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么是身心灵绿化?

【绿色生活教育基金主席撰文】

「推动身心灵转化,帮助人实践绿色人生」,是本会的使命。这里提到「转化」为「绿色人生」,可简称为「绿化」,就是指转化为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那么当中的「身心灵」是指甚么?为甚么我们强调这三方面?这牵涉我们的基本信念,以下想用传统与现代的角度作一些解说。

 

 搜狗截图20170724220740

「身心灵」是近年流行的说法,过去多说成「身心」或者「心灵」,三者结合,是为了更强调三者合一的紧密关系。

 

「身」就是肉身、形体,是物质层面的。人不是机器,人如果死掉,只有肉体很快会腐烂,这就让我们知道,肉体是依靠背后的无形部分来存活。身必须要跟心灵结合在一起,如果分开了,那就基本上不是「人」了。

 

「心」就是心智、心思。它不是指肉体中的心脏,而是形而上层次的心,如成语「心不在焉」、「心无旁骛」的心,也是中医上的「心主神明」的心。心能够产生各样的感觉、情绪、思想,在《黄帝内经》中说:「任物者,谓之心」,心负责「任物」,就是接纳、承担各种事物的能力,亦即是指我们的心,能使我们认识世界。透过我们的身体,我们可以接触到各样事物,但是要认识事物,产生各样思想情感,那就是心的作用,心透过身就能够产生人的各种能力。故此在中医上,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就好像皇帝统领国家一样,掌管人的一身。

 

「灵」就是灵性、灵魂,又或者传统上又称为「神」、「神灵」、「精神」,如在《大戴礼记》说:「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两者含义基本互通,如传统上多称为「心神」,现代则习惯称为「心灵」。灵是人的无形部分、无形的身体,一般肉眼看不见,属于非物质的身体。灵在我们肉体形成之前已经存在,透过天地之精气而生,《黄帝内经》说:「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神进入了人的身体之后,可以再分为魂和魄,然后藏在心中,行于周身。中医上说的「心主神明」,意思就是神进入到人的心中后,人就能够「运作」了。

 

「灵」跟心有密切关系,心是我们的神灵所产生出来的,神灵又是藏在心,透过心可以持续的认识这个物质世界,故此心就是连接物质与非物质世界的重要地方。而「灵」最特别之处,他是来自天地,与天地相通,本身与万物之气是一体的,当神来到人的肉体之中,跟天地分隔开来,局限了自己,就变成了人。如果你问「我是谁?」人的灵才是更根本的我。

 

「身心灵」三者本来是合一的,如果能顺应自己的心灵来过活,那样的生活自然是绿色的、顺应天地的。但人们也经常分开三者,常见的是将身体跟心灵分开,如治病只是治疗肉体,或选择食物只考虑肉体需要;也有人只重视灵性而忽视身体,那就是「离地」的生活,身心分离落不到实处。

 

提倡身心灵,其实重点是回归「心灵」对身的价值。例如为甚么要常常做静心?那就是当我们安静下来的时候,才能体会自己的心、跟自己的灵连接。尤其是灵是跟万物相通,本身无所不知,当我们安静下来跟心灵合一,我们就能够「接通天地线」,不单明白自己的根本想法,更能得到一切问题的最佳答案。

 

明白身心灵的含义,你自然会明白,为何实践「绿色转化」,必须要三方面共同入手了!

 

李宇铭博士

绿色生活教育基金Club O主席

本文原载于2016年07月Club O会讯《生机健康》第120期

 

 【本文节录的录音短片】(广东话)

0001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怎样才是绿色生活?

【绿色生活教育基金主席撰文】

提起绿色生活,都市人想到的画面是:一个人身穿纯色的衣服,吃着有机食物,拿着环保袋子,带着废胶废纸去回收,喜欢光顾有机店的产品,假期就到郊野去游玩……这样的图像,某程度上是一种广告式的洗脑,营造「绿色」是中产以上阶级的玩意,一要有钱、二要有空才能参与,草根百姓的生活就变成灰色、无缘参与了。如果绿色生活变成了现代社会的另一种消费文化,这种绿色还不是真绿。

 

8865881833_ba736567d5_z

(图:Flickr

 

绿色就是自然简朴

绿色生活的典型例子,有些人生活极为简朴,居住在乡郊自然环境,生活不用电器、电子产品,用柴火煮食,自己耕作,不用各种一次性的物品纸杯纸碟胶袋,不用化学清洁剂洗头水牙膏洗洁精,不用钱买新的衣服,穿的都是别人弃置的东西……这样的生活过得非常「深绿」,可是能够做到这样程度的人不多,反倒让我们忘记了,这才是真正的绿色自然生活。

记得小时候的生活,家住廉租屋,生活节俭,家中的床都是父亲自己用角铁和木板搭建的,家里的家具都是捡回来的,自小每逢经过楼梯口的垃圾房,都会看看有没有宝贝可以带回家,此习惯至今仍难改变,每逢经过垃圾房也总有「心瘾」要看一看。

想起来,这种小时候的教育,不正是一种绿色生活的基本观念?节俭、惜物。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坦白说并不觉得艰苦,反倒是一种游戏,觉得到处有宝藏,可以发挥创意建立自己的家居,生活每有惊喜。从这角度来看,其实在经济相对不富裕的时候,很多人已经不自觉地实践绿色生活了。

 

3134030082_2b10dbe039_z

(图:Flickr

 

绿色生活重在一心

本会推崇的「绿色生活」,我们认为绿色代表自然、生机,绿色生活即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从而达致健康人生。绿色与生活,前者强调内心,后者强调实践,换句话说,先要有绿色的心、绿色的想法,我们才会实践这种生活方式。

绿色生活即是顺应自然,本身人在自然状态是自在自足的,自然得到一切所需,当身心满足,我们的需要就少。绿色是相对于灰色而言,破坏地球、不能持续的生活方式,为甚么会出现?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内心的不满足,苛求无度。谚语说:「快乐不是在于拥有得多,而是在乎需要得少」,绿色与否全在一念之差,又所谓「苦乐全在一心」,如果我们内心得到满足,即使过著简朴的生活,我们也不会觉得艰难;如果内心不快乐,我们实践的绿色生活,只是另一种消费而已。

当然绿色之中也包含了不同的颜色,例如深绿、翠绿、青绿、淡绿,绿色生活并非是「零和一」的问题,它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理想,是每个人也应该追求的方向,是回归幸福人生的目标。人人也在这条路上,按著自己步伐前进,无论是哪一种颜色,更重要是自我的转变,让生活多一点绿化。

实践绿色生活,首先从改变心态开始,当我们能够允许自己内心容易充满喜悦,活出小孩的天真单纯品质,那样绿色生活就距离我们近一点了。

 

 

李宇铭博士

绿色生活教育基金Club O主席

本文原载于2016年05月Club O会讯《生机健康》第119期

 

0001 (1)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禅食」是甚么?

【绿色生活教育基金主席撰文】

「禅食」本来只是一个活动的名字,是香港素食学会(绿色生活教育基金、Club O的前身)自1995年成立以来,每星期举办的一个活动,目的为了推广素食。初时只是每周一次周六的「免费午餐」,至今已经发展至一周三次,有人说这个世界上“No free Lunch”,我们却创造了奇迹,数万人参加过我们的禅食活动,生命因此得到转化。

 

23395683199_f4c4db322e_z

禅食即宁静地吃素

「禅食」又不只是一个素食聚餐,在我们推广素食的过程,发现只是饮饮食食是不够的,如果不能够安静下来吃饭,就难以体会得到食物的滋味。因此我们就将这个活动的方式,制定一个基本规则,就是宁静地、禁语享用一餐素食。这种方式,很快得到许多正面回响,参加者觉得一试难忘,没想到原来很多人从没试过安静地吃一顿饭!原来只要专心地吃,就算是一份简单的食物,也能吃出滋味与幸福。

这也是「素食」本来的含义之一,《说文解字》说:「素,白致缯也」,「素」本指没有经过染色的白色丝绸,因此素食的传统意义,即是简单、朴素、洁净,最根本的饮食方式。「素食」就是与现代的「美食」相对,美食是追求更丰富、更复杂、更多味,而素食是走截然相反的路,是追求减少,所谓「快乐不是来自拥有得多,而是来自需要得少」,简单自能吃出美味。

我们将这活动取名为「禅」,「禅」即是静虑之意,提倡素食背后的理念,透过素食回归简朴。

30320339963_c96f5ea213_z

 

禅食是饮食的修行

「禅食」这项传统活动,举行了约20年的过程中,不断演进,至今在我们的心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一种饮食方式。禅食不单是我们独有的活动,禅食已经变成饮食的修行,透过饮食提升身心灵的层次,是你我可以在日常饮食中实践的方法。

饮食并非只在乎食物,吃的态度比食物自身更为重要。食物一方面会影响身心,身心的状态更是决定我们的饮食健康。吃饭过程不说话只是一个基本点,还有很多例如:细嚼、慢食、惜福、无执、感恩,如何专注、减少杂念?如何透过饮食提升自己的喜悦?如何选择食材?如何烹调?如何洗碗切菜?……食物只是饮食之中的一小部分,懂得「怎样吃」比「吃甚么」更为重要。

23681215781_75455e60a9_z

透过饮食回归身心

我们吃东西,很多时并非因为身体真的需要,饮食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交际应酬的方式,又或者处理自己情绪的工具。当我们忘记了饮食的真正目的,这样饮食就常常出错,身心无益,就好像我们忘记了目的地在哪里,怎能选择正确的交通工具?透过禅食,帮助我们在饮食过程中达致「身心合一」,用心的去吃,才能吃出终极的健康。

如果您还未尝试过本会的禅食活动,鼓励您踏出一步,保证你一试难忘!

 

李宇铭博士

绿色生活教育基金Club O主席

本文原载于2016年03月Club O会讯《生机健康》第118期

 

0001 (1)

(Club O每逢周四晚、周六午和晚举行免费禅食活动,欢迎参加,详情见本会会讯《生机健康》。)

 

搜狗截图20170701142356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香港可能绿色吗?

【绿色生活教育基金主席撰文】

不少人觉得,在城市很难过绿色生活?是否真的如此,我想分享三点思考。

 

2624206966_b1d2898128_z

 (图:Flickr

第一,香港是世界上难得的城市,拥有大量绿色的地方,大概有四分之三的地方是郊野,而且郊外临近市区,要去自然环境,从任何市区地方出发,不到半小时能够到达郊野,这是世界各大城市都难做到的特点。难怪不少外国人,刻意来港旅游,目的就是为了远足登山,欣赏这城郊共融的景色。

第二,我们能够买到各种有机健康食品,以及较为绿色环保的家具和生活用品,如果你在农村,很难如此方便。可能我们会觉得,农村的生活一定可以很有机自然吧?当然如果你是懂得耕田、自己进行有机耕种的会比较好,但生活的质素、能够买到的东西当然没那么好了,而且也不见得郊外生活的人一定懂得耕田吧。

第三,香港的城市如此密集,也有一个重要的好处,就是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率,人均使用的能源较低。如果是住在乡郊的人,当然我们想象有些人可以自己砍柴生活甚至不需要用电,但实际上大多在外国生活的人,需要自己开车出外,而且他们的房子更大,也需要在家里配备更多电器如冷气暖气,故此比城市生活更消耗资源。

 

因灰色阻隔了绿色?

当然了,为何我们总是觉得,城市的生活不够绿色?可能因为我们太方便消费,物质生活丰盛,因而制造大量浪费与垃圾,这的确是城市需要改善的地方。可是这也只是凭着我们眼睛见到的「灰色」之处较多,但实际上,香港绿色的地方比灰色的更多,我们周遭的郊野地方这么容易触及,只是我们有没有去善用?

最难绿色的地方,其实是我们的内心。我们感觉自己的生活不够自然,以为自己活在石屎森林之中,感觉这是灰色的。实际上,房子并非阻隔我们与自然的原因,就算你在乡郊生活,都要住在房子之中,问题主要是我们的心,是否能够顺应自然?就像这么好的自然环境在我们身边,我们为何不能多去?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忙碌著,忙得就连这么靠近我们的自然环境也遥不可及,真是「这么近、那么远」,那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绿色根本在于一心

我们是不是在忙碌一天之后,就想着要吃多一点?穿好一点?享受多一点?那才是不够绿色的根本问题——贪欲。有人称这叫做「消费主义」,为何我们喜欢消费?那就是因为我们内心空虚,总是觉得不足,因此就去购物、吃喝玩乐,以消耗资源为乐,那就是将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地球的痛苦之上。

我们绿色生活教育基金的理念,认为「人应该活得自然、自在、自足」,这三个「自」,其实也是人生的三部曲,活得自然,就让你感觉自在与自足;倒过来看,只要你的内心希望变得更绿色,那你的生活越简单就越自足自在,最后你也会过著顺应自然的生活。无论从外到内、从内到外,都是我们的「绿化」过程,只要我们想要过绿色的生活,无论在哪里,城市抑或乡郊,也可活出绿色人生。有一句谚语说:「如果无法改变环境,那就改变我们内心」如果想要实践绿色生活,先从转化你我的内心开始吧。

 

李宇铭博士

绿色生活教育基金Club O主席

本文原载于2016年01月Club O会讯《生机健康》第117期

0001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