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有毒要小心?(下)中西毒性大不同

 

「中药有毒论」的另一种理解,不像前篇所说的各种中药皆可受到污染那般广泛,而是指某些特定的中药有毒,不能服用。

 

 

例如说中药里头,有一些传统上认为有毒的药物,例如乌头、半夏、蟾酥、吴茱萸、巴豆、甘遂、水蛭、马钱子、蜈蚣……这些中药有不少,最起码在两千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265种药,把药物分成三大类:上品、中品、下品,其中下品的125种药,都是叫作有毒药物。

 

是否有毒就不能用呢?当然不是!要清楚中药的「毒」跟西医的「毒」,是完全相反矛盾的概念!

 

西医认为毒性是指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对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能力,换言之,西医上的「毒药」就是必然对人体造成伤害的药物。可是中医的毒就完全不同,中医的毒的意思是「偏性」,就是指以各种药物的偏颇之性,用来纠正人体的阴阳气血偏误,换言之就是「以偏纠偏」(甚至说是以毒攻毒)。那么中药的毒,就不像西医那样认为一定是坏东西,而是医生手上的有用武器了。
所谓「凡药三分毒」,所以中医里有「凡药皆毒」的说法,假如没有偏性,都是平和的东西,哪能纠正人体之偏?那么,为何有一些中药特别标明「有毒」,这就是强调这类药的偏性特别强,功效特别厉害,所以在临床运用时要特别小心谨慎。

 

 


 

当今对于中药上的毒,除了上述的理解外,还有一种近代才有的理解,是一种新的「中药有毒论」。
例如中药里头,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天仙藤、细辛等含有马兜铃酸,因此有毒不能应用;又如新加坡政府在80年代禁止使用黄连;美国禁用含有麻黄成份的保健品等等。这一类问题则颇为复杂,实际上需要按每一个药物的情况来作评论。
但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两类:有一些药物的「毒」,本身该药物的来源就不是传统上的本源植物,而是混用了其他不正确的东西。用了假药的身体受损,当然不能怪责中医了!如木通则属此类,曾经有服用含有关木通的龙胆泻肝汤而出现马兜铃酸肾病,则属此例。第二、运用不当,没有医师指导下胡乱服药,当然会出意外。某些药物具有较强偏性,是不适宜长期服用的。例如麻黄则属此类,麻黄本身中药上不是用作减肥的,药性峻烈,但假如放在保健品中长期服用,那肯定会出问题了。
这一类新的「中药有毒论」,是按照西医对药理的研究,来研究中药里头的成份所得出的结果。这里的毒,当然不是中医上的毒了。不过,以这种评价方式来看中药,很容易出现谬误,例如说,一支足球队中有一个人犯规了,那么是否整支球队都不可出赛?由于一味中药里头,所含有的化学成份相当复杂,在西医的眼中,一种中药本身就是一个西医上的复方,但是假如我们只看到这复方里头的一种成份有问题,是否等于他们所有成份一起互相作用之下,仍有问题?这就不好说了。

 

 

 

所以,这种研究以西药理论评价中药的做法,很容易出现偏见,造成「一支杆打一船人」。

 

 


 

 

关于中药有毒,现在出现了一种相当讽刺的情况。

 

 

例如近年西医作了不少研究,说明砒霜对治疗白血病有效。砒霜本身属中药,可是现在的中医大都不会用了,是因为用了的话容易遭人疚病,总是担心出意外的话会被惩罚而不敢用。这不是相当吊诡吗?本身是中医的东西,现在却成为西医的武器了。

 

 

其实,西医上的药物,有不少可以说是「剧毒」,例如那一些化疗药、抗癌药,很多都是非常伤身的,但是西医还是照样运用啊,为甚么中医就不可用哪些我们认为功效峻烈的药?

 

 

西医上有一种常识,就是所有药物的毒性问题,必须从用量上考虑。就连「水」H2O也一样,假如喝得太多,也会中毒身亡。假如不谈用量而空谈中药有毒,然后禁止某些中药使用,实在不明其意。这种中西医的「不平等待遇」,究竟是甚么原因造成的?大家不妨深入思考。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