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台灣各方友好邀請,在六月初分別走訪了台中、宜蘭、台北,舉行了五場學術講座,體會到台灣中醫學生的學習熱情,感受到台灣的中醫師對傳統中醫經典的重視,實在太感動了!是一次十分珍貴的記憶,對我自己也有許多啟發和提升!
(第一場講座,台中: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學系主辦)
(當天講座在早上8時開始,現場大約兩百人座無虛席,實在感受得到台灣中醫學生的熱誠!)
————-
回港之後,久未忘懷台灣之情,實在值得我們香港中醫學習借鏡,想趁著這裡分享我的五點啟發:
一、台灣醫師的刻苦學習
在台灣交流的過程之中,認識到中國醫藥大學的系友會,他們一眾醫師與在校學生,每逢週日下午,都有一兩百人聚集一堂,一起學習經典和練習脈法,這種積極學習的情景,實在讓人感動!這是我們在香港還遠遠未能做到的,莫說上百人了,堅持每週幾位醫師一起學習,在香港也還相當少見了。香港的工作時間長、經濟壓力大,許多醫師畢業後自己生活還未弄好,就難以繼續提升自己、互相幫助。
(這就是他們每逢週日研習的場地,跟社區借用的活動中心,能夠容納一兩百位醫師和學生參與。)
除了這種大型的學習活動外,他們也有不少醫師,一、二十人組成了讀書會,經常研讀中醫經典、註家。其中這次邀請我去台灣的緣分,就是因為他們的一個讀書會,過去大半年已經在研讀我的著作,還會分別邀請醫師研讀不同章節,然後給其他醫師作報告!這種努力互相學習的態度,實在敬佩!
還有,認識了不少台灣醫師,除了自己上班外,堅持跟著學長、老師的門診學習,每週定期一大早或者下班就去跟診,而且許多醫師是如此跟診多年,有七、八年的,甚至十多二十年的!!能夠有這種虛心學習的心,加上如此堅毅的耐性,實在是學好中醫的重要條件。
這反映出台灣中醫發展已經有數十年,成熟的醫師學長老師較多,形成了不同層次的梯隊。相對於香港中醫才剛起步十多年,還遠遠未能到達這種層次。從台灣的學習中醫氛圍,也可以窺見香港中醫的未來,我們也要努力營造類似環境。
(第二場講座:宜蘭:國立宜蘭大學、宜蘭中醫師公會主辦)
(很高興在講座中,有不少來自台北和花蓮的中醫學生,遠道而來參與講座!)
(講座重溫:「還原一劑知、兩劑已的中醫神效——原劑量經方臨床應用」(點擊進入))
—————
二、中醫課程的西化問題
台灣中醫跟香港情況也有相似之處,由於西醫管理中醫、或者是「西化的中醫」來管理中醫,導致中醫課程的設計有諸多不合理之處。
例如本科七年制的中醫課程,西醫課程內容甚多,部分經典課變成選修,中醫學生畢業之後可以考西醫執照,導致大部分畢業生改行西醫而不做中醫;五年制學士後的中醫課程(就是第一學位非中醫者,可修讀稱為「學士後」的課程而成為中醫,頒授的其實就是本科學位),其中前三年修讀理論,後兩年實習,可是前三年的理論課基本沒有見習,只是紙上談兵,而後兩年實習,前一年全部是西醫的實習,經過如此一年的西醫洗禮,之後還能剩下多少中醫知識?真是不敢想象。
如此反觀香港中醫課程,雖然香港的中醫課程也西化嚴重,但我們的設計還相對大陸和台灣的比較多中醫部分;香港的本科課程只可以讓中醫學生當中醫,相對大陸的中醫也是可以畢業之後使用西醫方法行醫,香港相比台灣和大陸,起碼逼迫中醫學生一心一意學習,這原來已經是得來不易的客觀條件,值得我們珍視。
(第三場講座:台北中醫師公會、中醫肝病學會主辦)
(台北中醫師的水平相當高,在講座後的提問都相當深入,學術氣氛濃厚。)
—————
三、台灣中醫學生不太了解大陸情況
跟不少台灣中醫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他們未必了解大陸中醫的情況。因為他們的實習不需要到大陸去,都是在台灣的中醫門診進行;而就算有到大陸的交流團活動,由於名額不多,很多時被「秒殺」了難以報名,能夠到大陸訪問的中醫學生不多。
這相對於香港的中醫學生,每年也有多個的中醫交流團,只要想去的都有機會;而且香港的中醫學生都必須要到大陸去見習實習,香港的中醫跟大陸可以說是唇齒相依。
其實不了解大陸的中醫情況,反倒感覺是輕鬆、沒有包袱,不會有畢業實習要到大陸生活的那種特殊感覺。大陸的中醫情況讓人憂慮,到大陸的中醫院學習也有著各種問題,台灣學生不用面對這種洗禮,也可能是台灣中醫能夠保持自己特色的主要原因。
(第四場講座:台中: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友會、中醫研精醫學會主辦)
—————
四、健保對中醫的限制
台灣的民眾看中醫,可以有獲得政府的保險支持(稱為「健保」),雖然金額不多,但這也的確是幫助更多人可以看中醫,而且中醫師收入較高的重要原因。
但是如果要使用健保看中醫,醫師只可以處方「科學中藥」(粉劑),而且處方和劑量有嚴格限制,中藥飲片就不能報銷。「科學中藥」在香港和大陸稱之為沖劑、顆粒劑,這種制度嚴重影響了台灣中醫的療效,限制了台灣中醫的水平發揮。尤其是這次我到台灣跟大家交流經方的劑量問題時,不少醫師表示台灣難以使用原方劑量,這與政策有密切關係。
在中藥界裡眾所周知的「潛規則」,凡是中成藥(科學中藥也可算是一種中成藥),它所使用的中藥飲片,雖然是正品的藥材,但為了控制成本效益,肯定會選擇最低檔次的藥材(稱為統貨),最優質的中藥都拿去藥店賣飲片(稱為選貨)。科學中藥已經不是最優質的藥材了,還要限制用藥劑量,這也是臨床難以獲得速效的主要原因。
香港沒有「健保」,民眾大都是自費看中醫,但也有日益更多使用顆粒劑的傾向,這是台灣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借鏡。
(第五場講座: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系學會、中醫學系系會主辦)
(講座重溫:「望而知之為之神——《靈樞》明堂診法的原理與示範」(點擊進入))
—————
五、台灣中醫的發展進程
在台灣交流過程中,跟不少學者討論,也深深感受得到,中醫的發展跟地區的政治發展有直接關係。以行政凌駕於學術,而不是由中醫自己管理自己,這是中港台的中醫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故此身為中醫,儘管想一心一意做學術、搞臨床,但是也難以避開政治不談。
其中台灣宜蘭大學的蔡教授討論時,他對華人社會的政治發展,有精闢的見解,他指出我們長期處於一種「逃難感」之下,就是長期害怕戰爭、災難、人禍,導致我們經常處於一種作戰、競爭的心態之中,總是想要預備好自己出現各種危機,於是內心不能安定下來,人與人之間也未能更好的信任和溝通。
這的確是我們的政治問題,也同時是中醫界的內部問題。如果我們生活能夠比較安定,才有時間心情去學好中醫,活出中醫;中醫們能夠拋開各種門戶之見,互相溝通,彼此學習,共同提高,是中醫走向復興的基本條件。
這次在台灣之旅,感覺得到台灣中醫界在這方面確實走得較前,也是給我們香港中醫的好榜樣,讓我們知道我們只是在崎嶇的路途中,面前有更好的風光等候著我們進發!
感謝台灣,讓我們香港的中醫知道,we are not alone!(我們並不寂寞)
(衷心感謝鍾箴禮醫師的邀請與安排,感謝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系主任張東迪教授的款待!)
(台灣真美,是一個地靈人傑的地方!心嚮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