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第三隻眼看中醫存亡

2012年《一讀就懂的18堂中醫入門課》一書在大陸出版,其中的後記,撰寫了李大夫對中醫發展的看法,如果你關心中醫界的現狀,這篇文章能夠能給你一個全面的概述。

 

一讀就懂的18堂中醫入門課

《一讀就懂的18堂中醫入門課》——後記

第三隻眼看中醫

 

兩年前在香港出版了一本書,名字叫做《中醫不切西瓜》,很高興今天這本書(較香港版擴充和修訂不少)能與內地讀者見面,當我再次閱讀書稿時,提醒我中醫如此迷人的原因——中醫和中國文化緊密的融合,中醫的理論又是那麼的「早熟」而完美,一直守護著中華兒女的健康;竟然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已經屹立在世界的文明之林,正當各種古代文明早已煙消雲散,唯獨中醫和中國文化能夠延綿不斷至今。

我生於香港,在一個中西文化混雜的背景下學習中醫,從本來對中醫充滿懷疑,後來卻變成了尋根之旅,徹底成了中國文化的忠實「粉絲」,對中國人的身份日益認同。但也因為這港人的身份,對於內地的中醫發展狀況,總是有一種既內且外、若遠若近的感覺─要學好中醫必須要回到內地去,又抱著一種「局外人」的角度冷眼旁觀。

不知道會否「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到了本書的最後,想分享一些我對中醫現狀與展望的看法,看看這第三隻眼的角度,能否給您帶來一點啟發?

 

「會挑西瓜」的人怎麼了?

自新中國成立以後,中醫藥一直受到重視,甚至在90年代初時已將「中西醫並重」列入國家衛生工作的方針之一,受到政府和民眾的日益喜愛。那麼,夾在其間的「中醫人」怎麼了?不妨看看一些宏觀的統計資料:

先說西醫的人數。根據註冊執業醫師數位,1952年的西醫人數為5.2萬;1963年14.3萬;1978年35.9萬;1985年60.2萬;1990年105.8萬;2000年119.5萬。西醫的人數,在近六十年來一直以倍數遞增,愈發壯大。

中醫又如何了?據了解,在1911年清末民初的時候,當時中醫大約有80萬左右,到了1949年新中國時,中醫約剩下約50萬(正式註冊的約有27萬),到了從2002年到2008年,註冊執業中醫人數一直保持在23-25萬人水準而略有升跌。從總體趨勢來看,中醫團隊日益萎縮,與西醫正好成對比,此消彼長。

再看2010年的最新統計,全國一共有241.3萬執業醫師(包括中西醫、以及助理醫師),其中中醫占15.4%即37.2萬,其餘西醫一共有204.2萬,中西醫的比例約為1:5.5。雖然中醫人數看似比過去有所回升,但由於這一資料與前述資料統計方式或有不同,未必能夠直接進行比較。(顯然中醫人數不太可能從08年25萬,兩年之後突然增加到37萬吧?)不管怎樣吧,假如這一個資料已經反映了「中西醫並重「,那麼中國的中醫夠厲害了,1個中醫「抵得上」5.5個西醫!難怪中醫可以愈來愈少了……

別以為全中國還有二、三十萬中醫,那樣還挺多的吧?不妨再聽聽一個殘酷的事實,由於「中醫師」可以允許開西藥用西醫治病,在2011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縣級基層中醫院之中,仍然會開湯藥治病的中醫大夫只占30%,說明大部分中醫已經不開湯藥。其實這個數字已經比較寬鬆了,過去更有調查顯示,現在真正懂得運用中醫理論來看病的中醫,大概只有10%,換句話說,聲稱自己是中醫、可是頭腦卻想著西醫的占90%,全國十三億人口裡面,真中醫大約只有兩、三萬人。

中醫就好像國寶大熊貓一樣,數量甚少、瀕臨絕種,需要花很大力氣去保護,不然以後要見到大熊貓的話,都只能在動物園裡,難以在野外自然生存了。甚至有名老中醫說過:「全國現在有熊貓300餘隻,而拿得出手的名老中醫比熊貓還少。」就是說這兩、三萬的真中醫裡面,要談上「高水準」的,不夠幾百個。

究竟中醫出現了什麼問題?以上資料有點死板,不妨再聽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實故事:

我有一位中醫博士朋友,人品很好,聰明勤快,在學期間一直都是名列前茅,讀碩士的時候也因為成績優秀而提前攻博。他在博士畢業之前,人人都以為他前途無限,他卻籌算著如何「改行」,不想當中醫。問他為何不想幹呢?這樣不是很浪費了嗎?他說:對自己的中醫水準沒有信心。雖然讀了這麼多年中醫,但是一直以來都是學西醫的多,假如說要獨立用中醫看病,我沒信心;再者從工作環境來說,畢業後假如要在大醫院行醫,在病房必須主要用西醫看病,實際上用不了多少中醫,與自己本身學中醫的意願有所違背;假如到小診所工作,那麼我花這麼多年讀博士來幹什麼?想來想去,不如早點換別的工作更好了。

這一個例子,是大部分學中醫者的心聲,只不過很多人沒這勇氣毅然改行而已。試想想,假如連中醫博士也不想當中醫的話,本科畢業的也必然有同樣問題。這也是中醫人數日益下降的原因,中醫界「乏人乏術」,老中醫大聲呼喊要挽救中醫,並非是杞人憂天,而是關乎中華文明未來的重要問題,中醫的文明延續了兩千多年之後,難道就斷送在這一輩人的手裡?

當政府與人民都大力支持中醫的時候,為何中醫人卻不願意當中醫?欲了解這吊詭的現象,先從「中西醫結合」說起。

 

「切開西瓜」與「不切西瓜」能夠結合嗎?

「中西醫結合」這一句話,在老百姓心目中已經耳熟能詳,一般人可能以為,經過幾十年了,現在的中醫發展該很成熟了吧,兩種醫學已經互相融合了,亦即所謂「中西合璧」。可是,老百姓可能從未想過,原來中醫與西醫其實沒有融合,「結合」只是「一起」的意思,就是兩種療法「一起上吧」!

這也是中文裡面「一詞多義」的問題,「結合」一詞可以指融為一體、合一永不分離;又可一指結伴同遊、兩者相依相隨。即是有「是一」還「是二」的兩種情況:這就好像精子與卵子結合成了胚胎,再無精卵之分,只有「一」了;一男一女結婚了,兩個人「結合」在一起組織家庭,但其實二人沒有融為一體,還是「二」。中醫與西醫,現在是「一」還是「二」呢?大家不妨想想看。

究竟中醫和西醫,可否融化為一體?讀者在看了本書以後,應該有一些想法了。道理很簡單吧,例如挑西瓜有兩大類方法,一類是「切開西瓜」的,一類是「不切西瓜」的,若問「兩大類方法可否融合為一種方法?」如果是「先拍西瓜」、「後切西瓜」,分開先後次序當然可以;但是從方法上看,切開與不切開,本身就是相對的,怎樣同時切開又不切開?從方法上看,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對立的方法;兩種方法各有好處、亦無必要合二為一。同樣地,「打開人體」與「不打開人體」的兩大類醫學方法,永遠也是無法融合的,最多只能夠分開先後應用。

現在所說的「中西醫結合」,實質內涵是「中西醫配合」,兩者從理論上從未融合過,而是在臨床技術與經驗上互相補充,以達致更好的療效。

互相配合的觀念十分有價值!大家不用替兩者「無法融合」而感到可惜,每一種醫學也有它的局限性,大家一起來互相幫助,體現了醫學界的和諧共融。外國很少提倡中西醫結合,而中國則十分推崇,這亦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中庸思想。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中西醫互相配合,目的是希望在「一個患者身上」結合治療,以達致最佳療效,不過到了後來,中西醫結合卻引申了另一種概念─中西醫學兩者在「一個醫生身上」結合。這種想法有甚麼問題呢?這是一個關鍵點,是中醫人數不斷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切開西瓜」與「不切西瓜」一起練習行不行?

如果中醫很容易學的話,肯定很多人願意投身其中吧!可是大家都知道,學中醫要背的東西很多、學習時間長、要懂得深奧的古文、還要有悟性、融會貫通,真是少點毅力也不行。

不過,學醫的難度自古皆有,難道現代人比古代人要笨嗎?不是。現代學中醫的環境,產生了巨大的變化,自民國至今,學中醫的已經不可以單純學中醫了,必須要同時學西醫。對此到現在,大家都習以為常,認為這是合理的事,卻有多少人反思過,為何在中醫必須要學習西醫的同時,可是西醫沒有要求學習中醫?

同時左手用毛筆寫字,右手用鋼筆寫字,恐怕大部分人做不到;如果老師要求你從整體的去觀察一幅圖畫,同時又叫你用放大鏡看某一部分,你肯定會說「怎麼可能」?當一個中醫學生,要同時學習中醫和西醫,腦袋常常會打架。

這裡不是排除一個人同時掌握兩套醫學知識的可能,但這往往只出現在絕少數的精英身上,而且這一類醫師,都是先學會某一套醫學之後,再學另一套醫學,過去一些高水準的老中醫,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再者,就算是能夠把握兩套醫學的高明大夫,在診治疾病的時候,也必然是分開先後的,兩種醫學理論分開思考,而不可能同時進行。

應用與學習是兩件差別很大的事情,現在的中醫學生,由於中西醫一起學習,混淆迷惑占了大部分學習時間,頭腦沒怎麼清醒過,導致學習停滯不前。舉例說,中醫「心肝脾肺腎」的概念與西醫的臟器完全不同,由於西醫形下的概念比較容易理解,而中醫的形上概念較難把握,到最後,總是西醫「學」進去了、中醫「啃」進去了,老師美其言說「先背誦、後理解」,縱使到畢業了,大部分中醫學生也是迷迷糊糊。由於中醫學生未必能夠清楚理解中醫與西醫的思維差異,傾向用西醫的角度理解中醫,或用中醫角度評價西醫,整個學習過程充滿懷疑;反觀西醫學生,則甚少有人懷疑自己的醫學理論,專心一致求學。在這樣的環境下,現在學習中醫,可謂難上加難。

這裡也不是反對人應該有「懷疑精神」,科學的態度應該是實事求是,對事物保持懷疑的態度加以研究,是值得推崇的。可是這裡有一個「研究」與「學習」的區別問題,研究強調懷疑是對的,但是學習則需要先相信,不相信一種知識,就算能記住也不想應用。

中西醫一起學習的問題,我深有體會。在港澳台、以及全世界大部分有中醫的國家,其實都是不允許中醫開西藥、不允許中醫使用任何西醫的治療方法,換句話說,中醫就是要乖乖的只用你的中醫,西醫也只可以用西醫,河水不犯井水。

香港這種做法,得到了本地中醫的認同,大家覺得這樣很合理,中醫也不希望西醫「踩過界」來開中藥吧。身為中醫,本應該只做好自己的分內事。就好像做建築師的,哪會要求做測量師的工作?就算是西醫,精神病科的就不會爭取同時幹婦科。

可是,當我跟內地的中醫學生分享這種情況,得到了兩種極端反應:一,這真好啊!中醫本身就應該這樣吧,那樣才能夠學好中醫!二,這不就局限了療效嘛?既然西醫有效,不給中醫用西醫方法,這是對中醫的不公平啊!不管是哪一種反應,實際上大部分內地的中醫學生,在臨床看病時候,無法不採取西醫的角度思考,亦即無法單純用中醫解決問題、診斷疾病,腦袋裡籠罩著西醫的陰影卻不自知。

進一步說,其實問題也不是來自學習西醫的知識。我們在香港學中醫時,課程跟內地的相約,也是中西醫兩者一起學,可是我們跟內地學生有一個很重要的差異─學習態度。我們知道,學習西醫的知識,是為了方便與西醫溝通,了解患者病情,由於我們日後卻無法運用西醫看病,因此對待西醫知識的態度,「了解」就可以,迫使自己必須學會單純用中醫看病;可是內地的中醫學生,無法像我們那樣輕鬆了,由於他們畢業以後,無論在哪一個醫療單位工作,西醫都是必須掌握的知識,就算中醫學不好也不要緊,假如學好了西醫,起碼可以生存,避免醫療糾紛,即使「治不好也治不死」。這就決定了普遍內地中醫學生的學習態度,必須先「掌握」西醫,先西後中。

這就歸咎到根本處了!為何現在中醫人數愈來愈少?為何學中醫的人之中,沒多少人學好中醫?這雖然與很多方面都有關係:法規、制度、教育、臨床、科研……而這些因素最後共同加力在一個作用點上,形成了如斯的學習的態度。

 

如何練好「不切西瓜」的方法?

這不能怪罪中醫學生,「天下無不是的孩子,而只有不是的父母」,有這種態度,不是他們所想,也是為世所迫。年輕人本來高高興興報讀中醫院校,希望學好中醫,到頭來卻發現並非這麼簡單,在學好中醫之前必須滿足許多先決條件,既然沒有另一條路,就只能順應了。這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點吧,順勢而行,不喜歡搞對抗。

不妨問一個問題:為何中醫必須要學習西醫?難道中醫本身無法成為獨立的醫學?沒有西醫的幫助中醫無法看病?難道西醫比中醫要高明得多?統統都不是。這有一個歷史背景,在清末民初之時,列強入侵中國,中國人的自信都被西方的船堅炮利所攻破了,人人都感染了「文化自卑症」,當時更加提出了廢止中醫的議案,雖被中醫界強烈的反對,可是中醫要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必須要妥協,後來就開始了所有中醫必須學習西醫的要求,目的是要「改造中醫」,讓中醫變得「現代」一點,這種思想一直延續至今。

現在不少中醫強調臨床可以運用西醫,原因是可以補充中醫的不足。這種想法就好像一個說中文的人,口中混雜幾句英語,感覺很時尚,但卻遭人批評這是中文水準的退步,其實兩種語言也沒學好。難道單純用中文不足以表達自己?其實,強調中醫應該要用西醫的人,往往是自我安慰,在這種環境下,假如還堅持純用中醫,反而成為異類了。

中醫被矮化,原因是文化自卑、自信不足,西醫剛傳入中國之時,中醫還未認識清楚西醫為何物,無法講清楚中西醫之間的差別、中醫自身的特點,無力抵抗外來文化的強勢入侵。可是時至今天,隨著中國的地位在國際上日益提提升,中醫也逐漸地抬起頭來,愈來愈多外國人相信中醫、學習中醫,中醫也清楚了自身的優勢,既然如此,中醫是否依然必須學習西醫?必須同時應用兩套醫學?

現今社會講求「分工」,每一種職業愈是仔細則愈是專業,為何唯獨到了醫學就出現例外?其實,「中西醫結合」(配合)最佳的方法,就是一個專業的西醫與一個專業的中醫,兩個人誠懇地互相合作,為患者制定最佳的醫療方案。一個人同時扮演兩個角色,顯然就不夠專業了。尤其在現代的中國,缺乏的不是西醫(西醫已經有兩百萬大軍了),而是嚴重缺乏純正的中醫大夫,在中醫瀕臨消亡之時,還要求中醫要懂得西醫,而不是反過來要求西醫懂得中醫,這樣當中醫怎教人不累?

當代中國人的「文化自卑症」,其實已經治癒得七七八八了,對自己文化的信心漸增,是時候冷靜下來重新考慮,給中醫從當初的改造束縛中解放開來,讓中醫可以好好的展現真我、活得自在。

無論學習任何東西,怎樣能夠學習得好?最重要的是貴乎「專」。假如一個人能夠專心一致的去學習一件新的事物,無論它有多大難度,都必然能夠學好。

學習中醫也是一樣呢,有一句話說:「環境改變不了,就改變自己心態吧!」,也像是中醫對疾病發生的看法:「內外因之中以內因為主導」,中醫學生只要「頓悟」明白這一狀況,擺正自己的心態「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一心直搗黃龍,成功指日可待!

 

不切開就能夠挑好西瓜,為何還要將它切開來?

除了讓中醫自身發揮的角度考慮,讓中醫能夠獨立走自己的路、分清中西醫學,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節省醫療資源。

在全世界人口爆棚、人類資源缺乏的今天,大部分人依然生活在貧窮下,在缺醫少藥的環境生存,珍惜醫療資源、減輕政府的醫療開支,是當今的重要議題。世界上很多人連單純接觸西醫或中醫都不足夠了,現在談中西醫要互相配合,其實是城市人、富有人的一種奢侈。

這裡並並非說不允許醫學進步,而是不要忘記醫學的根本目的─「治病救人」。能治好病、提高臨床療效,解決民間疾苦,這就是醫學的最終目的。面對全世界這麼多貧苦大眾,只有富有者得到更多的服務、需要最好的醫術,這就不太公平了。醫療與健康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擁有的基本權利,醫學的真正進步,也應該是用最簡便的方法,給人們解決問題,使人人得到保障。這也是科學的理想,科學並非以複雜為佳,而是以「簡單為美」,愈是精煉而簡明的理論愈有價值。

順帶一說中醫的「科研」問題。由於國家非常支持中醫的發展,近年投入了億萬元的科研經費,但若真幫助中醫發展了,為何現代會用中醫看病的人數還是那麼少?這反映了科研成果與臨床脫節,科研只為了科研的發展。其實,大部分的科學研究,都是運用了西醫的角度來研究中醫,目的在於說明「中醫的科學性」,通俗點講就是證明」黃大媽是姓黃的;西醫的研究,從來沒有用來證明「我是科學的」,都是幫助自己不斷向前。

由於中西兩種醫學理論的不同,中醫是在兩千多年前已經成熟的理論,而西醫則是近兩百年的產物,現在的問題可說是:西醫處於年輕時期,還未理解中醫學這老人家在想甚麼,所以抱有非常好奇的心態希望認識中醫。假若西醫希望研究中醫,這本來是好事情,只不過現在中醫這老人家,聽到年輕人說了現代的科技多麼的新潮,老人對自己一直抱持的智慧失去信心了,也希望找年輕人來幫助自己變得年輕一點。

再從「創新」的角度看,現今社會鼓勵創新,那麼醫學上要創新的目的是什麼?提高臨床療效。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透過不斷努力的去繼承古人的醫學理論,研究清楚過去的醫家是怎麼看病,從而提高現在的臨床療效,那完全是「創新」吧!就好像我們用中醫方法,能治癒西醫治不好的病、比西醫更有療效、治療費用更廉宜,這都是創新。從這個角度看,中醫要創新不是向外尋找,而是更要向內挖掘,全面發揮自身優勢,是當今中醫的機遇與挑戰。

話說回來,這一個挑戰,嚴謹的說,一個中醫師在臨床處方的態度,應該是「能用兩味藥治好病則不用三味」。這句話還可以不斷的延伸,例如「兩根針能治好病則不用三根」、「兩劑藥能治好病則不用三劑」、「5g中藥能治好病則不用10g」……這除了是要求看病的準確性外,更多的是醫療資源的考慮,要求中醫自身節省資源。

在中西醫之間,「假如能單純用中醫治好病,則不需要用西醫」,此即所謂 「能中不西」、「先中後西」,再不行才「中西結合」。這「三步曲」在很早以前已經提出來了,可是現在中醫界似乎忘記了前面兩部,一下子就跳到第三步去,或者更遠的跳到第四步「先西後中」、更甚是第五步「能西不中」,這四、五步本應該是西醫說的,可是到了今天,只會開西藥而甚少開中藥的「中醫」,或者已經成為中醫的主流了。

怎樣能夠全面提高中醫水準呢?方法很簡單,不妨參考港澳台的中醫模式吧!就是專心在「能中不西」,不考慮第二、三步的選擇。我們在香港學習中醫,正是迫使自己,必須要單純使用中醫解決問題。這就好像在古時的中醫無法透過解剖形下的角度認識人體,繼而走上形上醫學的路一樣,由於這種環境因素,使香港的中醫必須要掌握好中醫,不可以依賴西醫的幫助,不斷提高自身水準。

內地的中醫學子們,雖然在法制上可以允許你們運用西醫,但若想提高自己的中醫水準,不妨給自己定立更高難度的目標吧!學習上可以允許自己學習西醫,但是看病時,要求自己單純運用中醫看好病,堅持能中不西,非必要時不退守「第二步」。有這學習態度,「大熊貓」的數量自然節節上升了。

 

如何將「不切西瓜」的方法推廣出去?

很多人也關心一個問題,如何將中醫「國際化」?如何讓更多外國人接受中醫?其實,中國的中醫已經不夠了,自身基礎不夠穩健,還要想著向外跑,這就只能夠出現兩種不良結果:一是,如果標明「中國製造」的東西品質不好,讓外國人感覺中國「出口」的中醫水準不高,西方更不相信中醫;二是,最高品質的東西,都被外國人買掉了,中國就留不住最好的中醫了,咱們的病誰來看?其實,這些已經在發生了。

假如中國的中醫,已經解決了前述一大堆問題了,是時候可以邁出一步,將中醫走向國際的話,我想說一個獨特的觀點,或許不是一下子可以消化,覺得不夠現實,不妨請您放開自己的內心,嘗試體會我這親身的感受,這更是我對中醫的夢想─我相信中醫的未來在「農村」。

為何這麼說?首先,在城市裡面,中醫是不太受歡迎的。城市人的特點,在於物質生活,由於人們生活富裕了,對生活各樣事情也有要求,無論起居飲食都有講究,對於健康更莫過如此。人民富裕後更加追求健康,希望花錢買長壽,結果買的是保健品、補益品,在這個層面上,已經不再是傳統治病養生的中醫了。城市人對於醫療服務,就好像購買商品一樣,認為花錢就可以買回健康,假若醫生無法給您治好病,就認為你是騙他,故此在城市裡面,醫患關係十分緊張,經常有醫療糾紛打官司,醫生每天提心吊膽地救死扶傷。可是,中醫跟西醫很不一樣,中醫的看病全在腦子裡面發生,不像西醫那樣有一些外在的資料,那麼中醫在城市裡面看病就更容易吃虧了,很容易受到病人質疑,不相信中醫。

在農村就不一樣了!我曾經多次到菲律賓一個農村去做中醫的義診服務,讓我深有體會。在農村,儘管人們不認識你中醫是誰,但是由於當地醫療資源不足,就連西醫也不足夠了,還如何談選擇?這不像城市那樣,這個醫生不行,明天就換另一個。在農村裡,醫患關係十分簡樸,縱使未必有法律來管制你,當然你看好了病,病人非常感激,以後健康性命全交到你手上,成為你長期的朋友。

還有一點更重要的,農村裡缺少醫藥,即使嚴重的病證,也可以給醫生看到,可是在城市裡,各種急危重病,中醫都基本無法插手,中醫被逼成為「慢郎中」。農村裡完全發揮到中醫「簡、便、效、廉」的四大優勢,中醫的療效更為凸顯。

城市人對於中醫的想法,每每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西醫看不好了,就看看中醫吧!對中醫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多抱怨中醫煎藥不方便、扎針很痛、喝藥很苦、不明中醫口中所云……可是農村看病,得到了醫生的基本尊嚴,患者的信賴與感謝,這與我們在城市的感覺形成強烈對比,是儘管賺取多少金錢也無法獲得的滿足感!這,才是吸引中醫人堅持成為中醫的根本動力。

由於我們運用中醫給患者解決了大量問題,當地人民十分感激中醫,非常歡迎中醫的到來,完全配合中醫的各種治療。這也是為何我們這麼多年輕中醫,願意參與海外的義診服務,有人不明白我們為何這麼艱苦的跑到老遠去看病?其實,不單是患者得益,我們身為中醫的,才是最大的受惠者。

中醫的發源地,本身就是來自農村。在艱苦的環境之中,強迫著用最簡單的方法來治病。最開始,《黃帝內經》的時期,主要用針刺的方法治病,後來也逐漸使用各種草藥,這些都是簡單廉宜的方法。自古以來中醫都是生存在民間,當中醫走進去「城市」了,在古代最極端的例子就是去皇宮當太醫、御醫吧!對於醫生來說,當御醫地位雖高,卻不是一件享受的事,給皇上治病諸多制肘,為了避免人頭落地,御醫往往不敢用藥,導致用藥平和,治病效果緩慢,這也是為何古代眾多大醫家都不喜歡做御醫的原因,寧願在民間作一個普通的「赤腳醫」。那麼,當中醫走到現代去、走到城市去,實際上人人都成為了御醫了!城市裡中醫被綁手綁腳,無法自由的發揮自己。要讓中醫發揮真正優勢,必須讓中醫回到「原生態」的環境,「農村」自然是中醫的家鄉了。

當今全世界醫療資源缺乏的時候,中醫的「簡便效廉」正是解決問題的最佳答案!西方人日益重視中醫,是因為他們明白到西醫的局限性;西方在呼喚中醫,正是希望原汁原味的中醫學,能夠幫助他們解決他們解決不了的問題。用一種不太完全的比喻:西醫是有錢人的醫學,中醫是貧窮人的醫學。不是嗎?西醫是講求科技的,費用昂貴、形象新潮;中醫講求文化,廉宜,形象傳統。不是中醫無法給有錢人看病,而是說中醫更適合解決貧窮問題。

世界上八成的人還是生活在貧困當中、農村之中。既然如此,真正的國際化,必須要將中醫帶到最多人生活的地方去,讓中醫做最有意義的事。我深信,中醫藥學,能為這個世界作出更多貢獻,中醫與中國文化正是解決世界問題的妙方!

就像當初西醫學透過傳教士傳入中國,為貧苦百姓服務,同時帶進了整個西方文化;正直中國在世界上崛起之際,如何將中華文化傳播開去?把中醫之術帶給世界上有需要的人,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心以德服人,將是展現中華文明的重要一途。讓中醫回到自己的家鄉去,是當代中醫的真正復興,是發展中醫的最佳途徑,也是中醫走向國際的最終歸宿!

最高層次的醫生,就是未病而治的聖人、無為而治的太上統治者、隱世的僕人領袖。絕頂優秀的中醫,哪裡可找到他們?在鄉郊深山的杏林吧。

 

 

作者

壬辰年春分於北京

 

2013-01-06 16.15.58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和尚管牧師

【李宇銘博士撰文】

有一個地方,佛教是主流的宗教。有一個年輕人叫小明,他是基督徒,中學畢業後毅然報讀神學院,希望將來當一個牧師。當他第一天進入神學院,越覺奇怪,竟然神學院的裝修像一家寺院?開學後,他驚訝的發現,原來有一半的神學課程需要讀佛學!他本來想一心一意讀神學的,心想「難道要讀佛學才能當牧師嗎?」他曾經向校方申請免修佛學的學科,可是他們解釋:「現在的主流宗教是佛教,你不懂佛教的語言,則基督教也難以傳播阿!」因為其他老師同學也認同這觀點,後來他也逐漸接受了。

 

2444665771_dbf5de32ec_z

圖:Flickr

 

唸了兩年神學後,當他對神學有初步的認識,就感覺跟之前所想像的不一樣。他發覺,雖然不少老師的外表是牧師,可是內裏講的都是佛教的語言,在神學的課內混雜了許多佛教的思想。開始時他不察覺這現象,只是到了高年級的時候,有一個老牧師,他能夠講出正統的神學思想,因此才讓他頓時醒覺。可是小明在初窺了神學的真貌後,卻又感覺迷失了方向,他感嘆的問說:「究竟過去所學的,有多少是受了佛教的影響?」

幸好受了這老牧師的教導,不少同學開始醒覺過來,知道該怎麼學習神學才對。同學們想組織推動神學發展的行動,可是發現難處太多了!外在環境都是以佛教為主流,就連所有教堂的背後原來都是由和尚管轄的,政府裏頭大部分人都只相信佛學,學院裏大部分老師都是用佛學的角度去研究神學……這些都只是外在因素,還有更麻煩的,其是就連神學生之間,對於神學的發展方向也有各有己見,各執一詞,有的認為要先成立真正的教堂,有的認為自己建立小教會則可;有的認為要從政策上改變現狀,有的認為要從學術上解決問題,可是就連對神學的學術觀點,也有很多不同流派……

小明他明白到,現在面對這樣的困境,要改變談何容易呢?首要的工作,應該是先團結人群。他嘗試找了不少人幫忙,可是又讓他發現,在外工作的牧師,許多在神學院學習的時候,已經受了佛學的影響而被同化,有些人卻因為在神學院沒有學到正統的神學,你要他講真正神學的東西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堅持推動正統的神學,那些人就不能生存下去!所以牧師反倒成為推動神學發展的主要障礙。

小明終於知道,不可以靠這些既得利益者的幫助,要改變現狀,還是要……

(這幾年前寫了一篇小品,學中醫者自然心領神會。注意,本文與宗教無關,是一則比喻。)

原文寫於2011年4月14日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豆腐寒涼嗎?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有些人認為豆腐寒涼,不宜多吃,甚至說各種大豆製品例如豆漿、豆腐花、腐皮等都是寒涼,究竟是否如此?又聽過一種說法,認為豆腐寒涼,因此在吃火鍋打邊爐的時候,加一些豆腐作為湯底,好讓火鍋的「熱氣」得以緩和,這是否正確?這裡面混雜了多種問題,以下逐一釐清。

 

1425523_3aebd5518d615a0e1234c8e2c1f7ea48

 

首先需要指出,豆類並非寒涼食物。豆腐的主要成分是黃豆,傳統對黃豆的性味認識,大都認為黃豆是甘平或甘溫,黃豆本身並不寒涼,因此各種豆類製品也是寒涼的說法,這並不正確。

那麼為甚麼說豆腐寒涼?因為傳統製作豆腐、豆花的時候,一般用上石膏作為「凝固劑」,而石膏在中藥學上屬於清熱藥,因此就認為豆腐寒涼了。

這種說法雖然合理,的確石膏是寒涼的,但不要忘記,中藥上的寒熱有程度之分。在《神農本草經》上記載石膏的氣味是「辛微寒」,它雖然屬於寒涼藥,但寒涼比較輕而稱為「微寒」,故此現在一般臨床醫師使用石膏也經常大劑量使用,一般處方劑量大約30-60g。可是,在一碗200g的豆花之中,只有不到0.3g的石膏!一磚豆腐也沒有幾克。

 

豆類容易過補

 

因此,豆腐之中石膏的寒性相當輕,幾乎起不到清熱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李時珍《本草綱目》的黃大豆條上記載:「大豆有黑、青、黃、白、斑數色,惟黑者入藥,而黃、白豆炒食作腐……不可不知別其性味也……甘,溫,無毒。生溫,炒熟微毒。多食,壅氣生痰動嗽,令人身重,發面黃瘡疥。」

一般大豆的特性總體屬於「甘平」,而黃豆之性屬於「甘溫」,豆腐的主要成分是黃豆,加上少量石膏,也不會影響其總體之溫性,頂多只是制衡減輕了部分溫性,使豆腐變得平和一點。從這個角度來看,豆腐顯然不是寒涼之物!

可是,為甚麼有一些人吃多了豆腐、豆製品,身體會覺得寒涼怕冷?這並非因為石膏的寒涼,而是由於黃豆本身的問題。就像李時珍提到的「多食」可以出現各種不適:有痰咳嗽、身體重,這些也很像是寒濕所導致的問題,實際上並非黃豆本身寒濕,而是豆類屬於補益之品,可以補脾胃,甚至補益五臟,但是如果補益太過,那就容易導致脾胃氣滯,壅塞不通,故此常說的「吃豆容易導致胃氣脹」,就是這個道理。

當一個人多吃豆類,吃滯了,人的氣血就不通暢,氣血運行周身不夠,那人就自然感到怕冷,容易受寒。因此,豆腐本身雖然並非寒涼食物,但豆類補益易滯的特性,尤其是吃了容易胃脹腹脹、虛不受補之人,就應該謹慎不宜多吃了!中醫講求過猶不及,並非一味補益就對身體好呢。

 

載於2016年11月4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逆境感恩:當大學不接納中醫

今天想說一件悲憤的事——我們爭取經年,希望中文大學承認傳統中醫研究,最終還是失敗了!

wKhTg1UtDIYEAAAAAAAAAAAAAAA321

這事情要從2015年初開始說起。中大中醫學院在剛搬遷到新大樓的時候,沈祖堯校長來主禮新大樓開幕禮,當時我們教學部主任姜元安教授,特別跟校長提出一個請求:希望可以跟校長見面,表達我們中醫老師的晉升問題。校長當場答應了。

 

事緣不單是中大,香港以及大陸各個中醫院校也是一樣,要做中醫「教授」,就必須要做實驗、現代方式的研究,如果從事傳統理論研究的,就無法晉升的。我們過去許多重量級的老師也是一樣,就算怎樣知名,也只能做個講師或者是訪問學者。這種「和尚管牧師」的怪現象,中醫學院的不少教授,並不深究傳統理論,臨床醫術一般,甚至可以不懂中醫(的確,中醫學院許多老師,他們的研究生學位並非做中醫的研究)。

 

後來於2015年6月10日,我們中醫學院的一眾老師,跟校長和醫學院院長一起見面了。我們直接詢問了一個問題:「為甚麼大學不承認傳統中醫研究?為甚麼做理論研究不可以當教授?」

 

當時沈校長給我們很明確的回答:「沒有啊?!我們沒有不允許,為甚麼你們不來申請?」當時會面,校長和醫學院院長明確告訴我們,大學時允許百花齊放,如果你們的研究有自己的評核標準,能夠有行內承認,大學也當然是可以承認的。之後還鼓勵我們年輕中醫老師要爭取這事。

 

好了,我們終於見到了一線曙光!(可是仔細想想,為甚麼過去這麼多年,我們中醫學院都沒有去爭取?這原因太多,那就不詳談了)我們立即努力籌備這事,在學院內多番商量,制定招聘傳統中醫研究的助理教授條件;參考其他相關學系的情況;了解大學的遊戲規則,建立傳統中醫理論研究的評價方法;了解關於研究經費的問題等等。

 

籌備了大半年,之後還要經過學院內部的多個委員會,通過增聘以傳統中醫研究的2-3個助理教授職位;其後刊出了公開招聘廣告,通過了正式的面試,之後再在院內確定了最後三位人選(據悉我在當中的前列),然後遞交上醫學院開會通過。

 

怎料,幾天前收到消息,經過兩次醫學院院長們的會議,最後還是決定,不批准我們的申請。他們的理由還是「依舊」,認為這幾位申請者,沒有在外國SCI發表文章,也未有申請得到基金。

 

我們感到相當悲憤!這些理由,我們一早知道,當初校長和醫學院院長也知道這情況,如果這是「必須」的條件,為甚麼還鼓勵我們爭取?這不是「玩我們」嗎!

 

我們更悲憤的,是這事件再一次證明了,大學不歡迎傳統中醫。中醫的承傳出現嚴重的問題,當中醫老師不懂中醫,中醫不可以做中醫的研究,中醫學生從哪裡學到真中醫?我們的病人在哪裡能看到真中醫?

 


 

 

說起來,幾天前收到這消息的時候,我沒有很生氣,反過來是感覺「鬆一口氣」。

 

回想這麼多年,我們努力的去提升自己,去讀碩士博士,甚至前幾年還堅持去做完博士後研究,為的就是裝備好自己,爭取給大學承認我們傳統中醫的研究,用事實和才能證明我們的研究是怎樣。可是到此為止,大學明確的告知:「此路不通」,那也好吧,可以走別的路了,別再浪費青春了。

 

實際上我們所做傳統中醫理論研究,根本不需要大學、也不需要甚麼研究經費。自古中醫發展都不是在大學,而是醫師自己工餘時間進行,當中醫走進去大學之後,這麼幾十年來,也不見得有多少理論上的提升突破?

 

走進大學這個框框之中,限制自己,那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只是我們這一代人,有這個責任,希望盡力去爭取,將中醫帶進去主流。我們當初還有一個良好的願望,希望大學能夠明白中醫,是一個怎樣特殊的學科,可以讓中醫按自身規律的發展。可惜事與願違,大學最終還是未能明白中醫為何。

 

這也不要緊的,千萬不要氣餒!我們爭取過了,縱使失敗過,這表示我們盡力了,已經完成了我們的歷史責任!接下來的,就是要專心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塞翁失馬,逆境感恩,我還是十分感恩,大學不給我走這條路,讓我可以更無限制的,發揮自己的能力。以後的人生怎麼樣?這個世界有更大的舞台,等著我們去上演這齣好戲!共勉。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吃肉真的很補?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不少身體虛弱之人,以為補身體必須要吃肉,煲湯水總是要加幾兩瘦肉,究竟肉是否真的很補?從某個角度看,肉類可以有補益作用,但是它很容易帶來問題。

1401800_e2ef2645df3cd3be669f5520400026a7

 

《黃帝內經》說:「血食之君,身體柔脆,肌肉軟弱,血氣慓悍滑利」,我們經常覺得吃肉會讓我們有氣力、強壯,可是這裡卻說,飲食血肉之人,他的身體是柔軟脆弱,肌肉是軟弱的!為甚麼?這是由於吃肉會導致「血氣慓悍滑利」,說「血氣滑利」,好像很通暢是好事情?可是重點是「慓悍」,即是急速、強悍、勇猛,人身體的氣血應該緩和流通就可,如果太勇猛,那就對身體不好了。中醫認為「過猶不及」,過補對身體有負面影響。

由於動物是食物鏈上較高的層次,動物吃了植物,吸收了植物的各種營養,變成了自己身上的肉,你吃掉它的精華,看似是補的。可是這也有問題,是因為這養分太精煉了!例如買了一瓶濃縮橙汁來喝,你以為很補直接喝下而沒有稀釋,那肯定對身體不好!

在臨床上觀察,很多體虛之人吃肉都補不上,身體依然消瘦,虛不受補,正是因為肉是一種提煉過的養分,它不容易消化!消化就要先分解它,那其實直接吃植物的效率更好。

 

吃肉反能傷身

 

吃肉除了上述問題,它還給你額外不良的東西,稱之為「屍毒」。在《黃帝內經》中說:「血食之君,驕恣從欲輕人,而無能禁之,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經常飲食血肉之人,他的性格是驕傲、放縱、縱慾、輕視別人,不聽別人意見,無人能夠禁制他的想法和行為,禁止他則不高興,如果順應他的想法繼續吃肉,他的病情就繼續加重,這就是「無肉不歡」者的性格!為甚麼會這樣?

一般我們用「屍毒」作解釋。因為動物被屠宰死亡的時候,內心會劇烈的恐懼、驚慌、悲傷、憤怒……各種情緒激烈波動,會產生毒素,累積在身體內,如果你吃了,也會影響我們的身和心,繼而影響我們的性格和病情。實際上,除了屍毒之外,現代養殖動物的過程中,更會被注射激素、抗生素、疫苗,還有飼料中含有農藥、基因改造。吃肉或許能夠補身,但是過程中卻獲得了各種毒素,得不償失!實際上傳統中藥大部分補益藥也是植物藥,根本植物已能足夠補益。

bkn-20140908154848733-0908_00822_001_02p

(圖片來源:東網:百佳貴價排骨驚現綠色臭膿

 

透過吃肉補身的想法,主要不是來自醫學,而是帶有過去的陳舊思想。由於老一輩經歷過戰亂、饑荒、貧窮、災難的時代,他們當時資源匱乏,很少機會吃肉,於是便認為吃肉是可貴的、跟補益連接起來,更將沒肉食等於虛弱,這並非來自醫學思想。總言之,補身不一定要吃肉,吃肉也未必能補上。

 

載於2016年9月30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體寒不喝綠茶?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不少人懂得茶葉的寒熱屬性,知道綠茶性涼,認為體寒的人不能喝綠茶。這種想法,可以說對、又不對。

1375923_997158a63cd235e42fe0a70555456026_620

一般人喝茶,通常分紅茶、綠茶兩大類,分別作為寒熱的代表,紅茶偏溫、綠茶偏涼。從這個角度看,身體偏寒之人,不適宜喝綠茶,宜喝紅茶。

可是從中醫角度看,絕對「寒底」、「熱底」的人佔少數,一個人的體質和病情,往往是寒熱並見、寒熱錯雜,可以是身體內某些地方寒、另一些地方熱,例如有人怕冷又怕熱,又或者飲食溫熱和寒涼的食物也覺不適,那就很可能是寒熱並見了。這類人其實佔大多數。

如果遇到這樣寒熱並見的情況,應該喝哪種茶好呢?從正面來看,兩種茶都可能可以喝,畢竟都能夠解決其中一方問題,但是從反面看,因為它也可能加重另一方面的問題,故此能否如此喝,那就要看喝下去之後的感覺了。

 

 

綠茶能清虛熱

 

尤其是身體寒涼之人,很多時也可伴隨有虛火出現,例如「上熱下寒」的情況,頭面覺煩熱但手腳卻冰冷,是常見的身體狀況。這種虛熱怎麼來的?當一個人氣血虛弱了,人體內的陽熱之氣不能潛藏,那就會往上行,最高可以走到頭面上去。尤其是一個人心煩、勞累之時,就很容易上火。

這時候,喝綠茶也就能夠幫助解決問題!但或許我們會問,如果我們本身體寒的話,也能喝綠茶嗎?可以,但必須注意泡茶時間長短!綠茶性涼味苦,如果我們只是浸泡很短時間,就將茶水倒出來跟茶葉分開,這時候我們只是提取了茶葉的寒涼之氣,而沒有取它的苦味,再加上茶葉屬於植物的上部,質地輕清,其氣能上行,故此其寒涼之氣能清利頭目,而不傷人體的正氣,讓人感覺清爽。

這就是為甚麼綠茶能夠讓人感覺「提神」,這是由於頭面部的虛熱清除了,頭目就沒那麼煩熱乾燥不適,氣血恢復流暢,自然精神爽利了。每當煩勞之時,喝一杯綠茶,可以令人心曠神怡。

相反如果泡綠茶時間久了,苦味一起釋出,苦寒兩者相兼,中藥理論認為苦味能往下通行,導致寒涼之氣伴隨進入人體臟腑,那就是寒氣入內了!

這就是說,並非體寒的人就不可喝綠茶!只要泡茶方法正確,也可以對身體有幫助。就好像怕冷之人,有時候也會喜歡清涼的環境一樣,其實只要符合節度,不要太過,也可以對身體有益的。

你可能會問,怎樣泡茶才算過長時間?由於各種茶葉的特性不同、用量多少又有影響,難以告訴你一個標準時間。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你的舌頭去判斷吧!如果覺得有苦味,那就是太久了。

 

 載於2016年8月26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李大夫曾接受無線電視翡翠台TVB《歎得好健康》節目訪問,簡述本文提到的綠茶能清虛火觀點,歡迎收看:【MyTV】(2017年3月29日,第3集14:18開始)

搜狗截图201703300923402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晚上不可吃薑?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常有人說:「早上三片薑,勝過人參湯;晚上吃生薑,猶如吃砒霜」,當中提到生薑的好處更勝人參,可是提到晚上吃薑有害處,於是有不少人問醫師:我的藥方裡面有生薑,是否不可以晚上吃?是否晚餐不可吃生薑?

 

1353965_369ce40ec749d86c85d166fe1c9b282c_620

 

須知道這是一種「比喻」,比喻往往有一定的指涉範圍,比如有人形容一位女士貌似花嬌,就像玫瑰般美艷,她卻誤會說:「我怎麼會是植物啊!你想要栽種我嗎?」那就超出了比喻的本意,過度解釋了。

總體來說,這諺語是提醒吃薑的最佳時間,也是提醒補身不一定要吃人參。這類諺語還有不少,例如「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一年之內,秋不吃薑;一日之內,夜不吃薑」,皆是強調吃薑的最佳時間,一年之中的春夏之時,或者一天之中的上午到中午,均是自然界之氣最旺盛、升散向外之時,而生薑性辛味微溫,有助人體順應自然之氣,故此這時吃生薑最為適合;相反在秋冬,或下午到晚上,則是人體正氣潛藏向下之時,此時吃薑則有所違逆,故為不宜。

 

治病跟養生不同

 

你可能會問:晚上吃薑真會中毒嗎?「晚上吃薑猶砒霜」只是民間諺語,它不是醫學理論,本身不用太過深究、將之複雜化。說起來也有趣,「砒霜」在傳統中醫上是一種藥,能夠治病!如果這樣理解,似乎晚上吃生薑也不一定有問題?當然這樣理解就有點鑽牛角尖了!畢竟民間只認為砒霜有毒,而不知道它的藥用價值。這也側面反映這句話,不盡符醫理。

實際上,中醫處方之中經常用到生薑,是不會管它吃的時間。其實除了生薑之外,也有不少食物是辛溫的,尤其是辣椒、薑黃、桂皮等各種香料,顯然不少人每晚也在吃,不見得有問題。

「晚上吃薑猶砒霜」這句話,提醒我們甚麼?——治病跟養生是兩回事。如果你生病需要吃薑,不管甚麼時間都可以吃,應該爭取時間積極解決問題。這句話本身是用於養生上,如果是針對病輕之人、甚至是無病健康之人,為了健康長壽目的,這句話提醒我們吃薑比人參更好,畢竟人參是藥物,沒病不宜用藥補身,而且養生特別需要注意順應自然,尤其如果你體內沒有寒氣,還是要把生薑吃進去,這會對你身體有甚麼影響?重點是「過猶不及」,如果吃薑太過,身體過熱過散,氣不能收藏,反倒有害。

薑有不少好處,但是吃太過也會有害。就好像喝茶喝酒都有不少好處,但如果天天喝,到了一個程度,如果你不喝它就不夠精神、不能入睡,那就是一種依賴了!依賴就像「中毒」一樣,「戒毒」並不容易,這也可算是「吃薑如砒霜」另一層意義。

 

載於2016年7月29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李大夫的中醫願景——畢業十年小感

新學年又快開始了,經歷了這麼多年讀書研究教學,最近越來越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想在這裡總結一二;又正值自己本科畢業十年(我於2006年本科畢業),就當做是一個階段的總結吧!

過去總覺得「發展事業」和「提升心靈」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會此消彼長,最近才猛然發覺,原來兩者是並行不悖的!

Jpeg

我的願景

  • 奮力復興中醫、身心靈合一醫學,帶來醫患的覺醒運動,圓融解救人生之苦。

 


 

願景進路

一、「復興中醫」

 

復興就是「恢復原來的興旺」,怎樣才叫復興?不是指數量上增加中醫、診所、醫院,如果這樣看的話,很可能現代的中醫師已經比古代要多了,根本不需要復興。復興就是指恢復古代的「醫道」、「醫術」、「醫德」,將其中最輝煌的成就,呈現在今天。

 

復興中醫,重點就是個人的提升。如果說要多少醫師懂得古代醫學,這根本無法說一個理想數字。我認為,只要有一個人,能夠在今天懂得傳統中醫真諦,那中醫就已經復興了!已經繼承延續了!所以復興中醫,首先要做的,是在自己的身上,能夠學好中醫、真懂中醫,能夠今天應用發揮出來。這個人,可以是你、我、他,但我們都無法推卸責任,首先必須是要自己去做。

 

 

 


 

二、「身心靈合一醫學」

 

中醫本身就是一個重視整體的醫學,天人相應的整體、身心合一的整體。而更重要的是,中醫是除了是人體形體的醫學之外,更是強調無形精氣神之醫學,心神在中醫學之中具有更高位置,這是諸多醫學之中無所比擬的,中醫學具有獨特地位。

因此,要復興中醫學,需要「全方位」的提升。在「神」和「氣」的層面來看,張仲景的《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已經能完滿地解釋人的生理病理,所以我的其中一個重要的進路,是要全面研究清楚仲景學術,理解他的醫學理論。

其次在心、靈(神)的層次來看,《黃帝內經》也就已經有大量論述了。心靈層面的事情,除了理論研究整理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生命之中去實踐體會,將此融合自己的生命,尤其是努力提升自己,達致「恬淡虛無」的境界,那是真懂中醫者的終極目標。

 

 


 

三、「醫患的覺醒運動」

 

所謂覺醒運動,就是醒悟、覺悟、自覺、明白到這重要性。醫生與患者,雙方都要明白。

先說患者,病人需要的療愈,並非只是吃藥針灸推拿按摩等手段,這能夠治療身體層面的病證,但是生活上、飲食上、情志上的成因,是要「不生病」、「全面健康」所必須重視的。患者要覺醒,為自己健康負責,正是中醫思想所提倡的。

再說醫師,在中醫界之中,過去分門分派,又或者是受到現代教育的影響,我們所學習的中醫也是割裂的。讓醫師自己,明白中醫是這樣一種身心靈合一的醫學,在自己生活中活出中醫,言教不如身教,那樣才能給患者帶來覺醒。

 

IMG_9820

 


 

四、「圓融解救人生之苦」

 

人生有各樣痛苦,生老病死,一般認為中醫主要解決「病」的部分,如果將中醫看成整個身心靈合一的醫學,那麼中醫根本是貫穿整個人生,除了解決病苦,還可幫人解決心靈之苦。苦本身就是來自我們的心,如果懂得「調神」,一切苦自能消除。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醫有類似宗教的特點,幫助人活出健康人生。這也是傳統中國的「信仰」,透過中醫,恢復中國人傳統對宇宙生命的認識。

 


 

五、小結:提升自己的身心靈

 

總結,要復興中醫,簡單來說就是讓自己做個「好中醫」。怎樣是「好中醫」?這類似做個「好人」一樣,怎樣才叫「好人」呢?「好與不好」是相反的,一個真正的好人,他是沒有任何「不好」的地方,是能夠做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庸》;「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大學》。

 

一個好中醫,除了是要醫術了得,也必須要有高尚醫德。好中醫除了能治病救人,也肯定能活出健康,給人帶來示範;所謂高尚醫德,就是他在心靈上的修為,能夠達致聖人層次,能夠給人作出完滿人生的示範;每天散發一股「氣場」,即使他不做甚麼,只要病苦見到他、站在他身旁,他也受到他的正氣所感染,用他的生命去「濟世為懷」。

 

 


 

我的工作

 

因此,為了鞭策自己,這裡具體列出一些目標,以鞭策自己——

  1. 努力研究傳統中醫經典,透徹了解醫道;
  2. 教學過程中教學相長,提升自己,薪火相傳;
  3. 臨床實踐「身心靈融合」之醫學思想,給患者人生帶來指引;
  4. 努力提升個人身心健康,尤其是要做一個「好人」,時刻內心平靜;
  5. 向「得道」進發,全面開悟,認識宇宙人生。

 

 

我知道,中醫和人類的未來是光明的!

共勉!

李大夫

寫於二零一六年八月二十四日於香港

=========

延伸閱讀:李大夫《學醫十載有感》文章,寫於六年前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靜的力量 x 身心健康(Youtube 訪問)

李宇銘博士接受「城寨:煉心術」網台訪問,訪問介紹:

今集安靜請來中文大學的中醫學院講師李宇銘博士,和大家去分析「靜」對於身體的影響、對情緒所能造成的轉化、對於人生的變化,以及如何從中醫的角度去看待靜坐的功效。

14/8/2016 煉心術 ep40
題目:靜的力量 x 身心健康
主持:安靜
嘉賓:李宇銘博士(中醫學博士)

節目內容:

1. 靜坐時竟然會發熱發脹?
2. 中醫角度如何看靜坐時身體產生的異常反應?
3. 人是心的奴隸?
4. 怎樣分辨主動的思想和被動的思想?
5. 靜坐時對感覺的反應,竟然反映出這樣的問題!?
6. 如何感覺自己的「氣」?
7. 中醫如何看抑鬱症、躁鬱症、憤怒、恐懼等等?
8. 用「五行」竟然可以克制情緒?!
9. 以讀攻毒:情緒與身體疾病

逢星期日12:00 – 13:30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1ukWKBZbR0

 

訪問中提到,李大夫曾參加了十日靜坐課程,其中感想分享,見此:【點擊進入】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讀《傷寒原意》三書感想

我的一位學弟,看完了我《傷寒六經原意》等三部書之後,他給其他學弟妹寫了一篇感想,我深感榮幸,很高興他能體會到我寫這書的用意,在此跟大家分享:

Untitled-1.2

=============

今日終於把傷寒原意三書睇完一次,現在向大家講感想。

此書帶給我的首要感受是「啞口無言」。上完傷寒課,我的腦海仍然充滿各種疑惑,有方證適用的疑惑,有藥物作用的疑惑,有證候的疑惑,有脈象的疑惑等等等等,即使看一些名家講義,他們很多只是自說自話,或者語焉不詳。帶著n個疑問,開始睇傷寒原意,疑惑竟然一個個被擊破,去到最後,心中無甚惑了,無惑則無言。

閱讀此書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有時解決一個問題,腦海即時產生多三個問題,有時答案匪夷所思,不能置信,有時答案需橫跨好幾條條文互參,解讀費力,所以時常讀罷一句即眉頭深鎖,讀完一段即掩書苦索,讀起來十分費心力。

但開頭熬過了,後來則越讀越順。書中首先定義重要字詞同概念,如六經、客氣、里、表、中風等等,按此再一步步推理出條文本義,順理成章,恰如孔聖所言:「名正則言順也」。讀得順了,本來閱讀時很多問題,因為害羞,不上來發問耐心讀下去,後面竟在字裏行間找到答案,所以更不上來發問,直至讀遍整套書。

傷寒原意最強大之處,在於一致性。現在世人解經多是支離破碎,例如少陽病是膽火郁熱,那為什麼其餘五經病不落實到臟腑?五苓散因用少少桂枝而能解表,那為什麼很多有桂枝的方又不會表解?傷寒原意卻由一字一詞出發,由點帶線,證立條文本義,再論及相關概念,所有字詞條文論點概念,橫跨全書,皆是統一不變,不搬龍門,六經皆被此書串成有機整體。當短期一次過睇哂三書感覺最明顯。

閱讀此書,能增進對證候-病機的了解,方證的運用,藥物具體作用,不在話下。於我而言,此書最重要的作用是為傷寒各家學說蓋棺定論,此書是仲景學說完成度最高的著作,建基於此可以令我思考仲景學說及中醫理論更根本,更前瞻的課題。長遠而言,此書甚至可以成為中醫統一理論的濫觴,解決中醫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大家和稀泥的歷史大難題。

總括而言,我推薦大家學完傷寒後閱讀此書,希望大家都能夠從中領受「原來傷寒可以咁解既」的樂趣。當然此書睇一次不夠,要多睇幾次。

(三年級中醫本科學生Alvin)

=============

 

李大夫回應:

 

謝謝學弟給我書寫了一篇很好的讀後感!您也深明我的用意和理想。
實際上,我這幾本書裡面,也有一些理論不足之處,是我在後來做博士後研究的時候,我有了不少「新的」理論發現,但願盡快出版吧(沉澱了一年,還未有空重拾整理)。其中發現到張仲景的理論範圍有多大,張仲景是用更簡明的理論去解釋各種病證,這是我過去沒留意到的,需要從整部書的層次去研究才能發現。這也的確是希望可以「成為中醫的統一理論」基礎,以仲景學說作為統一的中醫理論、「中醫理論標準化」的工作,實在當之無愧。

日後出版了這部理論研究著作,之後可能要再努力,寫一部《傷寒論原意》、《金匱要略原意》,將全書的條文逐一用這理論解釋一次吧。
大家都繼續努力,歡迎在我書中挑毛病,讓我好好審視錯誤,力求接近原意、力求貼近仲景之心。

 

Jpeg

如欲購買《傷寒原意》三書,可在各大網上書店訂購。著作介紹請參看:【點擊進入】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