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而知之谓之神:明堂诊法课程

李大夫研究望面诊法多年,常能透过望诊推断病情。这次课程将会讲授《灵枢》明堂诊法,介绍望诊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应用方法。课堂着重实践练习,务求让学员「开窍」,掌握望诊的观察与训练方法,提升诊察能力。

 

李大夫经常举行望诊讲座与工作坊,如欲了解他的望诊理论,欢迎收看讲座影片,分别有2016年台湾中国医药大学的演讲,以及2017年香港浸会大学的演讲:

望而知之谓之神——《灵枢》明堂诊法的原理与示范

DSC09769

 

【李大夫弟子入门课程:明堂诊法】

课程共四堂课(每堂课2.5小时,包括1小时理论、1.5小时练习;共10小时课堂)

第一堂:基本望诊气色理论,常色与变色

第二堂:分部观察练习,各部位定位方法

第三堂:观察面部与五官形态,望神练习

第四堂:望诊综合运用,从望诊推论三诊

 

上课时间安排:

第一堂:1月23日(周二)晚上 1930-2230

第二、三堂:1月28日(周日)下午 1430-1730 & 晚上1900-2200

第四堂:1月31日(周三)晚上 1930-2230

欢迎提前15分钟到场与老师交流

地点:佐敦,香港童军总会(具体教室在确认报名后公布)

 

对象:李大夫的各类弟子

如非弟子,欲参加课程,需要首先申请成为记名弟子,如获初步接纳则可参与课程,完成四堂课后则自动成为记名弟子。

 

人数:70人(场地位置有限,额满即止,先到先得)

费用:中医师1000元,中医学生400元(老师义务教学,扣除场地费用等成本后,余数拨入弟子基金)

获李大夫确认录取者,学费于课程第一天缴交。

 

 

报名方法:请进入填写表格报名,接纳申请将会收到电邮通知。

弟子报名或申请成为弟子:【按此报名】(已经截止报名)

 

如有查询,请直接与李大夫联络:【李博士中医教室】

截止报名日期: 2017年12月23日(周六)


IMAG5389

【李大夫招收三类弟子】

 

李大夫每年将会两次公开招收弟子,于2017年9月招收了首批弟子共86人,现招收本年度第二批弟子。注意:本次招生只招募最多20名记名弟子。

 

招收弟子对象:中医学生(本科或以上)、中医师

三类弟子分别为:记名弟子、入门弟子、入室弟子

各类弟子的概念、要求与招收条件,请参阅【弟子园地】

 

(发出通告:2017年11月26日;12月28日更新)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黄帝内经》冬季养生的三大法则

过了立冬(每年的11月6-8日),冬天就来到了!

冬季生活有甚么注意事项?不妨看看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提醒吧——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3199201239_80d0c972c6_z

(图:Flickr

 

冬季天地之气趋于收藏、闭藏,大自然可出现冰天雪地、万物干枯的景象,这是由于阳气的收藏,藏于大地之下,人体亦相应,养生的首要法则是,减少对阳气的干扰。冬季的生活方式要比秋天更加收敛,而与夏季外向的生活截然相反!在《黄帝内经》之中对于冬季的养生,提出了三大法则:

 

一、早睡晚起

 

原文说:「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季是一年四季之中,最宜睡多一点的时候!应当早点睡觉、晚一点起床。这里没有提到要睡多久,但有一个提醒,应该在日出之后才起床,而相对于之前三季,则是应当日出之前起床了。

 

平常我们都提倡「早睡早起身体好」,到了冬天确是不一样,应当「早睡晚起」,这是城市人所不习惯的,因为生活工作的关系,往往一年四季都是一样的生活规律,可是顺应四时的健康生活,到了冬天应该要刻意减少工作,早点上床休息,那就减少耗损人体阳气,顺应自然规律。

 

二、避寒少动

冬季是收藏的季节,就好像人一天之中有工作时,也有睡觉休息的时候,冬季就像是一天之中的晚上,应当减少活动,更多休息。

 

原文说:「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在生活中,冬季寒冷,要避免受寒、注意保暖,这虽然是基本常识,但其实也不容易做到!因为人并非在冬季就要冬眠整天睡觉,冬季还是需要工作活动,这是一种「动态平衡」,需要活动但也避免太过。

 

这里提到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无泄皮肤」,这可以理解成运动应该避免「出汗」,尤其是出汗之后毛孔疏松,正是容易受寒的原因。当然现在很多人冬季还会去做运动,身体强壮者其实也是可以的,身体弱者就要注意运动后的保暖避风寒了。

 

三、减少思虑

原文说:「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冬季要收藏的,不单是身体活动减少,而是身和心也要减少耗损,头脑的思想也要放缓,想得多也是一种精神劳累啊!这段话的形容很有趣,「志」就是心中而念头、记忆,《内经》提醒要让自己的思想念头减少,需要藏伏起来,就好像所有事情已经明白、已经得到了那样,不用解释甚么。但人怎么会明白一切?其实,更重要是放下「执著」,想不通其实是无所谓的。

 

这也是都市人不容易的事情,人们一年四季也要工作,到了年底很多时还是更加繁忙。其实《内经》也没有叫人甚么都不想,或者也是提醒我们要「活在当下」,减少想着过去、未来的事情,专心做好现在,感恩现在已经拥有的东西,减少欲望,也就是这段话的精神所在。

 

 

春季病冬预防

《黄帝内经》还提醒我们:「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如果冬季没有做好养身,肾就容易受伤,容易出现腰膝酸痛、小便不利、水肿等毛病,也可以得到寒冷的病证,怕冷、手脚冰冷。冬天没有养生好,不单当季出现问题,更会导致春季出现毛病,到春天身体软弱、百病丛生。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开始已经不健康了,怎么可以舒服活下去?

 

冬季养生法则的重点是一个字:「藏」,身心也要收藏,让自己闭藏起来,无论生活作息,社交、运动、思想,也减少活动。所谓「休息是为了走更长的路」,好好过冬,是为了下一年冬去春来的时候,积蓄更多力量去有一个好的开始。所以,我们应该好好感谢冬天的严寒,提醒我们要好好爱护自己。

 

 


「望神疗愈师」系列课程

 

你希望可以读懂自己身体,看懂他人的疾病吗?

你希望可以看穿别人的心神、情绪、性格吗?

你希望可以疗愈自己、疗愈他人,成为一位疗愈师吗?

你希望获得终极健康吗?

李宇铭博士精心策划「望神疗愈师」系列课程,以冀推广整全医学概念,透过学习「中医核心理论」、「望诊方法」与「形神医学」等三大范畴,从而掌握如何透过望神而疗愈自己、疗愈他人。

fb-%e5%b0%81%e9%9d%a2%e5%9c%96_%e6%9c%9b%e7%a5%9e%e7%99%82%e7%99%92%e5%b8%ab%e7%b3%bb%e5%88%97%e8%aa%b2%e7%a8%8bsmall

望神疗愈师系列共有三大课程,包括两个必修课程与一个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

  1. 中医形神医学基础(5堂课、15小时)
  2. 中医望诊基础:《黄帝内经》明堂诊法(5堂课、15小时)

 

选修课程:(以下两个课程之中二选一)

  1. 上医养生法理论与应用(6堂课、18小时)
  2. 古中医学核心理论与应用(6堂课、18小时)

 

完成以上课程者(共48小时课堂),可获「望神疗愈师基础证书」,其后可参与进阶学习与考核。

 

李宇铭博士,将在「大医道」定期开设以上课程,未来课程时间为:

【上医养生法理论与应用课程】

2019年11月13、20、27日;12月4、11、18日(逢周三,共6堂课、18小时)

时间:晚上07:30 – 10:30(10:00-10:30为课后讨论,自由参加)

地点:大医道

地址:太子弥敦道789号健峯保险大厦3楼301室(太子地铁站E出口步行1分钟)

地图:https://bit.ly/2YjOnXb

名额:限收40人,先到先得,额满即止

对象:

✓ 适合初学者,对中医完全没有认识的人士,希望入门学习中医;

✓ 即使对中医师、中医学生、不同层次的中医爱好者亦能从中获益启发。

学费:港币3600元

勤快学生奖励价Early bird price :$3300元(2019年11月1日前报名及交费可享此优惠)

 

课程详情:http://leeyuming.com/advancehealthcourse201911/

报名:

请点击进入以下网页连结报名,填写报名表格:

https://forms.gle/YWDYVjG2DwaJzwjD8

 

查询:可透过whatsapp联络:5505 7271(可点击以下连结)

https://api.whatsapp.com/send?phone=85255057271

或在「大医道」fb 专页pm留言 m.me/mHealingi

 


 

 【中医形神医学基础(第四届)】

2020年1月9日(周四)

晚上07:30 – 10:30(10:00-10:30为课后讨论,自由参加)

2020年1月12、19日全天(周日)

上午10:00-下午1:00;下午2:30-5:30(5:00-5:30为课后讨论,自由参加)

地点:太子-大医道

学费:港币3000元

勤快学生奖励价Early bird price :$2700元(2019年12月10日前报名及交费可享此优惠)

课程详情:可参考上一届课程介绍:

http://leeyuming.com/bodyspiritcourse201907/

 


 

【中医望诊基础(第四届)】

2020年2月16日全天(周日)

上午10:00-下午1:00;下午2:30-5:30(5:00-5:30为课后讨论,自由参加)

2020年2月20日(周四)

晚上07:30 – 10:30(10:00-10:30为课后讨论,自由参加)

2020年2月23日全天(周日)

上午10:00-下午1:00;下午2:30-5:30(5:00-5:30为课后讨论,自由参加)

地点:太子-大医道

学费:港币3000元

 

勤快学生奖励价Early bird price :$2700元(2019年12月10日前报名及交费可享此优惠)

课程详情:可参考上一届课程介绍:

http://leeyuming.com/facialdiagnosisbasiccourse201908/


 

 

同时报读望神疗愈师系列三大课程

可获奖励价:8500元港币

 

报名方法

请点击进入以下网页连结报名,填写报名表格:

https://forms.gle/YWDYVjG2DwaJzwjD8

同时报读「望神疗愈师」三大课程,请先填妥报读「上医养生法理论与应用课程」报名表格

在最后一栏「希望以奖励价同时报读望神疗愈师系列三大课程 」选择「是」即可

 

查询:可透过whatsapp联络:5505 7271(可点击以下连结)

https://api.whatsapp.com/send?phone=85255057271

或在「大医道」fb 专页pm留言 m.me/mHealingi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李大夫招收首批弟子 暨 「中医核心理论」课程

为了发扬中医经典,李宇铭博士决定招收首批弟子,公开授徒。透过建立紧密的师徒关系,因材施教、因能学习,使学问得以承传。

师承是数千年来恒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传统的弟子分为三类:记名弟子、入门弟子、入室弟子,现在同时招收三类弟子,学者可按自己的能力和时间报名。

DSC09769

【李大夫招收三类弟子】

 

招收弟子对象:中医学生、中医师

 

第一类、「记名弟子」

概念:记名弟子是记录在老师名册上之学生,尝试体验师徒关系。

弟子要求:爱好学习中医经典,希望将所学知识与他人分享。

招收条件:完成记名弟子入门课程,踊跃参与课后讨论。

学习机会:参与弟子的网上内部学习群组,互动讨论;可参与李大夫后续的《伤寒论》以及望诊课程。

 

第二类、「入门弟子」

概念:入门弟子是正式师徒关系之开始,踏进老师学问之门。

弟子要求:愿意付出时间学习参与讨论研究,提升自己水平,志愿推广仲景医学。

招收条件:协助整理老师的课堂录音,协助编写文章与著作,组织各种学习与推广活动。

学习机会:参与老师的经典研究,以及每月最少两次学习小组,与老师制定个人学习目标,互动学习。

 

第三类、「入室弟子」

概念:入室弟子是与老师成为伙伴,一同学习生活之密切同修关系。

弟子要求:志愿全面继承老师的学术思想,愿意改变自己成为更好的人,以成为上工为目标,正心修身,成为身心灵之医者为愿景。

招收条件:需要能够最少背诵《伤寒论》前一百条条文,熟悉老师的《伤寒原意》三书的理论架构,通过老师口试考核。

学习机会:跟随老师门诊学习或工作,与老师一起紧密联系,在生活上互相提点。

 

 

备注:

三类弟子,就好比现在大学学中医的过程,记名弟子像是大学课堂的旁听生,入门弟子像是正式入学的本科生,入室弟子像是跟随导师学习的研究生。

三种弟子并非一定循序渐进阶梯,可以直接报名成为入门弟子、入室弟子。

古今师徒概念不同,现在弟子并无必然的要求,无拜师仪式,亦非终生制度,也可以同时跟随其他师门。成为弟子者,将会李大夫网页上公开姓名,亦可按彼此意愿随时解除师徒关系。

三类弟子之说,是自古已有之说,可参考这篇文章解说:「记名弟子、入门弟子、入室弟子

 

报名方法:

透过facebook递交一篇短文给李大夫,说明希望成为哪一类弟子,简单介绍自己,以及希望成为弟子原因,并附上一张一个月内拍摄的个人近照。

请透过「李博士中医教室」facebook专页pm留言报名:https://www.facebook.com/Dr.leeyuming/

 

截止报名日期

2017年9月1日(周五)【已经截止报名

DSC09777


 

 

【中医核心理论课程】

 

在三类弟子之中,现阶段主要招收记名弟子。要成为记名弟子,必须先完成10月份举行的「中医核心理论课程」五次课堂(共10小时),踊跃参与课后网上讨论。

 

日期:10月3、10、17、24、31日(逢周二)

时间:晚上8:00 – 10:00(7:30开始课前讨论,自由参加)

地点:在油尖旺区,将于弟子群组公开

课堂内容:中医核心理论——医圣张仲景医学理论入门。深入浅出讲授李宇铭博士的最新研究成果,其博士后的研究报告题目「张仲景病因病机理论研究」,是张仲景医学理论中的背后理论,以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与基础知识,可以直捣黄龙,举一反三。

课堂安排:第一、二堂:气、阴阳气;第三堂:病因与发病;第四堂:邪气与客气;第五堂:病位。

费用:中医师500元,中医学生250元(费用为场地费用,老师义务教学,余数拨入弟子基金)

报名方法:同上。透过Facebook报名成为记名弟子,即等同于报名参加此课程。

报名其他两类弟子者,亦可报名参加此课程。

获李大夫确认可录取者,于课程第一天缴费。

完成五堂课程者,将自动成为记名弟子。

 

 

(发出通告:2017年8月15日;更新:2017年9月3日)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黄帝内经》秋季养生的三大心法

过了立秋(每年的8月7-9日),秋天就来到了!
秋季生活有甚么注意事项?不妨看看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提醒吧——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图:Flickr
秋季天地之气开始收敛之时,这时候 ,生活方式要跟之前春夏要有很大改变了,开始来一个180度转向!从向外的生活方式转向内。首先生活上要多注意休息:

秋宜早睡

相对夏季时「夜卧早起」,到了秋季就开始要早点去睡觉了!可是初秋其实还是像夏天一样炎热、日落较晚,人还是习惯晚睡觉,所以秋天要有意识地早一点睡了。许多人都有这种体验,在立秋之后,睡觉时间和生活即使跟之前一样,就还是觉得睡不够,这就是因为秋天的气开始收敛的原因,气不够向外,人就比较疲累。 早睡究竟要多早?《内经》说:「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大概与鸡的作息差不多吧!那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鸡会日出前就起床把你叫醒了!)这对于很多人来说,算是很高的要求!这也可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比之前夏季要早睡吧。重点是跟自己相比,本来在夏季几点睡觉,到了秋季就要开始逐步提前一点。

秋季三点养生心法

在《内经》之中对于秋季养生,没有很具体说明要做什么方法,却排列出三点「心法」,希望我们可以「举一反三」:

1)思想安宁

原文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秋天的特征就是开始从热变凉、从湿变干的过程,这时候身体容易不适应而出现毛病,怎样适应这种改变?最紧要是让自己的心志变得安宁,「志」就是指意志、思想,也包括了我们的记忆、情感,就是说入秋天了,各种情志都要放缓一点,不像夏天那样热情奔放,这样可以帮助身体较好适应夏秋的转变。 为甚么这样会比较好转变?中医上情志都会影响人的气流通,夏秋转折期间人的气血从向外转而向内,这时候就需要好好休养,减少对身体的干扰,好让身体转变自然完成。

2)收敛心神

原文说:「收敛神气,使秋气平」,秋天自然之气开始收敛,但是人体之气未必能够跟得上自然的节律,往往身体还是像夏天那样,体内的阳热之气较盛,所以到了秋天的时候,人体还是在夏天的状态,气血比较亢盛。 怎样可以加快身体顺应自然的改变,跟上秋天之气而变得平和?这里提到要「收敛神气」,我们的精神要比较收敛了!跟夏季比较而言,夏季我们比较活跃好动,到了秋季,虽然通常是一个舒适适宜郊游的季节,这时候的心态就要逐步收敛一点,让自己准备进入冬天收藏的状态。

3)转向入内

原文说:「无外其志,使肺气清」,秋天这种天气变化容易伤肺,可以得到咳嗽气喘等病情,这也跟夏秋这种转变有关,人体的气还是像夏天那样向外,而自然界之气开始收敛,天与人之间一者向外、一者向内,造成不和谐,肺就首当其冲了。 怎么可以缓减秋天的肺病问题?这里提到我们要将意志「不要向外」!意思就是开始要将我们的意志转向内,这是甚么意思?比如外向跟内向的人,外向是比较活跃,内向则是比较内敛安静、多感受自己内心和身体的感受。
以上三点心法,方便记忆,分别是指体内气流动的三个面向,第一个人体的气要平和,第二个是气要向内收敛了,第三个是从反面提醒气不要向外去。 这三点其实是统一的,也是提示情志养生的重要性,进入秋冬的首要法则是一个字:「静」,相对于春夏的「动」而言,春夏养生有许多事情可以进行,秋冬就要相反做少点事了。

冬季病秋预防

《黄帝内经》还提醒我们:「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如果秋季养生没有做好,首先肺就容易受伤,冬天就容易得到腹泻等肠胃病,冬天想要更好收藏休养就更难做到了! 一个人冬天怕冷受寒,原来跟秋季养心有密切关系。这里特别指出,秋天如果还是像夏天那样生活,没有更好的让身心休息,这个转折的时机没有把握好,之后都很难恢复。这就好像睡觉那样,如果我们一开始睡时睡不好,那就很容易影响一夜的休息。 以上三点心法,说起来都很简单,却是城市都市人容易忽略的。城市里面四季感觉不分明,没有很明显感觉到夏秋的变化,一年四季的工作生活规律都差不多,如果我们要健康,那就要更主动的去顺应自然了。

 nsl486-viva-voce01

甚么是身心灵绿化?

【绿色生活教育基金主席撰文】

「推动身心灵转化,帮助人实践绿色人生」,是本会的使命。这里提到「转化」为「绿色人生」,可简称为「绿化」,就是指转化为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那么当中的「身心灵」是指甚么?为甚么我们强调这三方面?这牵涉我们的基本信念,以下想用传统与现代的角度作一些解说。

 

 搜狗截图20170724220740

「身心灵」是近年流行的说法,过去多说成「身心」或者「心灵」,三者结合,是为了更强调三者合一的紧密关系。

 

「身」就是肉身、形体,是物质层面的。人不是机器,人如果死掉,只有肉体很快会腐烂,这就让我们知道,肉体是依靠背后的无形部分来存活。身必须要跟心灵结合在一起,如果分开了,那就基本上不是「人」了。

 

「心」就是心智、心思。它不是指肉体中的心脏,而是形而上层次的心,如成语「心不在焉」、「心无旁骛」的心,也是中医上的「心主神明」的心。心能够产生各样的感觉、情绪、思想,在《黄帝内经》中说:「任物者,谓之心」,心负责「任物」,就是接纳、承担各种事物的能力,亦即是指我们的心,能使我们认识世界。透过我们的身体,我们可以接触到各样事物,但是要认识事物,产生各样思想情感,那就是心的作用,心透过身就能够产生人的各种能力。故此在中医上,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就好像皇帝统领国家一样,掌管人的一身。

 

「灵」就是灵性、灵魂,又或者传统上又称为「神」、「神灵」、「精神」,如在《大戴礼记》说:「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两者含义基本互通,如传统上多称为「心神」,现代则习惯称为「心灵」。灵是人的无形部分、无形的身体,一般肉眼看不见,属于非物质的身体。灵在我们肉体形成之前已经存在,透过天地之精气而生,《黄帝内经》说:「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神进入了人的身体之后,可以再分为魂和魄,然后藏在心中,行于周身。中医上说的「心主神明」,意思就是神进入到人的心中后,人就能够「运作」了。

 

「灵」跟心有密切关系,心是我们的神灵所产生出来的,神灵又是藏在心,透过心可以持续的认识这个物质世界,故此心就是连接物质与非物质世界的重要地方。而「灵」最特别之处,他是来自天地,与天地相通,本身与万物之气是一体的,当神来到人的肉体之中,跟天地分隔开来,局限了自己,就变成了人。如果你问「我是谁?」人的灵才是更根本的我。

 

「身心灵」三者本来是合一的,如果能顺应自己的心灵来过活,那样的生活自然是绿色的、顺应天地的。但人们也经常分开三者,常见的是将身体跟心灵分开,如治病只是治疗肉体,或选择食物只考虑肉体需要;也有人只重视灵性而忽视身体,那就是「离地」的生活,身心分离落不到实处。

 

提倡身心灵,其实重点是回归「心灵」对身的价值。例如为甚么要常常做静心?那就是当我们安静下来的时候,才能体会自己的心、跟自己的灵连接。尤其是灵是跟万物相通,本身无所不知,当我们安静下来跟心灵合一,我们就能够「接通天地线」,不单明白自己的根本想法,更能得到一切问题的最佳答案。

 

明白身心灵的含义,你自然会明白,为何实践「绿色转化」,必须要三方面共同入手了!

 

李宇铭博士

绿色生活教育基金Club O主席

本文原载于2016年07月Club O会讯《生机健康》第120期

 

 【本文节录的录音短片】(广东话)

0001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怎样才是绿色生活?

【绿色生活教育基金主席撰文】

提起绿色生活,都市人想到的画面是:一个人身穿纯色的衣服,吃着有机食物,拿着环保袋子,带着废胶废纸去回收,喜欢光顾有机店的产品,假期就到郊野去游玩……这样的图像,某程度上是一种广告式的洗脑,营造「绿色」是中产以上阶级的玩意,一要有钱、二要有空才能参与,草根百姓的生活就变成灰色、无缘参与了。如果绿色生活变成了现代社会的另一种消费文化,这种绿色还不是真绿。

 

8865881833_ba736567d5_z

(图:Flickr

 

绿色就是自然简朴

绿色生活的典型例子,有些人生活极为简朴,居住在乡郊自然环境,生活不用电器、电子产品,用柴火煮食,自己耕作,不用各种一次性的物品纸杯纸碟胶袋,不用化学清洁剂洗头水牙膏洗洁精,不用钱买新的衣服,穿的都是别人弃置的东西……这样的生活过得非常「深绿」,可是能够做到这样程度的人不多,反倒让我们忘记了,这才是真正的绿色自然生活。

记得小时候的生活,家住廉租屋,生活节俭,家中的床都是父亲自己用角铁和木板搭建的,家里的家具都是捡回来的,自小每逢经过楼梯口的垃圾房,都会看看有没有宝贝可以带回家,此习惯至今仍难改变,每逢经过垃圾房也总有「心瘾」要看一看。

想起来,这种小时候的教育,不正是一种绿色生活的基本观念?节俭、惜物。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坦白说并不觉得艰苦,反倒是一种游戏,觉得到处有宝藏,可以发挥创意建立自己的家居,生活每有惊喜。从这角度来看,其实在经济相对不富裕的时候,很多人已经不自觉地实践绿色生活了。

 

3134030082_2b10dbe039_z

(图:Flickr

 

绿色生活重在一心

本会推崇的「绿色生活」,我们认为绿色代表自然、生机,绿色生活即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从而达致健康人生。绿色与生活,前者强调内心,后者强调实践,换句话说,先要有绿色的心、绿色的想法,我们才会实践这种生活方式。

绿色生活即是顺应自然,本身人在自然状态是自在自足的,自然得到一切所需,当身心满足,我们的需要就少。绿色是相对于灰色而言,破坏地球、不能持续的生活方式,为甚么会出现?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内心的不满足,苛求无度。谚语说:「快乐不是在于拥有得多,而是在乎需要得少」,绿色与否全在一念之差,又所谓「苦乐全在一心」,如果我们内心得到满足,即使过著简朴的生活,我们也不会觉得艰难;如果内心不快乐,我们实践的绿色生活,只是另一种消费而已。

当然绿色之中也包含了不同的颜色,例如深绿、翠绿、青绿、淡绿,绿色生活并非是「零和一」的问题,它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理想,是每个人也应该追求的方向,是回归幸福人生的目标。人人也在这条路上,按著自己步伐前进,无论是哪一种颜色,更重要是自我的转变,让生活多一点绿化。

实践绿色生活,首先从改变心态开始,当我们能够允许自己内心容易充满喜悦,活出小孩的天真单纯品质,那样绿色生活就距离我们近一点了。

 

 

李宇铭博士

绿色生活教育基金Club O主席

本文原载于2016年05月Club O会讯《生机健康》第119期

 

0001 (1)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夏季容易受寒?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很多人也明白到,夏季比冬季更容易受寒!一般人觉得夏季天热,应该容易得热病,因此宜多吃消暑的食物,宜凉快避免中暑。这当然是基本常识,夏季天气太热不好受,可是中医的理论相当有趣,寒热的问题不是那么机械简单,并非天热就人人都会得热病,相反天热更容易令人着凉。

1602375_aa589c28a06a3501a17df407b8e86560

(图:信报网站

 

基本的原因,夏季往往有寒冷的环境。例如香港大城市的夏季,到处都开冷气,大商场、地铁巴士,冷气往往开得很大,尤其出入户外户内的时候,温差之大,就像突然从夏季进入了秋冬,平常身体虚弱的人也容易在「转季」的时候感冒,这就是类似的情况。

冬季时我们通常会穿多一些衣服避免受寒,夏季则容易掉以轻心,衣服不够就容易着凉了,所以现在很多人都习惯,夏季的时候还带上外套。

夏季易生肠胃病

就算不是大城市,即使在自然环境也可以受凉,夏季夜晚也会有清凉之时,或因穿衣不够,贪凉吹风等,所以中医上有「阴暑」病,就是指夏季暑热之时因为吹风受凉而导致的病情。

进深一步解释,更内在的原因,是夏季的时候,自然界的阳气蓬勃在外,人的阳气亦是一样,体表的阳气旺盛,故此人体偏热,容易出汗。汗出之后腠理汗孔疏松,因此人就容易受风着凉。相反在冬季的时候,阳气潜藏在内,人体皮肤毛孔紧密,因此冬季反而不容易着凉。

夏季是肠胃病容易流行的季节,消化不良、腹痛腹泻、食物中毒,较常在夏季发生。这种情况,也是跟夏季容易受寒有关!基本的原因,也是因为夏季天热,人们喜欢贪凉饮冷,寒凉饮食容易直接进入体内,使肠胃受伤。

 

睡觉盖肚免着凉

进深一步解释,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说:「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就是说一个人在春天受风,到了夏天就容易得腹泻等肠胃病,为甚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在春天的时候受风,风的特性是活动流通的,那就使人的气血偏向外走,就好像潮水那样,如果一个人身体本身气血不足,那么他体内的血气就容易更虚弱了,到了夏季热盛的时候气血更加走向体表,于是体内的血气就更虚,胃肠虚弱就容易得肠胃病。

在另一部中医经典《伤寒论》之中,又说了类似的话:「夏月盛热,欲著复衣……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这也是告诉我们,夏季的时候因为热气太盛,使人的血气偏向外走,导致体内尤其是胃肠容易虚弱,寒气就容易直接进入体内胃肠了。

因此,夏季虽然天气这么热,也要注意避免受寒!记得小时候长辈都会提醒我们,睡觉要盖被子,最少也要盖著肚子,原来当中隐含着养生智慧。

 

 

载于2017年7月7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WhatsApp Image 2017-07-07 at 6.26.04 PM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禅食」是甚么?

【绿色生活教育基金主席撰文】

「禅食」本来只是一个活动的名字,是香港素食学会(绿色生活教育基金、Club O的前身)自1995年成立以来,每星期举办的一个活动,目的为了推广素食。初时只是每周一次周六的「免费午餐」,至今已经发展至一周三次,有人说这个世界上“No free Lunch”,我们却创造了奇迹,数万人参加过我们的禅食活动,生命因此得到转化。

 

23395683199_f4c4db322e_z

禅食即宁静地吃素

「禅食」又不只是一个素食聚餐,在我们推广素食的过程,发现只是饮饮食食是不够的,如果不能够安静下来吃饭,就难以体会得到食物的滋味。因此我们就将这个活动的方式,制定一个基本规则,就是宁静地、禁语享用一餐素食。这种方式,很快得到许多正面回响,参加者觉得一试难忘,没想到原来很多人从没试过安静地吃一顿饭!原来只要专心地吃,就算是一份简单的食物,也能吃出滋味与幸福。

这也是「素食」本来的含义之一,《说文解字》说:「素,白致缯也」,「素」本指没有经过染色的白色丝绸,因此素食的传统意义,即是简单、朴素、洁净,最根本的饮食方式。「素食」就是与现代的「美食」相对,美食是追求更丰富、更复杂、更多味,而素食是走截然相反的路,是追求减少,所谓「快乐不是来自拥有得多,而是来自需要得少」,简单自能吃出美味。

我们将这活动取名为「禅」,「禅」即是静虑之意,提倡素食背后的理念,透过素食回归简朴。

30320339963_c96f5ea213_z

 

禅食是饮食的修行

「禅食」这项传统活动,举行了约20年的过程中,不断演进,至今在我们的心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一种饮食方式。禅食不单是我们独有的活动,禅食已经变成饮食的修行,透过饮食提升身心灵的层次,是你我可以在日常饮食中实践的方法。

饮食并非只在乎食物,吃的态度比食物自身更为重要。食物一方面会影响身心,身心的状态更是决定我们的饮食健康。吃饭过程不说话只是一个基本点,还有很多例如:细嚼、慢食、惜福、无执、感恩,如何专注、减少杂念?如何透过饮食提升自己的喜悦?如何选择食材?如何烹调?如何洗碗切菜?……食物只是饮食之中的一小部分,懂得「怎样吃」比「吃甚么」更为重要。

23681215781_75455e60a9_z

透过饮食回归身心

我们吃东西,很多时并非因为身体真的需要,饮食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交际应酬的方式,又或者处理自己情绪的工具。当我们忘记了饮食的真正目的,这样饮食就常常出错,身心无益,就好像我们忘记了目的地在哪里,怎能选择正确的交通工具?透过禅食,帮助我们在饮食过程中达致「身心合一」,用心的去吃,才能吃出终极的健康。

如果您还未尝试过本会的禅食活动,鼓励您踏出一步,保证你一试难忘!

 

李宇铭博士

绿色生活教育基金Club O主席

本文原载于2016年03月Club O会讯《生机健康》第118期

 

0001 (1)

(Club O每逢周四晚、周六午和晚举行免费禅食活动,欢迎参加,详情见本会会讯《生机健康》。)

 

搜狗截图20170701142356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为何无需「反疫苗」?——跳出框框的5个中医观点

【李宇铭博士撰文】

 

近日「反疫苗」的问题又再成为舆论热点,就连香港的主流媒体也作专题报道,可是当中还是用了「正反双方」的角度讨论疫苗问题,如此争执不下,各不相让。(参见香港TVB新闻透视节目:《疫苗打不打?》2018-02-17

 

6792819478_ce19ec1b85_z

(图:Flickr

 

很多事情都难以分对错,一个人头脑里面可以有不同思想,你可以支持反方又同时支持正方。关于疫苗的问题,我们无需要去反对它,而是看到问题后再超越它,看到当中的概念局限,跳出框框。

 

实在无需要「反疫苗」。就好像人们不看西医去看中医,当他们指出西医的一些问题,你就可以说他「反西医」吗?不是,西医也有许多好的地方,这其实是另一个选择,未必是优劣胜负好坏之分,而是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因此不希望变成二元对立。

 

以下主要站在中医的角度,提出五点宏观讨论,一起来超越疫苗的概念限制。

 

一、中医主张「种痘」?

 

讨论疫苗的时候,常常有人提起,疫苗概念是从中医来的!说中国的「种人痘」方法,启发了英国种牛痘的方式。还经常提到清代已经有四种种痘预防天花的方法,例如:穿上天花患者穿过的衣服;将天花患者的痘浆液蘸到健康人的鼻孔中;将天花患者的痘痂干燥磨粉吹入健康人的鼻孔等等。甚至有文献指,早在唐代已经有「种人痘」的相关记载。

 

无可否认,中国古代是有这些记载和方法,这也是我们中国人自豪的地方,面对疾病努力采取预防的方法。但是不可不提的,这些方法虽然可能启发了西医的疫苗,可是这跟疫苗的思想相差甚远。

 

最大的差异,传统中医上用这些「种痘」的方法预防疾病,是真的会让人「生病」的!它不是为完全为了预防「不生病」,而是真的希望让健康人早点患病,如果主动去生病接受挑战,我们就在可掌控的情况下接受治疗。

 

传统的方法,不会百分百保证被接种者的生命安全,不会如现代的疫苗强调自己是安全的。其实如果我们愿意接受,疫苗可能会有不安全之处,让接种者自行考虑风险,那么疫苗的问题就自然不存在。

 

在传统中医的接种方式,如果接种者在接种后生病了,那就是一种直接判断「疗效」的方法,可以得知能预防发病的机会较大。这与现代疫苗注射之后的情况不同,注射疫苗之后一般难以个别得知效果。

 

因此,传统种痘的方式,所采取的态度是:小病是福,小病是锻炼,主动令身体产生疾病,而非如疫苗的态度,努力避免生病。

 

再者,传统中国的「种痘」方法,采取的方法是较为安全的,从身体外部让人染病;现代的疫苗,则是直接将病原透过注射进入体内,这就有一定的风险,就好像口服药比注射药较为安全,即是同样道理。

 

二、中医预防疾病的态度

 

注射疫苗的目的是预防疾病发生,可是注射疫苗亦非灵丹妙药,西医上亦会明白,并非注射了疫苗就可以一劳永逸、掉以轻心,仍需从生活上注意健康。

 

中医角度看疾病的发生,总是三类原因: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亦即是疾病发生的原因,总是与环境因素、情志,以及其他原因如饮食、劳倦、外伤等因素有关。在中医上看,一种病发生了,就算它是严重的疾病,我们总要找它发生的原因,而非不管如何,直接压抑了该疾病就算成功。

 

一般疫苗的研究报告,会从宏观的流行病学调查去看,某个地区发生了某种病,然后使用疫苗之后,该病的发病率就大大下降,相对于其他没有注射疫苗的人群发病率降低。当然这些研究报告,也能说明了疫苗「有效」,我们也无需否定,只是这种有效是要「打括号」的,因为这种研究的视野是只看到两方面的关系,一种病没有发生,总得跟各种因素有关,尤其是在中医的角度看,可以跟社会、风俗、文化、气候、水土、饮食、生活作息、情绪、思想……甚至仔细一点说,可以跟某地方的历史,政府政策,人民的集体情绪、集体潜意识都有关系!如果疫苗的研究,可以多从这些整体方向进发,那样可以令人更信赖。

 

如果我们只是去观察一种病被疫苗「消灭」了,那样在中医的角度来看,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要注意跳出这种疫苗的框框,掌握全面的健康思想。

 

三、疫苗有甚么问题?

 

西医认为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疾病,尤其是一些严重的疾病。疫苗的最关键问题,在于疫苗的机理。疫苗一般是采用灭活、减毒活或者死了的细菌病毒,诱发身体产生抗体,从而预防疾病。

 

这种想法理论上是可行的,也肯定会有有效的时候,可是也可能会带来问题。这个疫苗的「活性」(毒性),怎样可以刚刚好确保有效?如果活性太轻,那就没有效果,预防不了疾病;如果活性太强,那就直接导致人得了该病!这中间如何调配,达到「刚刚好」,这就最令人头疼了。

 

尤其是面对不同人种、不同的体质,难以确保一种疫苗能够适合所有人。一群人之中,总有人身体比较弱、或者有特殊体质,假设一个疫苗在100万人之中,只会让一个人得到严重的副作用甚至死亡,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因为99.9999万人的健康,而牺牲了一个人的利益?这是一个争议不休的医疗道德的问题。

 

当疫苗用于整个人群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问题。如果没有起效就反而还好,如果反而出现了激烈反应,那就后悔莫及。就好像同样吃某些食物,就是某些人吃了会敏感受不了一样,疫苗是一种药物,当然敏感的机会比食物会更高。

 

疫苗强调的是整体社群的保护,而中医强调的是个体化的差异。这也好像是西药副作用的问题,一种药物只是针对一种病的时候,它对身体其他部分可能造成伤害;当疫苗的效果,是需要整个社会大部分人一起使用才能起效,可是整个群体之中不同人有不同的体质状况,当疫苗只是针对某种病,它对于群体一些部分就可能造成伤害。

 

四、疫苗真的有效?

 

疫苗是透过某种病「没有发生」去说明自己有效,比如说:你学习了一个防火知识课程之后,那么你家里就没有发生火灾,我们可以说明这就是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吗?又或者说你吃了某种营养补充剂,于是你就没有缺乏该种营养吗?虽然这可能有关,但是也很难排除其他各种因素。

 

疫苗的研究正是处于这种尴尬局面,它与其他药物不同,药物的研究可以清晰说明「疗效」,以病情有没有治愈作为清晰的判断标准,可是疫苗针对的是病还没有发出来的时候,那么用了疫苗是否就能达致防病效果?

 

疫苗的效果,往往是透过流行病学调查去说明,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虽然客观,却可以有不同的主观解读。例如世界上骨质疏松发病最多的国家,正是最多人喝牛奶的地方,那么你会解读成:是因为多喝牛奶导致了骨质疏松,还是因为那些国家的人多患骨质疏松,所以才多喝牛奶?

 

疫苗的研究也是一样,看到某些地方在注射疫苗之后,某病减少了,也未必可以说明这就是疫苗的效果,这可以因为其他原因,过往不支持疫苗的研究,通常指出某种流行病减少,往往是随着战争过去、卫生改善、教育进步等诸种因素改变,使该病自然减少,而未必是因为疫苗的效果。

 

如果从中医的眼光看待疾病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也必须要考虑「多因素相关性」问题,而非「单因素必然性」地看两件事情的关系。这种整体医学的思想,也是当今西医逐步提升的转向。

 

五、疫苗问题突显中西医的差异

 

中医和西医的思考角度差异甚大。西医看疫苗,认为这些疾病是由于「细菌病毒」等外来原因引起的,是一种「外因决定论」,是一种「对抗疗法」的思想,认为是敌人要消灭它。

 

中医的角度则是从宏观的角度,认为人发病的成因,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而以内因为主导的」。这就像「物先腐然后虫生」的道理,好像一个人如果死了几天,他身体就会腐烂然后长虫,那么为甚么一个健康人不会生虫?如果在西医的角度来看,好像是「虫」伤害了人体,而从中医的角度看,那就是现因为人体变弱了,「虫」才会生出来。

 

在中医第一经典《黄帝内经》中说: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这亦是《黄帝内经》多次强调的观点: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如果自己没有正气虚弱,邪气就不会进入人体,人就不会生病。疫苗的问题,重点未必在于疫苗自身,而是在于疫苗背后的理论,它对疾病认识观念的局限,如果我们能够跳出框框,明白如何全面地预防疾病,是提升人类健康的更好方式。

 

 

 

结语:为甚么要注射疫苗?

 

支持注射疫苗,很大程度来自对疾病的恐惧,尤其是对严重疾病的恐惧。可是这些恐惧,亦正是西医上对于某些疾病束手无策的恐惧,于是他们希望透过某些手段去预防疾病出现。本身这动机是好的,可是我们也要记得,自古以来也有许多的传统医疗方式,对人类健康有莫大贡献,例如传统中医强调的各种「治未病」预防方法,值得我们提倡推崇。

 

 

 

注意:文末再次强调,本文目的并非旨在「反疫苗」、否定疫苗的作用,而是提供传统中医学对于「预防疾病」的整全看法,跳出框框思考。感谢疫苗的存在,令我们更加明白怎样整全地预防疾病。

 


 

延伸讨论

网上公开这篇文章之后,收到许多回响,希望继续讨论相关问题,我也再略谈一二:

 

疫苗究竟打不打?

看完这篇文章之后,当然你还会觉得,究竟要不要打疫苗?我想这问题是难回答的,要看你对医学以及防病方式的理解,也要看是哪种疫苗。我的基本看法,如果你是一个不太懂医学的人,你对疾病发生有恐惧,而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健康生活,而你又不介意注射疫苗或许会出现副作用,那样打疫苗是适合你的。如果你是懂得健康生活的人,知道如何全面预防疾病,不担心自己会生病,那么看来你不太需要疫苗。

疫苗是一种治标的方式,它不是全面健康的良药。尤其是针对第三世界地区,那边的人可能生活环境穷困、战乱、饥荒,出现了传染病,你很难在那时叫他们如何改变自己,活得更健康,治标的方式或许是相对可行的。只是在现在大城市之中,许多人的意识提升,知道自己如何健康生活,这时疫苗就未必是他的首选。

 

不打疫苗影响群体?

注射疫苗需要有效的一种基本理论认为,疫苗的作用是要整个社会群体一起注射才会起上作用。如果有人没有注射疫苗,那么他们可能会生病,继而影响其他人。因此应该是要人人也注射疫苗,不应该有逃兵。

这种想法,将疫苗的预防作用,从个人层面提升到整体层面,这种想法虽然本身也是好的,但也掉进另一种困境之中。例如一个社会,有人支持某种政治主张,那么他认为人人都应该有这种主张,这个世界才会统一和好。当然所有推动政治的人也会有这种想法,希望人人认同自己,可是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不同的政治主张,如果我不认同你的政治思想,我是否要逼迫接受?如此则属于强权霸道,高压管治。真正的和谐,应该是允许不同的政治主张,允许大家有不同观念,和而不同。

同样道理,西医上如果要求所有人都要注射疫苗,才能获得整体健康,这也是一种单一的想法。在多元的社会之中,可以允许有不同的健康生活方式,接纳不同的医学思想,而非只有一种医学最好。

如果有人没有注射疫苗,他生病了之后「传染」了给他人,这种想法就是上文说的「外因决定论」;如果以中医学正气为本的观点来看,如果人体健康,根本不会被染病。这两种医学态度,一种经常将责任交给别人,一种将责任交给自己,两者截然不同。「别人没有注射疫苗,我就因而染病」,这种想法总是希望去改变别人,也实在太累人了,与其要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

 

(写于2017年6月25日)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湿重吃甚么好?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很多人觉得自己湿气重,感觉疲倦沉重、周身酸痛、消化不良、大便粘滞、湿疹水肿等等,经常问医师:吃甚么可以祛湿?

14169448143_69683fbaee_z

(图:Flickr

其实,医师很多时不大愿意回答这问题!为甚么?这就好像家里墙壁渗水,可是你只是用抽湿机去掉家里的湿气,这有用吗?虽然也算有用,但是却治标不治本。根本问题不是要去「祛湿」,而是发现产生湿气的原因!的确,有不少药物食物可以祛湿,但是你没解决产生湿的原因,那样还是没解决问题。

祛湿的方法有很多种,不一定透过饮食,最好的祛湿方法是——出汗!可是要主动出汗,一般要做运动,或者要在比较热的环境之中,但是现代社会的生活模式:少运动、多在冷气环境生活,是导致湿气重的原因之一,单纯改变饮食未必有效。

在中医上看,湿重的确与饮食有密切关系。身体的水湿是怎样产生的?从外来的话,就是从环境中感受到湿气寒气,而如果水湿是从体内产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饮食!

尤其是饮水太多,就容易导致湿气过重,可参考过去本专栏文章《湿重怎么办?》此外饮食过饱,经常吃滞、寒冷饮食,也容易伤脾胃,导致湿气内生。

 

饭水要分离

这里想特别介绍,一个人们经常忽略的原因——吃饭时喝水、喝汤,是造成湿重的常见原因!

老一辈的人经常提醒我们,吃饭的时候不要喝汤,这真是有很大智慧!想想看,陆地上的动物,只有人会一边吃食物、一边喝水的,大部分动物都将饮和食分开进行。一边吃饭一边喝水,会有甚么问题?一般人都明白,从西医的角度会冲淡消化液,导致消化不良;从中医角度看,胃消化食物需要阳气,又可以叫做「胃火」,而水属于阴性,当你需要用胃火去消化食物的时候,你却经常用水去浇灭这火气,结果导致胃火减弱!

吃饭时不要喝水,是「饭水分离法」提倡的概念。这里特别介绍一本书叫《饭水分离阴阳饮食法》,书中教导我们,吃饭的时候不可同时喝水,不喝汤、不喝饮料,也少吃粥、汤面,饭前饭后两小时才喝水。

实践这种饮食方法,一开始的时候或许容易口渴不习惯,这也可以代表身体内还有湿气,脾胃虚弱产生的水湿,未能流通所导致。当胃里面的水湿减少,胃火消化能力增强,体内的水湿化开,能够流通周身,那就自然不会口渴,也能够解决各种湿重的不适感。笔者见证过不少实践饭水分离的朋友,对身体寒湿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能够有效提升人体阳气。

所以「湿重要吃甚么好?」的问题,有时候重点不是吃甚么食物,而是在于饮食的方式,从根本处纠正错误,才是祛湿的最佳方法。

 

载于2017年6月9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