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建立中醫院的先決條件

 

近日香港鬧得熱烘烘的浸大爭取地皮興建中醫院事件,一直以來都有所關注,作為一個校友,這問題究竟怎樣,這當然是想表達意見的,但是這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政治化的問題,敏感得你說甚麼都好像有點背後目的,所以一直以來都是靜觀其變。但細想,如果今天不說點看法,若果日後這中醫院走了歪路,我不想因為沉默而背負共同罪孽,不想到時才說馬後炮的話。

 

(首先聲明我在中大中醫工作,以下意見與中大無關,純屬個人以校友角度的見解。)

 


 

 

香港要不要中醫院?抽身一點說,這問題在一眾香港年輕中醫的心目中,都是渴望需要的,中醫院就好像中醫的家、中醫的代表,沒有這東西,中醫就好像總是缺點甚麼。只是,為何不少中醫都未必敢於說「香港一定需要有中醫院」?這原因在於「中醫院」三個字的內涵。

 

眾所周知,現在全世界,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中醫院」。內地每一個縣級以上的地方都有中醫院,在全國約兩千八百家的中醫院裏,中醫「不中」已是公開的秘密。當我們說香港要建立「中醫院」的時候,這東西究竟是甚麼?這必然是一種獨創的新設計,沒有直接複製的可能;在大學層面來說,這設計應該也是一種經過科學研究得出來的結果。這計劃是大家最希望關注的。

 

如果浸大校方,今天能夠拿出一個完整的計劃出來,這計劃是大家一眼看上去,都說:「這就是我們理想的中醫院!」那當然能夠得到整個中醫界的支持。可惜,至今還未看到這計劃,或者他們已有計劃,但基於某些原因不願意全盤公開,只能透過「擠牙膏」的方式聽到一些。

 

我們擔心的是,如果這個香港的中醫院,是基本參照內地中醫院的模式、思想,搬到香港來,那香港的中醫未來、甚至說中國中醫的未來,就毀於一旦了!香港很可能是最後能夠保留傳統中醫的地方,如果這第一家中醫院做不好,那麼以後要糾正過來,就難上加難。所以大家對此開頭如何,都非常重視。

 

其實,有一個簡單的推論,現在香港本地已培養出來的中醫,相信還沒有幾位,敢於說我能走進中醫院當「主任醫師」,那麼,帶領著香港未來中醫院的專家學者,都必然是從內地來了。既然他們從內地來,自然會帶著內地的思維和方式,移植過來香港,因此沒有理由相信,香港的中醫院能夠與眾不同。

 

我們心急的想辦好一件事情,最緊要記住一條原則,學Google說的話:“don’t be evil”,切勿因為好心而做壞事。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提升療效」是指甚麼?

 

 

要說發展中醫最重要的是提升臨床療效,究竟這個「提升療效」是想說甚麼?不妨一起來想想看,中醫希望得到的「最好療效」是指甚麼?

 

 

現在在「提升療效」的研究之中,通常是在某種病證上,使用某中醫方法(例如中藥、針灸)治療,研究其療效是否比一般西醫的治療要好多少百分點,又或者比另一種中醫治療方法要好。這種「提高療效」的研究方式,可以說是主流在做的「臨床研究」方向,希望透過證明中醫某種方法的療效比另一種方法更好,然後推廣這種方法,以提高療效。

 

 

當然,這種「提升臨床」療效的研究方式也確實可以證明一點東西,可是對於不少中醫來說,會認為這其實是浪費時間和金錢,為何這樣想?就是因為這樣的研究,主要是爲為了證明給外人看中醫治病有療效,如果是一個高水平的中醫,一種治療手段的療效如何,其實一早心裡有數,不用外求方法去驗證。

 

 

更重要的一點,高水平的中醫不會只是關注在一種病證的療效上,而是如何提高診治各種病證的療效,亦即是努力去研究各種病證之間的關係,想要找尋更全面系統的理論,提高自身的臨床診治技術水平。換句話說,提高療效即是指提高醫生個人的臨床水平。

 

 

這就是中醫心目中,對於「提高療效」的想法,就好像修煉功夫那樣,希望透過自身的修為,去成為高水平的中醫,是故「老中醫」、「名中醫」,依然是中醫以及老百姓心目中的高峰。中醫心中最高療效的目標,是「上工十全九」,又或是「上工治未病」的那種臨床水平,是追求獨立一個人就能夠看懂大部份的病證,能見病知源,而不是將每一種病分給各種專科醫生去治療。

 

 

說到這裡,所謂中醫要發展,其實是如何提升個人能力的問題,又或是讓更多中醫能夠提升個人能力的問題,以達致更高的臨床療效問題。如何提高個人能力?這就牽涉教與學的問題了,下回再想。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醫為何難發展?

 

 

中醫界如果能夠有一個大方向,就能夠比較好的去發展提高療效,那麼為何現在的中醫這麼難有共識去發展呢?我想這也容易理解,就像開會的時候,人人都說自己的一套觀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樣就無法達成共識了。

 

 

從學術一點說,從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開始,雖然那時候已經奠定了中醫的理論,可是《黃帝內經》的內容也是一本「論文集」,裏面存在「各家學說」,各篇之間內容也未必能夠溝通,後來的醫家在這基礎上不斷發揮創造,至今形成了非常「豐富」的醫學「知識」(知識未必等於理論、也未必有用)。這就與「大道至簡」的基本觀點相反了,中醫日益複雜化而不是精煉化,充斥著大量可能是沒用的理論,但又無法排除,好像寄生蟲那樣蔓延全身。

 

 

看那些清末民國時期的學者對中醫的批評,不少人對中醫的陰陽五行完全否定,初時我會覺得這樣是誤解中醫,但想深一層,這樣想也不無道理,我雖然也相信陰陽五行背後是有深層的哲學思想,但是否中醫人人都懂?還是有一大部份的中醫,其實不明白陰陽五行為何物,然後隨意發揮詮釋,無論死活都給你說得通,無法驗證,那樣中醫就無法說清楚自己了,變成了一種藝術創造而不是科學。

 

 

進深一步去想,陰陽五行是一種說理方式,而不是論證工具。例如有五個兄弟,他們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性格,在一起生活之後產生了各種關係,後來有人總結了他們生活的情況,最後將之簡化為「ABCDE」五個名字,也抽象地解釋了這ABCDE之間如何相互的克制、幫助、影響、平衡……。好的,我們可以用這ABCDE的理論去說明他們之間的關係,但是我們不會反過來說:「是因為先有了這ABCDE的理論,才促使他們這樣相處」,我們也不可能將這種ABCDE的理論,套用到任何其他五個人的生活模式之中,這十分容易出現問題。

 

 

中醫用陰陽五行去說明思維方式,這並非問題,只是醫學家希望將複雜的理論簡化說明,但是這並非中醫理論發生的根源,我們還需要明白這陰陽五行等的抽象理論,本來是如何產生的?是如何想出來的?為了解決甚麼問題?如果不明白這產生的原理,而是只是談最後的結論,這就永遠無法找到堅實的理論基礎,中醫向前舉步維艱。

 

 

那麼,有沒有辦法找到這中醫理論的發生背後「源頭」?這與中醫能否進一步發展有密切關係,下回再來隨想。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醫為何要發展?

 

 

現代人總是想著要「發展」,記得我在中學還未畢業,要報讀中醫之前,已經在想著中醫該如何發展的問題,就是因為感覺「中醫發展前景」不錯,也是選擇中醫的其中一個原因。

 

 

這麼多年後,有時候沉下心來,再想為何中醫要談發展呢?「發展」這個詞,總是讓人聯想在數量上的增加,例如增加人數、金錢、建設等,其實品質的提升也是發展。例如想像一下,一個有幾百年歷史的城鎮,他們會不會談發展?也會,不過他們的發展肯定不像一個沒有歷史的新市鎮一樣。當我們說要發展中醫,就不單是在中醫師的人數、工資、地位、看中醫的患者人數、中醫診所醫院的數量等問題上著墨,而更重要是在如何提升中醫的本質內涵。

 

 

如果只是「為了發展而發展」是浪費資源的,要發展,總是要爲了解決某種問題。那麼中醫要發展,想要解決的問題當然很簡單,就是解決疾病痛苦,提升健康。如果狹義的專在臨床醫學的角度看(廣義的中醫學可包括養生、護理等範圍),那麼提高醫療水平,治愈更多疑難病證,或者在一般疾病上提高療效,都是中醫從古到今一直在解決的問題,可以說是中醫的發展歷史之路。

 

 

那麼,如何才能夠提高臨床療效?這就有許許多多的途徑了!不過想到這裡,我想不是要列出林林總總的研究門徑,而是究竟哪一種「提高療效」的角度或者方式,是最為逼切、最為重要、最有價值?如果有「一個」最重要的角度,不管難度如何、不管要花多少人力物力、不管如何艱巨,都應該要克服它、解決它,這樣才能讓整個中醫界有一致的方向,努力去推動一個「發展」的工作。不然各自為政,好聽的就說是遍地開花、兼容百家,實際上也就是各家自掃門前雪了。

 

 

究竟這個最重要的「提高療效」究竟為何?下回再來隨想。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