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一本书,当中有一句对话。话说学校里有一个「老」老师,他在吹嘘自己说:
「我有30年教学经验!」
但是旁边有一个年轻的老师就反驳他,说:
「哪有这么多?实际上你只有一年教学经验,因为你后来的29年,都是在重复第一年的经验!」
这一个对话,让我一下子就联想到中医了。不少中医诊所的医师介绍上,都写上了医师有多少年经验,30年、40年、50年……
是否越多年经验,就会越高水平?从这个故事看来,当然是不一定了。
上面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一个人的经验多少,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水平。「经验」除了是「用时间经历」这一含义外,更需要有主动学习进步,否则只是一种生活经历而已。那位年轻老师的批评,就是说老老师他在「吃老本」,总是以第一年所获得的经验,以后不断重复。我想大家也会有这样的生活体会,确实有些老师,他们备课了一次之后,以后的课程就都用同一种方法来讲授,确实没有多大进步。
就中医的学习过程而言,一个中医经过了理论学习,进入临床独立行医之后,一般再经过3-5年,他的医术就已经定型了。再以后获得的经验,就是不断重复以前所学过的,即使有一些新的体会得着,都只是一些小技巧、小知识的补充,而不可能有甚么大的理论思维突破。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就好像一个人的性格很难转变一样,固定下来这么几年的行医习惯(包括了陋习、益习),当然不是这么容易因为吸收到新经验而改变了。
所以,就学医的过程而言,一方面重点是在初学的前5到10年,就好像一个小孩一样,孩童时期学习是最容易吸收的,是因为一张白纸上画图画容易,画满了再修改则很难;另一方面,一个中医看病,随着时间的增加,是否真的能够终生学习?那就要看这个人是否虚心,愿意不断灵活的去改变自己了。
其实,一个人是否真的变「老」,是看他的年龄吗?肯定不是。大家都会看过,比如两个50岁的朋友,一个可以看上去很老,一个可以看上去很年轻。实际上「老不老」不是看年龄,而是看他的心态,他是否愿意不断学习?假如这个人不能再学习了,那么就真的是「老」了。
那么老中医的「老」,为甚么值得我们称颂呢?真是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