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体验丰富是良医?

 如果仲景再世(六)

——体验丰富是良医?

李宇铭

学生:张老师!上次跟你见面,你提到学中医不要重视「经验」,真是一言惊醒啊!不过,我回去跟其他老师学习,他们都不断强调累积经验的重要性,难道其他老师都说错了?

 

仲景:这没冲突,其实大部份高水平的中医,他们口中所强调的「经验」,具体含义是指「体验」。经验不要重视,而体验却相当重要。

 

学生:这两者有何区别啊?

 

仲景:你记得在我《伤寒杂病论》的序中,批评当时医生的一句段话嘛?

 

学生:记得!你的《序》言现在都要求要背诵啊!「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仲景:这句话就是批评了学习经验的问题,也提到了体验的重要性。

 

学生:细心想起来,其实我有点不明白这段话的意思,我明白学习中医非常重视学经典,但学习「家技」有甚么问题?现在我们很重视「家传」、「师承」啊!越有师承越容易成才!

 

仲景:我这不是说「教育模式」的问题,在我们当初学习没有大学、学院,只有师承的学习方法,问题不在于教育模式,而在于学习的内容。

假如学中医,只强调「家技」,即是只懂得某些技术,例如见甚么病就立刻用甚么药方或针灸推拿方法,而不求疾病的根本,不懂疾病发生的原因,这就与中医经典理论相差甚远了。

 

学生:你这样一说就明白了!「各承家技,终始顺旧」一句,就是学中医不应该只学习个别人的经验,而应该学习经典的大道,要「念思求经旨」。不过,我怎么还没看出,你有谈到「体验」的问题吗?

 

仲景:有啊,后面在谈的举了很多例子啊!

 

学生:哦?你说的是把脉要讲求体会?

 

仲景:脉诊是其中一个重要例子,大家也明白,脉诊讲求指下感受,这显然需要体验,单纯学书本上的脉学理论,不足以让你懂得怎么把脉,而必须要在临床上,亲自试过摸上许多脉象,当你体验过「浮脉」的感觉,你以后都记住了。

 

学生:这我知道啊,当然是要体验的,这通常我们都说成「体会」或者「经验」吧,就是临床经验多了,就容易准确感受得到脉象。

 

仲景:我说的体验,也可以说成「体会」,体会就是强调了身体感觉以后要有「意会」,而体验这个词就更重视「检验」、「验证」,透过我们实践去验证理论。

但是,体验跟经验还是有所异同。经验虽然也有经历体验之意,但是经验也包含了知识的含义,由于零碎的经验有无限的多,才因此要不断累积,无穷无尽。可是体会无需不断累积,体会只要感受过一次就够。例如你摸过一次细脉是怎样,以后不用不断反复体会,每一次摸到都能准确判断。就是说,体会是帮助我们将理论联系实践,但当我们掌握了理论以后,就不需要不断的体会,体会就好像一道桥梁,像我们坐船渡海,上岸以后船就没有用了。当我们透过体会掌握了中医理论,就没必要累积体会。

 

学生:原来如此!老大夫说学中医要先背诵,然后反复的体会,看来就是因为理论的十分复杂,需要我们不断用实践去感受它吧。您说的体会,就是强调要将理论活现出来。

 

仲景:我之所以强调体会,除了是这个原因外,实际意义是强调医生需要训练观察能力,亦即是所谓「辨证」的问题。

 

学生:是啊,中医十分讲求「辨证」,不同西医讲求「辨病」。

 

仲景:不是!这并非中医的观点。你说的「辨证」是现代中医的思想,而不是我们过去的看法。

 

学生:哪有甚么不同?假如中医不是讲求辨证,我们跟西医还有甚么不同?难道我们也是辨病的?中医没有辨证还有甚么特色?

 

仲景:你说与辨病相对的辨证,这里的「证」是指「证型」,就是你们临床各科教材上,对于疾病采取了「分型论治」的做法。这「证」在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上叫「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换句话说,现代的「辨证」是指辨别疾病某一种原因的意思,是指疾病的「本质」。

可是,我们当时的「辨证」并非这个意思,传统上「证」是指患者告诉我们的不适,亦即问诊的内容,引申包括了各种临床表现,亦即是四诊的对象,是指疾病的「现象」。我们传统的「辨证」都是指辨别临床表现,以查知疾病的原因。这与你们说的「辨证」,有天渊之别啊!是一「表」一「里」的内外差异。

 

学生:你这样说,我好像明白一些,但又有点不太明白。难度疾病的本质不需要辨别吗?

 

仲景:疾病本质是要分析而不是辨别,要辨别的是现象。分析是需要有确切资料作为分析前提,对资料作出判断整合;辨别则是搜集资料的功夫,确保资料准确无误。

这问题反映你们这一代缺乏哲学常识。所有事物的本质,都必须要依靠现象来测知的。用《黄帝内经》的话叫「司外揣内」,假如跳过了临床表现,我们是无法辨别疾病本质的。现代的中医,就是常常跳过现象而直接「猜想」本质,例如不需要四诊就可以直接知道高血压是「肝阳上亢」引起的、糖尿病是「阴虚火旺」引起的,这些都并非传统中医上的「辨证」。

 

学生:现在的中医果真如此,疾病不是看出来的,例如西医上诊断为「非典型肺炎」,那么这就是热毒引起的,或者见到咽喉痛就说是「上火」,根本不需要看到病人。

不过,我还有一点不明白的,就是你说的「辨证」是辨别临床表现的话,我们现在通常用「症状」这个词吧,症状都是患者告诉我们的,又有甚么值得辨别呢?

 

仲景:看来你还未读懂我的书。在我的书上,篇目都是写《辨XX病脉证并治》,书中内容都是不断在讲如何辨别病、脉、证的。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仔细辨别的,你们现在也有中医「症状鉴别学」这样一种学科,证候是千变万化的,透过仔细辨别证候,我们才能准确测知疾病本质。

 

学生:可否举一些例子?

 

仲景:最典型的例子如「发热」,在《伤寒论》中列举了非常多种发热,有发热恶寒、翕翕发热、往来寒热、大热、微热、烦热、身热、胸中热、心中热、手足热、足心热、蒸蒸发热、潮热、日晡所发热……单是发热已经有这么多种不同表现,需要仔细辨别,还未说发热与其他证候并见如何区分呢。

 

学生:我好像有点明白您的意思了,就是「辨证」真是指辨别患者的不适感觉,而不是辨别各种「发热」的病机。证候背后的病机是甚么,是辨别清楚证候以后的结果

 

仲景:是。「辨证」的重要性,就好像以上各种发热,很多时患者不会直接告诉我们这些中医术语,不会自己说「我往来寒热」,有往来寒热的患者,通常只会说:「我有时候发热一会儿」,只强调了发热的一部份,单凭这句话资料不足以诊断,细问之后病人说发热后还会出现怕冷,发热与恶寒并非同时出现,这就是「往来寒热」了。假如没有问清楚,这就是一个简单的诊断错误。

 

学生:噢,难怪我在临床上,好像很少见到「往来寒热」的病人,很可能忽略了。

 

仲景:又例如说「心下痞」,我的诊断十分仔细。在大黄黄连泻心汤证见心下「痞」、半夏泻心汤证见「痞满」、甘草泻心汤证见「痞硬满」,其实三者是完全不同的证候,需要仔细的辨别,可是你们有多少人会区分这三个字的概念含义?

 

学生:说来也真惭愧,您的书我们都没有仔细学好。不过,这让我明白得到,所谓「辨证准确」是甚么意思了!还想再问一下,「辨证」跟「体验」有甚么关系?

 

仲景:就像这么多的发热,当我们在临床上都一一亲身见过、问过,当以后再次见到的时候,就能够迅速的辨别出来。假如没有见过,就只是一种经验知识,临床即使见到一个往来寒热的病人,亦很容易漏掉误诊。

 

学生:我想起一种比喻,就好像我们懂得看地图寻找路线,但是地图与实际环境不同,当我们拿着地图实地走过一次,有了亲身体验之后,这就是「理论联系上实践」了。

 

仲景:除了问诊以外,其实更多要辨别的内容,在于望诊与切诊。例如弦脉与紧脉、细脉与微脉,假如你亲身摸过这些脉象,才能够懂得仔细区别。

 

学生:那么望诊呢?我看你的书上,还想没多少说望诊的内容哦。

 

仲景:你不记得我《序》说的话吗?「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我这些论述其实不少,只是需要你仔细挖掘。例如我在《平脉法》之中,记载了一个揭发「诈病」的故事,你记得不记得?

 

学生:大概记得,说见到一个病人发热,你去看病的时候,病人面壁而卧,你给他看病时他没有坐起来,还三言三止,把脉时他在一边吞口水,于是你就说他是诈病了!这个故事,我还以为你在幽默的说笑啊!

 

仲景:我是在强调望诊的重要性啊。病是要看出来的,而不是问出来的,不然你无法知道病人是否真的有病,病人说的未必就是真的。其实,简单如「恶寒」那样简单的证候,都应该是望诊而不是问诊,不少怕冷的病人,可以因为自己习惯了,感觉不到怕冷的感觉,医生可以从患者穿衣服多少和肢体表现,来判断是否有恶寒;又例如「手心发热」的病人,可以因为长期习惯了而不觉得不舒服,还觉得冬天这样挺温暖舒适,必须要医生亲手摸过作判断。这些都是见微知著。

 

学生:那么样,高明的大夫,其实未必需要问诊啊!真是可以做到「望而知之谓之神」!

 

仲景:这还未够,所谓「望而知之」,就不单是知道现象,更重要是知道「本质」。单纯辨别好临床表现只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功夫,其后如何联系上系统的理论,这是下一步更重要的工作。而最高层次的体验,那就是对整个人体生命之道的体会了。

 

学生:体会生命之道?

 

仲景:老子的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大道无法言传,只能够体会。就好像一幅平面图画所表述的内容,无法完全转化为文字,那么人体的「立体」,甚至于加上时间的「四维」时空,就更加无法透过简单语言去叙述了。

中医所看到的人体十分复杂,人的三焦营卫、气血阴阳、五脏六腑环环紧扣,密不可分。要搞清楚人体的生命大道,就必须要透过反复的临床体会,不断透过辨证「以表知里」、「司外揣内」,感悟人体生命的奥秘。

中医学之所以难学,就是因为这个「得道」的过程必须依靠自己,就算我的《伤寒杂病论》如何写清楚人体的大道,但始终有局限性,到最后能否将所有零碎的片段串联起来,就必须依赖自己的悟性了。道之大,不可说,假如无法自己学会得道方法,无论大师如何高明,也不可能使你顿悟。

 

学生:明白!允许我再用地图的比喻:透过地图,方便熟悉生活环境附近的街道;当我们把整个地区的路都走熟悉了,尽管手中没有地图,心中都知道怎么走了!「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仲景:看来您也有点「得道」了!我们古代的地图还没有你们这么详细呢,现在你们这么容易看到中医的古籍,甚么「地图」都给您了,应该很容易学会中医才是。

我之所以一再强调「体验」,就是强调拿着地图实地考察应用的重要性,假如只是把地图买回来,放在家中不用,这当然不算自己真正拥有。

首先学会「看地图」,然后「拿着地图去应用」,最后到了「手中无地图、心中有地图」的境界,这就是学好中医必须经过的三步曲。

 

学生:谨遵老师教诲,我回去一定会好好体验中医,做个「体验丰富」的大夫!

 

 

本文原载于《杏林新绿》第十三期,(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会刊物,2012),页35-39.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