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仲景再世(九)
——現代中醫難發展?
李宇銘博士撰文
學生:仲景老師,中醫發展幾千年,到了現在,總是覺得很難有所突破,你認為是甚麼原因所致?
仲景:這個發展難的問題,不是你們今天才有,其實古代的醫學也是很難發展的,醫學的發展往往是經過幾百年才有所突破。過去的醫學發展其實就是「醫學史」,往往是某個醫學大家的出現、提出了某些新理論,那才是真正的發展。你們現在所說的發展,是相對於現代醫學的發展速度而言吧,每年都要總結自己新發現、發明了甚麼,還要所有研究者都要有新成果,當然這不太可能吧。
學生:這是其一,西醫的確發展的相當快速,日新月異,可是就算不比較西醫吧,中醫自身好像這麼近百年來,都沒甚麼好好的發展過,為甚麼呢?
仲景:這有一個關鍵問題,首先必須要搞清楚,你所說的「中醫」究竟是指甚麼?
學生:這還需要解釋的嗎?中醫不就是指「中國醫學」?
仲景:你要明白,我們古代沒有「中醫」這一詞(或者說以前也有「中醫」這一詞,但不是指中國醫學),你們「中醫」這一詞,是近代的產物,因為西醫傳入中國以後,才有「中醫」這個名詞。就好像「中藥」也一樣,古代沒有「中藥」一詞,而是用「本草」、「藥物」等詞。
學生:那麼叫「中醫」、「中藥」不行嘛?
仲景:我們古人十分重視「正名」,在《論語·子路》就說過一句話:「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就好像要治理國家,首先是要做好「正名」的工作,名正才能言順啊!醫之名不正,自然難以發展。
學生:「中醫」之名有甚麼問題?
仲景:你說的「中國醫學」,這概念本身就相當含糊。「中國」是一個地理或國家政權的概念,在這個地方裡面的醫學就叫中醫學,比如這個地方裡現在也有「西醫」,那麼西醫是否也是「中國醫學」之一?
學生:這的確是個問題,記得我去過一些外國地方,介紹我是學Chinese Medicine的時候,人家以為你說這是「中國人」的醫學,反問我這跟Medicine有甚麼區別?這表示他們還不知道「中醫學」是個甚麼概念。如果「中醫師」介紹自己是Chinese Doctor,這也只是「中國籍的醫生」的意思,本身可以包含西醫在內。
仲景:當然一般中國人也明白「中醫」就是指「非西醫」,但是在中國裡,地方這麼大,「中國醫學」如果是包含了這地所有「非西醫」的醫學療法,那就包羅萬有了!例如中國有許多少數民族醫學,藏醫、蒙醫、壯醫……你說這些算不算是中醫?
學生:現在似乎傾向將「藏醫」算成另一種醫學吧?其理論與中醫不同……
仲景:不單是民族醫學的問題,還有各種民間的療法,秘方偏方,山草藥、各地特色按摩、甚至各種宗教的治病方式,你說這都是否算是中醫之內?
學生:這肯定有些不是吧?但又好像好多都界線模糊,例如「草藥」,通山所有藥物都可以是當成「中藥」;隨便有人提出個秘方來,就也當作是中醫的,卻可以完全沒有中醫理論支持;還有一些現代一點的,例如足底按摩、耳針、手診等等,其實背後的理論都不完全是中醫的,但這些因為屬於「非西醫」,所以都大概劃分在中醫裡面了吧?
仲景:這就是「中醫」一詞所帶來的關鍵問題!現在的「中醫學」裡面,就是差不多將中國裡面發生的各種醫療經驗,收為己用,一切都可說自己是中醫,各樣民間的人學了一點「非西醫」的東西就可以說自己是「中醫」了,人人都希望拿著中醫的招牌來幫助自己。當你說要「發展中醫」的時候,究竟要發展的是甚麼?你不可能發展全部啊!
如果以地理作為中醫的概念,到頭來我們不知道「中醫」究竟是什麼。當你要談「發展」,可是不知道自己要發展甚麼,這才是當今「中醫難發展」的主要原因。
學生:可是「中國」這個概念,似乎也並非專指現代中國這個國家,而是指自古到今一直延綿下來的這個「中國文化」?
仲景:這還是概念不清,「中國」一詞在古代雖然也有,但卻是指中原地區、中央的國家,相對於東南西北四方的其他國家而言。「中國」的版圖,自古以來一直在演變,不同朝代也有不同範圍。如果我們說中醫只是「中原地區」的醫學,那肯定也將現在中醫學裡面許多內容都排除掉。的確中原地區是中醫的發源地,可是後世的發展已經不局限在這個地方了。
學生:嗯!我開始明白你的意思了,就是說,我們現在「中醫」的概念不清,導致了今天這個局面!
仲景:當然,提出「中醫」這個名詞之後,主要目的是為了與西醫作區別,「中醫」變成了邏輯學上所謂的「負概念」,就是必須要依附在西醫的「正概念」之下的概念,由於西醫的概念屬性較為清晰,如果沒有了西醫,中醫就無法說明自己的特點。
學生:這樣說的話,如果我們給中醫下一個新定義,說清楚中醫的概念內涵,這不就可以了嗎?
仲景:話雖如此,但是由於現在一般人對「中醫」望文生義的理解為「中國的醫學」,就算你怎樣去給一個新的定義,都無法糾正人們的錯誤觀念,因此「發展中醫」這一個命題上,從名義上已經陷入了困境,的確是「名不正言不順」了。
學生:這也是啊!我們現在很難替這個「中國的醫學」給一個定義,因為裡面的東西太多了,你用一個定義去說明她的特點,就總有一些自稱「中醫」的投訴你這個定義不包括我在內……
仲景:自古中國人就相當重視「名實關係」,名必須符實,不像你們現代人那樣,天天創造出新名。實際上,按過去諸子百家之中「名家」的說法,「中醫」這樣的名字應當稱為「鄙名」和「偽名」。
學生:「中醫」這個名字雖然概念不清,但也不至於如此大問題吧?
仲景:你不知道「中醫」一詞過去的意思嗎?在《漢書·藝文志》有一段話說:「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中醫」這個名詞自古已有,但屬貶義之詞,尤其是「有病不治,常得中醫」一句,是指當人生病的時候如果不接受治療,那就好像看一個中等水平的醫生一樣,說白了,即是中等水平的醫生,不如不看!要看病就應該找高水平的。
「中醫」在過去就是「中工」的意思,例如在我《金匱要略》一開首就說:「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中等水平的醫生,不懂疾病發展的理論,治病每每出錯。如果患者是不應該看「中工」的話,那「中醫」根本就是指不合格的醫生啊!
學生:原來這樣的啊!「中醫」一名有這樣悲哀的身世!那我們還叫不叫我們是「中醫」好呢?!
仲景:吊詭的是,現在的「中醫」,的確是應驗了過去「中醫」的含義啊!「中醫界」裡大部分是「中等水平」之下的醫生,例如在大學培訓的中醫,有多少真是「高水平」?沒有畢業生出來就是上工,恐怕大部分學生連自己是「中工」也不敢說哦!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麼多年來你們說要「發展中醫」,現在的確是應驗了這個「中醫」的含義啊!將中醫推向平庸,而不是推向高水平去。
學生:我真沒想過,「中醫」這個名給我們帶來了這麼多的問題!看來「名與實」的關係真的很重要!那麼,古代的「中醫」究竟叫甚麼名字呢?是否恢復使用古名就可了?
仲景:如果你用現代「中醫」這個概念,要在古代找一個相對應的名,這是不可能找到的,因為「中國」本身是指現代這個國家,古代「中國」的內涵不同。古代有多个不同的名字,例如「醫」、「醫術」、「方術」、「方藥」,甚至「岐黃」等等,都可以代表「醫學」。
更需要指出,如果說要「發展」的,應該將一部分核心的、重點的內容,發揚開來,而不是要發展所有的醫學內容。去蕪存菁,擇優而從之,一直都是各種學科發展需要做的事情。
學生:那麼你認為醫學的核心是甚麼?
仲景:如果給我說,我自己當初撰寫了《傷寒卒病論》,目的就是在做這個「去蕪存菁」的事啊!我的說法就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嘛,我在之前眾多中醫經典和醫著之中,選取了最為有價值的理論、方藥,將之貫穿在統一的理論體系之中,讓人更容易應用上古醫學的理論,這就是繼承、創新和發展啊!
我反對的就是「各承家技,始終順舊」!人人拿著一些經驗就去應用,而不理會醫學核心的理論,那就只是固步自封,停滯不前。
學生:醫學的發展應該是理論的發展,而不只是知識的承傳,就算培養出好多臨床大夫,那只是從數量上增加了,實際上醫學還未有從本質上進步。若要發展,就要從其根本之理上去推進,你說是不是?
仲景:所言甚是。如果要給所要發揚的醫學給予一個名字,最好的名字是「醫道」!「道」是自古以來、人們所追尋萬事萬物的根本之理,此一理在醫學上即是「醫道」。在我《傷寒論》中的《平脈法》篇也說過:「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尺寸及關。」透過脈象去解釋人之生理病理,這就是為了尋找「道之根源」啊!
學生:通常我們現在說「醫道」,好像是指醫德方面多一些?
仲景:醫德當然包含其中,醫道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求道」的文化,修道、學道、證道、行道……都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思想。說醫道,此一「道」當然也要通天地人三才之道,如何能夠「得道」?即是醫學發展的最重要問題!
自古認為「道重於術」,學習方藥、針灸、骨傷這些具體的操作技巧,其實都是相當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明理」,通達天地人之道,那樣才可長久。
你們現代人也跟我們過去的人一樣,例如研究中醫,只是喜歡研究方藥,例如用西醫的角度解釋中藥的「藥理」,其實與「各承家技」的那種思想相同,即是重視個別經驗而不重視「醫道」;又比方說,現在許多人學習我的書,重在學習方藥的應用經驗,而不去學習我的理論,這不也是一種「廢醫存藥」啊!
學生:對啊!難怪我們總是覺得,中醫在這些年裡面沒有甚麼發展,因為我們都只是在周邊的事情上去推動,而醫學之理卻沒怎樣進步過!
可是,若要說要推動「醫道」發展,那首先要「得道」,這不就是一件相當難的事嗎?
仲景:我不是已經說了,醫學發展本身就是一件相當難的事啊!只是你們人心浮躁啊,總是想一步登天,哪有這回事啊?沒有「勤求古訓」,何來「博采眾方」?推動醫道的發展,這不是誰都能夠做的事情,不單要有天才之稟賦,更必須是精勤不倦。醫道之發展,是聖人之事啊。
我還想說準一點,「醫道」本身並不需要發展,「道」是恆久不變的規律,得道者就是得到「道」之全部,能夠掌握一切,以不變應萬變。「醫道」自身並非像西方科學那樣,是不斷累積上去的知識,而是一些恆久不變的規律,所以記載「醫道」的著作才稱得上為經典。要發展的不是「道」,而是人們對「道」的認識門徑,「得道」有許多方法,透過「得道者」的觀察與感悟,給其他尚未得道之人,解說「道」是如何,那就是「醫道」的發展了!實際上是歷代眾多「得道」的醫家,將「醫道」的某一個側面闡述出來,幫助後學能夠得道,這就是「醫道」發展的本質了。
學生:我又明白多點了!這就好像我去過一個新地方旅行,我將我旅行的所見所聞,告訴其他朋友一樣,讓他們明白這個地方的是怎樣的,那也是讓人「得道」了!
仲景老師,我還有一個問題,你覺得中醫在今天的發展,最重要的工作是什麼?是否還是要去找更多人「得道」?
學生:如果能夠有更多人「得道」當然好了,但其實自古中醫已經有不少人得道,有許多醫學聖人將這些道,徹底清楚的寫下來,用你剛才的話來說,讓你們可以直接透過這些「地圖」、「遊記」,直接認識那個你們還未去過的地方。那些「遊記」其實即是做「中醫經典」,只要你們讀懂、讀好經典,那就知道「得道」的捷徑了!
難題不在於哪裡找「經典」,你們現代已經很容易看得到了,難題主要是怎樣學習、閱讀經典。由於經典寫成距今已經一兩千年,千多年來歷代醫家對經典作出了海量的解釋,反而變得眾說紛紜,經典的原意日益模糊,造成了學習的障礙。這就像是通往山頂的路上,長滿了野草荊棘,使這條「道」被遮掩得看不清。
你們今天要推動醫道的發展,最首要的工作是「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將最正確的醫道重新呈現,摒棄錯誤的說法,重新找回這條「道」,那才能夠讓更多醫師「得道」,才有可能談進一步的「醫道」發展。
「醫道」能否在今天得以重新呈現於世人?就看你們這一代人了!
學生:學生謹遵教誨!
本文原載於《杏林新綠》第十六期,(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刊物,2015),頁1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