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醫的高等教育發展了數十年,已培養出許多新一代的中醫,這跟中醫藥進入了現代大學教育體系有密切關係。可是,眾多名老中醫紛紛說中醫後繼乏人、乏術,甚至說「幾十年來,沒有培養出真正的中醫」。這實在值得我們反思和回顧中醫高等教育的問題,以提高中醫水準。「發展先要繼承」,是每一個學科的基本要求,而中醫藥有著悠久的歷史,等待著我們繼承和發揚。中醫要發展,關鍵在於教育,必須對中醫教育的問題溯本求源,了解從古到今的轉變,按中醫自身規律促進中醫藥發展。
面對現代大學教育體系急速的改變,中醫身處其中,該如何適應融合?以下將會從大學教育與中醫教育的關係著手,討論大學的源流理念、中醫教育由古至今的發展,並對中醫教育在現代大學體系中的發展提出建議。
- 大學之源流
金耀基先生在其《大學之理念》[1]一書中詳細討論到有關大學之源流。大學之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的先秦,西方的希臘與羅馬,但直接之源頭則是歐洲中古世紀的大學。最初的大學,主要是提供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培養紳士的地方,而當時大學目的在傳授學問而不在發展知識。到了十九世紀末的德國,大學成為了一個「研究中心」,強調研究發展知識對大學的重要性,但同時也肯定教學的地位。二次大戰以後,美國的先進大學受了英國的傳統影響,也採取了德國的模式。其實當代的美國大學,已經遠超越了她們的模式,為了適應社會改變,追上知識爆炸及社會的發展知識的需要,大學變成為「知識工業」的重地,與市場結合成為社會的「服務站」。而現代的大學,更可以說是一個「綜集大學」,其中不再具有統一性,是一個多元體,高度多樣化,是一個多種目的的多元性社會。
當代中國的大學,最初是由前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把德國的大學教育模式「移植」到中國,而不是中國本身發展出來的教育模式。當代大學的教育體系,本身是西方文化的產物,而不是中國人自己創造出來的。
- 中醫教育的源流與特色
從遠古中醫的起源開始,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醫學的教育亦同時出現。一直以來,中醫教育也是以師承方式為主,以師傳徒、父傳子等的形式,把中醫的理論和經驗延續下去。在秦漢時期,《黃帝內經》的出現,奠定了中醫的理論架構,更是當時專著性科技教材的典型代表[2]。唐代政府已經設立了「太醫署」,這是一個醫學教育機構和醫療單位,有的州還建立了地方性醫學教育機構。一直到清朝,中央政府的醫學教育也不斷發展擴大,但實際上,這仍不是主流的中醫教育模式,主要的中醫教育還是在民間以家傳和師帶徒的師承形式進行。真正的中醫院校教育,則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才出現,於1956年國家批准在北京、上海、成都和廣州開辦中醫學院,至今更已發展至全國三十多所中醫藥院校和民族醫藥院校。
由此可見,師承教育是中醫長期以來發展出來的一套特有教育模式,對中醫的學習承傳有重要的影響。師承教育具有很多特點,如能培養出扎實的中醫基礎知識、發揮師徒雙方的積極性、便於學習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理論聯繫實踐、臨床能力強、重視醫德和文化學習等優點[3]。而古代多直接用《黃帝內經》等中醫經典著作作為學習教材,這些材料一般也具有多學科的相關性,把天文、地理、文化、歷史、哲學等融會在一起,以取類比象的方法描寫人體內部抽象的疾病機理,注重科學的思維及系統學習,亦注重醫德的培養,讓學生能夠學習到全面的中醫思維。
自從中醫走進了院校教育時代,中醫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轉變,接受了大學教育的模式,具有相當規模的培訓、規範教育內容以及加強教育內涵建設等,這促進了中醫藥的現代化發展,加強了中醫人才培訓。
- 大學教育對中醫教育的影響
既然中醫教育已經走進院校教育,現代大學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同樣也正是中醫藥教育所遇到的問題,以下討論其中幾個主要矛盾:
3.1. 專精與通博
專精與通博兩者的平衡是歷來大學所爭論不休的問題。大學教育自古以來也分門別類,如南朝宋文帝將大學分為「玄、儒、文、史」四學,西方中古大學也分文法、修辭及邏輯三科1。但今天的專業化的社會知識爆炸,大學的分科也越來越細緻,而且學科之間往往難以溝通,跟以前的世界大學精神不同,更有別於最初大學是培養紳士的觀念。相對於博雅教育、通識教育,著重於通博人文科學知識,要求對各種學科均有涉獵、認識,以培養出能適應社會環境的「通才」為目標。
中醫教育也出現同樣的問題。一方面要求學生對各方面知識均有認識,如文、史、哲、外語、電腦科技等有基本認識,對社會、自然等有相當程度了解,也要求學生能成為一個全科的專業中醫,掌握臨床技能。兩者之間,由於學習時間所限,一般中醫課程也是精專為主,培養專業人才,未能兼顧中醫多學科交融的特點。缺乏了通博的知識,將難以達至整體宏觀的中醫思維,成為一個理論基礎扎實的中醫。
3.2. 教學與科研
今天的大學已經不再單是傳授知識的地方,而是有發展、生產知識的任務。這兩者本身有互相推動的作用,如科研可以幫助教師豐富其教學內容,教學也能使其研究更有生命。兩者主要問題是在資源和時間分配上作出平衡。
中醫的大學教育,對此遇到更深一層次的問題,就是要「醫、教、研」三方面平衡協調,以達到醫療服務、教學水準、學術研究三方面均要全方向發展,才能提升教師的素質,以此提高教學的水準。大學應作出平衡,清析地認清自己的方向和定位,而三者之間當以傳授知識最為根本,重點放在培養臨床基礎扎實的中醫,提供優良的醫療服務,在這基礎上推動學術研究。
3.3. 知識與德性
大學應該培養怎麼樣的人才?如中國學者錢賓四先生提出中國的學問有三大系統,分別是「人統」、「事統」和「學統」1。中國自古以來是最注重「人統」,即是以學做人為中心,而對「事統」也相當重視,即以事業為學問中心。而西方的大學教育,是以「學統」為重心的,即為學問而學問,主要是追求知識真理。
中醫教育也同樣遇到此問題,自古以來對醫者的操守有甚高的道德標準,但現在的醫學教育重點在培養臨床技能扎實的中醫,以應付社會的需要,重點放在「事統」和「學統」,卻因此減少了道德品格「人統」方面的培養。
- 中醫進入大學中所遇到的問題
將中醫引進了大學教育之中後,其融合過程並不順利,導致了現代中醫教育所遇到的種種問題,以下嘗試分析其原因:
4.1. 傳統教育轉到現代教育
由於中醫教育的傳統模式是師承教育,面對教育模式突然的轉變,中醫為了生存發展,也走上了學院教育模式,可是大學這一概念是從西方移植過來,而非從中國本身的文化中建立出來的。過去的中醫教育傳統注重醫德品格「人統」培養、對歷史文化哲學的各方面全面理解、注重臨床實踐「事統」的醫學,要融合進大學這主要講求「學統」的西方文化的產物中,過程中容易使中醫丟失本身的特色,走上西化的道路。在兩者文化之間,如果沒有清楚的比較兩者差異,則變成一方吞併另一方,而不是並存的結合,影響教育的質素,甚至窒礙中醫發展。
4.2. 西方強勢文化影響
大學的概念是從西方傳來中國,現代中國高等教育基本上直接採用了這種模式。但由於近代科學主義、西歐中心論等的影響,以西方還原論為主的科學方法作為主導,解釋、改造中醫的情況,在大學裏相當普遍。加上民族虛無主義的影響,形成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虛無感,對中醫傳統教育模式信心不足,而致中醫教育全盤受西方大學的模式,徹底改變了中醫本身的教育方法。其中較為典型的例子,例如對文、史、哲,以及中醫經典課程等基礎科目放在次要的地位,而更重視臨床各科以及西醫的科目,本末倒置,有違中醫原本的學習途徑,沒有按照中醫自身規律學習中醫,對學習中醫產生了障礙,並降低了學生對中醫的信心。
- 對大學中醫教育的建議
雖然中醫教育受著大學概念的影響,但毫無疑問,大學也促進了中醫的發展,把中醫的教育帶進現代社會中,並且大量的培養中醫人才。問題是如何利用大學的優勢?如何按照中醫本身的發展規律?
5.1. 增加通識教育學科
由於理想中的中醫需要全面的知識,專博並重,因此實在需要更多時間去培養優秀的中醫人才。由於課時所限,一般中醫本科課程主要注重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中醫技能以外的各方面知識,如文化、歷史、哲學、天文、藝術、德育、語言等等,以達到廣博的知識基礎。中醫教育可以參考美國、加拿大的專科教育模式,如在選讀醫科前,首先要有第一個相關的學士學位,這樣可以增加學生在一般知識上的涉獵,首先博學,然後才進入專門化訓練。亦可以把本科中醫五年制的課程增加至六年,以增加其通識課程內容,培養廣闊知識面的高水準中醫。
5.2. 按中醫知識結構體系設置課程
中醫學跟西醫學有著很多不同地方,但由於現代的中醫本科教學課程編排,基本上是按照西醫的分科方法,因此出現了很多重複的內容,更失去了中醫本身的特色,增加了學習中醫的困難。中醫的課程編排應首先以中醫為主,現代醫學為輔,著重四大經典學習,以及按照中醫的理論、經驗、技術的不同層次進行分科,加強科目之間聯繫,並注重中醫臨床辨證思維、整體觀念等。甚至學習廣西中醫學院的經驗,開辦傳統中醫班[4],以突出中醫學習方法和優勢。
5.3. 增設方法論課程
中醫是屬於系統科學,是利用綜合方法研究整體層次上機體反應,以陰陽、五行為其認識事物的方法。因此,要學習中醫,應該從這個本源開始,先學習《周易》和關於五行的著作,以方便了解中醫的理論。如果從現代的角度來看,要幫助中醫發展,亦應學習現代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等系統科學知識,一方面補充現代人「善於分析而不善於綜合」的弱點,也對系統科學的思維有更清晰的了解,可以在這個近代科學主義流行的風氣下,以準確的概念去學習中醫。
5.4. 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
從前古代的師承制度,對中醫的臨床技能十分有幫助。實踐就是最好的中醫學習方法,現代中醫教育應該吸收這一點,要儘早開始臨床,甚至一開始學習中醫時就到醫院裏去工作體驗、或從抓藥、觀察開始,漸漸接觸臨床的病例,把醫院當做「實驗室」。亦應增加師帶徒的時間,讓學生可以長時間跟著一個老師,方便吸收其學術思想臨床經驗等。從頭到尾不斷反覆進行臨床實習,是學習中醫的最佳捷徑。
- 結語
中醫教育從古代的師承模式發展到現代的大學高等院校模式,其中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響,使其在大學體系中受到很大衝擊,阻慢了中醫教育的發展。中醫教育要走出現在的困境,必須抓緊重點,了解問題,作出改善,與大學一起與時並進,這樣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現代新中醫。
參考文獻
[1]金耀基。大學之理念。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新版
[2]梅汝莉等篇著。中國科技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吳鴻洲等。古今中醫教育模式的比較研究。上海中醫藥雜誌,2000:12, 10-13
[4]劉力紅等整理。走自己的路-鄧鐵濤教授訪談錄。廣西中醫學報,2002:5(2), 1-5
(本文寫成於2004年,筆者本科大學四年級時。本文收載於《問鼎中醫:浸大青年中醫的思考》一書中,以及《中醫大講堂》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