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常言「預防勝於治療」,怎樣才能預防生病?現代社會之中,許多疾病也有清楚提到預防方法,可是為什麼發病率還是愈來愈高?這牽涉到「診斷」為前提,如果不知道問題所在,又怎麼能夠預防?
(圖:《信報》網頁)
這裡所說的「診斷」,基本是指對疾病的判斷,如果自己不知道自己所患何病,當然就不知道用什麼方式去預防。另一方面,診斷是指「診察」和「判斷」,這診察可以是醫者對患者的診察,而更重要是患者能否覺察得到自身的問題。
治療風險
許多人的病情反覆發作,原因就是無法給自己作診斷。在生病的時候,往往急於找尋治療方法,可是卻「急病亂投醫」,造成更多的誤治。例如一個人失眠,甚至患有癌症,一般先會找尋親友意見,聽到人介紹說可以吃某某食物、某某藥物、某某補充劑,因此就嘗試看看。這也算是沒有「診斷」前提下就作出治療,帶有風險。
又例如坊間有很多「療法」,例如常見的刮痧拔罐、推拿按穴、食療湯水、偏方秘方、醫療儀器……這些方法本身都是中性的,可是如果在未有診斷的前提下,就直接進行療法,這很可能會出問題!這也是「以身試法」,以自己的身體去嘗試各種治療方法,如果不懂得當中的原理,問題可大可小,就好像你拿著一支槍,可以用來救人,也可以用來殺人,就看你是否懂得正確使用、在什麼情況使用,而更重要的是:什麼情況不可使用。
尋找病因
這也是「醫學」跟「療法」的區別,在醫學之下可以有許多療法,而作為醫學就必須先有診斷作為前提才能作治療,而療法則未必有診斷的前提,這也是醫師與治療師的區別。
凡是生病總有原因,而病的原因可以有不同層次。例如在中醫上有「同病異治」的特點,同一種疾病,不同人可以有不同的治療,這是由於不同人的體質、生活環境不同,最終發病的結果也不同,因此可以理解為同一種病還可以有更仔細的診斷,需要「三因制宜」,因時因地因人而異。
在中醫上「診斷」需要透過「望聞問切」,簡稱為「四診」即四種診斷方法,中醫對病人的診斷,並不可以依賴身外之物,並非你拿到一個檢查報告就可以證明你有某病就可做某種療法,而是必須要當面看過本人,就著這個人的而具體情況,作個體化的診察與判斷。
除了疾病的身體成因不同,疾病的生活成因也不同,每個人患病也有自己的生活層次原因,包括生活作息、飲食、情緒思想(情志),而情志又跟人的家庭、事業、人際關係、感情有關,因此要發現疾病的成因,需要從整個人生入手,而治療並非只是治癒身體的毛病,而更重要是療癒整個人生。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大醫道」——大眾的醫學院開業】
很高興告訴您,李宇銘博士新開設了療癒學校名叫「大醫道」,剛於2019年6月開業,地點位於太子,交通十分方便,主力策劃「望神療癒師」系列課程,歡迎推薦你身邊喜歡中醫的朋友一起來學習!
【中醫望診基礎:《黃帝內經》明堂診法(第三屆)| 氣色入門 | 望神療癒師系列 | 李宇銘博士講授】
課程資料
日期:2019年8月28;9月4日、11、18、25日(逢週三,共5堂課、15小時)
時間:晚上07:30 – 10:30(10:00-10:30為課後討論,自由參加)
地點:大醫道——太子彌敦道789號健峯保險大廈3樓301室(太子地鐵站E出口步行1分鐘)
名額:限收40人,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對象:
- 適合任何人士參與,尤其希望擁有整全健康,渴望認識自己的人士;
- 推薦給醫療工作者、治療師、護士、身心靈導師等專業人士,有助職業上認識對方身體狀況;
- 歡迎對中醫完全沒有認識的人士參與;即使對中醫師、中醫學生、不同層次的中醫愛好者亦能從中獲益啟發。
課程詳情:
http://leeyuming.com/facialdiagnosisbasiccourse201908/
【李大夫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