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笔者几位最敬爱的老师之一,陈载澧博士之作,我曾于大学时上过他「创意思维」课程,获益甚大,以致往后人生的学习与思考,甚至中医的研究上常有突破,皆是掌握了思考方法所然。懂得用脑,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
内容简介
爱因斯坦曾说:“想像比知识更重要。”
懂得有效的思考技巧,避过狭隘的思想 “隧道视野”,寻到创意的宽广草原,才能融合知识,引发无穷无尽的创见。
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浮体原理(洗澡水的创新启发)、爱迪生发明留声机的过程(走出隧道视野)、杨振宁的16岁儿子如何胜过其物理学家父亲(杨振宁的扭计骰)、还有电话公司避免人才跳槽的方法(把腿全打断吧!)……
本书共分五章:「启动创意之轮」、「破旧思维,迎新意念」、「直觉与梦境的启导」、「视象视维与左右脑互动」及「实践创意思考技法」,以63篇文章介绍多元思维方式,以著名科学家、艺术家、物理学家、心理学家、企业家等为例,说明创意理论,解说他们如何冲破“脑筋打结”的苦恼时期,走向明朗的解难之路。而且,列举培养创意力的方法,如:视象思维、类比思维、心灵地图等,有助读者跳出框框,思路通达,创见广博。
作者简介
陈载澧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在香港大学数学系任教34年。1995年在港大创办通识教育计划,并兼任通识教育总监。2002年应邀往香港浸会大学创办人文素质教育计划,并任全人教育教与学中心总监8年。
陈博士跨领域于本港及国内外投入专业戏剧行动20年,曾担任编剧、导演、监制、翻译、设计等工作,期间并曾于中央戏剧学院及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创意写作。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亦曾任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理事会副主席,开拓香港与国内外的文化艺术交流。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启动创意之轮
洗澡水的创新启发 006
打篮球的鬼 008
毕加索的倂合创意 010
物种起源学说的线索 012
圣灵与天际引力 014
黑猩猩的创意 016
收放自如的思考模式 021
创新的四个阶段 023
豁然开朗的突破点 025
经典三B创新个案 027
筛选是发明的关键 029
开启你的第三只眼 032
拥有负能量的优势 036
别害怕走在迷茫中 039
突破前的跌撞期 041
主动耕涉无人地带 043
好玩激发动力 045
赏罚阻碍思考解难 048
探索的本能 051
第二章
破旧思维 迎新意念
漠视他人看法 059
培养创造力的行动 061
感知与理知 065
走出隧道视野 067
当批判成为习惯 069
创生及批判的左右手 071
逆向思维 073
跑赢吃人的巨熊? 075
把腿全打断吧! 077
创新行动的”低买高沽” 080
机遇偏爱有备心灵 084
第三章
直觉与梦境的启导
数学运算由直觉指挥 091
直觉感悟的跳跃 095
杨振宁的扭计骰 098
直感判断的误差 102
第六感觉 104
大梦初醒的感悟时刻 106
梦境的启示 108
第四章
视象思维与左右脑互动
重叠的和尚 117
爱因斯坦的视象思维 120
以想像锻炼想像 122
培养视象思维能力 124
多元思考形态 127
左右脑分工 130
用右脑绘画 132
倒置素描的神奇力量 134
五感写作创意 137
数王与舞王拼发火花 139
感知与推理的互动 142
连接知识领域的桥梁 144
第五章
实践创意思考技法
化熟悉为陌生 151
直接类比:如变色龙的屋顶 155
个人类比:假如你在机器内旋转 158
象征类比:印度魔绳的联想 161
幻想类比:昆虫太空衣的狂想 164
开放心灵地图 167
勾画你的安全角落 172
随意写:释放初生意念 175
脑力风暴:激发互动思潮 178
加强版的书写风暴 182
拼贴与集体创作 186
围着烛光分享心底话 190
写作轮流转 192
斩新得句忽成篇 196
自序
企管理论大师汉迪(C.Handy)说自己在大学时没有学到多少东西,除了一项隐藏的信息──那就是世间的所有重大问题都早已被解决了,只是自己还未知道那些答案。他说:”在往后的年月里,我每碰到陌生问题,想也不想便四处找专家求救。我从未意识到有些问题对任何一个人都是陌生的,得靠自己去找寻答案……多年后我才明白,世界的大半还是混沌未开,等待我们去开拓。这启悟改变了我的生命,我不再袖手旁观那迷阵究竟有甚么谜底;我可以一跃而进去实践自己的想法、撰写自己的脚本、创建自己的将来。”
就像美国思想家箫恩(D. A. Schön)所言,人类可能涉足的知性或实务境域,就像一望无际的沼泽,绝大部分谁也未曾到过,更不会有已绘制好的地图。已经开拓的知识领域,则可比喻为这无际荒野中疏疏落落的几片尖削小山;山上虽已梳理得并然有序,却与周际的莽原无多少关系。
问题是,无论你进行的是科学硏究、艺术创作、商机开拓、社羣服务,甚或只是学生活动的一点新意思,要耕涉的还是那榛莽丛生沼泽的某角。面对现实上的如此挑战,无论是谁都只能把心一横”撰写自己的脚本”。我们或可参考哈佛大学学习辅导中心墙上的那句谚语:”要记得,他们都不懂!”现实上能干出成绩的人,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要进入不辨西东的浑茫境域之中。
正因如此,”创意思考”早已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在这现实世界里要办点实事之必须。个人因缘际会,数十年来曾有幸较深入地涉猎了物理学研究、学生工作、戏剧编导与设计、中港台文化交流策划、创意写作培训、两所大学的通识教育开拓行动……。今天回头再细想,确曾在实践中朦朦胧胧地启动了不少创意的思维。但是,对此领域经典文献的接触、对创意思考理论的系统探究,却是在较后期才正式起步。
记得那是1992年春的某天,与当时仍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余秋雨于静安午饭时上天下地侃谈,话题落到他们学院的剧本创作课程上去。正谈得兴高采烈,冷不防秋雨说:”你不是明年港大有长假吗,何不就来我们上海戏剧学院,主持我们戏文系毕业班的创作课,指导学生的毕业创作?”我当时正在亢奋中,未及多想便说:”好哇!”
回港后细想此事,才懂得暗暗心惊:自己虽也曾主持过一些剧本创作坊,但突然要担起几个月培育优质创作苗子的课程,责任不可谓不重。于是便寻师访友,但折腾了一段时日后,便发现个人认识的不少作家朋友原来皆作而不述,更多数不相信有系统培育写作人才的办法。
终于有一天,与当时在港大的一个Fulbright访问学人格芬(K. Given)偶遇,听他提到艾尔堡(P. Elbow)在《无师写作》(Writing Without Teachers)一书里的”随意写作”及”无师互动”等技法。往图书馆翻阅之余,又辗转涉猎到柯斯勒(A. Koestler)《创造的行为》(The Act of Creation)、狄‧邦诺(E. de Bono)《横向思维》(Lateral Thinking)、阿当斯(J. L. Adams)《认知破障》(Conceptual Blockbusting)、麦金(R. H. McKim)《视象思维》(Experiences in Visual Thinking)等佳作,不独让我对上戏剧课程的搆想开始有了突破,还渐渐发现,其中的理念与自己多年以来在各领域的涉猎步伐此呼彼应。
还记得问题荣绕心际的某天,与同在港大数学系任教的丁南侨谈论别事时,他偶然提到曾在美国参加一个绘画课程,当时主持导师播出一些有特别感觉的电影片段,让学员按脑子里浮现的联想,速写成画,然后又播映另一电影片段。学员积累了若干张涂鸦之后,便叫他们回家后各自选出两、三幅,以之融合交织为统一的画作。听到后我豁然有悟,这里已包含了两种最具潜力的策略:其一是跨越媒体触发想像,撷取新意思;其二是让本来无关的思绪互相碰撞,融会成崭新的想法──这正与柯斯勒的”偶联”创新机制不谋而合。要把这类技法移植到写作上去,花点心思便水到渠成。当时也想到,如要再进一步把其他创意策略的理念引伸,例如把狄‧邦诺的一些横向思考技法、麦金的视象思维练习,有机地嫁接到写作行动上去,也已不难。
不久,整套创意写作教学方案已渐具雏型。开始时没找到万应金丹,也未有仙人指点必由之路,全凭自己在迷濛中摸索,在过程中也带着问题有机地融会创意思考经典著述或普及文献里的智慧。
往下的十多年,先后在香港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创建通识教育计划及人文素质教育计划期间,便可更深入地参考文献上的经典理念,有机地与当时的种种挑战、繁复多变的人际关系、资源的必须不断开拓、机构文化传统等千丝万缕的条件结合,个人殚精竭虑之际却又往往驾御着悠然心流。个人在这十多年的创意境界,相对于早期投身科硏、剧艺与文化交流等行动的年月,便因带着问题、结合实际,不断更有意识地活用创意思考的经典智慧,而进入了新的境界。
十多年来曾在各大报章撰写了不少专栏文章,在这里便特别挑选了数十篇有关创意思考的,尽绵力加工、修辑、组 合编写成书。相信如上所言,内容既刻意吸纳垦拓生涯的深切体悟,与创意思考的理念与技法融会贯通,或许也能让读 者有再上层楼的新体悟。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
ISBN: 9789620734236
定价: $ 72 (港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