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中医本科课程,问题真是太多太多了,数不胜数,在《中医本科课程问题及改革建议》一文中已有详细论述。
有人问我:假若给你重新设计一个本科课程,你觉得该如何设计?中西医课程比例如何?
这一个问题也实在问得太大了,课程设计本身应该是「教育学」研究的内容,是一个很客观的科学问题,要遵循中医的科学原理来设计课程,这可得费一番功夫了。
至于中西医课程的比例,现在中西医课程比例理论上说是7:3,但有人研究统计是说5.5:4.5,实际上肯定是4:6以上的了!因为,不可以单看课程时数的多少啊!现在的中医理论课程中间又有不少西化内容,在中医院临床实习实际上学西医的多,那么整个中医课程,都不知道有多少可算是中医!事实上,就算现在搞一个10:0的纯中医课程,也不可能是纯中医的了……
中医经过了这么多年西化的道路,要重新找回中医的根本、正本清源,真是很难的事。
假如不谈具体课程内容,而只说设计课程的理念,倒是可以谈谈某些个人想法。我粗略想起码有4条原则,都是按照传统中医学习的方式来提出的:
一、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习者的能力、喜好、切入点不同,也要看他与老师的互动结果。因材施教其实就是一对一、或者最多是一个老师对几个学生,大家关系密切,互动学习。
二、不要讲课
既然上大学了,就不用老师再给你讲课吧。传统中医师承教育,绝大部份都没有老师讲课的时候,就算现在的西方名牌大学都是如此,有问题就自己主动提出吧!一个孩子习惯了被喂食,就不会习惯自己拿起餐具吃饭了。已经是大学生,就应该戒掉填鸭式教育,鼓励主动学习。
三、直面原文
既然现在的教材这么多问题,而现在要我们重新写一本超时代的教材又似乎不可能,那么我们学习中医,还是回到所有中医古籍的原文去吧!直接面对一手资料,比二手资料要好多了。将「研究」和「学习」合并起来,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研究」的方法,懂得如何面对古人。长期吃别人消化过的高营养品,以后自己的肠胃就不懂消化粗粮了。
假如有教材的话,就最多只是作为概论、导论、引言。比如中医内科学,就只看每一个病的前面介绍,后面甚么分型的都不要吧。
四、自选科目
既然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喜好、兴奋点不一样,那么就应该按照自己的进度来学习,不用追求人人一样(人人一样只是为了方便管理),不用一个学期全班同学学习同一门课。自古中医都有学习「四小经典」与「四大经典」的「先甜后苦」和「先苦后甜」的争论,其实两种学习方式都可以嘛,谁说一定要先由浅入深?
尤其是在大学本科的学习,重视的是思维方式的建立,而不是知识的灌输了。让同学多选修不同其他学系的学科,尤其能够开阔视野,补充学习中医之前应该有的文、史、哲基础。
(本文写于2010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