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育里面,每一门课都可以说是「各家学说」。这里指的「各家学说」,是指那些中基、中诊、内科、妇科……不说西医课程,其实所有中医学科,老师都是「各教各」!每一科之间未能够有机的融合,怎样叫学生融会贯通?怎样体现中医的整体观念?
曾经有人统计过,中医临床各科里面(内外妇儿骨伤五官),所用的方剂加起来有两千多首!试问当今有那一个学生能背上?于是很多老师都美其名说,方剂都只是用来示范「法」,那既然如此,为何不用简单一点、数量少一点的方剂来示范?这很明显反映了,每一门学科之间,没有互相沟通。
又例如中医界都很重视经典,可是除了经典本身的四门课外,其他课程都与经典相距太远了,临床上运用经典的老师也寥寥可数,所以学生们都投诉,学了经典之后是应用不了的,只是一种空的理论。
这个问题的根本是,中医理论究竟是「一」还是「多」?
例如说,几个老中医坐在一起看同一个病人,基本上是沟通不了的,因为大家的想法不同,大家只能说各自自己的看法。对于这种现象,有人认为这就是中医的特点了!有很多不同的理论,可以「同病异治」。这虽然是一种说法,可是实际上反映了中医理论已经偏离了「一」,而走向了「多」。「多」本身不是问题,假若「多」不能回到「一」,就好像一颗大树,只剩下枝叶,没有了根了,失去了生命力。
所以在设计中医课程的时候,应当时刻都关注「一」,找回中医的核心理论,然后围绕着这个理论用不同角度去切入,让学生到毕业的时候,能够抓到「一」,才能够道一生二生三生万物……
(本文写于2010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