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界如果能够有一个大方向,就能够比较好的去发展提高疗效,那么为何现在的中医这么难有共识去发展呢?我想这也容易理解,就像开会的时候,人人都说自己的一套观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样就无法达成共识了。
从学术一点说,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虽然那时候已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可是《黄帝内经》的内容也是一本「论文集」,里面存在「各家学说」,各篇之间内容也未必能够沟通,后来的医家在这基础上不断发挥创造,至今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医学「知识」(知识未必等于理论、也未必有用)。这就与「大道至简」的基本观点相反了,中医日益复杂化而不是精炼化,充斥着大量可能是没用的理论,但又无法排除,好像寄生虫那样蔓延全身。
看那些清末民国时期的学者对中医的批评,不少人对中医的阴阳五行完全否定,初时我会觉得这样是误解中医,但想深一层,这样想也不无道理,我虽然也相信阴阳五行背后是有深层的哲学思想,但是否中医人人都懂?还是有一大部份的中医,其实不明白阴阳五行为何物,然后随意发挥诠释,无论死活都给你说得通,无法验证,那样中医就无法说清楚自己了,变成了一种艺术创造而不是科学。
进深一步去想,阴阳五行是一种说理方式,而不是论证工具。例如有五个兄弟,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性格,在一起生活之后产生了各种关系,后来有人总结了他们生活的情况,最后将之简化为「ABCDE」五个名字,也抽象地解释了这ABCDE之间如何相互的克制、帮助、影响、平衡……。好的,我们可以用这ABCDE的理论去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不会反过来说:「是因为先有了这ABCDE的理论,才促使他们这样相处」,我们也不可能将这种ABCDE的理论,套用到任何其他五个人的生活模式之中,这十分容易出现问题。
中医用阴阳五行去说明思维方式,这并非问题,只是医学家希望将复杂的理论简化说明,但是这并非中医理论发生的根源,我们还需要明白这阴阳五行等的抽象理论,本来是如何产生的?是如何想出来的?为了解决甚么问题?如果不明白这产生的原理,而是只是谈最后的结论,这就永远无法找到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医向前举步维艰。
那么,有没有办法找到这中医理论的发生背后「源头」?这与中医能否进一步发展有密切关系,下回再来随想。
【李大夫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