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对中医术语的误解

2009年7月7日《香港经济日报》访问报导

记者:周美好

NEWS

纠正对中医术语的误解

 

喉咙痛、长暗疮就是「热气」。

我「寒底」的,不能吃西瓜、苦瓜。

周身热辣辣、人又疲累,肯定是有「骨火」。

以上的自我断症,大家都听过不少,甚至是其中一分子,但中医学上根本无这些术语,胡乱清热或进补更有可能加剧病情。厘清错误观念,才是「明哲保身」的上策。

 

错误 1 :热气饮凉茶

 

香港人吃完煎炸油腻食物后出现如喉咙痛、口气、暗疮和声沙等不适,都归咎为热气。注册中医师李宇铭指出,中医学上并没有「热气」这名称,这与中国内地习惯说的「上火」相似。这些不适引发的原因有很多,如与六种邪气(风、寒、暑、湿、燥、火)有关,至于属于哪一种,不能单靠几个症状便毅然断定,需要四诊合参——「望、闻、问、切」来确定。

 

凉茶和龟苓膏可算是港人对付上火最爱之物,凉茶之下又有廿四味、五花茶、银菊露等,该如何选择?「其实一些清热饮料,如廿四味,每间凉茶舖的廿四味成分也有分别,有些是廿三或廿五、六味的组合,针对的病情也各有不同。中医学有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即是寒病者用温热性的药,热病的用寒凉的药,若喉咙痛患者的病性属寒,再饮用廿四味凉茶,便有机会加剧病情。」龟苓膏亦一样,不同凉茶舖有不同成分,除非能拿出一个清晰药方,又确诊了患者病况,才能使用。

 

以喉咙痛表现为例,中医需仔细去分病情孰轻孰重、时间性(早、午、晚哪时候较痛)、不适感(吞口水时较痛、喉咙有红肿),单单是医喉咙痛都可以很复杂,所以马上清热是错的,因为未必能对症。一般市民根本不知自己身体状况,更不应自行服用凉茶或龟苓膏,必须在中医的诊断下用药。

 

错误 2 :人分寒底与热底

 

怕冷的人是寒底、常生暗疮是热底?这个「底」像是先天的身体状况、与生俱来的 DNA 般,这原来又是误解,李医师说,「中医不会说患者是寒底、热底,而会辨别整体体质状况。身体确会有偏寒偏热的情况,但多是暂时性,属于一时的阴阳失衡。健康人阴阳平衡,是可以没有偏寒偏热的,不一定有一种『底子』。」

 

无论偏寒或偏热,分类当然不会如此简单,有人寒热错杂,一个脏腑偏寒、一个脏腑偏热,对治上要同时调和两个脏腑。「就算中医判断了你的体质是偏热,都不足以指导你吃哪些中药,要加上指出具体部位,如哪一个脏腑偏热,还要分虚(不足)和实(太过)、寒热的程度多少等等,才能断症,处方合适中药及配合饮食调养。」

 

错误 3 :骨火要袪湿

 

「周身唔舒服、酸痛或燥热」的感觉,不少人称之为骨火,便以为与湿热有关,而马上服用袪湿茶。李医师解释:「中医学上亦同样无骨火这医学名词,中医学上类似的术语有『骨蒸潮热』,意指人的热偏于深层,像潜伏入骨中,但意思与『骨火』还是截然不同的。」

 

周身酸痛的不适,中医辨证会从外在表现分析内在原因,或与六淫之邪有关,或是五脏六腑出了问题,不会直接就认为是湿热的问题,也不可能简单的用「袪湿茶」就能解决。

 


 

炎夏饮食调养

 

香港夏天偏于潮湿与炎热,李宇铭中医师说要注意以下两方面调养:

 

1. 吃当造食物:食用适当的清凉和利湿食物,如瓜果类的西瓜、哈密瓜、冬瓜和节瓜等,或以此煲汤,有清热利湿的作用。

 

2. 少吃伤脾胃食品:勿吃油腻煎炸难消化的食品,这容易伤脾胃后,造成积湿留热。辛辣偏温性亦不适宜,如大热的荔枝和龙眼,夏天便不宜多吃。

 

他亦评价了以下各种夏天热门的饮料:

 

竹蔗茅根水:竹蔗性味甘寒,而白茅根有清热凉血的作用,一般适宜长期饮用。市面上出售的瓶装竹蔗茅根水,茅根药量成分较少,竹蔗的糖份较多,偶尔饮用亦无妨。

 

薏米水:薏水味甘性凉能利湿,亦适宜夏天饮用。建议把薏米与米同煮成饭,亦有利湿健脾作用。

 

银菊露:清热力较强,偏寒体质者不宜长期饮用。

 

清补凉:坊间材料不一,成分一般包括莲子、茨实、薏米等,利水偏凉兼有少许补益作用。「惟一般大众不易判断自己是否属于寒热错杂,因此需要这样清补的情况较少,若市民不清楚自己是否这体质,便不宜多饮清补凉了。」

 

不要补错身

 

提起中药调理,李医师指香港人最爱一是清热、一是补益,「前者觉得热气,后者觉得身体虚弱,其实是两个方同。事实上不是人人适合补,人虚才需要补,见好多人不是虚都会补,结果引致体质偏热。」

 

广东人爱煲滋补汤水,常以党参、白术、北芪等来补气,全家人一起饮用,这也是错的。因各人体质不同,可能分别是气虚、偏热、湿重体质,除了气虚那一个适合外,其余只会「补错身」。轻则身体可自行调节,当事人不觉有碍;重者有可能出现雪上加霜、或火上加油情况,加重病情。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One Comment:

  1. Pingback: 食物寒热真那么重要? – 李大夫 · 上医方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