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仲景再世(四)
——学习中医切忌创新?
李宇铭
学生:仲景老师!上回见到你,跟你讨论了中医该如何发展的问题,给我深刻的思考!尤其是你的一个重要提醒,中医要发展必须要明确发展的目的——提高临床疗效。不是空谈为了发展而发展。
仲景:对,我发现你们现代人,往往都是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这问题大概跟禅宗所说的一个比喻相似:「以指指月,见指忘月」。
学生:这是甚么意思?
仲景:比如在一个澄明的夜晚,你问我月亮在哪里?我用手指给你看,可是你却紧紧的注视我的手指,反而忘记了看月亮。这意思就是说,在找寻答案的时候,却忘记了问题的根本。
学生:是啊!就像我们现在的中医,常常想找寻甚么方法去做研究,希望找寻新途径去发展中医,可是根本为甚么要做这些研究?这问题却抛诸脑后了。
仲景:确实也是这样,我看你们现代中医不少所谓的研究,其实都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更应该说是「改造」。所以有人提出了,「中医研究」与「研究中医」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按照中医本身的规律去进行研究,而后者则是一种改造,以外在的力量去改变中医。
学生:这可能是这一个时代的毛病了,不单是中医,其实是整个社会都要求创新,要求有科研成果,所以中医也无奈的要跟着跑啊!还不单这样啊,就连我们学生也要求创新啊,因为我们是新一代的中医嘛……
仲景:这肯定不对!学习中医切忌创新。
学生:哦?为甚么呢?虽然我觉得创新很难,但是创新本身肯定是好事情嘛,为甚么学习中医不可以创新啊?
仲景:那是你没有搞清楚这句话的意思。我也没反对要创新,创新肯定是必要的,但是你要明白学习跟创新的关系。用更加广义的术语去解释,「学习与创新」其实就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一件事情的两个面,也就是「现象与本质」,就像中医说的「标与本」一样,继承是根本,发展是现象。就是说要发展的前提是继承,假如没有继承好的话怎么去谈发展?只是在现象上去绕圈子却不联系本质,那么就是中医说的「治标不治本」、「头痛医头」了。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假如你老想着要去创新,那么就肯定学不好。
学生:我还是不明白,我不可能在一边学习中医、继承过去,同时一边去想创新发展吗?
仲景:不是不可能,而是根本不需要。继承和发展本身是一种因果关系,就是你继承好了过去的东西,那么就自然能够创新,不需要另外去刻意创造的。也就好像上回跟你说过,其实只要你学好了中医,临床看病疗效有所提高,不就是一种创新吗?可是,假如我们在学习时把目标定在创新上,那就会变成「本末倒置」,是从「标」上去钻牛角尖,中医不是说「治病必求于本」吗?
学生:你的意思是,其实我们不用想创新,只要学习好就已经足够?
仲景:是。举例说,我撰写的《伤寒杂病论》,你们说是否创新?可能在历史角度来看,这部书被评价为创新之作,说我首先提出了六经辨证啊、辨证论治体系啊这些。但是我写这本书的角度不是为了创新,我在序里写得很清楚的的八个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我的工作只是继承,是一项整理工作,只不过整理之后的结果,带出了一种「副作用」,就是出现了一些所谓的「新」东西了。其实我的东西也不新,假如没有了古人的众方来给我博采,那么肯定没有这部书的出现。
学生:但是你提出来的新东西,还真是一种创新啊!怎可说单是学习就足够呢?
仲景:试想想,人的创意是如何发生的?比如说,牛顿看到了苹果在树上掉下来,为何突然能够发现了万有引力?这「啊一声」发生创意的一瞬间是怎样产生出来的?不知道,这是我们头脑的一种复杂能力,本身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但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做好事前准备功夫,假若牛顿没有那么多物理学上的知识,肯定不足以让他创造出这新知识了。同样地,创意思维的发生,就是需要我们事先累积了足够知识,然后给时间让头脑去酝酿、沉淀、思考,过一段时间,就会突然「啊一声」的创新了。从这个角度去看,与其说要创新,其实真的只要学习好就足够。
学生:我好像有点明白了!就好像我们做研究的时候,往往都是先收集整理分析了好多资料,最后就找出了结论。得到这个新的结论,正是因为继承好过去,所以就自然得出来的结果。
仲景:所谓的「研究」,一直以来都不是单指现在所谓的「科学研究」,其实凡是对事物的钻研、探索、学习等都是研究。当我们全面认识了事物之后,突然发现事物之间的某些关系,可是前人没有提到的,那就是一种发展。所以学习与研究,本身是一回事。
学生:我也觉得是!其实研究就是学习嘛,不过这样我就想到另一个问题,现在我们的人做很多科学研究,这些研究跟学习读书好像很不一样……
仲景:其实本身都是一样的,科学的精神是实事求是,以严谨的态度去钻研、探索事物,也就是人学习的一个过程,只是其中更强调客观性、系统性,普通的学习则相对轻松。对了,其实你还在念中医,为甚么你总是想着这些发展和研究的问题?
学生:没法了,我们毕业也要求要做论文嘛!而且还有一个原因,因为西医的发展研究方向比较清楚,可是中医的研究步伐好像相对滞后,怎样帮助中医走出困局,这真是我一直在想的问题。
仲景:哈哈!我看这个问题,是受到你们学习中医的环境所影响。曾经有一个现在的老中医说过一句话,正好深刻表达出你们当代中医学生的矛盾心情:「课堂上,老师各教各,偏要学生来结合」,就是因为现在中医课程的学习模式,同时学习中西医两套东西,脑子里头打架是必然的事。也因此你们逼着不断去想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如何用西医解释中医,甚至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这些「创新」的东西,本来就并非「学习」时所需要的,浪费你们太多时间了。过去在我们的时代没有西医,我们不会将西医的发展方法套在中医身上去反思;中医本身也不会刻意去想甚么发展不发展的问题,治好病就是我们的天职,所以我们只是一心一意去学好中医本身,毋往他求。
我听不少人批评现在的中医「学心浮躁」,这种浮躁的原因就好像《伤寒论》中少阴病出现「阴盛格阳」的情况,就是因为根本太虚了,所以阳气就浮越在外了,将要消亡。假如学习的过程中老是想着如何去发展,怎么能够安心学习?假若无根的空谈发展,这棵树就很容易倒下。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学习,也难怪你会有这种困惑。
学生:这问题真是困扰我多时了,感谢你的提醒!其实这种浮躁,我觉得除了因为外在环境,还有内在因素,就是因为中医本身太难学了!而且中医的古籍汗牛充栋,真是穷一辈子之力都学不完。
仲景:你说的是,你看我们现在的临床大夫,其实每天都在「创新」——每天在看病的时候,都在给每一个病人创制新方。只要想一想,过去成千上万的方剂,难道真的没有一个方适合现在使用?还是必须要创造新的药方?当然,我也不是反对灵活用方,学中医也不应该拘泥于古人的说法。这里只是想说明,当我们要去创新的时候,应该先抚心自问,古人遗留下来的东西,我是否都已经看通弄透了?
学生:哈哈!你说这真是,就好像你这本《伤寒杂病论》,现在大家都非常推崇,可是我在门诊学习时所见,临床上能够应用你全部方子的中医却不多。我们推崇的经典都没学好,然后就去谈发展,难怪说现在的中医浮游无根了。不过你也别怪我们,你这本书写得这么难懂,其实也真是好难去继承啊!
仲景:中医本身其实并不难学,过去一句话说:「秀才学医如囊中取物」,就是说秀才学中医就好像在口袋里拿东西出来这么简单。但这里的前提是「秀才」,普通人可不能同日而语!秀才所代表的正是熟悉中国文化、历史、哲学的人,有这样的背景来学中医其实相当容易。可是你们现在学中医的知识背景不同了,就造成了衔接不上的尴尬情况。所以你们需要做的就是要补上这方面的课。
学生:噢,听你这样说,又把责任交回到我身上了……学中医真是要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的走上楼梯。老师,最后还想问你一个问题,我明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了,但是当我学习中医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是否可以开始去想创新的问题?
仲景:哈哈!你问这样的问题,说明你还是没有搞清楚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再重新一次,创新是不可以脱离学习的,其实只要你的学习好了,自然就会做到创新的了。
所谓「学海无涯」,学习中医是一辈子的事,怎会有止境呢?中医是永远没有学完的一天,不是说你念完五年书,毕业了,你就已经学够了,可以不用继续学习而只想发展。记住,创新不是独立于学习而来的,赠与你一句话:「若要练功,不求成功,功到自然成。」你想学好中医,不可盯着最后的创新结果来作目标,只要你好好专心学习,功到了,自然得到你应得的回报。
学生:谢谢老师教诲!
本文原载于《杏林新绿》第十一期,(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会刊物,2010),页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