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吃热气?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中医师常常叫人「不要吃热气」的食物,究竟热气食物是否全都有罪?任何情况都不可吃?

5164945855_9be3986e77_z

图:FLickr

首先要知道热气食物指甚么?是指中医上对食物特性的认识,在寒热之性中偏热,是相对于寒凉食物而言。热气食物可分为两大类,第一、本身属于温热的食物,例如一些水果:荔枝、龙眼、榴莲性热,体质偏热的人,吃几颗荔枝也会流鼻血;又例如各种辛辣的食物:辣椒、生姜、芥末、烈酒;还有大部分香料:花椒、八角、胡椒、茴香、肉桂等。第二、不论食物的寒热,经过加工之后,使食物特性改变或增其热气。主要指各种经过火的烹调方法,包括炒、煎、炸、焗、烧烤等等,尤其是以油煎炸的方式最热气,油本身也多属热,「火上加油」使热化火。

值得一提的是,肉食多数属于热气。虽然肉类也有寒热之分,多数肉类属热性,如羊肉、牛肉、鹿肉、鸡肉、雀肉等,也有一些肉属于寒性,如鸭鹅、螃蟹、乌鱼、田鸡、蚌、蚬、螺、蠔等,但由于肉类多要过火煎炸烧烤,还要加入各种香料才好吃,故此就算寒性的肉也转化为热。

 

谁适合吃热气?

 

是否谁都不适合吃热气的食物?的确,在上述两类的食物之中,后者并非健康的食物,可以说没有人是「适合」食用的,体虚者尤其不宜。经过火加工的食物很容易「过火」,该种热性较为停滞,容易导致热积聚于胃肠,继而百病丛生。

可是前一类的热性食物,则尤其适合身体素质偏寒的人食用,热性食物有助驱除身体寒气,体寒的人当然多吃有益,身体寒的人一下子吃一斤荔枝也不见得有问题。更进一步说,即使身体有热气的人,也不一定绝对不可吃热气食物!例如有些人「胃寒而脾热」、「肠寒而肺热」,表面看上去,热气食物好像会增加体内的热气,但是因为也有寒气,故此吃了某些热气的食物,或许也能对身体有帮助。这方面牵涉各种食物是「入何脏腑」的专业知识,如果不懂的话,那就只好请教医师,或者自己亲身尝试,看看吃了温热食物会否让自己更舒服一点。

健康人身体平和,没有寒热之偏,稍为吃多了热气食物,人体是有调节的机制,例如透过出汗、大小二便排走,例如小便黄就是热气的特征,同时也是排走热气的方式。只是如果热气太多,这几个途径也不够排走时,那就只好开辟其他途径了!如出现痤疮、红疹、口臭、长口疮、咽喉痛、牙肉肿等上火表现。当热气太过时,可能你会想到吃多点寒凉食物、喝凉茶甚至中药方平衡一下,其实最佳的方法,还是少吃点热气,保持二便畅通,让身体自然恢复平和。

 

载于2015年9月25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不可吃生冷?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在中医师口边,常常挂著「不可吃生冷」这句话,究竟是否全部生的、冷的食物都不可以吃?

 

3512030433_9bbef8351d_z图:Flickr

 

这首先要说明,什么是「生」和「冷」?「生」是指一些食物本身是要弄熟才可吃的,如果还没熟就吃了,容易伤肠胃。例如米饭,未熟的生米会碍胃;又如肉类,生肉中容易藏菌与虫,必须煮熟才能吃。但是,例如水果,虽然也叫作「生果」,但如果本身在树上成熟了,那就不算生的了。生与熟,是指食物是否在食用的最佳状态,并非必须像煲水一样要100度才叫熟。

 

至于「冷」,主要是指食物的冷热温度,如果是冰箱拿出来的、或者冰天雪地中放著的都叫冷饮食。由于肠胃需要「阳气」去消化(传统称为「腐熟」)食物,寒冷则伤阳气有碍消化。

 

因此,生冷食物都容易伤肠胃、影响消化。如果消化能力减弱,人的气血化生受阻,其他五脏六腑亦会因此变得虚弱,间接引起百病丛生。

 

吃生冷助锻炼肠胃

 

可是话分两头,并非所有人都禁忌吃生冷食物。「不可吃生冷」这句话,本身主要是对病人说的,患病者身体容易变得虚弱,那就不要再让其他因素伤害肠胃,让人可以集中气力抗病。但对于身体健康的人,适量的吃点生冷食物,肠胃未必会受伤,反倒可能有锻炼肠胃更强的能力!道理就像「运动会伤身还是强身」的问题一样,生病的人往往不宜运动,而没病的人多做运动能够强身。

 

又像是吃粗粮养生的道理,传统上吃糙米等全榖食物是养肠胃的好方法,并非因为全榖容易消化,正是倒过来因为这难消化,才能锻炼肠胃的消化力。生冷饮食也是类似道理,适量的吃生冷,对胃肠并非只有坏影响,也别忘记前提需要胃肠不虚。

 

体寒也能吃生冷

 

一般而言,体质寒凉的人,也不宜吃生冷食物,这是指某些身体「完全」寒凉的人而言,他们自己也知道,吃了生冷就觉得不舒服。可是在临床上观察,如果身体只是「部分」寒凉的人,例如脏腑中「胃寒而脾热」、「肝寒而肺热」,这类称为「寒热错杂」的病情十分常见,看似患者身体中有寒气不适合吃生冷,但是在药方之中也经常温热与寒凉药配合使用。

 

实际上,「寒热并见」是更常见的体质与病情,而非只有「寒底」、「热底」之说,尽管一个人肠胃可能虚寒,但如果他同时有热气,吃点生冷东西,虽然可能影响肠胃,但也可能帮助清热。所以一个人吃生冷食物,未必只有坏处,有时候也对身体有帮助。究竟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吃生冷食物?这一方面需要专业知识,不妨请教医师意见,或者看医书学习;更好的不妨少量尝试,以自己身体感受作准。

 

载于2015年9月11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32. 甚么体质最健康?

32

 

不少人看中医,总是喜欢问:「我究竟是寒底还是热底?」这种问题,在《黄帝内经》之中,竟然也有类似的记载!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

黄帝也像一般人的想法,听说人体有两大类体质,一种叫「阴人」、一种叫「阳人」,黄帝想知道这两种人如何区分,可是少师给他一个负面的答案,指出人的体质并非只有阴和阳两种,而是最少可分成五类,而该篇文中,更指出每一类又可再分为五类,亦即是有二十五类人!

换句话说,试图以「寒热」给人的体质作为区分,这就太简单了!人体状况十分多变,故此《内经》又说: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阴阳是一种分类方式,可以无限的往下细分,不胜枚举,但是我们最紧要抓住要领,只要知道「最健康」的一类体质,那就能够朝着正确方向去养生。《内经》把最健康的体质称为「阴阳和平之人」,说:

「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

这种最佳健康的人,他的生活安静简朴,内心没有恐惧,并不追求名利等欲望来让自己欢喜,待人处事柔顺泰然,与世无争,又能顺应时势,位虽尊崇却谦卑待人,是最佳的统治者。这种人为何有最佳健康?是由于他身体的血脉调畅,阴阳之气能够和平协调,故能保持最佳状态。《内经》还形容这种人的面貌:

「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颙颙然、愉愉然、暶暶然、豆豆然,众人皆曰君子。」

这句话用了许多古代的形容词:雍容自得、举止大方、性格和顺、态度严肃、品行端正、和蔼友善、和颜悦色、光明磊落、目光慈祥、举止有度、条理分明…… 都是一些最好的赞美话,人们都称他为「君子」。

我们一起想想看,《内经》对最健康人的形容,竟然连一句身体状况的描述也没有!却是花了大量笔墨在性格和修为上,认为身心与人伦关系是互为影响的。其实,在中医来看,要获得最佳健康,并非透过如何调养身体,而是要从小「修身养性」,从道德教育开始。故此中国文化十分着重人的修养,想要获得最好的健康?也就必须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好人吧!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31. 为何中医要知道你住哪里?

31

 

有些人给中医看病的时候,会被问及「平常喜欢吃甚么?」「你住在哪儿?」问这些事情究竟有甚么用?为何中医需要「查家宅?」竟然这问题在《黄帝内经》

中也有提及!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

文中说,医生看病必须要询问患者的饮食状况与居住地方。假如患者是「暴乐」或者「暴苦」,抑或「先乐后苦」,这两种情况都会耗损身体的精气,影响健康。这些乐与苦,跟饮食与居处有何关系?当然密关系了!人生的快乐与痛苦,很多时被环境转变牵着走,除非是圣人才能处变不惊,时刻保持心平气和。

因饮食或居处苦乐所生的疾病,也是在临床上常见的,例如到落后的地方旅行,因为饮食口味转变,不是自己喜欢的东西,这就容易生苦、继而生病;到富裕的国家旅行,连续一周都吃好住好,当回来正常生活的时候,这就感觉「暴乐暴苦」了;小孩子在舒适的家中生活,突然要到农村家乡去,这可以是一种「先乐后苦」。由于这些情绪的变化,影响身体气血,最后导致身体受损,看看《内经》怎么解释: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

这里说暴怒会伤害人的阴血,这是由于怒气是往上行的力量,上行太过导致人体的阴血不能下行收藏;暴喜会伤害人体阳气,喜也是一种上行的力量,使气血通畅、和缓,但是上行太过也有问题,暴喜加上暴怒,一起使气血向上、向外走,导致脉象摸上去好像很壮实、充满,但是身体里外都是虚弱,面对这种看似矛盾的病情,如果医生不懂诊断,就无法作出治疗,患者身体日益亏虚,自然容易虚脱生病了。

所以,了解病人生活上的状况十分重要,这里所说的饮食与居处也是举例,各种原因导致的情绪苦乐改变,也是会伤害身体的,简单如失去了心爱的物件,严重如突然失去了至亲,这都是苦的原因。

其实,「苦」与「乐」总是相对而言的,别人觉得苦的事情你未必会觉得苦,例如在山区生活的人普遍十分快乐,但是城市人到山区去则不觉得好受。因此,习惯将苦的事转化成乐,站在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换位思考」,才是让我们获得长久快乐的方法,也是身体得到健康的捷径。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30. 医生应否问病人的富贵贫贱?

30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过一句名言:「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训勉医者济世为怀之时,不论病人的社会地位、无论种族、智慧、亲疏,都要人人平等,好像给亲人般诊治,提醒医者应有的高尚医德情操。

孙思邈的话对后世影响深远,导致医生诊证时往往不会询问病人的「经济状况」,以免患者有别的猜想。可是在《黄帝内经》之中,却反而提醒医生必须要询问患者的「贫富贵贱」!——

「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荣;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这里指出了两种因富贵贫贱所生的病,一种叫「脱荣」,指一些患者本是尊贵的身份,却降低成卑贱的地位(如古代从王公贵族贬成了平民),虽然没有受到外在致病的因素影响,可是病却从内而生。另一种情况叫「失精」,是由于患者先从富裕的生活,却突然失去财产变成贫穷人,这会使五脏之气亏虚,病由此起。

为甚么从富贵变成贫贱,会出现疾病?虽然生活环境变差是一种因素,但更重要与情志有关。由于先贵后贱、先富后贫,导致心情不舒、自卑抑郁、害怕恐惧、思虑忧伤……各种情绪与负面思想对健康造成伤害。这种病情在现代社会还经常出现,例如一些退休人士,刚从崇高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一下子无法接受自己变回「平民」身份,于是开始闷闷不乐而生病;又如一些富人因投资失利导致破产,往往也是身体健康走下坡的时候。

《内经》还接着说:「医工诊之,不在藏府,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衞,内夺于荣,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这些脱荣、失精的患者,身体逐渐变得消瘦虚弱,气短乏力,易惊胆小,容易生病,假若在这种病情上,为医者不知道患者的生活背景,就无法从心理上帮助患者治本,也容易出现误诊过失了。

这段话提醒了我们一个重要道理,人的健康与生活、心理、社会地位、经济状况都有密切关系,生病时必须要考虑自身的环境与内在因素。还有一点,当中医看病的时候,有时候询问您的生活背景资料,原来跟诊治疾病有密切关系呢!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29. 中医水平如何分?(下)

29

 

除了用诊断和疗效分辨中医水平高低外,《黄帝内经》还有用治疗的时机作为区分。且看这段文字:

「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这段文字,透过针刺治疗作为举例,指出了四种不同水平医生所采取的治疗时机。最高明的大夫,在疾病还未发生的时候就进行治疗,在疾病还未萌生就治好了,这就是中医所谓「治未病」,当然是最高明的大夫。这种水平的医生,最厉害的地方当然还是其诊断水平超卓,患者也不知道自己将会生病,一般医生也察觉不到,唯独上工观察入微,这就是他能如此高水平的原因。

其次的医生,在疾病还未严重的时候就治疗;再其次的医生,在病情刚开始衰减的时候治疗。这两种医生的水平其实还算可以,抓准了治疗时机,这时候治病效果也会较为良好。

最低层次的医生,会在疾病最严重的时候治疗,又或者不懂诊断疾病的原因,以为患者身体壮实但原来内里虚衰,又或者病情与脉象不相符,便忽略脉象直接治疗。这些时候都不是最好的治病时机,可是下工不懂辨别,于是造成不良后果,给患者造成伤害。

在《黄帝内经》之中,还记载了不少不应该进行治疗的情况:「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就是说,在喝醉了、发怒了、劳累了、吃饱了、饥饿了、口渴了、惊慌了,这些都不是最好治疗的时机。

作为病人,往往是在病情最严重、最痛苦的时候才愿意找医生看病,要知道这时候接受治疗,通常不是最好时机。假若找到高水平的大夫,还会考虑病人的治疗结果,等候更好的时机才治疗,以求达至最佳效果;但若碰上低水平的大夫,因为病人求医心切,当然会在这时立刻治疗了,最后却伤害了患者。

健康是自己的,不可完全依赖医生,为了保护自己免受过度医疗、误诊误治的风险,一方面尽量选择高水平的大夫,更重要是提醒自己看病要选择适当的时间,病向浅中医,在病情尚浅时候接受诊治,才是对自己健康负责的做法。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28. 中医水平如何分?(上)

28

 

《黄帝内经》中多次提到医生可分为多种等级,比较常说的是「三级」分法——上工、中工与下工。「工」即是医生的意思。怎样评价一个中医的水平高低呢?看看这段文字:

「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三种医生的区分方式,主要用三种诊断方法:一种称为「尺肤诊」,是观察前臂内侧皮肤的状态,这种诊断方法现在已经很少用了;另一种是「脉诊」,亦即是大家熟悉的把脉;第三种是「色诊」,即是观察患者面部气色。最高明的医生,能够三种诊断方式一起使用,相互合参;假如只能熟悉其中两种诊断方法,则属于中等层次;只会其中一种,则属于低层次的医生了。假如某位大夫把脉非常厉害,可是不会其他诊法,也算不上高明。

上述三种诊断方法,可以称为「望诊」与「切诊」,其中观察尺肤与面色都属望诊,把脉则属切诊,假若再加上了问诊、闻诊,即是中医常说的「望闻问切」,是四大类诊断方式。可是,《黄帝内经》区分医者水平的高低,只是用了其中两种方式,可知古代中医非常重视医生的观察能力,想想看,假如一个中医不用询问患者,已经知道疾病的原因,是不是非常厉害?

高明的医生,治疗效果十分良好,十位病人中能有九位治好,但也表示不是所有病也能治好的,人总有生老病死,医学并非万能,有些病总得不治;中等水平的医生,十位病人能治好七位,比高水平的已经差了一截。

至于低水平的医生,十位病人仍能治好六位,有些人会想,十全六也挺厉害的啊!为何这叫低水平的医生呢?其实,假如比这水平更低的医生,就应该称为「庸医」了,即是不合格的医生。别忘记,庸医也能治病啊!若十位病人中能治好五位,就是说他治病是「二分之一」机会,其实就是碰运气了。医学上很多病也是可以「自愈」的,不用治也会好,或者安慰剂效应也能治病,所以,要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夫,「十全六」是最低要求了。

这段文字提醒我们,要判断医生水平的高低,不是在乎治疗手段,而是在乎诊断能力。疗效与诊断是相对应的,假如一个大夫懂得使用很多药物,又懂得针灸、按摩、拔罐等各种技术,可是他不懂诊断,无论治疗技术多高明也没有用,随时误诊误治。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27. 人的肠胃适合吃甚么?

27

 

科学界越来越多证据,证明人体结构最接近素食的动物。例如人没有肉食动物的爪,没有尖利的犬齿而有平坦的臼齿,汗腺津腺发达,唾液碱性,胃酸较稀,肠道的长度约为身体躯干的12倍等,这些特征证明了素食对人的身体最为合适。

那么,传统中医学怎么看这问题?原来早在《黄帝内经》已经有答案!在《黄帝内经》之中,经常指出六腑中「胃肠」的功能,是用来腐熟「水谷」。例如: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四支皆禀气于胃……四支不得禀水谷气」;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衞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

「胃者,五谷之府」;

「榖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胃中热则消谷……六府者,胃为之海……五谷乃容」;

「余愿闻六府传谷者,肠胃之小大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

「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

类似的记载在《内经》中十分常见,认为人身的气血是从水谷化成,就算最后一段经文用解剖的角度观察肠胃的大小,也不忘用水谷的多少作容量单位,可见肠胃最佳的消化对象是五谷。《内经》时代认为人最应该吃的,就是喝水和以五谷为主的饮食方式,而当时的五谷实际上包含了豆类和果仁。

中医没有绝对的说「人不可吃肉」,在《内经》之中指出了许多吃肉的问题,也一再强调食物以水谷为最重要。这一种观点,与现代科学的研究不谋而合,从人体生理结构的角度表明人应该是素食动物。

或许有人会问,虽然人体适合吃素,但人究竟可不可以吃肉呢?可以。但是「可以」不代表「健康」。这是对于「食物」的定义问题吧,例如人类在饥荒的时候,草根树皮甚至石头泥土也会拿过来吃,见到动物当然不会放过,为了生存饥不择食十分正常。但是当我们在有选择的前提下,就应该选择更健康的饮食方式了。人有自由决定自己的行为,就好像你可以选择抽烟、吸毒、滥药,但这不代表对你有好处。既然素食是更健康的饮食方式,聪明的人应该懂得如何选择了!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26. 吃肉对健康有甚么影响?

26

 

中医没有完全禁止人吃肉,但是在《黄帝内经》之中,已经不断提醒吃肉会带来许多健康问题,一起来看看其中几段记载吧:

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有一类病叫「热中消中」,或亦称之为「消渴病」,因热郁在身体中间的脾胃所致,现在的糖尿病与这种病情十分接近。《内经》解释这病的原因,就是一种「富贵病」!这种病情本应禁止吃「高梁」,高梁不是指北方的「高粱米」,而是指「膏脂」、「细粮」,尤其是指以吃肉类和精致食物为主要饮食的人,这在古代就只有生活富足的有钱人才会得病了。当然,让这些患者康复的方法,本来禁止吃肉就能好了,可是要禁肉的话,他们肯定内心不高兴,所以《内经》就说「不合其心」了。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这句话同样指出饮食「高梁」所导致的病证,可以在脚上长出大的疮疡。这种病情,接近于现代糖尿病后遗症所出现的「糖尿足」,就是足部出现溃烂而不容易愈合。

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慓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浅深多少,可得同之乎。歧伯答曰:膏梁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气滑即出疾,其气濇则出迟……」这段文字介绍了以饮食血肉为主的人,这些人在古代通常是王公贵族,他们的体质特点,身体脆弱、肌肉软弱,气血流通太过滑利,这就好像现在一些身体柔弱却得了高血压病的人一样,《内经》解释这也是因为吃肉所引起的。吃肉并非真的让人身体强壮,反而使人弱不禁风,容易病倒。

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这段话十分有趣!继续讲饮食血肉的问题,文中形容这类人的性格:骄傲放纵、轻视别人,不可说反对他的话,就像暴君那样。想想看,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常常形容自己「无肉不欢」?「食肉兽」就有这样的特点,自然界里面吃肉的动物都比较凶残,脾气暴躁,当人习惯吃肉以后,内心也会出现变化,性情变得像野兽一样。

因为吃肉而引起的病十分难治!为甚么?因为你不可以违逆他们的想法,禁止他们吃肉只会让他们生气,顺应他们继续这样饮食亦同样加重病情,在这样矛盾的情况下,那真是一种「绝症」啊!无法治。若要康复,除非突然觉悟,愿意放下屠刀,改为吃素吧。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25. 百病生于气之「思则气结」(下)

25

上回提到减少思虑的一种「逛街」练习,即是走路的时候只专注在各种感官上,帮助自己头脑甚么都不要想,从而减少思虑,这一种方法,实际上就是「活在当下」的练习。

活在当下,简单来说就是让自己生活在现在,而不是在过去、在未来。可是我们现在的人都习惯了「一心二用」,一边逛街、一边想其他的事情才有「效率」,这在中医来看,假如这种一心多用的思考是主动的要解决某些问题,那还算正常,但是假若这种思考是被动的、无法控制的,心里不由自主的跳出杂念,那就是思虑过度了。

其实,不单是逛街的时候可以做这种练习,应该把这种态度贯穿在整天每一个环节。有云:「生活处处皆是禅」,做饭是禅、打扫是禅、耕作是禅,也是同一道理,例如在我们洗澡的时候,就专心一致的洗澡吧,不要想甚么过去未来的事情;一边吃法就专心吃饭,不要看电视、不要聊天;一边睡觉就睡觉,睡觉前不要回顾整天发生的事、不要筹算明天要干什么。如此种种,若能让自己整天都处于当下,时刻察觉自己内心,思虑自然不会萌起。

减少思虑最的首要条件是「自觉」。这就好像家中有孩子十分顽皮,不自觉做功课,常常嚷着要玩耍,作为父母的,怎样可以让孩子乖乖的停下来?我们脑袋中的杂念,就好像顽皮的孩子一样,失控的跳出来捣乱,要怎样才能够让它停下来呢?那就需要好好教养,让孩子懂得自觉。

要整天观察著孩子,这不容易啊!同样,要整天观察我们的念头,这也是非常难的事。但是,当孩子学乖了,不会胡乱捣乱了,父母就不需要整天监督;同样地,当念头平伏了,杂念不会随时生起,那就不需要整天都保持警觉。

听了这些减少思虑的建议,是否会觉得,一个人要「一无挂虑」,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在现代社会里面,哪有人能够甚么杂念都没有?是的,这确实是难事,但亦同样地,现代社会中很多人生病啊!假如不去锻炼自己,又如何可以奢望获得健康?

《黄帝内经》认为长命百岁的人,第一条件就是要做到「恬淡虚无」,具体来说,长寿者在生活上要做到:「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显然,「内无思想之患」就是活在当下、一无挂虑,是对于健康的最高要求,活过百岁则是真心追求健康的人才能获得的礼物。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