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对中医教育的影响

引言

中医的高等教育发展了数十年,已培养出许多新一代的中医,这跟中医药进入了现代大学教育体系有密切关系。可是,众多名老中医纷纷说中医后继乏人、乏术,甚至说「几十年来,没有培养出真正的中医」。这实在值得我们反思和回顾中医高等教育的问题,以提高中医水准。「发展先要继承」,是每一个学科的基本要求,而中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等待着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医要发展,关键在于教育,必须对中医教育的问题溯本求源,了解从古到今的转变,按中医自身规律促进中医药发展。

面对现代大学教育体系急速的改变,中医身处其中,该如何适应融合?以下将会从大学教育与中医教育的关系着手,讨论大学的源流理念、中医教育由古至今的发展,并对中医教育在现代大学体系中的发展提出建议。

  1. 大学之源流

金耀基先生在其《大学之理念》[1]一书中详细讨论到有关大学之源流。大学之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西方的希腊与罗马,但直接之源头则是欧洲中古世纪的大学。最初的大学,主要是提供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培养绅士的地方,而当时大学目的在传授学问而不在发展知识。到了十九世纪末的德国,大学成为了一个「研究中心」,强调研究发展知识对大学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肯定教学的地位。二次大战以后,美国的先进大学受了英国的传统影响,也采取了德国的模式。其实当代的美国大学,已经远超越了她们的模式,为了适应社会改变,追上知识爆炸及社会的发展知识的需要,大学变成为「知识工业」的重地,与市场结合成为社会的「服务站」。而现代的大学,更可以说是一个「综集大学」,其中不再具有统一性,是一个多元体,高度多样化,是一个多种目的的多元性社会。

当代中国的大学,最初是由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把德国的大学教育模式「移植」到中国,而不是中国本身发展出来的教育模式。当代大学的教育体系,本身是西方文化的产物,而不是中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

  1. 中医教育的源流与特色

从远古中医的起源开始,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医学的教育亦同时出现。一直以来,中医教育也是以师承方式为主,以师传徒、父传子等的形式,把中医的理论和经验延续下去。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的出现,奠定了中医的理论架构,更是当时专著性科技教材的典型代表[2]。唐代政府已经设立了「太医署」,这是一个医学教育机构和医疗单位,有的州还建立了地方性医学教育机构。一直到清朝,中央政府的医学教育也不断发展扩大,但实际上,这仍不是主流的中医教育模式,主要的中医教育还是在民间以家传和师带徒的师承形式进行。真正的中医院校教育,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出现,于1956年国家批准在北京、上海、成都和广州开办中医学院,至今更已发展至全国三十多所中医药院校和民族医药院校。

由此可见,师承教育是中医长期以来发展出来的一套特有教育模式,对中医的学习承传有重要的影响。师承教育具有很多特点,如能培养出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发挥师徒双方的积极性、便于学习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理论联系实践、临床能力强、重视医德和文化学习等优点[3]。而古代多直接用《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作为学习教材,这些材料一般也具有多学科的相关性,把天文、地理、文化、历史、哲学等融会在一起,以取类比象的方法描写人体内部抽象的疾病机理,注重科学的思维及系统学习,亦注重医德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学习到全面的中医思维。

自从中医走进了院校教育时代,中医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转变,接受了大学教育的模式,具有相当规模的培训、规范教育内容以及加强教育内涵建设等,这促进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加强了中医人才培训。

  1. 大学教育对中医教育的影响

既然中医教育已经走进院校教育,现代大学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样也正是中医药教育所遇到的问题,以下讨论其中几个主要矛盾:

3.1.       专精与通博

专精与通博两者的平衡是历来大学所争论不休的问题。大学教育自古以来也分门别类,如南朝宋文帝将大学分为「玄、儒、文、史」四学,西方中古大学也分文法、修辞及逻辑三科1。但今天的专业化的社会知识爆炸,大学的分科也越来越细致,而且学科之间往往难以沟通,跟以前的世界大学精神不同,更有别于最初大学是培养绅士的观念。相对于博雅教育、通识教育,着重于通博人文科学知识,要求对各种学科均有涉猎、认识,以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通才」为目标。

中医教育也出现同样的问题。一方面要求学生对各方面知识均有认识,如文、史、哲、外语、电脑科技等有基本认识,对社会、自然等有相当程度了解,也要求学生能成为一个全科的专业中医,掌握临床技能。两者之间,由于学习时间所限,一般中医课程也是精专为主,培养专业人才,未能兼顾中医多学科交融的特点。缺乏了通博的知识,将难以达至整体宏观的中医思维,成为一个理论基础扎实的中医。

3.2.       教学与科研

今天的大学已经不再单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而是有发展、生产知识的任务。这两者本身有互相推动的作用,如科研可以帮助教师丰富其教学内容,教学也能使其研究更有生命。两者主要问题是在资源和时间分配上作出平衡。

中医的大学教育,对此遇到更深一层次的问题,就是要「医、教、研」三方面平衡协调,以达到医疗服务、教学水准、学术研究三方面均要全方向发展,才能提升教师的素质,以此提高教学的水准。大学应作出平衡,清析地认清自己的方向和定位,而三者之间当以传授知识最为根本,重点放在培养临床基础扎实的中医,提供优良的医疗服务,在这基础上推动学术研究。

3.3.       知识与德性

大学应该培养怎么样的人才?如中国学者钱宾四先生提出中国的学问有三大系统,分别是「人统」、「事统」和「学统」1。中国自古以来是最注重「人统」,即是以学做人为中心,而对「事统」也相当重视,即以事业为学问中心。而西方的大学教育,是以「学统」为重心的,即为学问而学问,主要是追求知识真理。

中医教育也同样遇到此问题,自古以来对医者的操守有甚高的道德标准,但现在的医学教育重点在培养临床技能扎实的中医,以应付社会的需要,重点放在「事统」和「学统」,却因此减少了道德品格「人统」方面的培养。

  1. 中医进入大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将中医引进了大学教育之中后,其融合过程并不顺利,导致了现代中医教育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以下尝试分析其原因:

4.1.       传统教育转到现代教育

由于中医教育的传统模式是师承教育,面对教育模式突然的转变,中医为了生存发展,也走上了学院教育模式,可是大学这一概念是从西方移植过来,而非从中国本身的文化中建立出来的。过去的中医教育传统注重医德品格「人统」培养、对历史文化哲学的各方面全面理解、注重临床实践「事统」的医学,要融合进大学这主要讲求「学统」的西方文化的产物中,过程中容易使中医丢失本身的特色,走上西化的道路。在两者文化之间,如果没有清楚的比较两者差异,则变成一方吞并另一方,而不是并存的结合,影响教育的质素,甚至窒碍中医发展。

4.2.       西方强势文化影响

大学的概念是从西方传来中国,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基本上直接采用了这种模式。但由于近代科学主义、西欧中心论等的影响,以西方还原论为主的科学方法作为主导,解释、改造中医的情况,在大学里相当普遍。加上民族虚无主义的影响,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虚无感,对中医传统教育模式信心不足,而致中医教育全盘受西方大学的模式,彻底改变了中医本身的教育方法。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例如对文、史、哲,以及中医经典课程等基础科目放在次要的地位,而更重视临床各科以及西医的科目,本末倒置,有违中医原本的学习途径,没有按照中医自身规律学习中医,对学习中医产生了障碍,并降低了学生对中医的信心。

  1. 对大学中医教育的建议

虽然中医教育受着大学概念的影响,但毫无疑问,大学也促进了中医的发展,把中医的教育带进现代社会中,并且大量的培养中医人才。问题是如何利用大学的优势?如何按照中医本身的发展规律?

5.1.       增加通识教育学科

由于理想中的中医需要全面的知识,专博并重,因此实在需要更多时间去培养优秀的中医人才。由于课时所限,一般中医本科课程主要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中医技能以外的各方面知识,如文化、历史、哲学、天文、艺术、德育、语言等等,以达到广博的知识基础。中医教育可以参考美国、加拿大的专科教育模式,如在选读医科前,首先要有第一个相关的学士学位,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在一般知识上的涉猎,首先博学,然后才进入专门化训练。亦可以把本科中医五年制的课程增加至六年,以增加其通识课程内容,培养广阔知识面的高水准中医。

5.2.       按中医知识结构体系设置课程

中医学跟西医学有着很多不同地方,但由于现代的中医本科教学课程编排,基本上是按照西医的分科方法,因此出现了很多重复的内容,更失去了中医本身的特色,增加了学习中医的困难。中医的课程编排应首先以中医为主,现代医学为辅,着重四大经典学习,以及按照中医的理论、经验、技术的不同层次进行分科,加强科目之间联系,并注重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整体观念等。甚至学习广西中医学院的经验,开办传统中医班[4],以突出中医学习方法和优势。

5.3.       增设方法论课程

中医是属于系统科学,是利用综合方法研究整体层次上机体反应,以阴阳、五行为其认识事物的方法。因此,要学习中医,应该从这个本源开始,先学习《周易》和关于五行的著作,以方便了解中医的理论。如果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要帮助中医发展,亦应学习现代系统论、资讯理论、控制论等系统科学知识,一方面补充现代人「善于分析而不善于综合」的弱点,也对系统科学的思维有更清晰的了解,可以在这个近代科学主义流行的风气下,以准确的概念去学习中医。

5.4.       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从前古代的师承制度,对中医的临床技能十分有帮助。实践就是最好的中医学习方法,现代中医教育应该吸收这一点,要尽早开始临床,甚至一开始学习中医时就到医院里去工作体验、或从抓药、观察开始,渐渐接触临床的病例,把医院当做「实验室」。亦应增加师带徒的时间,让学生可以长时间跟着一个老师,方便吸收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等。从头到尾不断反复进行临床实习,是学习中医的最佳捷径。

  1. 结语

中医教育从古代的师承模式发展到现代的大学高等院校模式,其中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使其在大学体系中受到很大冲击,阻慢了中医教育的发展。中医教育要走出现在的困境,必须抓紧重点,了解问题,作出改善,与大学一起与时并进,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新中医。

 

参考文献

 

[1]金耀基。大学之理念。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新版

[2]梅汝莉等篇著。中国科技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吴鸿洲等。古今中医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12, 10-13

[4]刘力红等整理。走自己的路-邓铁涛教授访谈录。广西中医学报,2002:5(2), 1-5

 

 

(本文写成于2004年,笔者本科大学四年级时。本文收载于《问鼎中医:浸大青年中医的思考》一书中,以及《中医大讲堂》网页。)

20051201c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