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望診基礎:《黃帝內經》明堂診法 】| 望診入門,氣色與形神診察 | 李宇銘中醫學博士講授 | 台中場 

中醫學認為「診斷先於治療」,學習望診可以讓每一個人「成為自己的醫生」, 每天觀看自己的臉部氣色,就可以知道身體整體狀態,選擇適合自己的養生與治療方法。


中醫看病透過「望聞問切」診察病情,其中望診為中醫診法之首。李宇銘博士研究望面診法多年,恢復了古代中醫望診的技術,從望診直接推斷體質與疾病性質,甚至預測健康發展狀態。

李大夫曾開設多屆望診課程,現首次在台灣開課,歡迎各方人士參與,無論是中醫師、中醫學生,或是未學習過中醫的大眾人士,均可學習到望診的精髓。

課程主要講授《黃帝內經》中記載的明堂診法,以及李大夫對望診的經驗心得。主要內容包括:面部氣色主病,面部24個部位的定位與臟腑肢節對應關係,以及面形眼神與五臟情志對應關係。課程介紹望診的基礎理論與應用方法,課堂著重實踐練習,務求讓學員「開竅」,掌握望診的觀察與訓練方法,獲得初步的診斷能力。

👀課程特色👀

  • 獨特的課程內容與教學設計,將古代智慧活現眼前;
  • 透過導師深入淺出講授,課堂輕鬆有趣,容易學習;
  • 實體課程透過大量實例示範與互動練習,快速掌握技巧;
  • 學員可加入學習群組,課後彼此持續交流,學習提升。

📘課程資料📘

共四天課程、八節課堂,共24小時課程。
課程日期時間如下:
日期︰2023年7月15 – 16,29 – 30日(週六、日)
時間︰上午9:00 – 下午5:30 (請提前15分鐘報到,中午休息1.5小時)
地點:台中 – 台灣大道二段(地址將於報名及繳費確認後以電郵通知)
授課語言:中文(國語)
學費:台幣24,000元
新書分享講坐參加者優惠 : 台幣19,000元 (輸入《傷寒溫病論》新書分享講座優惠碼)
PGY或中醫系、學士後中醫系在學學生優惠學費:台幣13,000元(提交證明可享此優惠)
⚠️— 名額有限,額滿即止 —⚠️

📚課程內容📚

第1節課  :基本望診原理;觀察主色、三部
第2節課  :氣色主病理論;觀察心肺、咽喉
第3節課  :五色主病理論;觀察肝藏、膽、膺乳
第4節課  :明堂診法24部位定位;觀察脾胃、大小腸
第5節課  :其他診察臟腑皮肉的方法;觀察腎、膀胱、肢節
第6節課  :形神診法;觀察七情對應眼神與面容表情
第7節課  :辨別臉部左右男女陰陽
第8節課  :望診綜合應用

李大夫經常舉行望診講座與工作坊,如欲了解他的望診理論,歡迎收看講座影片,以下是李大夫2016年在中國醫藥大學的望診演講:

望而知之謂之神——《靈樞》明堂診法的原理與示範(點擊進入)

 👥對象👥

  • 適合對中醫有興趣人士
  • 希望透過中醫學習認識身體運行原理,掌握自己健康狀態的各界人士參與;
  • 推薦給醫療工作者、治療師、護士、身心療癒導師等專業人士,有助職業上認識對方身心狀況;
  • 適合中醫師、中醫學生、不同層次的中醫愛好者,均能從中獲益啟發,提升醫術水平與經典理論的認識。

🧑🏻‍🏫導師簡介 🧑🏻‍🏫

李宇銘中醫博士

  • 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
  • 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後
  • 香港註冊中醫師
  • 曾任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講師
  • 橘井流芳中醫診所創辦人
  • 現為大醫道創辦人、總監
  • 著有13部學術與大眾著作

更多介紹請參閱「李大夫簡介

⏱️優惠報名及匯款截止期限及注意事項⏱️  

  • 同行優惠學費或全日制中醫學生優惠學費必須於6月15日(周四)前完成報名及匯款
  • 同行優惠適合二人或以上參加者,鼓勵同行結伴一起學習與實踐, 請於報名表填寫已完成報名及繳費的同行者姓名
  • PGY或中醫系、學士後中醫系在學學生優惠學費:早鳥優惠請提交證明到:touchmhi@gmail.com

報名方法

請點擊進入以下網頁連結報名,填寫報名表格:

https://forms.gle/KD26V1rnqDPTbMRa8

📲如有任何查詢,可透過以下方法與我們聯絡📲

Linehttps://lin.ee/Ceo95rd
Emailtouchmhi@gmail.com


學員感想

過往「中醫望診基礎課程」學員課後問卷調查,96% 以上學員對整體學習內容和課程實用性表示十分滿意和滿意。以下為學員感想節錄:

「每一堂都帶著興奮又期待的心情,因為每一堂課都能讓我有所發現。最開心是懂得看自己臉上的顏色後,我多了一個愛照鏡的習慣,每次照鏡就能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照顧自已就更有方向了。」

「最深刻是每堂的練習時段,可以跟著老師的觀察步伐和引導去比對每個人的臉色,讓我掌握更多觀察和分析技巧。」

「經驗課堂的學習和練習認識臉上不同部位和顏色對照身體不同部位所顯示的密碼,對『相由心生』的意思更有體會。」

「李大夫在課堂分享的方法和步驟實用性高,能有效幫助自我檢測個人健康狀況又能幫助身體的人。」

「老師用深入易明的方法讓我更易理解望診的原理,剪裁恰當。」

「本人十分佩服老師課程設計和盡力用心解答同學不同的提問,讓我獲益良多。」

「喜愛免費網上重溫課後問答環節,啟發性很大。」

「感謝李大夫透過課堂學習讓我看到自己真正要處理的問題,讓我更勇敢重建自己的健康快活人生。」

「課程對我最大的幫助是學會看自己的面色與思考相關問題,學習善用情志和生活習慣。」

「本來想學習望面色來看別人、了解別人,之後發現原來自己、了解自己更有趣。」


FAQ 常見問答

1.我對中醫完全沒有認識,是否適合學習?

本課程內容深入淺出,容易掌握,適合初學者學習,歡迎未學過中醫的人士,可以作為中醫入門課學習。從望診開始學習中醫,將中醫理論直接體驗其應用,是學習中醫的捷徑,更容易明白中醫的智慧。

2.我是中醫師/中醫學生,這課程對我來說會否太過簡單?

本課程十分適合中醫師和中醫學生參與。在一般大學的中醫教育中,望診的教學是缺失的一環,《黃帝內經》的望診法到了現代,幾乎失傳。本課程的內容是經過李宇銘博士多年研究《黃帝內經》基礎上,加上親身實踐與教學累積的成果,有清晰理論以及經驗的老師帶領,是學習望診的捷徑。

過往李大夫的課堂的設計安排,也是大眾人士與中醫師一起學習,不同層次的思維撞擊,能夠促進學習,互相提升。

3.我有近視/遠視/色盲,是否可以學習望診?

只要能夠有一般視力,或者佩戴眼鏡後能夠看清眼前視物,就適合學習望診;至於色盲,只要能夠辨別青、紅、黃三色者,就可以學習望診。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伤寒温病论》新书分享讲座

《伤寒温病论——以《伤寒论》角度讲解温病学》

《伤寒论》与温病学,是中医学的两大经典学科,《伤寒论》是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而温病学则是到清代发展的学派,其中讨论了「伤寒」与「温病」,亦即「寒与热」两大类疾病的辨别,是认识人体以及各种疾病发展的重要理论。

    李宇铭博士研究《伤寒论》与温病学多年,今年(2023年)出版了《伤寒温病论》一书,是对「寒温统一」的研究成果。该书是2020年新型肺炎疫情期间,作者给一批中医学生讲授的一门课,以《伤寒论》角度讲解温病学。书中的观点认为,在《伤寒论》之中,已经有系统的温病学诊治理论,只要明白其理论原意,就可以与后世温病学沟通,让我们更容易进入中医之门。

    正值新书出版之喜,李宇铭博士将会安排两个新书分享讲座,以书中的理论介绍两种常见现象——「虚火」以及「寒热相兼感冒」,欢迎各方希望认识中医、提升健康的朋友参加,亦欢迎中医师、中医学生一起来研讨交流。


【从中医经典理论认识生命之道系列】

?新书《伤寒温病论》分享讲座︱李宇铭中医学博士 主讲

??‍?主题一︰「甚么是虚火?——虚火的成因以及对应防治方法」

 ?讲座内容?

许多人也听过「虚火」,例如熬夜、休息不足的时候,容易出现口疮(飞滋)、痤疮、风疹、咽喉干痛、眼红、脱发、耳鸣、便秘,睡眠易醒、多梦甚至失眠等的不适。虚火的症状十分常见,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可以演变成慢性的体质状态。

究竟虚火的机理为何?虚火跟实火有甚么区别?即使在古今中医的论著中,虚火的解释众说纷纭,有各家理论解释。

正值李宇铭博士新作《伤寒温病论》正式出版之喜,李大夫将会举办新书讲座,介绍中医经典中的虚火理论,是一种简单明了、容易掌握的中医思维,让你认识虚火产生的机理,以及如何在生活上预防与舒缓虚火不适。

?普通话场次 2023年6月26日(周一)晚上 7:30-9:30

?广东话场次 2023年6月29日(周四)晚上 7:30-9:30

网上讲座,将会透过Zoom平台举行

??‍?主题二:「甚么是「寒热相兼」感冒?——感冒的中医成因与自我疗愈」

 ?讲座内容?

感冒了要怎样正确处理?什么时候可以自愈、什么时候需要看医生?在中医上,感冒有不同的成因,需要判断感冒的寒热属性与浅深层次,才能够避免误治伤身。常言:「小病是福」,如果感冒时能够正确处理,除了能够帮助身体康复外,也能够帮助身体排出毒素,甚至变得比感冒前更健康!

中医的教科书上一般说感冒有「风寒」与「风热」两大类,这属于理论层面的简化分类,若从中医经典的理论上看,各种感冒也是寒热相兼、寒热错杂!单纯的寒或热的感冒是较少出现的;而且就算是有热气的感冒,也可能是属于虚火,这与风热感冒容易相混淆。

正值李宇铭博士新作《伤寒温病论》正式出版之喜,李大夫将会举办新书讲座,介绍中医经典之中诊治感冒的理论,帮助我们学习辨别感冒,以及如何帮助自己加快疗愈。

?普通话场次 2023年7月3日(周一)晚上 7:30-9:30

?广东话场次 2023年7月6日(周四)晚上 7:30-9:30

网上讲座,将会透过Zoom平台举行


内地朋友报名讲座,请加入以下微信群组,将会讲座前一天发送Zoom连结:

内地读者如欲订购新书,可以在「淘宝网」 、「当当网」、「京东商城」等书网订购。

新书内容介绍,可参阅网页介绍:https://leeyuming.com/shanghanwenbinglun/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秋為何這麼有feel?——從中醫角度看

每逢佳節,都讓人心往神馳,特別是中秋,是在一年眾多節日中,最讓人感到舒服、圓滿的,為什麼會這樣?這除了跟節日氣氛有關外,更重要是天人相應的關係,所產生的身心變化。


中秋是從陰曆上,到了秋季的一半了,一年之中,凡是春秋季節的,也是氣候平和怡人舒暢的時候;


如果從陽曆去看,春分與秋分節氣,皆是一年之中陰氣與陽氣兩者平等的時間,亦即是一天之中日照時間,日夜時間相等之時,這時候整個環境的氣比較平順,到了秋分節氣(一般在每年9月23日前後),人體也自然會感覺到這舒服的感覺。


可是,這也只是秋季輕鬆舒服的感受部分,為何中秋節特別有一種喜悅的感受?


【月圓氣盛】

這就跟月圓有關了!《黃帝內經》提到月圓對人體的影響:


「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緻,毛髮堅,腠理郄,煙垢著,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

就像月圓的時候潮汐差會增大,人體之中七成也是由水構成,也自然會受到月亮的影響,在月圓的日子氣血相對充盈,身體較為健康,因此各種感受比較強烈和細緻;相對身體虛弱的時候,各種感受都比較弱。


其實每個月的月圓時候也會有這種狀態,特別在中秋節時,是自然界陰陽氣平順的時候,因此感受就特別舒服,其他時節可能會加強了不適的感受。


【春分 vs 秋分】

仔細比較一下春分與秋分時節的區別,這兩個時節看似相同,也是陰陽氣平等,可是兩者也截然相反,春分之後陽氣持續生長,秋分之後陽氣繼續收藏。在人體而言,人體之氣在春分之後是持續外散,而在秋分之後就要好好收斂向內。


這就是秋季養生的重點!《黃帝內經》提到秋季養生的有三大心法:「使志安寧;收斂神氣;無外其志」。


【秋季心要】

第一、使自己的心志安寧下來,是因為秋季陰陽氣平的特點,人體自然能容易做到心中安寧;


第二、在中秋、秋分之後,人體之氣順應自然,持續內收,而不如春夏季節向外散,因此人的覺知能力,容易從向外去觀察各種事物,轉而入內,回到自己體內了,故稱為「收斂神氣」。經過前半年的辛勞,是時候好好休息,照顧好自己了;


第三、不用再向外尋找!向內去感受、檢討、總結,看清自己的心志需要。真正的喜悅,是從心而來的,而不是從外在的人事物。

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滿足你的心,唯有認識自己的心神,知道自己的需要,才能感到真正的喜悅。


中秋節前後的日子,正好是這個機會,讓你可以有一個平順舒服的環境,感受到內在的喜悅!這就是為什麼中秋節特別有feel了。

【人月團圓在心中】

傳統上,秋季是一年慶祝豐收的時候,經過了前半年的努力耕耘,是時候收割,慶賀之前努力的成果。

但無論成果如何,也沒關係吧,自然會有安排。就在中秋節的時候,好好感受跟自己一起的喜悅吧!

李宇銘中醫學博士撰文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你相信快篩檢查準確嗎?

【李宇銘博士撰文】

如果一家賣濾水器的公司,給你家中的水拿幾滴放在試劑測試,告訴你水質不合格,然後安裝了濾水器後再測試,告訴你合格了。

這個過程,是否好像魔術表演?會否懷疑這是騙人的伎倆?

就像做新冠病毒的快速測試(快篩),在鼻子裡面撩幾下,然後等待出現一條線還是兩條線,當結果出現的時候,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感覺:

「這究竟準不準確?」

(圖:flickr

曾經看過朋友貼文照片,說在香港某大超市,快篩套裝只買6元一個!

留言有人就質疑:「這麼便宜的一定是假的沒用!」

這個邏輯相當有趣,好像是說,只要將一個假貨標高價錢,人們就會比較相信這是真貨。

簡單一點來看,這究竟有沒有用,其實全憑信心,沒有多少人去了解背後的原理。


魔術的本質,就是透過一些掩眼法,讓人看不見整個過程怎樣做,引導你跳過過程只看結果。

不少人覺得魔術是騙人的,其實他們也沒有真的欺騙你,只是他們的手法讓你看不清,其實是一種刻意隱瞞。

快篩也是。

不是說快篩是欺騙你,而是背後隱藏的東西實在太多了,例如:

  • 快篩的假陽性會有多少?(檢測陽性,但是卻沒有感染)
  • 快篩的假陰性會有多少?(檢測陰性,但事實卻有感染)
  • 快篩檢測的,真的是新冠病毒嗎?感染其他病毒會否陽性?甚至有報道,用果汁測試也可以陽性……

這些問題,其實很多人關注,但是沒多少媒體報道;其實偶爾也有報道出來,只是被鋪天蓋地的其他宣傳報道掩蓋了。

如果告訴你快篩的真相,那就會影響人民的信心,導致很多人不配合去做,因此就演變成管治危機了。

快篩變成了比疫苗和藥物更好賣的商品!因為這只是檢測工具,安全無害。


快篩最主要的問題,是浪費地球資源。

觀看世界各地,疫情走到最後,都是該地區要經過大爆發,大部分人感染了,所謂「與病毒共存」,最後疫情就「結束」了。

這個過程,你有沒有檢測自己感染了病毒,其實也無所謂,畢竟大部分人都是無症狀或者輕症,這些人不一定需要治療也會好過來,既然如此,就算不檢測也沒關係。

有些人還是會想:「有人會出現重症啊!要及早快篩。」

這是顛倒了因果。

他是演變了重症,才需要進一步治療。就算你及早快篩,還不是重症的話,是無需要特別治療的。

一個人現在是檢測陽性但是卻無症狀,一般醫師是難以推測他將要變成重症。

簡單來說,等待病人出現重症,再給他檢測,其實結果沒有差多少,只是心理準備多一點而已。


疫病的目的就是希望人人都要感染,這未必是壞事,可以是幫助地球人類集體提升。

疫情提醒人們——是時候改變生活了!

可是,不少地區努力抗疫,主要是因為人們想「逆天而行」,不想改變,為了滿足人的慾望,想要:

  • 「維持正常生活」
  • 「不影響經濟」
  • 「繼續如常上班上學」

……

抗疫的代價,就是濫用了地球的資源。只要人人做幾次快篩,每天丟掉數以百萬計的塑膠等資源,卻只是拖延了這個疫情傳播的過程,最終有一天疫情還是會遍佈社會。

就算拖延了,疫情的結果都是一樣,就是大部分人都會感染,那麼快篩檢測的意義何在?

相信有人會說:「是為了減少重症爆發,避免醫療系統崩潰。」

這是誤會了快篩的作用,快篩無法減少重症,減少重症跟快篩是兩回事。

減少重症爆發,這是防疫措施的問題,防疫措施的確可以進行,讓人民分批逐步染病。有患者得了重症時,直接PCR檢測是否確診就可以了。

快篩的主要目的,相信大家都會明白,就像買濾水器之前給你用試劑測試,目的就是……你懂的。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防疫措施,鼓勵人推卸責任?

【李宇銘博士撰文】

如果一個年輕人,考試成績不好,他辯解說是老師教學不好、學校資源不足、同學們不勤力一起學習……

你也會覺得他在推卸責任吧!

別的學生一樣這樣學習考試,不見得都考得不好。

在疫情時代,各國的防疫措施,也有類似現象——鼓勵推卸責任給他人。

(圖:flickr

一般我們生病了,例如感冒吧,即使有可能是被傳染,大家都知道要自己解決自己的病,或者自己找醫生看病吃藥。

會明白生病跟自己有關,可能是勞累了、飲食不慎了、壓力過大了導致,不只是被傳染。

可是現在疫情出現了,總是傳遞另一種信息:——「如果你生病了,都是別人的問題。」

——「因為社會上還有不少人沒打疫苗,所以疫情還未消失。」

——「因為人沒有注意社交距離,導致病毒散播。」

——「因為有人不習慣戴口罩,增加傳播風險。」

背後反覆傳達一種信念:疫情都是他人的問題,你是無法控制的,一定要政府來介入。

表面好像是說人人都要一起負責,但實際上卻將責任推給他人,而不是自己生病自己負責。

政府、政策來介入,本來是好的事情,可是卻不斷削弱人民的力量,告訴你:「疫情不會自然解決。」

真的是這樣嗎?


可能我們都被渲染太久了,甚至覺得以上說的都很自然,不覺得有問題,那是將謊言當真了。

一個人患病,本身是自己的責任。更何況這次的疫情,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感染了都無症狀,或者只是跟感冒沒大多大差別。

總有人會質疑:有些人感染這病之後,會變成重症,那要為他們設想啊!不然醫療系統會崩潰。

可是,難道重症的患者,這是其他健康人的責任?是健康人沒做好防疫,導致有些人得到重症?

這是顛倒因果。

感染之後變成重病的人,是因為他們本身健康不好,增加了醫療負擔,為何需要其他健康人來負責?

當然,在政府層面要平衡各方面的需要,保護弱勢社群,這是無可厚非的,也不是反對要有防疫措施。可是無需要放大疫情的嚴重性,不斷製造恐懼和制約的信念。

這是各國政府常遇到的難題,如何保護弱勢群體,但又不會讓他們造成依賴?


現代醫學(西醫)的局限性,在面對新的疫病,往往感到無能為力、無知、恐懼。

這是由於現代醫學傾向「外因決定論」,認為是細菌病毒等病原導致人生病,因此只要病原變化了,就會感到掌控不了。

相對於傳統醫學,例如中醫、自然療法,較為傾向「內因」才是生病的主因,即是自身健康出現問題才導致染病。

面對生病,你可以有兩種信念選擇:

1. 凡是生病都「可以」自己好過來。

2. 凡是生病都「難以」自己好過來。

你偏向哪種想法?

在疫情的新時代,提醒我們回歸傳統,在疾病面前人人平等,每一個人都有自癒力,面對疫情的考核,就看你平時有沒有準備好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為什麼說「恐懼是最大的疫情」?

【李宇銘博士撰文】

有人說:「解決疫情的最快方法,是不再恐懼疫情。」

這段話真是蘊含智慧!

(圖:flickr

現在有很多國家地區,已經宣佈取消各種防疫政策,即使仍然有疫情流行,接受「與病毒共存」,這就是克服了這恐懼。

那就是說,我們接受了疫情是自然的規律,就不會覺得這有什麼特別需要恐懼。

就像有些人會怕黑的,到鄉郊地方旅行會感到害怕,可是如果漸漸熟悉這黑暗的感覺,就不再恐懼了。

只要接受疫情與你共存了,那麼疫情就不存在。

為什麼疫情要拖延這麼久?就是因為人需要時間,去適應、接受這生活上的變化。

有些地區一直死守防疫措施,堅持要「清零」,往往代表該地區的集體意識比較多恐懼,不容易接受變化。


可是有人會追問:「不是啊!就算不恐懼,但還是會生病啊!」

是的,疫情依然存在,還是有不少人染病,也的確要改變生活,做防疫工作……可是這又如何?

其實就算沒有疫情,每天都有人生病,也有不少傳染病(如感冒)在流行的,例如每年全球得到流感重症的有幾百萬人,死於流感的人也有幾十萬人啊!怎麼大家就不那麼恐懼?因為這變成常態了,大家就覺得這是自然的了。

其實一開始疫情散播,也是因為恐懼散播,因此也有人說:

「最大的疫情是——恐懼」。

《黃帝內經》說:「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如果有恐懼、驚慌、思慮、擔憂,就會影響人體氣的運行,正氣虛弱則更容易染病。因此如果各種情志平和了,人體就不那麼容易染病,或者染病後比較容易康復。

這也是為什麼疫情經過兩、三年之後,死亡率和重症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人們已經不那麼恐懼了。


《黃帝內經》說:「恐傷腎」。

反過來也可以說,腎虛的人,往往較為容易恐懼。簡單一點說,通常恐懼疫情的人,也是身體比較弱的人。

那怎麼可以克服對疫情恐懼?很簡單,在平時生活之中,讓自己變得健康,學習照顧好自己的身體,而不是臨渴才掘井。

《黃帝內經》也說:「思勝恐」。

克服恐懼的方法,就是用人的理性、思想,去克服恐懼。就好像有人會怕黑,在黑暗陌生的房間睡不著,如果熟悉了這環境,就算關燈了也就沒那麼害怕了。

如果疫情期間,你有感到恐懼,不妨詢問清楚自己:「我在害怕什麼?」可以一直追問下去,例如:

  • 「害怕失去健康?」失去了又如何?——
  • 「害怕無法工作」那又如何?——
  • 「害怕無法照顧家人」那又如何?——
  • 「害怕無法完成責任」那又如何?——
  • 「害怕無法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那又如何?——
  • 「我不知道我喜歡的是什麼……」

看清楚自己,究竟真正恐懼的是什麼。

疫情並不可怕,是因為外在的誘因,激發起心底的恐懼。

就像有學生恐懼考試不合格,其實不合格也沒甚麼啊!可是不合格可能會被家人批評、被老師同學看不起、擔心日後升學、就業…… 這些才是真正恐懼的地方。

藉著疫情的機會,認識自己內心,這就是疫情給我們學習的功課。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老人染病容易死亡,真的嗎?

【李宇銘博士撰文】

疫情中經常聽到一句話:「老人感染容易得重症甚至死亡。」

這種說法,是一種常見的年齡歧視,也是一種恐嚇手段。

這樣說的問題,讓大家誤以為年紀大跟生病有直接關係。

比如新聞說電話詐騙案之中,老人家較為容易受騙。難道是因為年齡導致老人受騙嗎?不是,是因為他的知識、智慧、信念等原因導致被騙。

不應歧視老人,很多老者家都是有學問、聰明有智慧的。

(圖:flickr

「年齡歧視,指一種認為老年人是生理或社會方面的弱者,並因此而歧視老年人的觀點,源自持有人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維基百科

比如認為老人工作能力低,於是不聘請他們工作,這是常見的歧視,我們不應該以貌取人,應該看他的具體工作能力。

老人家感染病毒也是一樣,不是因為他的年齡,而是因為他身體不好,過去沒有注重養生,生活不健康,因此才容易染病。

年輕人也可以病重甚至死亡,這並非因為他們的年齡所致,而是因為自身的身體情況所致。


可是有些人會說:「不是啊,數據上是老人家的死亡和重症比較多,怎麼解釋?」

這就是斷章取義,學術研究上叫做「選樣偏差」Selection bias。因為主觀地覺得老人特別容易生病,因此就做了這樣的歸類,但這不是一個客觀的分類方法。

這種年齡歧視,在醫學界普遍存在,甚至到了一種程度,是大家都覺得這是正常的,顛倒是非、以妄為常。

例如用年齡去看看老人工作效率,那也很容易得出類似的結果,可是這是一種歧視啊!

如果不用年齡作為分類,例如直接用那個人的體質狀況,身體素有的疾病等去分類,就直可以避免這誤解。


可是很多人還是認為:

「年紀大,機器壞。」

「人過了一定年紀,就會退化不可逆轉。」

「年老了就自然會多病痛。」

我不認同這些說法,這些都是自我限制的信念。

在《黃帝內經》之中,有記載男女生命成長的過程,身體如何經過不同階段的狀態,人的確會衰老,但不代表衰老就一定會生病。

當中還記載到,懂得養生的人可以長壽百歲,而且身體動作不衰退,甚至年老也可以生孩子。

年長不是罪,身體不是最鼎盛的狀態,不代表他就一定要生病。

就像運動員,也不會經常保持在最巔峰的狀態,難道他就是因為生病嗎?不是,只是沒那麼強了,不代表不健康。


不要一直恐嚇老人家了,好嗎?

疫情蔓延的時候,還經常說老人家特別容易病重或死亡,好像說年老是一種原罪,你無法避免,那真是相當恐怖啊!

說清楚背後的原因好嗎?他是什麼原因導致容易病重?例如——

  • 這個老人平常有做運動嗎?
  • 他生活懂得休息工作平衡嗎?
  • 他有實踐健康飲食嗎?
  • 他的懂得釋放情緒嗎?
  • 他生病的時候懂得自我療癒嗎?

……這些才是背後的原因。

現在還要經常拿老人家出來,說因為他們少打疫苗,才導致整體死亡率上升,因此催谷大家去打針。

這樣的邏輯,就像說:老人家少讀書,導致整體多人犯罪。拜託不要這樣污衊長者了!他們是值得我們尊重的。


什麼叫做老?

一個人是不是「老了」,不是看年齡,而是看他的身心狀態。有些人年輕身體已經衰老了,也有人年輕時已經是一個「老靈魂」。

「老」的意思,是不懂得靈活變通,通常年輕人比較少框框,不固執某些想法和行為。

一個人如果執著某種錯誤的養生方式,當然會導致不健康、病重甚至死亡了。他真正的死因不是因為年齡,而是死於自己的執著,不接納改變。

疫情時代,每個人都要改變,看清楚自己人生的問題,活出更佳的健康。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疫苗對重症有保護力?

【李宇銘博士撰文】

記得以前香港有一些「寶藥黨」,即是買藥的街頭騙案,只買一些普通藥材甚至假藥,但是卻謀取暴利。可能我們都覺得那些受害者很笨,怎麼會相信受騙?

其實寶藥黨的行騙手法很簡單!——就是誇大「寶藥」的療效,例如說:

「這個藥很好用,有病可以治病,無病可以防病強身,什麼人都適合!」

「不需要經過診斷,誰都適合服用。」

這種行騙手法,有沒有覺得似曾相識?呼籲民眾打疫苗,也是用了類似的手法……

–開始時說「可以預防感染」;

–後來發現原來都會感染,於是就改說「可以減少人感染」;

–後來發現還是很多人感染,於是就改說「可以減少重症,有保護作用,減少死亡」云云。

大家覺得像不像?


尤其是說到了有「保護作用」,這一點真是相當有趣!不少人十分迷信這種說法,一直為打疫苗護航。

好像疫苗是你的好朋友,它會保護你。如果從中醫的理念來看,通常是補益正氣的藥才會提升抵抗力,好像疫苗已經變成了補身的藥!怎麼可能。

想想看:

比如你是一位富豪,聘請了保鏢來保護你,可是這保鏢連普通敵人也抵禦不了,你怎麼期望他可以保護你預防更嚴重的危機?

相信你也會趕快換掉這位保鏢吧!

同樣道理,如果疫苗連預防感染也做不了,怎樣可以幫你減輕重症?


這種疫苗有保護力的「說法」,讓我想起類似的研究——牛奶可以預防骨質疏鬆。

一般人都覺得喝牛奶可以預防骨質疏鬆,但其實至今沒有明確的科學根據,證明這一說法。倒過來說,反而有證據說明,喝多牛奶會導致骨質疏鬆!

這方面的資料,現在已經很容易找到了,大家可以網上搜尋看看。推薦參閱香港電台鏗鏘集《飲奶有無益》,是一套難得的獲獎紀錄片(連結見留言);也可以參考權威營養學著作《救命飲食》一書。

不少研究發現,很多主要喝牛奶的歐美地區,他們的骨質疏鬆幾率特別高,可以知道喝牛奶會導致骨質疏鬆,是有明顯的相關性。

可是不少人會顛倒是非,反而說:「因為他們多人有骨質疏鬆,所以才要喝牛奶啊!」「如果不喝,他們會有更多骨質疏鬆。」

這種現象,是不是跟今天的疫苗很相似?!

不少打疫苗的地區,感染人數反而增加了!(這方面其實也有不少研究報導)

可是他們也會說:「如果不打疫苗的話,他們會更多人感染、更多人得重症……」

你相信誰的話?

以上這樣說,不是否定疫苗的作用,而是要提醒,凡事都有另一面。

(圖:Wikipedia

不少人認為,最緊要看數據。

數據的確是事實,可是怎樣解讀數據,可以很主觀!

比如看到小明同學的學期成績表,他大部分科目都得了80分,你可能覺得他成績很優秀,你也可以認為他很懶惰,視乎觀點與角度。

過去我們在大學做學術研究,聽過很多學者說他們怎樣「做數」,他們未必是騙人,但是數據怎樣調來調去,從哪裡開始分割、分類,這都可以帶有主觀選擇,得出自己最滿意的結果。

如果要客觀知道數據的可靠性,除非你是專業研究員,而且你能夠拿到原始數據資料,自己重新分析,而且你還要確保,原始數據資料是可靠的、沒有被修改過的。相信沒多少大眾有這種能力。

要推銷疫苗的是藥廠,他們是商業機構,以賺錢給股東為首要目標,他們會努力去宣傳自己產品的好處,這無可厚非。這是其中一個觀點角度。

就像喝牛奶一樣,為什麼你相信牛奶能夠補鈣?更多是因為廣告宣傳;也像寶藥黨一樣,他們會努力推銷自己的產品,就算無效、甚至有反效果,他們都會說這是有效、這是好效果。

在紛亂的時代,大家都要學習做一個精明的消費者,學會多角度思考,避免落入語言藝術的陷阱中。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新冠病毒會致死嗎?

【李宇銘博士撰文】

如果一班同學一起考試,許多學生考試不合格,仔細了解發現,原來他們根本沒讀書,又逃課、沒交作業,那你會不會覺得,是因為試題難度太高導致他不合格?

當然不會啊!肯定是那學生自己本身有問題吧。

同樣道理,如果感染了新冠病毒的人,他死了,死的時候發現他同時患有幾種慢性病,那麼他是否因為新冠病毒而死?——很難這樣下結論。

(圖:flickr

但是總有人會問:「就算他有多種慢性病,如果沒感染這個病毒,他可能不會死啊!」

這種想法似是而非。

你會不會覺得,是因為有考試才導致了學生不合格?

不會啊!這是顛倒了因果是非,沒有考試當然就沒有不合格,但是考試就是要來臨啊!怎麼反過來怪責考試。

既然大部分「一起考試的學生」,感染了這個病毒都沒有症狀、可以自己康復,那麼我們怎麼會覺得,這個病毒會導致人死亡?

一個人死亡的原因,必然是複雜的,其中一定有他自身的原因。


再舉普通一點的例子:

有人不小心在大商場滑倒骨折了,你覺得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當然那人可能會投訴商場要求賠償,說是商場地滑弄到自己受傷!但是我們用常理去分析,一般人在平地上滑倒會骨折嗎?

不會,通常拍拍屁股就沒事了。

這麼容易骨折,表示他本身筋骨有問題,又或者他太少運動鍛煉了,弱不禁風。


如果我們只是片面地看兩種因素:「很多學生考試和不合格」,可能會斷章取義地覺得——會不會考試有問題?但這只是因為沒有看清楚全局而已。

如果有人感染新冠病毒,就擔憂會不會死亡,這類人的思維方式,習慣只看表面,不去探究事情的根本原因。

進一步說,他們的人生通常也不求甚解,不注意健康,不知道生病的因果關係,因此生病了都是採取治標的方法,不覺得生病是自己的生活問題導致。

這樣的人生必然是充滿恐懼的,看不清事情的前因後果,覺得意外都是隨機的,每天活在惶恐中。

到最後,如果他們感染病毒死了,就會覺得是病毒害死自己的。

這種思想,說白了就是推卸責任!就像一個學生考試不合格,就推給老師說:「他出的考題太難了!」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其實每一個人,多少都想將責任交給別人,讓自己輕省一點。我們不一定比他們好。

我們都要努力,為自己的健康負責,每一次生病都是檢視自己生活的好機會。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人們都渴望疫情爆發?

【李宇銘博士撰文】

表面看,大家都不希望有疫情,可是這是否實情?

就像上班工作,人們都被訓練成要「喜歡工作」,勤勞上班才是好員工,可是我每次問身邊的朋友,假如你有無限資源,你還會不會上班?大部分人都說不會。

身體很誠實。我們的意識有表層、有深層,你所想的,未必是心底話,而身體就會呈現出心底所想。

例如不想上班的時候,就會拖著疲倦的身軀起床,工作效率低,甚至容易生病,那就可以請假不用上班了!

疫情來臨,會否是社會集體想生病了?

(圖:上海疫情街上空無一人/三立新聞網

疫情的爆發,也有可能是大家心底的祈願。

疫情最流行的地方,都是最密集人口的城市,工作最「奴隸化」的地方,人們大都是為了賺錢謀生,甚少為了自己而活。

這樣的環境下,人們早已習慣遠離己心,過著營營役役,行尸走肉的生活,失去了靈魂。

可是人的內心,還有活出真我的渴望!

如果問,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你放下工作,重新回到自己的身心?而且還要加上一個前提——「我還是一個勤勞工作的員工,不用我放棄工作。」(這心態是不是很矛盾?)

疫情爆發,就是最佳的方式,幫你實現這個夢想!

整個社會一起停頓,那你就可以減少工作一段時間。你還是一個勤勞工作的人,你只不過受環境影響而已,不是你不想正常上班。

這真是集體意識的「心想事成」了!


如果這是真的,想深一點,這真是很變態啊!

一個人不去活出真我,就要外力來敲醒自己,那就會帶來更多代價,會有有些人醒不過來,重病甚至死亡。

從這個角度去看,疫情會不會過去?會不會捲土重來?

那就要看人們在「後疫情時代」的生活,會否只是回到過去,每天上班下班,還是願意做回自己,活出心底的渴望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