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文:对香港浸会大学中医本科课程改革的建议

浸会大学作为香港中医教育的先驱,在中医发展上有着领导角色,再加上香港这优秀的地理、经济、文化环境,我们具有充分的条件去发展中医。如果能够掌握好这些机会,了解中医教育发展的情况,我校将很有可能发展成为世界上中医教育的先锋。

由于浸会大学的中医本科课程内容,跟内地的中医课程设计十分相似,因此我校的中医本科课程改革,有必要向内地的经验鉴。我们的课程差异,主要分别只在于西医的课程用英语教授和用西医的教材等,一般课程设计与内地的无大分别。虽然我们是双学士课程,着重现代医学的知识,但实际上有些内地中医院校的西医课程比我们还要多,这样看来,我们的课程可说是欠缺特色,只是「复制」内地的中医教育来香港吧了。要发展香港的中医教育,我们必须替自己重新定位,利用香港的优势及内地的经验,创建出新的教育模式。

我校的情况,对发展中医教育有两大优势:一,我校是一所综合型大学,按内地及世界的教育趋势、并且中医的特殊教育模式,我们是十分有利中医发展的;二,我校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内地很多著名中医专家在本校执教,这是国内少能做到的,因此我们极具办好中医教育的能力。关于中医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在《中医本科课程存在问题及改革建议》中有较深入的讨论并作出建议。以下将按我们大学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建议:

 

1.)    为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

我校的中医本科课程培养目标过于广阔,理想学生能同时掌握中西医两套知识,这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应该首要培养出拥有扎实中医基础理论,并具有临床能力的中医师,也要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其次才是懂得现代的医疗技术。内地的中医以中西医结合为主,对中医传统理论不够重视,如果我校想建立出具有特色的中医教育,更应定位在培养传统中医上,这样将能吸引世界上不同的人才来学习,把传统中医推向国际。

 

2.)    按照中医理论结构重新设计课程

本校的中医课程,主要是参照内地的中医教育设计的。但内地的中医课程设计一直是按照西医的课程而编排的,因此失去了中医的特色,并产生出一连串问题。我们大学拥有良好的教育模式,如果能够将中医的课程按照中医理论重新设计,这样必能有助推动香港、内地、甚至世界的中医教育发展。

 

3.)    建议分开中医临床及中医科研两个专业

由于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科学,两者本应是分开发展的,用西医方法研究中医对中医理论发展并没有实质帮助。虽然我们的定位应在主要发展传统中医上,但由于社会的需求,利用西医的方法研究中医也是有其必要的,这能帮助现代医学的发展。因此,在这样两难的环境中,既要学习传统中医,又要学习现代医学,要同时满足两方面的需求,我们建议把本科中医课程分为两个专业,包括中医临床及中医科研。于课程首两年并不分专业,同时学习中医基础科目;后两年分不同的专业,按同学们的能力及兴趣,可以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如果想当一个临床中医,可以专注在中医经典和临床科目,并加强实践的时间;如果想当一个科研人才,可以学习更多现代医学及科研知识。这样有助达到培养目标,达到双赢的局面。

 

4.)    成立小组研究中医教育发展

要发扬首先要继承,我们要发展中医,应该现了解内地几十年的中医教育发展经验。中医教育实在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其中有很多方面的问题仍要研究探讨。因此,我们建议广邀内地著名的中医教育专家、名老中医等,一起探讨中医教育发展。收集以往众多学者对中医教育的研究,再加上听取学生们的意见,这样必能将香港的中医教育推向另一个高峰。

 


 

按语:

本文写于2004年,笔者本科四年级时,当时完成了《中医本科课程存在问题及改革建议》一文后(现题为《中医本科课程的十五大问题》),笔者当时把该文章与本附文交给了当时校长吴清辉教授,并且电邮给全院师生,希望能推动学院的课程改革。

后来的确曾与校长吴教授见面,他表示此问题是中医药学院自行决定的事。而学院内部由没有回音,当然结果就是不了了之了。

十年过去,看浸大中医学院的课程,后来改成了六年制之后,课程虽然有了不少改变,可是问题似乎依然存在。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