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百病生於氣之「怒則氣上」

18

 

中醫認為人的七情與健康緊密聯繫,在《黃帝內經》中尤其有「百病生於氣」的說法,指出了各種情志如何影響人的健康,從今期開始,將會逐一探討,首先談「怒」。

很多人都認為發怒是不對的,但是中醫強調過猶不及,其實適當的怒是有益的。例如有成語說:「鮮車怒馬」,其中的「怒馬」即是指馬匹的壯健,而不是說牠發脾氣,還有如春筍怒發、草木怒生、心花怒放……這些「怒」,都形容旺盛、迅速,是一種積極的力量,有生長、發展的意味。又比如說消防員在火場上英勇救人,這一種勇氣亦可稱為「怒」。

所以,很多時適當的怒對人生很重要,怒是一種上升、擴展的力量,有「怒氣」則每天精神充沛,工作有目標,人生有動力;相反,缺乏怒則使人懶惰、逃避、退縮、怕事。

但是,當怒太過的時候,則可以使人生病。《黃帝內經》說:「怒則氣上……怒則其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很多電視劇情,都描寫當人暴怒以後立刻可出現吐血,這就是因為當這一種上升的能量太過了、失控了,則人體的氣血亦向上衝而見嘔血;文中還提到一種「飧泄」的病,其實就是指吃東西下去不能消化,未消化的食物直接排便出來,這是由於這種太過的氣血上升,使在下面的胃腸不能消化食物了。

不過,除了暴怒以外,另外一種怒是更值得我們關注的,就是隱藏的怒,或者現代喜歡稱之為「鬱怒」。這種情況在現代社會十分多見,我們所說的工作壓力、生活壓力,逐漸累積了抑鬱、怨恨、憤世嫉俗,對生活上諸種事情都覺得不滿,這些負面能量的累積,也就成爲了我們潛藏的怒。這種怒對身體造成的影響更大呢,因為它是長期的、慢性的侵害我們,由於這種怒是緩慢漸進的增大,我們也逐漸的適應了,不容易察覺它的存在。

那麼,如何可以預防怒氣太過?「息怒」則是十分重要的法則。息怒可包括兩種層次,一種是「釋怒」,當憤怒的情感來臨的時候,不是每每的去壓抑它,而是要適當的去釋放它。當然了,假如怒氣累積到非常厲害的時候才釋放,那就容易出毛病了,故此要學會從怒氣很小的時候,就要釋放它。這就牽涉到要「析怒」,需要理性的面對自己內心的情感,需要自覺地省察當下的情緒,當怒氣初生即消除它,那就能夠心平氣和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17. 醫患關係誰最重要?

17

 

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溝通,常常說成為「醫患關係」,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對於雙方都有益處。在醫者與病人之間,一般認為是醫生更為主導的,就好像老師與學生之間,是老師教導學生學習,學生則要虛心聽從。原來早在《黃帝內經》中,已經有討論了醫患關係的問題,而且觀點十分獨特!

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數,親戚兄弟遠近音聲日聞於耳、五色日見於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黃帝提出了一個問題,假若生病了之後,有一種情況:假如是高明的醫生,能夠清楚掌握醫學的理論法則,而他所治療的病人,即使像自己親戚兄弟那樣經常見面,已經十分熟悉對方的聲音氣色,能夠非常準確的作診斷,但為何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仍然會治不好病?難道還是不夠及早治療?岐伯從一個特別的角度解釋:

歧伯曰: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此之謂也。

「工」即是醫生的意思,他從醫患關係的角度解釋,又用了中醫學「標與本」的說法,認為在治病的過程中,病人為本,而醫生只是標,就是說醫生只是幫助病人康復,假如病人無法接納醫生的幫助,身體內的「邪氣」不能制止,病則不能治愈。

進一步問,為何病人無法接納醫生的幫助呢?這裡的接納不單是吃藥治療的問題,其實這跟上一篇提到的「神不使」有關。在中醫治病的時候,除了診斷明確、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之外,假如病人的精神、意志不強,或者有其他慾望、貪念、思慮、擔憂,均會影響療效,這些都是治病能否獲效的更根本原因。

道理就像扶助一位婆婆過馬路,但婆婆本身不需要過去,你怎麼扶她也不想動;又好像地震的災民需要援助,但是某地區不想接納其他國家的支援,救援物資怎麼也到不了他們的手中。從《內經》這些話中可以看到,中醫非常重視人的情緒、心理,在治療康復中的作用,當一個人的心底裡有各種不願意接受治療的想法,這將會造成「神不使」,即使華佗再世亦無能為力了。

在醫生與病人的關係中,其實是以病人為首,而醫生只是一個幫助者。這一種醫患關係的態度,反映了中國文化中重視「內因」的思想,就好像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的主動學習更為重要,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而已,學生能否成才,還得要靠自己的努力呢。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16. 康復的關鍵是甚麼?

16

 

為何人到了臨終的時候,即使用上了各種正確的治療方法,但也沒法取得效果?就這一個問題,在《黃帝內經》中有精闢的見解,黃帝問岐伯: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歧伯曰:「神不使」也。

黃帝問的是,身體敗壞了、氣血耗盡的時候,為何治療方法不能見效?岐伯的回答十分精煉,三個字:「神不使」。當然大家聽完這三個字,也會一頭霧水,不明白岐伯想說甚麼,所以黃帝也繼續追問:

帝曰:何謂「神不使」?歧伯曰:鍼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壞神去,榮衞不可復收,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榮泣衞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岐伯的回答其實很有趣,他解釋用針灸等方法治療卻不能獲效的原因,是因為「精神不進,志意不治」。這裡先要解釋「精神」的意思。「精神」現在一般理解為人的意識、思維、神志,是指一種心理狀態,而在《內經》裏雖然亦有這一方面的意思,但更深一層的認為,「精」是指一個人內裏面精氣充足,於是在外面的「神氣」自然充沛,所謂「有諸內必形於外」,精神是人體內狀態的外在反映。

岐伯解釋,「神不使」就是指一個人的「精神」沒法改善、志意無法恢復,當然黃帝還不滿意這一個答案,繼續追問這精神敗壞的根本原因是什麽?岐伯深刻的指出,是由於人的「嗜欲無窮,憂患不止」。

這非常值得我們深思。一個人為何會「死亡」?為何正確治療仍不能獲效?原因竟然是與人的慾望、貪念、思慮、擔憂有關。由於種種情志因素,導致人的心神擾亂,精氣也受到傷害,氣血不通,身體也就「不聽話」了。所以在中醫裏,對於「精神」的理解是內外互為影響的,人的心理會影響人體,而身體狀況又會反映在神氣上。

從這個角度看,「生存意志」確實是病重時康復的關鍵。一個人他「想」甚麼,會決定他能否活過來,而且不單是「想不想活」的問題,假如他在病危的時候,還在想那些慾望、貪念、思慮、擔憂……這些將會成為他康復的最大障礙,吃甚麼良藥都是浪費。

 從宗教的角度看,這就是靈魂與肉身的關係,人的靈魂離開了,剩下的身體很快會敗壞,可知靈魂才是身體健康的終極「掌權人」。我們的「精神」也是一樣,所謂「思想決定命運」,一個人的生與死,真是在「一念之差」。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15. 為甚麼容易「熱氣」?

15

很多人知道吃了肉類、辛辣、煎炸、油膩食物太多之後,會使體內積熱,熱氣上升頭面繼而出現各種不適,這種情況民間則稱為「上火」或者「熱氣」。其實,除了飲食的因素之外,在《黃帝內經》中還提到一種更重要的原因: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

這裡講了一種疾病叫「煎厥」,這種病會出現眼睛突然盲了看不見東西、耳朵聾了聽不見東西,其實就是形容人在中暑之後,突然昏倒的情況,失去意識了。

煎厥的原因,是由於過於煩勞之後,使人體內的陽氣向上向外張弛,結果使人體內的精氣耗損了,如此長期反覆耗傷,再到了夏天剛好也是陽氣外展的季節,則使陽氣外張更加嚴重,於是突然病作。

現在很多人認為,「中暑」就是因為夏天酷熱,受熱太過之後就出現這種病,可是細心想想,例如大熱天時一群人去爬山,每一個人都面對同樣環境,卻為何只是少部份人中暑?在《黃帝內經》裏面有了清晰的解釋,其根本原因是「煩勞」。

「煩勞」包括了兩方面:心煩與勞倦。由於思慮太多,心浮氣躁,心煩即是一種「上火」的表現;過於勞累之後,身體氣血耗傷了,亦容易使火氣上炎。

當然了,《內經》這裡只是舉例而言,「煎厥」的病情是比較嚴重的,假若「煩勞」程度較輕,而又不在大暑之節,人體內的陽氣仍可因「煩勞」而外張,可出現各種「上火」的表現。

因此,假若要問自己為何常常容易「熱氣」?一般人只會用「飲食過於熱氣」來解釋,這就好像得了中暑就將原因單純歸咎於「天熱」,其實只是將責任推卸給外在因素而已。中醫看病雖然認為外在因素有所關係,但更認為內在因素在發病上起決定性的作用。環觀我們的四周,「煩」與「勞」都是現代都市人共有的通病,

 

為何現在這麼多人有上火?答案就不言自明了。原來自己的「身」與「心」,需要負上更多的責任。

很多人問:假如得了上火,是否喝點涼茶、吃點清涼的東西就能夠解決問題?從上述的討論,大家都會明白到,熱氣的原因不單在於「熱」,吃清涼的東西雖然能夠解決其中的一部份問題,但是「治標不治本」,還有更根本的問題需要解決。不求身外,尋諸於己,是養生的重要方法。

http://club-o.org/newsletter/CO076/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14. 生病了吃甚麼好?

14

 

很多朋友見到中醫師的時候,喜歡問這一類問題:我常常覺得疲倦乏力,吃甚麼好呢?失眠吃甚麼好?皮膚乾燥吃甚麼好?高血壓吃甚麼好?哮喘吃甚麼好?……這一類生病了吃甚麼好的問題,假如沒有經過診斷,其實都是無法回答的。先看一看《黃帝內經》一段文字吧:

「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這裡提出一個常見的問題,熱病初癒,有時候還會餘下一些後遺症,比如說感冒過後仍然常常有咳嗽咯痰好一段時間,為甚麼會這樣呢?這裡解釋,原因是在生病的時候勉強吃太多東西,因而使病愈後仍遺留一些毛病。在熱病剛愈的時候,假如吃肉則容易死灰復燃,舊病再起,吃太多東西則會使病愈後仍遺留有其他不適,這些都是要禁忌的。

這段文字提醒我們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生病的時候切忌吃太多東西!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中,例如家人生病了,通常特別關注他的「胃口」,總是覺得生病時要吃多點,才有力氣對抗疾病。殊不知在《內經》正唱反調,提醒我們吃太多東西的壞處!其實不單是熱病,很多時我們生病了,自然沒有胃口,這都是人體正常的反應,提醒我們要吃少一點,讓身體專心應付疾病,不要多吃損傷腸胃。

這段話還有一個重要思想:生病了不是先問要「吃甚麼」,而是要問「不吃甚麼」。在生病的時候切忌胡亂吃東西,先不要吃「幫助」疾病的食物,使病情加重,不要飲食過飽,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

這段經文中還有一句話:「治之奈何?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這種病後的後遺症該如何治療?岐伯的回答十分「官腔」,說要視乎疾病的虛還是實,來進行調治,則必定能夠痊愈。

細心想起來,這種問題其實很常見,比如感冒之後剩下一些不適,就會問中醫可以吃甚麼調養啊?不吃藥可不可?可是按照岐伯的回答,即使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我們還是要視乎「虛實」,換句話說就是要經過中醫的診斷,知道了疾病的原因,才能夠說得上如何處理。

這就是中醫重視治病求本的思想。在中醫的字典裏面,沒有退燒藥、降壓藥、止痛藥,中醫不喜歡針對症狀而用藥,假如不知道疾病的成因,單說某某病就要建議吃點甚麼調養,這當然是妙想天開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13. 生病原因是什麽?

13

 

很多朋友見到中醫師的時候,喜歡問一類問題,譬如說:我常常腰酸,是否屬於「腎虛」呢?我失眠心悸,是否「心血虛」呢?我眼睛發紅,是否「肝火」呢?我肚子常常不舒服,是否裏面有「風」呢?……這一類問題的提問方式,將某某病對應某某中醫病因,實際上是相當難回答的!為甚麼?不妨看看《黃帝內經》如何回答類似問題:

「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者,何也?岐伯對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這一段文字十分有趣,黃帝問了一個頗為常識性的問題:「為何肺會使人咳嗽?」其實人人也明白,咳嗽是肺的毛病,可是細心再想,為何肺會引起咳嗽呢?這問題或許我們很少想過,岐伯的回答是:「五臟六腑皆會讓人咳嗽,不單獨是肺引起啊!」然後在整篇文章裏,詳細論述了五臟和六腑各種咳嗽的成因,甚至指出咳嗽與天地規律也有關係。

岐伯的回答方法,很值得我們深思。他並非一開始就說:「咳嗽是肺的毛病」,他是嘗試糾正一種錯誤觀念,當人人都以為咳嗽是肺的問題時,他當頭棒喝的說,不是這樣!而是五臟六腑都有關。這正反映了中醫的思想,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有機整體,牽一髮、動全身,五臟六腑都互有聯繫,「咳嗽」只是一個例子,即使代入各種其他病證也是一樣,「五臟六腑皆令人病」。

所以,開首說的一大堆問題,其實都是「不可說」的!在中醫的眼裏,每一種病都不可能只有一種原因,而是千絲萬縷、環環緊扣,每種病要講成因的話,都幾乎要把整個五臟六腑的理論講一遍,那就等於花幾年去學中醫了!

當然,在假若在一個具體的病人身上,經過醫師診斷之後,原因或許可以說上一些的,但是千萬不要以為醫師說我「腰痛是腎虛」引起,就跟其他人說:「中醫認為腰痛就是腎虛」!

中醫跟西醫的思維很不一樣,西醫在解釋疾病成因時多傾向於「單因素、絕對性」的解釋,而中醫則喜歡找尋疾病的「多因素、相關性」,認為每一種疾病都跟許多因素相關。

  其實,所謂生病的「原因」,都不單有一個答案。假如說腰痛的原因是「腎虛」,那麼為甚麼會有腎虛?與先天因素有關嗎?跟情緒性格有關?飲食、氣候、季節、職業、家居環境、社會因素……其實都有關係!高明的中醫就是在千變萬化的世界裏,發現這生病的「關係圖」,只要「搞好關係」,自然不會生病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12. 為何中醫能夠當宰相?

12

 

香港人過海關的時候可以走電子通道「e道」(电子快速通道),因為同音的關係,每一次用「e道」時都讓我想起韓劇「醫道」!可是,究竟中醫裏的「醫道」指甚麼?原來醫道一詞是出自於《黃帝內經》!書中記載黃帝向其弟子雷公,詢問了同樣的問題,說:「子知醫之道乎?」接著黃帝詳細的解釋:

「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

假如你要學中醫,究竟要學一些什麽內容?這裡替「醫道」定出了上到下的最大範圍。天文與地理,並非指現在的天文學和地理學,而是更大的概念,是指天之道和地之道。天文就是日月星辰等星體的「宇宙規律」,也包括了風雨雷電等的「氣象規律」,就好像月亮影響潮汐一樣,這些天上的規律會也影響人體,也就是中醫說的「天人相應」。地理就是土地、山川等的環境形勢,這些環境會對人的健康造成影響。

至於人事,是指人情事理、人與人之間的人倫關係,而更廣義的說,人事是指一切由人所發生的事。但是,人世間的一切知識和學問,其實都是由人產生的,那麼當一個中醫,要懂得的東西可真無窮無盡啊!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醫確實是一門「通識教育」。學習中醫要求的知識面極廣,自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開始,已經要求中醫必須是「通才」,掌握萬事萬物的共同規律,能夠明白天地人之間的關係,才能夠治病救人。亦因此中醫裏有一句名言:「不為良相,願為良醫」,就是指當「中醫」與當國家「宰相」性質其實差不多,既然這個人通曉了天地人之事,治病與治國,都能遊刃有餘。

有人笑說:「當中醫能夠做一個國家的元首,西醫則只能夠做各部門的首長」,這並非是要貶低西醫,而是指出了兩者的醫學理論的特點。西醫學要求的是專精,一個越高明的西醫,就要在一個專科內鑽研得非常深入,而不可能所有學科都精研,從政府職能而言就是能管理個別部門;可是中醫就不行了,必須要通博,有廣泛的知識,整體融匯貫通天地人之事,在政府的職能而言,就是能夠溝通各個部門,負責最高的領導工作。

所以,中醫還有一句話說:「下醫治病,中醫治人,上醫治國」,就是從另一個角度,指出學習「醫道」的最高理想。原來,學中醫的最終歸宿是可以從政呢!哈!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11. 同病吃藥不相同?

11

熟悉中醫的朋友,都會發現一種現象:假如兩個人患了感冒,一起去看中醫,大家的處方卻不一樣。為何會有這種現象?《黃帝內經》中有討論到這個問題:

「黃帝問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對曰:地勢使然也。」

《黃帝內經》的作者,與我們有同樣的問題,為何中醫治病,同一種病,治療不同,卻是都能治愈?這裡說了其中一個答案:與地理環境有關。

實際上地域不是唯一因素,中醫常說「三因制宜」,就是指診治疾病時需要以「時、地、人」等三方面去作考慮。「因時」就是時間,例如四季,甚至不同年份有各自的氣候特點;「因地」就是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因素會影響人的身體,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可造成疾病發生的不同土壤;「因人」就是只指每一個人有不同的體質狀況,而這種體質又與以上的「時地」有關。

因此,即使得了感冒,在每一個人身上,可以有不同的原因,處方自然也不一樣了。中醫治病時需要考慮到每一個人的獨特情況,就好像量身定做一件合身的衣服,每個人不同。俗語說:「一樣米養百樣人」,即使吃的東西一樣,可是人人都有不同的身體。

中國傳統的思想正是如此。例如教育孩子,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需要「因材施教」;又例如擇業工作,每人有各自的才能和喜好,需要「因人而異」。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假若我們能夠因應能力給予栽培,也是一種「順應自然」,使人人得以成材,可以說是「殊途同歸」;在中醫上,則稱為「同病異治」,雖然同一種病,用了不同的治療方法,卻也能達到治愈的效果,就是因為「條條大路通羅馬」,走不同的路線,皆能達到目的地。

所以《黃帝內經》又說:「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

為何不同的治法亦能使病康復?《內經》解釋,就是因為我們知道病的原因,知道治療的方向,所以就算用不同的手段,均能夠達致同樣結果。在海上航行,海這麼大,當然可以隨意選擇航線,但假若沒有指南針,失去了方向,就無法走出迷霧了。諺語說:「發現問題,比回答問題更重要」,假如不知道疾病的根結,縱使你手上有千萬張藥方,又如何能治愈疾病?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10. 中醫是否反對吃素?

10

有些人以為,補養身體一定要吃肉,煲老火湯一定要放肉才行,甚至推論中醫反對素食,這些其實都違背了中醫的思想。自古以來,不少著名醫家非常提倡素食,例如唐代大醫孫思邈,他說「常須少食肉,多食飯……」他以素食為主的飲食方式,活到了一百多歲。

雖然《黃帝內經》不反對吃肉,但應該說是較為支持素食的,有一段話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營養學」概念!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已經有類似營養金字塔的說法了。

仔細看這四大類,嚴格來講不是平等地位,而是有不同層次的,不是說每天四類各占一份就最好。穀類是「供養」人生命的,所以最為基本、必須吃!水果是「輔助」的,而蔬菜則是讓人「充滿」,給我們吃飽的。所以按等次說,穀類應該吃最多,蔬菜水果為其次。

至於肉類,其作用是「益」,這個字用得非常巧妙!益是指「有益」,是好的意思,這樣看肉類似乎不是必需品,就好像現在的「營養補充劑」那樣,它對身體可以有益處,但是並非沒有它就會死掉。

可是,「益」字在古代的本意是「溢」,即「滿溢」,水滿瀉出水庫外,是好是壞?當然是浪費了、太多了!所以「益」字在《內經》中有時候也屬貶義,有「水能覆舟,亦能載舟」的過猶不及思想,它雖然有益處,可是很容易走到反面。

因此,《內經》記載了很多吃肉而導致的疾病,例如說:「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是說一個人剛感冒初癒,千萬不要給他吃肉,吃了容易使病情復發。可是我們現在很多時都是倒過來,剛感冒好了,稍有點胃口,就立刻吃肉;又或者剛生孩子的婦女,就天天喝雞湯,其實都對身體不好。

還有說:「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高梁是指「膏粱」,是脂膏、細糧的意思,亦即是肉食和精細的食品,細糧可理解為經過加工,就像在超市裏能面買到的各種食品:蛋糕、罐頭、薯片、糖果、雪糕……

這段話作出嚴厲的警告!例如消渴、中風、半身不遂、身體痿弱、氣喘等病,是肥胖、富貴人才得的,都是因為吃「膏粱」太多引起吧!《內經》有這樣的記載,看來歷史還是不斷重複,即使到了今天,為何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的人這麼多?原因很簡單吧,都是富貴病、文明病,是吃出來的。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9. 新年該吃甚麼好?

9

農曆新年快到了,很多人都問中醫,新年吃些什麽好啊?我會斬釘截鐵的說:「吃素好!」

這可不是胡說的,而是根據《黃帝內經》的思想,有一段講四季養生的話這麼說: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這裡強調春天需要「生而勿殺」,換句話就是不要殺生吧!為何這樣說?就是因為經過冬天的沉寂後,春天漸見生機,這時候殺生,就違反了自然之道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

不殺生、吃素,並非一種盲目的清規戒條,而是有重要的養生意義。吃肉在傳統上叫作「葷」,葷通常指肉食,而在《說文解字》說:「葷,臭菜也」,佛教把「五辛」即蔥、蒜、韭菜等食物列為「葷」,意思是指這些食物會讓人頭「昏」腦脹,不能平靜。所以在春天吃素的意義,是強調有一個平靜而舒暢的內心環境,它所重視的是一種心態,而由心態決定你的生活習慣,再而影響健康。

春季養生非常強調精神調養,重點是「以使志生」,意思是人的精神情緒,經過冬天的內斂之後,是時候開展了。所以《內經》教導我們,可以早點起床,起床後在庭院裏散步,把束起來的頭髮放開(古人大都留長髮),試想像這幅圖畫,是否像放假去旅行的樣子,感覺放鬆舒暢?上文還提醒我們要多佈施、獎賞,而不要掠奪、懲罰,做好事,心情一定好極了!

春天確是素食的好時候,從身體機能上講,由於春季的陽氣逐漸生長,人的腸胃消化能力相對較弱,素食都是比較容易消化的,對身體特別有益處。

可是,在農曆新年的喜慶日子,我們往往會大魚大肉,吃得飽脹,這樣吃的話,會有甚麼後果?《內經》最後一句話,其實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有趣的是,結果往往不是眼下就能看到,而是到了夏天的時候,才會出現寒性疾病。這是因為在春天的時候,我們吃太多、太好,吃傷了腸胃,「殺」了剛剛初「生」的陽氣(殺生?),下一個季節不夠用,就出現毛病。

這就好像現在全球變暖的問題,很多科學家都說,我們耗掉了這麼多石油,排出了溫室氣體,可不是在當下立刻見到惡果,而是到了下一代才出現問題,要後悔已經太遲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