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学习仲景书?

如果仲景再世

──如何学习仲景书?

李宇铭

 

有一天,张仲景突然出现在现代,先不要问为他甚么会复生,因为他可能随时会消失……有一位中医学生正好碰见他,当然要抓紧这难得的机会,向张老师请教一番!

 

学生:仲景老师,我是非常尊敬你的,我认为你的书是学习中医的「必读」!可以说后世的中医发展,许多也是从你的理论而来的,因此也尊称你为「医圣」,没有看过你的书,实在不敢说自己学过中医!但是,你的书的确不容易看哦!为甚么你不能写得浅白一点,让我们看得轻松一些呢?

 

仲景:你可不明白,在我们的时代,没有你们现在的技术那么发达。我们没有纸张,要写书的话需要把文字刻在竹简上,每一个字都写得不容易啊,因此文字必须精炼。而且当时文人要求用古文写作,那是一种古代通用的书面语言,在我的年代许多人看上去都明白,只是你们现代文化转变了,才看不懂我的书。

 

学生:那没办法啊,时代已经转了,我们也不能只停留在古人的书中阿!要理解你们当时的文化,实在不容易呢。我们现在有许多人已经把你的《伤寒》、《金匮》都翻译成白话了,你觉得看那些白话语译,能否学会你的意思?

 

仲景:经过别人处理过的二手资料,都有可能出错,这是你们现代做研究常常强调的一点。如果经过了白话翻译,虽然看上去容易懂,但许多我本来的意思都可能失去了。古代文字经常一字有许多含意,要全面的去理解我的书,还是要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入手。要看白话语译不是不可,但要明白,这也跟后世注解我书的人那样,所说的都不是我理论的全部。

 

学生:为甚么这样说?还有,你提到注本,历代注解你书的人非常多啊,可以说是群书之冠!你觉得该选择看那些注本比较好?

 

仲景:让我再说清楚一点,我得承认,历代的注家中,虽然不少人在我书的基础上有新发挥,但我看这么浩瀚的注书中,没有一本能完全讲透我原来的意思,甚至有不少注解是错误的。如果你不批判地去研读,而盲目的相信,通通接收,那就可能学习到很多错误观念。

不过这其实不是大问题,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明白另外一个人的所有思想,如果能的话,那也就失去了每一个人独立存在的价值。就如我自己也一样,如果你叫我现在再写一次《伤寒杂病论》,很可能我的思路也有所改变。

每一个注家其实就像一个老师一样,每一本注书也就是一次讲课,每一个老师有各自的看法,他们都想教会后世的人看懂我的书。不过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不一定能够看到问题的全部,明白了这一点后,我们最重要的就是用你们所提倡的「科学精神」来读书,就是实事求是,客观批判地学习。如果你真想了解我的思想,我建议你先从原文看起。

 

学生:看原文啊?!如果只是看原文的话,真的很难明白哦!况且现在你这套书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可能有许多错误,原文不一定可靠。

 

仲景:对于初学者来说,要看原文当然困难,就像我没有学过外文,突然要看一本英文书,那肯定是无可能的。要学会一种语言,你必须要浸淫在当中好一段时间,那才会获得那种「语感」。如果你是初学者,你不要强求整本书熟读,最重要的是先掌握了整本书的框架,就像我们看一本书前,先看目录那样。例如《伤寒论》中有六经,按你们现在主流的分次有本证、兼证、变证、类似证等,你先掌握了这大概的原则,便对我的学术思想有初步了解。

你提到错简的问题,刚刚我讲到我的书是用竹简写成的,虽然书的字数不多,但用竹简写成的书,那可就是一本巨著了!也就因为这样,我的书在写成不久后就因为战乱等因素,很快就散乱了,本来我的书叫《伤寒杂病论》,后来的人分成了两本叫《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而且还有许多不同的版本,这当然跟我当初所写的面貌不一样了。错简的存在已经成了事实,现在你要我重新背黙一次出来也不可能,除非有考古的新发现,要找回最准确的原文是不可能的。但在我看来,有错误其实不要紧,这些些微的错误,其实不影响书的整体。就像学习《内经》那样,没有人能整本书熟读,但能够掌握整本书的核心内容,那就足够了。学我的书也是一样,不要拘泥那些错简问题而错过了核心的思想。

 

学生:其实我有件事情特别想问,为甚么《伤寒论》的写作方式这么奇怪?例如太阳病篇占了整本书的三分之一以上,而少阳病篇跟太阴病篇的篇幅则十分少。按我们现在写作论文的一些习惯,每一章节的篇幅应该大约相等才对吗!而且为甚么在太阳病篇中加插了许多不是太阳病的内容进去?难道你不懂分章节的吗?

 

仲景:你实在未明白我的用意。如果按你们现在的论文和教材的写作方式来写书,其实并不困难,就只是把内容堆切在一起吧了。我的书表面上看上去好像十分混乱,但其实这样安排是刻意的,目的是模拟实际情况,训练临床思维。因为我们的真实临床不会像教科书那样来生病,病人来到时也不会告诉你自己是甚么病,要怎样辨别疾病,成了为中医最难学习的地方。

我的书一般都是先列出证候,也即临床表现,而比较少直接写出病机,因为临床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透过辨别证候,来分析疾病的原因。病机是必须经过抽象思维分析后,才能得出的结果,临床上不可能直接得知病机,因此这种分析的训练相当重要。其实我的书已经写得比较简单了,我一般只写「主证」,就是跟病机最相关的表现,而不像现在的书那样列出一大堆证候。有些人只看我书的表面就认为我没有病机的概念,那断然是没有理解我的好意。

在太阳病篇中,我列出了许多的坏病变证,坏病的篇幅甚至比本证、兼证都多,是因为临床上的确如此,很多时因为误治、失治,病情转变而复杂了。许多本来应该在少阳病和太阴病篇的内容,我都放在了太阳病篇一起讨论,这些都是刻意的,用于训练大家鉴别诊断的思维,如果我简单的按篇分类,那就很难去比较了。

特别要说清楚,我写的这本书原本叫《伤寒杂病论》,《伤寒》、《金匮》是你们后来分开的。要知道分开写伤寒和杂病容易,但一起合论就困难,我把它们一起合论,本来就是希望训练大家鉴别伤寒和杂病的能力,现在分开了,本来的意义也淡化了。

 

学生:原来如此!我还有问题,我们后世一般称你所用的方为「经方」,就是经典之方的意思,经常有一种说法,说经方最好不要加减,要用原方,那对不对?还有很多人说你的经方用量很大,你怎么解释?

 

仲景:说用我的方最好不要加减的,那是没有读透我的书。在我手中的方剂经常灵活加减变化,例如小青龙汤方后列出五个加减变化,又如小柴胡汤方后列出七个加减法,这些都是很清晰的举例。又例如《伤寒论》中桂枝汤类方总共有十八个之多,你就可以清楚明白到,方剂灵活变化的重要性。

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我鼓励你先学习好怎么用原方,如果你连原方也不知道怎么用,不知「常」,怎么「变」?我所列出的其实都是举例,希望你们能够举一反三,知常达变。

如果说药的用量问题,我不觉得我的用量甚么特别大,用量的大小需要视乎病情需要,而不是看药物和方剂本身。如果你熟读我的书,你会发现在不同的病证中,我用药的量也不同,而且煎服法也不一样。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写在前头的第一个方:桂枝汤。它其实是一个最佳示范,其他所有方也应这样。桂枝汤的煎服法相当灵活,按病情需要,可能吃下一服药就够,也可能连续服药,甚至一天连吃两剂(即六服药)。再如桂枝,我在桂枝甘草汤中用四两顿服,相当于一次服下六十克桂枝,但在五苓散中,桂枝用半两,每服方寸匕,即一次服下桂枝不到一克。在桂枝用量相差这么大的变化中,你仍坚持说我的药用量大,更准确的应该说我用药灵活,而且病机针对性强。如果盲目坚持你们那些「常规」,甚么桂枝常用量三到十克、一剂药每天分两服等等,这样就失去了中医的灵活性。

 

学生:明白,药的用量大小需要视乎病情需要。不过你在《伤寒》、《金匮》中所用的方,加起来只有两百多首方,而疾病千变万化,这么少的方怎么够治疗所有外感病和内伤杂病呢?

 

仲景:首先我要声明,我没有说我的书能够教会你治好所有病,如果能这样的话世界上就不会有人死了!我在《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已经说过:「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我只是说「过半」,而没有说是「万全」。

但是实际上临床也不需要这么多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千金方》)加起来共有六千五百多个方子,但临床医生绝少拿这本书来背,相反,会背诵我书的人却很多!「方」不在乎多,最重要是知道「法」,掌握辨证论治的规律原则才更重要。如果我给你一个祕方,你却不懂怎么用,怎样宝贵也没意思。方不在乎多,如果懂得了灵活运用,只要很少方子,那就已经足够应付大部份临床需要了。

 

学生:看来现在我终于明白该怎么去学习你的书了!感谢你呢!但我还想问,如果我已经掌握好你书中的框架,我以后该怎么去深入学习你的学术思想?其实你写作这本书,有甚么目的?

 

仲景:如果你真的想去深入学习中医,我建议你可以在我的书中,做几方面的整理,包括三方面:类证、类方、类药的分析。如果你能够亲身的去比较鉴别一下各方面的内容,你就能够掌握我辨证用药的规律,对于你自己的临床肯定有帮助。

许多人也经常争论我写书的目的,例如许多学者经常争论《伤寒论》的伤寒是指广义伤寒还是狭义伤寒?或者争论《伤寒论》是外感病的专著,还是兼有论杂病?一般你们的说法是《伤寒论》偏于侧重外感病,而《金匮要略》侧重于内伤杂病。其实我的书重点不在于教会你治疗甚么具体的病,我在序言中讲得很清楚,「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见病知源」,就是希望大家能学会你们所说的「辨证论治思维」,懂得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那就是我的目的了。

 

笔者按:尊敬的何绍奇老师,曾经在《中医大讲堂》上有一篇文章,题为:〈如果张仲景复生〉,当中评述了中医界许多现象,实对后学有所启发。余受这一文所影响,常常用这一角度思考问题:「如果仲景尚在,他会怎样看?」我发觉许多答案也相当有趣。我不敢狂言自己能代仲景说话,但只是希望能代入他的角度,引发一粗浅的思考吧。

 

本文原载于《杏林新绿》第八期,(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会刊物,2007),页22-24.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