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身心靈綠化?

【綠色生活教育基金主席撰文】

「推動身心靈轉化,幫助人實踐綠色人生」,是本會的使命。這裡提到「轉化」為「綠色人生」,可簡稱為「綠化」,就是指轉化為遵循自然規律的生活方式。那麼當中的「身心靈」是指甚麼?為甚麼我們強調這三方面?這牽涉我們的基本信念,以下想用傳統與現代的角度作一些解說。

 

 搜狗截图20170724220740

「身心靈」是近年流行的說法,過去多說成「身心」或者「心靈」,三者結合,是為了更強調三者合一的緊密關係。

 

「身」就是肉身、形體,是物質層面的。人不是機器,人如果死掉,只有肉體很快會腐爛,這就讓我們知道,肉體是依靠背後的無形部分來存活。身必須要跟心靈結合在一起,如果分開了,那就基本上不是「人」了。

 

「心」就是心智、心思。它不是指肉體中的心臟,而是形而上層次的心,如成語「心不在焉」、「心無旁騖」的心,也是中醫上的「心主神明」的心。心能夠產生各樣的感覺、情緒、思想,在《黃帝內經》中說:「任物者,謂之心」,心負責「任物」,就是接納、承擔各種事物的能力,亦即是指我們的心,能使我們認識世界。透過我們的身體,我們可以接觸到各樣事物,但是要認識事物,產生各樣思想情感,那就是心的作用,心透過身就能夠產生人的各種能力。故此在中醫上,認為「心為君主之官」,心就好像皇帝統領國家一樣,掌管人的一身。

 

「靈」就是靈性、靈魂,又或者傳統上又稱為「神」、「神靈」、「精神」,如在《大戴禮記》說:「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兩者含義基本互通,如傳統上多稱為「心神」,現代則習慣稱為「心靈」。靈是人的無形部分、無形的身體,一般肉眼看不見,屬於非物質的身體。靈在我們肉體形成之前已經存在,透過天地之精氣而生,《黃帝內經》說:「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神進入了人的身體之後,可以再分為魂和魄,然後藏在心中,行於周身。中醫上說的「心主神明」,意思就是神進入到人的心中後,人就能夠「運作」了。

 

「靈」跟心有密切關係,心是我們的神靈所產生出來的,神靈又是藏在心,透過心可以持續的認識這個物質世界,故此心就是連接物質與非物質世界的重要地方。而「靈」最特別之處,他是來自天地,與天地相通,本身與萬物之氣是一體的,當神來到人的肉體之中,跟天地分隔開來,局限了自己,就變成了人。如果你問「我是誰?」人的靈才是更根本的我。

 

「身心靈」三者本來是合一的,如果能順應自己的心靈來過活,那樣的生活自然是綠色的、順應天地的。但人們也經常分開三者,常見的是將身體跟心靈分開,如治病只是治療肉體,或選擇食物只考慮肉體需要;也有人只重視靈性而忽視身體,那就是「離地」的生活,身心分離落不到實處。

 

提倡身心靈,其實重點是回歸「心靈」對身的價值。例如為甚麼要常常做靜心?那就是當我們安靜下來的時候,才能體會自己的心、跟自己的靈連接。尤其是靈是跟萬物相通,本身無所不知,當我們安靜下來跟心靈合一,我們就能夠「接通天地線」,不單明白自己的根本想法,更能得到一切問題的最佳答案。

 

明白身心靈的含義,你自然會明白,為何實踐「綠色轉化」,必須要三方面共同入手了!

 

李宇銘博士

綠色生活教育基金Club O主席

本文原載於2016年07月Club O會訊《生機健康》第120期

 

 【本文節錄的錄音短片】(廣東話)

0001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怎樣才是綠色生活?

【綠色生活教育基金主席撰文】

提起綠色生活,都市人想到的畫面是:一個人身穿純色的衣服,吃著有機食物,拿著環保袋子,帶著廢膠廢紙去回收,喜歡光顧有機店的產品,假期就到郊野去遊玩……這樣的圖像,某程度上是一種廣告式的洗腦,營造「綠色」是中產以上階級的玩意,一要有錢、二要有空才能參與,草根百姓的生活就變成灰色、無緣參與了。如果綠色生活變成了現代社會的另一種消費文化,這種綠色還不是真綠。

 

8865881833_ba736567d5_z

(圖:Flickr

 

綠色就是自然簡樸

綠色生活的典型例子,有些人生活極為簡樸,居住在鄉郊自然環境,生活不用電器、電子產品,用柴火煮食,自己耕作,不用各種一次性的物品紙杯紙碟膠袋,不用化學清潔劑洗頭水牙膏洗潔精,不用錢買新的衣服,穿的都是別人棄置的東西……這樣的生活過得非常「深綠」,可是能夠做到這樣程度的人不多,反倒讓我們忘記了,這才是真正的綠色自然生活。

記得小時候的生活,家住廉租屋,生活節儉,家中的床都是父親自己用角鐵和木板搭建的,家裡的家具都是撿回來的,自小每逢經過樓梯口的垃圾房,都會看看有沒有寶貝可以帶回家,此習慣至今仍難改變,每逢經過垃圾房也總有「心癮」要看一看。

想起來,這種小時候的教育,不正是一種綠色生活的基本觀念?節儉、惜物。小時候的生活環境,坦白說並不覺得艱苦,反倒是一種遊戲,覺得到處有寶藏,可以發揮創意建立自己的家居,生活每有驚喜。從這角度來看,其實在經濟相對不富裕的時候,很多人已經不自覺地實踐綠色生活了。

 

3134030082_2b10dbe039_z

(圖:Flickr

 

綠色生活重在一心

本會推崇的「綠色生活」,我們認為綠色代表自然、生機,綠色生活即遵循自然規律的生活方式,從而達致健康人生。綠色與生活,前者強調內心,後者強調實踐,換句話說,先要有綠色的心、綠色的想法,我們才會實踐這種生活方式。

綠色生活即是順應自然,本身人在自然狀態是自在自足的,自然得到一切所需,當身心滿足,我們的需要就少。綠色是相對於灰色而言,破壞地球、不能持續的生活方式,為甚麼會出現?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內心的不滿足,苛求無度。諺語說:「快樂不是在於擁有得多,而是在乎需要得少」,綠色與否全在一念之差,又所謂「苦樂全在一心」,如果我們內心得到滿足,即使過著簡樸的生活,我們也不會覺得艱難;如果內心不快樂,我們實踐的綠色生活,只是另一種消費而已。

當然綠色之中也包含了不同的顏色,例如深綠、翠綠、青綠、淡綠,綠色生活並非是「零和一」的問題,它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理念、理想,是每個人也應該追求的方向,是回歸幸福人生的目標。人人也在這條路上,按著自己步伐前進,無論是哪一種顏色,更重要是自我的轉變,讓生活多一點綠化。

實踐綠色生活,首先從改變心態開始,當我們能夠允許自己內心容易充滿喜悅,活出小孩的天真單純品質,那樣綠色生活就距離我們近一點了。

 

 

李宇銘博士

綠色生活教育基金Club O主席

本文原載於2016年05月Club O會訊《生機健康》第119期

 

0001 (1)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夏季容易受寒?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很多人也明白到,夏季比冬季更容易受寒!一般人覺得夏季天熱,應該容易得熱病,因此宜多吃消暑的食物,宜涼快避免中暑。這當然是基本常識,夏季天氣太熱不好受,可是中醫的理論相當有趣,寒熱的問題不是那麼機械簡單,並非天熱就人人都會得熱病,相反天熱更容易令人著涼。

1602375_aa589c28a06a3501a17df407b8e86560

(圖:信報網站

 

基本的原因,夏季往往有寒冷的環境。例如香港大城市的夏季,到處都開冷氣,大商場、地鐵巴士,冷氣往往開得很大,尤其出入戶外戶內的時候,溫差之大,就像突然從夏季進入了秋冬,平常身體虛弱的人也容易在「轉季」的時候感冒,這就是類似的情況。

冬季時我們通常會穿多一些衣服避免受寒,夏季則容易掉以輕心,衣服不夠就容易著涼了,所以現在很多人都習慣,夏季的時候還帶上外套。

夏季易生腸胃病

就算不是大城市,即使在自然環境也可以受涼,夏季夜晚也會有清涼之時,或因穿衣不夠,貪涼吹風等,所以中醫上有「陰暑」病,就是指夏季暑熱之時因為吹風受涼而導致的病情。

進深一步解釋,更內在的原因,是夏季的時候,自然界的陽氣蓬勃在外,人的陽氣亦是一樣,體表的陽氣旺盛,故此人體偏熱,容易出汗。汗出之後腠理汗孔疏鬆,因此人就容易受風著涼。相反在冬季的時候,陽氣潛藏在內,人體皮膚毛孔緊密,因此冬季反而不容易著涼。

夏季是腸胃病容易流行的季節,消化不良、腹痛腹瀉、食物中毒,較常在夏季發生。這種情況,也是跟夏季容易受寒有關!基本的原因,也是因為夏季天熱,人們喜歡貪涼飲冷,寒涼飲食容易直接進入體內,使腸胃受傷。

 

睡覺蓋肚免著涼

進深一步解釋,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說:「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就是說一個人在春天受風,到了夏天就容易得腹瀉等腸胃病,為甚麼會這樣?這是因為如果一個人在春天的時候受風,風的特性是活動流通的,那就使人的氣血偏向外走,就好像潮水那樣,如果一個人身體本身氣血不足,那麼他體內的血氣就容易更虛弱了,到了夏季熱盛的時候氣血更加走向體表,於是體內的血氣就更虛,胃腸虛弱就容易得腸胃病。

在另一部中醫經典《傷寒論》之中,又說了類似的話:「夏月盛熱,欲著複衣……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這也是告訴我們,夏季的時候因為熱氣太盛,使人的血氣偏向外走,導致體內尤其是胃腸容易虛弱,寒氣就容易直接進入體內胃腸了。

因此,夏季雖然天氣這麼熱,也要注意避免受寒!記得小時候長輩都會提醒我們,睡覺要蓋被子,最少也要蓋著肚子,原來當中隱含著養生智慧。

 

 

載於2017年7月7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WhatsApp Image 2017-07-07 at 6.26.04 PM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禪食」是甚麼?

【綠色生活教育基金主席撰文】

「禪食」本來只是一個活動的名字,是香港素食學會(綠色生活教育基金、Club O的前身)自1995年成立以來,每星期舉辦的一個活動,目的為了推廣素食。初時只是每週一次週六的「免費午餐」,至今已經發展至一週三次,有人說這個世界上“No free Lunch”,我們卻創造了奇跡,數萬人參加過我們的禪食活動,生命因此得到轉化。

 

23395683199_f4c4db322e_z

禪食即寧靜地吃素

「禪食」又不只是一個素食聚餐,在我們推廣素食的過程,發現只是飲飲食食是不夠的,如果不能夠安靜下來吃飯,就難以體會得到食物的滋味。因此我們就將這個活動的方式,制定一個基本規則,就是寧靜地、禁語享用一餐素食。這種方式,很快得到許多正面迴響,參加者覺得一試難忘,沒想到原來很多人從沒試過安靜地吃一頓飯!原來只要專心地吃,就算是一份簡單的食物,也能吃出滋味與幸福。

這也是「素食」本來的含義之一,《說文解字》說:「素,白緻繒也」,「素」本指沒有經過染色的白色絲綢,因此素食的傳統意義,即是簡單、樸素、潔淨,最根本的飲食方式。「素食」就是與現代的「美食」相對,美食是追求更豐富、更複雜、更多味,而素食是走截然相反的路,是追求減少,所謂「快樂不是來自擁有得多,而是來自需要得少」,簡單自能吃出美味。

我們將這活動取名為「禪」,「禪」即是靜慮之意,提倡素食背後的理念,透過素食回歸簡樸。

30320339963_c96f5ea213_z

 

禪食是飲食的修行

「禪食」這項傳統活動,舉行了約20年的過程中,不斷演進,至今在我們的心中,已經成為一種文化、一種飲食方式。禪食不單是我們獨有的活動,禪食已經變成飲食的修行,透過飲食提升身心靈的層次,是你我可以在日常飲食中實踐的方法。

飲食並非只在乎食物,吃的態度比食物自身更為重要。食物一方面會影響身心,身心的狀態更是決定我們的飲食健康。吃飯過程不說話只是一個基本點,還有很多例如:細嚼、慢食、惜福、無執、感恩,如何專注、減少雜念?如何透過飲食提升自己的喜悅?如何選擇食材?如何烹調?如何洗碗切菜?……食物只是飲食之中的一小部分,懂得「怎樣吃」比「吃甚麼」更為重要。

23681215781_75455e60a9_z

透過飲食回歸身心

我們吃東西,很多時並非因為身體真的需要,飲食變成了一種習慣,一種交際應酬的方式,又或者處理自己情緒的工具。當我們忘記了飲食的真正目的,這樣飲食就常常出錯,身心無益,就好像我們忘記了目的地在哪裡,怎能選擇正確的交通工具?透過禪食,幫助我們在飲食過程中達致「身心合一」,用心的去吃,才能吃出終極的健康。

如果您還未嘗試過本會的禪食活動,鼓勵您踏出一步,保證你一試難忘!

 

李宇銘博士

綠色生活教育基金Club O主席

本文原載於2016年03月Club O會訊《生機健康》第118期

 

0001 (1)

(Club O每逢週四晚、週六午和晚舉行免費禪食活動,歡迎參加,詳情見本會會訊《生機健康》。)

 

搜狗截图20170701142356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為何無需「反疫苗」?——跳出框框的5個中醫觀點

【李宇銘博士撰文】

 

近日「反疫苗」的問題又再成為輿論熱點,就連香港的主流媒體也作專題報道,可是當中還是用了「正反雙方」的角度討論疫苗問題,如此爭執不下,各不相讓。(參見香港TVB新聞透視節目:《疫苗打不打?》2018-02-17

 

6792819478_ce19ec1b85_z

(圖:Flickr

 

很多事情都難以分對錯,一個人頭腦裡面可以有不同思想,你可以支持反方又同時支持正方。關於疫苗的問題,我們無需要去反對它,而是看到問題後再超越它,看到當中的概念局限,跳出框框。

 

實在無需要「反疫苗」。就好像人們不看西醫去看中醫,當他們指出西醫的一些問題,你就可以說他「反西醫」嗎?不是,西醫也有許多好的地方,這其實是另一個選擇,未必是優劣勝負好壞之分,而是站在不同角度看問題,因此不希望變成二元對立。

 

以下主要站在中醫的角度,提出五點宏觀討論,一起來超越疫苗的概念限制。

 

一、中醫主張「種痘」?

 

討論疫苗的時候,常常有人提起,疫苗概念是從中醫來的!說中國的「種人痘」方法,啟發了英國種牛痘的方式。還經常提到清代已經有四種種痘預防天花的方法,例如:穿上天花患者穿過的衣服;將天花患者的痘漿液蘸到健康人的鼻孔中;將天花患者的痘痂乾燥磨粉吹入健康人的鼻孔等等。甚至有文獻指,早在唐代已經有「種人痘」的相關記載。

 

無可否認,中國古代是有這些記載和方法,這也是我們中國人自豪的地方,面對疾病努力採取預防的方法。但是不可不提的,這些方法雖然可能啟發了西醫的疫苗,可是這跟疫苗的思想相差甚遠。

 

最大的差異,傳統中醫上用這些「種痘」的方法預防疾病,是真的會讓人「生病」的!它不是為完全為了預防「不生病」,而是真的希望讓健康人早點患病,如果主動去生病接受挑戰,我們就在可掌控的情況下接受治療。

 

傳統的方法,不會百分百保證被接種者的生命安全,不會如現代的疫苗強調自己是安全的。其實如果我們願意接受,疫苗可能會有不安全之處,讓接種者自行考慮風險,那麼疫苗的問題就自然不存在。

 

在傳統中醫的接種方式,如果接種者在接種後生病了,那就是一種直接判斷「療效」的方法,可以得知能預防發病的機會較大。這與現代疫苗注射之後的情況不同,注射疫苗之後一般難以個別得知效果。

 

因此,傳統種痘的方式,所採取的態度是:小病是福,小病是鍛煉,主動令身體產生疾病,而非如疫苗的態度,努力避免生病。

 

再者,傳統中國的「種痘」方法,採取的方法是較為安全的,從身體外部讓人染病;現代的疫苗,則是直接將病原透過注射進入體內,這就有一定的風險,就好像口服藥比注射藥較為安全,即是同樣道理。

 

二、中醫預防疾病的態度

 

注射疫苗的目的是預防疾病發生,可是注射疫苗亦非靈丹妙藥,西醫上亦會明白,並非注射了疫苗就可以一勞永逸、掉以輕心,仍需從生活上注意健康。

 

中醫角度看疾病的發生,總是三類原因:外因、內因、不內外因。亦即是疾病發生的原因,總是與環境因素、情志,以及其他原因如飲食、勞倦、外傷等因素有關。在中醫上看,一種病發生了,就算它是嚴重的疾病,我們總要找它發生的原因,而非不管如何,直接壓抑了該疾病就算成功。

 

一般疫苗的研究報告,會從宏觀的流行病學調查去看,某個地區發生了某種病,然後使用疫苗之後,該病的發病率就大大下降,相對於其他沒有注射疫苗的人群發病率降低。當然這些研究報告,也能說明了疫苗「有效」,我們也無需否定,只是這種有效是要「打括號」的,因為這種研究的視野是只看到兩方面的關係,一種病沒有發生,總得跟各種因素有關,尤其是在中醫的角度看,可以跟社會、風俗、文化、氣候、水土、飲食、生活作息、情緒、思想……甚至仔細一點說,可以跟某地方的歷史,政府政策,人民的集體情緒、集體潛意識都有關係!如果疫苗的研究,可以多從這些整體方向進發,那樣可以令人更信賴。

 

如果我們只是去觀察一種病被疫苗「消滅」了,那樣在中醫的角度來看,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們要注意跳出這種疫苗的框框,掌握全面的健康思想。

 

三、疫苗有甚麼問題?

 

西醫認為疫苗可以有效預防疾病,尤其是一些嚴重的疾病。疫苗的最關鍵問題,在於疫苗的機理。疫苗一般是採用滅活、減毒活或者死了的細菌病毒,誘發身體產生抗體,從而預防疾病。

 

這種想法理論上是可行的,也肯定會有有效的時候,可是也可能會帶來問題。這個疫苗的「活性」(毒性),怎樣可以剛剛好確保有效?如果活性太輕,那就沒有效果,預防不了疾病;如果活性太強,那就直接導致人得了該病!這中間如何調配,達到「剛剛好」,這就最令人頭疼了。

 

尤其是面對不同人種、不同的體質,難以確保一種疫苗能夠適合所有人。一群人之中,總有人身體比較弱、或者有特殊體質,假設一個疫苗在100萬人之中,只會讓一個人得到嚴重的副作用甚至死亡,那麼我們是否就可以因為99.9999萬人的健康,而犧牲了一個人的利益?這是一個爭議不休的醫療道德的問題。

 

當疫苗用於整個人群的時候,就可能會出現問題。如果沒有起效就反而還好,如果反而出現了激烈反應,那就後悔莫及。就好像同樣吃某些食物,就是某些人吃了會敏感受不了一樣,疫苗是一種藥物,當然敏感的機會比食物會更高。

 

疫苗強調的是整體社群的保護,而中醫強調的是個體化的差異。這也好像是西藥副作用的問題,一種藥物只是針對一種病的時候,它對身體其他部分可能造成傷害;當疫苗的效果,是需要整個社會大部分人一起使用才能起效,可是整個群體之中不同人有不同的體質狀況,當疫苗只是針對某種病,它對於群體一些部分就可能造成傷害。

 

四、疫苗真的有效?

 

疫苗是透過某種病「沒有發生」去說明自己有效,比如說:你學習了一個防火知識課程之後,那麼你家裡就沒有發生火災,我們可以說明這就是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嗎?又或者說你吃了某種營養補充劑,於是你就沒有缺乏該種營養嗎?雖然這可能有關,但是也很難排除其他各種因素。

 

疫苗的研究正是處於這種尷尬局面,它與其他藥物不同,藥物的研究可以清晰說明「療效」,以病情有沒有治愈作為清晰的判斷標準,可是疫苗針對的是病還沒有發出來的時候,那麼用了疫苗是否就能達致防病效果?

 

疫苗的效果,往往是透過流行病學調查去說明,流行病學的調查資料雖然客觀,卻可以有不同的主觀解讀。例如世界上骨質疏鬆發病最多的國家,正是最多人喝牛奶的地方,那麼你會解讀成:是因為多喝牛奶導致了骨質疏鬆,還是因為那些國家的人多患骨質疏鬆,所以才多喝牛奶?

 

疫苗的研究也是一樣,看到某些地方在注射疫苗之後,某病減少了,也未必可以說明這就是疫苗的效果,這可以因為其他原因,過往不支持疫苗的研究,通常指出某種流行病減少,往往是隨著戰爭過去、衛生改善、教育進步等諸種因素改變,使該病自然減少,而未必是因為疫苗的效果。

 

如果從中醫的眼光看待疾病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也必須要考慮「多因素相關性」問題,而非「單因素必然性」地看兩件事情的關係。這種整體醫學的思想,也是當今西醫逐步提升的轉向。

 

五、疫苗問題突顯中西醫的差異

 

中醫和西醫的思考角度差異甚大。西醫看疫苗,認為這些疾病是由於「細菌病毒」等外來原因引起的,是一種「外因決定論」,是一種「對抗療法」的思想,認為是敵人要消滅它。

 

中醫的角度則是從宏觀的角度,認為人發病的成因,是「內因與外因相互作用,而以內因為主導的」。這就像「物先腐然後蟲生」的道理,好像一個人如果死了幾天,他身體就會腐爛然後長蟲,那麼為甚麼一個健康人不會生蟲?如果在西醫的角度來看,好像是「蟲」傷害了人體,而從中醫的角度看,那就是現因為人體變弱了,「蟲」才會生出來。

 

在中醫第一經典《黃帝內經》中說:

 

「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

 

這亦是《黃帝內經》多次強調的觀點: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如果自己沒有正氣虛弱,邪氣就不會進入人體,人就不會生病。疫苗的問題,重點未必在於疫苗自身,而是在於疫苗背後的理論,它對疾病認識觀念的局限,如果我們能夠跳出框框,明白如何全面地預防疾病,是提升人類健康的更好方式。

 

 

 

結語:為甚麼要注射疫苗?

 

支持注射疫苗,很大程度來自對疾病的恐懼,尤其是對嚴重疾病的恐懼。可是這些恐懼,亦正是西醫上對於某些疾病束手無策的恐懼,於是他們希望透過某些手段去預防疾病出現。本身這動機是好的,可是我們也要記得,自古以來也有許多的傳統醫療方式,對人類健康有莫大貢獻,例如傳統中醫強調的各種「治未病」預防方法,值得我們提倡推崇。

 

 

 

注意:文末再次強調,本文目的並非旨在「反疫苗」、否定疫苗的作用,而是提供傳統中醫學對於「預防疾病」的整全看法,跳出框框思考。感謝疫苗的存在,令我們更加明白怎樣整全地預防疾病。

 


 

延伸討論

網上公開這篇文章之後,收到許多迴響,希望繼續討論相關問題,我也再略談一二:

 

疫苗究竟打不打?

看完這篇文章之後,當然你還會覺得,究竟要不要打疫苗?我想這問題是難回答的,要看你對醫學以及防病方式的理解,也要看是哪種疫苗。我的基本看法,如果你是一個不太懂醫學的人,你對疾病發生有恐懼,而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健康生活,而你又不介意注射疫苗或許會出現副作用,那樣打疫苗是適合你的。如果你是懂得健康生活的人,知道如何全面預防疾病,不擔心自己會生病,那麼看來你不太需要疫苗。

疫苗是一種治標的方式,它不是全面健康的良藥。尤其是針對第三世界地區,那邊的人可能生活環境窮困、戰亂、饑荒,出現了傳染病,你很難在那時叫他們如何改變自己,活得更健康,治標的方式或許是相對可行的。只是在現在大城市之中,許多人的意識提升,知道自己如何健康生活,這時疫苗就未必是他的首選。

 

不打疫苗影響群體?

注射疫苗需要有效的一種基本理論認為,疫苗的作用是要整個社會群體一起注射才會起上作用。如果有人沒有注射疫苗,那麼他們可能會生病,繼而影響其他人。因此應該是要人人也注射疫苗,不應該有逃兵。

這種想法,將疫苗的預防作用,從個人層面提升到整體層面,這種想法雖然本身也是好的,但也掉進另一種困境之中。例如一個社會,有人支持某種政治主張,那麼他認為人人都應該有這種主張,這個世界才會統一和好。當然所有推動政治的人也會有這種想法,希望人人認同自己,可是這個世界上的確有不同的政治主張,如果我不認同你的政治思想,我是否要逼迫接受?如此則屬於強權霸道,高壓管治。真正的和諧,應該是允許不同的政治主張,允許大家有不同觀念,和而不同。

同樣道理,西醫上如果要求所有人都要注射疫苗,才能獲得整體健康,這也是一種單一的想法。在多元的社會之中,可以允許有不同的健康生活方式,接納不同的醫學思想,而非只有一種醫學最好。

如果有人沒有注射疫苗,他生病了之後「傳染」了給他人,這種想法就是上文說的「外因決定論」;如果以中醫學正氣為本的觀點來看,如果人體健康,根本不會被染病。這兩種醫學態度,一種經常將責任交給別人,一種將責任交給自己,兩者截然不同。「別人沒有注射疫苗,我就因而染病」,這種想法總是希望去改變別人,也實在太累人了,與其要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

 

(寫於2017年6月25日)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濕重吃甚麼好?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很多人覺得自己濕氣重,感覺疲倦沉重、周身酸痛、消化不良、大便粘滯、濕疹水腫等等,經常問醫師:吃甚麼可以祛濕?

14169448143_69683fbaee_z

(圖:Flickr

其實,醫師很多時不大願意回答這問題!為甚麼?這就好像家裡牆壁滲水,可是你只是用抽濕機去掉家裡的濕氣,這有用嗎?雖然也算有用,但是卻治標不治本。根本問題不是要去「祛濕」,而是發現產生濕氣的原因!的確,有不少藥物食物可以祛濕,但是你沒解決產生濕的原因,那樣還是沒解決問題。

祛濕的方法有很多種,不一定透過飲食,最好的祛濕方法是——出汗!可是要主動出汗,一般要做運動,或者要在比較熱的環境之中,但是現代社會的生活模式:少運動、多在冷氣環境生活,是導致濕氣重的原因之一,單純改變飲食未必有效。

在中醫上看,濕重的確與飲食有密切關係。身體的水濕是怎樣產生的?從外來的話,就是從環境中感受到濕氣寒氣,而如果水濕是從體內產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飲食!

尤其是飲水太多,就容易導致濕氣過重,可參考過去本專欄文章《濕重怎麼辦?》此外飲食過飽,經常吃滯、寒冷飲食,也容易傷脾胃,導致濕氣內生。

 

飯水要分離

這裡想特別介紹,一個人們經常忽略的原因——吃飯時喝水、喝湯,是造成濕重的常見原因!

老一輩的人經常提醒我們,吃飯的時候不要喝湯,這真是有很大智慧!想想看,陸地上的動物,只有人會一邊吃食物、一邊喝水的,大部分動物都將飲和食分開進行。一邊吃飯一邊喝水,會有甚麼問題?一般人都明白,從西醫的角度會沖淡消化液,導致消化不良;從中醫角度看,胃消化食物需要陽氣,又可以叫做「胃火」,而水屬於陰性,當你需要用胃火去消化食物的時候,你卻經常用水去澆滅這火氣,結果導致胃火減弱!

吃飯時不要喝水,是「飯水分離法」提倡的概念。這裡特別介紹一本書叫《飯水分離陰陽飲食法》,書中教導我們,吃飯的時候不可同時喝水,不喝湯、不喝飲料,也少吃粥、湯麵,飯前飯後兩小時才喝水。

實踐這種飲食方法,一開始的時候或許容易口渴不習慣,這也可以代表身體內還有濕氣,脾胃虛弱產生的水濕,未能流通所導致。當胃裡面的水濕減少,胃火消化能力增強,體內的水濕化開,能夠流通周身,那就自然不會口渴,也能夠解決各種濕重的不適感。筆者見證過不少實踐飯水分離的朋友,對身體寒濕問題有了很大的改善,能夠有效提升人體陽氣。

所以「濕重要吃甚麼好?」的問題,有時候重點不是吃甚麼食物,而是在於飲食的方式,從根本處糾正錯誤,才是祛濕的最佳方法。

 

載於2017年6月9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香港可能綠色嗎?

【綠色生活教育基金主席撰文】

不少人覺得,在城市很難過綠色生活?是否真的如此,我想分享三點思考。

 

2624206966_b1d2898128_z

 (圖:Flickr

第一,香港是世界上難得的城市,擁有大量綠色的地方,大概有四分之三的地方是郊野,而且郊外臨近市區,要去自然環境,從任何市區地方出發,不到半小時能夠到達郊野,這是世界各大城市都難做到的特點。難怪不少外國人,刻意來港旅遊,目的就是為了遠足登山,欣賞這城郊共融的景色。

第二,我們能夠買到各種有機健康食品,以及較為綠色環保的家具和生活用品,如果你在農村,很難如此方便。可能我們會覺得,農村的生活一定可以很有機自然吧?當然如果你是懂得耕田、自己進行有機耕種的會比較好,但生活的質素、能夠買到的東西當然沒那麼好了,而且也不見得郊外生活的人一定懂得耕田吧。

第三,香港的城市如此密集,也有一個重要的好處,就是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率,人均使用的能源較低。如果是住在鄉郊的人,當然我們想象有些人可以自己砍柴生活甚至不需要用電,但實際上大多在外國生活的人,需要自己開車出外,而且他們的房子更大,也需要在家裡配備更多電器如冷氣暖氣,故此比城市生活更消耗資源。

 

因灰色阻隔了綠色?

當然了,為何我們總是覺得,城市的生活不夠綠色?可能因為我們太方便消費,物質生活豐盛,因而製造大量浪費與垃圾,這的確是城市需要改善的地方。可是這也只是憑著我們眼睛見到的「灰色」之處較多,但實際上,香港綠色的地方比灰色的更多,我們周遭的郊野地方這麼容易觸及,只是我們有沒有去善用?

最難綠色的地方,其實是我們的內心。我們感覺自己的生活不夠自然,以為自己活在石屎森林之中,感覺這是灰色的。實際上,房子並非阻隔我們與自然的原因,就算你在鄉郊生活,都要住在房子之中,問題主要是我們的心,是否能夠順應自然?就像這麼好的自然環境在我們身邊,我們為何不能多去?我們是不是每天都在忙碌著,忙得就連這麼靠近我們的自然環境也遙不可及,真是「這麼近、那麼遠」,那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綠色根本在於一心

我們是不是在忙碌一天之後,就想著要吃多一點?穿好一點?享受多一點?那才是不夠綠色的根本問題——貪慾。有人稱這叫做「消費主義」,為何我們喜歡消費?那就是因為我們內心空虛,總是覺得不足,因此就去購物、吃喝玩樂,以消耗資源為樂,那就是將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地球的痛苦之上。

我們綠色生活教育基金的理念,認為「人應該活得自然、自在、自足」,這三個「自」,其實也是人生的三部曲,活得自然,就讓你感覺自在與自足;倒過來看,只要你的內心希望變得更綠色,那你的生活越簡單就越自足自在,最後你也會過著順應自然的生活。無論從外到內、從內到外,都是我們的「綠化」過程,只要我們想要過綠色的生活,無論在哪裡,城市抑或鄉郊,也可活出綠色人生。有一句諺語說:「如果無法改變環境,那就改變我們內心」如果想要實踐綠色生活,先從轉化你我的內心開始吧。

 

李宇銘博士

綠色生活教育基金Club O主席

本文原載於2016年01月Club O會訊《生機健康》第117期

0001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10. 慢性病即療效慢?

如果仲景再世(十)

——慢性病即療效慢?

李宇銘博士撰文

 

學生:仲景老師,現在很多人覺得急病找西醫、慢病找中醫,對此誤解你有甚麼回應?

 

IMG_7339

(張仲景組畫,攝於河南南陽醫聖祠)

仲景:這問題說來話長。這是你們現代特有的問題,過去我們的年代沒有西醫,無論急性病、慢性病都給我們看,不分中西。

這種想法,很大程度是因為你們的民眾,覺得西醫的療效比中醫快,所以後來才這樣分急慢性病看誰的問題。但你想想看,在我們古代沒有西醫的日子,如果沒有西醫對照,你說老百姓會否這樣說中醫?

 

學生:那自然就沒有這樣比較吧?

 

仲景:人們還是會區分醫師你的療效快慢,應該說,也的確是普遍醫師都療效不快,自古以來「明醫」也都是小數,故此療效快的醫師不多。可是,由於古代的選擇沒那麼多,故此民眾就沒法說急病慢病找誰那樣,如果可以,人人當然都希望可以找一個高水平的醫師吧。

 

學生:這樣看來,這算是現代社會上,西醫給中醫帶來的挑戰。但如果古代普遍醫師的水平也不高,那是否可以說,中醫總體對治病的效果的確是比較差?

 

仲景:需要知道,中醫在判斷療效的準則上看,並非站在「病」的角度而言,例如治療感冒、頭痛、泄瀉、胸痹、痛經等等,「中醫治療這些病的療效怎樣」?或許現代有不少人以此角度作研究,但這也只是一種現象的總結,指出「現在大部分醫師的療效如何」,可是沒有從根本處,指出「中醫學」應該有的療效。

 

學生:那麼中醫的療效應該要怎樣評價?

 

仲景:傳統的評價方法很簡單啊!是以醫師「人」的角度作為評價單位。在《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說:「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上中下工是以醫者的療效作為判斷的,或者倒過來說,療效高低完全等同於醫師的水平高低,同一種病例如「胸痹」吧,如果你給不同水平醫師看,療效都截然不同,那麼如果某地方下工佔了九成,然後你就總結說「中醫治療胸痹療效慢」,這句話又有何意義呢?

傳統中醫是針對醫者的個人水平作療效評價,現代西醫則是針對某一種治療方法用於某種病的療效。這同樣反映著中西醫整體與局部的不同醫學思想,也代表西醫的知識相對統一而易學,每位西醫治療同一種病也療效相近;中醫則不同,其知識廣闊無邊、博大精深,其理論與診療技術的範圍甚寬,醫者所學到的可以有天淵之別,故此中醫不可能以「病」作為療效的判斷。

 

學生:這真是中西醫的不同,難怪常常有老中醫說,不可以用西醫的方法評價中醫。再想請教一下,剛才那段話之中所說的,「十全」多少的「全」是甚麼意思?怎樣才算「有效」?

這是否「有效」的問題,在我們現代的研究之中相當複雜啊!每一種病有不同的指標作為判斷標準,怎樣可以有一種方法統一各種病的「全」呢?

 

仲景:全就是保全、完全的意思,保護人健康之完全,引申之意就是疾病痊愈。這問題相當簡單,沒你們現代想得那麼複雜,那就是「治好病」而已,「十全」就是十位病人有十位能夠治好的意思。

怎樣才叫「治好病」?這個問題本身應該很簡單啊!患者自己完全可以判斷,身體的不適是否存在,難道自己不知道嗎?當然我也明白您們的困惑,十位醫師治同一種病情,人人都說自己有效,怎樣評價高低?又比如一個病人吃藥吃了一年才治好,這是否算是「有效」?這些也跟我們過去的想法很不一樣。

不妨看看《黃帝內經》對於「全」的理解?在《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經言盛者瀉之,虛者補之,余鍚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應,猶拔刺雪汗,工巧神聖,可得聞乎?歧伯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此之謂也。

這一段文字之中,提到如何做到「十全」、達到中醫本該有的理想療效?他形容的是「桴鼓相應」,就好像槌子敲打在鼓皮之上,聲音立刻發出;又如「拔刺、雪污」,好像將芒刺拔出來、或者洗滌污垢一樣容易,是瞬間達到的效果!這均是迅速療效的形容。如果是這麼快的效果,無論是醫生或者患者自己,都肯定知道啊!相當容易判斷的,沒有爭議。我們不像西醫那麼「寬鬆」,那些療效很慢的治療方法也可叫有效,甚至只是控制、抑壓病情的方式,只要是症狀消除了,也可說成是有效。

 

學生:如果凡是「有效」,都是要求如此快捷,那當然容易判斷啊!但這是否只是用在一些輕淺的病情啊?如果慢性病,怎麼可以要求這麼快的療效?

 

仲景:這恐怕還是你們現代的中醫,對自己要求太低而已。不說我自己的意見,一起來看看《靈樞·九鍼十二原》的一段話吧:

今夫五藏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也,猶閉也。刺雖久,猶可拔也;污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夫善用鍼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這段文字提到的「猶刺也,猶污也」,剛剛已經解釋過,這裡還舉出多兩個例子,就像解開繩結、或者疏通淤塞的江河一樣。而且中間還清晰地回答了一個問題:「有些人說得病久了就不能治愈?這是不對的!」如果是有療效的醫師,即使病久也能有速效,故此文中連續舉出四個例子,都強調是在病情「雖久」的前提下,中醫仍應該要有迅速的效果,那才是真正的療效啊!所以,這段話最後的總結,那些說「久病就不能治」的人,只是代表自己沒有掌握到醫術而已。

 

學生:我明白了!我們現在常常爭議中醫有沒有療效,或者是中醫的療效是否夠西醫的好?這些問題,其實根本處的確是我們現代中醫的療效,還未達到你們當時的水平!如果每一位中醫治病,皆是如此,十個病人九位都有即時的效果,就算不需要做什麼統計分析,大家自然會相信中醫了。

 

仲景:你們現代不少人認為慢性病就療效慢,這種想法,正是反映著你們當代的醫師的總體水平,而不是代表中醫自古的理想與能力。記住一句話:「你治不好,不代表中醫不行,只是你能力未夠。」傳統中國文化的各種知識,皆有此特性,強調個人的修為能力。

當然慢性病本身,可以是因為相對複雜而難治,故此容易變成長期病,可是當高水平的醫師面對著長期病,仍是能有很快的效果!就像我書中所記載的方藥,你們後世稱之為「經方」,如果切中病機,那是絕對可以有「一劑知、兩劑已」的效果!這也不是只針對輕病或新病而言,就算是數十年的病情也是一樣的!

 

學生:謝謝您的提醒!或許我們療效慢的病例太多,上工「明醫」太少,我們很少看到如此速效,讓我們「以妄為常」,忘記了中醫根本如此。

老師,可是您的書之中,尤其是《傷寒論》,這不是一部專門論述「急性熱病」的著作嗎?怎麼說慢性病也可以使用你的方藥?怎麼也會有快的效果?

 

仲景:這是後世對我這部書的誤解,的確我的書重點論述的是急病,但這不是我唯一的內容。尤其是我的書,開初的時候是名為《傷寒卒病論》,只是後來流傳過程之中,被分為兩部書《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我書原來的名叫《傷寒卒病論》,後來流傳過程中則被改為《傷寒雜病論》,這個「卒病」和「雜病」的改變,意思就很不同了。原來我提倡的是「卒病」,卒病是相對於「痼疾」而言,卒病即是突然發生之新病,痼疾是指素有難愈之舊病。故此卒病與痼疾的概念,中間是包含了「新病」與「舊病」的含義在內,新舊病只是指時間的新和久,卒病和痼疾則在此基礎上,多了疾病突然發生與經久難愈之意在內。

討論卒病和痼疾的關係,是我整本書的主旨。在《金匱要略》我有一段話:「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卒病是指突然發生的病,這當然值得重視,但是如果卒病加於痼疾之上,用你們現代的話說,本身已經有一些病情或者體質狀況,但又再突然患有新的病,面對如此複雜的問題,該怎樣治療?這就是我全書反覆論述的內容。

實際上我書中記載的病情,大都並非專門討論短期、急性的病。實際上只要切中病機,不管病時新久,療效都是一樣的。例如我在《金匱要略》婦人病篇之中有一句話說:「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為諸經水斷絕,至有歷年……」,後面也提到了,即使面對如此複雜長期的病情,也可以「行其針藥,治危得安」,我是一再提醒,不管病情如何複雜,也是能夠有速效的。

 

學生:你的書對我們來說,不容易看呢!例如《傷寒論》,能夠讀懂前面太陽病篇已經很好了,越是後面越複雜,可能就因此產生很多誤解吧。

 

仲景:臨床就是如此複雜,面對複雜的病情,如何可以疏理清晰的思路,這就是我們需要的思維訓練。這的確是不容易,所以自古上工都是少數,我們在說的「中醫」是甚麼?這就看你自己的要求到哪水平了。

就像你們說的慢性病,其實慢性病的出現,一方面是患者自己不懂養生、不懂幫自己康復,於是病就演變成長期了;另一方面,慢性病也代表整個醫療水平低下,對某些疾病無法快速治愈,於是病就拖長了。這兩者之中,以後者為主要,假設社會上大部分醫師都懂得快速治好病,那麼病人也必然會知道,生病就要趕快應診吧!

所以說,慢性病本身是否存在,其實正是反映著醫師的水平問題。如果醫師水平夠高,尤其是達到了上工未病就能夠診察的水平,那麼病就不會演變成慢性了 。

 

學生:張老師您的想法,認為「慢性病」是由於醫師水平不足,導致療效較慢,因此導致該病演變成慢性,這一點我明白,的確存在這種現象。可是現代「慢性病」的定義,是指病程長而且發展緩慢的疾病,例如心臟病、中風、癌症、糖尿病等病,這些病並非突然發生的,所以說是慢性病,這似乎也並非只是醫者水平問題吧?或者反映這些病的成因是逐步累積而成的?

 

仲景:這還是同一個問題,這些病名首先主要從西醫角度提出,而「慢性病」這種概念也基本上是現代才有,過去我們也沒有「慢病」這種說法,而只有剛才說的「卒病與痼疾」、「新病與舊病」。

病可有快慢緩急之分,但不代表這就用來區分外感內傷。你提出這問題,隱含意思是「慢性病就是內傷雜病」,沒有外感邪氣,故此病情較慢。就如您提到的這些病,你可以說這裡面不可以有外感嗎?外感病不可以延綿多年甚至數十年嗎?甚至說,外感和內傷是截然相反的分類嗎?內傷基礎上可否出現外感?

你們後世的人在讀我的書,以為《傷寒論》是講外感病,《金匱要略》是講內傷雜病,這種分類就已經跟我的原意相差太遠了!我原本寫的是一部書啊,沒說要分開兩類病論述。外感內傷互相兼夾的情況相當普遍,臨床上難以截然區分兩者,因此我的書才合併一起討論,以便深入分析複雜病情。

這些所謂「慢性病」之所以慢性,坦白說,這只是在西醫上對這些病情的療效不足所致。例如說糖尿病是慢性病,西醫上療效迅速嗎?他們可能有藥物可以很快控制血糖,但是病沒有真正好過來,仍然會一直發展,故此病人沒有真正治愈。如果治愈了,病人不需要接受治療,這就不再是慢性病了。

 

學生:明白了!這其實還是我們的問題!如果能夠快速治好的話,根本就不會變成慢性病了。但我想追問,我們也經常說,疾病有三因,內因外因不內外因,比如某病人因為吃太多肉、飲食太過,導致脾胃受傷,如果我只是用藥給他治好了脾胃,可是他的生活習慣沒改變,他也會繼續生病啊?這還是會變成慢性病,我想這也是現代慢性病提倡的一種觀點,他們認為慢性病需要從預防入手。

 

仲景:這種想法跟我提到的沒有矛盾。一位高水平的醫師,除了能夠「治好」病人之外,在未病之前,能夠指出患者的生活致病成因,然後加以提醒預防,這才是治本之道。這在我的書中,也經常提到這些疾病成因,在《金匱要略》開篇就說: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腑臟,即醫治之。四肢纔覺重滯,即導引吐內,鍼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這其實還是同一個問題,所謂「上工治未病」,說要防治慢性病,「上工」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患者自己能夠懂得診察,知道是否容易患有慢性病,那麼這個世界就不會有那麼多病人了!問題就是他們不懂診察啊。所謂「上工治未病」,重點是上工具有極佳的診察能力,能夠在疾病發生之前就發現,因此能夠告訴病人怎樣改變預防。

因此,若要預防「慢性病」,在中醫的角度看,重點不是做更多「宣傳教育」,而是需要培養更多「上工」,才能真正造福人民。

 

學生:真是當頭棒喝!我還一直想著,應該怎樣向老百姓推廣中醫知識,預防慢性病發生,似乎這想錯方向了。

 

仲景:我們想要老百姓都懂醫學,懂得防病養生,這當然是我們美好的願望。可是不可能人人當醫師,要治未病仍是上工的特有能力。只要做好我們自身,提升自己的醫術水平,才能夠真正的幫助人民,才能夠消除「慢性病」。

正如剛才提到,《至真要大論》之中問到如何可以達到療效「桴鼓相應」?岐伯的答案是:「審察病機,無失氣宜」,這正是獲得速效的關鍵,就是我們懂得診察疾病原因的機要,我們看透天地人之氣的運作,才能夠判斷如何預防與治療。

而在《素問·徵四失論篇》也提到醫者為何療效不能做到「十全」的原因:「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這段話從正面的說,如果要有上佳療效,就必須要醫者的精神專精,意志理路清晰,這更是能夠準確診察病情、判斷病機的背後關鍵。

如此種種也在提醒我們,想要提升臨床療效,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醫術能力。所謂「發展中醫」並非在於培養更多醫師、建立更多醫院診所,當有更多人成為上工,展現出桴鼓神效,才是真正的中醫發展。

 

學生:感謝恩師教誨!學生定當努力,提升自己!

 

本文原載於《杏林新綠》第十七期,(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刊物,2016),頁43-48.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9. 現代中醫難發展?

如果仲景再世(九)

——現代中醫難發展?

李宇銘博士撰文

 

學生:仲景老師,中醫發展幾千年,到了現在,總是覺得很難有所突破,你認為是甚麼原因所致?

搜狗截图20170602215450

 

 

仲景:這個發展難的問題,不是你們今天才有,其實古代的醫學也是很難發展的,醫學的發展往往是經過幾百年才有所突破。過去的醫學發展其實就是「醫學史」,往往是某個醫學大家的出現、提出了某些新理論,那才是真正的發展。你們現在所說的發展,是相對於現代醫學的發展速度而言吧,每年都要總結自己新發現、發明了甚麼,還要所有研究者都要有新成果,當然這不太可能吧。

 

學生:這是其一,西醫的確發展的相當快速,日新月異,可是就算不比較西醫吧,中醫自身好像這麼近百年來,都沒甚麼好好的發展過,為甚麼呢?

 

仲景:這有一個關鍵問題,首先必須要搞清楚,你所說的「中醫」究竟是指甚麼?

 

學生:這還需要解釋的嗎?中醫不就是指「中國醫學」?

 

仲景:你要明白,我們古代沒有「中醫」這一詞(或者說以前也有「中醫」這一詞,但不是指中國醫學),你們「中醫」這一詞,是近代的產物,因為西醫傳入中國以後,才有「中醫」這個名詞。就好像「中藥」也一樣,古代沒有「中藥」一詞,而是用「本草」、「藥物」等詞。

 

學生:那麼叫「中醫」、「中藥」不行嘛?

 

仲景:我們古人十分重視「正名」,在《論語·子路》就說過一句話:「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就好像要治理國家,首先是要做好「正名」的工作,名正才能言順啊!醫之名不正,自然難以發展。

 

學生:「中醫」之名有甚麼問題?

 

仲景:你說的「中國醫學」,這概念本身就相當含糊。「中國」是一個地理或國家政權的概念,在這個地方裡面的醫學就叫中醫學,比如這個地方裡現在也有「西醫」,那麼西醫是否也是「中國醫學」之一?

 

學生:這的確是個問題,記得我去過一些外國地方,介紹我是學Chinese Medicine的時候,人家以為你說這是「中國人」的醫學,反問我這跟Medicine有甚麼區別?這表示他們還不知道「中醫學」是個甚麼概念。如果「中醫師」介紹自己是Chinese Doctor,這也只是「中國籍的醫生」的意思,本身可以包含西醫在內。

 

仲景:當然一般中國人也明白「中醫」就是指「非西醫」,但是在中國裡,地方這麼大,「中國醫學」如果是包含了這地所有「非西醫」的醫學療法,那就包羅萬有了!例如中國有許多少數民族醫學,藏醫、蒙醫、壯醫……你說這些算不算是中醫?

 

學生:現在似乎傾向將「藏醫」算成另一種醫學吧?其理論與中醫不同……

 

仲景:不單是民族醫學的問題,還有各種民間的療法,秘方偏方,山草藥、各地特色按摩、甚至各種宗教的治病方式,你說這都是否算是中醫之內?

 

學生:這肯定有些不是吧?但又好像好多都界線模糊,例如「草藥」,通山所有藥物都可以是當成「中藥」;隨便有人提出個秘方來,就也當作是中醫的,卻可以完全沒有中醫理論支持;還有一些現代一點的,例如足底按摩、耳針、手診等等,其實背後的理論都不完全是中醫的,但這些因為屬於「非西醫」,所以都大概劃分在中醫裡面了吧?

 

仲景:這就是「中醫」一詞所帶來的關鍵問題!現在的「中醫學」裡面,就是差不多將中國裡面發生的各種醫療經驗,收為己用,一切都可說自己是中醫,各樣民間的人學了一點「非西醫」的東西就可以說自己是「中醫」了,人人都希望拿著中醫的招牌來幫助自己。當你說要「發展中醫」的時候,究竟要發展的是甚麼?你不可能發展全部啊!

如果以地理作為中醫的概念,到頭來我們不知道「中醫」究竟是什麼。當你要談「發展」,可是不知道自己要發展甚麼,這才是當今「中醫難發展」的主要原因。

 

學生:可是「中國」這個概念,似乎也並非專指現代中國這個國家,而是指自古到今一直延綿下來的這個「中國文化」?

 

仲景:這還是概念不清,「中國」一詞在古代雖然也有,但卻是指中原地區、中央的國家,相對於東南西北四方的其他國家而言。「中國」的版圖,自古以來一直在演變,不同朝代也有不同範圍。如果我們說中醫只是「中原地區」的醫學,那肯定也將現在中醫學裡面許多內容都排除掉。的確中原地區是中醫的發源地,可是後世的發展已經不局限在這個地方了。

 

學生:嗯!我開始明白你的意思了,就是說,我們現在「中醫」的概念不清,導致了今天這個局面!

 

仲景:當然,提出「中醫」這個名詞之後,主要目的是為了與西醫作區別,「中醫」變成了邏輯學上所謂的「負概念」,就是必須要依附在西醫的「正概念」之下的概念,由於西醫的概念屬性較為清晰,如果沒有了西醫,中醫就無法說明自己的特點。

 

學生:這樣說的話,如果我們給中醫下一個新定義,說清楚中醫的概念內涵,這不就可以了嗎?

 

仲景:話雖如此,但是由於現在一般人對「中醫」望文生義的理解為「中國的醫學」,就算你怎樣去給一個新的定義,都無法糾正人們的錯誤觀念,因此「發展中醫」這一個命題上,從名義上已經陷入了困境,的確是「名不正言不順」了。

 

學生:這也是啊!我們現在很難替這個「中國的醫學」給一個定義,因為裡面的東西太多了,你用一個定義去說明她的特點,就總有一些自稱「中醫」的投訴你這個定義不包括我在內……

 

仲景:自古中國人就相當重視「名實關係」,名必須符實,不像你們現代人那樣,天天創造出新名。實際上,按過去諸子百家之中「名家」的說法,「中醫」這樣的名字應當稱為「鄙名」和「偽名」。

 

學生:「中醫」這個名字雖然概念不清,但也不至於如此大問題吧?

 

仲景:你不知道「中醫」一詞過去的意思嗎?在《漢書·藝文志》有一段話說:「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中醫」這個名詞自古已有,但屬貶義之詞,尤其是「有病不治,常得中醫」一句,是指當人生病的時候如果不接受治療,那就好像看一個中等水平的醫生一樣,說白了,即是中等水平的醫生,不如不看!要看病就應該找高水平的。

「中醫」在過去就是「中工」的意思,例如在我《金匱要略》一開首就說:「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中等水平的醫生,不懂疾病發展的理論,治病每每出錯。如果患者是不應該看「中工」的話,那「中醫」根本就是指不合格的醫生啊!

 

學生:原來這樣的啊!「中醫」一名有這樣悲哀的身世!那我們還叫不叫我們是「中醫」好呢?!

 

仲景:吊詭的是,現在的「中醫」,的確是應驗了過去「中醫」的含義啊!「中醫界」裡大部分是「中等水平」之下的醫生,例如在大學培訓的中醫,有多少真是「高水平」?沒有畢業生出來就是上工,恐怕大部分學生連自己是「中工」也不敢說哦!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麼多年來你們說要「發展中醫」,現在的確是應驗了這個「中醫」的含義啊!將中醫推向平庸,而不是推向高水平去。

 

學生:我真沒想過,「中醫」這個名給我們帶來了這麼多的問題!看來「名與實」的關係真的很重要!那麼,古代的「中醫」究竟叫甚麼名字呢?是否恢復使用古名就可了?

 

仲景:如果你用現代「中醫」這個概念,要在古代找一個相對應的名,這是不可能找到的,因為「中國」本身是指現代這個國家,古代「中國」的內涵不同。古代有多个不同的名字,例如「醫」、「醫術」、「方術」、「方藥」,甚至「岐黃」等等,都可以代表「醫學」。

更需要指出,如果說要「發展」的,應該將一部分核心的、重點的內容,發揚開來,而不是要發展所有的醫學內容。去蕪存菁,擇優而從之,一直都是各種學科發展需要做的事情。

 

學生:那麼你認為醫學的核心是甚麼?

 

仲景:如果給我說,我自己當初撰寫了《傷寒卒病論》,目的就是在做這個「去蕪存菁」的事啊!我的說法就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嘛,我在之前眾多中醫經典和醫著之中,選取了最為有價值的理論、方藥,將之貫穿在統一的理論體系之中,讓人更容易應用上古醫學的理論,這就是繼承、創新和發展啊!

我反對的就是「各承家技,始終順舊」!人人拿著一些經驗就去應用,而不理會醫學核心的理論,那就只是固步自封,停滯不前。

 

學生:醫學的發展應該是理論的發展,而不只是知識的承傳,就算培養出好多臨床大夫,那只是從數量上增加了,實際上醫學還未有從本質上進步。若要發展,就要從其根本之理上去推進,你說是不是?

 

仲景:所言甚是。如果要給所要發揚的醫學給予一個名字,最好的名字是「醫道」!「道」是自古以來、人們所追尋萬事萬物的根本之理,此一理在醫學上即是「醫道」。在我《傷寒論》中的《平脈法》篇也說過:「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有三部,尺寸及關。」透過脈象去解釋人之生理病理,這就是為了尋找「道之根源」啊!

 

學生:通常我們現在說「醫道」,好像是指醫德方面多一些?

 

仲景:醫德當然包含其中,醫道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求道」的文化,修道、學道、證道、行道……都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思想。說醫道,此一「道」當然也要通天地人三才之道,如何能夠「得道」?即是醫學發展的最重要問題!

自古認為「道重於術」,學習方藥、針灸、骨傷這些具體的操作技巧,其實都是相當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明理」,通達天地人之道,那樣才可長久。

你們現代人也跟我們過去的人一樣,例如研究中醫,只是喜歡研究方藥,例如用西醫的角度解釋中藥的「藥理」,其實與「各承家技」的那種思想相同,即是重視個別經驗而不重視「醫道」;又比方說,現在許多人學習我的書,重在學習方藥的應用經驗,而不去學習我的理論,這不也是一種「廢醫存藥」啊!

 

學生:對啊!難怪我們總是覺得,中醫在這些年裡面沒有甚麼發展,因為我們都只是在周邊的事情上去推動,而醫學之理卻沒怎樣進步過!

可是,若要說要推動「醫道」發展,那首先要「得道」,這不就是一件相當難的事嗎?

 

仲景:我不是已經說了,醫學發展本身就是一件相當難的事啊!只是你們人心浮躁啊,總是想一步登天,哪有這回事啊?沒有「勤求古訓」,何來「博采眾方」?推動醫道的發展,這不是誰都能夠做的事情,不單要有天才之稟賦,更必須是精勤不倦。醫道之發展,是聖人之事啊。

我還想說準一點,「醫道」本身並不需要發展,「道」是恆久不變的規律,得道者就是得到「道」之全部,能夠掌握一切,以不變應萬變。「醫道」自身並非像西方科學那樣,是不斷累積上去的知識,而是一些恆久不變的規律,所以記載「醫道」的著作才稱得上為經典。要發展的不是「道」,而是人們對「道」的認識門徑,「得道」有許多方法,透過「得道者」的觀察與感悟,給其他尚未得道之人,解說「道」是如何,那就是「醫道」的發展了!實際上是歷代眾多「得道」的醫家,將「醫道」的某一個側面闡述出來,幫助後學能夠得道,這就是「醫道」發展的本質了。

 

學生:我又明白多點了!這就好像我去過一個新地方旅行,我將我旅行的所見所聞,告訴其他朋友一樣,讓他們明白這個地方的是怎樣的,那也是讓人「得道」了!

仲景老師,我還有一個問題,你覺得中醫在今天的發展,最重要的工作是什麼?是否還是要去找更多人「得道」?

 

學生:如果能夠有更多人「得道」當然好了,但其實自古中醫已經有不少人得道,有許多醫學聖人將這些道,徹底清楚的寫下來,用你剛才的話來說,讓你們可以直接透過這些「地圖」、「遊記」,直接認識那個你們還未去過的地方。那些「遊記」其實即是做「中醫經典」,只要你們讀懂、讀好經典,那就知道「得道」的捷徑了!

難題不在於哪裡找「經典」,你們現代已經很容易看得到了,難題主要是怎樣學習、閱讀經典。由於經典寫成距今已經一兩千年,千多年來歷代醫家對經典作出了海量的解釋,反而變得眾說紛紜,經典的原意日益模糊,造成了學習的障礙。這就像是通往山頂的路上,長滿了野草荊棘,使這條「道」被遮掩得看不清。

你們今天要推動醫道的發展,最首要的工作是「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將最正確的醫道重新呈現,摒棄錯誤的說法,重新找回這條「道」,那才能夠讓更多醫師「得道」,才有可能談進一步的「醫道」發展。

「醫道」能否在今天得以重新呈現於世人?就看你們這一代人了!

 

學生:學生謹遵教誨!

 

本文原載於《杏林新綠》第十六期,(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刊物,2015),頁14-22 .

《揭頁版》

 

搜狗截图20170602215156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咽喉痛就是風熱感冒?——虛熱外感與咽痛理論

李宇銘博士撰文

 

在中醫上,經常提到感冒有分風寒、風熱,由於咽喉痛就是有熱氣的病徵,因此不少人患感冒時見咽喉痛,即認為這是風熱感冒。的確,風熱感冒的過程可以出現咽喉痛,但是咽喉痛卻不是風熱感冒的專利,在風寒感冒的過程亦可有咽喉痛出現。

感冒時出現熱的病徵如咽喉痛,這還需要進一步分「虛實」,辨別熱屬於虛熱還是實熱。臨床上就算是中醫師,也容易將「虛熱外感」誤診為「外感風熱」,兩者的診治大有不同,需要仔細辨別。

9609175512_95a7dced54_z

(圖:Flickr

 

常有一類感冒的發病過程:病初起即見咽乾或咽痛,卻未見發熱,日後漸見其他感冒證如怕冷發熱、流涕、鼻塞、噴嚏,或可見惡寒發熱。由於見病始於咽乾痛,即認為是風熱,用辛涼解表藥物治療,如「銀翹解毒片」一類中成藥,藥後咽痛雖然解除,但卻出現咳嗽,拖延一、二週才能病愈。這種發病與與治療過程,從中醫來看,療效過慢,本應一、兩天能治愈的病情,卻延誤成一、兩週才得愈,實為誤診誤治所致。

 

 

  • 怎樣才是「外感風熱」?

各種感冒的基本病徵,均見頭頸部緊張或疼痛,怕冷(惡寒),脈象見浮脈。至於風熱感冒的病徵,在中醫經典《傷寒論》說:「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溫病條辨》亦說:「但熱不惡寒而渴者,辛涼平劑銀翹散主之。」凡是風熱外感的感冒,必須要見「發熱、不惡寒、口渴」三大病徵。

仔細地說:典型風熱感冒必須見:

第一、有發燒(發熱)為前提,無發燒只見咽痛的不算風熱外感;

第二、不會感到怕冷(惡寒),但必須注意,如果患者平素也感到怕冷的亦屬此例,風熱外感的患者,不怕冷之餘甚至傾向喜歡冷的環境;

第三、必須要口渴。特別需要指出,口渴不等於口乾、咽乾,因為口咽乾之人未必希望飲水,口渴則必然渴欲飲水;再者現代都市人習慣生病則「多飲水」,習慣飲水跟口渴是不同的,口渴之人在飲水之後仍很快覺口渴,由於身體有熱、熱能傷津所致。

相對於風寒外感,風寒亦可有發燒,但在初起之時或許未必見發燒,故此風寒與風熱感冒的必然差異,為風熱初起即見發燒。風寒感冒見「惡風寒」,惡風即是怕吹風、例如不喜歡吹風扇,甚至用風筒吹暖風亦不喜歡;惡寒即是怕冷,不喜歡寒冷環境,喜歡多穿衣服。風寒感冒可見緩脈、緊脈,如果寒性更重,甚至可見作嘔、嘔吐。風熱外感與風寒外感亦可見汗出或者少汗、無汗,故此出汗與否未能鑒別兩者差異。

 

 

  • 外感風熱感冒見咽喉痛代表甚麼?

傳統中醫理論的外感風熱感冒,並不需要見「咽喉痛」,如果在前述三大病徵的前提下再出現咽喉痛,這是代表病情逐漸深入,熱邪進入「陰分」,下焦陰氣偏虛而熱氣盛的特徵,反映病情有傳變趨勢。外感風熱過程見咽痛,屬於「實熱」證,有別於虛熱外感之咽痛。

 

 

  • 甚麼是「虛熱外感」?

在感冒初起時,首先見咽痛而無發熱等證,其後才逐步見感冒諸證,此屬內傷虛熱基礎上再得到外感風寒,故稱為「虛熱外感」,需要與一般外感風熱作區別。

「咽痛」本身常見於內傷雜病,例如在秋季常見咽乾痛,即是由於腎水不足所致,亦可解釋為陰虛而虛熱上炎所致,若秋季只見咽乾痛而無他證,這時候的咽痛並非感冒,只是「虛火」的特徵。咽喉部在上焦的頂端,當體內出現虛火,則容易上炎而見咽痛。若在感冒初起時見咽痛而無他證,由於咽痛可以是內傷而起,故不能以此診斷為感冒,可因各種成因導致正虛,繼而產生虛熱所致。

若在感冒初起即見咽痛而無發熱,如前所述,咽痛並非感冒的初起特徵,這時候咽痛並非「外邪」(風寒熱)所致,而屬於虛熱外感。為甚麼見咽痛之時很容易出現感冒?這是由於咽痛是虛火的特徵,代表正氣偏虛,才會出現虛火,既然正氣偏虛之時,人的正氣在身體表面自然不足,未能守衛防禦風寒之氣,因此就容易感受風寒而出現感冒。

虛熱外感的患者,往往未有察覺自己感冒的成因(例如感受風寒),因為他們出現虛火,代表身體正氣偏虛,這時候即使在同樣的生活環境之中,例如平素在冷氣房間中不覺得冷,可是由於身體虛弱之後,這外在環境已經成為了「太過之氣」,身體抵禦不住就受寒。因此咽痛雖然並非是中醫上感冒的病徵,但卻是引起下一步感冒的條件之一。尤其是從養生的角度來看,如果見到咽喉痛出現,則應注意生活作息,避免下一步感冒發生。

 

 

  • 虛熱外感與外感風熱的咽痛有甚麼不同?

兩者皆可以見咽痛,兩者的差異,可以從咽痛的出現先後,以及咽痛的特點作比較:

  • 咽痛的出現先後。兩種咽痛也不是感冒初起之證,風熱感冒的咽痛,是病情發展,熱邪傷陰之後則作;虛熱外感雖然看似病初起即見咽痛,但實際上這咽痛並非感冒的特徵,其後出現各種感冒的病徵才算是感冒開始。如此理解,兩種咽痛最主要的辨別方式,是咽痛之前是否有「發燒、不怕冷、口渴」。
  • 咽痛的特點。外感風熱之咽痛,熱勢嚴重,見咽喉紅腫疼痛,甚至灼熱疼痛,整天持續出現,少有減輕的時候,亦必須要伴有發燒、不怕冷、口渴;虛熱之咽痛,熱勢較輕,多為早晚疼痛加重,至日間正午則疼痛自然減輕,或隨著休息較多、正氣恢復的時候亦減輕,一般吞嚥時才覺痛,不吞嚥、平素只感覺咽部稍不適,咽喉未必見腫脹。

 

  • 虛熱外感的咽痛屬於風寒還是風熱?

虛熱外感之患者,其感冒多為外感風寒,而較少為外感風熱。從醫理上看,身體能夠得熱氣之病,需要正氣相對充足之人,才能產生熱氣,虛熱外感的患者本身正氣已經偏虛,則較難產生外感風熱的病證。(詳見後進深討論)

 

  • 虛熱外感如何治療

所謂「虛熱外感」,是一大類感冒的總稱,由於身體內產生虛火,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機理,五臟六腑之虛弱,皆可以產生虛火,故此當體內出現虛火,則要視乎虛火的成因予以綜合診斷,在中醫的臨床上,對此亦需要經過進一步診斷之後,才能判斷治療方法。

例如正氣虛較輕者,亦可按一般外感風寒的方式治療;但如果熱象比較重,又或者正氣較虛,同時風寒邪氣已有進入體內,這時候屬於「寒熱並見」、「虛實相兼」的複雜病情,則要視乎病情診察治療。這時候的感冒,已非一般「風熱」、與「風寒」所能夠歸納的感冒類型。提示「虛熱外感」的目的,是在於鑒別不要因為見到咽痛,而誤以為是「外感風熱」,若以外感風熱的方式治療,則容易使病情加重。

 

 

  • 若虛熱外感誤用了外感風熱的處理方式,有何結果?

由於外感風熱與虛熱外感,同時也有熱的病徵,故此經常容易誤診誤治。若為虛熱外感,使用了外感風熱的藥物治療(例如「銀翹散」藥方,或者「銀翹解毒片」等中成藥,又或者使用薄荷、牛蒡子等辛涼中藥),由於這些藥物可有辛味,能有助去除風邪,故此在身體表面的一些感冒病情亦可消除,而這些藥的寒性亦能治療虛火,故此患者表面上感覺發熱、怕風、咽痛等病證可有所減輕,因而以為處理方式正確。

但是由於虛熱外感多為外感風寒的病情,寒病若單純使用寒藥,那就會加重寒氣,使寒氣「入裏」,加重病情。寒氣入裏,輕則入肺而見咳嗽、咯痰,亦可出現各種病證如:心悸、心痛、胃痛、胃脹、腹痛、泄瀉等諸多病情。故此中醫上認為,感冒如果沒有正確治療,風寒之氣入內,可以產生許多疾病,因此感冒可謂百病之首。

有趣之處,從現象上看,由於感冒的病情看似是有所減輕,只是病情改為出現咳嗽等入裏的病情,患者或以為這是自己病情演變加重所致,但是實際上卻因治療處理不當有關。若能使用正確的治療方式,感冒一般能一、兩天治愈。

 

 

 

 

  • 進深討論:為何外感風熱臨床上較為少見?

在臨床上,較少見到風熱外感之感冒,見咽痛之感冒大多屬於虛熱外感。為何臨床上甚少見到外感風熱?這是由於現代社會之中,普遍城市人體質偏虛,較難發展出外感風熱的病情。

這裡需要先對中醫的發病觀念稍加說明,對於傳統中醫上的發病原因,有兩套理論解釋,分別為:「概念性病因」與「辨證求因」學說:

「概念性病因」學說認為,感冒分為風寒風熱,「風寒」與「風熱」是由於自然界的「六氣」太過,成為了「六淫」邪氣。這就像一種「致病因子」一樣,侵犯人體則成病。例如夏季天氣熱,人就容易得熱病,認為外感風熱感冒就是因為吹熱風所導致。

「辨證求因」的學說認為,疾病成因並不可以單看外在環境,而要看人體正氣強弱、正邪交爭之後的結果。這種思想認為,並非天氣太熱就會患上風熱感冒,例如臨床上一個身體虛寒之熱,遇到熱的環境,亦難以發生熱病。這在中醫經典《溫病條辨》之中說:「診病者要知夏日亦有寒病,冬日亦有溫病,次年春夏,尚有上年伏暑,錯綜變化,不可枚舉,全在測證的確」,實際上中醫對於診病的認識,需要看患者自身的體質因素,以患者發病時的病徵作為判斷病情的依據,而非機械地透過外在因素判斷疾病原因。故此「辨證求因」學說,乃為更根本的中醫發病理論。

風熱感冒的成因,能夠在身體表面產生熱證,代表該患者身體正氣相對充足,正氣抗邪、正邪交爭較為激烈,因此才能產生發熱、口渴的病情。而現代城市人因為各種因素,例如較少運動鍛煉、身體勞累、精神緊張等因素,體質不如在鄉郊生活之人強健壯實,故此較少能夠患有外感風熱的病情,而較為容易出現虛熱外感。

 

 

其他常見問題FAQ

 

  • 患有風熱外感的時候,可否自服中成藥治療?

如果遇到典型的風熱外感,不少人會自服「銀翹解毒片」等治療感冒的中成藥治療,的確按照中醫經典之中的記載,治療風熱外感可以使用「銀翹散」藥方治療,可是古代使用的是「煎煮散劑」的配方,若將藥物改成中成藥藥丸藥片,則臨床上效果未必如理想,往往由於藥味過於苦寒,而導致病情加重,如經典《溫病條辨》中說:「肺藥取輕清,過煮則味厚而入中焦矣」,導致「引邪入裏」的病情。因此現代使用「銀翹解毒片」多改為「清熱解毒」之用,而不宜使用於感冒。

實際上,如果出現典型外感風熱的感冒,多屬於急證,應當就診,服用醫師處方治療為宜。

 

 

  • 患有虛熱外感之時,是否也需要清熱?

面對虛熱外感的病情,由於體內有虛火,某程度來說,清熱也的確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可是在這類病情上,「熱」只是「標」,往往單純清熱只是「治標不治本」,還要考慮病情根本。例如虛熱之咽痛,其病因是由於虛所致,因此需要考慮如何「補虛」才是治本的方法;虛的原因可以是由於寒所導致,故此這時候「祛寒」才是治本的方法。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是由於寒導致虛,再因虛導致熱,即是「寒>虛>熱」的發展過程,那麼病情雖然有熱,但卻是可用溫熱祛寒的方法治本!

當然,並非所有虛熱外感,也可使用溫熱的方法治療。虛熱外感涵蓋一大類病情,往往出現虛熱外感,反映正氣偏虛,需要扶正的基礎上去除感冒,在中醫上需要仔細辨別,請醫師診斷處方為宜。

 

 

  • 虛熱外感患者有甚麼生活宜忌?

虛熱外感的患者,由於多屬外感風寒的感冒,因此生活上尤其要注意避風寒,多穿衣蓋被。由於患者往往不察覺自己的感冒與受涼有關,再因患者同時有虛熱,有怕熱的感覺,故此常更刻意少穿衣服,導致病情持續或加重。

患者往往未能判斷自己感冒屬寒屬熱,或者因為咽痛而誤以為自己感冒屬熱,於是更使用各種清熱方法處理,例如飲涼茶、飲食清涼食物,這雖然能緩減咽痛,但卻使感冒病情持續或加重。因此飲食亦清淡,無論寒熱屬性的食物亦需要少吃,飲食禁忌生冷、粘滑、肉類、麵粉製品、五辛、臭惡、酒、奶製品等食物,與一般感冒的飲食禁忌相同。

生活上尤其注重休息、勿過勞,應暫停工作,讓自己充分休息,以恢復精力以自愈疾病。

 

 

  • 若出現咽乾咽痛而還未出現感冒病徵,應如何處理?

這代表身體出現虛火,由於身體正氣偏虛所致。此時身體正氣偏虛,容易出現感冒,因此預防感冒發生十分重要!預防感冒的方法,與上述感冒時的生活宜忌相同。

一般人認為咽乾痛的處理方式,是使用滋潤的方法,例如常見秋天天氣乾燥容易出現咽乾痛,服用甘潤藥材或者水果能潤燥。實際上這種方法,雖然能得到一時舒緩,往往卻是「治標不治本」,秋天乾燥雖然是直接導致咽乾的原因,但更根本的解釋,是由於陽氣潛藏、天氣開始變冷,導致身體內之水不能上升,缺乏滋潤所致咽乾;咽痛則是由於正氣虛、虛火所生,背後也可以由於受寒等各種因素所致。故此如在《黃帝內經》中說:「腎苦急,急食辛以潤之」,這類咽喉乾痛,治本之道,多用辛味之物(如生薑),幫助體內之正氣和水氣上升,自然虛火得降。當然,由於每一個人的病情不同,虛火之人吃薑亦有機會加重其熱,故此需要自己嘗試,若吃薑後沒有加重病情,才可繼續服用。

此外,亦可嘗試按摩腎經穴位「太溪穴」,太溪穴在足部內側,內踝(內側腳眼)與腳後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多作按摩,亦能有助補腎水以緩減咽痛。若已經出現感冒,則需要治療感冒之新病,而並非單純治療虛火舊病。

 

 

重溫香港電台《精靈1點》節目:「2016年10月19日咽喉痛就是風熱感冒?」 文字版

此外,本文觀點來自李宇銘博士已發表學術文章《論外感風熱與虛熱外感之別》(《英國中醫》2014年3卷1期),本文亦收錄於《原劑量經方治驗錄》一書中(P350-358)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