛号」了,听说价钱另加一百元,间接就让钱给这些人赚了。

 

能够幸运挂上号的病人,看病的时间本身也不多,可是在看病的过程中,不断被挂不了号的病人打扰,因为他们一个一个的亲身前来,要找教授加号!要知道中医看病是非常「用脑」的,一天早上来这样十多个人,老师看病经常被中断,就算多高明的大夫也会郁闷吧。可是却又不能生气,病人苦苦的哀求加一个号,不少人是远道而来,或者身怀绝症,实在不忍于心……但是,假如加了给这个人,为何不加给那个人?医生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否又能支撑得住?

 

所以每一次在门诊看病,就像打仗一样。

 

当一个中医成名了以后,就会有这样的两难:希望能帮助更多的病人,可是自己能力有限。当所有病人都涌上你那处来,怎样能吃得消?不少病人穿州过省的为了一看名医,可是只看到一次,之后过好长时间才能再艰苦的挂号覆诊……到最后医生帮不到病人,心里觉得难过;病人看不少名医,疾病煎熬又是痛苦。因此不单是除了苦了医生,也是苦了病人。

 

难道贫苦的大众,真的不可能看上名医吗?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我有30年行医经验!」的故事——再谈经验

 

最近看一本书,当中有一句对话。话说学校里有一个「老」老师,他在吹嘘自己说:

 

「我有30年教学经验!」

 

但是旁边有一个年轻的老师就反驳他,说:

 

「哪有这么多?实际上你只有一年教学经验,因为你后来的29年,都是在重复第一年的经验!」

 


 

这一个对话,让我一下子就联想到中医了。不少中医诊所的医师介绍上,都写上了医师有多少年经验,30年、40年、50年……
是否越多年经验,就会越高水平?从这个故事看来,当然是不一定了。

 

上面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一个人的经验多少,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水平。「经验」除了是「用时间经历」这一含义外,更需要有主动学习进步,否则只是一种生活经历而已。那位年轻老师的批评,就是说老老师他在「吃老本」,总是以第一年所获得的经验,以后不断重复。我想大家也会有这样的生活体会,确实有些老师,他们备课了一次之后,以后的课程就都用同一种方法来讲授,确实没有多大进步。

 

就中医的学习过程而言,一个中医经过了理论学习,进入临床独立行医之后,一般再经过3-5年,他的医术就已经定型了。再以后获得的经验,就是不断重复以前所学过的,即使有一些新的体会得着,都只是一些小技巧、小知识的补充,而不可能有甚么大的理论思维突破。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就好像一个人的性格很难转变一样,固定下来这么几年的行医习惯(包括了陋习、益习),当然不是这么容易因为吸收到新经验而改变了。

 

所以,就学医的过程而言,一方面重点是在初学的前5到10年,就好像一个小孩一样,孩童时期学习是最容易吸收的,是因为一张白纸上画图画容易,画满了再修改则很难;另一方面,一个中医看病,随着时间的增加,是否真的能够终生学习?那就要看这个人是否虚心,愿意不断灵活的去改变自己了。

 


 

 

其实,一个人是否真的变「老」,是看他的年龄吗?肯定不是。大家都会看过,比如两个50岁的朋友,一个可以看上去很老,一个可以看上去很年轻。实际上「老不老」不是看年龄,而是看他的心态,他是否愿意不断学习?假如这个人不能再学习了,那么就真的是「老」了。

 

那么老中医的「老」,为甚么值得我们称颂呢?真是值得深思。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经验医学」的困惑?

 

不少中医常在嘴边挂著一句话,说:「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说实话,一直以来都不明白其所指为何?假如你知道这概念的意思,不妨告知!

让我困惑的地方是,「经验医学」一词,从未找到它的出处,也不知道它的定义。另外,「经验医学」这一词的用法,既褒且贬,有人认为它是在褒奖中医,有人则是在用它说中医的不是。

 

说他是褒奖,有些人在说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的时候,就是指中医是经过实践经验得出来的总结,极具价值。而且这种经验是经过了几千年的验证,又从千万人的身上做过验证,这种经验,当然是非常重要了。相比西医,有不少理论并非从经验实践所得,而是一些理论的推论。

 

但是,更多人讲「经验医学」,其实是贬低中医。说是经验,是相对于西医的实验。他们认为,现代西医的建立,是经过实验的方法来客观证明自己,相对来说,中医就没有实验的了。有些人更将「经验医学」与「循证医学」对比起来,这样看来,中医就是非常不科学的了。

 

从这个贬义的角度看,中医本身不是一门科学,但是她又活生生的应用在今天,不能完全的否定她,因此就美其名为「经验医学」了。

 

对于「经验」一词的理解,由于这一词本身有多种意义,就前一篇文章中已经讨论过,「经验」可指知识,又或者是体验,而「经验医学」的「经验」所指的是甚么?从来不知道,时常飘忽。

 

对于贬义的说法,其实只是以西方科学的角度来评价中医而已。中医也肯定是有自己的实验和医学理论,是一门科学,只不过是不同于西方科学的方法而已。而即使是褒义的说法,其实也不甚正确,中医确实是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可是临床体验不等于知识累积。中医的价值,正是她两千多年前已经将这些知识,总结为成熟的理论体系,这才是她成为医学科学的核心价值。

 

经验科学、技术科学、理论科学,是科学发展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用这一个角度去理解的话,说中医是「经验医学」,未免把中医贬得太低了。

 


 

 

现在听中医的课程或者讲座,假如要讲「临床经验」,这里的「经验」所指,多数是个人的新知识总结,而不是指如何将体验联系上理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讲如何用中医的药方,来治疗某某西医上的疾病了,例如「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胃下垂的经验」、「柴胡桂枝汤治疗神经官能症、脂膜炎的经验」等。

 

这种将中西医混合一起讲的方法,表面上看来好像很创新、有新知识,但从科学的发展来说,则是一种倒退。中医最重要的理论却不去讲、不去体会,反过来讲一些个人性的、粗浅的、最低层次的经验知识,这不是把中医最重要的东西都丢了吗?

 

实际上,这种「临床经验」就好像看魔术那样。看魔术的时候,不明白它怎么做的,就觉得很神奇;一但说穿了,就完全没有惊喜。用某某药方去治某一种病,假如初时不知道为甚么,以为那个中医有甚么独门高招,到后来明白了他背后的思路,就跟看穿魔术的结果完全一样了。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老中医经验重要吗?

 

现在整个中医界,都在担心一件事,就是中医后继乏人。一方面老中医一个又一个离我们而去,年轻一代又学不好,形成青黄不接的局面。要挽救这种状况,不少人提倡一种做法,叫作:「挽救名老中医经验」,就是希望透过总结、研究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帮助年轻一辈学好中医。
究竟这样的方法,是否真的能拯救中医?

 

要探讨这个问题,我想要先说清楚,甚么是中医的「经验」,仔细来说要分成大两类:

 

第一类「经验」是指彻彻底底的新知识。例如我们说,治某一种病,老中医用某某药有独到经验。这种经验,虽然也是有价值的知识,但是也是相对粗浅的知识。比如说你咽喉痛,误打误撞的吃了一粒冰糖,发现可缓解疼痛,你以后就不断推广冰糖可以治咽喉痛,但后来肯定会发现了,不是所有人的咽喉痛都可以有效。说这种经验是比较低层次,就是因为它是「对症治疗」,往往不明所以,没有理论,也不能广泛的推广出去。

 

第二类「经验」是老中医将临床体验联系上的中医理论。这类学问则有价值多了,比如记载在中医经典古籍上的某种理论、某个药方,很多时我们不明其意、看不懂,可是老中医用了他毕生的时间,去深入体会这理论,尝试具体应用,所得出来的精华总结,那就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了,能启发人心。

 

明白了两类不同的「经验」后,我们就知道哪一类值得我们学习了。前一类不是不可学,而是我们要知道学习的重点,应该摆在后者,就是如何将中医理论融会贯通、灵活的应用出来,不然就在重复张仲景的感叹:「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名老中医「经验」的价值,当这经验还在这中医的脑子里头,这非常有价值,因为这是包含了他亲身的体会在内,是老中医悟性的体现。但是当这经验抽离了出来变成知识的「片段」、「碎片」,离开了老中医本身的体验,也离开了老中医自己「整个」对中医理论的把握时,那这就失去了一大块最重要的价值了。也就是说,「老中医经验」脱离了老中医这个人之后,剩下的「经验」知识就价值不大了。

 

其实,名老中医的经验,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别人的东西,这种经验,你体会过,不一定我也能有体会;我体会到的,跟你的体会未必一样。也就是说,知识是外在之物,假如不能进入我的生命,也是死的。对于老中医的经验,这本来是别人的知识,对我来说有没有价值,还要看能否将之化作我的东西了。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学习中医「经验」很重要?

 

上回讲到煮面,其实煮面的过程是一种很重要的体验,只要亲身经历过这一种体验几次之后,就自然掌握了煮面的技巧了。

 

这里说「亲身经历过的体验」,也可以说成「经验」,但我比较倾向于用「体验」一词,因为「经验」一词除了包含了这种个人的体会之外,也有「亲身实践过后得出来的知识」的意思,「知识」与「体验」则是差很远的两回事了,一个是身外的,一个是身内的。现在我们说的经验,比如说「名老中医的经验」,往往都是指这种「知识」。

 

这种「经验」跟「体验」的区别是,经验指的是自己摸索后得出来的知识,而体验指的是将知识联系与自己的感官和内心。前者目的是总结出身外的知识,后者目的是将知识化成自己的东西;前者的目的可以是促进学术发展,后者的目的则是促进个人的学习。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不是说甚么东西我们都应该去体验一番。人生再世时间短促,不可能将中医里浩瀚的知识都去体验过,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将中医核心的理论都用心去感悟,用自己的感觉去体会「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这则是更为重要。

 

之所以学习中医强调「悟性」?有悟性的人就是不用怎么教你,你也能够将理论联系上实践,也能对理论有所感觉,可是没有悟性的人,给你多少的知识,也只是一堆文字。

 

其实「悟性」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聪明」、「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吧!当然了,学习每一门学科,要学得好的话,其实悟性都很重要,只是因为中医里好多理论都很庞大,不是这么容易说清楚,每一位老师讲的也有点不一样,那么到最后「靠自己」就很重要了。「靠自己」靠的是甚么?不就是悟性嘛。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