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宜吃甚麼?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春季生活有甚麼注意事項?不妨看看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的提醒。冬去春來,正是去舊迎新的季節,這在《內經》稱之為「發陳」,就是將陳舊過去清除,這時候天地萬物逐步呈現生機,自然界萬物恢復繁榮。在《內經》之中對於春季的養生,提出了三大法則:

1779277_0ab9a069b894de52b9ac213c25aac7a4

(圖:《信報》網頁

夜睡早起

第一、夜臥早起。相對於冬天應該是要「早臥晚起」,要多睡一點,春天則是截然相反了,提醒我們要睡少一點!冬天剛去,春天剛來的時候,人還是很想睡覺的,這一般稱之為「春困」,春天天暖加上有時氣候潮濕,容易昏昏欲睡。究竟要多早起床?冬季必須要等候日出才起床,春季應該在日出左右就起床了,通常春季的日出大概在7時左右,逐漸適應早起床的習慣。

春季需要啟動人的生機,因此需要多點活動,如果睡得太多,那就沒有順應自然之氣了。所謂「久臥傷氣」,睡得太多反而會感覺疲累,應該在睡醒之後做一點活動,原文建議「廣步於庭」,就是在庭院中散步,讓自己身心舒展。

第二、放鬆身心。經過了冬季的嚴寒,人的心底總是有一種生活作息謹慎的心態,到了春季就開始放鬆了。《內經》說:「被髮緩形,以使志生」,春季的時候可以穿寬鬆的衣服,把頭髮鬆開(古人會束起頭髮),可以讓自己的身心感到放鬆,而不如冬天的拘緊,要穿這麼多衣服。

這方面也要看氣候的,春天人的皮膚毛孔開始比較疏鬆,加上初春的時候乍暖還寒,轉換季節的時候如果不慎穿不夠衣服,體弱者也容易生病。因此民間有一句養生彥語:「春捂秋凍」,就是春天還是適宜多穿衣服,不要一下子因為天暖了就突然換夏季的服裝;而秋天就適宜穿少一點,讓身體慢慢適應寒冷。

春宜吃素

第三、《內經》說:「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春季不宜殺生,這是由於春季是萬物生機復甦的季節,應該順應自然之氣,首先不宜違逆,因此我們應該允許生機出現,而不應該在萬物剛生長的時候就傷害它。因此,除了不殺生,也要多給予、勿掠奪,多獎賞、勿懲罰。

這在生活上,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飲食,春季是吃素的好時候,首先春季萬物復甦,各種蔬菜開始能夠種植出來,因此各地的春節都有「咬春」的習慣,亦即吃「春餅」,裡面都是新鮮的蔬菜為主,讓人享受春季鮮嫩美味。

春季就好像一日之中的早晨,早上人的胃口還比較弱,一般也是吃容易消化的食物,所以大部分人早餐也是會選擇素食的食物。一年之中的春季也是一樣,是人體內腸胃之氣復甦的時候,身體的氣血尚弱,由於吃肉比較難消化,宜吃素對健康比較有益處。

 

載於2018年3月2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WhatsApp Image 2018-03-02 at 8.47.48 PM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醫者分三等?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醫者水平有高低,《黃帝內經》將醫生分成不同等級,比較其水平的特點。其中常分成三級,直接用療效去說明三者的能力:「下工十全六;中工十全七;上工十全九」。這是說,初等水平的醫師治病十個病人能夠治好六個,中等的醫師能十個治好七個,上等的醫師能夠十個治好九個。這段話可以有不同的解讀:

1753652_712dd6063a2a799e3b7b064c78688efc

(圖:《信報》網頁

第一,古代對於醫者要求相當高,初級的醫生也要有六成的療效,這很不容易啊!這其實是為了超越隨機,如果十個病人治好五個,這基本上是等於二分之一機會,或者好、或者不好,這就是碰運氣了!有些普通人不懂醫術、不懂診斷,仍可透過一些療法有這層次的效果,作為醫者是不可以只靠運氣的。

第二,上等的醫者治病,也頂多是九成的療效!其實這療效已經相當高超了,可是上醫也非十全十美,人總有一死,不是所有病也能治好。第三,在下工過渡到中工水平,也只是治好多一個病人,可是要到了上工層次,那就是突然飛躍了,能夠治好多兩個病人,這是一個相當大的跨步!為甚麼有這樣的差異?

 

「中醫」治人

醫者分等之中,有一句名言叫做「下醫治病,中醫治人,上醫治心」,這句話是回答以上問題的關鍵,指出醫者關注角度與療效的關係。初級的醫師他們關注的就是「治病」,疾病的診斷辨別、如何治療?這些都是每位醫者的基本學習目標。

可是只懂得治病的醫者,這最多是個下醫!要到中等水平,起碼需要懂得「治人」,所謂治人,就是將人當做成一個整體,五臟六腑、氣血陰陽,將全部看成一體。中醫的世界觀之中,並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人甚少只是一個地方生病,如果只是聚焦在「病」,眼光就太窄,未必能夠診斷出疾病的原因。

順帶一說,在古代「中醫」這個名詞,就是指「中等水平」的醫者,到現代「中醫」才變成中國醫學的意思,也的確要作為一個「中醫」,最少也應該是「治人」層次的醫者吧!前面提到《內經》「十個治好多少個」,也是講治人的問題,而不是治病,一個人身上可以有多種病,都能治好才算真的治人。

上等的醫師能夠「治心」,那就是更全面看到整個人了,要看到這個人的心靈,包括他的情緒、思想、性格等部分。中醫是一個「身心靈合一」的醫學,治病治人也在身的層面,能夠看到心靈層面的疾病原因,才是真正的治理全人,這就是為甚麼上工能夠療效卓越的原因。因此也有一句話說:「上醫治國」,如果一個人能夠參透人性,治國自然並非難事了!明白醫師的分等之後,你還想找「會治病」的醫師嗎?

 

載於2018年1月26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27067291_10156064197356992_8376602262087772632_n

26993645_10156064197291992_8952401459086032636_n

(朋友告知,本篇文章見貼於醫院管理局的大堂)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醫看身心靈?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中醫怎麼看「身心靈健康」?中醫是重視身心靈合一的醫學,「身心靈」是近年流行的說法,過去多說成「身心」或者「心靈」,三者結合,是為了更強調三者的緊密關係。

1733906_e5a8f51c4cd068ee919adb8b1d67040f

 (圖:《信報》網頁

「身」就是肉身、形體,是物質層面的。人不是機器,人如果死掉,只有肉體很快會腐爛,這就讓我們知道,肉體是依靠背後的無形部分來存活。身必須要跟心靈結合在一起,如果分開了,那就基本上不是「人」了。

 

「心」就是心智、心思。它不是指肉體中的心臟,而是形而上層次的心,如成語「心不在焉」、「心無旁騖」的心,也是中醫上的「心主神明」的心。心能夠產生各樣的感覺、情緒、思想,在《黃帝內經》中說:「任物者,謂之心」,心負責「任物」,就是接納、承擔各種事物的能力,亦即是指我們的心,能使我們認識世界。透過我們的身體,我們可以接觸到各樣事物,但是要認識事物,產生各樣思想情感,那就是心的作用,心透過身就能夠產生人的各種能力。故此在中醫上,認為「心為君主之官」,心就好像皇帝統領國家一樣,掌管人的一身。

 

心是靈魂居所

「靈」就是靈性、靈魂,又或者傳統上又稱為「神」、「神靈」、「精神」,如在《大戴禮記》說:「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兩者含義基本互通,如傳統上多稱為「心神」,現代則習慣稱為「心靈」。靈是人的無形部分、無形的身體,一般肉眼看不見,屬於非物質的身體。靈在我們肉體形成之前已經存在,透過天地之精氣而生,《黃帝內經》說:「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神進入了人的身體之後,可以再分為魂和魄,然後藏在心中,行於周身。中醫上說的「心主神明」,意思就是神進入到人的心中後,人就能夠「運作」了。

 

「靈」跟心有密切關係,心是我們的神靈所產生出來的,神靈又是藏在心,透過心可以持續的認識這個物質世界,故此心就是連接物質與非物質世界的重要地方。而「靈」最特別之處,他是來自天地,與天地相通,本身與萬物之氣是一體的,當神來到人的肉體之中,跟天地分隔開來,局限了自己,就變成了人。如果你問「我是誰?」人的靈才是更根本的我。

 

「身心靈」三者本來是合一的,如果能順應自己的心靈來過活,那樣的生活自然是綠色的、順應天地的。但人們也經常分開三者,常見的是將身體跟心靈分開,如治病只是治療肉體,或選擇食物只考慮肉體需要;也有人只重視靈性而忽視身體,那就是「離地」的生活,身心分離落不到實處。身心靈合一,是終極健康的目標。

 

載於2017年12月29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你有肝鬱嗎?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很多人聽說過中醫的「肝鬱」,即是「肝氣鬱結」的簡稱,覺得這是情緒鬱結的代名詞,你覺得自己有情緒鬱結嗎?其實,大部分人也總有一些鬱結。

1714404_d6dcaa79bddeb6e4f965bc05d5625301

(圖:《信報》網頁

舉例說,在上下班的時間,你在地鐵或者巴士中擁擠著,旁邊有人不小心踩到你一腳,用手肘撞到你、用背囊壓著你、又或者他一身汗臭逼人……在這些時候,你有甚麼感覺?

正常人都會產生一些情緒,感覺鬱悶、厭惡、委屈等等,可是在情緒生出來時,我們一般不會破口大罵,不會拿刀出來殺人!我們覺得自己是受過教育的人、是有理性有禮貌的人,覺得情緒不應該隨便發洩。於是,我們會將這些情緒放在心中,當你下車後繼續生活,你就以為自己已經忘記了,但是情緒沒有離開,這就成為了壓抑的情緒。

壓抑是多麼的常見!想想看,每天我們遇到許多人事物,又或者聽到某個負面新聞,已經讓我們生起情緒,如果我們沒有及時轉化處理,這就會成為壓抑的情緒,日積月累,成為計時炸彈隨時爆發。

 

化悲憤為力量

在壓抑的情緒之中,如果壓抑的是怒氣,那就是典型的「肝鬱」情緒特徵。怒氣如果能夠得到釋放,那麼怒氣就不會鬱結,只是如果「有怒不敢言」、「怒火中燒」,那樣就容易生病不適。

憤怒,包含了其他的形容詞:生氣、批評別人、嫉妒、怨恨、論斷人、動氣、肝火、火爆、感概、激動、憤世嫉俗、憤青……這些也是憤怒的不同形式,憤怒本身是一種「向上的力量」,如果憤怒用對了,也是一種生命的動力,可以稱之為「勇氣」、「果敢」,可是當憤怒被壓抑了,這股向上的動力被下壓來,那就是自己困住自己,甚麼都做不了,失去了力量。

有一句話這樣說:「當你用一隻手指指出去時,就有三隻手指指向自己。」所有向外的憤怒,批評別人,其實也是在批評自己!就好像我們批評別人:「完美主義」、「不夠聰明」、「封建守舊」……當我們說這些話批評別人的時候,其實也是在批評自己有這方面的問題。

可是,或許很多人會覺得:「不是啊!我沒有這問題,只是對方才有呢!」其實每一個人也有兩方面:一個是我們希望看到的自己,另一個是我們不想看到的自己、我們的陰影。那個負面的我,自己不願意看到的,就是我們所不接受的自己,也是導致我們不接受別人的原因。

當我們批評別人的時候,真正要改變的不是對方。俗話說:「原諒自己就是原諒別人」,真正的錯都不是別人,而是我們不願意接受自己。所以,在每一次憤怒、批評別人的時候,也正好是我們學習接納自己的好時候!

 

載於2017年12月1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如何克服人生恐懼?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恐懼是人類皆要面對的深層情緒,以下介紹三種中醫上克服恐懼的方法:

1692716_45ee980666eca6607f6c53406cfa4f19

(圖:《信報》網頁

以思勝恐

在中醫上有五行相剋的情志療法,其中「土剋水」的方法,即是以思剋恐,那就是思想可以剋制恐懼。

因為恐懼的基本原因是「無知」。我們害怕不知道的事物,例如有人會怕黑,但是通常在家中睡覺不會怕黑,只是在陌生環境會害怕,就是因為我們不熟悉環境;又如在家中門鈴突然在夜半作響,門外卻發現沒人,原來天氣潮濕導致電子零件故障,那就會覺得沒甚麼好害怕。

其實恐懼本身沒有好壞正負,恐懼是有意義的,例如各種天災人禍發生時,懂得恐懼,我們才會逃生;又如害怕讀書成績不好,影響日後人生,那樣我們才會努力讀書。當我們想清楚恐懼背後的意義,自然能夠放下恐懼。

 

以喜勝恐

中醫上「以陽消陰」的方法,透過快樂、喜悅、愛,可以消除恐懼!人類的最大恐懼是甚麼?很多人會說——死亡。但人總有一死,死亡本身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在死之前,如果沒有做到自己要做的事情,沒有找到人生命的意義,沒有完成自己的使命,沒有享受到愛……這些才是我們的最恐懼的事情。

這就像思勝恐的方法,只要想清楚我們人生最想要做甚麼事情?想想如何活出真我?這樣才是真正的愛自己,自然會令自己快樂!但是這跟思勝恐還有區別,因為人生的意義,往往不是「思考」可以得出來的,而是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用我們的直覺去知道,我們真心喜歡甚麼。

 

以恐勝恐

中醫上「從者反治」的方法,就是透過面對恐懼,以恐懼消除恐懼!這其實也是思勝恐的另一種解釋,要思考恐懼甚麼,那就是「面對恐懼」了!有一句話說:「最恐懼的就是恐懼自身」,例如我們恐懼自己做不到某件事,那麼就要問自己,做不到又如何?我們可能會有千萬個不給自己做不到的理由,但是其實就算真的做不到,大部分事情也不會讓你死掉!更何況死亡又有甚麼好恐懼?

只要我們願意放開對恐懼的執著,允許和接納自己可以失敗、可以痛苦、可以重頭來過,那又有甚麼可以令你恐懼?只要我們願意深入進去恐懼背後的原因,穿過恐懼的障礙,恐懼就會自然消失。

要克服和面對恐懼,首先需要的是勇氣。勇於面對恐懼、挑戰恐懼,其實背後是要對自己有更大的慈愛,包容寬恕自己有恐懼,唯有我們自己願意離開恐懼、放開恐懼,恐懼才會離開你而去。

 

載於2017年11月3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消除負面情緒?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人生在世,面對各種問題,內心總是容易產生負面情緒,怨恨、憤怒、悲傷、痛苦、憂慮……當這些情緒生起來的時候,怎樣可以幫助自己,從負面情緒中釋放出來?

1673420_267f3f382113318c69f8a668ce8dbed4

(圖:《信報》網頁

在談如何解決之前,首先要知道:負面情緒是不能以負面情緒去抵消的!換句話說,「負負得正」的數學公式在這裡是不成立的。

 

光明消除黑暗

就像黑暗無法驅除黑暗一樣,唯有光明可以消除黑暗,負面情緒也是無法驅除負面情緒的。這在中醫上稱為「以陽消陰」的情志療法,就是透過正面的情緒可以消除負面的情緒,這是情志療法中的一大法則。無論是自己有負面情緒,抑或別人有負面情緒,處理方式都是一致的。

最正面的情緒,那就是快樂、喜悅、愛!中醫認為「心為君主之官」,「心藏神,在志為喜」,我們的心神,掌管身體與生命健康,而心中又藏著喜悅,只要將我們的心打開(開心),讓心中的喜悅自然散發,流遍周身,負面的情緒就自能消除。亦即是說,愛可以消除一切紛爭!

各種情緒也是一種氣,是氣的不同流通方式,我們可以將氣轉化,就如將寒氣轉成熱氣那樣,我們也可以將負面情緒轉變為正面的情緒。例如當生氣發怒的時候,只要我們意識得到,其實可以隨時將之轉變為快樂,試試看吧,不開心的時候,嘗試大笑一分鐘,不消一會,保證情緒立即轉化!

 

黑暗並不可怕

還有一種更高層次的方法:面對黑暗,其實並不需要驅除黑暗,因為黑暗本身並不可怕。就好像夜間是黑暗的,日間是光明的一樣,這只是自然規律,沒有對錯之分,所謂「負面情緒」也是一樣,只是一種情緒而已,本身情緒並沒有好壞、正負之分。

這種方法具體怎樣應用?例如發怒的時候,首先不需要覺得這是「負面的」情緒,告訴自己這只是情緒而已,要好好的去面對它,深入到這個情緒之中,體會這是甚麼原因導致?當我們明白到自己的憤怒,其實是自己沒自信、恐懼的反應,原來不是別人的錯而是自己的問題,那麼憤怒就自然消除了。就像見到社會的不公義,令你義憤填膺,這種怨憤情緒背後,也代表著自己的無力壓抑感,也是你希望改變的力量,只要我們能夠將情緒轉化為動力,那就不會沉溺在情緒之中。

這在中醫上稱之為「從者反治」的方法,就是當我們面對一種情緒,例如恐懼,我們還是要深入地進入恐懼之中,不要逃避它,更是要勇敢面對它。當你認識清楚情緒背後的原因,情緒就自然平伏了。

情緒只是一個信號,並不是原因。要消除「負面情緒」,根本就是要消除對「情緒是負面」的想法,真誠地接受自己,放下好與壞的執著,自然回復內心平和,煩惱自消。

 

載於2017年10月9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秋季要防濕?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秋季時節,人們都覺得天氣乾燥,需要更多滋潤,可是在《黃帝內經》之中,卻反而提醒我們要避免秋天感受濕氣,究竟為甚麼?

 

1667888_1c7df66338c2ddfc1ce0da2aacb6da21

(圖:《信報》網頁

 

《內經》說:「秋傷於濕,冬生咳嗽」,這是《內經》對於四時疾病發生規律的一句名言,秋天的對應之氣是「燥氣」,可是這裡為甚麼提醒我們,秋天要提防濕氣?這段話有很重要的意思,因為咳嗽是冬天很常見的病證,原來成因是因為秋天受濕氣所導致的!要預防冬天咳嗽,就要先從秋天的養生入手了。

許多人每逢冬季就容易出現感冒、咳嗽、哮喘、鼻敏感等病證,這跟秋季的養生方式有密切關係。此外,《黃帝內經》還有另一段話說:「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同樣首先指出了秋天受濕氣,是日後出現咳嗽的主要成因,這段話提醒咳嗽不一定局限在冬天,四季皆可見,更指出可發展成身體萎弱、昏仆等嚴重疾病,因此秋季養生實在需要我們重視。

 

滋潤太過

大部分地區秋季也是氣候乾燥的,那麼濕氣從何來?從環境來說,由於秋季天氣乾燥,人們很多時候喜歡加濕,例如使用加濕機,或者用滋潤護膚膏,這是從外而言;從內而言,秋天很容易讓人感到口乾舌燥,因此人們習慣多喝水、吃喝滋潤的飲食,太過則會使體內濕氣過盛。中醫的基本觀點,凡事過猶不及,做得過頭亦非好事。

秋冬的氣候特點,雖然外在環境的濕氣減少,因而變得乾燥,可是水分並非消失了,而是由於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收藏,不夠溫暖,因而導致水濕難以散佈化開,減少瀰漫在空氣之中,於是水就藏在下部、地下。中醫認為天人相應,人體亦是一樣,雖然秋冬時體表會比較乾燥,可是人體內並非一定缺水,只是體內的水較難散佈出表面,如果再加上喝水太多導致體內濕氣過盛,那就可以產生咳嗽諸證。

 

冬病秋防

秋天感受濕氣,其後果並非即時出現,而是影響下一個季節。秋天滋潤太過,就會導致冬天出現咳嗽,這亦是《內經》對咳嗽的認識,認為是肺和胃受寒就會導致咳嗽,進深言之,平時滋潤太過導致胃虛弱有寒濕,到了冬季時再導致肺受風寒,內外相合,那就會產生咳嗽。

冬病秋防,為甚麼《內經》特別提醒我們這句話?正是因為,這是普遍人容易出現的心理,體弱者到了秋季,習慣不斷去滋潤自己,猶如臨渴掘井,此非上佳之法。那麼秋季乾燥如何解決?基本的養生法則是「流通」,讓身體內的水能夠流通出外,這就適宜稍做運動汗出,讓血氣流通;避免滋潤太過,需要注意避寒,保暖亦不宜太過;喝水勿太多,喝水宜一口一口地喝,不宜猛灌。

 

載於2017年9月29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你覺得燥嗎?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很多人覺得自己「很燥」,尤其是到秋天的時候,乾燥的感覺特別明顯,乾燥可以是局部的乾燥,常見口乾、咽喉乾、嘴唇乾、眼睛乾、鼻子乾,也可以是整體的感覺,周身皮膚乾燥,毛髮乾旱,大便乾結,小便短少等等。

 

1646753_017513748ff6d3730733c815c82138dc_620

(圖:《信報》網頁

 

人為甚麼會燥?通常最直接的原因,認為「燥」本身是一種氣,「燥氣」過盛則會導致乾燥。傳統中醫的理論認為,致病的邪氣有六種,分別為:風寒暑濕燥火。燥是其中一種邪氣,是秋天的主氣,是一種「肅殺之氣」,在秋天的時候使萬物乾燥枯毀。

 

燥的兩類成因

可是,燥邪直接導致乾燥,只是其中一種解釋,中醫理論相當有趣,同一種現象可以有多角度的認識,「燥」正好是中醫自古以來討論頗多的題目。許多古代中醫認為「燥並非只是因為燥」,最簡單的解釋,燥是指乾燥,就是之人體內的水、津液缺乏了,那就自然會乾燥吧!所以燥的根本原因,是身體的水濕不足夠,或者這些水濕不能夠流通到不同的地方去。因此,也有醫家認為,燥邪本身是「不存在」的,其實是人體內的水不足夠,那就出現乾燥的現象。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要解決乾燥,就要看身體內的水濕是否「足夠」和「通暢」這兩大類原因了。如果是水濕不足夠,當然補充水濕就是最好方法,中醫上通常稱之為「滋陰潤燥」、「補津液」等的方法。但是,有時候並非只是因為水濕不足,例如常見的是身體內有熱氣,熱氣耗傷了水液,這時候除了要考慮補津液,更重要是清熱,這樣才能治本。

 

燥也因為濕?

水濕「不通暢」是另一個常見成因,這就是指身體內其實有足夠的水,只是因為不通了,就好像水管不通,就算你的水箱有水也流不過去。

這也好像是秋冬的時候,自然界為甚麼會乾燥起來?是自然界的水不足嗎?當然從現象上看,好像是空氣中的水不足夠了,可是從整個地球的角度來看,水並非消失了,而是水去了別的地方,例如因為天冷,水就沉降了,儲藏在地下,甚至結成冰了。

同樣道理,人體內如果虛弱了或者受到寒氣,導致水濕停滯,水不容易流通到其他地方去,也可以導致某些地方的乾燥感覺。常見的例如因為腎虛受寒,導致水停在人體下部,水不能夠往上走,因此就容易口乾口渴。這時候的治療,就不是再用滋潤的方法了!也不可以用清熱的方法,而是倒過來,需要用辛溫的方法,讓水流通就自然解決問題了。

總而言之,各種原因也能夠導致燥,水濕停滯也可產生乾燥!這也好像是現在溫室效應的氣候變化,某些地方出現水災,卻有某些地方乾旱一樣的道理。

 

載於2017年9月1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夏季要熱一點?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夏季天時暑熱,要避免中暑,是一般的常識。可是,所謂過猶不及,如果夏天只是避免過熱,經常在清涼的地方生活,那樣對健康也未必有利。

1623372_019715d07b84f73859619ba50b9f7388

(圖:《信報》網頁

 

傳統中醫對於夏季的養生,相當有智慧,例如在《黃帝內經》之中,對於夏季的養生要點,特別說了四個字:「無厭於日」,意思就是不要討厭太陽!對啊,很多人不喜歡夏天的太陽,覺得太熱了!容易渾身大汗,口渴煩躁。《黃帝內經》卻告訴我們,夏季的太陽是好的,這有什麼好處?

 

夏季祛寒好時候

夏天的太陽可以幫助我們,祛除之前秋冬春積累下來的寒氣,那樣我們身體才能恢復健康。一年之中,尤其是冬季的嚴寒,使身體內累積了寒氣,怎樣好好驅除它?春夏天氣暖和炎熱之時,正是最好時候!

傳統上認為春夏是登高、郊遊的好季節,夏天適當的曬太陽,到戶外活動,讓自己熱一點,身體的寒氣自然去除。可是,通常很多人會問,夏季多去曬太陽的話,不怕中暑嗎?

是的,這裡不是叫人猛烈去做,還是那句「過猶不及」,凡事不要太過,做到自己能夠承受的程度就好。尤其是體弱者、生病者,通常先注意的是「不要過熱」、「消暑」,適可而止就好;讓自己「熱一點」的方法,屬於鍛煉的強身方式,較為適合無病者,中醫稱之為「治未病」。

 

夏季出汗好處多

夏季去除寒氣的方式,最佳的方法,是讓自己好好出汗!想想看,身體內的寒氣,要透過甚麼樣的方式離開身體?除了直接透過熱氣往外散開,也可以透過各種「排水」的途徑帶離身體,包括出汗、流鼻涕、咳吐痰、大小二便等等,其中出汗是最全面的途徑,可以祛除身體各個部位的寒氣。

怎樣可以讓自己出汗多一點?做運動是直接的方法!在夏天這炎熱的季節,就算不怎麼活動,只是坐著也容易出汗了,如果再加上一點運動,那就更容易出汗。甚至也有人夏天去焗桑拿、泡溫泉,那是更高強度的訓練方式!當然這也不是人人也能做到了。

另一方面,夏季不宜經常在寒冷的環境中!按照中醫的理論,春夏秋冬、生長收藏,順應夏季氣候,熱一點才是順應自然。可是如香港這大城市,大部分商場、交通工具上的冷氣也相當冷,除了容易受寒之外,也不利身體熱一點,違反自然規律,不能祛除寒氣之餘,更容易令身體受寒。又如很多人晚上習慣開大冷氣睡覺,卻蓋上厚被子,夏季時人的皮膚毛孔疏鬆,比冬季更容易讓寒氣有機可乘。

如果夏季還要受寒,那麼這些寒氣就很難再有機會祛除了。於是很多人一年四季也在反覆感冒、鼻敏感,容易生病,這跟夏季「不夠熱」有密切關係了。

 

載於2017年8月4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黃帝內經》春季養生的三大法則

過了立春(每年的2月3-5日),春天就來到了!

春季生活有甚麼注意事項?不妨看看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的提醒吧——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8587966698_f84d735ff5_z

(圖:Flickr

冬去春來,正是去舊迎新的季節,這在《黃帝內經》稱之為「發陳」,就是將陳舊過去清除,這時候天地萬物逐步呈現生機,自然界萬物恢復繁榮。在這個轉變的時期,人就要與冬天的生活截然不同了!在《黃帝內經》之中對於春季的養生,提出了三大法則:

 

一、夜睡早起

原文說:「夜臥早起」,相對於冬天應該是要「早臥晚起」,要多睡一點,春天則是截然相反了,提醒我們要睡少一點!實際上冬天剛去,春天剛來的時候,人還是很想睡覺的,這一般稱之為「春困」,就是春天天暖了,加上有時氣候潮濕,很容易想昏昏欲睡。究竟要多早起床?在冬季的時候必須要等候日出才起床,春季的時候,就應該在日出左右的時間就起床了,通常春季的日出時間大概在7時左右,逐漸適應早起床的習慣。

《黃帝內經》提醒我們,春季需要啟動人的生機,因此需要多點活動,如果睡得太多,那就沒有順應自然之氣了。所謂「久臥傷氣」,睡得太多反而會感覺疲累,應該在睡醒之後做一點活動,原文建議「廣步於庭」,就是在庭院中散步,讓自己身心舒展。

 

二、放鬆身心

經過了冬季的嚴寒,人的心底總是有一種生活作息謹慎的心態,到了春季就開始放鬆了。原文說:「被髮緩形,以使志生」,春季的時候可以穿寬鬆的衣服,把頭髮鬆開(古人會束起頭髮),可以讓自己的身心感到放鬆,而不如冬天的拘緊,要穿這麼多衣服。

這方面其實也要看氣候的,春天人的皮膚毛孔開始比較疏鬆,加上初春的時候乍暖還寒,轉換季節的時候如果不慎穿不夠衣服,體弱者也容易生病。因此民間有一句養生彥語說:「春捂秋凍」,就是春天還是適宜多穿衣服,不要一下子因為天暖了就突然換夏季的服裝;而秋天就適宜穿少一點,讓身體慢慢適應寒冷。

 

三、春宜吃素

原文說:「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這一段話提到我們不宜殺生,這是由於春季是萬物生機復甦的季節,應該順應自然之氣,首先不宜違逆,因此我們應該允許生機出現,而不應該在萬物剛生長的時候就傷害它。因此,除了不殺生,也要多給予、勿掠奪,多獎賞、勿懲罰。

這在生活上,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飲食,春季是吃素的好時候,首先春季萬物復甦,各種蔬菜開始能夠種植出來,因此各地的春節都有「咬春」的習慣,亦即吃「春餅」,裡面都是新鮮的蔬菜為主,讓人享受春季鮮嫩美味。

春季就好像一日之中的早晨,早上人的胃口還比較弱,一般也是吃容易消化的食物,所以大部分人早餐也是會選擇素食的食物。一年之中的春季也是一樣,是人體內腸胃之氣復甦的時候,身體的氣血尚弱,由於吃肉比較難消化,宜吃素對健康比較有益處。

 

 

夏季病春預防

《黃帝內經》還提醒我們:「 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如果夏季沒有做好養生,肝就容易受傷,這在春季的時候或許未必感受得到,但是到了夏季的時候就因為身體氣血不足,就反而容易受寒得病,例如夏季常見的腸胃病腹瀉,或者普通的感冒咳嗽,這些也是因為跟春季沒有做好養生有關。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季的養生十分重要啊!

 

春季養生法則的重點是一個字:「生」,即是生長、生機,讓我們的身體和心志逐步的動起來,這也是為了讓我們可以更好地過渡到夏季,這一個充滿動力的季節之中,能夠有更多力量去享受人生!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