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痛就是風熱感冒?——虛熱外感與咽痛理論

李宇銘博士撰文

 

在中醫上,經常提到感冒有分風寒、風熱,由於咽喉痛就是有熱氣的病徵,因此不少人患感冒時見咽喉痛,即認為這是風熱感冒。的確,風熱感冒的過程可以出現咽喉痛,但是咽喉痛卻不是風熱感冒的專利,在風寒感冒的過程亦可有咽喉痛出現。

感冒時出現熱的病徵如咽喉痛,這還需要進一步分「虛實」,辨別熱屬於虛熱還是實熱。臨床上就算是中醫師,也容易將「虛熱外感」誤診為「外感風熱」,兩者的診治大有不同,需要仔細辨別。

9609175512_95a7dced54_z

(圖:Flickr

 

常有一類感冒的發病過程:病初起即見咽乾或咽痛,卻未見發熱,日後漸見其他感冒證如怕冷發熱、流涕、鼻塞、噴嚏,或可見惡寒發熱。由於見病始於咽乾痛,即認為是風熱,用辛涼解表藥物治療,如「銀翹解毒片」一類中成藥,藥後咽痛雖然解除,但卻出現咳嗽,拖延一、二週才能病愈。這種發病與與治療過程,從中醫來看,療效過慢,本應一、兩天能治愈的病情,卻延誤成一、兩週才得愈,實為誤診誤治所致。

 

 

  • 怎樣才是「外感風熱」?

各種感冒的基本病徵,均見頭頸部緊張或疼痛,怕冷(惡寒),脈象見浮脈。至於風熱感冒的病徵,在中醫經典《傷寒論》說:「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溫病條辨》亦說:「但熱不惡寒而渴者,辛涼平劑銀翹散主之。」凡是風熱外感的感冒,必須要見「發熱、不惡寒、口渴」三大病徵。

仔細地說:典型風熱感冒必須見:

第一、有發燒(發熱)為前提,無發燒只見咽痛的不算風熱外感;

第二、不會感到怕冷(惡寒),但必須注意,如果患者平素也感到怕冷的亦屬此例,風熱外感的患者,不怕冷之餘甚至傾向喜歡冷的環境;

第三、必須要口渴。特別需要指出,口渴不等於口乾、咽乾,因為口咽乾之人未必希望飲水,口渴則必然渴欲飲水;再者現代都市人習慣生病則「多飲水」,習慣飲水跟口渴是不同的,口渴之人在飲水之後仍很快覺口渴,由於身體有熱、熱能傷津所致。

相對於風寒外感,風寒亦可有發燒,但在初起之時或許未必見發燒,故此風寒與風熱感冒的必然差異,為風熱初起即見發燒。風寒感冒見「惡風寒」,惡風即是怕吹風、例如不喜歡吹風扇,甚至用風筒吹暖風亦不喜歡;惡寒即是怕冷,不喜歡寒冷環境,喜歡多穿衣服。風寒感冒可見緩脈、緊脈,如果寒性更重,甚至可見作嘔、嘔吐。風熱外感與風寒外感亦可見汗出或者少汗、無汗,故此出汗與否未能鑒別兩者差異。

 

 

  • 外感風熱感冒見咽喉痛代表甚麼?

傳統中醫理論的外感風熱感冒,並不需要見「咽喉痛」,如果在前述三大病徵的前提下再出現咽喉痛,這是代表病情逐漸深入,熱邪進入「陰分」,下焦陰氣偏虛而熱氣盛的特徵,反映病情有傳變趨勢。外感風熱過程見咽痛,屬於「實熱」證,有別於虛熱外感之咽痛。

 

 

  • 甚麼是「虛熱外感」?

在感冒初起時,首先見咽痛而無發熱等證,其後才逐步見感冒諸證,此屬內傷虛熱基礎上再得到外感風寒,故稱為「虛熱外感」,需要與一般外感風熱作區別。

「咽痛」本身常見於內傷雜病,例如在秋季常見咽乾痛,即是由於腎水不足所致,亦可解釋為陰虛而虛熱上炎所致,若秋季只見咽乾痛而無他證,這時候的咽痛並非感冒,只是「虛火」的特徵。咽喉部在上焦的頂端,當體內出現虛火,則容易上炎而見咽痛。若在感冒初起時見咽痛而無他證,由於咽痛可以是內傷而起,故不能以此診斷為感冒,可因各種成因導致正虛,繼而產生虛熱所致。

若在感冒初起即見咽痛而無發熱,如前所述,咽痛並非感冒的初起特徵,這時候咽痛並非「外邪」(風寒熱)所致,而屬於虛熱外感。為甚麼見咽痛之時很容易出現感冒?這是由於咽痛是虛火的特徵,代表正氣偏虛,才會出現虛火,既然正氣偏虛之時,人的正氣在身體表面自然不足,未能守衛防禦風寒之氣,因此就容易感受風寒而出現感冒。

虛熱外感的患者,往往未有察覺自己感冒的成因(例如感受風寒),因為他們出現虛火,代表身體正氣偏虛,這時候即使在同樣的生活環境之中,例如平素在冷氣房間中不覺得冷,可是由於身體虛弱之後,這外在環境已經成為了「太過之氣」,身體抵禦不住就受寒。因此咽痛雖然並非是中醫上感冒的病徵,但卻是引起下一步感冒的條件之一。尤其是從養生的角度來看,如果見到咽喉痛出現,則應注意生活作息,避免下一步感冒發生。

 

 

  • 虛熱外感與外感風熱的咽痛有甚麼不同?

兩者皆可以見咽痛,兩者的差異,可以從咽痛的出現先後,以及咽痛的特點作比較:

  • 咽痛的出現先後。兩種咽痛也不是感冒初起之證,風熱感冒的咽痛,是病情發展,熱邪傷陰之後則作;虛熱外感雖然看似病初起即見咽痛,但實際上這咽痛並非感冒的特徵,其後出現各種感冒的病徵才算是感冒開始。如此理解,兩種咽痛最主要的辨別方式,是咽痛之前是否有「發燒、不怕冷、口渴」。
  • 咽痛的特點。外感風熱之咽痛,熱勢嚴重,見咽喉紅腫疼痛,甚至灼熱疼痛,整天持續出現,少有減輕的時候,亦必須要伴有發燒、不怕冷、口渴;虛熱之咽痛,熱勢較輕,多為早晚疼痛加重,至日間正午則疼痛自然減輕,或隨著休息較多、正氣恢復的時候亦減輕,一般吞嚥時才覺痛,不吞嚥、平素只感覺咽部稍不適,咽喉未必見腫脹。

 

  • 虛熱外感的咽痛屬於風寒還是風熱?

虛熱外感之患者,其感冒多為外感風寒,而較少為外感風熱。從醫理上看,身體能夠得熱氣之病,需要正氣相對充足之人,才能產生熱氣,虛熱外感的患者本身正氣已經偏虛,則較難產生外感風熱的病證。(詳見後進深討論)

 

  • 虛熱外感如何治療

所謂「虛熱外感」,是一大類感冒的總稱,由於身體內產生虛火,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機理,五臟六腑之虛弱,皆可以產生虛火,故此當體內出現虛火,則要視乎虛火的成因予以綜合診斷,在中醫的臨床上,對此亦需要經過進一步診斷之後,才能判斷治療方法。

例如正氣虛較輕者,亦可按一般外感風寒的方式治療;但如果熱象比較重,又或者正氣較虛,同時風寒邪氣已有進入體內,這時候屬於「寒熱並見」、「虛實相兼」的複雜病情,則要視乎病情診察治療。這時候的感冒,已非一般「風熱」、與「風寒」所能夠歸納的感冒類型。提示「虛熱外感」的目的,是在於鑒別不要因為見到咽痛,而誤以為是「外感風熱」,若以外感風熱的方式治療,則容易使病情加重。

 

 

  • 若虛熱外感誤用了外感風熱的處理方式,有何結果?

由於外感風熱與虛熱外感,同時也有熱的病徵,故此經常容易誤診誤治。若為虛熱外感,使用了外感風熱的藥物治療(例如「銀翹散」藥方,或者「銀翹解毒片」等中成藥,又或者使用薄荷、牛蒡子等辛涼中藥),由於這些藥物可有辛味,能有助去除風邪,故此在身體表面的一些感冒病情亦可消除,而這些藥的寒性亦能治療虛火,故此患者表面上感覺發熱、怕風、咽痛等病證可有所減輕,因而以為處理方式正確。

但是由於虛熱外感多為外感風寒的病情,寒病若單純使用寒藥,那就會加重寒氣,使寒氣「入裏」,加重病情。寒氣入裏,輕則入肺而見咳嗽、咯痰,亦可出現各種病證如:心悸、心痛、胃痛、胃脹、腹痛、泄瀉等諸多病情。故此中醫上認為,感冒如果沒有正確治療,風寒之氣入內,可以產生許多疾病,因此感冒可謂百病之首。

有趣之處,從現象上看,由於感冒的病情看似是有所減輕,只是病情改為出現咳嗽等入裏的病情,患者或以為這是自己病情演變加重所致,但是實際上卻因治療處理不當有關。若能使用正確的治療方式,感冒一般能一、兩天治愈。

 

 

 

 

  • 進深討論:為何外感風熱臨床上較為少見?

在臨床上,較少見到風熱外感之感冒,見咽痛之感冒大多屬於虛熱外感。為何臨床上甚少見到外感風熱?這是由於現代社會之中,普遍城市人體質偏虛,較難發展出外感風熱的病情。

這裡需要先對中醫的發病觀念稍加說明,對於傳統中醫上的發病原因,有兩套理論解釋,分別為:「概念性病因」與「辨證求因」學說:

「概念性病因」學說認為,感冒分為風寒風熱,「風寒」與「風熱」是由於自然界的「六氣」太過,成為了「六淫」邪氣。這就像一種「致病因子」一樣,侵犯人體則成病。例如夏季天氣熱,人就容易得熱病,認為外感風熱感冒就是因為吹熱風所導致。

「辨證求因」的學說認為,疾病成因並不可以單看外在環境,而要看人體正氣強弱、正邪交爭之後的結果。這種思想認為,並非天氣太熱就會患上風熱感冒,例如臨床上一個身體虛寒之熱,遇到熱的環境,亦難以發生熱病。這在中醫經典《溫病條辨》之中說:「診病者要知夏日亦有寒病,冬日亦有溫病,次年春夏,尚有上年伏暑,錯綜變化,不可枚舉,全在測證的確」,實際上中醫對於診病的認識,需要看患者自身的體質因素,以患者發病時的病徵作為判斷病情的依據,而非機械地透過外在因素判斷疾病原因。故此「辨證求因」學說,乃為更根本的中醫發病理論。

風熱感冒的成因,能夠在身體表面產生熱證,代表該患者身體正氣相對充足,正氣抗邪、正邪交爭較為激烈,因此才能產生發熱、口渴的病情。而現代城市人因為各種因素,例如較少運動鍛煉、身體勞累、精神緊張等因素,體質不如在鄉郊生活之人強健壯實,故此較少能夠患有外感風熱的病情,而較為容易出現虛熱外感。

 

 

其他常見問題FAQ

 

  • 患有風熱外感的時候,可否自服中成藥治療?

如果遇到典型的風熱外感,不少人會自服「銀翹解毒片」等治療感冒的中成藥治療,的確按照中醫經典之中的記載,治療風熱外感可以使用「銀翹散」藥方治療,可是古代使用的是「煎煮散劑」的配方,若將藥物改成中成藥藥丸藥片,則臨床上效果未必如理想,往往由於藥味過於苦寒,而導致病情加重,如經典《溫病條辨》中說:「肺藥取輕清,過煮則味厚而入中焦矣」,導致「引邪入裏」的病情。因此現代使用「銀翹解毒片」多改為「清熱解毒」之用,而不宜使用於感冒。

實際上,如果出現典型外感風熱的感冒,多屬於急證,應當就診,服用醫師處方治療為宜。

 

 

  • 患有虛熱外感之時,是否也需要清熱?

面對虛熱外感的病情,由於體內有虛火,某程度來說,清熱也的確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可是在這類病情上,「熱」只是「標」,往往單純清熱只是「治標不治本」,還要考慮病情根本。例如虛熱之咽痛,其病因是由於虛所致,因此需要考慮如何「補虛」才是治本的方法;虛的原因可以是由於寒所導致,故此這時候「祛寒」才是治本的方法。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是由於寒導致虛,再因虛導致熱,即是「寒>虛>熱」的發展過程,那麼病情雖然有熱,但卻是可用溫熱祛寒的方法治本!

當然,並非所有虛熱外感,也可使用溫熱的方法治療。虛熱外感涵蓋一大類病情,往往出現虛熱外感,反映正氣偏虛,需要扶正的基礎上去除感冒,在中醫上需要仔細辨別,請醫師診斷處方為宜。

 

 

  • 虛熱外感患者有甚麼生活宜忌?

虛熱外感的患者,由於多屬外感風寒的感冒,因此生活上尤其要注意避風寒,多穿衣蓋被。由於患者往往不察覺自己的感冒與受涼有關,再因患者同時有虛熱,有怕熱的感覺,故此常更刻意少穿衣服,導致病情持續或加重。

患者往往未能判斷自己感冒屬寒屬熱,或者因為咽痛而誤以為自己感冒屬熱,於是更使用各種清熱方法處理,例如飲涼茶、飲食清涼食物,這雖然能緩減咽痛,但卻使感冒病情持續或加重。因此飲食亦清淡,無論寒熱屬性的食物亦需要少吃,飲食禁忌生冷、粘滑、肉類、麵粉製品、五辛、臭惡、酒、奶製品等食物,與一般感冒的飲食禁忌相同。

生活上尤其注重休息、勿過勞,應暫停工作,讓自己充分休息,以恢復精力以自愈疾病。

 

 

  • 若出現咽乾咽痛而還未出現感冒病徵,應如何處理?

這代表身體出現虛火,由於身體正氣偏虛所致。此時身體正氣偏虛,容易出現感冒,因此預防感冒發生十分重要!預防感冒的方法,與上述感冒時的生活宜忌相同。

一般人認為咽乾痛的處理方式,是使用滋潤的方法,例如常見秋天天氣乾燥容易出現咽乾痛,服用甘潤藥材或者水果能潤燥。實際上這種方法,雖然能得到一時舒緩,往往卻是「治標不治本」,秋天乾燥雖然是直接導致咽乾的原因,但更根本的解釋,是由於陽氣潛藏、天氣開始變冷,導致身體內之水不能上升,缺乏滋潤所致咽乾;咽痛則是由於正氣虛、虛火所生,背後也可以由於受寒等各種因素所致。故此如在《黃帝內經》中說:「腎苦急,急食辛以潤之」,這類咽喉乾痛,治本之道,多用辛味之物(如生薑),幫助體內之正氣和水氣上升,自然虛火得降。當然,由於每一個人的病情不同,虛火之人吃薑亦有機會加重其熱,故此需要自己嘗試,若吃薑後沒有加重病情,才可繼續服用。

此外,亦可嘗試按摩腎經穴位「太溪穴」,太溪穴在足部內側,內踝(內側腳眼)與腳後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多作按摩,亦能有助補腎水以緩減咽痛。若已經出現感冒,則需要治療感冒之新病,而並非單純治療虛火舊病。

 

 

重溫香港電台《精靈1點》節目:「2016年10月19日咽喉痛就是風熱感冒?」 文字版

此外,本文觀點來自李宇銘博士已發表學術文章《論外感風熱與虛熱外感之別》(《英國中醫》2014年3卷1期),本文亦收錄於《原劑量經方治驗錄》一書中(P350-358)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咳嗽哮喘有甚麼忌口?——咳嗽哮喘的飲食調養

李宇銘博士撰文

 

  • 患有咳嗽和哮喘時,有甚麼要戒口?

要回答此問題,首先需要知道中醫對咳嗽哮喘的認識。

 8577590928_c37f0cbb99_z

(圖:Flickr

 

咳嗽哮喘有許多成因

在《黃帝內經》之中有五臟咳、六腑咳等11種不同情況區分,而各種咳嗽也有共同成因,在《黃帝內經》的《咳論》專篇之中說:「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脉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欬。」

 

咳嗽的共同成因包括三方面

  1. 皮毛受邪氣(各種邪氣也可,可以是風、寒、濕、熱等),從皮毛入肺;
  2. 寒涼飲食入胃,寒氣再上至於肺;
  3. 「外內合邪」,外和內部的寒氣相合,導致肺寒則咳嗽。

另外《傷寒論》對於咳嗽的成因解釋,稱為「心下有水氣」,這與《黃帝內經》的思想相近,但用了不同的角度描述。由於肺受寒,導致水氣停留在肺(或心下),則導致肺氣不能通利而咳嗽。因此「咳嗽」的發生,本身是身體希望驅除「水濕痰飲」的方式。

 

哮喘的成因

傳統上對於哮喘的核心成因認識,稱為「宿痰伏肺」,可理解為咳嗽的進一步加重,若痰濕更盛,停留在肺,則可導致哮喘。哮喘可見呼吸氣喘,喉中見哮鳴音為特征。

單純有宿痰伏肺未必導致哮喘,但如果受到了各種外來的邪氣(可以是風、寒、濕、熱等),則引動內有的伏痰而誘發病情。哮喘病之所以有宿痰的成因,亦需要考慮五臟六腑各臟之虛弱,視乎不同臟腑之虛,在平素未有發病之時調養,去除痰濕,則是治本之道。

 

水濕痰飲之成因

無論是咳嗽抑或哮喘,痰飲的生成重在胃腸之虛弱。在《金匱要略》之中說:「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痰飲的生成,首先在於胃腸之虛弱。

從中醫的傳統理論看,喝水到了胃裡頭,水也需要消化的!這傳統稱為「腐熟水榖」,又稱作「氣化」的作用。就是當水進入身體之後,胃就好像鍋爐一樣,能夠將水煮熟化成「氣」,水氣就能夠給人體流通周身使用。如果水化不成氣,例如胃的火力不夠,那就成為「一潭死水」,中醫上稱為「水濕痰飲」的病情,除了可以導致咳嗽咯痰之外,更可以有其他病如水腫、腹瀉、腸鳴、濕疹、嘔吐、鼻塞、流涕等等,周身各種不適。

因此容易患咳嗽哮喘的患者,尤其需要注重胃腸是否虛弱,以及有無各種臟腑之虛弱,導致身體內出現水濕痰飲的停滯。

 

咳喘病人的飲食調養宜忌

 

首先說飲水方面,需要注意兩條原則

 

第一口渴時才喝水。口渴是身體需要喝水的反映,如果身體裡面有足夠水,那就未必需要喝水,多喝也是浪費,尤其是不想喝水的時候,不應該勉強自己。當然,如果預計得到自己即將要口渴,例如將要劇烈運動,那也可以提前先喝。不少人習慣一天定時喝水,或者沒事也喝點水,例如到茶樓喝茶容易不自覺地喝,對於胃腸虛弱者則不宜。相反,尤其是容易患痰多咳嗽等水濕病之人,本身體內水濕已多,不渴的話則應少喝一點了。

第二喝水應當一口一口的喝。就好像吃飯一樣,應該要仔細嘴嚼才吞下,喝水雖然容易吞嚥,但胃虛弱者也需要逐步消化,故此應當像品茗一樣,一口一口緩緩呷下,不宜一下子猛灌。尤其現在不少人以為,早上醒來灌一杯水下去,認為這樣可以排毒,如果腸胃本身不弱者還好,腸胃弱者則容易產生水濕痰飲,未能排毒之餘卻反而產生了毒素。

以上說的,也是指向腸胃虛弱的人而言,對於胃不虛弱之人則不在此限。健康人一下子猛灌一杯水,或者不渴的時候喝各種飲料,也不見得有問題,也可算是對胃腸的一種鍛煉,就好像現在許多人肚子不餓也能吃飯一樣。只不過,人有沒有這種需要,會否導致「浪費食水」?那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喝水問題,詳見《喝水也要消化?》一文)

 

飲食上需要注意避免寒涼

避免生冷、寒涼的食物。冷首先指冰冷的食物,生則是指未經煮熟的食物,或必須煮熟而未有煮熟的食物。水果蔬菜如果已經「成熟」,則不當作是生的食物。

另外寒涼亦指食物的屬性,例如西瓜、雪梨偏涼,就不宜多吃。

飲食上,吃點辛溫食物,生薑、薑母茶、甚至辣椒,可吃薑黃(咖喱)等

除了飲食上,當然生活上也要注意避免受涼,例如夏季冷氣環境容易受涼,尤其需要注意!

 

19794831385_7c7e320a3e_z

(圖:薑黃 Flickr

飲食上需要避免各種難消化的食物

各種粘滑、肉類、麵粉製品、奶類食品,都較難消化,容易傷腸胃產生水濕痰飲,注意少吃。(詳細參閱前一篇《感冒有甚麼忌口?——感冒的飲食調養》一文)

 

飲食上尤其注意「勿過飽」

即使沒有大量進食寒涼食物,只要飲食過飽,結果也可以導致為胃腸虛寒!

中醫理論認為,胃是負責「受納」和「腐熟」水榖的場所,食物進入身體之後,首先在胃中消化,而胃消化食物需要依賴人的陽熱之氣。胃就好像是一個「鍋」,而陽熱之氣就如鍋下之「火」,只有鍋裝著食物是不夠的,要煮熟食物必須要有火,如果飲食過飽,那麼人體就需要加大「火力」去消化食物,若經常耗傷陽氣則導致體內虛寒。

有趣的是,並非飲食溫熱食物過多,則體質必然變得溫熱,例如有些地區的人經常吃辛辣食物,卻不見得該地的人全都體質偏熱。同樣地,飲食溫熱食物太過,只要是吃得過飽,耗傷人體陽氣,儘管吃的是溫熱食物,結果亦未必能夠化成人體的熱氣,可以理解為一種「虛不受補」,胃腸虛弱,吃甚麼東西也消化不了,未能變成身體的一部分。

 

進深而言,不管是哪種食物吃得太多,只要導致胃腸虛弱,氣血化生減少,人就容易受到外來的寒氣侵襲。受寒之後,又進一步加重了陽氣之虛弱,形成體質虛寒。胃腸虛弱的人,連喝下去的水也難以消化,那就形成了「水濕痰飲」,亦即民間所說的「濕重」,亦可因為飲食過飽所致。還有更複雜的情況,當胃腸變得虛寒後,內部又可產生「虛火」,一個人體內可以有「寒濕」和「濕熱」並存,實際上「寒熱並見」的情況十分常見。所以香港人經常會說自己是寒底、熱底、濕重,這跟我們的飲食文化,經常過飽有密切關係。

其實,如果只是少量的吃寒性或熱性的食物,身體能夠自己調節恢復平和,未必對人體有大影響。相對而言,飲食過飽所造成的身體虛寒,比吃寒涼食物的影響更重要。因此,當吃了某種食物之後覺得體寒,未必因為該食物屬於寒性,更重要的是:「少吃為妙」。

(亦可參閱《傷腸胃即是寒?》一文觀點)

 

 

其他祛寒的方法

  • 鍛煉身體,透過運動,讓自己持續地微微汗出,是最好祛寒的方式。
  • 讓身體更溫暖:曬太陽、洗熱水澡、生活環境溫暖等。

 

FAQ

  1. 是否所有咳嗽也是只要祛寒即可?

不是!因為寒氣在肺,只是共通的原因,但是還可以有不同的兼夾原因,例如寒氣在肺,可以轉化成熱,或寒熱並見;也可有其他風、濕、燥等氣存在;也可以肺有寒之餘,同時其他臟腑有病,因此治療時需要兼顧考慮。

 

  1. 熱氣可否吃薑(或者其他辛辣食物)?

「熱氣」(上火)的時候,能不能吃生薑?這個問題似乎有點奇怪,眾所周知,生薑屬溫性,熱氣怎可以吃?可是臨床上,許多患者即使有熱,在處方上依然加有生薑,患者有時候就會這樣問醫師:我有熱氣還能吃薑嗎?不會加重熱氣嗎?要回答這些問題,就要從生薑的作用說起。

在中藥學上,生薑算是一種中藥,味辛、性微溫。從寒熱之性而言,首先它不是「熱性」,我們只稱它為「溫」,而且是「微溫」,就知道它的溫熱之性不算很強。生薑除了溫能夠散寒,還有辛味,辛能散能行,有助驅散風寒,通行氣血。

生薑在一般情況下,能溫脾胃而散寒祛風,但在中藥方的使用下,如果配上各種藥物,就不一定只是用在寒病上,即使在有熱的病情也可使用!如果藥方中寒性藥較多,就會抵消了生薑的溫性而只取其辛味。從這個角度來看,的確並非「有熱氣就不可吃薑」,前提是有配搭其他藥物。

還有另一種情況,如果身體的熱屬於「虛火」,有些病情也可用薑來治療!所謂「虛火」,就是指因為氣血虛弱,體內自己產生的熱氣,既然成因是虛弱的話,治療就不能只是「清火」了,治本需要補虛,有時補虛配搭上生薑,有助加強補益。

此外,血氣虛弱之後就容易受到寒氣侵襲,但血氣虛弱者又容易產生虛火,這就形成了「寒熱並見」,或者中醫上稱為「寒熱錯雜」的病情。在這種病情上,使用生薑就能夠有助祛除寒氣,如果寒氣得以祛除,則人體的血氣容易恢復,故此虛火最後得以自行消除。從這個角度來看,生薑也可以有「清熱」的作用!

這屬於中醫上較為高級的理論,一般的病情下,中醫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見到寒病就用熱藥,但是在個別的病情則是相反,可以是「熱者熱之、寒者寒之」,見到熱病也用熱藥治療而取效,上述的機理即是如此。

其實不單是生薑,各種溫性的中藥或食物,也有類似的情況,有熱氣的人是否就不可吃熱性的食物或者藥物?答案是:可以,又不可以!一般的醫理認為是不可以的,就算在寒熱錯雜的情況下,如果單吃生薑,的確很可能導致熱氣加重,故此中醫處方大多數都是配搭各種藥物使用;但是在寒熱錯雜的病情,如果寒氣是病的「本」,熱只是「標」,有時候只需要用溫熱藥治本,熱就自然消失了。

所以,如果你問醫師:「我是否適合吃薑?」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挺難回答的,最好就是自己試試吧!先從小劑量逐步嘗試,找到自己適合的份量,覺得不適就停止或者減量,做自己的醫生。

 

  1. 咳嗽是否不可吃甜食?

不少人認為咳嗽不可以吃甜的東西,認為甜的食物「惹痰」,這是甚麼一回事?

在《黃帝內經》之中有「甘生脾」和「甘傷脾」的兩種觀點,實際上是「水能覆舟,亦能載舟」的道理,甘甜之味道本身可以補脾胃,但是甘甜味太過則可傷脾胃!傷脾胃生痰濕則可以導致咳嗽哮喘,例如《黃帝內經》說:「味過於甘,心氣喘滿」。那麼怎樣才不會導致甘味太過?傳統上例如穀類即屬於甘味補脾胃的食物,亦即是米飯本身也有甘甜之味,那就是正常能補脾胃的。但是如果甜味太過的,尤其是各種添加了精製糖類的食物,那顯然就是太過了。所以如果食物味道之中只是淡淡的甘甜味就還可,如果是明顯太甜的食物,也是不宜多吃的。

 

重溫香港電台《精靈1點》節目:「2016年10月12日 咳嗽哮喘的飲食調養」 文字版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感冒有什麼忌口?——感冒的飲食調養

李宇銘博士撰文

 

  • 中醫在患者生病時會提到不少飲食禁忌,常常要人「戒口」,這是否正確?又有哪些要食物禁忌?
  • 在中醫經典漢代的《傷寒論》之中,對於感冒時的飲食禁忌,有明確清晰的記載,而且這禁忌是對各種疾病也有同樣適用的,簡單來說就是生病也應該要戒口的食物。
  • 這方面的食物一共有六大類,《傷寒論》的原文說:「禁生冷、粘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以下分別說明。

 

1.生冷

 

生冷是指未經煮熟以及冰冷之食物。生和冷是兩類食物,這方面需要多加解釋。

首先說「冷」。冷就是指寒冷、冰冷,冷熱是相對而言,指食物的溫度高低,這是相對於人體體溫來說而言的高低。比如在冰箱拿出來的食物,冷飲、雪糕等,又或者冬季天氣寒冷,即使沒有放進冰箱的水果蔬菜麵包蛋糕,都可以是冷的食物。

冷是否會傷腸胃,也要看怎麼吃、吃多少。如果一下子猛灌一杯冷水,胃就容易受傷,但是如果慢慢吃、慢慢喝,尤其是將冷的食物在口中充分嘴嚼,冷水在口中含暖,這吃下去胃中已經不冷了,這就未必有問題。

另外,亦說指冷是指食物的屬性「寒涼」,例如西瓜、雪梨性涼。《傷寒論》之中的「冷」是專門指溫度冷熱而言的,沒有包含食物屬性的解釋。當然後來對於食物的寒熱屬性認識深入了,這方面也可參考。

 

然後說「生」。生的食物主要指必須要煮熟的食物,沒有煮熟就吃了,例如肉類必須煮熟,生吃很容易出問題;例如米飯必須煮熟,生米飯難消化。

但是水果蔬菜不等於「生冷」食物!現在有些人誤認為水果是生冷的,生病時不宜吃水果,這並不正確。首先「生」不一定就是「冷」的,冷是指食物的冷暖,生的食物也可以冷或暖的,而如果從寒熱屬性來說,生的西瓜不會因為煮熟了而改變其寒涼屬性。水果自身如果是「成熟」了,它就不是生的,可供食用,尤其是水果是各種食物之中最容易消化的,生病時宜多吃。只是不同水果有不同屬性,個別病情有不同水果的考慮。

 

 10981357_aa87733e59_o(圖:Flickr

 

 

2.粘滑

 

粘滑是指膠粘或柔滑不容易消化之食物。

糯米是這類食物的典型例子,糯米飯是較難消化的食物,一般人健康人多吃也容易覺得飽滯。感冒或者生病的時候腸胃容易變弱,那就不宜吃難消化的食物了。除了糯米之外,其實許多穀類、豆類食物都一樣,例如高粱米、粘黃米等,但這些米主要在北方多吃。

實際上,不少穀類如果精製加工之後,也會變成粘滑之品。例如普通的米飯,如果是糙米的話並非粘滑,但是去殼精製成白米,白米飯本身也可算是粘滑的食物!只是相比糯米沒那麼難消化(故此有些人生病的時候,吃白飯也不舒服,更喜歡吃稀粥)。例如燕麥做成粥,如果水不多、水乾涸的時候,甚至可以粘貼在牆壁久久不掉下!甚至說,如果將稻米、麥做成麵粉,加水混成一團之後,那也可以是粘滑的食物。所以,不少麵粉類的製品,例如麵條、麵包、蛋糕、糕點、餅乾,也可以是粘滑食物。這主要問題,如果水分不足,粘滑食物粘連停滯在胃腸道,不利消化與排走。

 

 

3.肉麵

 

肉麵是指肉類與麵粉製品。麵粉的製品剛剛在粘滑類別中已經提到,本節專門談肉類。

感冒或者生病的時候,適宜吃素,不宜吃肉。這也是所謂「飲食清淡」的標準之一,不吃肉的原因,《黃帝內經》之中有說:「血食之君,身體柔脆,肌肉軟弱,血氣慓悍滑利」,吃肉會導致「血氣慓悍滑利」,就是血氣通行太過,干擾自身血氣的流通。

另外更重要的原因,凡是發熱的病情也不宜吃肉。在《黃帝內經》說:「帝曰:病熱當何禁之?歧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這裡提到,一個人得了發燒,如果稍為退燒的時候吃肉,那病情就會復發,如果吃多了更會出現各種後遺症,故此食肉是發熱病的禁忌。

為甚麼不能吃肉?過去有人解釋因為肉類性溫熱,這可能是一個原因,但是中醫上對肉類的認識,認為也有寒涼的肉,故此肉類的寒熱並非最佳解釋。主要原因,是肉類難消化,肉類也可算是「粘滑」的食物之一(想想看肉類的質感),肉類是各種食物之中,需要最長消化時間的食物,因此吃肉之後氣血集中在腸胃消化食物,自然難以對抗外邪,加重病情。

 

11307416763_ceb2338a2b_z

(圖:Flickr

 

4.五辛

 

五辛指一類辛味的食物,在《本草綱目》以韭、薤、蒜、芸苔、胡荽為五辛。但五辛味亦非一定只有五種,可泛指辛香刺激性之食物。

實際上不少治療感冒的藥方,都是由辛味的藥物組成,辛味能夠祛風,那麼為何不可吃五辛食物?這是在《黃帝內經》種也有解釋:「黃帝曰: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於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薑韭之氣薰之,營衞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與氣俱行,故辛入而與汗俱出。」這裡提到一種「洞心」的病情,即是指心中好像有一個洞的空虛感,那就是心煩吧,所以傳統說「五辛令人煩」,原因是生薑、韭菜等辛味食物,它會將胃消化好的氣往上升,但它升的力量不夠高,只能夠到達心的下面,故此導致這種不適;如果辛味充足能夠通暢一身氣血,那才能出汗而感冒得愈。

因此在感冒的時候,一般宜清淡飲食,不吃各種辛味食品。如果要透過吃辛味食品來幫助出汗以治感冒,就需要注意劑量和吃法了。

 

 

5.酒酪

 

酒酪是指酒與乳漿、乳製品等食物,是兩類食物。

先說酒。《黃帝內經》說:「黃帝曰:人飲酒,酒亦入胃,穀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酒者,熟穀之液也,其氣悍以清,故後穀而入,先穀而液出焉」;「酒者,水穀之精,熟穀之液也。其氣慓悍,其入於胃中,則胃脹氣上逆,滿於胸中……」

酒也屬於辛散之物,但其性通行太過稱為「剽悍」,可以上下通行周身,故此可以導致利小便、亦容易出現胃脹氣上逆、胸部氣滿等情況,生病之時容易因此擾動氣血,影響自身痊愈。

再說酪。《說文解字》說:「酪,乳漿也」,酪即是奶,泛指各種動物的乳汁,例如現在常喝之牛奶,以及其製成品如芝士、乳酪等食物。在中醫上,牛乳具有滋陰潤燥之功,例如清代經典《溫病條辨》說:「胃液乾燥,外感已淨者,牛乳飲主之」,就是指牛乳可以滋養津液,如果外感發熱剛愈,胃乾燥而出現口渴,可飲牛奶緩解;但是如果正在感冒或生病之中,喝下滋潤的牛乳,那就容易導致胃滋潤太過,難以消化,加重病情。

 

 

6.臭惡

 

臭惡是指具有異味、變壞之食物。當然這類食物其實任何時候也不應該吃吧!吃了容易壞肚子、消化不良。但很多人喜歡尋求刺激,吃一些有怪味的食物,例如臭豆腐、納豆,還有一些醃製的食物等。

從中醫上看,食物的氣味會有不同屬性,例如腐臭的食物五行中屬水,腥臭則屬金,焦臭則屬火,騷臭則屬木等等,這些氣味都有不同的走向,尤其是腐臭和焦臭的氣味分別屬於水和火,一者上行一者下行,就像上述酒氣一樣影響氣血流通,對病者來說會干擾自身康復,故為不宜。

 

 

總結

 

面對感冒,以及各種疾病的飲食禁忌也有一個共同大原則,很簡單的兩個字:「少吃」!

以上六大類飲食禁忌,都是要避免傷腸胃、難消化的食物。生病時無論吃甚麼,也應該要少吃一點,因為如果腸胃要努力去消化食物,消化本身就要耗損氣血,因此就缺少氣血去抵禦外邪,身體未能專心一致療愈疾病。

在自然界也是一樣,當動物生病時會自己少吃,甚至斷食、不吃,人生病時也一樣,很多時會沒胃口,那就是身體想少吃不吃,是專心治病的信號。

在《黃帝內經》中說:「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歧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面對發燒的病情,經常在病後出現後遺症,例如出現疲乏欲睡、咳嗽咯痰,甚至腸胃不適等各種病證,這裡解釋了原因,就是因為發熱嚴重的時候強迫自己吃得太多所致!

在《傷寒論》的最後一句更特別提醒:「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穀,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穀則愈。」這裡提醒病初癒的時候,脾胃虛弱,如果勉強自己吃太多了,一方面容易有腸胃不適,更容易令人覺得煩躁。因此,尤其是感冒發熱的時候,記得要「少吃為妙!」

 

重溫香港電台《精靈1點》節目:「2016年9月21日 感冒的飲食調養」 文字版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感冒要不要出汗?——感冒的生活調養

李宇銘博士撰文

 

  • 不少老一輩認為,感冒應該「焗一身汗」,究竟是否應該如此?

這可以說對、又不一定對!因為有不同情況。

在中醫經典漢代的《傷寒論》之中,對治療感冒,的確提出了用出汗的方法來治療後世「感冒」的病證,還仔細論述到如何幫助汗出的方法,可見「焗汗」治療感冒是有依據的。

7181664286_d862a6ed63_z

(圖:Flickr

 

「焗汗」在中醫上的術語稱為「發汗」。並非所有感冒也必須要出汗才能治愈,有一些感冒是不可以出汗,又有一些感冒是不需要出汗也能治愈的,如此可以分三種情況:

  • 可以發汗而病愈
  • 不可以發汗而病愈
  • 不需要發汗而病愈

 

要說甚麼時候可以汗出,首先要說明甚麼情況不可以、不需要發汗?

 

不可以發汗

如果是典型的外感風熱感冒,是不適宜採取主動發汗的方法。感冒見發燒、口渴,不怕冷為主要特徵。本身已經出現口渴,代表身體的津液不足,繼續發汗容易加重病情。

此外,如果病情轉變深入,出現明顯的熱盛的病情,例如見高熱、心煩口渴多飲,汗出多,不怕冷、怕熱,便秘等。繼續發汗恐怕加重病情。

 

不需要發汗

如果身體相對虛弱,感冒的過程病情同時深入了,要痊愈就不一定能見到出汗。這種情況十分多變,在感冒的過程中見到一些非感冒的專有不適,例如咽乾、口苦、眼花、頭暈、心悸、失眠、嘔吐、胃腹不適、腹瀉,小便不通等等,如果身體較為虛弱也不適宜發汗。這表示正氣偏虛,邪氣同時入內,故此就不能單純治療體表的問題。

這種情況也可以採取「發汗」的步驟(見後文),主要目的是讓身體變得溫熱,但是不一定要見到出汗。

 

可以發汗

發汗主要是針對典型的外感風寒感冒,病情必須見發燒(或自覺發燒),同時見怕冷怕吹風,可有出汗或者不能出汗,或有鼻塞流涕、頭痛、頸緊膊痛、氣喘等不適。(需要鑒別沒有上述不需要發汗的病證)

 

22043002_0ba8cc9222_o

(圖:Flickr

發汗的方法

發汗一般是透過溫熱的藥物、食物和環境,幫助身體出汗。

基本的發汗方式,有三個步驟:

  • 喝藥(發汗治感冒的藥方),或家庭一般可使用生薑湯,或者生薑配紅棗煮水。
  • 接著喝熱稀粥,要比較快的喝下去,一次大概喝下一碗。
  • 上床全身蓋被子,覆蓋周身使之溫暖而汗出。蓋被子需要多久,視乎汗出程度。一般需要1-2小時。過程亦可同時睡覺。

 

發汗的要求與禁忌

  • 因為汗出的時候容易再受涼,發汗前首先要注意環境避免寒冷。例如夏天不要在冷氣房間發汗,不要同時吹風扇等。
  • 若要汗出病愈,需要遍身持續汗出一段時間,即是並非局部汗出,也非只是一陣汗出。
  • 汗出需要微微汗出,皮膚濕潤即可,不可「如水流般」,如果見到皮膚上有水珠,或者見到水滴出來則是太過了,容易傷害正氣,反而加重病情。必須注意出汗程度!
  • 出汗之後,適宜擦乾身,或更換衣被,或用爽身粉擦身。病愈之後容易「邪去正虛」,需要避免再度著涼復發。
  • 汗出之後可適當喝水、或喝熱稀粥補充,但不宜猛灌,宜逐口喝下。
  • 發汗期間注意休息,別勞累,飲食宜清淡,宜保持溫暖。
  • 小孩尤其注意,發汗過程中,如果遇到抽筋、神志不清,需要趕快就醫。

 

FAQ 常見問題

  • 可否透過運動出汗?

也不是不可的,的確運動的出汗有時候也可以治好感冒,但是運動的出汗容易「大汗淋漓」,另外運動的時候也容易受風著涼,所以未必穩妥。

 

  • 冬天太冷難以出汗,可否用暖爐、電熱氈幫助發汗?

透過外在熱力幫助出汗,也是可以的,這就類似營造夏季天熱的環境。但是這種方式一般比較乾燥,也容易發汗太過,所以尤其要注重熱力的程度。

 

  • 可否透過熱洗澡、熱水浴、泡溫泉、焗桑拿來出汗?

這也是一類可以幫助發汗的方法,總體讓身體更為溫熱是好的,但這些方法也容易「過熱」,有時候不好控制溫度;離開熱水浴的時候,因為溫差大而容易受涼;而且在水濕的環境之中,比較難察覺皮膚出汗的程度,所以需要謹慎使用的。

 

重溫香港電台《精靈1點》節目:「2016年9月7日 感冒的生活調養」 (文字版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