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士公開課程:中醫望診基礎 ——《黃帝內經》明堂診法

望診為中醫診法之首,李宇銘博士研究望面診法多年,常能透過望診推斷病情。李大夫過去主要對中醫師和弟子授課,這次課程將會首次對公眾開課,講授《黃帝內經》中記載的明堂診法,面部氣色主病,以及面部二十四個部位的定位與臟腑肢節對應關係。

基礎課程將介紹望診的基本理論與應用方法,課堂著重實踐練習,務求讓學員「開竅」,掌握望診的觀察與訓練方法,學習初步診斷能力。

p_20181031_203645_bf2

(李大夫2018年10月舉行「中醫身心靈醫學基礎」課堂合照)

 

課程安排

課程共5堂課,共15小時課堂

理論和練習課安排如下:

第一堂:基本望診原理;觀察主色

第二堂:氣色主病理論;觀察心肺

第三堂:明堂診法24部位定位;觀察肝藏

第四堂:其他觀察五臟六腑方法;觀察脾胃

第五堂:診察皮肉、氣血、筋骨方法;觀察腎,以及體表疾病

 

導師資歷簡介

李宇銘博士,香港註冊中醫師

  •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博士
  • 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後
  • 曾任大學講師
  • 橘井流芳中醫診所創辦人
  • 著有8部學術與大眾著作

其他介紹請點擊進入:【李大夫介紹

 

李大夫經常舉行望診講座與工作坊,如欲了解他的望診理論,歡迎收看講座影片,分別有2016年台灣中國醫藥大學的演講,以及2017年香港浸會大學的演講:

望而知之謂之神——《靈樞》明堂診法的原理與示範

 

上課時間安排

每逢週四

2018年12月6日、13日、20日

2019年1月3日、10日

晚上7:30-10:30

每堂課3小時:一般包括1小時理論、1.5小時練習,0.5小時課後討論(課後討論屬自由參與部分)

歡迎提前15分鐘報到,與老師交流

 

P_20180131_215039_PNsmall

P_20180128_163509_vHDR_Onsmall

(李大夫望診課堂分組練習)

 

地點

旺角家樂坊1906室

ADX life center

 

課程對象

公眾人士,沒有中醫基礎均可參加,從診斷開始認識醫理

歡迎中醫師、中醫學生、中醫愛好者參加

 

課程名額

40人

額滿即止,先到先得

 

學費

2500元(港幣)

 

報名方法

請透過以下連結報名【點擊進入】

https://goo.gl/forms/GnsLvzJQ3xfA9jP13

在報名之後,請透過銀行過數/Payme等方式過數,以收取學費後確認報名名額。

如有查詢,請在「李博士中醫教室」留言

https://www.facebook.com/Dr.leeyuming/

 

 

備註:

完成基礎課程者,日後可繼續參與進階課程,進階課主要學習形態診法,六腑氣色,望神練習,以及望診綜合運用。

 

 

 

(發出通告:2018年11月05日)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吃水果生冷嗎?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現在有些人以為,吃水果就是寒涼生冷的,於是就建議少吃甚至不吃水果。這種想法有違常識,水果是這麼重要的食物,少吃了怎能獲得健康?

1981351_36ef4eab5b58313515987099a5e7db5d

(圖:《信報》網頁

水果不寒涼

當然了,如果是冰冷的水果,從冰箱拿出來的,那的確是寒涼,吃水果適宜在常溫吃,如果冬季比較冰冷的時候,可以考慮稍為變暖再吃。

水果的寒熱,並非只是指溫度寒熱,更主要是指它的屬性,例如西瓜、雪梨寒涼,這是大家的常識,可是也有不少溫熱性水果呢!例如荔枝、龍眼、芒果、榴蓮等等,也是熱氣的,如果說水果都是寒涼的,這是以偏概全,實際上大部分水果也是不寒不熱,性質平和,適合人天天食用。

 

吃成熟水果

吃水果會出問題,往往來自不夠成熟。大家覺得水果是生的東西,這個「生」並非能透過煮熟就可以解決,每一種食物有他「熟」的方法,水果如果在種植時成熟了,那就不是「生」的了!例如米飯煮不夠熟,吃生米飯難消化甚至會傷害腸胃。同樣道理,經常吃生的水果,不是因為水果寒涼,而是生的水果沒那麼容易消化,因此腸胃就容易變得虛弱了,氣血虛弱了人也容易受寒。例如香蕉,不少人認為香蕉寒涼,不宜多吃,實際上是因為香蕉在比較生的、青綠色的時候不容易消化,因此腸胃就容易虛弱,如果吃成熟的香蕉,它的甘甜糖分變多,那就反過來比較溫補了!

 

香蕉補身體

怎樣才叫成熟的香蕉?很多人都知道黃色、表皮有梅花點,這算是基本熟了,如果是完全成熟,那就是「黑蕉」,表皮大部分黑了,可是裡面的肉還是完好沒有爛,那時候香蕉肉的甜味最濃,轉變成溫補作用。當然,也不是人人喜歡吃這種階段的香蕉,因為不是人人也可以補身體,所謂過猶不及,太補的話有些人的腸胃就受不了,容易出現飽滯感覺。

可是許多人問,不是啊,我沒有見過這種黑香蕉呢!通常到了部分黑色,裡面就爛了!這是因為香港超市售賣的香蕉,通常很青綠的時候就摘下來了,又經過了催熟,成熟得不自然,未熟就爛了。因此,為什麼不少人覺得吃水果寒涼,很多時是沒有吃到自然成熟得水果,那樣的確是吃了「生」的食物所致。

另一方面,也不是所有水果成熟了就變成溫熱性,例如菠蘿(鳳梨)一般認為是溫熱性的,如果一次過吃多了,就容易口腔舌頭有刺澀的感覺,嘴破甚至口腔潰瘍,這就是熱氣了,所以一般說要先泡鹽水可以降。但是,只要吃的菠蘿是成熟了,表皮從青綠變成暗黃,裡面的果肉開始有半透明的部分,這時候的菠蘿吃下去就不會有上火的問題,變得溫和了。這些食物的知識,我們不妨多多學習吧!

 

載於2018年11月2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熟食熱食上癮?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平常在家裡吃飯,通常習慣煮好之後「趁熱吃」,如果不熟、不暖的食物,就覺得這是「生冷」,感覺會不健康。這種想法之中存在誤解,以為這是養生的觀念,卻令人走上另一種極端。

1959033_7df661da02dd86f74f2647acf7ade2a4

(圖:《信報》網頁

生冷誤解

生和冷是兩種概念。先說「冷」,冷就是指冰冷,例如在冰箱拿出來、或者冬天冰天雪地的食物就是冷,可是如果是一般室溫、常溫的食物,就不算是「冷」。人的確應該避免冰冷的食物,冰冷容易傷腸胃,可是如果只能吃熱的、暖的食物,就連常溫的食物也認為要避開,這樣看似「溫和」的想法,實際上卻非常偏執。

再說「生」,是相對於「熟」而言,熟是指食物的最佳食用狀態,有些食物必須要煮熟才能吃,例如米飯、麵粉、肉類,如果沒有煮熟,就容易傷腸胃或致病。可是「熟」不一定要經過煮或加熱,例如水果蔬菜,如果在栽種時已經成熟了,那就不算是「生」的了!如果覺得吃蔬菜一定要煮過、吃水果也算是生冷的東西,甚至誤以為所有蔬菜水果都是寒涼的,這也是另一種偏見。

 

依賴熟食

人們的日常飲食,習慣了吃煮熟的東西、熱的東西,如果不吃熟熱的東西就覺得不舒服,這可能已經患上「熟食成癮症」!從中醫上看,人的胃腸本身有「腐熟水谷」的消化功能,就是可以透過「胃火」將食物弄熟,轉化成精氣、氣血,供人體使用。想想看,如果一個人經常吃煮熟的、熱的食物,腸胃會怎樣?那麼胃的火,就可以關小一點了!久而久之,胃的消化能力就會減弱,於是就更不能接受生的、不熱的食物了。

現在很多人不習慣吃生的蔬菜水果,正是代表腸胃消化能力減弱。就好像一個人少做運動,身體變弱之後,就會依賴交通工具代替走路,如果一個人從不運動,他當然不能突然去爬山跑步。飲食也是一樣,如果平常腸胃缺少鍛煉,習慣吃熟的、熱的東西,雖然對腸胃來說是舒適的,可是這樣卻會造成腸胃的依賴、上癮,長久下去腸胃就會變得嬌嫩柔弱,百病叢生。

這種依賴熟食、熱食的成因,是現代文明的弊病。至今許多國家和地區,人們依然會習慣生吃蔬菜水果,也會習慣吃涼菜,或者食物煮熟之後也不一定要熱吃,常溫吃東西十分普遍。想想自然界的動物也可知道,所有動物吃東西,也是生吃、常溫吃,都不會煮熟來吃的,如果人類吃東西必須要煮熟,這究竟是文明的進步,還是文明的倒退?真是見仁見智了。

熱食熟食的習慣,是隨著文明的方便,人們習慣了講究食物烹調之後,反而忘卻了人類與生俱來的消化能力,想要健康其實很簡單,跟隨自然的法則,需要智慧地選擇。

 

載於2018年10月5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斷除食物成癮?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很多人想減肥吃少一點東西,卻總是欲罷不能;很多人明白健康飲食的方法、多菜少肉,不吃煎炸油膩、垃圾食品,可是很多時卻相反,總是喜歡吃不健康的東西!為甚麼人會這樣,明知不好卻為之?

1931360_0040ce1778e9dbbc5a4ec37d605bab44

(圖:《信報》網頁

這可以說是一種「食物成癮症」!只要人對於某一類食物有執著,難以放下,心癮難耐,也就是上癮了。如果一個人比較放開,通常吃甚麼都可以、無所謂,比如筆者身邊有不少朋友,聽到吃素有很多好處,第二天就改吃素了!為甚麼這些人比較容易改變?因為他們沒有「食物成癮」的問題。

 

吃肉與貧窮?

不同類別食物,有不同的癮。比如不少人有吃肉的癮,無肉不歡,尤其是老一輩比較多有這種想法,可是如果你問他們過去的日子怎麼過?他們就會告訴你:「從前哪裡有肉吃?通常只是過年過節才可吃到」,那麼為甚麼現在反而喜歡吃肉了?這正是因為過去的日子比較艱難貧苦,現在生活富足了,就希望可以彌補過去的空虛,現在可以吃了,就不斷滿足自己。不單吃肉,比如喜歡吃油膩的、肥膩的、山珍海味,也是因為過去這些東西很缺乏。

這就讓我們明白,一個人喜歡吃肉,往往不是因為肉真的很好吃,而是因為自己內心存有小時候的記憶,那時候的缺乏感一直存在,於是總想去填滿它。吊詭的是,現在能夠吃肉,好像代表自己生活已經比較富足了,可是實際上心底還是有貧窮的憂慮,導致了執著吃肉不放。要能夠放下吃肉的執著,就需要看到自己的空虛感,不要用食物去解決問題。

 

 

執著的原因?

每一個人總有一些食物特別喜歡,可是如果那種喜歡,是到了「非吃不可」的感覺,例如有些人每天必須要喝咖啡奶茶,或者必須要泡茶、喝奶、吃麵包、吃蛋糕、甜點糖水,喝老火湯等等,那也有可能是對該種食物上癮了。為甚麼我們對某種食物特別執著?這需要自己深觀進去,看到自己的原因。通常也是一些成長過程的記憶所致。

例如筆者曾經參加過一次六天的斷食營,期間不吃東西只喝水,其實過程中也沒有很飢餓,可是卻經常想著要吃豆腐花,當時我安靜下來,感受豆花對我來說有甚麼意義?後來記起,小時候父母回家,有時會買一碗豆花來給我吃,又或者通常去爬山的時候,在途中或者下山時就會吃豆花。因此豆花對我來說,是一種幸福、獎勵的感覺,所以當我想吃豆花的時候,就代表我感覺疲累了、辛苦了,希望獲得安慰。

因此,如果你特別喜歡吃某種食物,通常是為了滿足食物背後的某種意義,而這份意義跟我們成長的經歷有關。如果要斷除食物成癮,改變飲食習慣,就需要從心入手了。

 

 

載於2018年8月31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斷食減肥關鍵?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不少人知道斷食、少吃有很多好處,可以瘦身減肥,也可以幫助身體修復,加快療癒疾病,更是長壽健康的養生法則。可是很多人覺得難以戒掉口腹之慾,究竟怎樣可以順利進行斷食?

 

1906298_bf470652f9f5db4fec3e0060669589a0

(圖:《信報》網頁

甚麼是斷食?

首先說明斷食是甚麼?斷食就是指中斷飲食,將自己平常習慣的飲食停止一段時間,例如習慣一天吃三餐,可以少吃一餐、兩餐,甚至一天不吃,或者兩天不吃、幾天不吃……斷食時間多久,因人而異,需要經過練習,就像《聖經》提到耶穌禁食40天,實際上現在也有不少人能夠做到。剛開始學習斷食者,宜循序漸進,從短時間的斷食做起,經過老師指導進行更好。

斷食一般指中斷所有食物,只是喝水,此外亦有更入門的方法,可以「輕斷食」或者「半斷食」,也對身體有幫助,例如不吃固體食物,可以喝果汁、湯水,或者只吃水果,或者吃素不吃所有肉類,又或者每餐只吃一半分量。總而言之,少吃點東西,讓腸胃減輕負擔,對身體也有一定好處。

 

口慾難耐?

斷食的方式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難,美食當前,實難抗拒。筆者曾經有不同天數的斷食經驗,也曾經試過有半年實踐「一日一餐」的飲食方法,期間感覺身體非常好,精神爽利,身輕如燕,減少了每天許多用餐時間,也減少了食物開支,有非常多好處!可參考《一日一餐的健康奇蹟》一書。

很多人問我,怎樣可以做到一天只吃一餐?難道你不想吃東西嗎?我是曾經參與過辟穀食氣課程,之後就很快能夠做到一天一餐!秘訣其實主要是心法,這個心法很簡單,就是學習——「愛自己」!

為甚麼我們喜歡吃東西?很多時吃東西都不是真的身體需要,而是習慣,或者是情緒。例如不開心的時候會吃東西,化悲憤為食量!就算是開心的時候也常大吃一頓!將情緒與食物連結起來。當我們內心不滿足的時候,人就總想找尋方法滿足自己,於是尋找物質填補空虛,而跟人最直接關係的物質,就是食物了!食物可以讓人很快有滿足感,因此當一個人依賴了吃東西,就不容易改變飲食習慣了,那就代表內心背後的不滿足了。

同樣道理,有些人很容易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例如有朋友聽到素食的好處之後,第二天就改吃素了。這樣的人代表他內心比較滿足,容易放下各種執著,食物對他來說並不是一種依賴。因此,如果要能夠順利做到斷食、少吃食物,當中關鍵一點:要讓自己不滿足的時候,不要再用食物去滿足,而是找尋根本辦法讓自己快樂,這就是所謂愛自己的意思。推薦參考魏鼎老師著作《喚醒人體本能自癒力:全辟榖:食氣、不食、斷食》一書,可以對飲食有新的看法。

 

載於2018年8月3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早餐要吃得好?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民間流傳一句話說:「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飽,晚餐吃得少」,這句話成為了許多人的健康養生法則,可是這並不一定符合醫理。

1883261_a09b55606078a7d5ee881e2bd0e51da9

(圖:《信報》網頁

 

這句話第一個重點是,認為吃早餐相當重要,要「吃得好」!當然啦,如果可以選擇,應該每一頓飯也要吃得好吧,誰會希望吃得差?要說吃得好當然人人也會讚同。可是現在已經有不少研究,證明人其實「不應該吃早餐!」最近書店有一本暢銷書叫《我,不吃早餐!》,列出了不吃早餐的許多科學研究,值得參考;還有一本書叫《早上斷食,九成的毛病都會消失!》也是有同樣的結論,認為早上不吃早餐能治百病!

在中醫的古籍之中,沒有叫人「一定要吃早餐」。早上醒來的時候,整個人的機能也是剛甦醒,人的腸胃也一樣,也是不適宜吃東西的;況且大部分人早上醒來的時候,其實也不是真的肚餓,只是習慣吃東西而已,早上如果還要「吃得好」,不少人誤以為「好」的意思是吃得豐富,那就容易吃傷腸胃了。

 

中午宜少吃

午餐也是一樣,午餐吃得飽,這裡所謂「吃得飽」,只是滿足了人的心理,感覺吃飽了很舒服!其實中醫養生自古以來強調飲食「七分飽」,所謂七分飽,實際上即是「不飽」,在《黃帝內經》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吃飽容易傷腸胃,這是自古已有之戒律,如果天天中午吃飽,當然是違背了養生法則了。

從醫理而言,正午的時候,人體的氣血陰陽正在處於更替交換的時期,所以中醫養生有「子午睡」的說法,就是說子時和午時(分別是中午和晚上的11時到1時時間),也是陰陽轉化的時候,人體亦應該休息以順應自然,因此正午的時間,就好像午夜不宜吃東西一樣,就算要吃飯也應該少吃為佳。

 

晚餐宜早吃

最後「晚餐吃得少」,是相對較為合理的一句,實際上任何時間進食,也是以吃得少為佳。更進一步而言,古人常言「過午不吃」、或者「入夜不吃」,太陽下山之後,人體的正氣亦相對虛弱,夜間吃飯較為不容易消化,因此如果可以,能夠在日落之前吃晚飯是較佳的選擇,愈是入夜的話,就愈適宜不吃或者吃得少了。

古今中外有太多不同的飲食方式,並非只有「一日三餐」,這是工業文明之後的產物,主要是為了方便人們集中上班上學而安排的,而古代大部分人的飲食方法,通常是一日1-2餐,如果是一天兩餐,建議在上午的9-11時和下午的3-5時左右,是一天之中消化力較強的時間。當然飲食因人而異,最理想的進食方式,應該是像自然界動物一樣,肚子餓就吃,不餓就不吃,並非要固定自己一個飲食時間,那樣才是順應人體、順應自然。

 

 

載於2018年7月6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斷食能治百病?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現在愈來愈多人知道,少吃、斷食的好處,不少人習慣定期斷食,不吃一餐、不吃一天、幾天,成為了健康生活的常態,究竟這有什麼道理?

1850110_72d437153ced018c171dea8e0213e473

(圖:《信報》網頁

先從生病說起。生病的時候,很多人也知道要「戒口」,其實無論是戒吃甚麼食物也好,其總原則也是:減少腸胃的負擔。由於生病的時候,身體需要集中精力去治病,去祛除風寒濕熱等邪氣,如果在這個時候還吃難消化的食物,人體就需要將自己的氣血,先拿去消化食物,於是就削弱了自身抗病的能力。

因此,如果說生病時最佳的戒口,那就不單是不吃某種食物的問題了,而是暫時不吃各種食物!讓身體集中氣血去自我療癒。這其實也是自然界的智慧,家中有養寵物的人,也會看到動物在生病的時候,很多時將自己藏在一處,不吃東西,自我療癒。

 

人要吃多少?

可是現在的人一聽到病了要斷食,就總會反問:不吃東西哪裡夠氣力?當然這是來自恐懼。其實不吃東西一段時間,不會讓你立刻沒氣力,自然界的動物很多時也是吃一餐之後,不知道多久之後再吃。相反,如果人經常習慣吃東西,反而會讓人依賴變得乏力!不少人在吃飯之後,覺得疲乏欲睡,這就是所謂的「飯氣攻心」,這種現象正是人的氣血集中去消化食物,整體的氣血就不夠流通周身,於是就疲乏了。

其實一個人不需要很多養分,現代社會很多人都是過飽、過補,這樣反而造成了負擔,吃多了的食物也是要花力氣去排走的,或者積聚在身體之中成為自己的累贅。就算一段時間不吃東西,人體也會有智慧,調動身體過往收藏的能量去給自己使用,就算不吃東西也不會讓人立即虛弱,可是當我們習慣了要經常是東西,這反而造成一種心理依賴,讓我們感覺不吃東西就會虛弱了。

 

一日多少餐?

當告訴你偶爾斷食是健康養生的做法,也總會有人問:不是說食無定時是不健康的嗎?這一個問題,通常是醫生對患有胃病的人說的,可是健康人就沒有這個禁忌。一個人習慣一天三餐、食有定時,如果他患上胃病的時候,當然胃就會希望保持原有的習慣。可是對於健康人來說,其實「食無定時」才是常態,自然界的動物也不會「定時」一天三餐那樣進食,這只是經過了文化洗禮的結果。

很多人又會覺得:不吃東西不就會很餓的嗎?當然一開始嘗試的時候,通常都會感覺餓,但是如果實踐了一段時間,逐漸會適應了新的飲食模式,就未必會經常感覺餓了,恢復原來人作為動物的本能。當然了,由於我們一直習慣了人類社會的飲食文化,嘗試斷食應當經過學習,需要逐步嘗試體驗,若能有導師指導更佳。

 

載於2018年5月25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夏季怎樣養生?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夏季生活有甚麼注意事項?不妨看看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的提醒。過了立夏(每年的5月5-6日),就是夏季開始來到了!夏季天地之氣旺盛,萬物生機蓬勃,這時候,有三大生活方式尤其需要注意:

1828561_221640c6832fa879247a648814153990

(圖:《信報》網頁

第一、早起床。《內經》說「夜臥早起」,就是可以晚一點睡、早一點起床。

現在都市人普遍很晚睡覺,不過古人的「晚睡」應該跟現在不太一樣,現在我們晚睡大概指凌晨1-2點,古人的晚睡還是晚上10-11點,想想農村的生活就明白了。

至於早起,要多早呢?《內經》說的早起是指日出之前,夏季的日出通常是在5:30-6:00左右,這已經覺得很早嗎?還是要在日出前起床呢!其實,如果我們的臥室有窗戶,早上有光線進入室內,一般人都會在日出前天亮的時候就自然醒了,只是不少人醒了之後還想繼續睡吧。

 

陽光不生氣

第二、喜歡太陽。《內經》說:「無厭於日」,意思就是不要討厭太陽!

對啊,很多人都不喜歡夏天的太陽,覺得太熱了!容易渾身大汗,口渴煩躁。但是《內經》告訴我們太陽是好的,夏天的太陽可以幫助我們,祛除之前冬春積累下來的寒氣,那樣我們身體才能恢復健康呢。

所以,夏天適當的曬太陽,到戶外活動,讓自己出點汗,少點在冷氣的環境之中,這都是順應夏季特點的養生方法。

第三、不生氣。《內經》說「使志無怒」,即是管理好我們的心志,不要發怒。夏天這麼炎熱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心情煩躁的,容易遇到事情就心裡不高興,尤其如果這種生氣是壓抑著不釋放出來,那對身體就更不好了,導致血氣不流通,違逆生機蓬勃的夏季特點。

需要明白,夏季很容易因為環境原因導致自己有情緒,如果沒有察覺就容易生氣了!只要我們好好釋放自己的情緒,不隨便生氣,我們才能趁著夏季這個充滿動力的季節,好好活出自己的人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會浪費人生,《內經》就形容這為「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

 

冬病夏防

《內經》還提醒我們:「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如果夏季養生沒做好,違逆了以上三大法則,例如夏季沒有早起床,沒有曬太陽,又在經常生氣,夏季血氣不流通,沒有將身體的寒氣祛除,那麼到了秋冬天氣寒冷的時候,當然就容易病了!為甚麼城市人容易有鼻敏感、反覆感冒、怕冷虛弱,都跟沒做好夏季養生有密切關係。

以上三點說起來很簡單,但也是都市人不容易做到的。夏天是應當多活動的季節,這就好像我們缺少運動鍛煉,身體就不會強壯一樣,我們都應該趁著夏天好好鍛煉自己,令自己變得更健康!

 

載於2018年4月27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春季容易瘙癢?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春季很多人出現皮膚瘙癢,或者風疹、濕疹容易復發。春季亦是容易出現感冒、流感的季節,有些地區春季也容易出現花粉症、鼻敏感流行,這在中醫上怎麼理解?
1805904_8304b2b10c9960023250ade8702c6aeb

(圖:《信報》網頁

不少人認為,這跟春季天氣潮濕有關,這可以是其中一個解釋,可是「濕」不是導致瘙癢的主要成因。其實解釋可以多種深淺層次,通常在中醫上的基本解釋,是認為由「風」導致。春季五行上屬木,風亦屬於木,具體現象上春季就是比較多風的季節,風吹草動,花木重生,如果風侵犯人體,就容易生病,而瘙癢就是受風的特徵。

春病冬來?

受風這個解釋主要是從外在因素去說的,事實上也有內在原因的考慮。《黃帝內經》有一句名言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就是強調正氣虛弱才是邪氣「乘虛而入」的主要原因。

春季為甚麼會「虛弱」?理論上冬季天氣嚴寒多風,人才容易變得虛弱,可是實際上春季是更容易受風的季節,是由於天氣暖和,人的皮膚毛孔疏鬆,相對於冬季天冷則皮膚密緻,反倒不容易受風。

此外,從生活而言,春季人們開始少穿衣服,而冬季則習慣厚衣;冬季也比較習慣閉藏少活動,而春季人們較多戶外活動,這也是春季容易受風的原因。加上春季正值新春季節,人們容易飲食過飽,也是造成腸胃虛弱的原因。

再者,通常生病也是季節轉換的時候,春季在天暖的過程,經常有寒潮再來,在這樣乍暖還寒的時候,如果人來不及調節衣服作息,那就容易生病了。這也是為甚麼除了冬季容易有流感,春季也是流感高峰期的原因了。這些也是由於人們到了春季,容易疏於防範,未夠重視養生的結果。

春夏宜排毒

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解釋,在《黃帝內經》中有一句話說:「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是指春天得到發熱病,是由於冬天受寒導致的。冬天受寒,導致身體虛弱,寒氣停留在身體裡面,到了春天的時候,天氣暖和了,正氣就不太虛弱,才有力氣將寒氣從體內驅除,從而出現發熱。

從這個角度看,春季受風的病情也是相似的,也由於過去身體虛弱了,人體可以因此受到風寒等邪氣,到了春季的時候,因為身體正氣比較恢復了,才有能力驅除。

換句話說說,當身體受到了風寒,如果正氣比較虛弱,就不一定能夠發病出來!能夠「病起來」,往往需要正氣比較充足,才能好好生病、好好感冒。這也是為甚麼春天的時候,許多病容易復發了,這通常稱之為「排毒反應」,就是春天才能有氣力去排走身體內的毒素,將過去累積起來的問題好好處理。因此如果春天出現瘙癢、感冒等病情,不妨正面看待,來好好病一場吧!

 

載於2018年3月30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醫身心靈醫學基礎」課程 暨 李大夫年度招收弟子

李宇銘博士致力推廣身心靈合一的醫學觀,近日新作《向癒》正式出版,反應熱烈,李大夫將於10月舉辦「中醫身心靈醫學基礎」課程,講授書中核心內容,學習如何療癒自己、療癒他人。李大夫義務授課,課程歡迎公眾人士參與,開課同時招募新一屆弟子,詳情如下:

 

201810poster copy

 

【中醫身心靈醫學基礎課程】

 

 

日期:2018年10月3、10、18、24、31日

(日期一般為每逢週三,10月17日為重陽節假期順延一天到18日週四)

時間:晚上7:30 – 10:00(10:00-10:30為課後討論,自由參加)

地點:旺角油麻地區,將於報名後正式公佈

 

導師介紹:
李宇銘,中醫學博士、博士後,香港註冊中醫師,曾任中文大學、浸會大學中醫講師。素食十多年,是一名靈性修行者,主張全人身心靈合一醫治。李大夫著有多部學術與大眾著作,最近出版《向癒:從難治病與慢性病徹底解脫,以身心靈中醫為鑰,邁向終極健康》一書,是一名身心靈中醫。更多介紹請參閱「李大夫簡介」。

課堂內容

中醫學是一門重視身心靈合一的整全醫學,在李大夫的新作《向癒》一書之中,提出中醫身心靈醫學的概念與情志療法理論。本次課堂,將會分享李大夫多年的學習研究心得,幫助醫者助人自助,學習如何療癒自己、療癒他人。

五次課堂內容,分別講授五大主題:身心靈醫學觀,望神,情志療法;疾病功能法,內自醒等,詳情如下:

第一堂:身心靈醫學觀

-何謂「身、心、靈」?中醫上如何重視三者的關係?為何心靈醫學是成為「上醫」的關鍵?

第二堂:望神

-如何透過讀人眼神面容,判斷情志心神狀態?

-介紹七情的基本眼神面容特徵;兩種觀察心神情志的方法:左右比較法、直覺感知法

第三堂:情志療法

-如何透過情志養生與情志療法,助己助人療癒身心?

-情志養生的兩種層次:中與和;情志療法的三個層次:五行生剋法、以陽消陰法。

第四堂:疾病功能法

-「病由心生」,凡是疾病皆有心靈層次原因,如何發現?

-透過自我求問,互相研討,認識各種疾病的心靈層次成因。

第五堂:內自醒

-人的內心也有「陰陽」兩面,如何認識自己深層的一面?

-透過「從治法」的情志療法,幫助我們成為更完整的人。

 

 

費用:中醫學生500元;中醫師1000元;*公眾人士2000元

(費用為場地費用,老師義務教學,餘數撥入弟子基金,用作日後教學研究用途)。

 

報名方法:進入後列連結,填妥報名表格:【點擊進入】

-額滿即止。獲李大夫確認可錄取者,請於課程第一堂繳費。

-報名參加此課程,可同時申請成為弟子,請在表格內填妥資料。

-如申請成為弟子者,完成五堂課程後,將自動成為記名弟子或入門弟子。

 

*注意,李大夫現階段只招募中醫師與中醫學生成為弟子,公眾人士亦可報名參與本課程(但無需成為弟子)。李大夫現有弟子、中醫師、中醫學生優先參加課程,公眾人士次之,若名額已滿,已報名者待日後對外開課時將可獲優先通知報名。

 

備註:

本課程的第二、三堂課,包含了對公眾舉辦的「望神療癒師-入門課程」課程,可參閱該課程介紹

 

IMAG5392 (1)

(2017年首屆弟子入門課程合照-中醫核心理論課程)


 

 

【李大夫的三類弟子】

李宇銘博士2017年開始招收弟子,公開授徒,至今弟子共有106人,形成了一個學習團體,一起學習醫學之道。透過建立持續的師徒關係,因材施教、因能學習,使學問得以承傳。

如欲成為李大夫記名弟子與入門弟子,必須先完成10月份舉行的入門課程:「中醫身心靈醫學基礎課程」五次課堂(每堂課2.5小時,共12.5小時)。

師承是數千年來恆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傳統的弟子分為三類:記名弟子、入門弟子、入室弟子,現公開招收記名弟子及入門弟子,學者可按自己的能力和時間報名。

 

招收弟子對象:中醫學生、中醫師

 

第一類、「記名弟子」

概念:記名弟子是記錄在老師名冊上之學生,嘗試體驗師徒關係。

弟子要求:愛好學習中醫經典,希望將所學知識與他人分享。

招收條件:完成記名弟子入門課程,踴躍參與課後討論。

學習機會:參與弟子的網上內部學習群組,互動討論;可參與李大夫後續的《傷寒論》以及望診課程。

#入門課程包括:中醫核心理論課程、明堂診法課程或中醫身心靈醫學基礎課程

 

第二類、「入門弟子」

概念:入門弟子是正式師徒關係之開始,踏進老師學問之門。

弟子要求:願意付出時間學習參與討論研究,提升自己水平,志願推廣仲景醫學。

招收條件:協助整理老師的課堂錄音,協助編寫文章與著作,組織各種學習與推廣活動。

學習機會:參與老師的經典研究,以及每月定期學習小組,與老師制定個人學習目標,互動學習。

 

第三類、「入室弟子」

概念:入室弟子是與老師成為夥伴,一同學習生活之密切同修關係。

弟子要求:志願全面繼承老師的學術思想,願意改變自己成為更完整的人,以成為上工為目標,正心修身,成為身心靈之醫者為願景。

招收條件:需要能夠最少背誦《傷寒論》前一百條條文,熟悉老師的《傷寒原意》三書的理論架構,通過老師口試考核。

學習機會:跟隨老師門診學習或工作,與老師一起緊密聯繫,在生活上互相提點。

 

 

備註:

三類弟子,就好比現在大學學習中醫的過程,記名弟子像是大學課堂的旁聽生,入門弟子像是正式入學的本科生,入室弟子像是跟隨導師學習的研究生。

三種弟子並非一定循序漸進階梯,可以直接報名成為入門弟子、入室弟子。

古今師徒概念不同,現在弟子並無必然的要求,無拜師儀式,亦非終生制度,也可以同時跟隨其他師門。成為弟子者,將會李大夫網頁上公開姓名,亦可按彼此意願隨時解除師徒關係。

三類弟子之說,是自古已有之說,可參考這篇文章解說:「記名弟子、入門弟子、入室弟子

 

報名方法:

進入上述課程報名連結,填妥報名資料,遞交一篇短文給李大夫,說明希望成為哪一類弟子,簡單介紹自己,以及希望成為弟子原因,並透過facebook附上一張一個月內拍攝的個人近照。

請透過「李博士中醫教室」facebook專頁pm留言報名:https://www.facebook.com/Dr.leeyuming/

 

弟子申請截止報名日期

2018年9月9日(週日)晚上9時前

 

P_20180131_215039_PNsmallP_20180128_163509_vHDR_Onsmall

 (望而知之謂之神——明堂診法課程照片)

 

(發出通告:2018年8月10日發出;8月27日更新)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