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可能綠色嗎?

【綠色生活教育基金主席撰文】

不少人覺得,在城市很難過綠色生活?是否真的如此,我想分享三點思考。

 

2624206966_b1d2898128_z

 (圖:Flickr

第一,香港是世界上難得的城市,擁有大量綠色的地方,大概有四分之三的地方是郊野,而且郊外臨近市區,要去自然環境,從任何市區地方出發,不到半小時能夠到達郊野,這是世界各大城市都難做到的特點。難怪不少外國人,刻意來港旅遊,目的就是為了遠足登山,欣賞這城郊共融的景色。

第二,我們能夠買到各種有機健康食品,以及較為綠色環保的傢具和生活用品,如果你在農村,很難如此方便。可能我們會覺得,農村的生活一定可以很有機自然吧?當然如果你是懂得耕田、自己進行有機耕種的會比較好,但生活的質素、能夠買到的東西當然沒那麼好了,而且也不見得郊外生活的人一定懂得耕田吧。

第三,香港的城市如此密集,也有一個重要的好處,就是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率,人均使用的能源較低。如果是住在鄉郊的人,當然我們想象有些人可以自己砍柴生活甚至不需要用電,但實際上大多在外國生活的人,需要自己開車出外,而且他們的房子更大,也需要在家裡配備更多電器如冷氣暖氣,故此比城市生活更消耗資源。

 

因灰色阻隔了綠色?

當然了,為何我們總是覺得,城市的生活不夠綠色?可能因為我們太方便消費,物質生活豐盛,因而製造大量浪費與垃圾,這的確是城市需要改善的地方。可是這也只是憑著我們眼睛見到的「灰色」之處較多,但實際上,香港綠色的地方比灰色的更多,我們周遭的郊野地方這麼容易觸及,只是我們有沒有去善用?

最難綠色的地方,其實是我們的內心。我們感覺自己的生活不夠自然,以為自己活在石屎森林之中,感覺這是灰色的。實際上,房子並非阻隔我們與自然的原因,就算你在鄉郊生活,都要住在房子之中,問題主要是我們的心,是否能夠順應自然?就像這麼好的自然環境在我們身邊,我們為何不能多去?我們是不是每天都在忙碌著,忙得就連這麼靠近我們的自然環境也遙不可及,真是「這麼近、那麼遠」,那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綠色根本在於一心

我們是不是在忙碌一天之後,就想著要吃多一點?穿好一點?享受多一點?那才是不夠綠色的根本問題——貪慾。有人稱這叫做「消費主義」,為何我們喜歡消費?那就是因為我們內心空虛,總是覺得不足,因此就去購物、吃喝玩樂,以消耗資源為樂,那就是將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地球的痛苦之上。

我們綠色生活教育基金的理念,認為「人應該活得自然、自在、自足」,這三個「自」,其實也是人生的三部曲,活得自然,就讓你感覺自在與自足;倒過來看,只要你的內心希望變得更綠色,那你的生活越簡單就越自足自在,最後你也會過著順應自然的生活。無論從外到內、從內到外,都是我們的「綠化」過程,只要我們想要過綠色的生活,無論在哪裡,城市抑或鄉郊,也可活出綠色人生。有一句諺語說:「如果無法改變環境,那就改變我們內心」如果想要實踐綠色生活,先從轉化你我的內心開始吧。

 

李宇銘博士

綠色生活教育基金Club O主席

本文原載於2016年01月Club O會訊《生機健康》第117期

0001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10. 慢性病即療效慢?

如果仲景再世(十)

——慢性病即療效慢?

李宇銘博士撰文

 

學生:仲景老師,現在很多人覺得急病找西醫、慢病找中醫,對此誤解你有甚麼回應?

 

IMG_7339

(張仲景組畫,攝於河南南陽醫聖祠)

仲景:這問題說來話長。這是你們現代特有的問題,過去我們的年代沒有西醫,無論急性病、慢性病都給我們看,不分中西。

這種想法,很大程度是因為你們的民眾,覺得西醫的療效比中醫快,所以後來才這樣分急慢性病看誰的問題。但你想想看,在我們古代沒有西醫的日子,如果沒有西醫對照,你說老百姓會否這樣說中醫?

 

學生:那自然就沒有這樣比較吧?

 

仲景:人們還是會區分醫師你的療效快慢,應該說,也的確是普遍醫師都療效不快,自古以來「明醫」也都是小數,故此療效快的醫師不多。可是,由於古代的選擇沒那麼多,故此民眾就沒法說急病慢病找誰那樣,如果可以,人人當然都希望可以找一個高水平的醫師吧。

 

學生:這樣看來,這算是現代社會上,西醫給中醫帶來的挑戰。但如果古代普遍醫師的水平也不高,那是否可以說,中醫總體對治病的效果的確是比較差?

 

仲景:需要知道,中醫在判斷療效的準則上看,並非站在「病」的角度而言,例如治療感冒、頭痛、泄瀉、胸痹、痛經等等,「中醫治療這些病的療效怎樣」?或許現代有不少人以此角度作研究,但這也只是一種現象的總結,指出「現在大部分醫師的療效如何」,可是沒有從根本處,指出「中醫學」應該有的療效。

 

學生:那麼中醫的療效應該要怎樣評價?

 

仲景:傳統的評價方法很簡單啊!是以醫師「人」的角度作為評價單位。在《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說:「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上中下工是以醫者的療效作為判斷的,或者倒過來說,療效高低完全等同於醫師的水平高低,同一種病例如「胸痹」吧,如果你給不同水平醫師看,療效都截然不同,那麼如果某地方下工佔了九成,然後你就總結說「中醫治療胸痹療效慢」,這句話又有何意義呢?

傳統中醫是針對醫者的個人水平作療效評價,現代西醫則是針對某一種治療方法用於某種病的療效。這同樣反映著中西醫整體與局部的不同醫學思想,也代表西醫的知識相對統一而易學,每位西醫治療同一種病也療效相近;中醫則不同,其知識廣闊無邊、博大精深,其理論與診療技術的範圍甚寬,醫者所學到的可以有天淵之別,故此中醫不可能以「病」作為療效的判斷。

 

學生:這真是中西醫的不同,難怪常常有老中醫說,不可以用西醫的方法評價中醫。再想請教一下,剛才那段話之中所說的,「十全」多少的「全」是甚麼意思?怎樣才算「有效」?

這是否「有效」的問題,在我們現代的研究之中相當複雜啊!每一種病有不同的指標作為判斷標準,怎樣可以有一種方法統一各種病的「全」呢?

 

仲景:全就是保全、完全的意思,保護人健康之完全,引申之意就是疾病痊癒。這問題相當簡單,沒你們現代想得那麼複雜,那就是「治好病」而已,「十全」就是十位病人有十位能夠治好的意思。

怎樣才叫「治好病」?這個問題本身應該很簡單啊!患者自己完全可以判斷,身體的不適是否存在,難道自己不知道嗎?當然我也明白您們的困惑,十位醫師治同一種病情,人人都說自己有效,怎樣評價高低?又比如一個病人吃藥吃了一年才治好,這是否算是「有效」?這些也跟我們過去的想法很不一樣。

不妨看看《黃帝內經》對於「全」的理解?在《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經言盛者瀉之,虛者補之,余鍚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應,猶拔刺雪汗,工巧神聖,可得聞乎?歧伯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此之謂也。

這一段文字之中,提到如何做到「十全」、達到中醫本該有的理想療效?他形容的是「桴鼓相應」,就好像槌子敲打在鼓皮之上,聲音立刻發出;又如「拔刺、雪污」,好像將芒刺拔出來、或者洗滌污垢一樣容易,是瞬間達到的效果!這均是迅速療效的形容。如果是這麼快的效果,無論是醫生或者患者自己,都肯定知道啊!相當容易判斷的,沒有爭議。我們不像西醫那麼「寬鬆」,那些療效很慢的治療方法也可叫有效,甚至只是控制、抑壓病情的方式,只要是症狀消除了,也可說成是有效。

 

學生:如果凡是「有效」,都是要求如此快捷,那當然容易判斷啊!但這是否只是用在一些輕淺的病情啊?如果慢性病,怎麼可以要求這麼快的療效?

 

仲景:這恐怕還是你們現代的中醫,對自己要求太低而已。不說我自己的意見,一起來看看《靈樞·九鍼十二原》的一段話吧:

今夫五藏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也,猶閉也。刺雖久,猶可拔也;污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夫善用鍼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這段文字提到的「猶刺也,猶污也」,剛剛已經解釋過,這裡還舉出多兩個例子,就像解開繩結、或者疏通淤塞的江河一樣。而且中間還清晰地回答了一個問題:「有些人說得病久了就不能治癒?這是不對的!」如果是有療效的醫師,即使病久也能有速效,故此文中連續舉出四個例子,都強調是在病情「雖久」的前提下,中醫仍應該要有迅速的效果,那才是真正的療效啊!所以,這段話最後的總結,那些說「久病就不能治」的人,只是代表自己沒有掌握到醫術而已。

 

學生:我明白了!我們現在常常爭議中醫有沒有療效,或者是中醫的療效是否夠西醫的好?這些問題,其實根本處的確是我們現代中醫的療效,還未達到你們當時的水平!如果每一位中醫治病,皆是如此,十個病人九位都有即時的效果,就算不需要做什麼統計分析,大家自然會相信中醫了。

 

仲景:你們現代不少人認為慢性病就療效慢,這種想法,正是反映著你們當代的醫師的總體水平,而不是代表中醫自古的理想與能力。記住一句話:「你治不好,不代表中醫不行,只是你能力未夠。」傳統中國文化的各種知識,皆有此特性,強調個人的修為能力。

當然慢性病本身,可以是因為相對複雜而難治,故此容易變成長期病,可是當高水平的醫師面對著長期病,仍是能有很快的效果!就像我書中所記載的方藥,你們後世稱之為「經方」,如果切中病機,那是絕對可以有「一劑知、兩劑已」的效果!這也不是只針對輕病或新病而言,就算是數十年的病情也是一樣的!

 

學生:謝謝您的提醒!或許我們療效慢的病例太多,上工「明醫」太少,我們很少看到如此速效,讓我們「以妄為常」,忘記了中醫根本如此。

老師,可是您的書之中,尤其是《傷寒論》,這不是一部專門論述「急性熱病」的著作嗎?怎麼說慢性病也可以使用你的方藥?怎麼也會有快的效果?

 

仲景:這是後世對我這部書的誤解,的確我的書重點論述的是急病,但這不是我唯一的內容。尤其是我的書,開初的時候是名為《傷寒卒病論》,只是後來流傳過程之中,被分為兩部書《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我書原來的名叫《傷寒卒病論》,後來流傳過程中則被改為《傷寒雜病論》,這個「卒病」和「雜病」的改變,意思就很不同了。原來我提倡的是「卒病」,卒病是相對於「痼疾」而言,卒病即是突然發生之新病,痼疾是指素有難愈之舊病。故此卒病與痼疾的概念,中間是包含了「新病」與「舊病」的含義在內,新舊病只是指時間的新和久,卒病和痼疾則在此基礎上,多了疾病突然發生與經久難愈之意在內。

討論卒病和痼疾的關係,是我整本書的主旨。在《金匱要略》我有一段話:「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卒病是指突然發生的病,這當然值得重視,但是如果卒病加於痼疾之上,用你們現代的話說,本身已經有一些病情或者體質狀況,但又再突然患有新的病,面對如此複雜的問題,該怎樣治療?這就是我全書反覆論述的內容。

實際上我書中記載的病情,大都並非專門討論短期、急性的病。實際上只要切中病機,不管病時新久,療效都是一樣的。例如我在《金匱要略》婦人病篇之中有一句話說:「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為諸經水斷絕,至有歷年……」,後面也提到了,即使面對如此複雜長期的病情,也可以「行其針藥,治危得安」,我是一再提醒,不管病情如何複雜,也是能夠有速效的。

 

學生:你的書對我們來說,不容易看呢!例如《傷寒論》,能夠讀懂前面太陽病篇已經很好了,越是後面越複雜,可能就因此產生很多誤解吧。

 

仲景:臨床就是如此複雜,面對複雜的病情,如何可以疏理清晰的思路,這就是我們需要的思維訓練。這的確是不容易,所以自古上工都是少數,我們在說的「中醫」是甚麼?這就看你自己的要求到哪水平了。

就像你們說的慢性病,其實慢性病的出現,一方面是患者自己不懂養生、不懂幫自己康復,於是病就演變成長期了;另一方面,慢性病也代表整個醫療水平低下,對某些疾病無法快速治癒,於是病就拖長了。這兩者之中,以後者為主要,假設社會上大部分醫師都懂得快速治好病,那麼病人也必然會知道,生病就要趕快應診吧!

所以說,慢性病本身是否存在,其實正是反映著醫師的水平問題。如果醫師水平夠高,尤其是達到了上工未病就能夠診察的水平,那麼病就不會演變成慢性了 。

 

學生:張老師您的想法,認為「慢性病」是由於醫師水平不足,導致療效較慢,因此導致該病演變成慢性,這一點我明白,的確存在這種現象。可是現代「慢性病」的定義,是指病程長而且發展緩慢的疾病,例如心臟病、中風、癌症、糖尿病等病,這些病並非突然發生的,所以說是慢性病,這似乎也並非只是醫者水平問題吧?或者反映這些病的成因是逐步累積而成的?

 

仲景:這還是同一個問題,這些病名首先主要從西醫角度提出,而「慢性病」這種概念也基本上是現代才有,過去我們也沒有「慢病」這種說法,而只有剛才說的「卒病與痼疾」、「新病與舊病」。

病可有快慢緩急之分,但不代表這就用來區分外感內傷。你提出這問題,隱含意思是「慢性病就是內傷雜病」,沒有外感邪氣,故此病情較慢。就如您提到的這些病,你可以說這裡面不可以有外感嗎?外感病不可以延綿多年甚至數十年嗎?甚至說,外感和內傷是截然相反的分類嗎?內傷基礎上可否出現外感?

你們後世的人在讀我的書,以為《傷寒論》是講外感病,《金匱要略》是講內傷雜病,這種分類就已經跟我的原意相差太遠了!我原本寫的是一部書啊,沒說要分開兩類病論述。外感內傷互相兼夾的情況相當普遍,臨床上難以截然區分兩者,因此我的書才合併一起討論,以便深入分析複雜病情。

這些所謂「慢性病」之所以慢性,坦白說,這只是在西醫上對這些病情的療效不足所致。例如說糖尿病是慢性病,西醫上療效迅速嗎?他們可能有藥物可以很快控制血糖,但是病沒有真正好過來,仍然會一直發展,故此病人沒有真正治癒。如果治癒了,病人不需要接受治療,這就不再是慢性病了。

 

學生:明白了!這其實還是我們的問題!如果能夠快速治好的話,根本就不會變成慢性病了。但我想追問,我們也經常說,疾病有三因,內因外因不內外因,比如某病人因為吃太多肉、飲食太過,導致脾胃受傷,如果我只是用藥給他治好了脾胃,可是他的生活習慣沒改變,他也會繼續生病啊?這還是會變成慢性病,我想這也是現代慢性病提倡的一種觀點,他們認為慢性病需要從預防入手。

 

仲景:這種想法跟我提到的沒有矛盾。一位高水平的醫師,除了能夠「治好」病人之外,在未病之前,能夠指出患者的生活致病成因,然後加以提醒預防,這才是治本之道。這在我的書中,也經常提到這些疾病成因,在《金匱要略》開篇就說: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腑臟,即醫治之。四肢纔覺重滯,即導引吐內,鍼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這其實還是同一個問題,所謂「上工治未病」,說要防治慢性病,「上工」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患者自己能夠懂得診察,知道是否容易患有慢性病,那麼這個世界就不會有那麼多病人了!問題就是他們不懂診察啊。所謂「上工治未病」,重點是上工具有極佳的診察能力,能夠在疾病發生之前就發現,因此能夠告訴病人怎樣改變預防。

因此,若要預防「慢性病」,在中醫的角度看,重點不是做更多「宣傳教育」,而是需要培養更多「上工」,才能真正造福人民。

 

學生:真是當頭棒喝!我還一直想著,應該怎樣向老百姓推廣中醫知識,預防慢性病發生,似乎這想錯方向了。

 

仲景:我們想要老百姓都懂醫學,懂得防病養生,這當然是我們美好的願望。可是不可能人人當醫師,要治未病仍是上工的特有能力。只要做好我們自身,提升自己的醫術水平,才能夠真正的幫助人民,才能夠消除「慢性病」。

正如剛才提到,《至真要大論》之中問到如何可以達到療效「桴鼓相應」?岐伯的答案是:「審察病機,無失氣宜」,這正是獲得速效的關鍵,就是我們懂得診察疾病原因的機要,我們看透天地人之氣的運作,才能夠判斷如何預防與治療。

而在《素問·徵四失論篇》也提到醫者為何療效不能做到「十全」的原因:「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這段話從正面的說,如果要有上佳療效,就必須要醫者的精神專精,意志理路清晰,這更是能夠準確診察病情、判斷病機的背後關鍵。

如此種種也在提醒我們,想要提升臨床療效,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醫術能力。所謂「發展中醫」並非在於培養更多醫師、建立更多醫院診所,當有更多人成為上工,展現出桴鼓神效,才是真正的中醫發展。

 

學生:感謝恩師教誨!學生定當努力,提升自己!

 

本文原載於《杏林新綠》第十七期,(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刊物,2016),頁43-48.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9. 現代中醫難發展?

如果仲景再世(九)

——現代中醫難發展?

李宇銘博士撰文

 

學生:仲景老師,中醫發展幾千年,到了現在,總是覺得很難有所突破,你認為是甚麼原因所致?

搜狗截圖20170602215450

 

 

仲景:這個發展難的問題,不是你們今天才有,其實古代的醫學也是很難發展的,醫學的發展往往是經過幾百年才有所突破。過去的醫學發展其實就是「醫學史」,往往是某個醫學大家的出現、提出了某些新理論,那才是真正的發展。你們現在所說的發展,是相對於現代醫學的發展速度而言吧,每年都要總結自己新發現、發明了甚麼,還要所有研究者都要有新成果,當然這不太可能吧。

 

學生:這是其一,西醫的確發展的相當快速,日新月異,可是就算不比較西醫吧,中醫自身好像這麼近百年來,都沒甚麼好好的發展過,為甚麼呢?

 

仲景:這有一個關鍵問題,首先必須要搞清楚,你所說的「中醫」究竟是指甚麼?

 

學生:這還需要解釋的嗎?中醫不就是指「中國醫學」?

 

仲景:你要明白,我們古代沒有「中醫」這一詞(或者說以前也有「中醫」這一詞,但不是指中國醫學),你們「中醫」這一詞,是近代的產物,因為西醫傳入中國以後,才有「中醫」這個名詞。就好像「中藥」也一樣,古代沒有「中藥」一詞,而是用「本草」、「藥物」等詞。

 

學生:那麼叫「中醫」、「中藥」不行嘛?

 

仲景:我們古人十分重視「正名」,在《論語·子路》就說過一句話:「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就好像要治理國家,首先是要做好「正名」的工作,名正才能言順啊!醫之名不正,自然難以發展。

 

學生:「中醫」之名有甚麼問題?

 

仲景:你說的「中國醫學」,這概念本身就相當含糊。「中國」是一個地理或國家政權的概念,在這個地方裡面的醫學就叫中醫學,比如這個地方裡現在也有「西醫」,那麼西醫是否也是「中國醫學」之一?

 

學生:這的確是個問題,記得我去過一些外國地方,介紹我是學Chinese Medicine的時候,人家以為你說這是「中國人」的醫學,反問我這跟Medicine有甚麼區別?這表示他們還不知道「中醫學」是個甚麼概念。如果「中醫師」介紹自己是Chinese Doctor,這也只是「中國籍的醫生」的意思,本身可以包含西醫在內。

 

仲景:當然一般中國人也明白「中醫」就是指「非西醫」,但是在中國裡,地方這麼大,「中國醫學」如果是包含了這地所有「非西醫」的醫學療法,那就包羅萬有了!例如中國有許多少數民族醫學,藏醫、蒙醫、壯醫……你說這些算不算是中醫?

 

學生:現在似乎傾向將「藏醫」算成另一種醫學吧?其理論與中醫不同……

 

仲景:不單是民族醫學的問題,還有各種民間的療法,秘方偏方,山草藥、各地特色按摩、甚至各種宗教的治病方式,你說這都是否算是中醫之內?

 

學生:這肯定有些不是吧?但又好像好多都界線模糊,例如「草藥」,通山所有藥物都可以是當成「中藥」;隨便有人提出個秘方來,就也當作是中醫的,卻可以完全沒有中醫理論支持;還有一些現代一點的,例如足底按摩、耳針、手診等等,其實背後的理論都不完全是中醫的,但這些因為屬於「非西醫」,所以都大概劃分在中醫裡面了吧?

 

仲景:這就是「中醫」一詞所帶來的關鍵問題!現在的「中醫學」裡面,就是差不多將中國裡面發生的各種醫療經驗,收為己用,一切都可說自己是中醫,各樣民間的人學了一點「非西醫」的東西就可以說自己是「中醫」了,人人都希望拿著中醫的招牌來幫助自己。當你說要「發展中醫」的時候,究竟要發展的是甚麼?你不可能發展全部啊!

如果以地理作為中醫的概念,到頭來我們不知道「中醫」究竟是什麼。當你要談「發展」,可是不知道自己要發展甚麼,這才是當今「中醫難發展」的主要原因。

 

學生:可是「中國」這個概念,似乎也並非專指現代中國這個國家,而是指自古到今一直延綿下來的這個「中國文化」?

 

仲景:這還是概念不清,「中國」一詞在古代雖然也有,但卻是指中原地區、中央的國家,相對於東南西北四方的其他國家而言。「中國」的版圖,自古以來一直在演變,不同朝代也有不同範圍。如果我們說中醫只是「中原地區」的醫學,那肯定也將現在中醫學裡面許多內容都排除掉。的確中原地區是中醫的發源地,可是後世的發展已經不局限在這個地方了。

 

學生:嗯!我開始明白你的意思了,就是說,我們現在「中醫」的概念不清,導致了今天這個局面!

 

仲景:當然,提出「中醫」這個名詞之後,主要目的是為了與西醫作區別,「中醫」變成了邏輯學上所謂的「負概念」,就是必須要依附在西醫的「正概念」之下的概念,由於西醫的概念屬性較為清晰,如果沒有了西醫,中醫就無法說明自己的特點。

 

學生:這樣說的話,如果我們給中醫下一個新定義,說清楚中醫的概念內涵,這不就可以了嗎?

 

仲景:話雖如此,但是由於現在一般人對「中醫」望文生義的理解為「中國的醫學」,就算你怎樣去給一個新的定義,都無法糾正人們的錯誤觀念,因此「發展中醫」這一個命題上,從名義上已經陷入了困境,的確是「名不正言不順」了。

 

學生:這也是啊!我們現在很難替這個「中國的醫學」給一個定義,因為裡面的東西太多了,你用一個定義去說明她的特點,就總有一些自稱「中醫」的投訴你這個定義不包括我在內……

 

仲景:自古中國人就相當重視「名實關係」,名必須符實,不像你們現代人那樣,天天創造出新名。實際上,按過去諸子百家之中「名家」的說法,「中醫」這樣的名字應當稱為「鄙名」和「偽名」。

 

學生:「中醫」這個名字雖然概念不清,但也不至於如此大問題吧?

 

仲景:你不知道「中醫」一詞過去的意思嗎?在《漢書·藝文志》有一段話說:「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中醫」這個名詞自古已有,但屬貶義之詞,尤其是「有病不治,常得中醫」一句,是指當人生病的時候如果不接受治療,那就好像看一個中等水平的醫生一樣,說白了,即是中等水平的醫生,不如不看!要看病就應該找高水平的。

「中醫」在過去就是「中工」的意思,例如在我《金匱要略》一開首就說:「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中等水平的醫生,不懂疾病發展的理論,治病每每出錯。如果患者是不應該看「中工」的話,那「中醫」根本就是指不合格的醫生啊!

 

學生:原來這樣的啊!「中醫」一名有這樣悲哀的身世!那我們還叫不叫我們是「中醫」好呢?!

 

仲景:吊詭的是,現在的「中醫」,的確是應驗了過去「中醫」的含義啊!「中醫界」裡大部分是「中等水平」之下的醫生,例如在大學培訓的中醫,有多少真是「高水平」?沒有畢業生出來就是上工,恐怕大部分學生連自己是「中工」也不敢說哦!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麼多年來你們說要「發展中醫」,現在的確是應驗了這個「中醫」的含義啊!將中醫推向平庸,而不是推向高水平去。

 

學生:我真沒想過,「中醫」這個名給我們帶來了這麼多的問題!看來「名與實」的關係真的很重要!那麼,古代的「中醫」究竟叫甚麼名字呢?是否恢復使用古名就可了?

 

仲景:如果你用現代「中醫」這個概念,要在古代找一個相對應的名,這是不可能找到的,因為「中國」本身是指現代這個國家,古代「中國」的內涵不同。古代有多個不同的名字,例如「醫」、「醫術」、「方術」、「方藥」,甚至「岐黃」等等,都可以代表「醫學」。

更需要指出,如果說要「發展」的,應該將一部分核心的、重點的內容,發揚開來,而不是要發展所有的醫學內容。去蕪存菁,擇優而從之,一直都是各種學科發展需要做的事情。

 

學生:那麼你認為醫學的核心是甚麼?

 

仲景:如果給我說,我自己當初撰寫了《傷寒卒病論》,目的就是在做這個「去蕪存菁」的事啊!我的說法就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嘛,我在之前眾多中醫經典和醫著之中,選取了最為有價值的理論、方藥,將之貫穿在統一的理論體系之中,讓人更容易應用上古醫學的理論,這就是繼承、創新和發展啊!

我反對的就是「各承家技,始終順舊」!人人拿著一些經驗就去應用,而不理會醫學核心的理論,那就只是固步自封,停滯不前。

 

學生:醫學的發展應該是理論的發展,而不只是知識的承傳,就算培養出好多臨床大夫,那只是從數量上增加了,實際上醫學還未有從本質上進步。若要發展,就要從其根本之理上去推進,你說是不是?

 

仲景:所言甚是。如果要給所要發揚的醫學給予一個名字,最好的名字是「醫道」!「道」是自古以來、人們所追尋萬事萬物的根本之理,此一理在醫學上即是「醫道」。在我《傷寒論》中的《平脈法》篇也說過:「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有三部,尺寸及關。」透過脈象去解釋人之生理病理,這就是為了尋找「道之根源」啊!

 

學生:通常我們現在說「醫道」,好像是指醫德方面多一些?

 

仲景:醫德當然包含其中,醫道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求道」的文化,修道、學道、證道、行道……都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思想。說醫道,此一「道」當然也要通天地人三才之道,如何能夠「得道」?即是醫學發展的最重要問題!

自古認為「道重於術」,學習方藥、針灸、骨傷這些具體的操作技巧,其實都是相當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明理」,通達天地人之道,那樣才可長久。

你們現代人也跟我們過去的人一樣,例如研究中醫,只是喜歡研究方藥,例如用西醫的角度解釋中藥的「藥理」,其實與「各承家技」的那種思想相同,即是重視個別經驗而不重視「醫道」;又比方說,現在許多人學習我的書,重在學習方藥的應用經驗,而不去學習我的理論,這不也是一種「廢醫存藥」啊!

 

學生:對啊!難怪我們總是覺得,中醫在這些年裡面沒有甚麼發展,因為我們都只是在周邊的事情上去推動,而醫學之理卻沒怎樣進步過!

可是,若要說要推動「醫道」發展,那首先要「得道」,這不就是一件相當難的事嗎?

 

仲景:我不是已經說了,醫學發展本身就是一件相當難的事啊!只是你們人心浮躁啊,總是想一步登天,哪有這回事啊?沒有「勤求古訓」,何來「博採眾方」?推動醫道的發展,這不是誰都能夠做的事情,不單要有天才之稟賦,更必須是精勤不倦。醫道之發展,是聖人之事啊。

我還想說準一點,「醫道」本身並不需要發展,「道」是恆久不變的規律,得道者就是得到「道」之全部,能夠掌握一切,以不變應萬變。「醫道」自身並非像西方科學那樣,是不斷累積上去的知識,而是一些恆久不變的規律,所以記載「醫道」的著作才稱得上為經典。要發展的不是「道」,而是人們對「道」的認識門徑,「得道」有許多方法,透過「得道者」的觀察與感悟,給其他尚未得道之人,解說「道」是如何,那就是「醫道」的發展了!實際上是歷代眾多「得道」的醫家,將「醫道」的某一個側面闡述出來,幫助後學能夠得道,這就是「醫道」發展的本質了。

 

學生:我又明白多點了!這就好像我去過一個新地方旅行,我將我旅行的所見所聞,告訴其他朋友一樣,讓他們明白這個地方的是怎樣的,那也是讓人「得道」了!

仲景老師,我還有一個問題,你覺得中醫在今天的發展,最重要的工作是什麼?是否還是要去找更多人「得道」?

 

學生:如果能夠有更多人「得道」當然好了,但其實自古中醫已經有不少人得道,有許多醫學聖人將這些道,徹底清楚的寫下來,用你剛才的話來說,讓你們可以直接透過這些「地圖」、「遊記」,直接認識那個你們還未去過的地方。那些「遊記」其實即是做「中醫經典」,只要你們讀懂、讀好經典,那就知道「得道」的捷徑了!

難題不在於哪裡找「經典」,你們現代已經很容易看得到了,難題主要是怎樣學習、閱讀經典。由於經典寫成距今已經一兩千年,千多年來歷代醫家對經典作出了海量的解釋,反而變得眾說紛紜,經典的原意日益模糊,造成了學習的障礙。這就像是通往山頂的路上,長滿了野草荊棘,使這條「道」被遮掩得看不清。

你們今天要推動醫道的發展,最首要的工作是「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將最正確的醫道重新呈現,摒棄錯誤的說法,重新找回這條「道」,那才能夠讓更多醫師「得道」,才有可能談進一步的「醫道」發展。

「醫道」能否在今天得以重新呈現於世人?就看你們這一代人了!

 

學生:學生謹遵教誨!

 

本文原載於《杏林新綠》第十六期,(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刊物,2015),頁14-22 .

《揭頁版》

 

搜狗截圖20170602215156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咽喉痛就是風熱感冒?——虛熱外感與咽痛理論

李宇銘博士撰文

 

在中醫上,經常提到感冒有分風寒、風熱,由於咽喉痛就是有熱氣的病徵,因此不少人患感冒時見咽喉痛,即認為這是風熱感冒。的確,風熱感冒的過程可以出現咽喉痛,但是咽喉痛卻不是風熱感冒的專利,在風寒感冒的過程亦可有咽喉痛出現。

感冒時出現熱的病徵如咽喉痛,這還需要進一步分「虛實」,辨別熱屬於虛熱還是實熱。臨床上就算是中醫師,也容易將「虛熱外感」誤診為「外感風熱」,兩者的診治大有不同,需要仔細辨別。

9609175512_95a7dced54_z

(圖:Flickr

 

常有一類感冒的發病過程:病初起即見咽乾或咽痛,卻未見發熱,日後漸見其他感冒證如怕冷發熱、流涕、鼻塞、噴嚏,或可見惡寒發熱。由於見病始於咽乾痛,即認為是風熱,用辛涼解表藥物治療,如「銀翹解毒片」一類中成藥,藥後咽痛雖然解除,但卻出現咳嗽,拖延一、二週才能病癒。這種發病與與治療過程,從中醫來看,療效過慢,本應一、兩天能治癒的病情,卻延誤成一、兩週才得愈,實為誤診誤治所致。

 

 

  • 怎樣才是「外感風熱」?

各種感冒的基本病徵,均見頭頸部緊張或疼痛,怕冷(惡寒),脈象見浮脈。至於風熱感冒的病徵,在中醫經典《傷寒論》說:「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溫病條辨》亦說:「但熱不惡寒而渴者,辛涼平劑銀翹散主之。」凡是風熱外感的感冒,必須要見「發熱、不惡寒、口渴」三大病徵。

仔細地說:典型風熱感冒必須見:

第一、有發燒(發熱)為前提,無發燒只見咽痛的不算風熱外感;

第二、不會感到怕冷(惡寒),但必須注意,如果患者平素也感到怕冷的亦屬此例,風熱外感的患者,不怕冷之餘甚至傾向喜歡冷的環境;

第三、必須要口渴。特別需要指出,口渴不等於口乾、咽乾,因為口咽乾之人未必希望飲水,口渴則必然渴欲飲水;再者現代都市人習慣生病則「多飲水」,習慣飲水跟口渴是不同的,口渴之人在飲水之後仍很快覺口渴,由於身體有熱、熱能傷津所致。

相對於風寒外感,風寒亦可有發燒,但在初起之時或許未必見發燒,故此風寒與風熱感冒的必然差異,為風熱初起即見發燒。風寒感冒見「惡風寒」,惡風即是怕吹風、例如不喜歡吹風扇,甚至用風筒吹暖風亦不喜歡;惡寒即是怕冷,不喜歡寒冷環境,喜歡多穿衣服。風寒感冒可見緩脈、緊脈,如果寒性更重,甚至可見作嘔、嘔吐。風熱外感與風寒外感亦可見汗出或者少汗、無汗,故此出汗與否未能鑒別兩者差異。

 

 

  • 外感風熱感冒見咽喉痛代表甚麼?

傳統中醫理論的外感風熱感冒,並不需要見「咽喉痛」,如果在前述三大病徵的前提下再出現咽喉痛,這是代表病情逐漸深入,熱邪進入「陰分」,下焦陰氣偏虛而熱氣盛的特徵,反映病情有傳變趨勢。外感風熱過程見咽痛,屬於「實熱」證,有別於虛熱外感之咽痛。

 

 

  • 甚麼是「虛熱外感」?

在感冒初起時,首先見咽痛而無發熱等證,其後才逐步見感冒諸證,此屬內傷虛熱基礎上再得到外感風寒,故稱為「虛熱外感」,需要與一般外感風熱作區別。

「咽痛」本身常見於內傷雜病,例如在秋季常見咽乾痛,即是由於腎水不足所致,亦可解釋為陰虛而虛熱上炎所致,若秋季只見咽乾痛而無他證,這時候的咽痛並非感冒,只是「虛火」的特徵。咽喉部在上焦的頂端,當體內出現虛火,則容易上炎而見咽痛。若在感冒初起時見咽痛而無他證,由於咽痛可以是內傷而起,故不能以此診斷為感冒,可因各種成因導致正虛,繼而產生虛熱所致。

若在感冒初起即見咽痛而無發熱,如前所述,咽痛並非感冒的初起特徵,這時候咽痛並非「外邪」(風寒熱)所致,而屬於虛熱外感。為甚麼見咽痛之時很容易出現感冒?這是由於咽痛是虛火的特徵,代表正氣偏虛,才會出現虛火,既然正氣偏虛之時,人的正氣在身體表面自然不足,未能守衛防禦風寒之氣,因此就容易感受風寒而出現感冒。

虛熱外感的患者,往往未有察覺自己感冒的成因(例如感受風寒),因為他們出現虛火,代表身體正氣偏虛,這時候即使在同樣的生活環境之中,例如平素在冷氣房間中不覺得冷,可是由於身體虛弱之後,這外在環境已經成為了「太過之氣」,身體抵禦不住就受寒。因此咽痛雖然並非是中醫上感冒的病徵,但卻是引起下一步感冒的條件之一。尤其是從養生的角度來看,如果見到咽喉痛出現,則應注意生活作息,避免下一步感冒發生。

 

 

  • 虛熱外感與外感風熱的咽痛有甚麼不同?

兩者皆可以見咽痛,兩者的差異,可以從咽痛的出現先後,以及咽痛的特點作比較:

  • 咽痛的出現先後。兩種咽痛也不是感冒初起之證,風熱感冒的咽痛,是病情發展,熱邪傷陰之後則作;虛熱外感雖然看似病初起即見咽痛,但實際上這咽痛並非感冒的特徵,其後出現各種感冒的病徵才算是感冒開始。如此理解,兩種咽痛最主要的辨別方式,是咽痛之前是否有「發燒、不怕冷、口渴」。
  • 咽痛的特點。外感風熱之咽痛,熱勢嚴重,見咽喉紅腫疼痛,甚至灼熱疼痛,整天持續出現,少有減輕的時候,亦必須要伴有發燒、不怕冷、口渴;虛熱之咽痛,熱勢較輕,多為早晚疼痛加重,至日間正午則疼痛自然減輕,或隨著休息較多、正氣恢復的時候亦減輕,一般吞嚥時才覺痛,不吞嚥、平素只感覺咽部稍不適,咽喉未必見腫脹。

 

  • 虛熱外感的咽痛屬於風寒還是風熱?

虛熱外感之患者,其感冒多為外感風寒,而較少為外感風熱。從醫理上看,身體能夠得熱氣之病,需要正氣相對充足之人,才能產生熱氣,虛熱外感的患者本身正氣已經偏虛,則較難產生外感風熱的病證。(詳見後進深討論)

 

  • 虛熱外感如何治療

所謂「虛熱外感」,是一大類感冒的總稱,由於身體內產生虛火,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機理,五臟六腑之虛弱,皆可以產生虛火,故此當體內出現虛火,則要視乎虛火的成因予以綜合診斷,在中醫的臨床上,對此亦需要經過進一步診斷之後,才能判斷治療方法。

例如正氣虛較輕者,亦可按一般外感風寒的方式治療;但如果熱象比較重,又或者正氣較虛,同時風寒邪氣已有進入體內,這時候屬於「寒熱並見」、「虛實相兼」的複雜病情,則要視乎病情診察治療。這時候的感冒,已非一般「風熱」、與「風寒」所能夠歸納的感冒類型。提示「虛熱外感」的目的,是在於鑒別不要因為見到咽痛,而誤以為是「外感風熱」,若以外感風熱的方式治療,則容易使病情加重。

 

 

  • 若虛熱外感誤用了外感風熱的處理方式,有何結果?

由於外感風熱與虛熱外感,同時也有熱的病徵,故此經常容易誤診誤治。若為虛熱外感,使用了外感風熱的藥物治療(例如「銀翹散」藥方,或者「銀翹解毒片」等中成藥,又或者使用薄荷、牛蒡子等辛涼中藥),由於這些藥物可有辛味,能有助去除風邪,故此在身體表面的一些感冒病情亦可消除,而這些藥的寒性亦能治療虛火,故此患者表面上感覺發熱、怕風、咽痛等病證可有所減輕,因而以為處理方式正確。

但是由於虛熱外感多為外感風寒的病情,寒病若單純使用寒藥,那就會加重寒氣,使寒氣「入裏」,加重病情。寒氣入裏,輕則入肺而見咳嗽、咯痰,亦可出現各種病證如:心悸、心痛、胃痛、胃脹、腹痛、泄瀉等諸多病情。故此中醫上認為,感冒如果沒有正確治療,風寒之氣入內,可以產生許多疾病,因此感冒可謂百病之首。

有趣之處,從現象上看,由於感冒的病情看似是有所減輕,只是病情改為出現咳嗽等入裏的病情,患者或以為這是自己病情演變加重所致,但是實際上卻因治療處理不當有關。若能使用正確的治療方式,感冒一般能一、兩天治癒。

 

 

 

 

  • 進深討論:為何外感風熱臨床上較為少見?

在臨床上,較少見到風熱外感之感冒,見咽痛之感冒大多屬於虛熱外感。為何臨床上甚少見到外感風熱?這是由於現代社會之中,普遍城市人體質偏虛,較難發展出外感風熱的病情。

這裡需要先對中醫的發病觀念稍加說明,對於傳統中醫上的發病原因,有兩套理論解釋,分別為:「概念性病因」與「辨證求因」學說:

「概念性病因」學說認為,感冒分為風寒風熱,「風寒」與「風熱」是由於自然界的「六氣」太過,成為了「六淫」邪氣。這就像一種「致病因子」一樣,侵犯人體則成病。例如夏季天氣熱,人就容易得熱病,認為外感風熱感冒就是因為吹熱風所導致。

「辨證求因」的學說認為,疾病成因並不可以單看外在環境,而要看人體正氣強弱、正邪交爭之後的結果。這種思想認為,並非天氣太熱就會患上風熱感冒,例如臨床上一個身體虛寒之熱,遇到熱的環境,亦難以發生熱病。這在中醫經典《溫病條辨》之中說:「診病者要知夏日亦有寒病,冬日亦有溫病,次年春夏,尚有上年伏暑,錯綜變化,不可枚舉,全在測證的確」,實際上中醫對於診病的認識,需要看患者自身的體質因素,以患者發病時的病徵作為判斷病情的依據,而非機械地透過外在因素判斷疾病原因。故此「辨證求因」學說,乃為更根本的中醫發病理論。

風熱感冒的成因,能夠在身體表面產生熱證,代表該患者身體正氣相對充足,正氣抗邪、正邪交爭較為激烈,因此才能產生發熱、口渴的病情。而現代城市人因為各種因素,例如較少運動鍛煉、身體勞累、精神緊張等因素,體質不如在鄉郊生活之人強健壯實,故此較少能夠患有外感風熱的病情,而較為容易出現虛熱外感。

 

 

其他常見問題FAQ

 

  • 患有風熱外感的時候,可否自服中成藥治療?

如果遇到典型的風熱外感,不少人會自服「銀翹解毒片」等治療感冒的中成藥治療,的確按照中醫經典之中的記載,治療風熱外感可以使用「銀翹散」藥方治療,可是古代使用的是「煎煮散劑」的配方,若將藥物改成中成藥藥丸藥片,則臨床上效果未必如理想,往往由於藥味過於苦寒,而導致病情加重,如經典《溫病條辨》中說:「肺藥取輕清,過煮則味厚而入中焦矣」,導致「引邪入裏」的病情。因此現代使用「銀翹解毒片」多改為「清熱解毒」之用,而不宜使用於感冒。

實際上,如果出現典型外感風熱的感冒,多屬於急證,應當就診,服用醫師處方治療為宜。

 

 

  • 患有虛熱外感之時,是否也需要清熱?

面對虛熱外感的病情,由於體內有虛火,某程度來說,清熱也的確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可是在這類病情上,「熱」只是「標」,往往單純清熱只是「治標不治本」,還要考慮病情根本。例如虛熱之咽痛,其病因是由於虛所致,因此需要考慮如何「補虛」才是治本的方法;虛的原因可以是由於寒所導致,故此這時候「祛寒」才是治本的方法。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是由於寒導致虛,再因虛導致熱,即是「寒>虛>熱」的發展過程,那麼病情雖然有熱,但卻是可用溫熱祛寒的方法治本!

當然,並非所有虛熱外感,也可使用溫熱的方法治療。虛熱外感涵蓋一大類病情,往往出現虛熱外感,反映正氣偏虛,需要扶正的基礎上去除感冒,在中醫上需要仔細辨別,請醫師診斷處方為宜。

 

 

  • 虛熱外感患者有甚麼生活宜忌?

虛熱外感的患者,由於多屬外感風寒的感冒,因此生活上尤其要注意避風寒,多穿衣蓋被。由於患者往往不察覺自己的感冒與受涼有關,再因患者同時有虛熱,有怕熱的感覺,故此常更刻意少穿衣服,導致病情持續或加重。

患者往往未能判斷自己感冒屬寒屬熱,或者因為咽痛而誤以為自己感冒屬熱,於是更使用各種清熱方法處理,例如飲涼茶、飲食清涼食物,這雖然能緩減咽痛,但卻使感冒病情持續或加重。因此飲食亦清淡,無論寒熱屬性的食物亦需要少吃,飲食禁忌生冷、粘滑、肉類、麵粉製品、五辛、臭惡、酒、奶製品等食物,與一般感冒的飲食禁忌相同。

生活上尤其注重休息、勿過勞,應暫停工作,讓自己充分休息,以恢復精力以自愈疾病。

 

 

  • 若出現咽乾咽痛而還未出現感冒病徵,應如何處理?

這代表身體出現虛火,由於身體正氣偏虛所致。此時身體正氣偏虛,容易出現感冒,因此預防感冒發生十分重要!預防感冒的方法,與上述感冒時的生活宜忌相同。

一般人認為咽乾痛的處理方式,是使用滋潤的方法,例如常見秋天天氣乾燥容易出現咽乾痛,服用甘潤藥材或者水果能潤燥。實際上這種方法,雖然能得到一時舒緩,往往卻是「治標不治本」,秋天乾燥雖然是直接導致咽乾的原因,但更根本的解釋,是由於陽氣潛藏、天氣開始變冷,導致身體內之水不能上升,缺乏滋潤所致咽乾;咽痛則是由於正氣虛、虛火所生,背後也可以由於受寒等各種因素所致。故此如在《黃帝內經》中說:「腎苦急,急食辛以潤之」,這類咽喉乾痛,治本之道,多用辛味之物(如生薑),幫助體內之正氣和水氣上升,自然虛火得降。當然,由於每一個人的病情不同,虛火之人吃薑亦有機會加重其熱,故此需要自己嘗試,若吃薑後沒有加重病情,才可繼續服用。

此外,亦可嘗試按摩腎經穴位「太溪穴」,太溪穴在足部內側,內踝(內側腳眼)與腳後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多作按摩,亦能有助補腎水以緩減咽痛。若已經出現感冒,則需要治療感冒之新病,而並非單純治療虛火舊病。

 

 

重溫香港電台《精靈1點》節目:「2016年10月19日咽喉痛就是風熱感冒?」 文字版

此外,本文觀點來自李宇銘博士已發表學術文章《論外感風熱與虛熱外感之別》(《英國中醫》2014年3卷1期),本文亦收錄於《原劑量經方治驗錄》一書中(P350-358)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咳嗽哮喘有甚麼忌口?——咳嗽哮喘的飲食調養

李宇銘博士撰文

 

  • 患有咳嗽和哮喘時,有甚麼要戒口?

要回答此問題,首先需要知道中醫對咳嗽哮喘的認識。

 8577590928_c37f0cbb99_z

(圖:Flickr

 

咳嗽哮喘有許多成因

在《黃帝內經》之中有五臟咳、六腑咳等11種不同情況區分,而各種咳嗽也有共同成因,在《黃帝內經》的《咳論》專篇之中說:「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欬。」

 

咳嗽的共同成因包括三方面

  1. 皮毛受邪氣(各種邪氣也可,可以是風、寒、濕、熱等),從皮毛入肺;
  2. 寒涼飲食入胃,寒氣再上至於肺;
  3. 「外內合邪」,外和內部的寒氣相合,導致肺寒則咳嗽。

另外《傷寒論》對於咳嗽的成因解釋,稱為「心下有水氣」,這與《黃帝內經》的思想相近,但用了不同的角度描述。由於肺受寒,導致水氣停留在肺(或心下),則導致肺氣不能通利而咳嗽。因此「咳嗽」的發生,本身是身體希望驅除「水濕痰飲」的方式。

 

哮喘的成因

傳統上對於哮喘的核心成因認識,稱為「宿痰伏肺」,可理解為咳嗽的進一步加重,若痰濕更盛,停留在肺,則可導致哮喘。哮喘可見呼吸氣喘,喉中見哮鳴音為特徵。

單純有宿痰伏肺未必導致哮喘,但如果受到了各種外來的邪氣(可以是風、寒、濕、熱等),則引動內有的伏痰而誘發病情。哮喘病之所以有宿痰的成因,亦需要考慮五臟六腑各臟之虛弱,視乎不同臟腑之虛,在平素未有發病之時調養,去除痰濕,則是治本之道。

 

水濕痰飲之成因

無論是咳嗽抑或哮喘,痰飲的生成重在胃腸之虛弱。在《金匱要略》之中說:「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痰飲的生成,首先在於胃腸之虛弱。

從中醫的傳統理論看,喝水到了胃裡頭,水也需要消化的!這傳統稱為「腐熟水榖」,又稱作「氣化」的作用。就是當水進入身體之後,胃就好像鍋爐一樣,能夠將水煮熟化成「氣」,水氣就能夠給人體流通周身使用。如果水化不成氣,例如胃的火力不夠,那就成為「一潭死水」,中醫上稱為「水濕痰飲」的病情,除了可以導致咳嗽咯痰之外,更可以有其他病如水腫、腹瀉、腸鳴、濕疹、嘔吐、鼻塞、流涕等等,周身各種不適。

因此容易患咳嗽哮喘的患者,尤其需要注重胃腸是否虛弱,以及有無各種臟腑之虛弱,導致身體內出現水濕痰飲的停滯。

 

咳喘病人的飲食調養宜忌

 

首先說飲水方面,需要注意兩條原則

 

第一口渴時才喝水。口渴是身體需要喝水的反映,如果身體裡面有足夠水,那就未必需要喝水,多喝也是浪費,尤其是不想喝水的時候,不應該勉強自己。當然,如果預計得到自己即將要口渴,例如將要劇烈運動,那也可以提前先喝。不少人習慣一天定時喝水,或者沒事也喝點水,例如到茶樓喝茶容易不自覺地喝,對於胃腸虛弱者則不宜。相反,尤其是容易患痰多咳嗽等水濕病之人,本身體內水濕已多,不渴的話則應少喝一點了。

第二喝水應當一口一口的喝。就好像吃飯一樣,應該要仔細嘴嚼才吞下,喝水雖然容易吞嚥,但胃虛弱者也需要逐步消化,故此應當像品茗一樣,一口一口緩緩呷下,不宜一下子猛灌。尤其現在不少人以為,早上醒來灌一杯水下去,認為這樣可以排毒,如果腸胃本身不弱者還好,腸胃弱者則容易產生水濕痰飲,未能排毒之餘卻反而產生了毒素。

以上說的,也是指向腸胃虛弱的人而言,對於胃不虛弱之人則不在此限。健康人一下子猛灌一杯水,或者不渴的時候喝各種飲料,也不見得有問題,也可算是對胃腸的一種鍛煉,就好像現在許多人肚子不餓也能吃飯一樣。只不過,人有沒有這種需要,會否導致「浪費食水」?那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喝水問題,詳見《喝水也要消化?》一文)

 

飲食上需要注意避免寒涼

避免生冷、寒涼的食物。冷首先指冰冷的食物,生則是指未經煮熟的食物,或必須煮熟而未有煮熟的食物。水果蔬菜如果已經「成熟」,則不當作是生的食物。

另外寒涼亦指食物的屬性,例如西瓜、雪梨偏涼,就不宜多吃。

飲食上,吃點辛溫食物,生薑、薑母茶、甚至辣椒,可吃薑黃(咖喱)等

除了飲食上,當然生活上也要注意避免受涼,例如夏季冷氣環境容易受涼,尤其需要注意!

 

19794831385_7c7e320a3e_z

(圖:薑黃 Flickr

飲食上需要避免各種難消化的食物

各種粘滑、肉類、麵粉製品、奶類食品,都較難消化,容易傷腸胃產生水濕痰飲,注意少吃。(詳細參閱前一篇《感冒有甚麼忌口?——感冒的飲食調養》一文)

 

飲食上尤其注意「勿過飽」

即使沒有大量進食寒涼食物,只要飲食過飽,結果也可以導致為胃腸虛寒!

中醫理論認為,胃是負責「受納」和「腐熟」水榖的場所,食物進入身體之後,首先在胃中消化,而胃消化食物需要依賴人的陽熱之氣。胃就好像是一個「鍋」,而陽熱之氣就如鍋下之「火」,只有鍋裝著食物是不夠的,要煮熟食物必須要有火,如果飲食過飽,那麼人體就需要加大「火力」去消化食物,若經常耗傷陽氣則導致體內虛寒。

有趣的是,並非飲食溫熱食物過多,則體質必然變得溫熱,例如有些地區的人經常吃辛辣食物,卻不見得該地的人全都體質偏熱。同樣地,飲食溫熱食物太過,只要是吃得過飽,耗傷人體陽氣,儘管吃的是溫熱食物,結果亦未必能夠化成人體的熱氣,可以理解為一種「虛不受補」,胃腸虛弱,吃甚麼東西也消化不了,未能變成身體的一部分。

 

進深而言,不管是哪種食物吃得太多,只要導致胃腸虛弱,氣血化生減少,人就容易受到外來的寒氣侵襲。受寒之後,又進一步加重了陽氣之虛弱,形成體質虛寒。胃腸虛弱的人,連喝下去的水也難以消化,那就形成了「水濕痰飲」,亦即民間所說的「濕重」,亦可因為飲食過飽所致。還有更複雜的情況,當胃腸變得虛寒後,內部又可產生「虛火」,一個人體內可以有「寒濕」和「濕熱」並存,實際上「寒熱並見」的情況十分常見。所以香港人經常會說自己是寒底、熱底、濕重,這跟我們的飲食文化,經常過飽有密切關係。

其實,如果只是少量的吃寒性或熱性的食物,身體能夠自己調節恢復平和,未必對人體有大影響。相對而言,飲食過飽所造成的身體虛寒,比吃寒涼食物的影響更重要。因此,當吃了某種食物之後覺得體寒,未必因為該食物屬於寒性,更重要的是:「少吃為妙」。

(亦可參閱《傷腸胃即是寒?》一文觀點)

 

 

其他祛寒的方法

  • 鍛煉身體,透過運動,讓自己持續地微微汗出,是最好祛寒的方式。
  • 讓身體更溫暖:曬太陽、洗熱水澡、生活環境溫暖等。

 

FAQ

  1. 是否所有咳嗽也是只要祛寒即可?

不是!因為寒氣在肺,只是共通的原因,但是還可以有不同的兼夾原因,例如寒氣在肺,可以轉化成熱,或寒熱並見;也可有其他風、濕、燥等氣存在;也可以肺有寒之餘,同時其他臟腑有病,因此治療時需要兼顧考慮。

 

  1. 熱氣可否吃薑(或者其他辛辣食物)?

「熱氣」(上火)的時候,能不能吃生薑?這個問題似乎有點奇怪,眾所周知,生薑屬溫性,熱氣怎可以吃?可是臨床上,許多患者即使有熱,在處方上依然加有生薑,患者有時候就會這樣問醫師:我有熱氣還能吃薑嗎?不會加重熱氣嗎?要回答這些問題,就要從生薑的作用說起。

在中藥學上,生薑算是一種中藥,味辛、性微溫。從寒熱之性而言,首先它不是「熱性」,我們只稱它為「溫」,而且是「微溫」,就知道它的溫熱之性不算很強。生薑除了溫能夠散寒,還有辛味,辛能散能行,有助驅散風寒,通行氣血。

生薑在一般情況下,能溫脾胃而散寒祛風,但在中藥方的使用下,如果配上各種藥物,就不一定只是用在寒病上,即使在有熱的病情也可使用!如果藥方中寒性藥較多,就會抵消了生薑的溫性而只取其辛味。從這個角度來看,的確並非「有熱氣就不可吃薑」,前提是有配搭其他藥物。

還有另一種情況,如果身體的熱屬於「虛火」,有些病情也可用薑來治療!所謂「虛火」,就是指因為氣血虛弱,體內自己產生的熱氣,既然成因是虛弱的話,治療就不能只是「清火」了,治本需要補虛,有時補虛配搭上生薑,有助加強補益。

此外,血氣虛弱之後就容易受到寒氣侵襲,但血氣虛弱者又容易產生虛火,這就形成了「寒熱並見」,或者中醫上稱為「寒熱錯雜」的病情。在這種病情上,使用生薑就能夠有助祛除寒氣,如果寒氣得以祛除,則人體的血氣容易恢復,故此虛火最後得以自行消除。從這個角度來看,生薑也可以有「清熱」的作用!

這屬於中醫上較為高級的理論,一般的病情下,中醫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見到寒病就用熱藥,但是在個別的病情則是相反,可以是「熱者熱之、寒者寒之」,見到熱病也用熱藥治療而取效,上述的機理即是如此。

其實不單是生薑,各種溫性的中藥或食物,也有類似的情況,有熱氣的人是否就不可吃熱性的食物或者藥物?答案是:可以,又不可以!一般的醫理認為是不可以的,就算在寒熱錯雜的情況下,如果單吃生薑,的確很可能導致熱氣加重,故此中醫處方大多數都是配搭各種藥物使用;但是在寒熱錯雜的病情,如果寒氣是病的「本」,熱只是「標」,有時候只需要用溫熱藥治本,熱就自然消失了。

所以,如果你問醫師:「我是否適合吃薑?」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挺難回答的,最好就是自己試試吧!先從小劑量逐步嘗試,找到自己適合的份量,覺得不適就停止或者減量,做自己的醫生。

 

  1. 咳嗽是否不可吃甜食?

不少人認為咳嗽不可以吃甜的東西,認為甜的食物「惹痰」,這是甚麼一回事?

在《黃帝內經》之中有「甘生脾」和「甘傷脾」的兩種觀點,實際上是「水能覆舟,亦能載舟」的道理,甘甜之味道本身可以補脾胃,但是甘甜味太過則可傷脾胃!傷脾胃生痰濕則可以導致咳嗽哮喘,例如《黃帝內經》說:「味過於甘,心氣喘滿」。那麼怎樣才不會導致甘味太過?傳統上例如穀類即屬於甘味補脾胃的食物,亦即是米飯本身也有甘甜之味,那就是正常能補脾胃的。但是如果甜味太過的,尤其是各種添加了精製糖類的食物,那顯然就是太過了。所以如果食物味道之中只是淡淡的甘甜味就還可,如果是明顯太甜的食物,也是不宜多吃的。

 

重溫香港電台《精靈1點》節目:「2016年10月12日 咳嗽哮喘的飲食調養」 文字版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諾貝爾獎不是給中醫?

【《信報》中大醫論專欄】

1489081_29bc057b8474bb08cc82ec75c86017cb_620 (1)

(圖:信報網站

 

201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頒發給一位研究「青蒿素」的科學家屠呦呦,可是自她獲獎之後,中醫界爭論不休,爭論這個獎項是否給中醫藥的榮譽?後來瑞典諾貝爾醫學獎評委會的委員,清晰地表明:「屠呦呦這個獎不是頒給中醫的,而是頒給那些從中醫中獲得靈感的科學研究者。」

這其實是中藥學的基本概念。中藥之中有一種藥叫「青蒿」,它味苦而辛、性寒,能夠清虛熱、退暑熱,治瘧疾寒熱。可是當屠呦呦,從青蒿這種植物之中,發現裡面的成分「青蒿素」,認識它可以殺滅瘧原蟲,那就徹底將這種東西改變成西藥了。

 

青蒿素不是中藥

 

怎樣界定一種東西是中藥還是西藥?很簡單,就用它背後的理論根據,如果用中醫中藥理論認識的,是中藥;用西醫西藥理論認識的,是西藥。特別強調,如果用西醫西藥理論去認識一種中藥(植物),那當然還是西藥啊!

 

就好像中藥之中,有薄荷、生薑、肉桂、薑黃,這些東西在外國也有,他們不會將這些東西叫「中藥」,只是當我們用中醫角度去認識它,它才是中藥。一個科學家,從天然的植物之中提取一種有效成分,於是開發出一種西藥,這最後當然是西醫藥的成就,如果背後是從中醫藥的知識帶來啟發,這也應該說,中醫的智慧是有所貢獻的。可是中醫界所爭論的,並非只是想「爭一口氣」,而是想要說清楚,甚麼才是真正的「中醫藥研究」?

 

中醫研究vs研究中醫

 

比如你要稱西瓜的重量,你會不會拿一把尺子去量度?又或者你要仔細觀看月亮,你會不會拿顯微鏡去觀看?當然都不會!同樣道理,研究不同事物有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中醫的研究方法跟西醫的研究方法不同,如果我們用西醫的方法去研究中醫中藥,結果當然會變成西醫的研究了,這可以稱為「研究中醫」,是將中醫作為一個研究對象(object)去看待、去研究。

真正的「中醫研究」,是指以中醫藥自身的研究方法,去認識人體疾病健康,認識天地人的關係。尤其是中醫與西醫的特點截然不同,中醫著重整體、宏觀,主要研究形而上之人;西醫著重局部、微觀,主要研究形而下之人。兩者的信念南轅北轍,如果用西醫的方法去研究中醫,到頭來只會改造了中醫,將中醫變成西醫。

可惜的是,諾貝爾醫學獎只是頒授給西醫,還未認識到傳統中醫學的特點,如果有一天諾貝爾獎能夠承認中醫自身的科學性,這將是人類醫學發展的一大進步。

 

載於2017年2月10日《信報》

 

李宇銘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黃帝內經》夏季養生的三大法則

過了立夏(每年的5月5-6日),夏天就來到了!

夏季生活有甚麼注意事項?不妨看看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的提醒吧——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15275346931_5e8d923101_z

(圖:Flickr

夏季天地之氣旺盛,萬物生機蓬勃,這時候,有三大生活方式尤其需要注意:

1)早起床

《黃帝內經》說「夜臥早起」,就是可以晚一點睡、早一點起床。

現在都市人普遍很晚睡覺,不過古人的「晚睡」應該跟現在不太一樣,現在我們晚睡大概凌晨1-2點,古人的晚睡還是晚上10點11點吧(>_<)想想農村的生活就明白了。

至於早起,要多早呢?《內經》說的早起是指日出之前,夏季的日出通常是在5:30-6:00左右,這會覺得很早嗎?還是要在日出前起床呢!其實,如果我們的臥室有窗戶,早上有光線進入室內,一般人都會在日出前天亮的時候就自然醒了,只是不少人醒了之後還想繼續睡吧。

2)喜歡太陽

《黃帝內經》說「無厭於日」,意思就是不要討厭太陽!

對啊,很多人都不喜歡夏天的太陽,覺得太熱了!容易渾身大汗,口渴煩躁。但是《內經》告訴我們太陽是好的哦!夏天的太陽可以幫助我們,祛除之前冬春積累下來的寒氣,那樣我們身體才能恢復健康呢!

所以,夏天適當的曬太陽,到戶外活動,讓自己出點汗,少點在冷氣的環境之中,這都是順應夏季特點的養生方法。

 

9302737655_9ecd555ede_z

(圖:Flickr

3)不生氣

《黃帝內經》說「使志無怒」,即是管理好我們的心志,不要發怒。

夏天這麼炎熱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心情煩躁的,容易遇到事情就心裡不高興,尤其如果這種生氣是壓抑著不釋放出來,那對身體就更不好了,導致血氣不流通,違逆生機蓬勃的夏季特點。

需要明白,夏季很容易因為環境原因導致自己有情緒,如果沒有察覺就容易生氣了!只要我們好好釋放自己的情緒,不隨便生氣,我們才能趁著夏季這個充滿動力的季節,好好活出自己的人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會浪費人生,《內經》就形容這為「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

 

秋冬病夏天預防

《黃帝內經》還提醒我們:「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如果夏季養生沒做好,違逆了以上三大法則,例如夏季沒有早起床,沒有曬太陽,又在經常生氣,夏季血氣不流通,沒有將身體的寒氣祛除,那麼到了秋冬天氣寒冷的時候,當然就容易病了!為甚麼城市人容易有鼻敏感、反覆感冒、怕冷虛弱,都跟沒做好夏季養生有密切關係。

以上三點說起來很簡單,但也是都市人不容易做到的。夏天是應當多活動的季節,這就好像我們缺少運動鍛煉,身體就不會強壯一樣,我們都應該趁著夏天好好鍛煉自己,令自己變得更健康!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飯水分離陰陽飲食法》

李大夫很久以前已經聽說過「飯水分離」這種飲食養生方式,開始時覺得半信半疑,認為人們都習慣吃飯飲食喝湯,為何要分開?一直到後來聽到出版社社長陳昭川老師(羽田氏)來香港主講講座,才明白到飯水分離的智慧!

這種飲食方式有助提升人體陽氣,去除寒濕,尤其是針對各種腸胃病、水濕痰飲病情有幫助,例如容易感冒、鼻敏感、胃脹、腹瀉等,對於強身健體有很好的效果,是一種人人也應該嘗試的飲食方式。

 

getImage

內容簡介

打破營養學說的局限,超越醫學理論的視野
依循生命法則、創造生命奇蹟的終極養生之道

  韓國暢銷百萬冊、台灣讀者熱烈分享的終極養生之道

依循生命法則、創造生命奇蹟的全新飲食概念
只要將吃飯、喝水分開,不但能治癒各種疾病,
還能減肥、皮膚變好、變年輕漂亮,獲得新生命!

21世紀最震撼的健康飲食新概念
一種根據大自然原理所創造的自體治療奇蹟
一條神奇的自然治癒和生命之路

用身體喜歡的方式進食、喝水,就能啟動細胞無窮的再生能力
疾病自然治癒,獲得新生命!

實施「飯水分離陰陽飲食法」奇蹟出現了!

  消除肥胖,變年輕變漂亮
  不但健康減肥、皮膚更有光澤;還有源源不絕的活力,徹底的丹田呼吸,讓精神變好,專注力提升!

  強化自然治癒力
  提升身體自癒力,自然而然回復健康,遠離各種慢性病、難以治療的疾病和絕症,如高血壓、糖尿病、癌症、腸胃炎、皮膚病、膽結石、腎臟病、心臟病、關節炎、骨髓炎、阻塞血栓性血管炎、骨骼疏鬆症、貧血、頭痛、感冒……等。

  獲得新生命
  身體和心靈澄淨後,思慮就會變得更深邃,情緒變得更穩定,並且充滿自信。

快來體驗飯水分離陰陽飲食法的健康奇蹟!
實踐後,每個人都能體驗驚人的變化!

 

詳細介紹請見網上書店【博客來


除了《飯水分離陰陽飲食法》這部書之外,還有系列圖書,包括:

 

《無上命令:實踐飯水分離陰陽飲食法》

getImage (1)

 

 

《飯水分離之四季體質養生法》

getImage (2)

 

 

歡迎收聽陳昭川老師,多次來到香港Club O主講的介紹會錄音:

飯水分離簡介(2016年4月23日)

「21日飯水分離體驗」簡介會(2016年9月17日)

飯水分離陰陽修煉法體驗(2017年3月16日)

(陳老師以普通話主講,廣東話主持)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一日一餐的健康奇蹟》

李大夫曾經有半年時間實踐一日一餐的飲食方法,對身體健康有莫大好處!成功實踐,除了是因為學習了魏鼎的辟穀食氣課程之外,亦參考了日本醫師南雲吉則的這本《一日一餐的健康奇蹟》,其中特別提到「享受飢餓感」的心法,實在是非常好的心得分享!

getImage

內容簡介

  .2012日本NO.1健康書!最受歡迎醫師南雲吉則親身見證分享!

他現年57歲,卻比30歲時還年輕!而且血管年齡只有26歲,骨質年齡28歲,腦年齡38歲!

.飽食時代,避免成為3高族群,你一定要知道的健康法!

吃太多是疾病的開始!糖尿病就是身體為了適應「吃再多都不會胖」而造成的。

三餐定時定量的營養觀,已不符合健康的需求,餓了才吃,順應身體的需要吃喝才是正道!

.肚子咕嚕叫,啟動健康長壽的「生命力基因」!

南雲醫師倡導的「自由式一日一餐」健康法,不需嚴苛禁食,連續施行52天,就能修復細胞損傷,讓身體由內而外煥然一新!

飽食是疾病的密友,健康的大敵!
外表的年輕、美麗,是身體由內而外健康的證據!

近年來引爆話題,被稱為抗老之鑰的「生命力基因」,正是掌握人類壽命的關鍵!然而,這個基因只有在飢餓的狀態下才能啟動。可是,現代人一日三餐加零食的生活,天天都在阻撓這個基因發揮功效。

本書作者南雲醫師,因為行醫壓力造成肥胖、便秘和心律不整,在用盡各種方法瘦身無效之後,他四處參考最新醫學報導,從茹素、一菜一湯一飯飲食法,逐漸進展到自由式的一日一餐飲食法,結果不但身體越來越健康,竟然連外表都看起來比30歲時更年輕。

當他將自己行之有效的飲食法,以及經過實證的各種健康新觀念撰寫成書時,立刻在日本引起轟動,短時間內,竟讓他成為三本著作同時登上百大暢銷榜的作者,備受讀者信賴!

南雲醫師提倡的自由式一日一餐健康法,能夠:

○1活化細胞,修復身體受損的部分
○2養成易瘦體質,維持個人最適當的體重
○3啟動體內抗老的生命力基因,使皮膚年齡逐漸年輕

更重要的是,按照他的步調進行,一日一餐+適量輕食,做起來一點都不難!

詳細介紹請參閱網上書店【博客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

辟穀食氣大師魏鼎老師,是一位真正的開悟者,他在自己身體上做過千百次實驗,證明了人可以不用飲食而健康生存,更能開發出許多所謂的「特異功能」。這本書,是引領我們活出覺醒的啟蒙讀物。

 

1007990076566_L1

內容簡介

何謂辟穀:辟穀是道士用來修身的一種方法,通常在辟穀期間,不吃用火烹制的食物,只喝水和吃一些天然的食物,如桑椹,黃精等。另外,在許多其他的宗教中也存在相似的修身方法,比如藏傳佛教。

英文辟穀的另一詞為breatharianism,意為「吸食空氣」。辟穀者稱作inediate或breatharian。

  敬告

闡述「辟穀」這個主題,我主要是希望傳達給有興趣一聽的人:

※ 辟穀時身體依然正常運轉的方法;
※ 辟穀的細節;
※ 人類辟穀的能力本身。

我編寫此書只是為了實現上述部分目標而已,請不要將本書當成一本辟穀指導手冊。我決定寫這本書,要達成的目標只是傳達訊息。

讓身體過渡到辟穀狀態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這需要您躍升到較高的靈性等級。此外,您最好向有經驗的人尋求建議或指導。

請記住,這個過程因人而異,所以每個人都會有一套個性化的方法,只對個人有效。有多少人辟穀,就會有多少種相應的方法。

  自我審視

首先,請認真思考下列問題,加以分析並回答:

一、為什麼人類吃下的幾乎所有食物都變成糞便、尿液、黏液、油脂、氣體、血液等排泄出來?這是否意味著人類這完美的有機體只是一台將所吃食物轉化為排泄物的機器?
二、為什麼諸多疾病皆由口入,辟穀或禁食卻不會引發疾病?
三、為什麼許多疾病(尤其是陳年痼疾)在禁食相當一段時間後自動消失?
四、為什麼禁食成為地球上現有的最具效率的物理治療方法?
五、在治療各種癮症(酒精、尼古丁、毒品、咖啡因、糖等)時,人體總會出現不適反應(臨床症狀),初級辟穀者也有同樣的症狀產生,為什麼兩者會有一樣的症狀呢?當戒癮者重拾舊癮,身體反應與辟穀後復食者並無二致,這又是為什麼呢?
六、研究顯示,有些人可以不吃不喝長達幾個月甚至幾年,有些人卻在辟穀數日後死亡,這是為什麼呢?
七、為什麼擁有相同身高、體重的不同個體,他們攝取的食物量和營養成分各不相同 (每個人吃的都不一樣),而通通擁有一副健康的身體呢?
八、為什麼有人只吃健康的食物卻常常生病,有人只吃垃圾食物卻百毒不侵?
九、不論人或動物,在生病時都沒有胃口。這種情況下,動物會禁食,直至恢復健康;若病人禁食,也會更快康復。為什麼身體會有這樣的反應?

除了上述九點,您還有其他相關的問題嗎?

詳細介紹可參與網上書店【博客來


魏鼎老師的書籍,免費開放版權,歡迎在網上下載閱讀,有多種語言可供選擇,可進入他的個人網站:http://inedia.info/

photo_2017-05-01_22-38-23

(與魏鼎老師在香港合照2017年1月)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