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的騙術

【李宇銘博士撰文】

今天下午,看了台灣疫情指揮中心的記者會,其中有某大醫院的院長,告訴大家要「打好打滿」,要「相信科學」。

這種「催針」的宣傳,相信各地方都差不多,其中聽到「相信科學」一句,覺得真的很有趣!

我們先說一個比喻:

(圖:元氣網

如果你買了一台濾水器,用了沒多久,發現沒過濾效果,你詢問廠家情況,他們說那可能要換新的濾芯,於是你換了。

但是沒多久問題又來了,你覺得奇怪,不可能這麼快就要換的!詢問廠家,他們說可能你那邊水質特別髒,建議更換,於是你又換了;然後過沒多久,又出現問題,他們說這可能又要換了……

這樣的話,你會不會覺得,可能是這產品的品質有問題?發現自己可能受騙?

同樣道理,如果你打針了,打了兩劑、三劑、四劑……

你還會一直打下去嗎?


科學不是宗教信仰,無需「相信」,科學是為了幫我們求真,科學本身就是認識世界的途徑。

我們無需「相信科學」。科學一定有局限性,科學研究之中,有大量東西是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被證偽、被淘汰。那麼我們是否也要相信假的東西?

科學的精神是「實事求是」,保持懷疑,不盲目相信,這本身就是科學的態度。換句話說——「相信科學」跟科學精神背道而馳。

如果一個人總是說:「你相信我吧!」——這背後是什麼意思呢?

這反映他不被信任,甚至說他自己也懷疑自己。如果他真的信任自己的話,就無需要呼籲他人相信。

這就很有趣了!打針這事情,其實人們都會懷疑,這樣打針下去,是否真的有用?還要打多少劑?打了長遠會否有問題?不打是否真的不行?……

全民打針,本來就是一個政治決定。

如果以科學態度去看,不肯定這個產品的效果就推出市場,就要告訴使用者:你們都是白老鼠,可能要一直打下去,直到……

(寫於2022年4月7日)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很難遇到好醫師,怎麼辦?

【李宇銘博士撰文】

不少朋友表示:「看中醫要找到好醫師,很不容易!」這樣說,其實只是自己的信念限制自己。

容易與否是相對的,而且醫師的好壞難有明確標準,這樣的想法,只是一種負面思想而已。

(圖:flickr

比如有人說:「要找到好的伴侶,很難啊!」真的很難嗎?找伴侶這事情,你要在茫茫人海之中找到一位適合自己的,看似很難,可是你需要的只是找到一位伴侶,而不是要所有人都成為伴侶啊!如果每個人都適合你,這反而是另一種困擾。

找醫師也是一樣,你只需要找到一位適合自己的就可以了。

其中的「難點」究竟在哪裡?我們用伴侶作為例子,通常找伴侶困難有兩類原因:

第一,不知道自己的需要

如果連自己的需要都不清楚,當然很難找到適合的伴侶啊!於是你就要不斷嘗試、不斷碰壁了,所以你會感到沮喪、失敗,於是就有「很難」的感概。

找醫師也一樣,因為中醫師有不同學識、門派、治療手段,如果你不熟悉中醫的特點,當然很難找到合適的醫師,於是只能靠運氣。

要找到好醫師,需要自己對中醫有一定的認識,你才會知道自己的需要。

這方面就要經過學習了,了解中醫的基本知識、診療方法特點,會讓你減少走彎路。在現代社會,資訊流通,已經比古代容易得多了。

第二,自己沒有準備好

如果你本身不是一個「好伴侶」,你又怎樣要求伴侶對你好?戀愛是雙向的,就算有一位完美伴侶來到你面前,可是你不懂珍惜,你也未必享受到快樂。

找醫師也一樣,就算一位多好的醫師,如果你不明白他的行醫理念,他本來是在幫助你的,到頭來你也可能會誤解他。

很多中醫治療手段也是類似的,例如骨傷、針灸的醫師治療時會讓患者感到疼痛不適,又或者服藥時可能出現腹瀉、嘔吐、發燒等好轉反應,病情看似加重了,如果病人不明白這是正常的過程,就會反過來誤會他是在傷害自己,以怨報德。


以上兩點,其實都是一致的,怎樣才能找到好醫師?有一句話說:「學生準備好,老師自然出現」。

因此也可以說:「病人準備好,好醫師也會自然出現。」

為什麼有些朋友,總是覺得自己找不到好醫師呢?原因很簡單,相信大家都明白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信任醫師是治療關鍵

【李宇銘博士撰文】

一位中醫師的治療療效,未必在於他的水平,而在於你是否相信。

這樣說好像很神怪,為什麼要相信?這是要我盲目相信嗎?不妨靜心下來,聽一下這故事。

(圖:2010年到菲律賓義診的地方)

在十年多前,我和幾位中醫好友,成立了「全仁中醫」組織,特別到海外貧困地區做義診服務。我自己曾經去過菲律賓大概三個月服務。

通常參與義診的中醫師,都是年輕、新畢業的醫師,其實都沒有很多經驗,水平也未必很高吧,可是我們都有一個體驗——我們都變成了「神醫」!

我自己在那邊行醫,給人開藥,很多病都是吃一兩劑藥,就完全好過來!就算是重病、慢性病,也有這個效果;我也看過不少醫師,給病人做針灸,做完之後病痛立刻解決,甚至比如中風病人,本身走動不了,針了一次之後就站起來了。

好像是耶穌即時療癒到病人的場景,竟然發生在我們身上。

這些神奇的療效,天天發生。剛開始的時候,每天看到這樣神奇療癒發生,我們不斷在驚訝,每次都睜大眼睛、張大嘴巴:哇、哇、哇!

後來就覺得,這根本就是正常的中醫效果,因為古代就是這樣記載的。

可是,同樣的治療手段,如果用在城市人身上,效果就總是沒那麼好,甚至用對方法也沒有效果,為什麼會這樣?

關鍵在於——信心。


這信心有兩方面:

第一,病人對醫者的信心

在義診的地方,因為貧窮落後,一般病人連看醫生的機會都沒有,當我們到那邊做義診,他們就覺得這些人像天使一樣降臨,覺得他們都是厲害的醫師,感覺他們年輕、有活力、有學問,因此很願意配合治療。

他們沒有一般華人對中醫的看法:老中醫才值錢、年輕的沒用、中醫比不上西醫、要找專家、專科、大醫院、有名氣的醫師…… 他們對中醫沒有懷疑,因為他們都不知道這是甚麼,有當地可信的組織推薦,就把握機會來嘗試了。

《黃帝內經》說:「思則氣結」

當然一個人有思慮,就會導致氣血不通;倒過來當人有信任、不懷疑,他的氣血就流暢起來,就能夠容易產生自癒能力。

第二,病人對自己的信心

其實更重要的,不是病人向外的信心,而是因著醫師的來到,他感受到自己可以有能力解決自己的疾苦。

我們去義診的醫師,知道一次的服務不能解決他們多少問題,於是我們都會細心給病人解釋,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病情,生活上要怎樣改變。

病人聽完了,都會回去如實地聽從的意見,實踐出來。因為他知道,如果他不做就不會好,他做了就會好過來。

就是這麼單純的信任。

因此,與其說病人信任醫師,更重要是病人相信自己,只要改正問題,病就可以好過來。


為何我的病總是不好?

以上的經驗,讓我們反思,為何在大城市生活的人,通常看中醫都沒有那麼快的療效?

首先,我們通常沒那麼信任醫師。其實不只是醫師,城市人之間的互相信任比較低,因為社會複雜就會懷疑不認識的人。在鄉村比較人少,簡單的生活,人與人的信任比較單純。

更重要的,是病人都不太信任自己。總是覺得生病一定要看醫生,必須要用最好的治療,很難自己好過來。

有些病人說:看過不少醫師也沒有好過來,於是就不相信中醫了。

面對這樣的問題,通常問題的根源不在於醫師的水平,看這麼多醫師,不會每一個都不行吧。大城市的醫師,通常都比鄉村的學問更高。很多時背後真正的原因,是我們不信任自己,沒有改變自己的生活,將自己的問題都交給別人了。

要得到療癒,首先從信任自己開始。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地球發生什麼事?——從第三次元到第五次元的平行分離

【李宇銘博士撰文】

近幾年一直有聽到這個說法:「地球從第三次元提升到第五次元,分離成為平行宇宙的地球」。就這樣聽我本來不太理解,直到今年的香港發生的社會運動、全球的疫情,終於領略到這是什麼一回事,這是 實 在 地 發生了!這裡嘗試落地的解說一下我的體悟。

(圖:知乎

什麼是三、四、五次元?

三次元(三維度)就是指3 dimension、3D,即是指這個立體世界,亦即是物質世界。活在三次元的人,以「物質生活」作為人生的重心,所以每當物質被破壞,影響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就會容易觸動情緒。例如因為政治、疫情影響上班,就會覺得生氣、憂慮。

四次元就是 4 dimension、4D,四維度就是三維度加上時間。活在四次元的人,因為有時間觀念,所以會看到事情的前因後果,明白事情發生總有原因,所以會更容易明白過去現在未來。例如就算影響了工作生活,知道事情發生的原因,能夠預料事情怎樣發展,內在較容易平安。

五次元就是四次元的基礎上加上「愛」。活在第五次元的人,以追求更高價值作為生命重心,除了看到因果之外,會明白萬事萬物背後存在著愛。例如疫情影響工作,會明白這是天地給人們的愛,讓人和大自然修復。而活在第四次元的人,雖然會看到因果,但是不一定會能夠包容,還可以各種負向的情緒;活在第三次元的人就更加缺乏愛了。

五次元以上還有更多的,據說宇宙有十三個次元,這就不作討論。

甚麼是地球平衡分離?

這個平衡分離,不一定是指多了一個地球出來「細胞分裂」,因為不同次元可以同時共存。比如說,一次元就是點、 二次元就是平面,三次元就是立體,在現在的世界之中,也是包含了點、面和立體的,當然一二三次元本身是同時存在的。

三、四、五次元的人,本身都是同時存在。

過去這些不同次元的人,沒有分別得很清楚,大家都是混合在一起生活的。可是宇宙希望促進地球提升,因此現在的社會分裂,其實就是將五次元的人,跟三次元的人分裂出來。

我們現在已經很明顯看到,社會有兩批人好像活在兩個完全不同的宇宙之中(好多人都聽過「平行宇宙」這個名詞),有些人著重物質層面生活,他們會對於破壞自己物質生活層面的問題,例如阻礙工作、阻礙交通、影響食物空氣環境等,都會嫉惡如仇,這就是活在第三次元的人。

有些人會很有愛,對於各種社會問題都能夠包容、寬恕,理解別人的痛苦,理解事情背後都有原因,努力去改變自己,那就是活在第五次元了。

記住!三次元跟五次元,並不是用「政見」去作區分的。無論是不同顏色的人士、不同種族、膚色,都會有兩類次元的人,有些人或者會說這追求高層次的價值,可是還是充滿憤怒怨恨,這或者只是「跟大隊」而已,還是停留在第三、四次元。

分裂是為了成長進步

「分裂」並非就是壞事,就好像孩子長大了,都要離開父母,自己成家和工作。地球要提升,如果有人不願意提升的話,那也沒關係吧,就允許他們停留在自己喜歡的層次。

我們沒有必要強迫第三次元的人,一定要到第五次元,允許每一個人的層次階段不同,尊重每個人的選擇。這個人選擇停留在第三次元,也一定是有原因——是因為他還未體驗夠。

就好像打遊戲那樣,打遊戲通常都是要不斷挑戰過關,要逐步去「打大佬」(挑戰最難一關)。如果一開始就帶你用秘技,直接跳去最後那一關然後就「打爆機」(闖完了所有關卡),那不好玩啊!還是要一步一步來體驗。

現今社會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兩個次元的人,都還是很想拉著對方,想統一、不想分裂,這才是矛盾的關鍵。

道不同不相為謀。我們可以學習尊重彼此,每一個人的生命階梯到了不同的階段,無需要改變對方。

就好像上帝允許人有自由意志一樣,如果一個人不願意離開自己的舒適區,你勉強他要走,不是自願的話,他還是希望回去;如果你想離開家裡出去闖,但是家人不支持你,你不想家人不開心卻被拖著了,始終要學習不用改變家人,學習做真正的自己,真誠聆聽內心聲音。

「放下不等於放棄」,就是放下心中對改變別人的執著。

「分裂不等於分離」,就好像細胞分裂就是為了成長一樣,雖然每個細胞也不同功能、有不同層次,大家也是一體的。

原文寫於2019年11月23日

2022年4月2日修改在此網頁發佈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沒有經過診斷,不宜亂服中藥

【李宇銘中醫博士撰文】

就算有人送你某種中藥,說這可以幫助預防或治療這疫情的,除非他是中醫師,給你詳細診斷了,不然最好不要胡亂吃藥。

在《漢書》之中,提到一段名言叫做:「有病不治,常得中醫」,這裡的「中醫」並非指中醫師,而是指中等水平的醫師。這段話意思就是說:「如果要找中等水平的醫師看病,倒不如不要看!」因為生病都可能會自己好,但是治療錯誤可能反而延誤病情,傷害身體!不妨來看一看這段話的原文:

「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漢書・藝文志》

這段文字前部分提到用中藥治療的原則,而後半段就提到「及失其宜者」,就是指沒有用對中醫藥的診治理論,用錯治療方法,例如熱病卻用了熱藥,寒病卻用寒藥,這樣會導致體內的精氣受傷,可是這些受傷,是「不見於外」的!意思是說,吃錯藥未必會在外面見得到。有時候病人以為自己表面症狀反而減輕了,但是可能卻是因為吃錯藥所導致的。

例如不少這類「抗病毒」的中藥,是偏於寒涼的。比如很多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無論有哪些症狀,中醫上都可以理解為人體正氣抵抗病情的現象。可是使用了寒涼藥之後,不管你體內是有寒氣還是熱氣,這些寒藥都會作用在人體的正氣上,有可能會削弱體內的正氣。而當正氣減弱之後,抵抗病情的力量也會降低了,結果症狀也會減輕!因此表面好像病情好了,可是實際上病情是更嚴重了。

臨床上經常看到,不少病人雖然病毒檢測轉陰性了,可是因為之前用了錯誤方法治療,於是身體變得更虛弱了,反而變成了其他病情,得不償失。身體本身已經虛弱、患有多種疾病的人,如果在這個時候感染病毒,還選用了錯誤的方法去預防治療,那就有可能在這時候賠上自己的性命。

趁著疫情,重新學習找回健康

一般人的心目中,都是想找到一種藥、一個藥方去預防某種病毒,這種「簡單的思維」,往往才是導致我們容易反覆生病的原因!這種想法,往往會導致自己生病的時候,例如感冒,總是想找一種簡單的藥去壓抑它、解決它,而不想去找尋自己感冒生病的原因。

凡藥三分毒,藥物一般是生病的時候才應該服用的。如果還未生病的話,更應該從生活作息、飲食、情志上幫助提升健康,預防生病。

趁著這次疫情的機會,好好學習正確面對生病的預防和治療方式,不要再壓抑自己的正氣了!人體本身擁有做好的抵抗力,就好像大自然的各種動物,生病都是靠自己好過來的。

所謂「邪不能勝正」,只要不傷害自己的正氣,每個人都有自癒能力,面對疾病的挑戰。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你相信中醫嗎?

【李宇銘中醫博士撰文】

這個題目說來奇怪,中醫不是宗教信仰,其實不需要相信的,比如我們一般不用相信物理學、生物學、歷史學,只需要談自己有沒有興趣。

我相信中醫的、我不信中醫的。這些問題經常掛在許多人的口邊。

這要分開兩方面來說:相信中醫學這學問,相信中醫師這個人。

(圖:flickr


第一,相信中醫師

這跟中醫學未必有直接關係,中醫師也可以有好人、有壞人,可以有高低水平。

這其實是能否信任一個人的問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在現代社會之中變得複雜。如果在農村社會,人口不多,如果村中只有一位醫師,就算他水平不怎麼樣,通常人們都會相信他,或者說只可以相信他,因為沒其他人了。

有句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在大城市之中,因為有很多醫師選擇,有中醫、西醫,甚至不同療法的醫師選擇,因此看病時總是會覺得,這位醫師未必是最好的。

多選擇反而造成了自己的煩惱,容易患上「選擇困難症」。

有趣的是,一個人不信任自己、自信不足,往往不容易信任他人。因此,對一位中醫師信任程度,有時不在醫師自身。

此外,有些人曾經看過某醫師,被他傷害過,於是就不信任中醫學了,以後都不看中醫。

其實就算是西醫都會有這種情況,不過由於中醫學的歷史悠久,有非常豐富的學說理論,中醫比較難標準化、規範化,因此這方面的問題比較多。

這牽涉到「什麼是中醫學」的問題了!


第二,相信中醫學

中醫學是「氣」的醫學,以「氣」為核心,如果失去了氣,那就失去了中醫的靈魂。

「氣」是什麼?中醫上「氣」是無形的,由於「氣化形」,是無形之氣化成了有形的肉體、天地萬物。

《道德經》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中醫也是認為有形肉體的問題,需要從無形的世界找尋根本原因。

如果以現代的物理學理論來說,氣是指「能量」,相對於「物質」而言,氣化形就是「能量產生物質」。

西醫是側重物質層次的醫學,因此比較簡單直觀看到,眼見為憑,因此容易讓人相信;中醫則是側重能量層次醫學,「氣」這無形的東西,一般人看不見、摸不著,於是大家就覺得要先相信。

可是,比如物理學也講能量,大家是否要相信物理學?大家不會覺得這是要講信不信任,因為這就是客觀的知識,為什麼覺得這比較客觀?因為物理學有觀測能量的理論與方法。

那麼中醫上有沒有觀察氣的方法?當然有!可是古代沒有現代科技儀器,怎樣檢測?就是用天下間最精密的儀器——人體。

人體可以感受到氣,練習氣功的人都有體驗過;中藥講求藥物的「氣味」,也是要醫者去品嘗觀察出來的;針灸講求「得氣」,扎針進去身體內,就很快感受得到了。

要認識中醫學這無形的理論知識,就必須要透過「中醫師」這個載體,醫者引導你去認識人體之「氣」。

這就回到第一點上了!這就是為什麼中醫需要談信任的問題,就像你是否相信面前這一位老師,可以引導你客觀認識這個世界。

這就是中醫學「物我不分」的特殊性,無法將主體和客體分開、難以將學科知識與醫師分開。分開了,就無法觀測到氣了。

最後總結一下,哪些人比較容易信任和不信任中醫?如果相信這個世界只有物質的人,他們就比較傾向相信西醫而不信中醫;如果明白除了有物質之外,還有非物質的世界,這些人就會比較相信中醫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醫愈老愈值錢?

【李宇銘中醫博士撰文】

先說一個趣事。以前任教過一個大學中醫碩士課程,其中有不少學生都是年老才來學中醫,入學時已經60歲以上了。

曾經在我出門診帶教學生時,旁邊坐著三位實習生,年紀都比我大很多,他們都有白頭髮,就只有我是黑頭髮的。

試過有病人走進來的時候,看著幾位同學坐在我旁邊,就說:「今天難得幾位老師一起來,帶領實習生看病!」(翻譯一下,他覺得我是實習生,幾位老者是帶領我學習的老師)

有中醫朋友說:怎樣可以成為老中醫?就是到老的時候才去學,你就會一下子變成老中醫了!

(圖:freepik

這個現耐人尋味,就是很多人都相信,中醫是愈老愈值錢。

我自己剛出道的時候,一直在「裝老中醫」,以前總是穿唐裝,一副學究的樣子。後來年紀大一點,就倒過來裝年輕。

其實這都是以貌取人啦!那究竟怎樣的中醫更「值錢」?這樣想也是很市儈啊!很多事情不是用錢來算的,高明的醫師也不一定就事業有成,有可能大隱於市。

人們很多時都只看表面,例如看學歷、頭銜,或者穿著衣服、外表形象。其實更重要的是內在,可是內在不容易看清,就連我們中醫師去看其他同道,也很難判斷他的醫術如何。

那怎樣推薦醫師給朋友呢?我自己有一個簡單方式,傳統中醫有種觀念,叫做「德重於術」,醫德重於醫術。醫術高低不是最重要的,他是否一個可信賴的人、是否一個善良的人,這些更為重要。

再具體一點,中醫重視「治人」而不只是「治病」,看病的時候,這位醫師有沒有把你當做是一個人來看待?你有沒有聽得懂醫師給你說的話?有沒有感受到他的真誠?

這些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比說起冷漠的專業術語更有溫度。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生病可以自己好過來嗎?

【李宇銘中醫博士撰文】

如果有人一直在告訴你,生病一定要早點看醫生,不然會怎樣怎樣。於是每次生病你都乖乖的看醫生吃藥了,這樣他就從沒試過生病是自己好過來的。

對他來說,自癒力,是一種從未體驗過的事情。

那麼他就會一直告訴其他生病的人,要趕快看醫生,不然很危險。

相反,如果另一個人,從小生病都沒有看醫生,都是自己好過來,他就會覺得生病要看醫生的想法是怪怪的。

你身邊通常有哪一類人?

(圖:freepik


你相信生病了,能自己好過來嗎?

如果你說「我相信」,這想法也是頗為有趣的!你相信自己是人類嗎?你相信自己的心在跳動嗎?如果是事實,根本不用說相信。

「知道了就不用相信,相信就是因為還不知道。」

對於人體有自癒力,有些人不相信自己有這個能力;就算相信的人,有不少其實還不知道。

為什麼我們要「相信」自己有自癒力?就是因為很多人告訴你:

「生病可大可小」「你的身體這麼虛弱」「你無法抵抗細菌病毒」「你無法自己好過來」「病只會愈來愈嚴重」……

植入了懷疑的思想,因此就要其他人來告訴你,你可以相信自己。

當然在自己好不知道的時候,先嘗試相信也是好的。更重要是要讓自己知道。

怎樣才可以知道,自己身體擁有自癒力?當你你真的經歷過,體驗過生病後自己有能力可以痊癒過來,你就會知道了。

這就像小時候,跌倒受傷了,你會發現傷口會自己癒合,你就會知道人體有這種能力。

沒有人能夠代替你,獲得這個珍貴的經驗。這就是「格物致知」,透過親身體驗去認識事物,從而獲得知識。


生病找醫生幫忙,這本身並非錯誤。可是如果看醫生反而成為了依賴,不相信自己有自癒力,那麼醫生究竟是在幫助我,還是在幫助他自己?

怎樣的醫療才是幫助?幫助太過也不一定是好事!

例如孩子跌倒了,父母立刻過去扶起他、哄他,孩子可能就無法學習,跌倒了可以自己站起來。甚至孩子會誤以為跌倒時,必須要有人來扶起我,我才可以站起來。這就是依賴。

你會選擇做怎樣的父母?同樣地,生病了你會怎樣對待自己?

上醫、高明的醫者總是籌算著,如何幫助病人不再生病,讓病人相信自己的自癒能力,不用依賴找自己看病。

好好珍惜每一次生病的機會,是認識自己內在力量的美麗旅程。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醫怎樣看「心想事成」的法則?

【李宇銘中醫博士撰文】

近年很多人都在談論「吸引力法則」、「秘密法則」,原來《黃帝內經》第一篇就有談論這個問題,不得不令人驚訝!

「……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素問・上古天真論》

這段話是說:身體的氣流暢通順,這時候就能夠順從自己的慾望,所有心願也能夠達成!

(圖:Freepik

這樣看的話,好像是說只要氣血流暢,就可以達到心想事成,當然不是呢!這是斷章取義,究竟怎樣才能做到這個境界?讀經典需要看上文下理,不妨看清楚原文說甚麼。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智愚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素問・上古天真論》

這段話首先是來自上古聖人的教導,怎樣可以活得到長壽百歲,而且是圓滿健康的狀態,到老還是身體動作不會衰退。這首先有兩方面的要點:

  • 第一,避免傷害身體虛弱的因素,例如太過的風寒之類;
  • 第二,內心恬靜、喜悅、虛無,這時候氣血就會流暢,精神內守,人就不會生病。

其實除了不生病之外,整個人生也不一樣啊!達致一種完美健康的境界,我們再來看看三個身心狀態形容:

  • 「以志閑而少欲」——心志安閒,少慾望;
  • 「心安而不懼」——內心平安,沒有恐懼;
  • 「形勞而不倦」——形體勞動工作,但不覺疲累。

如果一個人能夠有這樣的境界,那人的修為已經很高層次了!

後面才說那句「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意思是這個所有慾望都能夠達成,是有前提的——就是這個人本身的慾望也不多!

他也沒有執著一定要怎樣才算成功、不一定要達到怎樣才叫快樂,這樣的人當然無論怎樣的結果,都會樂天知命,隨時享受到快樂。

怎樣才是心想事成的人生?

我們再看看,這樣的人,他的整個生活是怎樣的呈現?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這段話不是說他經常要挑選美食來吃,而是吃什麼食物都覺得美好,隨便穿什麼衣服都無所謂,不同地方的風俗文化都會樂在其中,沒有特別一定要生活在哪裡才快樂。面對不同高低階層的人,也不會互相羨慕或嫉妒,能夠跟不同的人相處。

這種狀態稱之為「朴」,就是指最原始的、沒有加工修飾的天然狀態,人人都可以做到。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智愚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各種慾望也不會控制了他的眼目,讓他的精神勞累;各種太過、極端、偏執的事情,例如是非對錯,也不會讓他的心感到困惑,即使是智慧和愚笨、賢能和無能等不同層次的人,也不會因為各種事物的變化而恐懼,這就是符合道的生活方式。

皆得所願 VS 心想事成

用心感受《黃帝內經》這段文字提到的「皆得所願」,跟我們現在人所說的「心想事成」可能很不一樣!

一般追求心想事成的人,希望達到無窮的願望,比如想要中彩票、巨大的財富;想要財務自由,無需工作,吃喝玩樂;想要身邊的人都可以聽自己的話,想他人改變。

《黃帝內經》說的皆得所願,就不是這種無止境的慾望,正正在前一段文字還提到: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就說當時很多人,放肆自己各種慾望,將各種狂妄的生活當作正常,例如將酒當作水來喝,喝醉了行房事,這些都會耗散自己的精氣。這些人不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滿足、喜悅,沒有守護自己的正氣和精神,只是追求一時的快感,但那並非真正的快樂,因為起居生活不符合節度,因此就活到五十歲就已經衰老了。

其實這種生活方式,到今天依然很多人還是一樣,不知道怎樣過真正健康和喜樂的生活。

要做到「皆得所願」,背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精神內守」。

願望是從哪裡來?

《黃帝內經》說:「心藏神」,就是要知道心中所藏的神的願望——究竟我這個人要怎樣才喜悅?

每個人有不同的特質、不同的形格特點,如果不知道自己的需要,不斷向外尋找,嘗試做其他人的需要,那就永遠無法滿足自己。

比如一個人吃橙子會很開心,可是別人說吃蘋果比較營養健康,於是你就不吃橙了,離開自己的快樂;比如一個人天生好動強壯,可是卻一直不去運動,覺得運動浪費時間、無法賺錢有成就,因此就很難體驗到自己的才能;比如一個人很重視感情,可是卻一直在努力工作,不去找伴侶戀愛,那麼就算他得到了多大的事業成就,到頭來還是會感到一場空。

所以什麼是「皆得所願」?願望是要從自己的心神發出,而不是從其他人的心去發出。不是人云亦云、人有我有。如果知道自己真心的需求,這種慾望將會很容易達成的,因為這是上天賦予給你的天命,亦即是你的天賦才華所在。

心中所願,其實就是「我願意」,你願意為自己的生命付出所有嗎?

諺云:「快樂不在乎擁有得多,而是在乎需要得少。」

每一個人也無法成為其他人,這輩子唯一需要做的是——成為真正的自己。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預防新冠病毒的中藥,存在嗎?

【李宇銘中醫博士撰文】

疫情流行,很多人急病亂投醫,感染了病毒,還沒什麼症狀,就趕快找藥來吃,可能會好心做壞事!

比如在還沒感染病毒,就去服一些中藥湯包、茶包;或者剛感染還沒有多少症狀,就吃某些中成藥,現在常用的是「連花清瘟膠囊」、「金花清感顆粒」及「藿香正氣」等,又或者開始發病了,不管怎樣只要自己檢測陽性了,手上有這哪種中成藥就直接吃了,覺得這就是對治這種病毒的藥。這些做法,其實都相當危險。

(圖:Freepik

面對新冠病毒,很多人知道西藥沒什麼好方法,因而轉而找尋中藥預防。這種心態本身是好的,希望找尋更好的途徑去幫助自己,可是如果將中藥變成西藥的代替品,而不明白中醫的原理,這只是用了消費的心態,覺得買了東西就安心了,其實只是自己騙自己。

  • 究竟預防新冠病毒的中藥,存在還是不存在呢?
  • 這問題有兩方面回答:「存在,又不存在。」

先不要急,一起了解中醫上的預防疫情是怎樣的。

第一:預防新冠病毒的中藥,並不存在

要說能夠預防新冠病毒的一種中藥,或者一個處方。這在西醫上跟中醫上,嚴格上都難以存在。

先從西醫上說,西醫上要認為能夠預防新冠病毒,那就只有疫苗,而疫苗到目前也未有肯定的研究,說明使用了疫苗就能夠免於感染,更何況中藥呢?西醫上要有研究說明一種中藥能夠預防這病毒,甚至說不只是這新冠病毒,中藥上有沒有一種藥能夠預防某種病毒?這都是不可能存在的。你用了什麼藥,都總會有人照樣感染某種病毒的。

這不是中藥的問題,要明白中藥的理論思維。因為中藥治病的原理,並非藥物直接去殺毒、殺菌、祛邪,而是以中藥的藥性,輔助人體正氣去對抗邪氣,亦即是幫助人體自我療癒的理念。如果要去觀察「中藥怎樣抗病毒」,這是一種西醫的想法,如果中醫的想法則是:「中藥怎樣提升人體正氣,從而人體自我抵抗病毒」。

第二,預防新冠病毒的中藥,是存在的

如果說是透過中藥幫助提升人體正氣,從而預防病毒感染,這是可以做到的。現在有不少人,身邊家人都感染了,經常跟他們接觸自己卻沒有感染,這從中醫上就是正氣充足的特徵了。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說: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

當人體正氣充足,正氣就會幫助你免受外來邪氣入侵。

可是,每個人的正氣狀態不同,需要辨別五臟六腑、表裏氣血的狀態,提升正氣的方法,並非只是吃補品就可以。

中醫的基本理論認為:「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正氣虛弱的人要補身體,但是正氣太過旺盛的人要瀉走太多的正氣;體內有寒的就用熱藥平衡,有熱的就用寒藥去平衡。這就是過猶不及的思想,並非一味補身。

中醫上要提升正氣,預防感染新冠病毒的中藥,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也不一樣。再說一次,因為中藥的觀念這不是針對病毒,而是針對人體,每個人的體質、病情也不一樣,必須要個體化來安排藥物。

因此,不可能有一種藥、一個處方,可以幫助所有人預防感染病毒。

沒有經過診斷,不宜亂服中藥

就算有人送你某種中藥,說這可以幫助預防或治療這病情的,除非他是中醫師,給你詳細診斷了,不然最好不要胡亂吃藥。

在《漢書》之中,提到一段名言叫做:「有病不治,常得中醫」,這裡的「中醫」並非指中醫師,而是指中等水平的醫師。這段話意思就是說:「如果要找中等水平的醫師看病,倒不如不要看!」因為生病都可能會自己好,但是治療錯誤可能反而延誤病情,傷害身體!不妨來看一看這段話的原文:

「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漢書・藝文志》

這段文字前部分提到用中藥治療的原則,而後半段就提到「及失其宜者」,就是指沒有用對中醫藥的診治理論,用錯治療方法,例如熱病卻用了熱藥,寒病卻用寒藥,這樣會導致體內的精氣受傷,可是這些受傷,是「不見於外」的!意思是說,吃錯藥未必會在外面見得到。有時候病人以為自己表面症狀反而減輕了,但是可能卻是因為吃錯藥所導致的。

例如不少這類「抗病毒」的中藥,是偏於寒涼的。比如很多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無論有哪些症狀,中醫上都可以理解為人體正氣抵抗病情的現象。可是使用了寒涼藥之後,不管你體內是有寒氣還是熱氣,這些寒藥都會作用在人體的正氣上,有可能會削弱體內的正氣。而當正氣減弱之後,抵抗病情的力量也會降低了,結果症狀也會減輕!因此表面好像病情好了,可是實際上病情是更嚴重了。

臨床上經常看到,不少病人雖然病毒檢測轉陰性了,可是因為之前用了錯誤方法治療,於是身體變得更虛弱了,反而變成了其他病情,得不償失。身體本身已經虛弱、患有多種疾病的人,如果在這個時候感染病毒,還選用了錯誤的方法去預防治療,那就有可能在這時候賠上自己的性命。

趁著疫情,重新學習找回健康

一般人的心目中,都是想找到一種藥、一個藥方去預防某種病毒,這種「簡單的思維」,往往才是導致我們容易反覆生病的原因!這種想法,往往會導致自己生病的時候,例如感冒,總是想找一種簡單的藥去壓抑它、解決它,而不想去找尋自己感冒生病的原因。

凡藥三分毒,藥物一般是生病的時候才應該服用的。如果還未生病的話,更應該從生活作息、飲食、情志上幫助提升健康,預防生病。

趁著這次疫情的機會,好好學習正確面對生病的預防和治療方式,不要再壓抑自己的正氣了!人體本身擁有做好的抵抗力,就好像大自然的各種動物,生病都是靠自己好過來的。

所謂「邪不能勝正」,只要不傷害自己的正氣,每個人都有自癒能力,面對疾病的挑戰。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