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谈学习中医的「内外因」

如果仲景再世(二)

──谈学习中医的「内外因」

李宇铭         

 

学生:仲景老师,上次向你请教了,如何学习你的书,这次我想再请教,你觉得中医要怎么发展?还有,我们要如何学习中医?怎样才能成为好中医?

 

仲景:发展的问题我先不说。其实要学好中医,跟中医看病找病因一样,要懂得内因和外因之间的关系。

 

学生:「内外因」?你是指学习好「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病因关系,就能学好中医?

 

仲景:不是。我是用内外因这种相对关系作比喻,跟你讨论影响学习中医的外在和内在因素。不如你先说说,你觉得有甚么外在因素,影响我们学习中医?

 

学生:哦!如果说外在因素,那有很多啊!例如一开始学中医,我会选择一所有名的中医学校,学校要有高质素的师资、丰富的设备、优美的环境、舒适的教室……

 

仲景:你说的这些都是「硬件」,虽然都算是外因,但这些都是比较表面的。还有一些属外因的「软件」,你可否想到?

 

学生:我看,比如说学习的氛围,同学和师生之间是否热衷于学术交流,互相讨论?又比如说课程设计,是否能够让我们学好中医?再次要一点的,学生的家庭环境,能否让我们专心读书?经济条件?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社会风气?这些都可能对学习有影响。

 

仲景:是。这些都算外因的部分。中医看病重视「多因素、相关性」而不是「单因素、决定性」,影响学习中医的因素也类似,需要从多方面去考虑。不过,在「软件」上,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书」。

 

学生:是啊!学习中医要看很多书呢!历代的中医书籍汗牛充栋,还有那些教材、现代的参考书,真是穷一辈子的力量,也无法全看完!其实学习中医应该要看哪些书?

 

仲景:「书」所代表的,其实就是「知识」,是软件。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不用也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吞进肚子,只要抓住核心,学会举一反三,一理通、百理明,那就足够。书不用读太多,只要把中医的几本看家书学好,就已足够。

 

学生:那我知道了,你说的看家书,应该就是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是否读好四大经典,就能够成为好中医?那为甚么现在我们还要读教材?                                     

 

仲景:应该说,熟读这些书,对中医的核心理论都基本掌握了,只要配合一些后世的发挥,那就足够了。历代名医有一个共通点,他们都是钻进经典里面去的,这并非其他书所能代替。至于,要不要看教材?对于知识,我们不会嫌多,只是时间和效益的问题。其实不单是教材,还有很多现代的中医书,中间存在许多问题,实在不能跟你逐一讨论,不过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这些书间中可能渗透著错误观念,让初学中医者难以分辨,当错误观念变成你们的根基,以后要纠正就有相当困难。因此,在选择读甚么书时,紧记要有批判性思考。

 

学生:其实我知道现在中医界有很多问题,例如中医院西化严重,用西药比用中药要多,医院内能够单纯运用中医方法来诊治的中医又越来越少,面对着这样的环境,我们怎能学好中医?

仲景:首先,你应该学会正面思考,其实现在的学习环境比我们古代要好得多。你想想,如果在汉代,书要写在竹简上,无论在抄录、阅读、购买、收藏上都很不方便,莫说要写书或者做笔记了,就连想把书带到街上看,也不可能。现在资讯和交通发达,利于知识的传播,从前如果学习上有问题,想找老师讨教,可能要走好远的路,现在能够有大学这样的环境学习中医,能够集中这么多老师学友,同时间又能看到历代绝大部分的中医书籍,这可说是从古到今未有过的、学习中医的黄金时代!

可是话说回来,可是你要知道,就算有最好的环境,也不一定能让你成为好中医。

 

学生:为甚么?

 

仲景:比如说,拥有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有正统的中医院、厉害的中医老师,可是你不懂珍惜机会好好学习,就算给你最好的也没用;又例如老师课堂上讲课很动听、很深入,可是你怎样也听不明白,那也是浪费。但是从反面看,即使老师讲课很差劲,可是学生很会思考,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他一定会学到一点东西。

我的意思是,要培养好人才,不是单靠环境。所谓「乱世出英雄」,至于「盛世」能否也出英雄?你可想想。又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甚么会「死于安乐」?就是因为环境到了很美好、舒适的时候,人就会失却主动,不去居安思危。实际上,假若中医的学习环境已经十分完美,我们的学习反而会变得无意义,学校只是在复制知识,像工厂一样大量生产中医。

 

学生:哦!我开始明白你所讲学习中医的「内外因」了!就是环境和更重要的内在因素。可否说说,要把中医学好的内因有哪些?

 

仲景:内因主要讲的是人的素质。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学习者的态度是关键。

 

学生:这就像病因中的内因,内伤七情就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仲景:态度之中有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动机。学习中医并不容易,故此必须有强烈的动机,愿意救死扶伤、赠医施药。有些人本身想唸西医不成,就转来唸中医,除非他心中真是热切希望当中医,否则中医在他心中的地位永远比西医次一等,又怎能让中医融入自己的生命?

接下来我们谈三个心。第一、虚心。学习中医,因其理论渊博、文字深奥,需要虚心求教、慢慢学习;并且需要存开放的心,容百家之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第二、耐心。学中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本科五年只是一个开始,要抱着一个终身职业的心态,坚持终身学习,做到老、学到老。第三、信心。学习中医要有两方面的信心:一方面是对自我能力的信心,不宜妄自菲薄,又不可妄自尊大,要在虚心和信心上取得平衡;另一方面,要对中医理论有信心,我们中医在社会上未被广泛认同,相对于西医又处于弱势,这种环境容易使人对中医理论抱有怀疑。初学中医者应先相信中医理论,全身钻进去学习,不要因为自己对某些理论不明白,就拒绝去接受,那是很笨的事。

 

学生:但是,很多中医常说,学习中医需要「悟性」,这是否内因之一?

 

仲景:其实学习中医还有一个重要的态度——「理性」。我比较喜欢用「理性」一词,因为说「悟性」好像带有一点神秘感,其实悟性的意思就是分析和领悟事物的能力,跟理性一样,也就是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学习中医需要每事问「为甚么?」例如问中医为甚么叫中医?中西医有甚么不同?要寻根究底的去把中医问题逐一想过,那你的中医就学透了!

 

学生:要去解决问题,要去理性思考,我觉得很困难,有甚么方法可以训练理性思维呢?

仲景:「学会发问问题,比发现答案更重要」,许多问题不一定有答案,但只要能够把问题提出来,这个发现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有助训练我们的思考。有人说:「学生准备好,老师立即现」,就是说如果你知道问题所在,答案亦离你不远矣。至于怎样训练思维?我建议你多读哲学方面的书,或者关于逻辑思考、系统思维的书籍,这些都有助你建立出一套思维的规范,不至「胡思乱想」,防止思考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走进单一的思考误区。

 

学生:还有一个问题,许多中医说学习中医「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要怎么理解?

 

仲景:这句话本身是矛盾而不成立的。「可意会」的话,就是能够用理性去掌握,既然掌握了,又为何说不出来呢?这句话应该改一改,说「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种情况或许是有的,但这不可意会,应该是个人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不透澈所造成,或者是强解某些错误观念,当然不能意会。所以,学习中医的不二法门,还是要训练自己的思考能力。

学习中医的内因还有很多,大家要「学习去学习」,即是学习「学习的方法」,例如做笔记的技巧、高效阅读、记忆训练、集中力、考试技巧等等,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自我素质。

 

学生:可是,现在的好老师越来越少,我们真的能够学好中医吗?

 

仲景:哈哈!这问题刚才不是回答了吗?其实许多同学也像你一样,常常慨叹中医界没有好老师,就自暴自弃,觉得自己怎么也学不好中医那样。其实没有好老师不要紧啊!就像刚才说的,如果学生不准备好,老师再好也没用;相反,当学生已经知道要怎么学习,有一个好老师就是锦上添花。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如果学生永远不能超过老师,那么世界上的知识只会不断衰退,因此老师不是学好中医的决定性因素。

在疾病的发生上,我们常说:「疾病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下,以内因为主导而发生的」。这就好像我们学习中医,从内外因的角度来看,老师可算是外因,学生则是内因了。有哲学家曾经讲过:「知识不能传授,只能学习」,这是因为必须经过学习者深刻的思考,才能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谁都不能代劳。这就是为甚么同一个学习环境会培养出不同学生。因此要学好中医,最重要的不是看外在因素,而是靠「自己」这内因。

 

学生:那我如何知道自己有没有内在的资质去学好中医?

 

仲景:反过来问:「谁完全没有能力去学好中医?」我看没有这种人,就算双目失明的中医也大有人在。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资质,每人也有!既然上天赋予人求知的本性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就如小孩子的天性能快速学习和成长,那么只要我们愿意思考和虚心学习,学好中医不是那么遥远的事。

 

学生:那我明白了!简单来说就是要对自己有信心嘛!我觉得这个学习中医的内外因,就好像我们中医的「整体观念」那样,要看到学习跟许多因素相关,其中个人的内在因素占主导;还要有「辨证论治」的思维,做到「个体化」的学习,按每一个人的能力去选择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

 

仲景:最后提醒你,一开始你问到关于中医发展的问题,其实你作为初学者去关心这问题,是件好事,但学心浮躁是学医者的忌讳。这问题是要问,可不是随意回答!应该要多想、多思考,不宜急于下定论。在不了解「中医是甚么」下谈发展,那只是游谈无根,漫无边际的随意发挥,意义不大。其实只要学习好中医,把中医继承了,自然会明白中医要向何处去。

 

本文原载于《杏林新绿》第九期,(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会刊物,2008),页75-77.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