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見到中醫師的時候,喜歡問這一類問題:我常常覺得疲倦乏力,吃甚麼好呢?失眠吃甚麼好?皮膚乾燥吃甚麼好?高血壓吃甚麼好?哮喘吃甚麼好?……這一類生病了吃甚麼好的問題,假如沒有經過診斷,其實都是無法回答的。先看一看《黃帝內經》一段文字吧:
「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這裡提出一個常見的問題,熱病初癒,有時候還會餘下一些後遺症,比如說感冒過後仍然常常有咳嗽咯痰好一段時間,為甚麼會這樣呢?這裡解釋,原因是在生病的時候勉強吃太多東西,因而使病愈後仍遺留一些毛病。在熱病剛愈的時候,假如吃肉則容易死灰復燃,舊病再起,吃太多東西則會使病愈後仍遺留有其他不適,這些都是要禁忌的。
這段文字提醒我們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生病的時候切忌吃太多東西!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中,例如家人生病了,通常特別關注他的「胃口」,總是覺得生病時要吃多點,才有力氣對抗疾病。殊不知在《內經》正唱反調,提醒我們吃太多東西的壞處!其實不單是熱病,很多時我們生病了,自然沒有胃口,這都是人體正常的反應,提醒我們要吃少一點,讓身體專心應付疾病,不要多吃損傷腸胃。
這段話還有一個重要思想:生病了不是先問要「吃甚麼」,而是要問「不吃甚麼」。在生病的時候切忌胡亂吃東西,先不要吃「幫助」疾病的食物,使病情加重,不要飲食過飽,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
這段經文中還有一句話:「治之奈何?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這種病後的後遺症該如何治療?岐伯的回答十分「官腔」,說要視乎疾病的虛還是實,來進行調治,則必定能夠痊愈。
細心想起來,這種問題其實很常見,比如感冒之後剩下一些不適,就會問中醫可以吃甚麼調養啊?不吃藥可不可?可是按照岐伯的回答,即使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我們還是要視乎「虛實」,換句話說就是要經過中醫的診斷,知道了疾病的原因,才能夠說得上如何處理。
這就是中醫重視治病求本的思想。在中醫的字典裏面,沒有退燒藥、降壓藥、止痛藥,中醫不喜歡針對症狀而用藥,假如不知道疾病的成因,單說某某病就要建議吃點甚麼調養,這當然是妙想天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