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香港中医毕业生的前景

2007年10月26日

《大公报》

梁荣能、李宇铭

 

展望香港中医毕业生的前景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全日制课程校友会日前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访问了79位首四届的中医毕业生,以了解他们的就业状况。

问卷调查反映就业情况

调查发现,中医毕业生有三成正在公立医院辖下的中医诊所工作,另在私营中医诊所工作的毕业生亦占三成,还有大约三成的毕业生,是在大学的中医诊所工作,或者为自雇人士(包括自设诊所和上门应诊),剩下约一成的毕业生是在其他地点工作。这些数据反映了现在中医学生的就业出路状况。

至于工作性质,大部分中医毕业生的工作与临床相关,只有约一成的毕业生从事非临床或者非中医的工作。而按照其工作的实质内容来看,约四成的毕业生属全职中医临床工作,以独立诊证为主;约两成毕业生亦属全职中医临床工作,可是以跟诊为主,少有独立诊证机会。另外,约占两成五的毕业生在临床工作上,仍需要兼顾行政工作,而他们用于行政工作的时间,一般比临床工作还要多。

毕业生缺乏临床机会

从调查数据所得,中医毕业生对就业状况尚感乐观,他们大多表示现在的工作性质属满意或一般。可是具体了解过后,其实八成多的中医学生在毕业前是希望全职投入中医临床工作,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允许,大部分公营和私营的中医诊所聘请的初级中医师,并无独立诊证的机会,主要工作是跟诊和做一些行政工作,如病历纪录、针灸操作、叫唤病人等等,可获得的临床经验的机会较少。

政府欠缺长远目标

当然如果跟西医的毕业生作比较,中医毕业生的待遇还有「天渊之别」。西医学生毕业后,可获政府医院聘请为住院医生,工资较高,也有稳定的持续培训。

反观中医毕业生,一毕业后多数要投入私营市场,能进入公营的中医诊所工作的只占少数,更莫说希望开办中医住院服务;即使在公营诊所工作的,合约一般只有一年,因此导致每一年的「转工潮」,每年大批初级中医师要与新毕业的同学竞争;中医毕业生的待遇是众多医护专业人士中最低的,与西医毕业生的起薪点相差数倍;中医毕业生在公营架构内,完全没有相关培训,亦难有晋升机会,可见政府对于挽留中医人才,以及持续培训欠缺长远目标。

医学是关乎人的性命,其理至深至奥,按照中医人才的成长规律,一般经过本科训练后,要在临床上有五到十年的持续培训,才能成为高水平的中医师。可是现在中医毕业生长期在不稳定的工作环境下,要在私营市场上为生活而拚搏,又如何能安心研究学问,总结临床经验?

推动中医发展,能够有助减轻政府的医疗负担,亦有助提高港人健康。而中医大学毕业生的前途,正反映着政府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与否。过往政府对于中医毕业生采取「自生自灭」的态度,而近年政府对于加强中医临床服务,亦见略有成效。愿政府能继续努力,为中医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以为香港的未来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编者按:本文作者梁荣能为香港中文大学名誉兼任教授,李宇铭为香港浸会大学中医硕士研究生;小标题为编辑所加)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