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梦者」李宇铭访谈

下文为2010年香港大学中医药学会刊物之访问稿——

 

 

零六年的暑假,我在书展里买了一本《中医学神》。

不知那里来的怪念头,总自觉深呼吸拿起这本书,到付款处给六十八大元,便是真的要立下决心,实践我的中医梦。

又或许那时候,我是好奇地想看清楚这个梦,到底是怎么样的一回事。

想不到,数年后,我已是杏林学子,而我竟有机会,亲身访问这「造梦者」。

顿觉这梦,可比想像中更丰富而实在。

 

梦想燃起时

「中五的时候,我本来是立志当西医的,那年我参加了医管局的学生医护服务体验计划,有机会到医院实习一个月,那时候深感医生只能给予每位病人五分钟的时间,实在是不足够,亦见其工作十分艰辛。直到中六时,我才决心要当中医。因我小时候很容易扭伤,发觉中医的推拿按摩能有效的舒缓,却是西医急救所无法做到的。中医不需要甚么仪器,单靠双手和草药就能够医病,且历久常新,对我来说,是一套更完美的医学。现在回想,为何当初想读中医,已不再重要,因愈读下去,动机便愈多,不断在变化。」

 

梦想启航时

「最初两年读中医时其实是茫无头绪,对中医的想法也只是随波逐流,没有把握将来可医治好病人,直到三、四年级时,才思考多了中医的事。在四年级时,我推延了课程的学习,独个儿去到南京中医药大学作交换生。那一年,有机会跟从不同的老师学习四大经典,使自己对中医有了全新的了解。中医经典,确是学习中医的大道,甚至是捷径!因当中包含了中医的核心思维。」

 

把梦想传出去

「当初写《中医学神》,是因为一位在突破出版社工作的朋友邀请我。我希望能写一本书,全面介绍中医的概念,使年轻人能发现中医轻松有趣的一面,又明白中医并非如想像中的难理解,希望他们阅读过后会相信中医,生病时亦会选择看中医。」

 

梦想中的棱角

「『课堂上,老师各教各,偏要学生来结合』,正是现在中医本科学习的最大问题。各科的老师未能充分沟通,使学生陷于困惑,难以单靠自己综合『各家学说』,造成学习时的迷惘。教学亦有把中医思维简单化的倾向,产生中医思维能力下降的危机,如教授诊脉时,强调甚么脉象便代表甚么证,却未能融合中医四诊合参的整体思维。」

 

「另外,中医临床各科的内容亦往西医学倾斜,打乱了学生在中医方面的思想。如我们学中医基础理论时,有些老师会说:中西医『血』的概念是基本相同的。但实际上,中医本来就是一套形而上的医学,研究对象是无形的、抽象的,而在西医里,根本不会有血热、血寒、血虚等概念。西化的倾向,使学生混淆中西。」

 

「又如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很多基本的概念都弄错了!比如说『病』、『证(証)』、『症』,这三个字都重新定义了。先说『证』,即『证候』的缩写,教材定义其为『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而『病』则是『疾病发展的全过程』。但实际上,中医看病时根本不可能看到整个疾病的全过程,我们看病都是阶段性的,故在此强调阶段性或者全过程都是无意义的。根据《说文解字》,『证』,解作『告』;『候』,即『伺望』,『证侯』一词可理解为四诊的全部内容,亦即是临床表现,因此,『病』、『证』和『症』本来都是同一个意思,用一个『证』字就够了。中医思维所用的是内外观,即是从现象发现其本质,如发烧是现象,本质便是其原因、病机。我们常说『辨证论治』,但是所辨别的『证』是甚么,我们都不知道,中医怎么看病呢?类似的问题,在《中基》里实在太多了。

 

「本科学习中医诊断时,过份强调问诊在诊断中的重要性,而轻视了望诊、脉诊等内容,使学生过份依赖病人所提供可能带有主观性的资料,而忽略了客观摆在面前的证侯。本科学习中医的考试模式过于机械化,使学生缺乏了收集四诊以及病机的思考过程,直接把某些证候和病因简单的挂勾了,未能考核学生的真正能力。」

 

梦想成气候,需等几十年?

「一般人都会认为老中医便是好中医,因其经验丰富。所谓经验,其实即是把理论实践出来的亲身体验。有理论,经验才有价值。即使行医多年,假如没有理论的话,怎么也不可能单靠累积经验而成为明医。我们年青的中医,虽然是缺乏临床体验,但只要熟悉理论,再补充临床实践,把理论联系上应用,很快就能上手。无可否认,体验是学中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一个中医的水平高低,不是看年纪是否够老、经验是否丰富,而是看他能否融汇中医理论。」

 

梦想照亮别人

「我和几位中医同学,去年组成了公益性组织『全仁中医』,希望把年轻的中医带到海外的偏远地区,以中医药帮助贫困人民。我曾到菲律宾东部作义诊,发现当地的医疗设施极为不足,相对地,因中医所需的设备非常简单,我们可以做更多去帮助病人。中医的新毕业生亦可借此机会训练医术,救急扶危。相对于香港,一般看到的都是些都巿病和慢性病,在贫穷地区的工作则更富挑战性、责任更大,有时甚至要以中医去起死回生!」

 

梦想继续燃亮

「我希望,『全仁中医』能走到世界上更多不同的地方,带领更多中医师到贫困地区作义诊。做中医不是只为了谋生赚钱,更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我深感当初选择读中医是明智的,希望凭其「简、便、效、廉」的特点,帮助真正有需要的人。」

 

后记:

访问里,Vincent多次强调中医所应有的高尚医德医术,以及「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学习态度。使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他几次有力地说:「我知道如何学中医」及「我有信心医好我的病人」。

把一大堆「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背得滚瓜烂熟,大概也未必使人知道如何学中医、如何用以医治人。多么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斩钉截铁地说出这两句话。

这一次访问后,把中医义诊推广到贫穷地区的那清晰而雪亮的目标,悄然溜进我的心底。继数年前《中医学神》使我初尝梦想的气息,Vincent再次启发我,梦想,还可更远、更光、更亮。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take on a plant-based diet

2012年4月3日《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访问

613a05fagbcc77d11a6c0&690


Description: Description: Description: http://www.scmp.com/images/label_icon.gif TCM
Jeanette Wang (jeanette.wang@scmp.com)

Apr 03, 2012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eaches that humans should eat all kinds of foods, similar to the modern idea of a balanced diet. The plants-only diets now associated with vegetarianism are not mentioned in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on proper eating.

In fact, some passages seem to specifically endorse diets that include at least some meat. For instance, the Huang Di Nei Jing Su Wen – the first volume of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 says: “When one takes the tastes of cereal, fruit, meat, and vegetable in combination, it can invigorate the essence and nourish the vital energy.”

The book, which dates back to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BC-221BC), also says that “medicines are used to fight the evils, cereals are used to nourish the body, and fruits, meats and vegetables to aid the efforts – all the tastes working together to reinforce the vital qi and essence”.

Shen Nong’s Herbal Classic, written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D25-AD220), also mentions meats, such as chicken and wild goose fat, among foods that can improve health and delay ageing.

That said, a plants-only diet can still be consistent with TCM, says registered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 Vincent Lee Yu-ming, a Hongkonger who’s doing a PhD in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at th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Meat can be beneficial, but if you eat too much of it you usually get diseases such as stroke, diabetes, asthma, obesity – these were indicated some 2,000 years ago,” Lee says. “In fact, in ancient times, most people in China had mainly vegetarian diets as it was difficult to find meat to eat.”

Also, TCM considers dairy products, especially cow’s milk, unsuitable for humans in most circumstances. Lee says it’s harmful to drink milk and eat eggs every day, because they are cold and wet in nature and, in TCM theory, serve to nourish yin.

While milk and eggs can help treat some diseases caused by a yin deficiency – such as fever caused by heat syndrome – Lee says daily consumption can damage the digestive system, leading to cold-damp syndrome and a reduction of qi, the body’s vital energy.

“In TCM, every type of food has a different nature, some are hot and some cold,” Lee says.

The nature of a food is defined by observing its effects on the human body. Typical cold foods include watermelons, turnips, pears, laver and clams; hot foods include ginger, Chinese spring onions, Chinese chives, garlic, chillis and mutton.

“Cereals are the best foods for supporting life because most are yin-yang balanced in nature, which means they’re suitable for most people to eat every day,” Lee says.

In general, in TCM there are three concepts to follow when picking food, he explains. First, choose foods that are in season. “Eat watermelon in summer, oranges in winter, pears in autumn. Foods in season are usually good for health,” he says.

Second, eat local. “It’s similar to eating in season. The food is planted in the same environment in which we live, so we think it will have the same function to help improve our health. In TCM, we think different types of soil can nourish different people.”

Third, eat food specific for your body constitution. “In TCM, we think people have different body situations – some may be in a situation of disease, others are of different ages and have different nutritional needs.

“Some people have weakness of qi in the blood or too much fire in the body,” he says. “If you’re weak in the body and usually feel cold, you have to eat more food that’s warm in nature to help strengthen the body. If you’ve got too much fire in the body, eat food that’s cold in nature.”

The best method to know your body constitution, says Lee, is to get diagnosed by a TCM practitioner. “Or you can listen to your body; our bodies know how to choose food.”

Lee turned vegetarian himself eight years ago. He became vegan three months ago after seeing videos of the production of milk and eggs.

“If you’ve been eating meat for a long time, the body becomes contaminated and polluted, so sometimes the body may not understand what’s most suitable for it,” he says. “Sometimes, after trying a vegetarian diet, the body will become clear. It will be easy for the body to know what’s best.”

He says he feels physically stronger and has better endurance since switching to a plants-only diet. He also relaxes more easily, has better bowel movement, and falls ill less frequently.

“It’s more than the physical – mentally, I feel more flexible and creative,” he says. “My mind is more calm and peaceful. My personality has also changed – I’m more gentle and polite. I have more compassion towards people and animals. I can live in a simple way with less desire.”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2011“菲凡任务”之医师手记

2011年12月19日《中国中医药报》第3版「视点」全版刊载。

 2011“菲凡任务”之医师手记

 

[gview file=”http://leeyuming.com/wp-content/uploads/2014/07/20111219中国中医药报报导.pdf” save=”1″]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中医药专业招生应重文科基础

2011年9月22日《中国中医药报》刊载

 

中医药专业招生应重文科基础

 

科学总是随着方法论、认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样学习中医者如果疏忽了文化源头及方法论、认识论,有如无土则根无由生,无根则本无以长。



从中医发展的源头来说,中医是由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发展而来;如果从学科的知识结构来看,中医学包含了中国的文化、历史、哲学、地理、天文、社会等学科知识,是各种中国古代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中医学是一种系统科学、综合科学,是有别于还原科学、分析科学的另外一种科学方法。但现在,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基本都是接受现代科学教育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这也是中医教育难以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原因之一。


笔者认为,大学中医本科应以文科生的标准来录取学生则较为合适,因为学习中医所需要的,正是那些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根底。如果有古文、哲学的知识,更能辅助中医经典的学习,溯本求源。但现在的招生标准,是选择擅长数、理、化的学生读中医。表面看来学习那些生物学、化学等科目有助医学的学习,了解人体的生理情况;但实际上这主要帮助西医的学习,对中医的学习并没有特殊帮助,更可能有负面影响。



中医的课程重点应是培养中医。应该按着中医本身的规律而不是西医的规律招生。这样,一方面学生没有良好的基本概念,缺乏对中国文、史、哲的知识,在开始学习中医时才发现其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完全不同,在学习中医时遇到不少困难。另一方面,理科生从小已习惯还原科学式的教育,很少接触系统科学的内容,加上本科课程内没有关于方法学的科目,当学生接触中医学的时候,便会发现很多跟自己从前所学知识出现矛盾的地方,引发质疑,甚至怀疑、否定中医的科学性,降低对学习中医的兴趣。



当然,由于中医是一个文理兼备的学科,且每一个学科的发展也应该吸收其他学科的内容,不应该固步自封,单纯向一个方向发展。而年轻人具备特有的可塑性,文科、理科的人也可以互相学习对方的内容,两者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加上现代社会的教育并没有绝对的文、理分科,学生在中学时所学到的知识还未深入,因此,大学里更应设计出合理全面的课程以培养人才。从这个角度讲,恐怕单纯是文科生或理科生,都不是最好的人选,而应该选择文理兼备的学生。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培养中医要习经典重师承

2011年8月25日《中国中医药报》刊载

 

培养中医要习经典重师承

 

李宇铭    北京中医药大学

 

自古以来,培养中医师就是采取师承的方式,背熟经典,打好童子功,随师临证,破解理论上的疑惑,在习得前人经验与自我感悟中,逐步提高。但随着现代中医药院校教育模式的推广,重师承、学经典等好方法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影响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注重学习中医经典

 

 

在很多中医药院校中,中医经典的学习课时不足一直是个严重问题。以某中医学院为例,中医专业5年制近20门课程,共1260学时,而课程中经典著作仅有《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选读、温病学以及中医各家学说5门课(其实严格来说,温病学以及中医各家学说不算是经典著作)共288学时。课程门数虽占1/4,而学时则仅中医课程的22.9%,在校总学时的8.4%。相对而言,其他类选修课程的总学时也有400学时以上。

 

 

因此,在校学生普遍没有通读,更没有完整精读中医经典著作。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的教学时数是54课时,相比起原定的80学时已经相差很远,更不要说80学时是否足够。而有些院校更是把经典学科当作选修课,或把它当作理论课而不是临床课,可见对经典学习的重视程度。

 

 

再者,虽然近年来中医界提倡重视经典,可是在本科课程中除了4门经典课之外,其他课程与经典缺乏联系,在临床上更少有中医运用经典方法看病的实例,因此学生都感叹,经典都是过去的东西,今天不能用了。

 

 

究其成因,一是不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千年前的古书还拿在手里当作宝?二是认为中医经典的内容,已经散布在不同的学科中,因此便不用另外专门讲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中就说:“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现代出现这个问题就不奇怪了。

 

 

其实,历代名医均刻苦钻研中医经典并推崇之,这是因为其不仅能有效地帮助人们掌握中医理论,还一直在指导著中医临床。《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奠基之作,丰富的理论至今还没有人能把它完全解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奠定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著作,其中的理法方药,现代更是经常使用;《温病条辨》是清代的著作,是对温病学发展的重要贡献。四大经典是中医由经验水准上升到科学理论层次的里程碑,如果我们学习经典,将有助直接成为辨证论治之医,而且更能体会到理、法、方、药的统一。

 

 

但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课,其实只是从《黄帝内经》抽取部分内容整理而成,是否能反映《内经》本来面貌已经是一个大问题,更不要说教材编写中出现的错误。自古以来民间的师承教育,经典是中医学生的“必读”,且医术高超的中医师无不有着深厚的经典功底,很多名老中医甚至每年把四大经典复习一遍。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把中医经典放到次要的地位,实不利于培养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

 

 

重视师承教育

 

 

师承教育是中医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特有教育模式,对中医的学习承传有重要的影响。师承教育具有很多特点,如能培养出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发挥师徒双方的积极性、便于学习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理论联系实践、临床能力强、重视医德和文化学习等优点。但在师承教育过渡到现代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师承教育的重要性,使其优点不能延续下去,而且在注重实践和因材施教上欠缺更为突出。

 

 

现代的高等教育没有师承教育那么重视临床。现代的中医本科教育基本上是照搬1910年Abtaham Flexuer提出的医学模式,仍是基于生物医学模式的认识而运用传统的“基础课(2年)-临床课(2年)-实习(1年)”三段式教学进程。这种课程体系及其教学进程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更不要说这种模式与中医特点是否相符。

 

 

现代的中医教育一般只有最后一年到半年的时间实习,其余的都是理论课的学习,实践的机会明显比以前少。著名中医谢阳谷老先生回忆从前学医时,实践与背经典的时间比例是2:1,白天跟着师父听医话、看医案,晚上就捧著书求解。其实从前师承教育,真的能达到理论实践相结合;反观现代高等教育,实践时间减少,也就造成了临床水准下降。

 

 

在因材施教方面,现代教育的理念已经转变,就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现代教育主要的目的是说明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不只是知识的传授。但由于目前教育方法的守旧,还是单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方法,缺乏启发的部分,使学生“千人一面”,没法塑造出不同的才能。而从前的师承教育,反而能做到因材施教,老师顺应单个学生的能力,双向互动,更能发挥教育的积极性。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中医本科教育存在的6大问题(下)

2011年8月4日《中国中医药报》刊载

 

中医本科教育存在6大问题(下)

 

李宇铭 北京中医药大学

  课程设计忽略中医的综合性

  现代高等中医教育由于种种原因,对自身的教育背景和学术背景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直接采用了西医学科教育模式。而中西医建立于不同的文化上,更是两种不同的科学,因此以西医模式设计中医课程且忽视中医学本身的特性,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

  在专业教育中,学科的专业知识是内容,教学方式是形式,在教学形式与内容的矛盾统一中,应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中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必须以充分尊重、服从并完整体现中医学理论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中医学理论修养为根本。

  中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以医学为其主体,有机地融合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道学、心理学、养生学、社会学等学科。用西医方法来设计课程,实际上是放弃了它多学科、多学术综合的特色。更由于其完整性,从《黄帝内经》分化出来的《中医基础理论》,始终不能概括《内经》中的所有内容。由于学科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把中医本科课程的临床分科也按照西医般分为内、外、妇、儿、五官科等,这必然造成学科之间的学习内容大量重复,浪费时间。加上中医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不能脱离临床,它不同于西医有明显的阶段性,从假设到试验再到理论,可以清楚地把实践跟理论分开学习。如果把中医理论跟临床实践分开,必然导致临床水平下降。

  不过要特别说明一点,中医自古以来是有分科的,这是随着学科的发展而出现的,中医的分科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在本科教育中,由于不是以培养专科医生为目标,所以不用这么仔细地分科。

教材存在脱离实际等问题

 

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自20世纪60年代第一版出版后到现在的第七、八版,很多不能连续使用两至三届教学周期。这正表明中医教材存在许多问题,曾有很多学者从不同方面讨论过,总结出的问题包括:与临床脱节、内容重复、欠系统性、偏离本源、教材西化和内容陈旧等。

 

首先关于教材脱离实践的问题,由于中医的理论跟临床很难分开来,因此按照西医的分科方法编排,必然导致这个问题出现。加上教材内容受专家个人经验的影响,使中医理论经验化,没有全面反映出中医经典的思想,也没反映现代临床的真实状况。另外有些教材,编写的人缺乏临床实践,亦没有经过严谨的理论考证,必然导致教材质素下降。

 

以六版的《中医内科学》为例,其中欠缺了最重要的病机分析,这可是中医辨证思维最重要的部分,没有了就等于让学生只会“见证就治”、“方证相对”。如内科学中的“分型论治”,把治疗感冒分风寒、风热、暑湿、外寒内热和虚人感冒等证型(这是中医理论经验化的典型例子),但谁不知中医运用辨证论治时,情况是千变万化的,肯定不只几种类型,如果只是为了便于学习而把中医简单化,这等于把中医理论下降到经验水平上,不利于人才培养。

 

关于内容重复的问题,中医的每一个分科,虽然有其独特性,但在基本理论、理法方药等方面存在很多共性,如此细分科目,最终导致教材内容重复。另外,由于各教材是分开编写的,大家各自为政,使学科与学科之间欠缺关联或出现逻辑概念上的矛盾,内容前后不符,割裂了中医本身的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

 

还有内容陈旧的问题,中医教材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如中医儿科学教材所选的传染病病种已不适应临床需要;温病学教材只能反映清代水平等。即使是中医用的西医教材,也存在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问题。

 

真正的教材,除了用于培养学生外,更应反映当代该学科的发展水平。应该总结出历代中医理论的发展,并且适合现代的需要,从而精要地编写而成。

 

 

欠缺方法论及中西医比较课程

  中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是有别于现代主流医学的一种系统科学。由于学校所招学生多为理科生,加上社会上流行科学主义,中医学生又同时学习西医科目,这使学生容易混肴中西医概念,甚至降低对中医的兴趣和信心。正如钱学森所说:“现代高中毕业的学生到中医学院后,读到中医的经典著作是很困难的,不要说古文言文字问题,整个思路都对不上号。”

  现在,中医本科没有一门关于方法论的专门课程,即使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篇,也只占全书相当少的部分。这种情况其实是典型的“重用轻理”,忽视中医方法的本原而只重实用。要知道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或方法的理论。古代师承教育时,因为没有受着西方科学文化的思想冲击,学生比较容易明白中医的科学方法是什么;但现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因为环境的不同,必须掌握方法论的知识,才能推动该学科的发展。高等中医教育中没有设计方法论课程,必然给学习中医造成很多困难。

  同时,如要明了中医跟现代科学的关系,更应学习现代的系统科学知识,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模糊数学等;再加上中西医比较学课程,让学生了解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对学习中医、加强对中医学的信心有重要帮助。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中医本科教育存在的6大问题(上)

2011年8月3日《中国中医药报》刊载

 

中医本科教育存在的6大问题(上)

 

李宇铭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要发展,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环,中医教育的成与败,关乎到中医的存亡兴衰。因此,发展中医应该从高等教育中的本科课程入手,了解问题状况,究其成因,采取有效的改进方法。笔者根据亲身感受及观察,并参考近代讨论中医课程改革的文献资料后作出整理,总结出中医本科课程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对中医教育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培养目标定位有误

  中医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中医理论和医疗技术,并具有现代医学知识的高级中医师或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中医人才。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医、教、研兼顾,中西医并举”。而实际上,若同时兼顾,面面俱到,培养的学生则只能是“消化不良”,中医不精、西医不通,使高等教育理想化和模式化。更有甚者,脱离实际地把目标定为培养中医药教育与研究领域的领导型人才。

  反观大部分欧美国家,把医学本科教育目标定为培养“准”医生,培养学生在毕业后接受专科培养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毕业后均须再经过2~5年的毕业后教育才能从事医疗实践或教学、研究工作。一般高等本科教育的目标,也不是培养科研型人才,而将科研培养的工作留到本科后的研究生教育中去。

  而目前中医院校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同时有临床和科研能力,这是教育的理想化。怪不得近年不断有人提出学生临床水平下降、不会号脉,而且科研能力更是偏低的问题。

  此类教育目标的误区有很多。如中医院校要培养出精通中西医的人才。在西医院校学习五六年时间,才能学到的一点东西,怎么能要求中医学生兼顾?虽然有些中医院校的目标是要培养略懂现代医学,以中医药为主的人才,但在中西医课程比例差不多达到1:1的情况下,学生如何深入研究中医药?

  又如有院校要求学生懂得利用科学方法“融合”现代科技与中医原理以防治疾病。但“中西医结合”是什么?中西医怎么结合?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还没有清晰的定义,结果大都是倾向于用西医来验证中医。这让学生何去何从呢?

 

培养模式过于单一

  教育部曾提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而不单是知识的传授。但现在的中医课程体系学时总数达到饱和,学生自学时间少、知识面窄,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1998年,教育部医学院校课程设计改革课题组曾对25所高等中医院校,及其他设有中医本科专业的院校做深入研究,指出如下问题:

  一是中医教育存在着较注重知识传授,而可能忽视对学生成长有重大影响的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健康与情感陶冶等;二是能显示出中医专业优势与特色的课程缺乏,业务素质也未能完全符合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三是各专业分化过细,培养目标过于局限,业务培养要求区分不大,适应面狭窄,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等;四是作为中医本科专业教育最核心组成部分的课程体系改革进展还不够快,从而造成全国中医学本科专业教育课程体系高度统一,“百校一面”,无法充分体现中医学术的特点;五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多囿于以专业为中心的范围内而忽视更宽广的知识基础;六是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千人一面”,缺乏适应社会变化和参与竞争的能力,不能完全适应新世纪的需求。中医本科专业教育极须建立起全面推向21世纪的新课程体系。

  从前中医的师承教育,还能多元化培养人才,按不同的需要而因材施教。但现代高等教育反而培养出缺乏个性、能动性低的人才,不利中医发展。现在,师承教育虽开始回归中医界,但还没发挥其应有作用。

  其实,中医不一定要跟其他科目的发展等同,即使要培养21世纪的人才也要遵从中医理论本身的特色。由于中医本身是一个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如果能够真正按照中医理论结构设计课程,应该也能十分适合现代社会的要求。所以不应为了现代而现代,如果能够首先按照中医理论结构设计课程,再加入现代教育的一些元素,或能培养出具有中医特色的21世纪人才。

未能培养扎实的辨证论治思维

 

每一个学科的发展,都是从经验到技术,最后才到理论,而理论也可以回过头来指导技术。大学跟职业训练、中专教育,甚或中学教育的主要分别,是大学不单只是传授经验、技术,而更重要的是着重科学理论思维的训练。实际上,理论跟技术在学习上应该是并重的,不应把它们割裂开来。

 

中医学的宝贵,在于其辨证论治之思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所在。中医的临床疗效,跟中医的辨证论治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两者差不多可以划上等号。但现代的中医水平不断下降,只有极少数毕业生能运用中医为主的方法治病,这明显地反映出中医学生辨证论治水平下降的问题。

 

由于中医教育方法欠佳,未能培养出中医基础扎实的学生,更难培养出学生的辨证论治思维。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是跟临床不能分开的,而中医本科的课程编排,把理论跟实践割裂开来,形成现在“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即基础课、临床课和临床实习,虽然其中的临床课好像是两者的桥梁,但实际上也是纸上谈兵,理论跟实践难以汇通。从前的师承教育是不同的,学生一开始就接触临床,在实践中体会理论,在理论中提炼实践,因此便很容易学习到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

 

虽然中医本科教育5年的学习过程中,有约4年的时间是放在理论学习上,但这些“理论”的学习不等于是在学习中医的“理论”。笔者认为,由于中医教材编写等问题,学生所学到的只是中医的经验、技术部分,而真正的中医理论部分(如四大经典)却又学得少之又少,这样一来,把中医最宝贵的部分丢掉了。

 

自古医分三等:经验之医、辨证论治之医和阴阳会通之医。虽然只是用经验来行医的人也可以说是中医,但恐怕中医高等教育的目标并非如此。要成为一个辨证论治之医,甚或更高层次的阴阳会通之医,都应该从学习中医理论入手。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走到日记背后

2011年4月4日《中国中医药报》访问报导

记者:徐雪莉

 

走到日记背后

 

[gview file=”http://leeyuming.com/wp-content/uploads/2014/07/20110404中国中医药报报导.pdf” save=”1″]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纠正对中医术语的误解

2009年7月7日《香港经济日报》访问报导

记者:周美好

NEWS

纠正对中医术语的误解

 

喉咙痛、长暗疮就是「热气」。

我「寒底」的,不能吃西瓜、苦瓜。

周身热辣辣、人又疲累,肯定是有「骨火」。

以上的自我断症,大家都听过不少,甚至是其中一分子,但中医学上根本无这些术语,胡乱清热或进补更有可能加剧病情。厘清错误观念,才是「明哲保身」的上策。

 

错误 1 :热气饮凉茶

 

香港人吃完煎炸油腻食物后出现如喉咙痛、口气、暗疮和声沙等不适,都归咎为热气。注册中医师李宇铭指出,中医学上并没有「热气」这名称,这与中国内地习惯说的「上火」相似。这些不适引发的原因有很多,如与六种邪气(风、寒、暑、湿、燥、火)有关,至于属于哪一种,不能单靠几个症状便毅然断定,需要四诊合参——「望、闻、问、切」来确定。

 

凉茶和龟苓膏可算是港人对付上火最爱之物,凉茶之下又有廿四味、五花茶、银菊露等,该如何选择?「其实一些清热饮料,如廿四味,每间凉茶舖的廿四味成分也有分别,有些是廿三或廿五、六味的组合,针对的病情也各有不同。中医学有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即是寒病者用温热性的药,热病的用寒凉的药,若喉咙痛患者的病性属寒,再饮用廿四味凉茶,便有机会加剧病情。」龟苓膏亦一样,不同凉茶舖有不同成分,除非能拿出一个清晰药方,又确诊了患者病况,才能使用。

 

以喉咙痛表现为例,中医需仔细去分病情孰轻孰重、时间性(早、午、晚哪时候较痛)、不适感(吞口水时较痛、喉咙有红肿),单单是医喉咙痛都可以很复杂,所以马上清热是错的,因为未必能对症。一般市民根本不知自己身体状况,更不应自行服用凉茶或龟苓膏,必须在中医的诊断下用药。

 

错误 2 :人分寒底与热底

 

怕冷的人是寒底、常生暗疮是热底?这个「底」像是先天的身体状况、与生俱来的 DNA 般,这原来又是误解,李医师说,「中医不会说患者是寒底、热底,而会辨别整体体质状况。身体确会有偏寒偏热的情况,但多是暂时性,属于一时的阴阳失衡。健康人阴阳平衡,是可以没有偏寒偏热的,不一定有一种『底子』。」

 

无论偏寒或偏热,分类当然不会如此简单,有人寒热错杂,一个脏腑偏寒、一个脏腑偏热,对治上要同时调和两个脏腑。「就算中医判断了你的体质是偏热,都不足以指导你吃哪些中药,要加上指出具体部位,如哪一个脏腑偏热,还要分虚(不足)和实(太过)、寒热的程度多少等等,才能断症,处方合适中药及配合饮食调养。」

 

错误 3 :骨火要袪湿

 

「周身唔舒服、酸痛或燥热」的感觉,不少人称之为骨火,便以为与湿热有关,而马上服用袪湿茶。李医师解释:「中医学上亦同样无骨火这医学名词,中医学上类似的术语有『骨蒸潮热』,意指人的热偏于深层,像潜伏入骨中,但意思与『骨火』还是截然不同的。」

 

周身酸痛的不适,中医辨证会从外在表现分析内在原因,或与六淫之邪有关,或是五脏六腑出了问题,不会直接就认为是湿热的问题,也不可能简单的用「袪湿茶」就能解决。

 


 

炎夏饮食调养

 

香港夏天偏于潮湿与炎热,李宇铭中医师说要注意以下两方面调养:

 

1. 吃当造食物:食用适当的清凉和利湿食物,如瓜果类的西瓜、哈密瓜、冬瓜和节瓜等,或以此煲汤,有清热利湿的作用。

 

2. 少吃伤脾胃食品:勿吃油腻煎炸难消化的食品,这容易伤脾胃后,造成积湿留热。辛辣偏温性亦不适宜,如大热的荔枝和龙眼,夏天便不宜多吃。

 

他亦评价了以下各种夏天热门的饮料:

 

竹蔗茅根水:竹蔗性味甘寒,而白茅根有清热凉血的作用,一般适宜长期饮用。市面上出售的瓶装竹蔗茅根水,茅根药量成分较少,竹蔗的糖份较多,偶尔饮用亦无妨。

 

薏米水:薏水味甘性凉能利湿,亦适宜夏天饮用。建议把薏米与米同煮成饭,亦有利湿健脾作用。

 

银菊露:清热力较强,偏寒体质者不宜长期饮用。

 

清补凉:坊间材料不一,成分一般包括莲子、茨实、薏米等,利水偏凉兼有少许补益作用。「惟一般大众不易判断自己是否属于寒热错杂,因此需要这样清补的情况较少,若市民不清楚自己是否这体质,便不宜多饮清补凉了。」

 

不要补错身

 

提起中药调理,李医师指香港人最爱一是清热、一是补益,「前者觉得热气,后者觉得身体虚弱,其实是两个方同。事实上不是人人适合补,人虚才需要补,见好多人不是虚都会补,结果引致体质偏热。」

 

广东人爱煲滋补汤水,常以党参、白术、北芪等来补气,全家人一起饮用,这也是错的。因各人体质不同,可能分别是气虚、偏热、湿重体质,除了气虚那一个适合外,其余只会「补错身」。轻则身体可自行调节,当事人不觉有碍;重者有可能出现雪上加霜、或火上加油情况,加重病情。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展望香港中医毕业生的前景

2007年10月26日《大公报》报导

来函刊登

梁荣能   李宇铭

 

展望香港中医毕业生的前景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全日制课程校友会日前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访问了79位首四届的中医毕业生,以了解他们的就业状况。

 

问卷调查反映就业情况

 

调查发现,中医毕业生有三成正在公立医院辖下的中医诊所工作,另在私营中医诊所工作的毕业生亦占三成,还有大约三成的毕业生,是在大学的中医诊所工作,或者为自雇人士(包括自设诊所和上门应诊),剩下约一成的毕业生是在其他地点工作。这些数据反映了现在中医学生的就业出路状况。

 

至于工作性质,大部分中医毕业生的工作与临床相关,只有约一成的毕业生从事非临床或者非中医的工作。而按照其工作的实质内容来看,约四成的毕业生属全职中医临床工作,以独立诊证为主;约两成毕业生亦属全职中医临床工作,可是以跟诊为主,少有独立诊证机会。另外,约占两成五的毕业生在临床工作上,仍需要兼顾行政工作,而他们用于行政工作的时间,一般比临床工作还要多。

 

毕业生缺乏临床机会

 

从调查数据所得,中医毕业生对就业状况尚感乐观,他们大多表示现在的工作性质属满意或一般。可是具体了解过后,其实八成多的中医学生在毕业前是希望全职投入中医临床工作,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允许,大部分公营和私营的中医诊所聘请的初级中医师,并无独立诊证的机会,主要工作是跟诊和做一些行政工作,如病历纪录、针灸操作、叫唤病人等等,可获得的临床经验的机会较少。

 

政府欠缺长远目标

 

当然如果跟西医的毕业生作比较,中医毕业生的待遇还有「天渊之别」。西医学生毕业后,可获政府医院聘请为住院医生,工资较高,也有稳定的持续培训。

 

反观中医毕业生,一毕业后多数要投入私营市场,能进入公营的中医诊所工作的只占少数,更莫说希望开办中医住院服务;即使在公营诊所工作的,合约一般只有一年,因此导致每一年的「转工潮」,每年大批初级中医师要与新毕业的同学竞争;中医毕业生的待遇是众多医护专业人士中最低的,与西医毕业生的起薪点相差数倍;中医毕业生在公营架构内,完全没有相关培训,亦难有晋升机会,可见政府对于挽留中医人才,以及持续培训欠缺长远目标。

 

医学是关乎人的性命,其理至深至奥,按照中医人才的成长规律,一般经过本科训练后,要在临床上有五到十年的持续培训,才能成为高水平的中医师。可是现在中医毕业生长期在不稳定的工作环境下,要在私营市场上为生活而拚搏,又如何能安心研究学问,总结临床经验?

 

推动中医发展,能够有助减轻政府的医疗负担,亦有助提高港人健康。而中医大学毕业生的前途,正反映着政府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与否。过往政府对于中医毕业生采取「自生自灭」的态度,而近年政府对于加强中医临床服务,亦见略有成效。愿政府能继续努力,为中医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以为香港的未来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编者按:本文作者梁荣能为香港中文大学名誉兼任教授,李宇铭为香港浸会大学中医硕士研究生;小标题为编辑所加)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