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医发展如何创新?

如果仲景再世(三)

——中医发展如何创新?

李宇铭

 

学生:张老师,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就是中医应该「往何处去」,中医要如何发展呢?

 

仲景:这问题我不太懂得回答,因为在我们当时,从没想过「中医该如何发展」的问题。

 

学生:哦?为甚么?我们看历史可知,在春秋战国到汉代这段时期,中医发展是突飞猛进的,但您却说没有去想如何发展?

 

仲景:可能是社会不一样了。在当时,我所面对的是疾病的挑战,战乱、疫证、饥荒、涂炭生灵,能够治病救人,就是我们的责任。况且,当时还没有西医嘛!逼着咱们中医要独个儿面对所有问题,我们只是一心想治好病,根本没有空想甚么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且过去的朝廷(像你们的政府),从来没有对民间的中医进行监管,中医是自然的发展起来,哪有像你们这样刻意的发展中医?我们当时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发展出一套理论,能够用于实践,亦能够给其他中医一起使用,让医理能传播开去。

 

学生:您这么说,让我看到其中的不同了!现在我们常常谈发展中医,其实是在跟西医比较。因为西医在近两百年才兴起,其发展一日千里;返观中医,因为她很「早熟」,可是到了今天,发展就像缓慢起来,不够西医跑了。

 

仲景:跟西医比较,中医好像落后了。这种「落后」不是从疗效或者理论来相比(因为这方面其实难以比较),而是在经济上、人员的多少、社会的地位等几方面,中医相对地堕后了,因此才给你们压力,所谓「发展」就是去跑赢这场比赛。

 

学生:当然了!除此之外,您会否觉得,现在的中医发展确是停滞不前?

 

仲景:任何一个学科,有其高峰,也有其衰落的时候。就好像佛教在中国鼎盛于唐朝,可是这些到了后来,逐渐的走下坡了。还有很多,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戏、清小说,这些在中国文学史上公认的体裁,都具有相似性,就是在某一个时期,一门学科发展到一个高峰之后,就成为了经典,让以后的人反复去传颂。因为她已经成熟了,就不可能有第二次成熟吧!现在我们的目标不是「超越」它,而是不断去「接近」它。

这本身不是一种「停滞」,而是「稳定」。假如我们理解到,中医这种「早熟」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您就不会觉得这是「停滞」了。我们不会觉得一个人过了中年以后,还要不断发育才叫「正常」吧!

 

学生:但这样说的话,难道中医正在步入衰老?我们现在的中医理论,都是离不开《黄帝内经》和您的《伤寒杂病论》,都是些「旧思想」,那样是好事吗?

 

仲景:那你先回答我一个问题:一个人步入了老年后,是变得越来越有智慧,还是变得越来越迂腐?

 

学生:这很难说,每个人不同嘛!要看个人的修为。假如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建立起好的思想,到老也一直开放的接受新知识,那么他肯定是一个智慧老人;但是一个人年轻时候不用功学习,年纪大了却死守着某些陋习,当然说不上有智慧了。

 

仲景:就是这样吧!中医这个「老人」,也是如此。

 

学生:喔?是甚么意思?

 

仲景:中医的理论虽「老」,但她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努力学习,长大以后这些知识就能大派用场。中医的理论至今仍能使用,就说明了这是一种古老的「智慧」。这个「老」字就没有负面的意思了,而是「老而弥坚」,越老越有用!

而且,中医这个老人就是你所说的,不是迂腐的老人,而是开放的去接受新知识。就好像我的《伤寒杂病论》,在我写成了之后,不断有注家在我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发挥,甚至到了今天,各方面的研究还是这么活跃,就说明了中医的理论仍是很有生命力,不断在发展中。

 

学生:您说的这些我当然明白了,这反而是我的困惑所在!我明白到中医本身的这种发展规律,但是面对现今社会的挑战,真的是要求我们中医来「第二次发育」啊!要求所有科学都要「创新」,但是中医的理论是如此的稳固,您说中医该怎样创新?

 

仲景:假如您是在「为创新而创新」,只会让您漫无目的的随处摸索,当然会苦恼了。只要您明白医学的目的,那就不会这样愁烦了。

 

学生:医学的目的?不就是治病救人吗?

 

仲景:对啊!医学的创新,也应该如此。找到更多治病救人的方法,提高临床疗效,那就是医学的创新了。

 

学生:这我也明白,但是如何达到这个目的?

 

仲景:我可给你分享一下我的经验。当时为甚么我能够写出这本《伤寒杂病论》?不是我的智慧特别好,而是因为我努力的去收集整理当时的医学文献,采纳各家的思想,仔细分析疾病的原因,找出各种治病的方法,再加上当时疫证流行,给了我很多锻炼和验证的机会。

 

学生:张老师,您也太谦虚了!您能够在当时提出这套辨证论治的思想,的确是很「创新」呢!

 

仲景:我不是想炫耀自己,我是想说:创新不是凭空「创」出来的。是因为前人许多的经验总结,才让我有所发挥,其实这道理到了今天也是一样。如何提高临床疗效?一、努力学习过去古人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二、多在临床锻炼,要多看急病、重病,单纯以中医去治病,临床水平自然提升。

假如有一种病很难治愈,但您能在古人的智慧中找到方法看好病,这不叫「创新」还叫甚么?

 

学生:我好像悟到了一点,就是中医的创新在于「人」的能力。

曾经听过一句话:「看西医要认门,看中医要认人」,就是说西医与中医的不同,在于西医多依赖外在的设备,而中医则只能靠自己去作出诊断。因此在中医来看,所谓的创新应该就是个人能力提升吧!

 

仲景:说到这就越来越到点上了。中医的创新,其核心是在医者的能力,而不在于理论的发展上。中医的理论虽然比较成熟,但是因为中医理论之复杂,加上临床疾病的千变万化,中医真的不是这么容易学好。如何培训更多高质素的医生,才是我们最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为甚么我要著书立说,就是希望后世的人能学会治病的方法,解决民间疾苦。

 

学生:您有甚么好建议?如何提高中医的素质?

 

仲景:这就像是你们现代常常要提出的问题:如何对中医进行标准化、规范化?

医生是面对「万物之灵」的职业,应该是由最优秀的人才去学习的,这是医者本身的内在能力问题。中医的质素不是靠一些外在的东西就能够规范的,不是给你几条规则、一些仪器就能够提升医者的水平。如何帮助医生去发挥内在的素质,才更加重要。

再问你一个问题,假如您买了一台很高速度的电脑,您会怎样帮助它发挥得更好?

 

学生:买了电脑后,肯定要安装作业系统和一些基本的软件,还要放进我们需要处理的资料,那样电脑才能发挥效用吧!

 

仲景:道理也是一样的,优秀的医师,必须有两方面的条件:一、懂得中医的思维方法,就好像电脑的作业系统一样;二、熟读中医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这就好像把数据放进电脑处那样。

假如要规范中医的能力,也需要从这两方面入手,就是规范中医以正确的思维方法看病,这就需要中国传统哲学的帮助;统一规范中医知识结构,这方面就要依靠熟读中医经典了。

 

学生:我明白了!中医的「创新」,其实还是要从本源入手,原来学好中医、做好中医,已经是最重要的创新了。

张老师,除了这些方面外,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药发展可如何创新呢?我们如何寻找更多新药?

 

仲景:回答这个问题,这先要有一个概念:中医跟中药是不可分开的。中药是甚么?就是以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中药,这一点我想您也明白。就是因为我们以中医的理论去总结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寒热温凉,那些东西就称为中药。因此是先有中医,后有中药的

 

学生:就好像看《内经》时,里面几乎只记载针灸而甚少药物,就知道中药是在中医发展比较成熟后才逐渐产生的。

 

仲景:假如您明白这点,那就应该明白中药该如何发展了。只要想深一层就会明白,是您的问题问错了,因为中药发展不存在「开发新药」的需要!

 

学生:为甚么?!中医不用开发新药?

 

仲景:中医跟西医不同,中医所面对的是整体的人,而中医的理论也是为了这整体的人而设。就好像是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藏象的理论,是面对着整体的人而发展出来的。中医的理论不存在发展的问题,因为其理论是以整体作为基础,是比较全面而稳定的,一开始奠定了后就成熟了;中药也是如此,中药的理论与中医的理论是一致的,面对各种不同的病机,都有不同性味的药物以对应。

一个临床大夫,手上最多只会用几百种药,当中更是只有几十种是较为常用的。有些中药字典里记载了上万种药,其实大部分都是只放著没用的。在中医的眼中,药物不在乎多,而在乎用得准。给您千万种药物,但是您不懂中医理论,那是得物无所用!

 

学生:我研读您的《伤寒杂病论》时,就很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您只用了一百多种药,其中约有二、三十味药是用得非常灵活熟练的,像您这种既严谨而又多变的加减变化,真是让我佩服!

 

仲景:中药发展不存在「开发新药」的需要,除非中医的理论有彻底的改变吧!但那时的中医就已经不是中医了……

 

学生:这真是中西医之间的很大差异啊!西医的发展几乎等于西药的发展,就是因为发现了某种药物,然后才促进了西医的理论发展。可是中医就倒过来,是因为先有了理论,后来才有中药。

 

仲景:这就是因为西医看的不是整体的人,她看的是局部,因此就要将许多片段相加起来,不断的去补充。当西医的眼睛不断深入——组织、细胞、基因、份子等不同的细微层次,她的眼睛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就会有许多资料需要补充,于是才会有药物发展的需要。

 

学生:是啊!这让我联想起「系统论」与「还原论」的比较:

 

系统的观念是「整体>局部相加之和」;

还原的观念是「整体=局部相加之和」

 

就是说,中医学的「整体」与西医学的「整体」有不同意义:中医着重的是系统的整体,认为观察整体层次的变化比局部的能看出更多东西;而西医则偏重于局部,认为仔细分析局部可以凑并出整幅图画。

中医学以整体的系统观念,一下子就用「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人,其理论以及药物的发展比较稳固;相反,西医以局部的还原论思想去认识人体,她们也希望认识到人的「整体」,因此必须不断找更多理论和药物去补充了。

 

仲景:你们身处在现代的社会,跟我们以前不同了,我们以前没有西医,不用比较,也不用特别去谈甚么发展的问题。也真的难怪您对中医发展的问题有困惑,你们还是必须清楚中西医之间的差异,才能知道中医的定位。

 

学生:老师所言甚是。刚才提到中药发展不存在新药开发的问题,这我已经明白了,但是我还想追问,方剂又如何呢?

 

仲景:真是教而不善!不就是跟中药相同嘛?!

 

学生:我就是还不明白,临床上面对千变万化的病证,是否需要发展出更多的方剂?

 

仲景:疾病千变万化是对的,但我们的理论不是千变万化,因此无论是中药的运用,方剂的组方法度,都是同一个道理。

有人曾统计过,你们内、外、妇、儿科等临床各科的教材,其中所用的方剂,加起来有两千多首!试问一个临床中医,那会用这么多?跟中药一样,一个高水平的大夫,手上来去都是用那几十首方剂,只是在不断灵活变化。

方剂的发展不在乎方剂的数量增加,而在乎组方配伍的思维锻炼。还是回到刚才所讲的,中医的发展不在于外在的规范,而在于医者本身的能力吧!

 

学生:可是,您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两百多首方,您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博采众方」,也是在按照当时需要创制新方啊!您却说不需要发展更多方剂?

 

仲景:看来您不明白我写《伤寒杂病论》的用意。我的书上虽然记载了这些方,但是我的目的不是教您去死背方剂啊!而是要训练您的辨证论治的思维,要求您做到「见病知源」。我列出这些方剂,主要目的是希望给你们锻炼诊断疾病的原因,以及如何按病机选方用药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证、机、法、方、药」的关系。要记着,方是死的,怎样用方才是生的

 

学生:经您这么一说,我好像开窍了一样!之前我不明白的地方,就是常常以西医的思维方法来想中医的发展,常常觉得中医要发展,就是理论要有突破、药物和方剂的数量要增加……但是假如明白了中医本身的思维方法,就不会这样想了。

 

仲景:的确,不可用西医的发展眼光来看中医,更深一层的说,不可用「西方的发展眼光」来看中医。西方社会强调的「发展」,其实等于「消耗」、「增加」,这虽然造就了现代文明,但是却带来了许多环境破坏。很明显,这种盲目发展思想在现代已经过时,现在大家都改口说要「可持续发展」了。

有人说:西医是一种「灰色」的医学,就是指她的过度发展,依赖石油制品,破坏地球的环境;而中医则是「绿色」的医学,中医用的方法都是「简、便、效、廉」的,不破坏环境,以提高人的健康来治病。是否如此值得我们思考。

中国文化一直一来都是以顺应自然的思想,着重和谐不抗争。作为中医,切记不可盲目跟从西方的发展方向走,要按照自己的特点与优势去发展,走自己的路!

 

学生:谢谢老师的教导,学生必会铭记于心!

 

本文原载于《杏林新绿》第十期,(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会刊物,2009),页44-50.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