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的骗术

【李宇铭博士撰文】

今天下午,看了台湾疫情指挥中心的记者会,其中有某大医院的院长,告诉大家要「打好打满」,要「相信科学」。

这种「催针」的宣传,相信各地方都差不多,其中听到「相信科学」一句,觉得真的很有趣!

我们先说一个比喻:

(图:元气网

如果你买了一台滤水器,用了没多久,发现没过滤效果,你询问厂家情况,他们说那可能要换新的滤芯,于是你换了。

但是没多久问题又来了,你觉得奇怪,不可能这么快就要换的!询问厂家,他们说可能你那边水质特别脏,建议更换,于是你又换了;然后过没多久,又出现问题,他们说这可能又要换了……

这样的话,你会不会觉得,可能是这产品的品质有问题?发现自己可能受骗?

同样道理,如果你打针了,打了两剂、三剂、四剂……

你还会一直打下去吗?


科学不是宗教信仰,无需「相信」,科学是为了帮我们求真,科学本身就是认识世界的途径。

我们无需「相信科学」。科学一定有局限性,科学研究之中,有大量东西是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被证伪、被淘汰。那么我们是否也要相信假的东西?

科学的精神是「实事求是」,保持怀疑,不盲目相信,这本身就是科学的态度。换句话说——「相信科学」跟科学精神背道而驰。

如果一个人总是说:「你相信我吧!」——这背后是什么意思呢?

这反映他不被信任,甚至说他自己也怀疑自己。如果他真的信任自己的话,就无需要呼吁他人相信。

这就很有趣了!打针这事情,其实人们都会怀疑,这样打针下去,是否真的有用?还要打多少剂?打了长远会否有问题?不打是否真的不行?……

全民打针,本来就是一个政治决定。

如果以科学态度去看,不肯定这个产品的效果就推出市场,就要告诉使用者:你们都是白老鼠,可能要一直打下去,直到……

(写于2022年4月7日)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很难遇到好医师,怎么办?

【李宇铭博士撰文】

不少朋友表示:「看中医要找到好医师,很不容易!」这样说,其实只是自己的信念限制自己。

容易与否是相对的,而且医师的好坏难有明确标准,这样的想法,只是一种负面思想而已。

(图:flickr

比如有人说:「要找到好的伴侣,很难啊!」真的很难吗?找伴侣这事情,你要在茫茫人海之中找到一位适合自己的,看似很难,可是你需要的只是找到一位伴侣,而不是要所有人都成为伴侣啊!如果每个人都适合你,这反而是另一种困扰。

找医师也是一样,你只需要找到一位适合自己的就可以了。

其中的「难点」究竟在哪里?我们用伴侣作为例子,通常找伴侣困难有两类原因:

第一,不知道自己的需要

如果连自己的需要都不清楚,当然很难找到适合的伴侣啊!于是你就要不断尝试、不断碰壁了,所以你会感到沮丧、失败,于是就有「很难」的感概。

找医师也一样,因为中医师有不同学识、门派、治疗手段,如果你不熟悉中医的特点,当然很难找到合适的医师,于是只能靠运气。

要找到好医师,需要自己对中医有一定的认识,你才会知道自己的需要。

这方面就要经过学习了,了解中医的基本知识、诊疗方法特点,会让你减少走弯路。在现代社会,资讯流通,已经比古代容易得多了。

第二,自己没有准备好

如果你本身不是一个「好伴侣」,你又怎样要求伴侣对你好?恋爱是双向的,就算有一位完美伴侣来到你面前,可是你不懂珍惜,你也未必享受到快乐。

找医师也一样,就算一位多好的医师,如果你不明白他的行医理念,他本来是在帮助你的,到头来你也可能会误解他。

很多中医治疗手段也是类似的,例如骨伤、针灸的医师治疗时会让患者感到疼痛不适,又或者服药时可能出现腹泻、呕吐、发烧等好转反应,病情看似加重了,如果病人不明白这是正常的过程,就会反过来误会他是在伤害自己,以怨报德。


以上两点,其实都是一致的,怎样才能找到好医师?有一句话说:「学生准备好,老师自然出现」。

因此也可以说:「病人准备好,好医师也会自然出现。」

为什么有些朋友,总是觉得自己找不到好医师呢?原因很简单,相信大家都明白了。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信任医师是治疗关键

【李宇铭博士撰文】

一位中医师的治疗疗效,未必在于他的水平,而在于你是否相信。

这样说好像很神怪,为什么要相信?这是要我盲目相信吗?不妨静心下来,听一下这故事。

(图:2010年到菲律宾义诊的地方)

在十年多前,我和几位中医好友,成立了「全仁中医」组织,特别到海外贫困地区做义诊服务。我自己曾经去过菲律宾大概三个月服务。

通常参与义诊的中医师,都是年轻、新毕业的医师,其实都没有很多经验,水平也未必很高吧,可是我们都有一个体验——我们都变成了「神医」!

我自己在那边行医,给人开药,很多病都是吃一两剂药,就完全好过来!就算是重病、慢性病,也有这个效果;我也看过不少医师,给病人做针灸,做完之后病痛立刻解决,甚至比如中风病人,本身走动不了,针了一次之后就站起来了。

好像是耶稣即时疗愈到病人的场景,竟然发生在我们身上。

这些神奇的疗效,天天发生。刚开始的时候,每天看到这样神奇疗愈发生,我们不断在惊讶,每次都睁大眼睛、张大嘴巴:哇、哇、哇!

后来就觉得,这根本就是正常的中医效果,因为古代就是这样记载的。

可是,同样的治疗手段,如果用在城市人身上,效果就总是没那么好,甚至用对方法也没有效果,为什么会这样?

关键在于——信心。


这信心有两方面:

第一,病人对医者的信心

在义诊的地方,因为贫穷落后,一般病人连看医生的机会都没有,当我们到那边做义诊,他们就觉得这些人像天使一样降临,觉得他们都是厉害的医师,感觉他们年轻、有活力、有学问,因此很愿意配合治疗。

他们没有一般华人对中医的看法:老中医才值钱、年轻的没用、中医比不上西医、要找专家、专科、大医院、有名气的医师…… 他们对中医没有怀疑,因为他们都不知道这是甚么,有当地可信的组织推荐,就把握机会来尝试了。

《黄帝内经》说:「思则气结」

当然一个人有思虑,就会导致气血不通;倒过来当人有信任、不怀疑,他的气血就流畅起来,就能够容易产生自愈能力。

第二,病人对自己的信心

其实更重要的,不是病人向外的信心,而是因着医师的来到,他感受到自己可以有能力解决自己的疾苦。

我们去义诊的医师,知道一次的服务不能解决他们多少问题,于是我们都会细心给病人解释,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病情,生活上要怎样改变。

病人听完了,都会回去如实地听从的意见,实践出来。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不做就不会好,他做了就会好过来。

就是这么单纯的信任。

因此,与其说病人信任医师,更重要是病人相信自己,只要改正问题,病就可以好过来。


为何我的病总是不好?

以上的经验,让我们反思,为何在大城市生活的人,通常看中医都没有那么快的疗效?

首先,我们通常没那么信任医师。其实不只是医师,城市人之间的互相信任比较低,因为社会复杂就会怀疑不认识的人。在乡村比较人少,简单的生活,人与人的信任比较单纯。

更重要的,是病人都不太信任自己。总是觉得生病一定要看医生,必须要用最好的治疗,很难自己好过来。

有些病人说:看过不少医师也没有好过来,于是就不相信中医了。

面对这样的问题,通常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医师的水平,看这么多医师,不会每一个都不行吧。大城市的医师,通常都比乡村的学问更高。很多时背后真正的原因,是我们不信任自己,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将自己的问题都交给别人了。

要得到疗愈,首先从信任自己开始。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地球发生什么事?——从第三次元到第五次元的平行分离

【李宇铭博士撰文】

近几年一直有听到这个说法:「地球从第三次元提升到第五次元,分离成为平行宇宙的地球」。就这样听我本来不太理解,直到今年的香港发生的社会运动、全球的疫情,终于领略到这是什么一回事,这是 实 在 地 发生了!这里尝试落地的解说一下我的体悟。

(图:知乎

什么是三、四、五次元?

三次元(三维度)就是指3 dimension、3D,即是指这个立体世界,亦即是物质世界。活在三次元的人,以「物质生活」作为人生的重心,所以每当物质被破坏,影响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就会容易触动情绪。例如因为政治、疫情影响上班,就会觉得生气、忧虑。

四次元就是 4 dimension、4D,四维度就是三维度加上时间。活在四次元的人,因为有时间观念,所以会看到事情的前因后果,明白事情发生总有原因,所以会更容易明白过去现在未来。例如就算影响了工作生活,知道事情发生的原因,能够预料事情怎样发展,内在较容易平安。

五次元就是四次元的基础上加上「爱」。活在第五次元的人,以追求更高价值作为生命重心,除了看到因果之外,会明白万事万物背后存在着爱。例如疫情影响工作,会明白这是天地给人们的爱,让人和大自然修复。而活在第四次元的人,虽然会看到因果,但是不一定会能够包容,还可以各种负向的情绪;活在第三次元的人就更加缺乏爱了。

五次元以上还有更多的,据说宇宙有十三个次元,这就不作讨论。

甚么是地球平衡分离?

这个平衡分离,不一定是指多了一个地球出来「细胞分裂」,因为不同次元可以同时共存。比如说,一次元就是点、 二次元就是平面,三次元就是立体,在现在的世界之中,也是包含了点、面和立体的,当然一二三次元本身是同时存在的。

三、四、五次元的人,本身都是同时存在。

过去这些不同次元的人,没有分别得很清楚,大家都是混合在一起生活的。可是宇宙希望促进地球提升,因此现在的社会分裂,其实就是将五次元的人,跟三次元的人分裂出来。

我们现在已经很明显看到,社会有两批人好像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宇宙之中(好多人都听过「平行宇宙」这个名词),有些人着重物质层面生活,他们会对于破坏自己物质生活层面的问题,例如阻碍工作、阻碍交通、影响食物空气环境等,都会嫉恶如仇,这就是活在第三次元的人。

有些人会很有爱,对于各种社会问题都能够包容、宽恕,理解别人的痛苦,理解事情背后都有原因,努力去改变自己,那就是活在第五次元了。

记住!三次元跟五次元,并不是用「政见」去作区分的。无论是不同颜色的人士、不同种族、肤色,都会有两类次元的人,有些人或者会说这追求高层次的价值,可是还是充满愤怒怨恨,这或者只是「跟大队」而已,还是停留在第三、四次元。

分裂是为了成长进步

「分裂」并非就是坏事,就好像孩子长大了,都要离开父母,自己成家和工作。地球要提升,如果有人不愿意提升的话,那也没关系吧,就允许他们停留在自己喜欢的层次。

我们没有必要强迫第三次元的人,一定要到第五次元,允许每一个人的层次阶段不同,尊重每个人的选择。这个人选择停留在第三次元,也一定是有原因——是因为他还未体验够。

就好像打游戏那样,打游戏通常都是要不断挑战过关,要逐步去「打大佬」(挑战最难一关)。如果一开始就带你用秘技,直接跳去最后那一关然后就「打爆机」(闯完了所有关卡),那不好玩啊!还是要一步一步来体验。

现今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两个次元的人,都还是很想拉着对方,想统一、不想分裂,这才是矛盾的关键。

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可以学习尊重彼此,每一个人的生命阶梯到了不同的阶段,无需要改变对方。

就好像上帝允许人有自由意志一样,如果一个人不愿意离开自己的舒适区,你勉强他要走,不是自愿的话,他还是希望回去;如果你想离开家里出去闯,但是家人不支持你,你不想家人不开心却被拖着了,始终要学习不用改变家人,学习做真正的自己,真诚聆听内心声音。

「放下不等于放弃」,就是放下心中对改变别人的执著。

「分裂不等于分离」,就好像细胞分裂就是为了成长一样,虽然每个细胞也不同功能、有不同层次,大家也是一体的。

原文写于2019年11月23日

2022年4月2日修改在此网页发布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没有经过诊断,不宜乱服中药

【李宇铭中医博士撰文】

就算有人送你某种中药,说这可以帮助预防或治疗这疫情的,除非他是中医师,给你详细诊断了,不然最好不要胡乱吃药。

在《汉书》之中,提到一段名言叫做:「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里的「中医」并非指中医师,而是指中等水平的医师。这段话意思就是说:「如果要找中等水平的医师看病,倒不如不要看!」因为生病都可能会自己好,但是治疗错误可能反而延误病情,伤害身体!不妨来看一看这段话的原文: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汉书・艺文志》

这段文字前部分提到用中药治疗的原则,而后半段就提到「及失其宜者」,就是指没有用对中医药的诊治理论,用错治疗方法,例如热病却用了热药,寒病却用寒药,这样会导致体内的精气受伤,可是这些受伤,是「不见于外」的!意思是说,吃错药未必会在外面见得到。有时候病人以为自己表面症状反而减轻了,但是可能却是因为吃错药所导致的。

例如不少这类「抗病毒」的中药,是偏于寒凉的。比如很多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无论有哪些症状,中医上都可以理解为人体正气抵抗病情的现象。可是使用了寒凉药之后,不管你体内是有寒气还是热气,这些寒药都会作用在人体的正气上,有可能会削弱体内的正气。而当正气减弱之后,抵抗病情的力量也会降低了,结果症状也会减轻!因此表面好像病情好了,可是实际上病情是更严重了。

临床上经常看到,不少病人虽然病毒检测转阴性了,可是因为之前用了错误方法治疗,于是身体变得更虚弱了,反而变成了其他病情,得不偿失。身体本身已经虚弱、患有多种疾病的人,如果在这个时候感染病毒,还选用了错误的方法去预防治疗,那就有可能在这时候赔上自己的性命。

趁著疫情,重新学习找回健康

一般人的心目中,都是想找到一种药、一个药方去预防某种病毒,这种「简单的思维」,往往才是导致我们容易反复生病的原因!这种想法,往往会导致自己生病的时候,例如感冒,总是想找一种简单的药去压抑它、解决它,而不想去找寻自己感冒生病的原因。

凡药三分毒,药物一般是生病的时候才应该服用的。如果还未生病的话,更应该从生活作息、饮食、情志上帮助提升健康,预防生病。

趁著这次疫情的机会,好好学习正确面对生病的预防和治疗方式,不要再压抑自己的正气了!人体本身拥有做好的抵抗力,就好像大自然的各种动物,生病都是靠自己好过来的。

所谓「邪不能胜正」,只要不伤害自己的正气,每个人都有自愈能力,面对疾病的挑战。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你相信中医吗?

【李宇铭中医博士撰文】

这个题目说来奇怪,中医不是宗教信仰,其实不需要相信的,比如我们一般不用相信物理学、生物学、历史学,只需要谈自己有没有兴趣。

我相信中医的、我不信中医的。这些问题经常挂在许多人的口边。

这要分开两方面来说:相信中医学这学问,相信中医师这个人。

(图:flickr


第一,相信中医师

这跟中医学未必有直接关系,中医师也可以有好人、有坏人,可以有高低水平。

这其实是能否信任一个人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现代社会之中变得复杂。如果在农村社会,人口不多,如果村中只有一位医师,就算他水平不怎么样,通常人们都会相信他,或者说只可以相信他,因为没其他人了。

有句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在大城市之中,因为有很多医师选择,有中医、西医,甚至不同疗法的医师选择,因此看病时总是会觉得,这位医师未必是最好的。

多选择反而造成了自己的烦恼,容易患上「选择困难症」。

有趣的是,一个人不信任自己、自信不足,往往不容易信任他人。因此,对一位中医师信任程度,有时不在医师自身。

此外,有些人曾经看过某医师,被他伤害过,于是就不信任中医学了,以后都不看中医。

其实就算是西医都会有这种情况,不过由于中医学的历史悠久,有非常丰富的学说理论,中医比较难标准化、规范化,因此这方面的问题比较多。

这牵涉到「什么是中医学」的问题了!


第二,相信中医学

中医学是「气」的医学,以「气」为核心,如果失去了气,那就失去了中医的灵魂。

「气」是什么?中医上「气」是无形的,由于「气化形」,是无形之气化成了有形的肉体、天地万物。

《道德经》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中医也是认为有形肉体的问题,需要从无形的世界找寻根本原因。

如果以现代的物理学理论来说,气是指「能量」,相对于「物质」而言,气化形就是「能量产生物质」。

西医是侧重物质层次的医学,因此比较简单直观看到,眼见为凭,因此容易让人相信;中医则是侧重能量层次医学,「气」这无形的东西,一般人看不见、摸不著,于是大家就觉得要先相信。

可是,比如物理学也讲能量,大家是否要相信物理学?大家不会觉得这是要讲信不信任,因为这就是客观的知识,为什么觉得这比较客观?因为物理学有观测能量的理论与方法。

那么中医上有没有观察气的方法?当然有!可是古代没有现代科技仪器,怎样检测?就是用天下间最精密的仪器——人体。

人体可以感受到气,练习气功的人都有体验过;中药讲求药物的「气味」,也是要医者去品尝观察出来的;针灸讲求「得气」,扎针进去身体内,就很快感受得到了。

要认识中医学这无形的理论知识,就必须要透过「中医师」这个载体,医者引导你去认识人体之「气」。

这就回到第一点上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医需要谈信任的问题,就像你是否相信面前这一位老师,可以引导你客观认识这个世界。

这就是中医学「物我不分」的特殊性,无法将主体和客体分开、难以将学科知识与医师分开。分开了,就无法观测到气了。

最后总结一下,哪些人比较容易信任和不信任中医?如果相信这个世界只有物质的人,他们就比较倾向相信西医而不信中医;如果明白除了有物质之外,还有非物质的世界,这些人就会比较相信中医了。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中医愈老愈值钱?

【李宇铭中医博士撰文】

先说一个趣事。以前任教过一个大学中医硕士课程,其中有不少学生都是年老才来学中医,入学时已经60岁以上了。

曾经在我出门诊带教学生时,旁边坐着三位实习生,年纪都比我大很多,他们都有白头发,就只有我是黑头发的。

试过有病人走进来的时候,看着几位同学坐在我旁边,就说:「今天难得几位老师一起来,带领实习生看病!」(翻译一下,他觉得我是实习生,几位老者是带领我学习的老师)

有中医朋友说:怎样可以成为老中医?就是到老的时候才去学,你就会一下子变成老中医了!

(图:freepik

这个现耐人寻味,就是很多人都相信,中医是愈老愈值钱。

我自己刚出道的时候,一直在「装老中医」,以前总是穿唐装,一副学究的样子。后来年纪大一点,就倒过来装年轻。

其实这都是以貌取人啦!那究竟怎样的中医更「值钱」?这样想也是很市侩啊!很多事情不是用钱来算的,高明的医师也不一定就事业有成,有可能大隐于市。

人们很多时都只看表面,例如看学历、头衔,或者穿着衣服、外表形象。其实更重要的是内在,可是内在不容易看清,就连我们中医师去看其他同道,也很难判断他的医术如何。

那怎样推荐医师给朋友呢?我自己有一个简单方式,传统中医有种观念,叫做「德重于术」,医德重于医术。医术高低不是最重要的,他是否一个可信赖的人、是否一个善良的人,这些更为重要。

再具体一点,中医重视「治人」而不只是「治病」,看病的时候,这位医师有没有把你当做是一个人来看待?你有没有听得懂医师给你说的话?有没有感受到他的真诚?

这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比说起冷漠的专业术语更有温度。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生病可以自己好过来吗?

【李宇铭中医博士撰文】

如果有人一直在告诉你,生病一定要早点看医生,不然会怎样怎样。于是每次生病你都乖乖的看医生吃药了,这样他就从没试过生病是自己好过来的。

对他来说,自愈力,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事情。

那么他就会一直告诉其他生病的人,要赶快看医生,不然很危险。

相反,如果另一个人,从小生病都没有看医生,都是自己好过来,他就会觉得生病要看医生的想法是怪怪的。

你身边通常有哪一类人?

(图:freepik


你相信生病了,能自己好过来吗?

如果你说「我相信」,这想法也是颇为有趣的!你相信自己是人类吗?你相信自己的心在跳动吗?如果是事实,根本不用说相信。

「知道了就不用相信,相信就是因为还不知道。」

对于人体有自愈力,有些人不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就算相信的人,有不少其实还不知道。

为什么我们要「相信」自己有自愈力?就是因为很多人告诉你:

「生病可大可小」「你的身体这么虚弱」「你无法抵抗细菌病毒」「你无法自己好过来」「病只会愈来愈严重」……

植入了怀疑的思想,因此就要其他人来告诉你,你可以相信自己。

当然在自己好不知道的时候,先尝试相信也是好的。更重要是要让自己知道。

怎样才可以知道,自己身体拥有自愈力?当你你真的经历过,体验过生病后自己有能力可以痊愈过来,你就会知道了。

这就像小时候,跌倒受伤了,你会发现伤口会自己愈合,你就会知道人体有这种能力。

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获得这个珍贵的经验。这就是「格物致知」,透过亲身体验去认识事物,从而获得知识。


生病找医生帮忙,这本身并非错误。可是如果看医生反而成为了依赖,不相信自己有自愈力,那么医生究竟是在帮助我,还是在帮助他自己?

怎样的医疗才是帮助?帮助太过也不一定是好事!

例如孩子跌倒了,父母立刻过去扶起他、哄他,孩子可能就无法学习,跌倒了可以自己站起来。甚至孩子会误以为跌倒时,必须要有人来扶起我,我才可以站起来。这就是依赖。

你会选择做怎样的父母?同样地,生病了你会怎样对待自己?

上医、高明的医者总是筹算著,如何帮助病人不再生病,让病人相信自己的自愈能力,不用依赖找自己看病。

好好珍惜每一次生病的机会,是认识自己内在力量的美丽旅程。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中医怎样看「心想事成」的法则?

【李宇铭中医博士撰文】

近年很多人都在谈论「吸引力法则」、「秘密法则」,原来《黄帝内经》第一篇就有谈论这个问题,不得不令人惊讶!

「……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素问・上古天真论》

这段话是说:身体的气流畅通顺,这时候就能够顺从自己的欲望,所有心愿也能够达成!

(图:Freepik

这样看的话,好像是说只要气血流畅,就可以达到心想事成,当然不是呢!这是断章取义,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这个境界?读经典需要看上文下理,不妨看清楚原文说甚么。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智愚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这段话首先是来自上古圣人的教导,怎样可以活得到长寿百岁,而且是圆满健康的状态,到老还是身体动作不会衰退。这首先有两方面的要点:

  • 第一,避免伤害身体虚弱的因素,例如太过的风寒之类;
  • 第二,内心恬静、喜悦、虚无,这时候气血就会流畅,精神内守,人就不会生病。

其实除了不生病之外,整个人生也不一样啊!达致一种完美健康的境界,我们再来看看三个身心状态形容:

  • 「以志闲而少欲」——心志安闲,少欲望;
  • 「心安而不惧」——内心平安,没有恐惧;
  • 「形劳而不倦」——形体劳动工作,但不觉疲累。

如果一个人能够有这样的境界,那人的修为已经很高层次了!

后面才说那句「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意思是这个所有欲望都能够达成,是有前提的——就是这个人本身的欲望也不多!

他也没有执著一定要怎样才算成功、不一定要达到怎样才叫快乐,这样的人当然无论怎样的结果,都会乐天知命,随时享受到快乐。

怎样才是心想事成的人生?

我们再看看,这样的人,他的整个生活是怎样的呈现?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这段话不是说他经常要挑选美食来吃,而是吃什么食物都觉得美好,随便穿什么衣服都无所谓,不同地方的风俗文化都会乐在其中,没有特别一定要生活在哪里才快乐。面对不同高低阶层的人,也不会互相羡慕或嫉妒,能够跟不同的人相处。

这种状态称之为「朴」,就是指最原始的、没有加工修饰的天然状态,人人都可以做到。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智愚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各种欲望也不会控制了他的眼目,让他的精神劳累;各种太过、极端、偏执的事情,例如是非对错,也不会让他的心感到困惑,即使是智慧和愚笨、贤能和无能等不同层次的人,也不会因为各种事物的变化而恐惧,这就是符合道的生活方式。

皆得所愿 VS 心想事成

用心感受《黄帝内经》这段文字提到的「皆得所愿」,跟我们现在人所说的「心想事成」可能很不一样!

一般追求心想事成的人,希望达到无穷的愿望,比如想要中彩票、巨大的财富;想要财务自由,无需工作,吃喝玩乐;想要身边的人都可以听自己的话,想他人改变。

《黄帝内经》说的皆得所愿,就不是这种无止境的欲望,正正在前一段文字还提到: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就说当时很多人,放肆自己各种欲望,将各种狂妄的生活当作正常,例如将酒当作水来喝,喝醉了行房事,这些都会耗散自己的精气。这些人不知道怎样才是真正的满足、喜悦,没有守护自己的正气和精神,只是追求一时的快感,但那并非真正的快乐,因为起居生活不符合节度,因此就活到五十岁就已经衰老了。

其实这种生活方式,到今天依然很多人还是一样,不知道怎样过真正健康和喜乐的生活。

要做到「皆得所愿」,背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精神内守」。

愿望是从哪里来?

《黄帝内经》说:「心藏神」,就是要知道心中所藏的神的愿望——究竟我这个人要怎样才喜悦?

每个人有不同的特质、不同的形格特点,如果不知道自己的需要,不断向外寻找,尝试做其他人的需要,那就永远无法满足自己。

比如一个人吃橙子会很开心,可是别人说吃苹果比较营养健康,于是你就不吃橙了,离开自己的快乐;比如一个人天生好动强壮,可是却一直不去运动,觉得运动浪费时间、无法赚钱有成就,因此就很难体验到自己的才能;比如一个人很重视感情,可是却一直在努力工作,不去找伴侣恋爱,那么就算他得到了多大的事业成就,到头来还是会感到一场空。

所以什么是「皆得所愿」?愿望是要从自己的心神发出,而不是从其他人的心去发出。不是人云亦云、人有我有。如果知道自己真心的需求,这种欲望将会很容易达成的,因为这是上天赋予给你的天命,亦即是你的天赋才华所在。

心中所愿,其实就是「我愿意」,你愿意为自己的生命付出所有吗?

谚云:「快乐不在乎拥有得多,而是在乎需要得少。」

每一个人也无法成为其他人,这辈子唯一需要做的是——成为真正的自己。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预防新冠病毒的中药,存在吗?

【李宇铭中医博士撰文】

疫情流行,很多人急病乱投医,感染了病毒,还没什么症状,就赶快找药来吃,可能会好心做坏事!

比如在还没感染病毒,就去服一些中药汤包、茶包;或者刚感染还没有多少症状,就吃某些中成药,现在常用的是「连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及「藿香正气」等,又或者开始发病了,不管怎样只要自己检测阳性了,手上有这哪种中成药就直接吃了,觉得这就是对治这种病毒的药。这些做法,其实都相当危险。

(图:Freepik

面对新冠病毒,很多人知道西药没什么好方法,因而转而找寻中药预防。这种心态本身是好的,希望找寻更好的途径去帮助自己,可是如果将中药变成西药的代替品,而不明白中医的原理,这只是用了消费的心态,觉得买了东西就安心了,其实只是自己骗自己。

  • 究竟预防新冠病毒的中药,存在还是不存在呢?
  • 这问题有两方面回答:「存在,又不存在。」

先不要急,一起了解中医上的预防疫情是怎样的。

第一:预防新冠病毒的中药,并不存在

要说能够预防新冠病毒的一种中药,或者一个处方。这在西医上跟中医上,严格上都难以存在。

先从西医上说,西医上要认为能够预防新冠病毒,那就只有疫苗,而疫苗到目前也未有肯定的研究,说明使用了疫苗就能够免于感染,更何况中药呢?西医上要有研究说明一种中药能够预防这病毒,甚至说不只是这新冠病毒,中药上有没有一种药能够预防某种病毒?这都是不可能存在的。你用了什么药,都总会有人照样感染某种病毒的。

这不是中药的问题,要明白中药的理论思维。因为中药治病的原理,并非药物直接去杀毒、杀菌、祛邪,而是以中药的药性,辅助人体正气去对抗邪气,亦即是帮助人体自我疗愈的理念。如果要去观察「中药怎样抗病毒」,这是一种西医的想法,如果中医的想法则是:「中药怎样提升人体正气,从而人体自我抵抗病毒」。

第二,预防新冠病毒的中药,是存在的

如果说是透过中药帮助提升人体正气,从而预防病毒感染,这是可以做到的。现在有不少人,身边家人都感染了,经常跟他们接触自己却没有感染,这从中医上就是正气充足的特征了。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说: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当人体正气充足,正气就会帮助你免受外来邪气入侵。

可是,每个人的正气状态不同,需要辨别五脏六腑、表里气血的状态,提升正气的方法,并非只是吃补品就可以。

中医的基本理论认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正气虚弱的人要补身体,但是正气太过旺盛的人要泻走太多的正气;体内有寒的就用热药平衡,有热的就用寒药去平衡。这就是过犹不及的思想,并非一味补身。

中医上要提升正气,预防感染新冠病毒的中药,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也不一样。再说一次,因为中药的观念这不是针对病毒,而是针对人体,每个人的体质、病情也不一样,必须要个体化来安排药物。

因此,不可能有一种药、一个处方,可以帮助所有人预防感染病毒。

没有经过诊断,不宜乱服中药

就算有人送你某种中药,说这可以帮助预防或治疗这病情的,除非他是中医师,给你详细诊断了,不然最好不要胡乱吃药。

在《汉书》之中,提到一段名言叫做:「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里的「中医」并非指中医师,而是指中等水平的医师。这段话意思就是说:「如果要找中等水平的医师看病,倒不如不要看!」因为生病都可能会自己好,但是治疗错误可能反而延误病情,伤害身体!不妨来看一看这段话的原文: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汉书・艺文志》

这段文字前部分提到用中药治疗的原则,而后半段就提到「及失其宜者」,就是指没有用对中医药的诊治理论,用错治疗方法,例如热病却用了热药,寒病却用寒药,这样会导致体内的精气受伤,可是这些受伤,是「不见于外」的!意思是说,吃错药未必会在外面见得到。有时候病人以为自己表面症状反而减轻了,但是可能却是因为吃错药所导致的。

例如不少这类「抗病毒」的中药,是偏于寒凉的。比如很多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无论有哪些症状,中医上都可以理解为人体正气抵抗病情的现象。可是使用了寒凉药之后,不管你体内是有寒气还是热气,这些寒药都会作用在人体的正气上,有可能会削弱体内的正气。而当正气减弱之后,抵抗病情的力量也会降低了,结果症状也会减轻!因此表面好像病情好了,可是实际上病情是更严重了。

临床上经常看到,不少病人虽然病毒检测转阴性了,可是因为之前用了错误方法治疗,于是身体变得更虚弱了,反而变成了其他病情,得不偿失。身体本身已经虚弱、患有多种疾病的人,如果在这个时候感染病毒,还选用了错误的方法去预防治疗,那就有可能在这时候赔上自己的性命。

趁著疫情,重新学习找回健康

一般人的心目中,都是想找到一种药、一个药方去预防某种病毒,这种「简单的思维」,往往才是导致我们容易反复生病的原因!这种想法,往往会导致自己生病的时候,例如感冒,总是想找一种简单的药去压抑它、解决它,而不想去找寻自己感冒生病的原因。

凡药三分毒,药物一般是生病的时候才应该服用的。如果还未生病的话,更应该从生活作息、饮食、情志上帮助提升健康,预防生病。

趁著这次疫情的机会,好好学习正确面对生病的预防和治疗方式,不要再压抑自己的正气了!人体本身拥有做好的抵抗力,就好像大自然的各种动物,生病都是靠自己好过来的。

所谓「邪不能胜正」,只要不伤害自己的正气,每个人都有自愈能力,面对疾病的挑战。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