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傷寒原意》三書感想

我的一位學弟,看完了我《傷寒六經原意》等三部書之後,他給其他學弟妹寫了一篇感想,我深感榮幸,很高興他能體會到我寫這書的用意,在此跟大家分享:

Untitled-1.2

=============

今日終於把傷寒原意三書睇完一次,現在向大家講感想。

此書帶給我的首要感受是「啞口無言」。上完傷寒課,我的腦海仍然充滿各種疑惑,有方證適用的疑惑,有藥物作用的疑惑,有證候的疑惑,有脈象的疑惑等等等等,即使看一些名家講義,他們很多只是自說自話,或者語焉不詳。帶著n個疑問,開始睇傷寒原意,疑惑竟然一個個被擊破,去到最後,心中無甚惑了,無惑則無言。

閱讀此書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有時解決一個問題,腦海即時產生多三個問題,有時答案匪夷所思,不能置信,有時答案需橫跨好幾條條文互參,解讀費力,所以時常讀罷一句即眉頭深鎖,讀完一段即掩書苦索,讀起來十分費心力。

但開頭熬過了,後來則越讀越順。書中首先定義重要字詞同概念,如六經、客氣、里、表、中風等等,按此再一步步推理出條文本義,順理成章,恰如孔聖所言:「名正則言順也」。讀得順了,本來閱讀時很多問題,因為害羞,不上來發問耐心讀下去,後面竟在字裏行間找到答案,所以更不上來發問,直至讀遍整套書。

傷寒原意最強大之處,在於一致性。現在世人解經多是支離破碎,例如少陽病是膽火郁熱,那為什麼其餘五經病不落實到臟腑?五苓散因用少少桂枝而能解表,那為什麼很多有桂枝的方又不會表解?傷寒原意卻由一字一詞出發,由點帶線,證立條文本義,再論及相關概念,所有字詞條文論點概念,橫跨全書,皆是統一不變,不搬龍門,六經皆被此書串成有機整體。當短期一次過睇哂三書感覺最明顯。

閱讀此書,能增進對證候-病機的了解,方證的運用,藥物具體作用,不在話下。於我而言,此書最重要的作用是為傷寒各家學說蓋棺定論,此書是仲景學說完成度最高的著作,建基於此可以令我思考仲景學說及中醫理論更根本,更前瞻的課題。長遠而言,此書甚至可以成為中醫統一理論的濫觴,解決中醫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大家和稀泥的歷史大難題。

總括而言,我推薦大家學完傷寒後閱讀此書,希望大家都能夠從中領受「原來傷寒可以咁解既」的樂趣。當然此書睇一次不夠,要多睇幾次。

(三年級中醫本科學生Alvin)

=============

 

李大夫回應:

 

謝謝學弟給我書寫了一篇很好的讀後感!您也深明我的用意和理想。
實際上,我這幾本書裡面,也有一些理論不足之處,是我在後來做博士後研究的時候,我有了不少「新的」理論發現,但願盡快出版吧(沉澱了一年,還未有空重拾整理)。其中發現到張仲景的理論範圍有多大,張仲景是用更簡明的理論去解釋各種病證,這是我過去沒留意到的,需要從整部書的層次去研究才能發現。這也的確是希望可以「成為中醫的統一理論」基礎,以仲景學說作為統一的中醫理論、「中醫理論標準化」的工作,實在當之無愧。

日後出版了這部理論研究著作,之後可能要再努力,寫一部《傷寒論原意》、《金匱要略原意》,將全書的條文逐一用這理論解釋一次吧。
大家都繼續努力,歡迎在我書中挑毛病,讓我好好審視錯誤,力求接近原意、力求貼近仲景之心。

 

Jpeg

如欲購買《傷寒原意》三書,可在各大網上書店訂購。著作介紹請參看:【點擊進入】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為甚麼要學內觀靜坐?

剛參加完香港內觀靜坐中心的十天靜坐課程,對我來說,天天都有驚喜和突破,很想紀錄下每天的感受和得著。可是活動中不許帶備紙筆紀錄,有一些感受,過去了也已經放下了,也沒刻意記住,這裡略記一些心路歷程吧,更主要想說一下要去靜坐的原因。(我去參加十天靜坐之前,寫了一篇小記,附在文後,也略談了當時之感。)

photo_2016-08-02_20-41-53

(攝於十天靜坐結束離開之時)

十天靜坐,一開始覺得時間很難過,後段就覺得比較自在了,總是回想起來光陰似箭。十天就這樣完滿結束了,收穫甚豐,對我自己來說,又一次人生的突破!說感想之前,先說一些「事實」——許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十天不與外界接觸

  • 第一次連續十天靜坐,每天約十小時
  • 第一次能夠連續靜坐兩小時不動
  • 第一次身體有了非常深刻的感覺,發現自己的能力,感受實相
  • 第一次留了十天鬍鬚(亮點,發現自己原來的樣子)
  • 第一次連續十天早上四點起床
  • 第一次連續九天不說話
  • 第一次連續八天過午不食(新生沒要求過午不食,但下午茶點只有一個水果,那樣反而吊癮,就索性不吃了)
  • 第一次心靈如此輕鬆,清掃了大量習性

 

十天的靜坐,每天的生活時間表如下:

 

搜狗截图20160731213915

(來源:香港內觀靜坐中心網頁

 

 

十天靜坐之中,我每天都有新的感受。實際上,感受人人不同,我說自己的身體感覺分享意義也不太大,畢竟講了我的感受,你參加的時候不一定有。我自己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我在第二天靜坐的時候,可能開始比較專心,突然出現了一次全身感覺熱、出汗,後來還有周身麻痺、發脹的感覺,我感到相當驚訝,原來靜坐可以有這麼厲害的感覺!但這原來不是值得追求的感受,千萬不要理解錯誤靜坐必須要有此感覺。

 


 

 

修習方法

 

前三天的課程,是比較入門的靜坐方法,主要是練習「觀息法」,透過觀察鼻子的呼吸出入,從而修煉「定」,讓自己頭腦專心。的確,從第一天頭腦念頭紛飛,到後兩天就逐漸少點念頭了(但還不是沒有念頭啦)。

第四天的課程開始,才真正進入戲肉!練習「內觀法」。這套方法,相傳是釋迦牟尼當時教導的方法,基本目的是可以幫助我們客觀地了解「實相」,而終極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從各種痛苦之中解脫出來,甚至達到「涅槃」、「開悟」。

需要注意,這不是一種「宗教」活動,不是儀式,不是「佛教」專利。正如釋迦牟尼當初不會說自己是佛教徒,耶穌不會說自己的基督徒一樣,當發展成為了「宗教」,就有各種宗派的信念思想形成,跟源本的信念有所偏差。這套內觀方法,是適合各種背景、各種宗教人士學習的,所以我選擇了這種方式去體驗,而最終也沒有讓我失望。

再說回「內觀」VIPASSANA,所謂內觀就是指,向內去觀察自己,尤其是觀察自己身體的感受。我們習慣了觀察外境,看各種事物的顏色味道香氣聲音觸覺,但是對於身體自身產生的感受卻較少關注。這首先需要減少外在環境干擾的因素之後,才能更深入的去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所以在進行「內觀」之前,首先需要守一些戒律(例如吃素、禁慾、禁語等),主要目的是為了讓我們身心清淨,內心安定,才能更好的進行內觀。

 

photo_2016-08-02_20-42-02

(每天午餐有簡單的素菜,這是其中一頓飯,是自助餐任取多少的)

 


 

為甚麼要觀察自己身體?

 

這有一個理論,就是可以幫助自己建立「平等心」,去除自己的習性,最終得到解脫痛苦。例如當我們靜坐時間久了,坐得腳痛腰酸背痛的時候,這種痛苦,很容易讓我們產生各種情緒,憤怒、憎恨、埋怨、緊張、焦慮、沮喪、恐懼、嫉妒……這是一個從「感覺」到產生「行為反應」的過程,本身疼痛只是一種感覺,但是這種感覺會讓我們產生甚麼行為反應?如果產生了「感覺——行為」的對應關係之後,這就植根在我們的潛意識之中,成為一般所謂無意識的反應,例如面對疼痛就產生憎恨的心,我們往往未必能夠察覺。

人世間的痛苦,並非在於我們有痛的感覺,而是在於我們的行為反應。如果面對疼痛的時候,我們能夠不作出反應,我們的心就能夠平靜,也不會對別人、對世界造成影響。這種「感覺——行為」的關係,課程中稱之為「習性」(習氣),也可以稱為Sankhara「行蘊」,而從現代的語言來說可以稱為「程式」Programme,一些存在我們潛意識中的負面程式。試想想,如果能夠徹底去除這些習性,我們的人生就能夠得以「解脫」,不用做自己心的奴隸,真正掌控自己的心,內心得到真正的和平、和諧、快樂。

除了觀察疼痛之外,各種身體的感覺也是觀察的範圍之內,包括冷熱、乾濕、瘙癢、麻痺、跳動、震動、脹痛、愉悅、討厭,甚至是無感覺。感覺所產生的習性,可以分為兩大類,課程中就稱為嗔恨和貪愛,就是兩類最極端的情感,「嗔恨」就如上面說的憤怒、憎恨、埋怨,那就不說了;貪愛就是我們的慾望,如果我們很想要某樣東西(例如一個手機,或者一個男朋友、女朋友),如果得不到我們就要生要死,那就是貪愛。在內觀的過程中,面對痛苦很容易產生負面嗔恨,但面對一些舒服的感覺時,看似很正面,也容易讓我們出現貪愛,例如當你剛剛感受到腿疼,但你感受手臂只有流暢的震動感,那樣你就會很想停留在那處,而不想再去感受腿疼,這也是一種不平等的心。

在修習內觀的時候,所謂保持「平等心」,就是無論面對負面的和正面的感受,都只要客觀地去觀察它,不要給它任何評價而產生嗔恨和貪愛。這是相當重要的,如果在這個過程之中不去生起這些感受,那我們就不再產生新的習性(程式),我們內心就只好拿舊有在潛意識中的習性出來用;舊有的習性浮上水面的時候,如果我們又能夠不再生起新的習性反應,那麼內心的習性又得以被去除……如是往復,如果我們保持靜坐,最終我們的內心就能夠得到徹底的清洗。這好比對內心做一個大手術一樣,將心切開、將裡面的膿血排出來的過程。

 

 


 

 

疾病身心

 

有趣的是,這些習性浮上表層的時候,很多時候以各種疾病不適感覺呈現。例如剛才說的疼痛吧,如果你平時身體有時候會出現頭痛背痛腰痛腳痛,這些不適在內觀靜坐的過程中,很容易更為凸顯,簡單來說那就是病情復發吧!就算本身沒有特別說患有某病,但在靜坐過程中出現各種身體不適,也是十分常見的。

這是身心緊密關係的問題,當內心存有各種的習性,它可以讓你人生出現各種情緒,同時也可以讓你身體感覺得到,尤其是嗔恨的習性,就會使你出現各種不適的感受,貪愛的習性則讓你感受到舒服的感受(那就不算不適啦)。

很常見的例子,當我們盤腿靜坐,往往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腳痛或者腰酸背痛,當然我們可以從科學上,將它理解為乳酸積聚過多導致的酸痛,但這只是一個層面的解釋,如果從內觀的角度來看,這還是因為自己內心的習性,如果最簡單地說,因為我們不習慣要如此安靜去觀察自己的感受,內心不想清除自己的習性,內心浮現舊有的習性就以疼痛呈現,希望你不要去「去除我」,希望你不要去靜坐。

這方面我自己也有深切體會,前幾天靜坐的時候,我也不能坐久,一個小時起碼要換姿勢幾次,到了第四天開始用內觀去感受身體,立刻感受到腿疼非常,比前三天只用觀息法要嚴重得多。之後我繼續保持平等心,沒有生起嗔恨,到了第五天我換了另一個姿勢坐,竟然腿痛就減輕了很多,開始能夠連續靜坐一小時不換姿勢了,而這個姿勢,在我之前也是一直會覺得疼的。我開始靜坐的前幾天也有背痛,大概第五六天之後,背痛也自然消失了,能夠挺拔的坐直。當然你可以解釋,這是由於我的身體鍛煉變強了,但我也相信這跟習性的去除有密切關係。

順帶一說,靜坐時出現各種身體不適,可以稱之為「排毒反應」。凡是排毒反應,是指身體素有的問題,本身因為身體太過虛弱,所以沒有感覺出來,後來因為身體開始沒那麼虛弱了,自己正氣對抗疾病,於是就將病情突顯出來(發作)。從中醫的角度看,在靜坐的過程中內心平靜,沒有「思傷脾」、「思則氣結」的問題,身體的氣血自然暢通,於是就容易突顯出各種病證。從這個角度來看,要參與內觀靜坐,確實需要有心理準備,可能要好好面對自己的病苦。

但是也需要提醒的,靜坐的目的不是為了治病,這最多只可以「副作用」來形容。因為內觀靜坐的目的是為了解脫各種痛苦,是在人生層面而言的,療愈的發生只是過程中的一個小步驟吧。

 

photo_2016-08-02_20-42-15

 

photo_2016-08-02_20-42-28

(這是陪了我十天晚上的床鋪)


 

流暢地觀察外內

 

內觀的方法,簡單來說就是將身體的各個部分,安靜地仔細上下去觀察,觀察當然不是用眼睛了,是用我們的意念去感受。這個觀察不是人人隨便可以做到的,如果沒有之前的守戒,也沒有前幾天練習的觀息讓內心平靜,那就不那麼容易感受得到。

人體每一吋的肌膚,時刻都是有感覺的,我們每一個細胞每一刻都是在更新變化、新陳代謝,甚至說物理上最細的粒子「夸克」,任何時候都是在震動著的,只是我們能否感知得到而已。當我們安靜下來,如果內心變得更細膩,我們就能夠覺知得到這些變化。

如果我們身體上的習性清除得越多,內心變得越清淨的時候,我們所生起的粗糙感受,例如疼痛就會減少,逐漸呈現更多微細的感受,如全身皮膚細微的震動感,能夠很快速的流遍全身的感覺。如果內心能夠再細膩一點,除了感受得到皮膚的震動感外,更能夠進入體內去觀察感受,感受得到身體內部的細微震動感,甚至在體內順暢地觀察流遍周身。

我自己就有這深刻的體會,在練習內觀一兩天之後,已經可以感受到細微震動感在身體表面上下順利的流遍。後來我問老師,最快是否可以幾秒鐘掃遍一身?他說:是,可以是一呼一吸之間流遍一身。後來我再去體驗,果真如此。在到最後兩天的內觀修習,葛印卡老師提到如果全身表面能夠有細微震動感出現,就可以開始嘗試「穿透」,向身體內部去觀察和感受。我練習了兩天之後,到了第十天最後一天內觀,還繼續有新的收穫,能夠在身體內部從上到下去流暢地「掃描」,感到身體內部的細微震動感;更在最後三次的練習,能夠有全身強烈的細微震動感,隨著一呼一吸、一上一下的震動全身,我也不太肯定,這可能是老師提到的「Bhanga」消融的經驗,最長一次能夠連續體驗到一個半小時。在這兩天回家之後再練習,依然能夠體驗得到這種經驗。

這裡要再次提醒,我提到這些感受,純屬自己經驗,每一個人都不一樣,無需要比較,就算一個人之中的感受,也是每一次靜坐也不同,要繼續保持平等之心,不要因為有無生起某種感受,而出現嗔恨和貪愛。

我以上的體驗,或許對很多學員來說,似乎是有點太快,我自己也十分驚奇,如果要說問我「成功」的原因(還未開悟,其實未算成功啦),我想我過去是做了許多準備,例如我吃素了十多年了,內心比較容易清靜,自己也一直有關注鍛煉內心,也一直在做服務(布施),諸多原因,數算不清了,所以就不要比較吧。

 


 

發展慈悲心

 

當一個人不斷進行內觀,發展建立了自己平等的心,那就自然清除了內心大量的習性。當習性去除了後,我們就能夠以更客觀的心去看待自己的感受,看待這個世界。那時候就不容易生氣、不容易執著貪愛,我們自己內心就變得平靜和諧,對待人和事,就不容易生氣,也可以更客觀地體察別人的痛苦。

我們也會知道,別人的問題,也是他們執著在這些嗔恨和貪愛之上,只是他們不懂得如何從中解脫,我們也只是過來人而已,我們也曾經經歷過這個階段,如果我們因為別人而生氣,那也只是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可以從別人的問題上反觀看到自己,從而產生出慈悲心、同理心,希望可以幫助他人。

簡單來說,這就是當我們做好自己之後,我們才有能力去幫助人,希望別人好。這就好像我們傳統《禮記》上說:「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樣,先做好正心,才能夠推己及人。

我自己也感受,在這十天靜坐,最大的得著,是幫助了自己的心,讓自己變得更加平靜,能夠客觀地觀察自己的感受,不用因此生出各樣的情緒,將感受和情緒的產生分開,那麼我們就容易控制自己的心和行為。

我想起我從小也有努力訓練控制自己的情緒,記得中學的時候,已經開始訓練自己,例如不見了錢包,我會覺知自己不要因此而煩惱生氣,可以立刻讓自己變得正面開心;又例如小時候做童軍,面對意外要急救,也要學習鎮定。這些我們一般叫作EQ(情緒智商)的訓練吧,當然我也還是很容易生氣,例如這些年長大了,每逢跟父母說話,還是很容易動氣,覺得父母說話很長期很煩,但其實這都是習性反應而已,現在開始更能察覺這問題了,這才是真正的學懂如何孝順父母。

想起《中庸》裡面說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我們的喜怒哀樂沒有發生出來,從內觀的角度來看,就是我們建立了很好的「平等心」,那麼我們也自然能夠有更大的慈悲心去看待這個世界,這個時候,我們的天下自然可以「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如何美好和諧的境界。

我想起以前參與魏鼎辟穀食氣的課程時,我拿他的書給他簽名的時候,他問我有甚麼理想?我說:想要幫助更多的人。他就在書上寫了一句話:“Be a conscious man, a conscious man naturally help others”, 我們都要做一個有意識、能夠掌控自己內心的人,甚至當我們能夠開悟的時候,我們就能夠真正的幫助到別人了。

 

 


 

靜坐對自己的改變

 

經過這十天靜坐,在過程之中已經有不少得益。例如內心雜念減少,人能夠更專心,這在出關之後這幾天更有體會,例如坐地鐵的時候更能專心在自己上,不受到外面環境影響,上班之後工作也更有效率。身體上的各種不適疼痛都消除了,精神極佳,感到呼吸更暢順,內心感到十分輕鬆,肌肉也沒以前繃緊,容易面上容易帶上笑容。

內心不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干擾,比如過去容易因為見到某事就發生某些情緒,現在開始能夠觀察得到,自己內心生起了某種感受,但可以在習性出來之前就停止它,保持平等的心。開始覺得自己可以擺脫各種「成癮」,例如過去喜歡無意識的玩手機、上facebook,現在知道如何適可而止,察覺得到自己的想法。

在內觀十日的過程中,由於身體上的各種不適感受都幾乎很少出現了,從這個角度來看,應該表示大量的習性已經清除,如此來看生命應該會有很多改變!在靜坐十天之後,出來的這三天之中,我還在一直觀察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有甚麼轉變?變得更有慈悲心?更想幫助人?這我也還在仔細觀察之中,但願真的脫胎換骨,重新做人。也請大家拭目以待,看看我有沒有改變。

的確,在這十天內觀靜坐,我是非常的感恩,讓我自己明白了許多事情,是一個洗滌心靈的重要人生過程,是給自己一份很大的禮物。這最緊要讓我明白到,原來人生的最大成就,並非是得到了什麼名利,而是自己的心,是否可以在任何情況下,保持平穩、平衡、平等。那樣自然能夠產生愛心與慈悲,去幫助所有眾生。

這內觀靜坐的確改變了我的想法,以後如何繼續努力修行,改變提升自己,愛己愛人,學習去原諒自己原諒別人,是我以後的人生功課。在此真心發願,願眾生能夠得到——

真正的平安!

真正的和諧!

真正的快樂!

 

(寫於2016年 8月2日,十天內觀靜坐課程結束的三天後)

 

備註:本人與內觀中心沒有利益關係,這篇文章只是參加過一次課程的體驗分享而已,其中的觀點未必正確,如有錯誤請告知更正。如果想了解更多內觀,不妨自己到「香港內觀中心網頁」了解(世界各地也有,也可看自己地區有沒有內觀中心),更好的是直接報名參與課程親身體驗嘗試。內觀靜坐是一件認真的事,建議在老師指導之下修習為佳,少走彎路,不宜盲目自習。

 

 

photo_2016-08-02_20-42-11

(內觀中心的草地花園,讓我們舒展筋骨散步的地方)


 

【十天靜坐前記】

 

大概從小也知道靜坐的好處,我也經常建議朋友或患者嘗試靜坐,但自己也一直沒有持之有恆的練習,也有那種「靜坐很悶」、「浪費時間」的感覺,如果有時間,總是會想去看看書、做研究,或者看手機上網甚麼的。

大概一年多前,我完成博士後研究之後,察覺這麼十來年自己一直都匆匆忙忙,努力在追求學業事業,忽視了自己的身心靈。於是就開始好好反觀和提升自己了。頓然這一年間,實在有太多改變!急促得已經習慣,欣然接受自己的變化,好像變了另一個人一樣,如果認識我的朋友,也會感受到我的變化。

現在其實還未有長期靜坐的習慣,但已經習慣每天上班坐地鐵時,帶著耳塞靜坐冥想;也會爭取各種空檔的時間安靜,例如在街上走路時、睡前睡後、休息等。現在已經轉變成,喜歡上靜心的感覺了,知道這是為了甚麼、要怎樣做。

大概一個多月前,突然有一種感覺,覺得應該在這方面多下點功夫,要好好的全身投入去靜坐一段時間。想找個地方、找個課程來學習?然後就一下子想起了「內觀中心」的十天靜坐課程,這是我一年多前已經聽說過的,當時覺得,靜坐這麼長時間,怎麼可能?而現在感覺是,一切已經準備好了。就好像十天內不可說話,這我是個「宅男」完全沒問題,老實說,根本不喜歡說話(可能你不太信);十天要吃素,還要晚上少吃只吃水果,這我吃素十多年了,最近還變成一天只吃一餐,這也沒多少難度。看來一切都是有準備的。

現在已經不覺得這十天要「堅持」或者會很「辛苦」,也的確是會覺得有點挑戰,做人這麼多年,還未試過一次如此,十天不可跟外界溝通,只是跟自己相處。究竟結果會如何?十分期待!我也知道,「若要練功,不求成功,功到自然成」,無需要期待甚麼,只要做好當下的功夫就可。

此紀錄當下心情,以便出關後比較。再見!

 

(寫於2016年7月20日,十天內觀靜坐課程開始前)

 

===================

後來就著這次靜坐體驗,獲邀到了網台「城寨:煉心術」上作嘉賓訪問:「靜的力量 x 身心健康」,其中討論到靜坐與中醫的關係,歡迎收看:(廣東話)

 

 

(2016年8月14日播出)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以方測證之繆

【《信報》中大醫論專欄】

中醫上有一個術語叫「以方測證」,是指從藥方反推其病的原因。比如有些患者曾經吃過某藥方治好自己的病,於是拿著這藥方給醫師看,希望別的醫師從藥方之中推測自己過往的病情。坦白說,這種反推是不可能準確的。

2016221454372835063_0

圖:荔枝網新聞「医院开十味中药搞错两味 医生:药方的字难辨认

 

中醫臨床上有種的情況:有時候醫師處方並不正確,可是也能治好病!例如患上「風寒感冒」,假若醫師誤診為「風熱」,於是用上辛涼性味藥物的處方,可是卻依然可以治愈。臨床上這種誤治十分多見,從中醫理論上看,「以寒治寒」本身應該屬於誤治,可是為何病能夠痊愈?這是由於藥方的寒熱雖錯,但藥中依然有辛味藥,即是對錯參半,辛味仍能祛風,感冒之外證雖能治愈,可是寒邪入裏,感冒好了,卻演變成了咳嗽、怕冷、疲乏、腸胃不適等諸證。

不要忘記,人是一個活的生命體,人本身有自愈的能力,許多病就算不吃藥也能夠好過來,吃了藥之後疾病痊愈了,未必是治療的效果。這在西醫的研究上十分講究,「安慰劑」亦十分「有效」。

 

開錯藥也能治好病

 

病愈往往未必能夠說明其「診斷正確」,就像誤用辛涼藥物治好了風寒感冒,於是卻反過來說,這病情就屬於「風熱感冒」;甚至如某地方普遍醫師認為該地氣候炎熱,猜測大部分感冒應該也是風熱,也都處方寒涼藥物,最後總有不少感冒「治愈」了,於是就說該地區大部分感冒屬熱。這種「理論發展」,就像是「自我實現預言」,其實只是先入為主的想法,並非客觀地面對患者作研究。

又例如說,一個人的病情是由於身體「氣血偏虛、體內有寒、虛火上升」導致,在這種情況之下,病情「有虛、有寒、有熱」,如果醫師診察能力不足,只看到其中一面的「火」,於是只是用清熱的方法,後來病情「治愈」了,因此醫師就反推,這種病只是由於「火」導致!——看這例子,即使「有療效」,但卻看不到病情的全部,這對中醫診斷來說其實是不夠全面的。

我們總是以為,吃藥之後治好病,這就是解決了核心問題,但由於人體有自愈能力,解決了周邊問題,也可能使病情自解。「以方測證」並非解釋疾病成因的最好方法。

因此中醫上所說的「有療效」有不同層次,有時候「有效」並不代表治病診斷全面準確。比如治療感冒,需要吃藥一週才能夠治愈,這根本不能說是「有效」,感冒一般一週也能自愈嘛!在傳統中醫上看,所謂「有效」,應當如《黃帝內經》中所說的:「如桴鼓相應」、「猶拔刺雪汗」、「猶解結決閉」,淺白一點的講,即是吃藥或針灸以後能立即好過來,「一劑知、兩劑已」,那樣才能夠說真正「中醫的療效」。

 

載於2016年4月8日《信報》

 

李宇銘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熱氣能吃薑嗎?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熱氣」(上火)的時候,能不能吃生薑?這個問題似乎有點奇怪,眾所周知,生薑屬溫性,熱氣怎可以吃?可是臨床上,許多患者即使有熱,在處方上依然加有生薑,患者有時候就會這樣問醫師:我有熱氣還能吃薑嗎?不會加重熱氣嗎?要回答這些問題,就要從生薑的作用說起。

6315258102_d9019820fa_z

 圖:Flickr

 

在中藥學上,生薑算是一種中藥,味辛、性微溫。從寒熱之性而言,首先它不是「熱性」,我們只稱它為「溫」,而且是「微溫」,就知道它的溫熱之性不算很強。生薑除了溫能夠散寒,還有辛味,辛能散能行,有助驅散風寒,通行氣血。

生薑在一般情況下,能溫脾胃而散寒祛風,但在中藥方的使用下,如果配上各種藥物,就不一定只是用在寒病上,即使在有熱的病情也可使用!如果藥方中寒性藥較多,就會抵消了生薑的溫性而只取其辛味。從這個角度來看,的確並非「有熱氣就不可吃薑」,前提是有配搭其他藥物。

 

薑為何能夠清熱?

 

還有另一種情況,如果身體的熱屬於「虛火」,有些病情也可用薑來治療!所謂「虛火」,就是指因為氣血虛弱,體內自己產生的熱氣,既然成因是虛弱的話,治療就不能只是「清火」了,治本需要補虛,有時補虛配搭上生薑,有助加強補益。

此外,血氣虛弱之後就容易受到寒氣侵襲,但血氣虛弱者又容易產生虛火,這就形成了「寒熱並見」,或者中醫上稱為「寒熱錯雜」的病情。在這種病情上,使用生薑就能夠有助祛除寒氣,如果寒氣得以祛除,則人體的血氣容易恢復,故此虛火最後得以自行消除。從這個角度來看,生薑也可以有「清熱」的作用!

這屬於中醫上較為高級的理論,一般的病情下,中醫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見到寒病就用熱藥,但是在個別的病情則是相反,可以是「熱者熱之、寒者寒之」,見到熱病也用熱藥治療而取效,上述的機理即是如此。

其實不單是生薑,各種溫性的中藥或食物,也有類似的情況,有熱氣的人是否就不可吃熱性的食物或者藥物?答案是:可以,又不可以!一般的醫理認為是不可以的,就算在寒熱錯雜的情況下,如果單吃生薑,的確很可能導致熱氣加重,故此中醫處方大多數都是配搭各種藥物使用;但是在寒熱錯雜的病情,如果寒氣是病的「本」,熱只是「標」,有時候只需要用溫熱藥治本,熱就自然消失了。

所以,如果你問醫師:「我是否適合吃薑?」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挺難回答的,最好就是自己試試吧!先從小劑量逐步嘗試,找到自己適合的份量,覺得不適就停止或者減量,做自己的醫生。

 

 

載於2016年6月17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隔週五刊登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芒果濕熱嗎?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不少人有一種想法,認為芒果「很濕熱」、「很毒」,這種對於食物屬性的認識,在民間流傳甚廣,除了芒果之外,還有橙、榴蓮、荔枝、龍眼等,也有人認為屬於濕熱一類。可是當我們翻查醫書,卻甚少有這樣記載,反而多說芒果有溫補作用,就像人參、北芪有補中益氣的功效!如何理解這樣的矛盾?

1309238_d6a25ff05227e17d2ddfbc754bf1af28

 

首先需要說明,在中醫上沒有一種食物是「濕熱」的!或者更準確的說,沒有哪種中藥是「濕熱的藥」。「濕熱」一般是指致病的「邪氣」,可是中醫對於藥物的認識,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過猶不及思想,一種藥對某些人有好處,但對其他人則有壞處,例如人參並非人人也適合,對身體不虛的人來說,人參也可是「毒藥」。

「濕熱」這概念,如果從正面來說,濕可以指一種東西比較多水、滋潤,熱就是指寒熱屬性之中偏於熱的一方,那麼如果一個人身體虛弱而有寒氣,同時又缺乏水(乾燥),這食物就比較適合他;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身體不虛又水濕過盛,濕熱的食物就不適合他了。

 

芒果溫補滋潤

 

從這個角度來說,並非因為芒果「濕熱」就人人都不適合吃。芒果具有的溫補滋潤特性,正因為它本身偏補,身體不虛的人、甚至身體有濕熱的人就不宜多吃了,吃了就容易上火增濕。也就像補中益氣的北芪、黨參,有濕熱的人不能吃的道理一樣。

食物本身是「無罪的」,沒有一種食物天生就也有病。像「芒果濕熱很毒」這種民間說法,畢竟帶有負面意思,誤解這種食物本身就有問題,就像煎炸油膩食品那樣不宜多吃。而實際上,有些人經常吃芒果,甚至一下子吃上好幾個都未必有事,尤其是身體虛寒之人適宜多吃。又像荔枝性熱,俗語說「一把荔枝三把火」,卻非人人吃了荔枝也會流鼻血,有人一次吃一斤也吃得很爽。人們多認為水果「生冷」,其實溫補的水果有不少呢。

進深的說,所謂「濕熱」的身體狀況,還要分虛和實。一般常說的濕熱是指「實」的一種情況,多是指由於飲食肥甘厚味的食物太過,如煎炸、油膩、肉類、辛辣等的食物吃太多,導致體內多了濕和熱。都市人也常見另一類屬於虛的濕熱,因為脾胃虛弱受寒導致體內的水氣不能化開,再加上氣血虛弱而從內產生虛火,體內因為虛而「水火並見」,這種情況從現象上也看似有濕熱,但並非要用寒涼利濕的方法解決,反而用溫補的方法有更佳效果,此時芒果反能治「濕熱」!具體而言,不同品種的芒果也可能有寒熱之別,芒果是否適合自己食用,最佳的方法不妨是自己嘗試了。

 

載於2016年5月20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隔週五刊登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濕重怎麼辦?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常有患者問:濕重應該吃什麼好?首先需要說明,所謂「濕重」是指甚麼?在中醫上,是指「濕氣較重」,如果濕氣在不同的地方,就會產生各種不適,例如濕氣在身體表面,就會出現周身肌肉關節疼痛、沉重乏力、發熱等病證。

21705816738_5882c64e16_z

圖:Flickr

 

但是,現在民間所說的「濕重」,多是指其他不適,例如肌膚浮腫、腳腫、皮膚油膩、陰部潮濕、大便粘滯或便溏等等,這些雖然也可以叫做濕氣,但嚴格來說在中醫上稱之為「水氣停滯」,或簡稱為「水停」、「水飲」。雖然「濕氣」和「水氣」大體均屬一類相近的病,可是在中醫來看兩者的診斷與治療相差較遠,因此這裡重點討論「水停」的問題。

凡是水濕病,一般覺得跟環境潮濕有關,例如颳風下雨就會導致病情加重。的確,外在的水會影響身體,更重要的是我們體內先有水濕,當外面的水濕增加,我們自己體內無法驅除多出的部分,那就會出現不適。這就是為什麼天氣潮濕較重的時候,也不是每一個人也會得濕病,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如果正氣充足的話,水濕是不會傷害人的。

 

祛濕的兩條法則

 

要祛濕的方法,主要有兩條途徑:出汗與小便。當體內太多水的時候,怎樣讓水流走?出汗和小便是最好的方法,具體來說,讓自己多做點運動,微微出汗,多餘水就容易排走,也可順帶驅除風寒;吃一些利尿的食物,也有助除濕。

濕重與飲食的關係,一般人會選擇吃「祛濕」的食物或湯水,除了這些民間智慧智慧外,在中醫上看,濕重的飲食有兩個重要法則:第一、水濕是因脾胃虛弱而產生的,所以無論是哪種水濕問題,都要注意「吃得少」勿傷腸胃,而不是先想吃甚麼;第二、凡是水濕均宜以溫性藥物去「化濕」,這其實也跟脾胃虛弱的考慮有關,用溫藥幫助脾胃恢復運化水濕功能。

溫藥化濕的方法,最簡單的例如多喝薑湯、薑母茶等,生薑祛濕的原理,是因為生薑能夠溫暖脾胃,助脾胃散濕。可是也有不少人問,香港天氣潮濕炎熱,「濕熱」的人是否也可吃薑?在中醫理論上看,是無論「寒濕」或者「濕熱」,其中的「濕」也是用溫熱藥去驅除的,只是如果遇到「濕熱」的病情,就會在溫藥的基礎上加上清熱藥,「寒溫並用」以達致清熱除濕的效果。

所以並非「濕熱」之人就不可吃薑,只是在過程中如果發覺上火不適,那就適宜配搭其他東西。其中「生薏米」性味甘淡而涼,能利小便,生薑配薏米煮水,正是一升一降、一寒一熱。生薑和薏米亦代表著出汗與小便兩種途徑,生薑助發汗、薏米助利尿,兩者相配是除濕的基本方法。

 

載於2016年4月22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你是寒底熱底?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你知道自己是「寒底」還是「熱底」嗎?現在似乎很多人知道怎樣區分,可是我們在大學教中醫,書本上從未記載過寒熱底子這種說法,中醫的字典裏亦沒有這術語,換句話說:寒底熱底是不存在的。

 7168333857_e755c95aa3_o圖:Flickr

 

我常常說一個冷笑話,一個人怎樣才是「寒底」呢?如果他有一天死了,放進去殮房的冰櫃之中,他就是真正的「寒底」了!如果他被火化之後,他就肯定是「熱底」了!——當然完全說笑,但這裡想指出,一個人的寒熱,並非那麼絕對。

寒底熱底這種說法,是香港民間的用語,本非中醫詞彙,只是因為民間用多了,中醫師也只好拿來解釋一番,就好像「躁底」本身只是形容人很容易生氣的「潮語」,現在卻真有些人以為是一種體質底子。

寒底熱底本身不可能存在的原因,首先所謂「底子」,是指一個人的根本、本質,而中醫認為健康人應該是不寒不熱的平和狀態,說寒底熱底就好像每個人的體質總是非熱即寒的二分法。底子的說法就像是生肖、星座、八字那樣,天生出來就決定了一世,以後不能改變,可是中醫對於人的寒熱體質理解,是認為可以變化的,並非機械化的命定論。

 

寒熱並存更常見

 

寒熱底說法所帶來的問題,是將身體的寒熱「絕對化」,其實人的寒熱相當難辨別,可以有不同臟腑、不同部位的寒熱並見,例如常見的有「上熱下寒」、「表熱裏寒」、「手熱足寒」、「胃熱脾寒」、「肺熱肝寒」、「腸熱宮寒」……這裡還只是兩兩對舉的舉例,實際的情況可以更複雜,例如可以有「心肺熱而肝脾腎寒」,甚至是一個臟腑之內同時寒熱並存,例如「肝血虛寒而又同時有熱」,這些在臨床上是見怪不怪的。

所謂寒底熱底的分法,很多時只是為了省卻口舌麻煩,有些醫師跟患者說:「你屬於寒底」,其實只是為了說得簡單一點,意思就是:「你總體是偏於寒的部分多一些」,但也沒有排除不一定沒有熱,也還可以有其他問題。故此中醫處方,也經常是寒熱藥並駕齊驅的。

如何判斷自己身體的寒熱?這確實不容易,不同臟腑、不同部位的寒熱表現不同,就算醫師也需要經過長期訓練才能判斷,普通人難以自測。非常一般來說,一個怕熱的人身體總體偏熱、怕冷的總體偏寒,所以民間才有「寒底熱底」的說法,因為用「怕冷怕熱」就只能大概而言了。實際上,一個人可以同時怕冷又怕熱,這類人冬天夏天也不喜歡,一年只喜歡春秋二季,其實這類人算是佔人群裏的大多數吧!有多少人不喜歡春秋這舒適的季節?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大部分人的體質也是寒熱並見。

 

載於2016年3月25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傷腸胃即是寒?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有些人以為,吃了某些食物後,身體感覺寒冷,那種食物就是寒性食物,例如多吃蔬菜水果會感到身體寒涼,因此再誤以為,生病的時候不可以吃蔬果。當然,這種想法大錯特錯!蔬果有這麼多益處,生病時候反倒不吃,怎能加速痊愈?可是,為何不少人有這種誤解?且聽箇中道理。

4880021543_fb9b4cba09_z圖:Flickr

首先,蔬果並非必然是寒涼食物,蔬果也有寒熱平和之分,例如荔枝龍眼榴蓮性熱,這是眾所周知的常識。而實際上,大部分蔬果屬於平和食物,不溫不涼,顯然不可以一概而論,因部分蔬果性寒涼則以為全部皆寒。

假設某患者並非過食寒性蔬果,卻依然因飲食導致身體寒涼,究竟為何?其實,即使沒有大量進食寒涼食物,也可以導致為胃腸虛寒!原因很簡單:不論食物寒熱,只要飲食過飽,結果亦可導致腸胃虛寒。

 

過飽亦可導致虛寒

 

中醫理論認為,胃是負責「受納」和「腐熟」水榖的場所,食物進入身體之後,首先在胃中消化,而胃消化食物需要依賴人的陽熱之氣。胃就好像是一個「鍋」,而陽熱之氣就如鍋下之「火」,只有鍋裝著食物是不夠的,要煮熟食物必須要有火,如果飲食過飽,那麼人體就需要加大「火力」去消化食物,若經常耗傷陽氣則導致體內虛寒。

有趣的是,並非飲食溫熱食物過多,則體質必然變得溫熱,例如有些地區的人經常吃辛辣食物,卻不見得該地的人全都體質偏熱。同樣地,飲食溫熱食物太過,只要是吃得過飽,耗傷人體陽氣,儘管吃的是溫熱食物,結果亦未必能夠化成人體的熱氣,可以理解為一種「虛不受補」,胃腸虛弱,吃甚麼東西也消化不了,未能變成身體的一部分。

進深而言,不管是哪種食物吃得太多,只要導致胃腸虛弱,氣血化生減少,人就容易受到外來的寒氣侵襲。受寒之後,又進一步加重了陽氣之虛弱,形成體質虛寒。胃腸虛弱的人,連喝下去的水也難以消化,那就形成了「水濕痰飲」,亦即民間所說的「濕重」,亦可因為飲食過飽所致。還有更複雜的情況,當胃腸變得虛寒後,內部又可產生「虛火」,一個人體內可以有「寒濕」和「濕熱」並存,實際上「寒熱並見」的情況十分常見。所以香港人經常會說自己是寒底、熱底、濕重,這跟我們的飲食文化,經常過飽有密切關係。

其實,如果只是少量的吃寒性或熱性的食物,身體能夠自己調節恢復平和,未必對人體有大影響。相對而言,飲食過飽所造成的身體虛寒,比吃寒涼食物的影響更重要。因此,當吃了某種食物之後覺得體寒,未必因為該食物屬於寒性,更重要的是:「少吃為妙」。

 

載於2016年2月26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港台中醫五項比較——台灣中醫講學之旅小感

感謝台灣各方友好邀請,在六月初分別走訪了台中、宜蘭、台北,舉行了五場學術講座,體會到台灣中醫學生的學習熱情,感受到台灣的中醫師對傳統中醫經典的重視,實在太感動了!是一次十分珍貴的記憶,對我自己也有許多啟發和提升!

 

台湾演讲行程表

13351248_1308337135860444_736626785_o

DSC09475

(第一場講座,台中: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學系主辦)

DSC09470

13325451_768100713326173_3129738043310870806_n

(當天講座在早上8時開始,現場大約兩百人座無虛席,實在感受得到台灣中醫學生的熱誠!)

 

————-

 

回港之後,久未忘懷台灣之情,實在值得我們香港中醫學習借鏡,想趁著這裡分享我的五點啟發:

 

一、台灣醫師的刻苦學習

 

在台灣交流的過程之中,認識到中國醫藥大學的系友會,他們一眾醫師與在校學生,每逢週日下午,都有一兩百人聚集一堂,一起學習經典和練習脈法,這種積極學習的情景,實在讓人感動!這是我們在香港還遠遠未能做到的,莫說上百人了,堅持每週幾位醫師一起學習,在香港也還相當少見了。香港的工作時間長、經濟壓力大,許多醫師畢業後自己生活還未弄好,就難以繼續提升自己、互相幫助。

DSC09665

DSC09668

(這就是他們每逢週日研習的場地,跟社區借用的活動中心,能夠容納一兩百位醫師和學生參與。)

 

除了這種大型的學習活動外,他們也有不少醫師,一、二十人組成了讀書會,經常研讀中醫經典、註家。其中這次邀請我去台灣的緣分,就是因為他們的一個讀書會,過去大半年已經在研讀我的著作,還會分別邀請醫師研讀不同章節,然後給其他醫師作報告!這種努力互相學習的態度,實在敬佩!

 

還有,認識了不少台灣醫師,除了自己上班外,堅持跟著學長、老師的門診學習,每週定期一大早或者下班就去跟診,而且許多醫師是如此跟診多年,有七、八年的,甚至十多二十年的!!能夠有這種虛心學習的心,加上如此堅毅的耐性,實在是學好中醫的重要條件。

 

這反映出台灣中醫發展已經有數十年,成熟的醫師學長老師較多,形成了不同層次的梯隊。相對於香港中醫才剛起步十多年,還遠遠未能到達這種層次。從台灣的學習中醫氛圍,也可以窺見香港中醫的未來,我們也要努力營造類似環境。

 

DSC09540

(第二場講座:宜蘭:國立宜蘭大學、宜蘭中醫師公會主辦)

13312597_10154463005231992_1885284569219172814_n

13346837_1103203083035620_8147159375616235258_n

DSC09546

DSC09547

(很高興在講座中,有不少來自台北和花蓮的中醫學生,遠道而來參與講座!)

 

(講座重溫:還原一劑知、兩劑已的中醫神效——原劑量經方臨床應用」(點擊進入)

 

—————

二、中醫課程的西化問題

 

台灣中醫跟香港情況也有相似之處,由於西醫管理中醫、或者是「西化的中醫」來管理中醫,導致中醫課程的設計有諸多不合理之處。

例如本科七年制的中醫課程,西醫課程內容甚多,部分經典課變成選修,中醫學生畢業之後可以考西醫執照,導致大部分畢業生改行西醫而不做中醫;五年制學士後的中醫課程(就是第一學位非中醫者,可修讀稱為「學士後」的課程而成為中醫,頒授的其實就是本科學位),其中前三年修讀理論,後兩年實習,可是前三年的理論課基本沒有見習,只是紙上談兵,而後兩年實習,前一年全部是西醫的實習,經過如此一年的西醫洗禮,之後還能剩下多少中醫知識?真是不敢想象。

 

如此反觀香港中醫課程,雖然香港的中醫課程也西化嚴重,但我們的設計還相對大陸和台灣的比較多中醫部分;香港的本科課程只可以讓中醫學生當中醫,相對大陸的中醫也是可以畢業之後使用西醫方法行醫,香港相比台灣和大陸,起碼逼迫中醫學生一心一意學習,這原來已經是得來不易的客觀條件,值得我們珍視。

 

 

13343009_10205001227069247_5241752325527418661_n

(第三場講座:台北中醫師公會、中醫肝病學會主辦)

DSC09654

DSC09655

13383390_1308752659152225_674091591_o

(台北中醫師的水平相當高,在講座後的提問都相當深入,學術氣氛濃厚。)

 

—————

三、台灣中醫學生不太了解大陸情況

 

跟不少台灣中醫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他們未必了解大陸中醫的情況。因為他們的實習不需要到大陸去,都是在台灣的中醫門診進行;而就算有到大陸的交流團活動,由於名額不多,很多時被「秒殺」了難以報名,能夠到大陸訪問的中醫學生不多。

 

這相對於香港的中醫學生,每年也有多個的中醫交流團,只要想去的都有機會;而且香港的中醫學生都必須要到大陸去見習實習,香港的中醫跟大陸可以說是唇齒相依。

 

其實不了解大陸的中醫情況,反倒感覺是輕鬆、沒有包袱,不會有畢業實習要到大陸生活的那種特殊感覺。大陸的中醫情況讓人憂慮,到大陸的中醫院學習也有著各種問題,台灣學生不用面對這種洗禮,也可能是台灣中醫能夠保持自己特色的主要原因。

 

DSC09664

13393535_10153695308553511_1737355760_n

(第四場講座:台中: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友會、中醫研精醫學會主辦)

DSC09683

 

DSC09697

 

DSC09706

 

 

—————

四、健保對中醫的限制

 

台灣的民眾看中醫,可以有獲得政府的保險支持(稱為「健保」),雖然金額不多,但這也的確是幫助更多人可以看中醫,而且中醫師收入較高的重要原因。

 

但是如果要使用健保看中醫,醫師只可以處方「科學中藥」(粉劑),而且處方和劑量有嚴格限制,中藥飲片就不能報銷。「科學中藥」在香港和大陸稱之為沖劑、顆粒劑,這種制度嚴重影響了台灣中醫的療效,限制了台灣中醫的水平發揮。尤其是這次我到台灣跟大家交流經方的劑量問題時,不少醫師表示台灣難以使用原方劑量,這與政策有密切關係。

 

在中藥界裡眾所周知的「潛規則」,凡是中成藥(科學中藥也可算是一種中成藥),它所使用的中藥飲片,雖然是正品的藥材,但為了控制成本效益,肯定會選擇最低檔次的藥材(稱為統貨),最優質的中藥都拿去藥店賣飲片(稱為選貨)。科學中藥已經不是最優質的藥材了,還要限制用藥劑量,這也是臨床難以獲得速效的主要原因。

 

香港沒有「健保」,民眾大都是自費看中醫,但也有日益更多使用顆粒劑的傾向,這是台灣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借鏡。

 

DSC09759

(第五場講座: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系學會、中醫學系系會主辦)

DSC09769

DSC09777

DSC09789

DSC09801

 

(講座重溫:「望而知之為之神——《靈樞》明堂診法的原理與示範」(點擊進入)

 

—————

五、台灣中醫的發展進程

 

在台灣交流過程中,跟不少學者討論,也深深感受得到,中醫的發展跟地區的政治發展有直接關係。以行政凌駕於學術,而不是由中醫自己管理自己,這是中港台的中醫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故此身為中醫,儘管想一心一意做學術、搞臨床,但是也難以避開政治不談。

 

其中台灣宜蘭大學的蔡教授討論時,他對華人社會的政治發展,有精闢的見解,他指出我們長期處於一種「逃難感」之下,就是長期害怕戰爭、災難、人禍,導致我們經常處於一種作戰、競爭的心態之中,總是想要預備好自己出現各種危機,於是內心不能安定下來,人與人之間也未能更好的信任和溝通。

 

這的確是我們的政治問題,也同時是中醫界的內部問題。如果我們生活能夠比較安定,才有時間心情去學好中醫,活出中醫;中醫們能夠拋開各種門戶之見,互相溝通,彼此學習,共同提高,是中醫走向復興的基本條件。

 

這次在台灣之旅,感覺得到台灣中醫界在這方面確實走得較前,也是給我們香港中醫的好榜樣,讓我們知道我們只是在崎嶇的路途中,面前有更好的風光等候著我們進發!

 

感謝台灣,讓我們香港的中醫知道,we are not alone!(我們並不寂寞)

 

DSC09455

(衷心感謝鍾箴禮醫師的邀請與安排,感謝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系主任張東迪教授的款待!)

 

DSC09984

DSC09560

DSC09561

(台灣真美,是一個地靈人傑的地方!心嚮往之。)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李宇銘博士「原劑量經方臨床應用」講座(Youtube video)

2016年6月4日上午,李宇銘博士於台灣國立宜蘭大學,主講了「還原一劑知、兩劑已的中醫神效——原劑量經方臨床應用」講座,與百多名中醫學生與醫師共聚一堂,更難得有遠自台北長庚大學和花蓮慈濟大學的中醫學生一起參與。感謝宜蘭大學生物電機工程學系以及宜蘭中醫師公會的邀請與安排!

13346541_10206454541462941_4635677128072157011_n

13315537_10206454541302937_3852519924226147987_n

點擊收看講座:

【講座介紹】

漢代一兩約等於現代15g之大劑量折算方式,已經得到學術界之認可,可是現代按照此一劑量折算方法使用「經方」(醫聖張仲景《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之藥方)之醫者仍然不多。李宇銘博士研究經方劑量理論多年,著有《原劑量經方治驗錄》一書,在他的臨床診治之中,所有湯劑均嚴格按照原方以及原方劑量處方,其研究與實踐恢復了經方原貌,顛覆靈活加減的觀念,更還原了傳統中醫「一劑知、兩劑已」的神奇療效!本次講座,李博士將介紹他的研究成果與臨床經驗心得。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