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會大學作為香港中醫教育的先驅,在中醫發展上有著領導角色,再加上香港這優秀的地理、經濟、文化環境,我們具有充分的條件去發展中醫。如果能夠掌握好這些機會,了解中醫教育發展的情況,我校將很有可能發展成為世界上中醫教育的先鋒。
由於浸會大學的中醫本科課程內容,跟內地的中醫課程設計十分相似,因此我校的中醫本科課程改革,有必要向內地的經驗鑒。我們的課程差異,主要分別只在於西醫的課程用英語教授和用西醫的教材等,一般課程設計與內地的無大分別。雖然我們是雙學士課程,著重現代醫學的知識,但實際上有些內地中醫院校的西醫課程比我們還要多,這樣看來,我們的課程可說是欠缺特色,只是「複製」內地的中醫教育來香港吧了。要發展香港的中醫教育,我們必須替自己重新定位,利用香港的優勢及內地的經驗,創建出新的教育模式。
我校的情況,對發展中醫教育有兩大優勢:一,我校是一所綜合型大學,按內地及世界的教育趨勢、並且中醫的特殊教育模式,我們是十分有利中醫發展的;二,我校擁有優秀的師資隊伍,內地很多著名中醫專家在本校執教,這是國內少能做到的,因此我們極具辦好中醫教育的能力。關於中醫本科教育存在的問題,已經在《中醫本科課程存在問題及改革建議》中有較深入的討論並作出建議。以下將按我們大學的具體情況,提出一些建議:
1.) 為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重新定位
我校的中醫本科課程培養目標過於廣闊,理想學生能同時掌握中西醫兩套知識,這是不切實際的。我們應該首要培養出擁有扎實中醫基礎理論,並具有臨床能力的中醫師,也要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人才,其次才是懂得現代的醫療技術。內地的中醫以中西醫結合為主,對中醫傳統理論不夠重視,如果我校想建立出具有特色的中醫教育,更應定位在培養傳統中醫上,這樣將能吸引世界上不同的人才來學習,把傳統中醫推向國際。
2.) 按照中醫理論結構重新設計課程
本校的中醫課程,主要是參照內地的中醫教育設計的。但內地的中醫課程設計一直是按照西醫的課程而編排的,因此失去了中醫的特色,並產生出一連串問題。我們大學擁有良好的教育模式,如果能夠將中醫的課程按照中醫理論重新設計,這樣必能有助推動香港、內地、甚至世界的中醫教育發展。
3.) 建議分開中醫臨床及中醫科研兩個專業
由於中西醫是兩種不同的科學,兩者本應是分開發展的,用西醫方法研究中醫對中醫理論發展並沒有實質幫助。雖然我們的定位應在主要發展傳統中醫上,但由於社會的需求,利用西醫的方法研究中醫也是有其必要的,這能幫助現代醫學的發展。因此,在這樣兩難的環境中,既要學習傳統中醫,又要學習現代醫學,要同時滿足兩方面的需求,我們建議把本科中醫課程分為兩個專業,包括中醫臨床及中醫科研。於課程首兩年並不分專業,同時學習中醫基礎科目;後兩年分不同的專業,按同學們的能力及興趣,可以選擇不同的專業方向。如果想當一個臨床中醫,可以專注在中醫經典和臨床科目,並加強實踐的時間;如果想當一個科研人才,可以學習更多現代醫學及科研知識。這樣有助達到培養目標,達到雙贏的局面。
4.) 成立小組研究中醫教育發展
要發揚首先要繼承,我們要發展中醫,應該現了解內地幾十年的中醫教育發展經驗。中醫教育實在是一個很大的題目,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問題仍要研究探討。因此,我們建議廣邀內地著名的中醫教育專家、名老中醫等,一起探討中醫教育發展。收集以往眾多學者對中醫教育的研究,再加上聽取學生們的意見,這樣必能將香港的中醫教育推向另一個高峰。
按語:
本文寫於2004年,筆者本科四年級時,當時完成了《中醫本科課程存在問題及改革建議》一文後(現題為《中醫本科課程的十五大問題》),筆者當時把該文章與本附文交給了當時校長吳清輝教授,並且電郵給全院師生,希望能推動學院的課程改革。
後來的確曾與校長吳教授見面,他表示此問題是中醫藥學院自行決定的事。而學院內部由沒有回音,當然結果就是不了了之了。
十年過去,看浸大中醫學院的課程,後來改成了六年制之後,課程雖然有了不少改變,可是問題似乎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