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而知之謂之神:明堂診法課程

李大夫研究望面診法多年,常能透過望診推斷病情。這次課程將會講授《靈樞》明堂診法,介紹望診的基本理論與實踐應用方法。課堂著重實踐練習,務求讓學員「開竅」,掌握望診的觀察與訓練方法,提升診察能力。

 

李大夫經常舉行望診講座與工作坊,如欲了解他的望診理論,歡迎收看講座影片,分別有2016年台灣中國醫藥大學的演講,以及2017年香港浸會大學的演講:

望而知之謂之神——《靈樞》明堂診法的原理與示範

DSC09769

 

【李大夫弟子入門課程:明堂診法】

課程共四堂課(每堂課2.5小時,包括1小時理論、1.5小時練習;共10小時課堂)

第一堂:基本望診氣色理論,常色與變色

第二堂:分部觀察練習,各部位定位方法

第三堂:觀察面部與五官形態,望神練習

第四堂:望診綜合運用,從望診推論三診

 

上課時間安排:

第一堂:1月23日(週二)晚上 1930-2230

第二、三堂:1月28日(週日)下午 1430-1730 & 晚上1900-2200

第四堂:1月31日(週三)晚上 1930-2230

歡迎提前15分鐘到場與老師交流

地點:佐敦,香港童軍總會(具體教室在確認報名後公佈)

 

對象:李大夫的各類弟子

如非弟子,欲參加課程,需要首先申請成為記名弟子,如獲初步接納則可參與課程,完成四堂課後則自動成為記名弟子。

 

人數:70人(場地位置有限,額滿即止,先到先得)

費用:中醫師1000元,中醫學生400元(老師義務教學,扣除場地費用等成本後,餘數撥入弟子基金)

獲李大夫確認錄取者,學費於課程第一天繳交。

 

 

報名方法:請進入填寫表格報名,接納申請將會收到電郵通知。

弟子報名或申請成為弟子:【按此報名】(已經截止報名)

 

如有查詢,請直接與李大夫聯絡:【李博士中醫教室】

截止報名日期: 2017年12月23日(週六)


IMAG5389

【李大夫招收三類弟子】

 

李大夫每年將會兩次公開招收弟子,於2017年9月招收了首批弟子共86人,現招收本年度第二批弟子。注意:本次招生只招募最多20名記名弟子。

 

招收弟子對象:中醫學生(本科或以上)、中醫師

三類弟子分別為:記名弟子、入門弟子、入室弟子

各類弟子的概念、要求與招收條件,請參閱【弟子園地】

 

(發出通告:2017年11月26日;12月28日更新)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黃帝內經》冬季養生的三大法則

過了立冬(每年的11月6-8日),冬天就來到了!

冬季生活有甚麼注意事項?不妨看看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的提醒吧——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3199201239_80d0c972c6_z

(圖:Flickr

 

冬季天地之氣趨於收藏、閉藏,大自然可出現冰天雪地、萬物乾枯的景象,這是由於陽氣的收藏,藏於大地之下,人體亦相應,養生的首要法則是,減少對陽氣的干擾。冬季的生活方式要比秋天更加收斂,而與夏季外向的生活截然相反!在《黃帝內經》之中對於冬季的養生,提出了三大法則:

 

一、早睡晚起

 

原文說:「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冬季是一年四季之中,最宜睡多一點的時候!應當早點睡覺、晚一點起床。這裡沒有提到要睡多久,但有一個提醒,應該在日出之後才起床,而相對於之前三季,則是應當日出之前起床了。

 

平常我們都提倡「早睡早起身體好」,到了冬天確是不一樣,應當「早睡晚起」,這是城市人所不習慣的,因為生活工作的關係,往往一年四季都是一樣的生活規律,可是順應四時的健康生活,到了冬天應該要刻意減少工作,早點上床休息,那就減少耗損人體陽氣,順應自然規律。

 

二、避寒少動

冬季是收藏的季節,就好像人一天之中有工作時,也有睡覺休息的時候,冬季就像是一天之中的晚上,應當減少活動,更多休息。

 

原文說:「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在生活中,冬季寒冷,要避免受寒、注意保暖,這雖然是基本常識,但其實也不容易做到!因為人並非在冬季就要冬眠整天睡覺,冬季還是需要工作活動,這是一種「動態平衡」,需要活動但也避免太過。

 

這裡提到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無泄皮膚」,這可以理解成運動應該避免「出汗」,尤其是出汗之後毛孔疏鬆,正是容易受寒的原因。當然現在很多人冬季還會去做運動,身體強壯者其實也是可以的,身體弱者就要注意運動後的保暖避風寒了。

 

三、減少思慮

原文說:「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冬季要收藏的,不單是身體活動減少,而是身和心也要減少耗損,頭腦的思想也要放緩,想得多也是一種精神勞累啊!這段話的形容很有趣,「志」就是心中而念頭、記憶,《內經》提醒要讓自己的思想念頭減少,需要藏伏起來,就好像所有事情已經明白、已經得到了那樣,不用解釋甚麼。但人怎麼會明白一切?其實,更重要是放下「執著」,想不通其實是無所謂的。

 

這也是都市人不容易的事情,人們一年四季也要工作,到了年底很多時還是更加繁忙。其實《內經》也沒有叫人甚麼都不想,或者也是提醒我們要「活在當下」,減少想著過去、未來的事情,專心做好現在,感恩現在已經擁有的東西,減少慾望,也就是這段話的精神所在。

 

 

春季病冬預防

《黃帝內經》還提醒我們:「 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如果冬季沒有做好養身,腎就容易受傷,容易出現腰膝酸痛、小便不利、水腫等毛病,也可以得到寒冷的病證,怕冷、手腳冰冷。冬天沒有養生好,不單當季出現問題,更會導致春季出現毛病,到春天身體軟弱、百病叢生。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開始已經不健康了,怎麼可以舒服活下去?

 

冬季養生法則的重點是一個字:「藏」,身心也要收藏,讓自己閉藏起來,無論生活作息,社交、運動、思想,也減少活動。所謂「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好好過冬,是為了下一年冬去春來的時候,積蓄更多力量去有一個好的開始。所以,我們應該好好感謝冬天的嚴寒,提醒我們要好好愛護自己。

 

 


「望神療癒師」系列課程

 

你希望可以讀懂自己身體,看懂他人的疾病嗎?

你希望可以看穿別人的心神、情緒、性格嗎?

你希望可以療癒自己、療癒他人,成為一位療癒師嗎?

你希望獲得終極健康嗎?

李宇銘博士精心策劃「望神療癒師」系列課程,以冀推廣整全醫學概念,透過學習「中醫核心理論」、「望診方法」與「形神醫學」等三大範疇,從而掌握如何透過望神而療癒自己、療癒他人。

fb-%e5%b0%81%e9%9d%a2%e5%9c%96_%e6%9c%9b%e7%a5%9e%e7%99%82%e7%99%92%e5%b8%ab%e7%b3%bb%e5%88%97%e8%aa%b2%e7%a8%8bsmall

望神療癒師系列共有三大課程,包括兩個必修課程與一個選修課程:

 

必修課程:

  1. 中醫形神醫學基礎(5堂課、15小時)
  2. 中醫望診基礎:《黃帝內經》明堂診法(5堂課、15小時)

 

選修課程:(以下兩個課程之中二選一)

  1. 上醫養生法理論與應用(6堂課、18小時)
  2. 古中醫學核心理論與應用(6堂課、18小時)

 

完成以上課程者(共48小時課堂),可獲「望神療癒師基礎證書」,其後可參與進階學習與考核。

 

李宇銘博士,將在「大醫道」定期開設以上課程,未來課程時間為:

【上醫養生法理論與應用課程】

2019年11月13、20、27日;12月4、11、18日(逢週三,共6堂課、18小時)

時間:晚上07:30 – 10:30(10:00-10:30為課後討論,自由參加)

地點:大醫道

地址:太子彌敦道789號健峯保險大廈3樓301室(太子地鐵站E出口步行1分鐘)

地圖:https://bit.ly/2YjOnXb

名額:限收40人,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對象:

✓ 適合初學者,對中醫完全沒有認識的人士,希望入門學習中醫;

✓ 即使對中醫師、中醫學生、不同層次的中醫愛好者亦能從中獲益啟發。

學費:港幣3600元

勤快學生獎勵價Early bird price :$3300元(2019年11月1日前報名及交費可享此優惠)

 

課程詳情:http://leeyuming.com/advancehealthcourse201911/

報名:

請點擊進入以下網頁連結報名,填寫報名表格:

https://forms.gle/YWDYVjG2DwaJzwjD8

 

查詢:可透過whatsapp聯絡:5505 7271(可點擊以下連結)

https://api.whatsapp.com/send?phone=85255057271

或在「大醫道」fb 專頁pm留言 m.me/mHealingi

 


 

 【中醫形神醫學基礎(第四屆)】

2020年1月9日(週四)

晚上07:30 – 10:30(10:00-10:30為課後討論,自由參加)

2020年1月12、19日全天(週日)

上午10:00-下午1:00;下午2:30-5:30(5:00-5:30為課後討論,自由參加)

地點:太子-大醫道

學費:港幣3000元

勤快學生獎勵價Early bird price :$2700元(2019年12月10日前報名及交費可享此優惠)

課程詳情:可參考上一屆課程介紹:

http://leeyuming.com/bodyspiritcourse201907/

 


 

【中醫望診基礎(第四屆)】

2020年2月16日全天(週日)

上午10:00-下午1:00;下午2:30-5:30(5:00-5:30為課後討論,自由參加)

2020年2月20日(週四)

晚上07:30 – 10:30(10:00-10:30為課後討論,自由參加)

2020年2月23日全天(週日)

上午10:00-下午1:00;下午2:30-5:30(5:00-5:30為課後討論,自由參加)

地點:太子-大醫道

學費:港幣3000元

 

勤快學生獎勵價Early bird price :$2700元(2019年12月10日前報名及交費可享此優惠)

課程詳情:可參考上一屆課程介紹:

http://leeyuming.com/facialdiagnosisbasiccourse201908/


 

 

同時報讀望神療癒師系列三大課程

可獲獎勵價:8500元港幣

 

報名方法

請點擊進入以下網頁連結報名,填寫報名表格:

https://forms.gle/YWDYVjG2DwaJzwjD8

同時報讀「望神療癒師」三大課程,請先填妥報讀「上醫養生法理論與應用課程」報名表格

在最後一欄「希望以獎勵價同時報讀望神療癒師系列三大課程 」選擇「是」即可

 

查詢:可透過whatsapp聯絡:5505 7271(可點擊以下連結)

https://api.whatsapp.com/send?phone=85255057271

或在「大醫道」fb 專頁pm留言 m.me/mHealingi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李大夫招收首批弟子 暨 「中醫核心理論」課程

為了發揚中醫經典,李宇銘博士決定招收首批弟子,公開授徒。透過建立緊密的師徒關係,因材施教、因能學習,使學問得以承傳。

師承是數千年來恆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傳統的弟子分為三類:記名弟子、入門弟子、入室弟子,現在同時招收三類弟子,學者可按自己的能力和時間報名。

DSC09769

【李大夫招收三類弟子】

 

招收弟子對象:中醫學生、中醫師

 

第一類、「記名弟子」

概念:記名弟子是記錄在老師名冊上之學生,嘗試體驗師徒關係。

弟子要求:愛好學習中醫經典,希望將所學知識與他人分享。

招收條件:完成記名弟子入門課程,踴躍參與課後討論。

學習機會:參與弟子的網上內部學習群組,互動討論;可參與李大夫後續的《傷寒論》以及望診課程。

 

第二類、「入門弟子」

概念:入門弟子是正式師徒關係之開始,踏進老師學問之門。

弟子要求:願意付出時間學習參與討論研究,提升自己水平,志願推廣仲景醫學。

招收條件:協助整理老師的課堂錄音,協助編寫文章與著作,組織各種學習與推廣活動。

學習機會:參與老師的經典研究,以及每月最少兩次學習小組,與老師制定個人學習目標,互動學習。

 

第三類、「入室弟子」

概念:入室弟子是與老師成為夥伴,一同學習生活之密切同修關係。

弟子要求:志願全面繼承老師的學術思想,願意改變自己成為更好的人,以成為上工為目標,正心修身,成為身心靈之醫者為願景。

招收條件:需要能夠最少背誦《傷寒論》前一百條條文,熟悉老師的《傷寒原意》三書的理論架構,通過老師口試考核。

學習機會:跟隨老師門診學習或工作,與老師一起緊密聯繫,在生活上互相提點。

 

 

備註:

三類弟子,就好比現在大學學中醫的過程,記名弟子像是大學課堂的旁聽生,入門弟子像是正式入學的本科生,入室弟子像是跟隨導師學習的研究生。

三種弟子並非一定循序漸進階梯,可以直接報名成為入門弟子、入室弟子。

古今師徒概念不同,現在弟子並無必然的要求,無拜師儀式,亦非終生制度,也可以同時跟隨其他師門。成為弟子者,將會李大夫網頁上公開姓名,亦可按彼此意願隨時解除師徒關係。

三類弟子之說,是自古已有之說,可參考這篇文章解說:「記名弟子、入門弟子、入室弟子

 

報名方法:

透過facebook遞交一篇短文給李大夫,說明希望成為哪一類弟子,簡單介紹自己,以及希望成為弟子原因,並附上一張一個月內拍攝的個人近照。

請透過「李博士中醫教室」facebook專頁pm留言報名:https://www.facebook.com/Dr.leeyuming/

 

截止報名日期

2017年9月1日(週五)【已經截止報名

DSC09777


 

 

【中醫核心理論課程】

 

在三類弟子之中,現階段主要招收記名弟子。要成為記名弟子,必須先完成10月份舉行的「中醫核心理論課程」五次課堂(共10小時),踴躍參與課後網上討論。

 

日期:10月3、10、17、24、31日(逢週二)

時間:晚上8:00 – 10:00(7:30開始課前討論,自由參加)

地點:在油尖旺區,將於弟子群組公開

課堂內容:中醫核心理論——醫聖張仲景醫學理論入門。深入淺出講授李宇銘博士的最新研究成果,其博士後的研究報告題目「張仲景病因病機理論研究」,是張仲景醫學理論中的背後理論,以是中醫理論的核心思想與基礎知識,可以直搗黃龍,舉一反三。

課堂安排:第一、二堂:氣、陰陽氣;第三堂:病因與發病;第四堂:邪氣與客氣;第五堂:病位。

費用:中醫師500元,中醫學生250元(費用為場地費用,老師義務教學,餘數撥入弟子基金)

報名方法:同上。透過Facebook報名成為記名弟子,即等同於報名參加此課程。

報名其他兩類弟子者,亦可報名參加此課程。

獲李大夫確認可錄取者,於課程第一天繳費。

完成五堂課程者,將自動成為記名弟子。

 

 

(發出通告:2017年8月15日;更新:2017年9月3日)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黃帝內經》秋季養生的三大心法

過了立秋(每年的8月7-9日),秋天就來到了!
秋季生活有甚麼注意事項?不妨看看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的提醒吧——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圖:Flickr
秋季天地之氣開始收斂之時,這時候 ,生活方式要跟之前春夏要有很大改變了,開始來一個180度轉向!從向外的生活方式轉向內。首先生活上要多注意休息:

秋宜早睡

相對夏季時「夜臥早起」,到了秋季就開始要早點去睡覺了!可是初秋其實還是像夏天一樣炎熱、日落較晚,人還是習慣晚睡覺,所以秋天要有意識地早一點睡了。許多人都有這種體驗,在立秋之後,睡覺時間和生活即使跟之前一樣,就還是覺得睡不夠,這就是因為秋天的氣開始收斂的原因,氣不夠向外,人就比較疲累。 早睡究竟要多早?《內經》說:「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大概與雞的作息差不多吧!那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雞會日出前就起床把你叫醒了!)這對於很多人來說,算是很高的要求!這也可以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比之前夏季要早睡吧。重點是跟自己相比,本來在夏季幾點睡覺,到了秋季就要開始逐步提前一點。

秋季三點養生心法

在《內經》之中對於秋季養生,沒有很具體說明要做什麼方法,卻排列出三點「心法」,希望我們可以「舉一反三」:

1)思想安寧

原文說:「使志安寧,以緩秋刑」,秋天的特徵就是開始從熱變涼、從濕變乾的過程,這時候身體容易不適應而出現毛病,怎樣適應這種改變?最緊要是讓自己的心志變得安寧,「志」就是指意志、思想,也包括了我們的記憶、情感,就是說入秋天了,各種情志都要放緩一點,不像夏天那樣熱情奔放,這樣可以幫助身體較好適應夏秋的轉變。 為甚麼這樣會比較好轉變?中醫上情志都會影響人的氣流通,夏秋轉折期間人的氣血從向外轉而向內,這時候就需要好好休養,減少對身體的干擾,好讓身體轉變自然完成。

2)收斂心神

原文說:「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秋天自然之氣開始收斂,但是人體之氣未必能夠跟得上自然的節律,往往身體還是像夏天那樣,體內的陽熱之氣較盛,所以到了秋天的時候,人體還是在夏天的狀態,氣血比較亢盛。 怎樣可以加快身體順應自然的改變,跟上秋天之氣而變得平和?這裡提到要「收斂神氣」,我們的精神要比較收斂了!跟夏季比較而言,夏季我們比較活躍好動,到了秋季,雖然通常是一個舒適適宜郊遊的季節,這時候的心態就要逐步收斂一點,讓自己準備進入冬天收藏的狀態。

3)轉向入內

原文說:「無外其志,使肺氣清」,秋天這種天氣變化容易傷肺,可以得到咳嗽氣喘等病情,這也跟夏秋這種轉變有關,人體的氣還是像夏天那樣向外,而自然界之氣開始收斂,天與人之間一者向外、一者向內,造成不和諧,肺就首當其衝了。 怎麼可以緩減秋天的肺病問題?這裡提到我們要將意志「不要向外」!意思就是開始要將我們的意志轉向內,這是甚麼意思?比如外向跟內向的人,外向是比較活躍,內向則是比較內斂安靜、多感受自己內心和身體的感受。
以上三點心法,方便記憶,分別是指體內氣流動的三個面向,第一個人體的氣要平和,第二個是氣要向內收斂了,第三個是從反面提醒氣不要向外去。 這三點其實是統一的,也是提示情志養生的重要性,進入秋冬的首要法則是一個字:「靜」,相對於春夏的「動」而言,春夏養生有許多事情可以進行,秋冬就要相反做少點事了。

冬季病秋預防

《黃帝內經》還提醒我們:「 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如果秋季養生沒有做好,首先肺就容易受傷,冬天就容易得到腹瀉等腸胃病,冬天想要更好收藏休養就更難做到了! 一個人冬天怕冷受寒,原來跟秋季養心有密切關係。這裡特別指出,秋天如果還是像夏天那樣生活,沒有更好的讓身心休息,這個轉折的時機沒有把握好,之後都很難恢復。這就好像睡覺那樣,如果我們一開始睡時睡不好,那就很容易影響一夜的休息。 以上三點心法,說起來都很簡單,卻是城市都市人容易忽略的。城市裡面四季感覺不分明,沒有很明顯感覺到夏秋的變化,一年四季的工作生活規律都差不多,如果我們要健康,那就要更主動的去順應自然了。

 nsl486-viva-voce01

甚麼是身心靈綠化?

【綠色生活教育基金主席撰文】

「推動身心靈轉化,幫助人實踐綠色人生」,是本會的使命。這裡提到「轉化」為「綠色人生」,可簡稱為「綠化」,就是指轉化為遵循自然規律的生活方式。那麼當中的「身心靈」是指甚麼?為甚麼我們強調這三方面?這牽涉我們的基本信念,以下想用傳統與現代的角度作一些解說。

 

 搜狗截圖20170724220740

「身心靈」是近年流行的說法,過去多說成「身心」或者「心靈」,三者結合,是為了更強調三者合一的緊密關係。

 

「身」就是肉身、形體,是物質層面的。人不是機器,人如果死掉,只有肉體很快會腐爛,這就讓我們知道,肉體是依靠背後的無形部分來存活。身必須要跟心靈結合在一起,如果分開了,那就基本上不是「人」了。

 

「心」就是心智、心思。它不是指肉體中的心臟,而是形而上層次的心,如成語「心不在焉」、「心無旁騖」的心,也是中醫上的「心主神明」的心。心能夠產生各樣的感覺、情緒、思想,在《黃帝內經》中說:「任物者,謂之心」,心負責「任物」,就是接納、承擔各種事物的能力,亦即是指我們的心,能使我們認識世界。透過我們的身體,我們可以接觸到各樣事物,但是要認識事物,產生各樣思想情感,那就是心的作用,心透過身就能夠產生人的各種能力。故此在中醫上,認為「心為君主之官」,心就好像皇帝統領國家一樣,掌管人的一身。

 

「靈」就是靈性、靈魂,又或者傳統上又稱為「神」、「神靈」、「精神」,如在《大戴禮記》說:「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兩者含義基本互通,如傳統上多稱為「心神」,現代則習慣稱為「心靈」。靈是人的無形部分、無形的身體,一般肉眼看不見,屬於非物質的身體。靈在我們肉體形成之前已經存在,透過天地之精氣而生,《黃帝內經》說:「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神進入了人的身體之後,可以再分為魂和魄,然後藏在心中,行於周身。中醫上說的「心主神明」,意思就是神進入到人的心中後,人就能夠「運作」了。

 

「靈」跟心有密切關係,心是我們的神靈所產生出來的,神靈又是藏在心,透過心可以持續的認識這個物質世界,故此心就是連接物質與非物質世界的重要地方。而「靈」最特別之處,他是來自天地,與天地相通,本身與萬物之氣是一體的,當神來到人的肉體之中,跟天地分隔開來,局限了自己,就變成了人。如果你問「我是誰?」人的靈才是更根本的我。

 

「身心靈」三者本來是合一的,如果能順應自己的心靈來過活,那樣的生活自然是綠色的、順應天地的。但人們也經常分開三者,常見的是將身體跟心靈分開,如治病只是治療肉體,或選擇食物只考慮肉體需要;也有人只重視靈性而忽視身體,那就是「離地」的生活,身心分離落不到實處。

 

提倡身心靈,其實重點是回歸「心靈」對身的價值。例如為甚麼要常常做靜心?那就是當我們安靜下來的時候,才能體會自己的心、跟自己的靈連接。尤其是靈是跟萬物相通,本身無所不知,當我們安靜下來跟心靈合一,我們就能夠「接通天地線」,不單明白自己的根本想法,更能得到一切問題的最佳答案。

 

明白身心靈的含義,你自然會明白,為何實踐「綠色轉化」,必須要三方面共同入手了!

 

李宇銘博士

綠色生活教育基金Club O主席

本文原載於2016年07月Club O會訊《生機健康》第120期

 

 【本文節錄的錄音短片】(廣東話)

0001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怎樣才是綠色生活?

【綠色生活教育基金主席撰文】

提起綠色生活,都市人想到的畫面是:一個人身穿純色的衣服,吃著有機食物,拿著環保袋子,帶著廢膠廢紙去回收,喜歡光顧有機店的產品,假期就到郊野去遊玩……這樣的圖像,某程度上是一種廣告式的洗腦,營造「綠色」是中產以上階級的玩意,一要有錢、二要有空才能參與,草根百姓的生活就變成灰色、無緣參與了。如果綠色生活變成了現代社會的另一種消費文化,這種綠色還不是真綠。

 

8865881833_ba736567d5_z

(圖:Flickr

 

綠色就是自然簡樸

綠色生活的典型例子,有些人生活極為簡樸,居住在鄉郊自然環境,生活不用電器、電子產品,用柴火煮食,自己耕作,不用各種一次性的物品紙杯紙碟膠袋,不用化學清潔劑洗頭水牙膏洗潔精,不用錢買新的衣服,穿的都是別人棄置的東西……這樣的生活過得非常「深綠」,可是能夠做到這樣程度的人不多,反倒讓我們忘記了,這才是真正的綠色自然生活。

記得小時候的生活,家住廉租屋,生活節儉,家中的床都是父親自己用角鐵和木板搭建的,家裡的傢具都是撿回來的,自小每逢經過樓梯口的垃圾房,都會看看有沒有寶貝可以帶回家,此習慣至今仍難改變,每逢經過垃圾房也總有「心癮」要看一看。

想起來,這種小時候的教育,不正是一種綠色生活的基本觀念?節儉、惜物。小時候的生活環境,坦白說並不覺得艱苦,反倒是一種遊戲,覺得到處有寶藏,可以發揮創意建立自己的家居,生活每有驚喜。從這角度來看,其實在經濟相對不富裕的時候,很多人已經不自覺地實踐綠色生活了。

 

3134030082_2b10dbe039_z

(圖:Flickr

 

綠色生活重在一心

本會推崇的「綠色生活」,我們認為綠色代表自然、生機,綠色生活即遵循自然規律的生活方式,從而達致健康人生。綠色與生活,前者強調內心,後者強調實踐,換句話說,先要有綠色的心、綠色的想法,我們才會實踐這種生活方式。

綠色生活即是順應自然,本身人在自然狀態是自在自足的,自然得到一切所需,當身心滿足,我們的需要就少。綠色是相對於灰色而言,破壞地球、不能持續的生活方式,為甚麼會出現?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內心的不滿足,苛求無度。諺語說:「快樂不是在於擁有得多,而是在乎需要得少」,綠色與否全在一念之差,又所謂「苦樂全在一心」,如果我們內心得到滿足,即使過著簡樸的生活,我們也不會覺得艱難;如果內心不快樂,我們實踐的綠色生活,只是另一種消費而已。

當然綠色之中也包含了不同的顏色,例如深綠、翠綠、青綠、淡綠,綠色生活並非是「零和一」的問題,它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理念、理想,是每個人也應該追求的方向,是回歸幸福人生的目標。人人也在這條路上,按著自己步伐前進,無論是哪一種顏色,更重要是自我的轉變,讓生活多一點綠化。

實踐綠色生活,首先從改變心態開始,當我們能夠允許自己內心容易充滿喜悅,活出小孩的天真單純品質,那樣綠色生活就距離我們近一點了。

 

 

李宇銘博士

綠色生活教育基金Club O主席

本文原載於2016年05月Club O會訊《生機健康》第119期

 

0001 (1)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夏季容易受寒?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很多人也明白到,夏季比冬季更容易受寒!一般人覺得夏季天熱,應該容易得熱病,因此宜多吃消暑的食物,宜涼快避免中暑。這當然是基本常識,夏季天氣太熱不好受,可是中醫的理論相當有趣,寒熱的問題不是那麼機械簡單,並非天熱就人人都會得熱病,相反天熱更容易令人著涼。

1602375_aa589c28a06a3501a17df407b8e86560

(圖:信報網站

 

基本的原因,夏季往往有寒冷的環境。例如香港大城市的夏季,到處都開冷氣,大商場、地鐵巴士,冷氣往往開得很大,尤其出入戶外戶內的時候,溫差之大,就像突然從夏季進入了秋冬,平常身體虛弱的人也容易在「轉季」的時候感冒,這就是類似的情況。

冬季時我們通常會穿多一些衣服避免受寒,夏季則容易掉以輕心,衣服不夠就容易著涼了,所以現在很多人都習慣,夏季的時候還帶上外套。

夏季易生腸胃病

就算不是大城市,即使在自然環境也可以受涼,夏季夜晚也會有清涼之時,或因穿衣不夠,貪涼吹風等,所以中醫上有「陰暑」病,就是指夏季暑熱之時因為吹風受涼而導致的病情。

進深一步解釋,更內在的原因,是夏季的時候,自然界的陽氣蓬勃在外,人的陽氣亦是一樣,體表的陽氣旺盛,故此人體偏熱,容易出汗。汗出之後腠理汗孔疏鬆,因此人就容易受風著涼。相反在冬季的時候,陽氣潛藏在內,人體皮膚毛孔緊密,因此冬季反而不容易著涼。

夏季是腸胃病容易流行的季節,消化不良、腹痛腹瀉、食物中毒,較常在夏季發生。這種情況,也是跟夏季容易受寒有關!基本的原因,也是因為夏季天熱,人們喜歡貪涼飲冷,寒涼飲食容易直接進入體內,使腸胃受傷。

 

睡覺蓋肚免著涼

進深一步解釋,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說:「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就是說一個人在春天受風,到了夏天就容易得腹瀉等腸胃病,為甚麼會這樣?這是因為如果一個人在春天的時候受風,風的特性是活動流通的,那就使人的氣血偏向外走,就好像潮水那樣,如果一個人身體本身氣血不足,那麼他體內的血氣就容易更虛弱了,到了夏季熱盛的時候氣血更加走向體表,於是體內的血氣就更虛,胃腸虛弱就容易得腸胃病。

在另一部中醫經典《傷寒論》之中,又說了類似的話:「夏月盛熱,欲著複衣……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這也是告訴我們,夏季的時候因為熱氣太盛,使人的血氣偏向外走,導致體內尤其是胃腸容易虛弱,寒氣就容易直接進入體內胃腸了。

因此,夏季雖然天氣這麼熱,也要注意避免受寒!記得小時候長輩都會提醒我們,睡覺要蓋被子,最少也要蓋著肚子,原來當中隱含著養生智慧。

 

 

載於2017年7月7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WhatsApp Image 2017-07-07 at 6.26.04 PM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禪食」是甚麼?

【綠色生活教育基金主席撰文】

「禪食」本來只是一個活動的名字,是香港素食學會(綠色生活教育基金、Club O的前身)自1995年成立以來,每星期舉辦的一個活動,目的為了推廣素食。初時只是每週一次週六的「免費午餐」,至今已經發展至一週三次,有人說這個世界上“No free Lunch”,我們卻創造了奇跡,數萬人參加過我們的禪食活動,生命因此得到轉化。

 

23395683199_f4c4db322e_z

禪食即寧靜地吃素

「禪食」又不只是一個素食聚餐,在我們推廣素食的過程,發現只是飲飲食食是不夠的,如果不能夠安靜下來吃飯,就難以體會得到食物的滋味。因此我們就將這個活動的方式,制定一個基本規則,就是寧靜地、禁語享用一餐素食。這種方式,很快得到許多正面迴響,參加者覺得一試難忘,沒想到原來很多人從沒試過安靜地吃一頓飯!原來只要專心地吃,就算是一份簡單的食物,也能吃出滋味與幸福。

這也是「素食」本來的含義之一,《說文解字》說:「素,白緻繒也」,「素」本指沒有經過染色的白色絲綢,因此素食的傳統意義,即是簡單、樸素、潔淨,最根本的飲食方式。「素食」就是與現代的「美食」相對,美食是追求更豐富、更複雜、更多味,而素食是走截然相反的路,是追求減少,所謂「快樂不是來自擁有得多,而是來自需要得少」,簡單自能吃出美味。

我們將這活動取名為「禪」,「禪」即是靜慮之意,提倡素食背後的理念,透過素食回歸簡樸。

30320339963_c96f5ea213_z

 

禪食是飲食的修行

「禪食」這項傳統活動,舉行了約20年的過程中,不斷演進,至今在我們的心中,已經成為一種文化、一種飲食方式。禪食不單是我們獨有的活動,禪食已經變成飲食的修行,透過飲食提升身心靈的層次,是你我可以在日常飲食中實踐的方法。

飲食並非只在乎食物,吃的態度比食物自身更為重要。食物一方面會影響身心,身心的狀態更是決定我們的飲食健康。吃飯過程不說話只是一個基本點,還有很多例如:細嚼、慢食、惜福、無執、感恩,如何專注、減少雜念?如何透過飲食提升自己的喜悅?如何選擇食材?如何烹調?如何洗碗切菜?……食物只是飲食之中的一小部分,懂得「怎樣吃」比「吃甚麼」更為重要。

23681215781_75455e60a9_z

透過飲食回歸身心

我們吃東西,很多時並非因為身體真的需要,飲食變成了一種習慣,一種交際應酬的方式,又或者處理自己情緒的工具。當我們忘記了飲食的真正目的,這樣飲食就常常出錯,身心無益,就好像我們忘記了目的地在哪裡,怎能選擇正確的交通工具?透過禪食,幫助我們在飲食過程中達致「身心合一」,用心的去吃,才能吃出終極的健康。

如果您還未嘗試過本會的禪食活動,鼓勵您踏出一步,保證你一試難忘!

 

李宇銘博士

綠色生活教育基金Club O主席

本文原載於2016年03月Club O會訊《生機健康》第118期

 

0001 (1)

(Club O每逢週四晚、週六午和晚舉行免費禪食活動,歡迎參加,詳情見本會會訊《生機健康》。)

 

搜狗截圖20170701142356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為何無需「反疫苗」?——跳出框框的5個中醫觀點

【李宇銘博士撰文】

 

近日「反疫苗」的問題又再成為輿論熱點,就連香港的主流媒體也作專題報道,可是當中還是用了「正反雙方」的角度討論疫苗問題,如此爭執不下,各不相讓。(參見香港TVB新聞透視節目:《疫苗打不打?》2018-02-17

 

6792819478_ce19ec1b85_z

(圖:Flickr

 

很多事情都難以分對錯,一個人頭腦裡面可以有不同思想,你可以支持反方又同時支持正方。關於疫苗的問題,我們無需要去反對它,而是看到問題後再超越它,看到當中的概念局限,跳出框框。

 

實在無需要「反疫苗」。就好像人們不看西醫去看中醫,當他們指出西醫的一些問題,你就可以說他「反西醫」嗎?不是,西醫也有許多好的地方,這其實是另一個選擇,未必是優劣勝負好壞之分,而是站在不同角度看問題,因此不希望變成二元對立。

 

以下主要站在中醫的角度,提出五點宏觀討論,一起來超越疫苗的概念限制。

 

一、中醫主張「種痘」?

 

討論疫苗的時候,常常有人提起,疫苗概念是從中醫來的!說中國的「種人痘」方法,啟發了英國種牛痘的方式。還經常提到清代已經有四種種痘預防天花的方法,例如:穿上天花患者穿過的衣服;將天花患者的痘漿液蘸到健康人的鼻孔中;將天花患者的痘痂乾燥磨粉吹入健康人的鼻孔等等。甚至有文獻指,早在唐代已經有「種人痘」的相關記載。

 

無可否認,中國古代是有這些記載和方法,這也是我們中國人自豪的地方,面對疾病努力採取預防的方法。但是不可不提的,這些方法雖然可能啟發了西醫的疫苗,可是這跟疫苗的思想相差甚遠。

 

最大的差異,傳統中醫上用這些「種痘」的方法預防疾病,是真的會讓人「生病」的!它不是為完全為了預防「不生病」,而是真的希望讓健康人早點患病,如果主動去生病接受挑戰,我們就在可掌控的情況下接受治療。

 

傳統的方法,不會百分百保證被接種者的生命安全,不會如現代的疫苗強調自己是安全的。其實如果我們願意接受,疫苗可能會有不安全之處,讓接種者自行考慮風險,那麼疫苗的問題就自然不存在。

 

在傳統中醫的接種方式,如果接種者在接種後生病了,那就是一種直接判斷「療效」的方法,可以得知能預防發病的機會較大。這與現代疫苗注射之後的情況不同,注射疫苗之後一般難以個別得知效果。

 

因此,傳統種痘的方式,所採取的態度是:小病是福,小病是鍛煉,主動令身體產生疾病,而非如疫苗的態度,努力避免生病。

 

再者,傳統中國的「種痘」方法,採取的方法是較為安全的,從身體外部讓人染病;現代的疫苗,則是直接將病原透過注射進入體內,這就有一定的風險,就好像口服藥比注射藥較為安全,即是同樣道理。

 

二、中醫預防疾病的態度

 

注射疫苗的目的是預防疾病發生,可是注射疫苗亦非靈丹妙藥,西醫上亦會明白,並非注射了疫苗就可以一勞永逸、掉以輕心,仍需從生活上注意健康。

 

中醫角度看疾病的發生,總是三類原因:外因、內因、不內外因。亦即是疾病發生的原因,總是與環境因素、情志,以及其他原因如飲食、勞倦、外傷等因素有關。在中醫上看,一種病發生了,就算它是嚴重的疾病,我們總要找它發生的原因,而非不管如何,直接壓抑了該疾病就算成功。

 

一般疫苗的研究報告,會從宏觀的流行病學調查去看,某個地區發生了某種病,然後使用疫苗之後,該病的發病率就大大下降,相對於其他沒有注射疫苗的人群發病率降低。當然這些研究報告,也能說明了疫苗「有效」,我們也無需否定,只是這種有效是要「打括號」的,因為這種研究的視野是只看到兩方面的關係,一種病沒有發生,總得跟各種因素有關,尤其是在中醫的角度看,可以跟社會、風俗、文化、氣候、水土、飲食、生活作息、情緒、思想……甚至仔細一點說,可以跟某地方的歷史,政府政策,人民的集體情緒、集體潛意識都有關係!如果疫苗的研究,可以多從這些整體方向進發,那樣可以令人更信賴。

 

如果我們只是去觀察一種病被疫苗「消滅」了,那樣在中醫的角度來看,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們要注意跳出這種疫苗的框框,掌握全面的健康思想。

 

三、疫苗有甚麼問題?

 

西醫認為疫苗可以有效預防疾病,尤其是一些嚴重的疾病。疫苗的最關鍵問題,在於疫苗的機理。疫苗一般是採用滅活、減毒活或者死了的細菌病毒,誘發身體產生抗體,從而預防疾病。

 

這種想法理論上是可行的,也肯定會有有效的時候,可是也可能會帶來問題。這個疫苗的「活性」(毒性),怎樣可以剛剛好確保有效?如果活性太輕,那就沒有效果,預防不了疾病;如果活性太強,那就直接導致人得了該病!這中間如何調配,達到「剛剛好」,這就最令人頭疼了。

 

尤其是面對不同人種、不同的體質,難以確保一種疫苗能夠適合所有人。一群人之中,總有人身體比較弱、或者有特殊體質,假設一個疫苗在100萬人之中,只會讓一個人得到嚴重的副作用甚至死亡,那麼我們是否就可以因為99.9999萬人的健康,而犧牲了一個人的利益?這是一個爭議不休的醫療道德的問題。

 

當疫苗用於整個人群的時候,就可能會出現問題。如果沒有起效就反而還好,如果反而出現了激烈反應,那就後悔莫及。就好像同樣吃某些食物,就是某些人吃了會敏感受不了一樣,疫苗是一種藥物,當然敏感的機會比食物會更高。

 

疫苗強調的是整體社群的保護,而中醫強調的是個體化的差異。這也好像是西藥副作用的問題,一種藥物只是針對一種病的時候,它對身體其他部分可能造成傷害;當疫苗的效果,是需要整個社會大部分人一起使用才能起效,可是整個群體之中不同人有不同的體質狀況,當疫苗只是針對某種病,它對於群體一些部分就可能造成傷害。

 

四、疫苗真的有效?

 

疫苗是透過某種病「沒有發生」去說明自己有效,比如說:你學習了一個防火知識課程之後,那麼你家裡就沒有發生火災,我們可以說明這就是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嗎?又或者說你吃了某種營養補充劑,於是你就沒有缺乏該種營養嗎?雖然這可能有關,但是也很難排除其他各種因素。

 

疫苗的研究正是處於這種尷尬局面,它與其他藥物不同,藥物的研究可以清晰說明「療效」,以病情有沒有治癒作為清晰的判斷標準,可是疫苗針對的是病還沒有發出來的時候,那麼用了疫苗是否就能達致防病效果?

 

疫苗的效果,往往是透過流行病學調查去說明,流行病學的調查資料雖然客觀,卻可以有不同的主觀解讀。例如世界上骨質疏鬆發病最多的國家,正是最多人喝牛奶的地方,那麼你會解讀成:是因為多喝牛奶導致了骨質疏鬆,還是因為那些國家的人多患骨質疏鬆,所以才多喝牛奶?

 

疫苗的研究也是一樣,看到某些地方在注射疫苗之後,某病減少了,也未必可以說明這就是疫苗的效果,這可以因為其他原因,過往不支持疫苗的研究,通常指出某種流行病減少,往往是隨著戰爭過去、衛生改善、教育進步等諸種因素改變,使該病自然減少,而未必是因為疫苗的效果。

 

如果從中醫的眼光看待疾病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也必須要考慮「多因素相關性」問題,而非「單因素必然性」地看兩件事情的關係。這種整體醫學的思想,也是當今西醫逐步提升的轉向。

 

五、疫苗問題突顯中西醫的差異

 

中醫和西醫的思考角度差異甚大。西醫看疫苗,認為這些疾病是由於「細菌病毒」等外來原因引起的,是一種「外因決定論」,是一種「對抗療法」的思想,認為是敵人要消滅它。

 

中醫的角度則是從宏觀的角度,認為人發病的成因,是「內因與外因相互作用,而以內因為主導的」。這就像「物先腐然後蟲生」的道理,好像一個人如果死了幾天,他身體就會腐爛然後長蟲,那麼為甚麼一個健康人不會生蟲?如果在西醫的角度來看,好像是「蟲」傷害了人體,而從中醫的角度看,那就是現因為人體變弱了,「蟲」才會生出來。

 

在中醫第一經典《黃帝內經》中說:

 

「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

 

這亦是《黃帝內經》多次強調的觀點: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如果自己沒有正氣虛弱,邪氣就不會進入人體,人就不會生病。疫苗的問題,重點未必在於疫苗自身,而是在於疫苗背後的理論,它對疾病認識觀念的局限,如果我們能夠跳出框框,明白如何全面地預防疾病,是提升人類健康的更好方式。

 

 

 

結語:為甚麼要注射疫苗?

 

支持注射疫苗,很大程度來自對疾病的恐懼,尤其是對嚴重疾病的恐懼。可是這些恐懼,亦正是西醫上對於某些疾病束手無策的恐懼,於是他們希望透過某些手段去預防疾病出現。本身這動機是好的,可是我們也要記得,自古以來也有許多的傳統醫療方式,對人類健康有莫大貢獻,例如傳統中醫強調的各種「治未病」預防方法,值得我們提倡推崇。

 

 

 

注意:文末再次強調,本文目的並非旨在「反疫苗」、否定疫苗的作用,而是提供傳統中醫學對於「預防疾病」的整全看法,跳出框框思考。感謝疫苗的存在,令我們更加明白怎樣整全地預防疾病。

 


 

延伸討論

網上公開這篇文章之後,收到許多迴響,希望繼續討論相關問題,我也再略談一二:

 

疫苗究竟打不打?

看完這篇文章之後,當然你還會覺得,究竟要不要打疫苗?我想這問題是難回答的,要看你對醫學以及防病方式的理解,也要看是哪種疫苗。我的基本看法,如果你是一個不太懂醫學的人,你對疾病發生有恐懼,而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健康生活,而你又不介意注射疫苗或許會出現副作用,那樣打疫苗是適合你的。如果你是懂得健康生活的人,知道如何全面預防疾病,不擔心自己會生病,那麼看來你不太需要疫苗。

疫苗是一種治標的方式,它不是全面健康的良藥。尤其是針對第三世界地區,那邊的人可能生活環境窮困、戰亂、饑荒,出現了傳染病,你很難在那時叫他們如何改變自己,活得更健康,治標的方式或許是相對可行的。只是在現在大城市之中,許多人的意識提升,知道自己如何健康生活,這時疫苗就未必是他的首選。

 

不打疫苗影響群體?

注射疫苗需要有效的一種基本理論認為,疫苗的作用是要整個社會群體一起注射才會起上作用。如果有人沒有注射疫苗,那麼他們可能會生病,繼而影響其他人。因此應該是要人人也注射疫苗,不應該有逃兵。

這種想法,將疫苗的預防作用,從個人層面提升到整體層面,這種想法雖然本身也是好的,但也掉進另一種困境之中。例如一個社會,有人支持某種政治主張,那麼他認為人人都應該有這種主張,這個世界才會統一和好。當然所有推動政治的人也會有這種想法,希望人人認同自己,可是這個世界上的確有不同的政治主張,如果我不認同你的政治思想,我是否要逼迫接受?如此則屬於強權霸道,高壓管治。真正的和諧,應該是允許不同的政治主張,允許大家有不同觀念,和而不同。

同樣道理,西醫上如果要求所有人都要注射疫苗,才能獲得整體健康,這也是一種單一的想法。在多元的社會之中,可以允許有不同的健康生活方式,接納不同的醫學思想,而非只有一種醫學最好。

如果有人沒有注射疫苗,他生病了之後「傳染」了給他人,這種想法就是上文說的「外因決定論」;如果以中醫學正氣為本的觀點來看,如果人體健康,根本不會被染病。這兩種醫學態度,一種經常將責任交給別人,一種將責任交給自己,兩者截然不同。「別人沒有注射疫苗,我就因而染病」,這種想法總是希望去改變別人,也實在太累人了,與其要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

 

(寫於2017年6月25日)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濕重吃甚麼好?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很多人覺得自己濕氣重,感覺疲倦沉重、周身酸痛、消化不良、大便粘滯、濕疹水腫等等,經常問醫師:吃甚麼可以祛濕?

14169448143_69683fbaee_z

(圖:Flickr

其實,醫師很多時不大願意回答這問題!為甚麼?這就好像家裡牆壁滲水,可是你只是用抽濕機去掉家裡的濕氣,這有用嗎?雖然也算有用,但是卻治標不治本。根本問題不是要去「祛濕」,而是發現產生濕氣的原因!的確,有不少藥物食物可以祛濕,但是你沒解決產生濕的原因,那樣還是沒解決問題。

祛濕的方法有很多種,不一定透過飲食,最好的祛濕方法是——出汗!可是要主動出汗,一般要做運動,或者要在比較熱的環境之中,但是現代社會的生活模式:少運動、多在冷氣環境生活,是導致濕氣重的原因之一,單純改變飲食未必有效。

在中醫上看,濕重的確與飲食有密切關係。身體的水濕是怎樣產生的?從外來的話,就是從環境中感受到濕氣寒氣,而如果水濕是從體內產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飲食!

尤其是飲水太多,就容易導致濕氣過重,可參考過去本專欄文章《濕重怎麼辦?》此外飲食過飽,經常吃滯、寒冷飲食,也容易傷脾胃,導致濕氣內生。

 

飯水要分離

這裡想特別介紹,一個人們經常忽略的原因——吃飯時喝水、喝湯,是造成濕重的常見原因!

老一輩的人經常提醒我們,吃飯的時候不要喝湯,這真是有很大智慧!想想看,陸地上的動物,只有人會一邊吃食物、一邊喝水的,大部分動物都將飲和食分開進行。一邊吃飯一邊喝水,會有甚麼問題?一般人都明白,從西醫的角度會沖淡消化液,導致消化不良;從中醫角度看,胃消化食物需要陽氣,又可以叫做「胃火」,而水屬於陰性,當你需要用胃火去消化食物的時候,你卻經常用水去澆滅這火氣,結果導致胃火減弱!

吃飯時不要喝水,是「飯水分離法」提倡的概念。這裡特別介紹一本書叫《飯水分離陰陽飲食法》,書中教導我們,吃飯的時候不可同時喝水,不喝湯、不喝飲料,也少吃粥、湯麵,飯前飯後兩小時才喝水。

實踐這種飲食方法,一開始的時候或許容易口渴不習慣,這也可以代表身體內還有濕氣,脾胃虛弱產生的水濕,未能流通所導致。當胃裡面的水濕減少,胃火消化能力增強,體內的水濕化開,能夠流通周身,那就自然不會口渴,也能夠解決各種濕重的不適感。筆者見證過不少實踐飯水分離的朋友,對身體寒濕問題有了很大的改善,能夠有效提升人體陽氣。

所以「濕重要吃甚麼好?」的問題,有時候重點不是吃甚麼食物,而是在於飲食的方式,從根本處糾正錯誤,才是祛濕的最佳方法。

 

載於2017年6月9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