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建立中医院的先决条件

 

近日香港闹得热烘烘的浸大争取地皮兴建中医院事件,一直以来都有所关注,作为一个校友,这问题究竟怎样,这当然是想表达意见的,但是这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政治化的问题,敏感得你说甚么都好像有点背后目的,所以一直以来都是静观其变。但细想,如果今天不说点看法,若果日后这中医院走了歪路,我不想因为沉默而背负共同罪孽,不想到时才说马后炮的话。

 

(首先声明我在中大中医工作,以下意见与中大无关,纯属个人以校友角度的见解。)

 


 

 

香港要不要中医院?抽身一点说,这问题在一众香港年轻中医的心目中,都是渴望需要的,中医院就好像中医的家、中医的代表,没有这东西,中医就好像总是缺点甚么。只是,为何不少中医都未必敢于说「香港一定需要有中医院」?这原因在于「中医院」三个字的内涵。

 

众所周知,现在全世界,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医院」。内地每一个县级以上的地方都有中医院,在全国约两千八百家的中医院里,中医「不中」已是公开的秘密。当我们说香港要建立「中医院」的时候,这东西究竟是甚么?这必然是一种独创的新设计,没有直接复制的可能;在大学层面来说,这设计应该也是一种经过科学研究得出来的结果。这计划是大家最希望关注的。

 

如果浸大校方,今天能够拿出一个完整的计划出来,这计划是大家一眼看上去,都说:「这就是我们理想的中医院!」那当然能够得到整个中医界的支持。可惜,至今还未看到这计划,或者他们已有计划,但基于某些原因不愿意全盘公开,只能透过「挤牙膏」的方式听到一些。

 

我们担心的是,如果这个香港的中医院,是基本参照内地中医院的模式、思想,搬到香港来,那香港的中医未来、甚至说中国中医的未来,就毁于一旦了!香港很可能是最后能够保留传统中医的地方,如果这第一家中医院做不好,那么以后要纠正过来,就难上加难。所以大家对此开头如何,都非常重视。

 

其实,有一个简单的推论,现在香港本地已培养出来的中医,相信还没有几位,敢于说我能走进中医院当「主任医师」,那么,带领着香港未来中医院的专家学者,都必然是从内地来了。既然他们从内地来,自然会带着内地的思维和方式,移植过来香港,因此没有理由相信,香港的中医院能够与众不同。

 

我们心急的想办好一件事情,最紧要记住一条原则,学Google说的话:“don’t be evil”,切勿因为好心而做坏事。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提升疗效」是指甚么?

 

 

要说发展中医最重要的是提升临床疗效,究竟这个「提升疗效」是想说甚么?不妨一起来想想看,中医希望得到的「最好疗效」是指甚么?

 

 

现在在「提升疗效」的研究之中,通常是在某种病证上,使用某中医方法(例如中药、针灸)治疗,研究其疗效是否比一般西医的治疗要好多少百分点,又或者比另一种中医治疗方法要好。这种「提高疗效」的研究方式,可以说是主流在做的「临床研究」方向,希望透过证明中医某种方法的疗效比另一种方法更好,然后推广这种方法,以提高疗效。

 

 

当然,这种「提升临床」疗效的研究方式也确实可以证明一点东西,可是对于不少中医来说,会认为这其实是浪费时间和金钱,为何这样想?就是因为这样的研究,主要是为为了证明给外人看中医治病有疗效,如果是一个高水平的中医,一种治疗手段的疗效如何,其实一早心里有数,不用外求方法去验证。

 

 

更重要的一点,高水平的中医不会只是关注在一种病证的疗效上,而是如何提高诊治各种病证的疗效,亦即是努力去研究各种病证之间的关系,想要找寻更全面系统的理论,提高自身的临床诊治技术水平。换句话说,提高疗效即是指提高医生个人的临床水平。

 

 

这就是中医心目中,对于「提高疗效」的想法,就好像修炼功夫那样,希望透过自身的修为,去成为高水平的中医,是故「老中医」、「名中医」,依然是中医以及老百姓心目中的高峰。中医心中最高疗效的目标,是「上工十全九」,又或是「上工治未病」的那种临床水平,是追求独立一个人就能够看懂大部份的病证,能见病知源,而不是将每一种病分给各种专科医生去治疗。

 

 

说到这里,所谓中医要发展,其实是如何提升个人能力的问题,又或是让更多中医能够提升个人能力的问题,以达致更高的临床疗效问题。如何提高个人能力?这就牵涉教与学的问题了,下回再想。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中医为何难发展?

 

 

中医界如果能够有一个大方向,就能够比较好的去发展提高疗效,那么为何现在的中医这么难有共识去发展呢?我想这也容易理解,就像开会的时候,人人都说自己的一套观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样就无法达成共识了。

 

 

从学术一点说,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虽然那时候已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可是《黄帝内经》的内容也是一本「论文集」,里面存在「各家学说」,各篇之间内容也未必能够沟通,后来的医家在这基础上不断发挥创造,至今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医学「知识」(知识未必等于理论、也未必有用)。这就与「大道至简」的基本观点相反了,中医日益复杂化而不是精炼化,充斥着大量可能是没用的理论,但又无法排除,好像寄生虫那样蔓延全身。

 

 

看那些清末民国时期的学者对中医的批评,不少人对中医的阴阳五行完全否定,初时我会觉得这样是误解中医,但想深一层,这样想也不无道理,我虽然也相信阴阳五行背后是有深层的哲学思想,但是否中医人人都懂?还是有一大部份的中医,其实不明白阴阳五行为何物,然后随意发挥诠释,无论死活都给你说得通,无法验证,那样中医就无法说清楚自己了,变成了一种艺术创造而不是科学。

 

 

进深一步去想,阴阳五行是一种说理方式,而不是论证工具。例如有五个兄弟,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性格,在一起生活之后产生了各种关系,后来有人总结了他们生活的情况,最后将之简化为「ABCDE」五个名字,也抽象地解释了这ABCDE之间如何相互的克制、帮助、影响、平衡……。好的,我们可以用这ABCDE的理论去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不会反过来说:「是因为先有了这ABCDE的理论,才促使他们这样相处」,我们也不可能将这种ABCDE的理论,套用到任何其他五个人的生活模式之中,这十分容易出现问题。

 

 

中医用阴阳五行去说明思维方式,这并非问题,只是医学家希望将复杂的理论简化说明,但是这并非中医理论发生的根源,我们还需要明白这阴阳五行等的抽象理论,本来是如何产生的?是如何想出来的?为了解决甚么问题?如果不明白这产生的原理,而是只是谈最后的结论,这就永远无法找到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医向前举步维艰。

 

 

那么,有没有办法找到这中医理论的发生背后「源头」?这与中医能否进一步发展有密切关系,下回再来随想。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中医为何要发展?

 

 

现代人总是想着要「发展」,记得我在中学还未毕业,要报读中医之前,已经在想着中医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就是因为感觉「中医发展前景」不错,也是选择中医的其中一个原因。

 

 

这么多年后,有时候沉下心来,再想为何中医要谈发展呢?「发展」这个词,总是让人联想在数量上的增加,例如增加人数、金钱、建设等,其实品质的提升也是发展。例如想像一下,一个有几百年历史的城镇,他们会不会谈发展?也会,不过他们的发展肯定不像一个没有历史的新市镇一样。当我们说要发展中医,就不单是在中医师的人数、工资、地位、看中医的患者人数、中医诊所医院的数量等问题上着墨,而更重要是在如何提升中医的本质内涵。

 

 

如果只是「为了发展而发展」是浪费资源的,要发展,总是要为了解决某种问题。那么中医要发展,想要解决的问题当然很简单,就是解决疾病痛苦,提升健康。如果狭义的专在临床医学的角度看(广义的中医学可包括养生、护理等范围),那么提高医疗水平,治愈更多疑难病证,或者在一般疾病上提高疗效,都是中医从古到今一直在解决的问题,可以说是中医的发展历史之路。

 

 

那么,如何才能够提高临床疗效?这就有许许多多的途径了!不过想到这里,我想不是要列出林林总总的研究门径,而是究竟哪一种「提高疗效」的角度或者方式,是最为逼切、最为重要、最有价值?如果有「一个」最重要的角度,不管难度如何、不管要花多少人力物力、不管如何艰巨,都应该要克服它、解决它,这样才能让整个中医界有一致的方向,努力去推动一个「发展」的工作。不然各自为政,好听的就说是遍地开花、兼容百家,实际上也就是各家自扫门前雪了。

 

 

究竟这个最重要的「提高疗效」究竟为何?下回再来随想。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