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疾病密碼》

此書是著名作家柯雲路又一力作,有趣的是柯先生並非醫生或心理專家,可是這書對疾病與心理的關係說得非常透徹,這可能是他能夠拋開諸種束縛的好處吧!這書是難得中國人寫的、明確指出身心疾病成因的著作,相當精彩!

 

853160_ddbc8769f47df439df688715ba4227fc

 

 

 

我们总是对疾病怀着敬畏又憎恨的心理,希望永远不要生病,永远健康。但在某些时刻,我们又在“无知”地利用它,获取生病的“好处”。甚至某些疾病就是我们自己心理长期郁积、长期作祟的结果,当然这并非我们本意。“病由心生”的学说早已经被科学论证,只是人们还缺乏对这个真相的认知。柯云路身心灵两部曲:《破译疾病密码》和《走出心灵的地狱》从“病由心生”和“心灵救赎”两个角度,一“破”一“立”。用实例结合理论,解析心理与疾病。作者希望读者从新的角度去看待、审视疾病,从而增长不生病的信心,学会不生病的智慧,重拾健康的权利!相信,读了这两本书,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
疾病由何而生,健康从何而来?人为什么选择生病的方式折磨自己,折磨家人?当代著名作家,柯云路身心灵代表作——《破译疾病密码》重磅上市!破解疾病密码,解析疾病产生的心理机制!增长不生病的信心,学会不生病的智慧,重拾健康的权利!

 

作者简介

 

柯云路,当代著名作家。他始终关注社会人文问题,其创作既在文学之内,也在文学之外诸多领域展开。在文学领域,著有政治小说《新星》、《龙年档案》、《黑山堡纲鉴》,以及百科全书式全景描绘中国社会的长篇小说《夜与昼》、《衰与荣》、《芙蓉国》等二十余部,并多次引起轰动。在文学以外,作者广泛涉猎哲学、心理学、生命科学、东方文化等学科,著有文化人类学专著《人类时间》,历史研究专著《极端十年》,心理学专著《焦虑症患者》、《破译命运密码》、《心灵太极》,教育学著作《情商启蒙》、《中国孩子成功法》、《把孩子培养成学习的天才》,婚恋研究专著《今天我们为什么结婚》、《婚姻诊所》、《交换爱情》等,皆受到读者欢迎。近年来,他特别关注当代人的生存境况,以博客为平台,与网友广泛交流心理健康、职场减压、婚姻恋爱等问题。其总结的《大爱健身法》简便有效,新近更在网友中广为流传,成为人们竞相转送的“健康礼物”。《走出心灵的地狱》、《破译疾病密码》是作者关注当代人身心健康与人生智慧的代表性作品。

 

目录

 

序 

第一章疾病新概念的提出
一面在吃毒药,一面在拼命寻求解毒之药。这是许多人在健康问题上陷入的误区。
因此,应该刷新我们的思维,要擦亮眼睛,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要知道疾病由何而生,健康从哪里来。
我们的自信与力量,首先建立在对疾病的揭示上。破译了疾病密码,人类的疾病将被掀掉许多伪装。

第二章多层次意识论
“多层次意识论”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理论。这个理论建立在意识即物质、意识与生理相互全息、意识与宇宙相互全息几大原则的基础上。
人的意识由六个层次构成。

第三章疾病是潜意识制造出来的图画
人类相当多的疾病都是潜意识显示出来的图像。
情绪本身也是潜意识显示的图画。它可能也会通过生理、心理对应的机制直接制造疾病,但它自己首先要被潜意识制造出来。
情绪是潜意识的“心理外貌”。
疾病则有可能是潜意识的“生理外貌”。

第四章夫妻及父母子女关系病态情结的凝固:妇科病
大量的妇科病都与夫妻(或恋人之间)生活、夫妻感情有关。虽然妇科病的原因很多,绝非都和夫妻(或恋人)关系有关,但反过来,夫妻(或恋人)关系上的负面状况却大多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妇科病。

第五章思想消化不良的生理图画:消化系统疾病 
思想上“消化不了”的因素,常常比饮食上“消化不了”的因素更主要地成为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
潜意识在这里制造疾病,充分运用了制造梦与神经症等相似的手法:隐喻与象征。
思想中消化不了,以饮食中消化不了的生理图画表现出来。

第六章不堪重负的象征:肩背疼及脊椎病
生理上的不堪重负(负重劳动)常常伴随一个人心理上的不堪重负。因此,它最终是以包含心理上不堪重负这一因素而制造出肩背疼痛的。
而心理上的不堪重负,并不需要伴随生理上的负重劳动,直接便制造出肩背疼与脊椎病来。

第七章潜意识制造死亡的图画:癌症
潜意识不仅制造疾病,还制造疾病的最高形式:死亡。
大量的不治之症、绝症,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是潜意识制造出来的图画。
特别如癌症,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潜意识制造出来的“别有用心”的图画。

第八章关于疾病发生原因和发生原理的新模式
任何生理的变化,都相应有着心理的、意识的——主要是潜意识的变化。
任何疾病都有潜意识在参与,而且在相当大意义上可以说,潜意识决定着一切。
在这里,潜意识是无所不知的角色。
新疾病学中“潜意识制造疾病”如何面对四个质疑。

第九章“新疾病学”的“心理机制”与现代心身医学的“情绪黑箱”
人的意识系统是和生理系统全息对应地接受一切环境因素的影响的。意识系统,其中主要是潜意识调控着生理。情绪是它制造出来的心理图画。表情是它制造出来的生理图画。这两种图画是相对应的,都是潜意识在应对各种社会心理因素时制造出来的。
在相当多的疾病中,人的潜意识,人的深处心灵,都在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第十章人人都有制造疾病的功能
人人都会生病,这是任何医学都承认的基本事实。
然而,他们会把疾病的产生当做人体的“非正常”状态,功能遭到破坏的状态,“被迫”的状态。
当把生病定义为人的一种功能时,我们对疾病就会有许多新的认识。
我们就会逐渐认清:
一个人为什么需要制造疾病,一个人为什么会制造疾病;
制造疾病依靠什么样的文化逻辑;
制造疾病遵循什么样的语码及程序;
疾病在人类社会中的位置;
人类对疾病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第十一章生病是因为有需要,生病是因为有好处
疾病有这么多“好处”,它每时每刻在对人类发出强有力的诱惑。
而人类又认识不清这一切。既认不清疾病的这种“目的性”“应需性”,又认不清疾病的有害性。于是,人人都在运用疾病这一手段。
人类何时能够摆脱疾病的诱惑呢?
人类能够摆脱疾病的诱惑吗? 

第十二章可能直接暗示造病的医学、卫生文化
相当多的疾病,在某种程度上是被有关疾病的理论暗示出来的。
相当多的死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被有关疾病与死亡的理论、观念暗示出来或者说是暗示促成的。
也可以说,相当多的病人是被各种“不治之症”的说法吓死的。
潜意识制造疾病的八个原则。

第十三章给疾病“好处”的伦理道德文化
我们的社会文化给疾病以“好处”的“十大逻辑”。
必须指出“给疾病以同情与照顾”等法则既是非常必要的,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害的。
要使我们的文化尽可能不做培育疾病的温床,而做创造健康的逻辑来源。

第十四章潜意识制造疾病的隐喻语码
潜意识有了生病的需要,也不是随意地制造疾病,它要根据情况。
运用各种自然性因素的刺激与压力。
潜意识制造疾病,常常表现为“借机”。
运用各种社会—心理性因素的刺激与压力。
运用人自身的心身薄弱处,“借薄弱环节”。
运用各种疾病发生的理论形成的暗示,给疾病以“好处”的文化。疾病的目的性,目的的具体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疾病的形式。
一定的疾病象征、隐喻着一定的目的,这里有着非常具体、特定的对应。

第十五章生理与意识的全息对应
生理对外界的反应会累积为生理本身的变化,意识对生理的这些反应的“记忆”会累积为意识的变化,在同步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两者的全息对应。
正因为生理对外界刺激的全部反应都被意识记忆了下来,生理与意识两个系统之间的对应才有了最基本的建立。
疾病=情绪=表情=相貌=梦=神经症。

第十六章疾病有时是慢性自杀
疾病的目的性是明确的。在方向问题上,潜意识一般不会犯错误。
在具体的分寸上,潜意识有时也能掌握适度的分寸。
然而,你又不可太信任潜意识。
因为潜意识常常是感情用事的。
它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一定合理,不一定符合一个人的长远利益及整个社会的利益。

第十七章疾病的社会学、哲学、宇宙学意义
分析疾病,是要使人们理解疾病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心生”的。只要从精神上站起来,把心放明白,我们就可以战胜许多疾病,把健康的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上帝给予每一个人的权利。

第十八章揭开“新健康学”的序幕
意识是物质。意识与物质并不像我们传统物理学、哲学定义的那样对立、“绝缘”,那样绝对分别。意识(或称精神)具有许多直接的物理属性。人体确实是心理与生理全息对应的结合体,是意识系统与生理系统全息对应的结合体。
“新健康学”的宗旨与思路。

后记

 

這書在當當網上有大部分內容試閱:【點此進入】

 

 

還有柯雲路另一本書也很值得推薦——《工作禪二十四式》

s6217237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生命的重建》《創造生命的奇蹟》

此書是身心醫學的暢銷著作,作者從自己的親身經歷,指出了疾病與內心、思想的關係,尤其書後列出了各種疾病與思維問題的對應表,是患病朋友欲「治本」的重要參考。

 

________________4fbb03d86adc8

 

 

《生命的重建》是誉满全球的健康观念第一畅销书,被誉为生命教育圣经般的巨著,曾经创造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连续50周第1名的骄人记录。《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50周第1名,译成25种文字,全球销量2000万册。你是否感到身心疲惫?你是否觉得有无法承受的压力?你是否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你是否想摆脱疾病的折磨?你是否对过去的事情无法释怀?你是否无法化解心底的怨恨?生命真的可以重建吗?正如戴夫•布朗的评价:露易丝的书是上帝送给这个烦恼世界最好的礼物。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生命的重建》都具有你无法想象的价值!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露易丝•海 译者:徐克茹

露易丝•海,美国最负盛名的心理治疗专家,杰出的心灵导师,著名作家和演讲家。她是全球“整体健康”观念的倡导者和“自助运动”的缔造者。露易丝•海揭示了疾病背后所隐藏的心理模式,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采取积极的思维方式,实现身体,精神和心灵的整体健康。露易丝的个人思想是在她痛苦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她的童年在飘摇与穷困度过,自幼父母离异,5岁时遭强暴,少年时代一直受到凌辱和虐待。她后来逃到纽约,历经坎坷,成为一名时装模特,并和一个富商结婚,但14岁后她又被丈夫所遗弃。1970年,露易丝在约约开始了她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1976年她的处女作《治愈你的身体》出版,奠定了她在这一领域的专家地位。不久,露易丝被确诊患有癌症,她开始在自己身上实践整体康复的思想。6个月后,她摆脱了癌症,完全康复了。1984年,露易丝的代表作《生命的重建》出版,很快就译为25种文字,在35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截止到2002年,英文版已71次印刷,销量2000万册。至今,《生命的重建》仍在世界各地热销不衰。1985年,露易丝创建了名为“海瑞德”的艾滋病救援组织。她还建立了“Hay基金会”和“露易丝•海慈善基会”,帮助和支持艾滋病患者,被虐待妇女和社会最底层的穷苦人。她每月1期的专栏《亲爱的露易丝》发表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和阿根迁等国家的50多种出版物上。露易丝•海帮助了千千万万人改变了健康状态,提升了生命质量。这位伟大的女性被世界各地的媒体亲切地称为“最接近圣人的人”。

 

目录

 

导言
对读者的建议
我的人生哲学
第一部分 与露易丝一起探讨
第一章 我所相信的
第二章 你有什么问题
第三章 问题出自哪里
第四章 问题是真的吗
第五章 我们现在该做什么
第六章 拒绝改变
第七章 怎样改变
第八章 建立新的一切
第九章 每日的功课

第二部分 让这些思想开始运转
第十章 人际关系
第十一章 工作
第十二章 成功
第十三章 财富
第十四章 身体
第十五章 问题列表
新的思维摸式

第三部分 结论
第十六章 我的故事
我心深处

 

 

假如我不幸被抛弃在一个荒凉的孤岛上,而命中注定只能携带一本书,我会毫不迟疑地选择露易丝•海的这本伟大的著作——《生命的重建》。
这本巨著不单给人以师长般的教导,而且它还是出自一位伟大的女性之手,她从感人的亲身经历中提炼出给我们以智慧、希望和力量的宝石。
露易丝在本书中与大家一起分享了她的成长历程。我怀着钦佩和理解的情感对她的故事产生着共鸣——在我看来,她在这里的描述有些简短,但其他的可能会是另一本书了。
我认为所有要说的都写在这本书里了。你需要知道的关于生活的一切,生活的教训以及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在其中。露易丝对疾病背后隐藏的心理模式进行了解析,我认为这非常了不起,非常独特。那个流落到荒岛上的人,如果在一个漂流瓶里发现了这本书的手稿,他一定能学到为了谋生需要学会的一切。
无论你是不是在荒岛上,如果你找到通往露易丝•海的路,哪怕是“偶然”遇到的,你就已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了。露易丝的书是上帝送给烦恼世界的最好的礼物。
我的职业是帮助艾滋病患者,我因此认识了露易丝,并且从她的康复工作中受益良多。
我让每一个患者播放露易丝的磁带——《积极应对艾滋病》,他们第一次听磁带之后就得到了许多帮助,一些病人每天都要听这盘磁带来充实自己的信心。有一位名叫安德鲁的男士告诉我:“我每天晚上听着露易丝的声音睡觉,早上听着露易丝的声音起床!”
当我发现我的患者一步步发生巨大的转变时,我对露易丝的敬佩和爱与日俱增——当他们的生活中有了露易丝,他们开始给予自己更多的爱与宽容——我敬佩她创造了如此完美的学习体验。露易丝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老师,她耐心地倾听,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她简直就是慈悲之神的化身。
如果你能够将这本书变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我会为你感到高兴。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本书都具有你无法想像的价值!
戴夫•布朗
1984年9月于美国加利福尼亚

 

本書出版社有公開的免費電子版可供下載:《生命的重建》

http://www.caphbook.com/web/c_000000040002/d_3265.htm

 

本書的繁體版名為《創造生命的奇蹟》

getImage (1)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破格思考──從古今大師如何突破說起》

本書是筆者幾位最敬愛的老師之一,陳載澧博士之作,我曾於大學時上過他「創意思維」課程,獲益甚大,以致往後人生的學習與思考,甚至中醫的研究上常有突破,皆是掌握了思考方法所然。懂得用腦,比學習知識更為重要!

 

破格思考法封面_yip

 

內容簡介

 

 愛因斯坦曾說:“想像比知識更重要。”

  懂得有效的思考技巧,避過狹隘的思想 “隧道視野”,尋到創意的寬廣草原,才能融合知識,引發無窮無盡的創見。

  阿基米德在洗澡時發現浮體原理(洗澡水的創新啟發)、愛迪生發明留聲機的過程(走出隧道視野)、楊振寧的16歲兒子如何勝過其物理學家父親(楊振寧的扭計骰)、還有電話公司避免人才跳槽的方法(把腿全打斷吧!)……

  本書共分五章:「啟動創意之輪」、「破舊思維,迎新意念」、「直覺與夢境的啟導」、「視象視維與左右腦互動」及「實踐創意思考技法」,以63篇文章介紹多元思維方式,以著名科學家、藝術家、物理學家、心理學家、企業家等為例,說明創意理論,解說他們如何衝破“腦筋打結”的苦惱時期,走向明朗的解難之路。而且,列舉培養創意力的方法,如:視象思維、類比思維、心靈地圖等,有助讀者跳出框框,思路通達,創見廣博。

 

作者簡介

 

陳載澧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博士,在香港大學數學系任教34年。1995年在港大創辦通識教育計劃,並兼任通識教育總監。2002年應邀往香港浸會大學創辦人文素質教育計劃,並任全人教育教與學中心總監8年。

  陳博士跨領域於本港及國內外投入專業戲劇行動20年,曾擔任編劇、導演、監製、翻譯、設計等工作,期間並曾於中央戲劇學院及上海戲劇學院客座教授創意寫作。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亦曾任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理事會副主席,開拓香港與國內外的文化藝術交流。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啟動創意之輪


洗澡水的創新啟發 006
打籃球的鬼 008
畢加索的倂合創意 010
物種起源學說的線索 012
聖靈與天際引力 014
黑猩猩的創意 016
收放自如的思考模式 021
創新的四個階段 023
豁然開朗的突破點 025
經典三B創新個案 027
篩選是發明的關鍵 029
開啟你的第三隻眼 032
擁有負能量的優勢 036
別害怕走在迷茫中 039
突破前的跌撞期 041
主動耕涉無人地帶 043
好玩激發動力 045
賞罰阻礙思考解難 048
探索的本能 051

第二章
破舊思維  迎新意念


漠視他人看法 059
培養創造力的行動 061
感知與理知 065
走出隧道視野 067
當批判成為習慣 069
創生及批判的左右手 071
逆向思維 073
跑贏吃人的巨熊? 075
把腿全打斷吧! 077
創新行動的”低買高沽” 080
機遇偏愛有備心靈 084

第三章
直覺與夢境的啟導


數學運算由直覺指揮 091
直覺感悟的跳躍 095
楊振寧的扭計骰 098
直感判斷的誤差 102
第六感覺 104
大夢初醒的感悟時刻 106
夢境的啟示 108

第四章
視象思維與左右腦互動


重疊的和尚 117
愛因斯坦的視象思維 120
以想像鍛鍊想像 122
培養視象思維能力 124
多元思考形態 127
左右腦分工 130
用右腦繪畫 132
倒置素描的神奇力量 134
五感寫作創意 137
數王與舞王拼發火花 139
感知與推理的互動 142
連接知識領域的橋樑 144

第五章
實踐創意思考技法


化熟悉為陌生 151
直接類比:如變色龍的屋頂 155
個人類比:假如你在機器內旋轉 158
象徵類比:印度魔繩的聯想 161
幻想類比:昆蟲太空衣的狂想 164
開放心靈地圖 167
勾畫你的安全角落 172
隨意寫:釋放初生意念 175
腦力風暴:激發互動思潮 178
加強版的書寫風暴 182
拼貼與集體創作 186
圍着燭光分享心底話 190
寫作輪流轉 192
斬新得句忽成篇 196

 

自序

 


  企管理論大師漢迪(C.Handy)説自己在大學時沒有學到多少東西,除了一項隱藏的信息──那就是世間的所有重大問題都早已被解決了,只是自己還未知道那些答案。他説:”在往後的年月裏,我每碰到陌生問題,想也不想便四處找專家求救。我從未意識到有些問題對任何一個人都是陌生的,得靠自己去找尋答案……多年後我才明白,世界的大半還是混沌未開,等待我們去開拓。這啟悟改變了我的生命,我不再袖手旁觀那迷陣究竟有甚麼謎底;我可以一躍而進去實踐自己的想法、撰寫自己的腳本、創建自己的將來。”

  就像美國思想家簫恩(D. A. Schön)所言,人類可能涉足的知性或實務境域,就像一望無際的沼澤,絕大部分誰也未曾到過,更不會有已繪製好的地圖。已經開拓的知識領域,則可比喻為這無際荒野中疏疏落落的幾片尖削小山;山上雖已梳理得并然有序,卻與周際的莽原無多少關係。

  問題是,無論你進行的是科學硏究、藝術創作、商機開拓、社羣服務,甚或只是學生活動的一點新意思,要耕涉的還是那榛莽叢生沼澤的某角。面對現實上的如此挑戰,無論是誰都只能把心一橫”撰寫自己的腳本”。我們或可參考哈佛大學學習輔導中心牆上的那句諺語:”要記得,他們都不懂!”現實上能幹出成績的人,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要進入不辨西東的渾茫境域之中。

  正因如此,”創意思考”早已不是可有可無的奢侈品,而是在這現實世界裏要辦點實事之必須。個人因緣際會,數十年來曾有幸較深入地涉獵了物理學研究、學生工作、戲劇編導與設計、中港台文化交流策劃、創意寫作培訓、兩所大學的通識教育開拓行動……。今天回頭再細想,確曾在實踐中朦朦朧朧地啟動了不少創意的思維。但是,對此領域經典文獻的接觸、對創意思考理論的系統探究,卻是在較後期才正式起步。

  記得那是1992年春的某天,與當時仍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的余秋雨於靜安午飯時上天下地侃談,話題落到他們學院的劇本創作課程上去。正談得興高采烈,冷不防秋雨説:”你不是明年港大有長假嗎,何不就來我們上海戲劇學院,主持我們戲文系畢業班的創作課,指導學生的畢業創作?”我當時正在亢奮中,未及多想便説:”好哇!”

  回港後細想此事,才懂得暗暗心驚:自己雖也曾主持過一些劇本創作坊,但突然要擔起幾個月培育優質創作苗子的課程,責任不可謂不重。於是便尋師訪友,但折騰了一段時日後,便發現個人認識的不少作家朋友原來皆作而不述,更多數不相信有系統培育寫作人才的辦法。

  終於有一天,與當時在港大的一個Fulbright訪問學人格芬(K. Given)偶遇,聽他提到艾爾堡(P. Elbow)在《無師寫作》(Writing Without Teachers)一書裏的”隨意寫作”及”無師互動”等技法。往圖書館翻閲之餘,又輾轉涉獵到柯斯勒(A. Koestler)《創造的行為》(The Act of Creation)、狄‧邦諾(E. de Bono)《橫向思維》(Lateral Thinking)、阿當斯(J. L. Adams)《認知破障》(Conceptual Blockbusting)、麥金(R. H. McKim)《視象思維》(Experiences in Visual Thinking)等佳作,不獨讓我對上戲劇課程的搆想開始有了突破,還漸漸發現,其中的理念與自己多年以來在各領域的涉獵步伐此呼彼應。

  還記得問題榮繞心際的某天,與同在港大數學系任教的丁南僑談論別事時,他偶然提到曾在美國參加一個繪畫課程,當時主持導師播出一些有特別感覺的電影片段,讓學員按腦子裏浮現的聯想,速寫成畫,然後又播映另一電影片段。學員積累了若干張塗鴉之後,便叫他們回家後各自選出兩、三幅,以之融合交織為統一的畫作。聽到後我豁然有悟,這裏已包含了兩種最具潛力的策略:其一是跨越媒體觸發想像,擷取新意思;其二是讓本來無關的思緒互相碰撞,融會成嶄新的想法──這正與柯斯勒的”偶聯”創新機制不謀而合。要把這類技法移植到寫作上去,花點心思便水到渠成。當時也想到,如要再進一步把其他創意策略的理念引伸,例如把狄‧邦諾的一些橫向思考技法、麥金的視象思維練習,有機地嫁接到寫作行動上去,也已不難。

  不久,整套創意寫作教學方案已漸具雛型。開始時沒找到萬應金丹,也未有仙人指點必由之路,全憑自己在迷濛中摸索,在過程中也帶着問題有機地融會創意思考經典著述或普及文獻裏的智慧。

  往下的十多年,先後在香港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創建通識教育計劃及人文素質教育計劃期間,便可更深入地參考文獻上的經典理念,有機地與當時的種種挑戰、繁複多變的人際關係、資源的必須不斷開拓、機構文化傳統等千絲萬縷的條件結合,個人殫精竭慮之際卻又往往駕御着悠然心流。個人在這十多年的創意境界,相對於早期投身科硏、劇藝與文化交流等行動的年月,便因帶着問題、結合實際,不斷更有意識地活用創意思考的經典智慧,而進入了新的境界。

  十多年來曾在各大報章撰寫了不少專欄文章,在這裏便特別挑選了數十篇有關創意思考的,盡綿力加工、修輯、組 合編寫成書。相信如上所言,內容既刻意吸納墾拓生涯的深切體悟,與創意思考的理念與技法融會貫通,或許也能讓讀 者有再上層樓的新體悟。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

ISBN: 9789620734236

定價: $ 72 (港幣)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臟腑真原》

學中醫者普遍感覺得到,《中醫基礎理論》教材錯謬百出,學中醫從《中基》開始學起,實乃誤人子弟!若要學好中醫基本理論,可讀《臟腑真原》一書,乃山東中醫藥大學張效霞教授力作,他從中醫根源之《黃帝內經》入手,還原中醫臟腑之本原理論。其中著名觀點如「肝不主疏泄」、「脾主運化當為胃主化、脾主運」等,均是簡明扼要的重要理論,使學者撥開雲霧,為學醫者必讀!

 

83d194ebtd9b3b183fc50&690

 

 

内容简介:

    脏腑的本义是什么?阴阳五行学说是如何与脏腑理论结合起来的?“藏象”还是“脏象”?三焦的实质是什么?肺主宣发还是上焦宣发?“心为君主之官”和“十一脏取决于胆”如何协调?膀胱气化、肾气化,还是三焦气化?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
中医脏腑理论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历代医家多有传承和发挥,近代以来又受到现代科学和医学的冲击和融合,时至今日,理论构建尚不完善,各家观点众说纷纭。脏腑理论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它的发展脉络是怎样的?《脏腑真原》作者从大量文献中搜寻有价值的资料,试图理清脏腑理论的发展脉络,正本清源。

目录:

【导论】
【脏腑概念辨析】
 一、藏府(脏腑)之本义
二、广义的脏与狭义的脏
1.九脏
2.十一脏
3.十二脏
三、脏腑系统的多家学说
1.脏腑的数目
(1)五脏说
(2)六脏说
(3)五腑说
(4)六腑说
(5)七腑说
2.脏腑系统的组成
(1)五脏五腑
(2)五脏六腑
(3)六脏六腑
四、奇恒之腑不得作为脏腑系统的组成部分
五、脏腑与藏象考辨
1.藏象之沿革
2.藏象之本义
3.脏腑涵藏象
【脏腑起源与形态结构】
 一、早期解剖活动探析
二、脏腑起源于解剖
三、脏腑形态结构
四、评价与反思
【脏腑与阴阳】
 一、阴阳并非源于《周易》
1.各逞其能的起源说
(1)源于男女
(2)源于生殖崇拜
(3)源于占卜
(4)源于历法
2.“《易》以道阴阳”是后世注文误入正文
3.中医阴阳观与《易》学阴阳说之不同
(1)数字的阴阳奇偶观念不同
(2)阴阳的升降趋向不同
(3)部位阴阳划分的标准不同
4.医易同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二、阴阳学说渗入中医的历史过程
三、脏腑阴阳属性之划分
四、阴阳类分脏腑的原理及依据
五、阴阳学说对脏腑理论建立的影响
【脏腑与五行】
 一、杂见纷陈的起源说
1.源于天赐
2.源于五方
3.源于五材
4.源于五星
5.源于自然崇拜
二、五行学说向中医的渗透过程
三、五行与时空
1.五行配时空的演变过程
2.五行配时空的原理溯源
3.脏腑的时空特性及其意义
四、五行配五脏
1.两种不同配属模式的由来
2.两种不同配属模式原理索解
(1)古文《尚书》说
(2)今文《尚书》说
3.五行配五脏的作用及意义
五、五脏与形体官窍
六、五脏傍通
1.五音
2.五味
3.五谷与五畜
【脏腑功能辨析及其发生学原理】
 一、脏腑功能总论
1.脏“藏”亦“泻”,腑“泻”亦“藏”
2.脏腑功能孰为主?
二、胃
1.来源于解剖的胃主受纳
2.胃是吸收水谷精微的主要部位
3.腐熟水谷的部位虽然在胃,但这一功能却是由中焦来承担和完成的
三、小肠
1.受启于解剖的受盛、化物与传送
2.“泌别清浊”不是指小肠具有吸收水谷精微的功能。而是指下焦而言
(1)“泌别清浊”之本义是说水液自小肠下口渗入膀胱,滓秽传入大肠
(2)近代以来为了使其“合乎西说”而篡改为“吸收水谷精微
四、膀胱
1.中医是否发现了膀胱上口?
2.膀胱贮藏津液,胞储存尿液
3.气化所出为何物?
4.膀胱气化、肾气化。还是三焦气化?
五、三焦 

1.形形色色的三焦说

1)无形无质说

2)无形有质说

3)有形说

2.三焦的部位与形态考原

1)“无形”当为“无常形”、“无别脏形”

2)三焦当位于腹腔之内

3)三焦当是由三块中间有沟渎的“不实之肉”所构成的器官

4)三焦当是指小网膜、大网膜和肠系膜

5)三焦实质至今未被阐明的原因

3.膀胱与胞之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4.三焦的功能

六、胆

1.胆汁非由肝分泌,而是来源于胃,也没能发现其消化功能

1)从历代医籍的有关论述看

2)从历代对黄疸的证治分析看

2.胆汁的主要功能在于“主决断”

3.“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只是“脏腑功能孰为贵”众多不同说法的“一家之言”

七、心

1.“心主血脉”不是通过解剖而发现的,而是五行归类的结果

1)从《内经》看,“心主血脉”是五行归类的结果

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决定了中医不可能从解剖学上认识到心脏具有主持血液循环的功能

3)将“心主血脉”解释为是在解剖方法启导下而得出的关于脏腑功能认识的观点及将其与“血液循环”相等同的说法,是将西医学理论比附于中医而得出的错误结论

2.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

1)精神意识并非由心专主,而是五脏共主

2)心主神明乃是由心之于身,犹君主之于社稷国家的观念推论而来

3)“头者,精明之府”,与神志无关

4)“脑为元神之府”,也不是说神志活动由脑所主宰

5)脑不属于脏腑,故“脑主神明”“纵然能说必不能行”

6)“心脑共主神明”既无必要,也不可行

7)中医学术界热衷于“脑主神明”的原因及反思

八、肺

1.肺主气本义考原

1)现有解释存在的主要问题

2)《内经》时代人们虽然认识到肺有从自然界吸入清气的功能,但却认为其动力机制来源于宗气

2.肺主宣发与肃降,错对兼半

1)是肺主宣发,还是上焦主宣发

2)来源于五行推论的肺主肃降

3.“通调水道”非指肺之功能,而是指下焦功能正常

九、脾

1.脾主运化当为胃主化、脾主运

1)现有理论解释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2)脏腑功能的基本特点决定了脾的功能只能是“运”而不是“化”

3)脾主运化“误会”的由来

4)“脾主运”乃是由五行理论推衍而来的脏腑功能

2.“脾主升清”即是“脾主运”的同义语

1)“脾主升清”理论的现代提出及解释

2)“脾主升清”之本义

3)没有将“升清”单独作为脾之功能的必要

3.脾主统血是说脾气虚而不能摄血,并非是说脾脏本身具有“统血”之功能

1)《难经》“主裹血”不是指脾的功能,而且也不能由“裹血”而推论出“统血”

2)“脾统血”之本义

3)温补学派由“气能摄血”嬗变为“脾主统血”

4)当今学界之所以提倡“脾主统血”,乃是因其与西医学的认识可以相“合”的缘故

5)还“脾主统血”之本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十、肝

1.“肝主疏泄”考辨

1)“肝主疏泄”理论的现有解释

2)“肝主疏泄”的争鸣

3)“肝主疏泄”源流疏证

4)近代以来对“肝主疏泄”的强加比附

5)“肝主疏泄”来源于五行推论

2.“肝主藏血”释疑辨误

1)“肝主藏血”是为了解释五脏何以能够“藏神”这一五行归类的结论而提出的

2)将肝主藏血嬗变为肝的基本生理功能是近代以后之事

3)肝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调节血量、防止出血等功能的说法是以西医学关于肝脏功能的认识为参照物,强加于中医的

十一、肾

1.“肾主水”的认识并非来源于解剖,而是五行归类的结果

2.“肾主藏精”也是来源于五行推论

1)由宫刑和外肾说起

2)“生殖之精”藏于肾的由来

3)肾藏五脏之精的发生学原理

  •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4月1日)
  • 开本: 16
  • ISBN: 9787508056456, 7508056450

 

 

 

還有他的其他著作:

 

《無知與偏見:中醫存廢百年之爭》

83d194ebtd9b2ecaacbcb&690

 

 

《回歸中醫——對中醫基礎理論的重新認識》

 

2013-08-09jq0pwjuymzz

 

 

張效霞教授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83d194eb0101dky2.html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醫醫——告別中醫西化》

這是恩師李致重教授的著作,他多年來振臂疾呼中醫西化之禍害,此書乃「反西化」中醫的最佳著作,坦率敢言,為關心中醫發展人士必讀!

 

613a05fagcfea1a8c9cab&690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中医药科学、科学学研究专著;一本以睿智、仁爱、忠勇之心,犀利直谏以往,并正确指向未来的理论专著。

 

中医与西医,是以人的形上与形下特性为研究对象,所形成的两种不同的医学科学体系。半个多世纪里,以中西医结合名义的“中医西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陷入自卑、自虐、自残一百年来的一个典型。它顽固地将无以数计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洒向了一条“不可能被西化的中医西化不归路”。

 

本书在与西方历史、文化、科学、哲学的比较中,揭示了中西医在理论科学层面上,是并存并重、共同繁荣的关系;在临床技术层面,是相互配合、优势互补的关系。这是构建特色独具的,两种主流医学并存的中国医疗体制新格局的理论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科学依据之一。

 

本书的研究表明,中国行将出现一种文化启蒙的新启蒙,这就是关于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的启蒙。《医医——告别中医西化》,就在这一启蒙之列。


  

 

前言

第一节、传统文化自虐和自残中医的背景

1.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2.民族文化自卑症

3.跛腿式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4.国学名流贬中医

第二节、从灭汉兴洋到中医西化

1.困扰中医百年的非典型性文化专制

2.漏列、废止、改造、结合及其实质

3.几点补充说明

第三节、文化精神溃败的中西医结合

1.文化精神与文化精神溃败

2.没有起跑线的中西医结合

3.一个命题十种口号

4.十种口号有悖常理

第四节、依据中医原理告别中医西化

1.中西医比较的核心、目标与要素

2.两次聚焦与公理化原则

3.中医学原理的十条公理化原则

4.彻底告别中医西化

第五节、从中西医并重到中西医配合

1.中西医并重的公理性及其核心

2.中西医并重的逻辑证明

3.终止结合才能走向中西医配合

第六节、配合的含义、原则与学术现状

1.中西医配合的含义与原则

2.正视三连环的学术现状

第七节、有机配合的实践、构想与体会

1.有机配合的实践

2.有机配合的初步构想

3.患者等待有机配合

第八节、全心全意将中医从根救起

附录:

附录一、中医的科学定位

附录二、中医要发展、必须过三关

附录三、依据中医的科学特点立法

附录四、生于忧患

 

 

 

以下內容,是李致重教授最近对本书内容的一些补充:


告别中医西化

 

李  致  重

 

中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是世界范围内唯一达到成熟科学水平的传统医学。而与全球化的西医相比,其科学观念、概念范畴、理论思维也各不相同。倘若把中医比作一棵硕果累累的大树,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史、哲,尤其是哲学是其根,《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基础科学体系是其本,《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辨证论治的临床技术体系是其主要枝干,而内、外、妇、儿各科的治疗及其方剂、药物等,则是其分枝、花叶与果实。

在西学东渐的一百多年里,中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灾区”。尤其是近五十多年来,在尚未从哲学、科学的源头明辨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与属性的情况下,却受近代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使中医陷入“中医西化”的误区,而且至今不能自拔。这是人类文化科学史上罕见的特例,也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大“文化冤假错案”。其典型的特点是,“文化对文化的误解,科学对科学的摧残”。数十年来,这一“文化冤假错案”在“现代化”、“规范化”、“发展”、“创新”等口号的包装下,已经突显出不容忽视的严重后果。它直接导致了中医基础科学体系,以及辨证论治的临床技术体系全方位的扭曲和解体。

没有哲学思想,就不会有中医基础科学;没有中医基础科学,就不会有中医临床技术規範;脱离了临床技术規範的中医,必然要朝着两千多年前经验疗法的方向倒退。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使命和唯一选择是,为了实现中医学的全面复兴,就必须遵照中医内在的科学规律,恪守科学发展观的宗旨,明智、果断地告别中医西化。

一、什么是中医西化

回答什么是中医西化,首先要从近代科学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泛滥说起。

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来,走向没落的清王朝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双重危机。李鸿章将这种双重危机,称之为“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在“以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急于应对中,中国人同时患上了民族文化自卑症。随着愈演愈烈的民族文化自卑症的蔓延,在中国人的眼里,物质、利器,以及生产物质、利器的近代科学与技术,日渐上升为最重要的追求目标。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精神、思想、价值观、哲学等,在一次又一次的鞭挞、批判中,逐渐地被人们疏远了,淡忘了。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全面反传统”、“砸烂孔家店”的呼声中,所要请进来的西方科学,当然就是西方近代科学与技术。

我们不反对“以夷制夷”,也不反对引进西方的近代科学。但是在处理内外交困的双重危机时,更需要历史与全局的智慧和胸怀。这种智慧和胸怀是,在面对目前的选择时,应该从历史的维度看当下;在面对彼此的兴衰时,需要从整体的维度比长短。对于这些方面,李鸿章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带头人,都不免给人以顾此失彼之憾。这里需要说明,我们在前面提到西方近代科学的时候,总是把“近代”和“科学”联结在一起。这是希望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我们,应该从历史与全局角度,看清“近代”,并正视“科学”。

尽管我们今天对于西方近代科学,不仅全盘接受了,广泛普及了,而且彼此的差距,也正在迅速地越小。但是不论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还是站在历史的今天来看,西方近代科学既不是西方科学知识的全部,也不是中国需要引进的外来科学知识的全部,更不代表人类科学知识的全部。况且,中国不仅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诸多领先于世界的科学知识。中国的中医,就是其中的一项。所以这种“从历史的维度看当下……从整体的维度看长短”的智慧和胸怀,近代应当有,今天应当有,将来同样应当有。倘若我们能始终保持着这样的智慧和胸怀,相信在近代的中国就会避免许许多多的错误。在科学问题上,同样也是如此。

“科学”一词,是20世纪末由日本传入中国的。但是这一词汇的正确含义,“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没有搞明白,今天的我们也未必人人都明白。其实,“科学”这一外来词汇并不神秘。从这一词汇的内涵讲,应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第一,科学的首要含意就是知识。第二是分门别类,亦即知识分类或分科之学的意思。第三是知识的确切性、系统性,亦即任何一门科学知识,都应有成熟的概念范畴体系。第四是科学知识的理论性含意。就是说,科学是以追求真理为目的的,真理自然是理论性的;技术是理论基础上的实践应用,技术自然是从属于科学的。所以将这四方面要素综合起来,“科学”一词的定义就不言自明了。如果我们在这里给“科学”下一个定义,那么,科学就是分门别类的、确切的、系统的、理论性的知识体系。这四个要素,也是考察每一个学科是否达到成熟科学水平的四项标准。

从上述讨论人们可以联想到,迄今为止人类所认识的全部科学知识,大体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三大板块构成。举凡在认识自然、社会、思维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符合上述定义的知识体系,都应当视之为科学。而西方近代科学中的近代,指的是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到现在大约四五百年。而其中的科学,主要是18世纪以来近代物理学、化学为基础的学科。从人类认识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板块来讲,近代科学仅属于自然科学的一个部分。自然科学中,人们对天文、地理、生命科学内在规律的认识,并非完全决定于物理学、化学。而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两大板块,更不是物理学、化学的领地。当然,我们完全承认,物理学、化学在近代经济、军事领域里,的确取得了巨大、惊人的成功。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这些成功主要是以物理学、化学的基楚科学为根据,以后在应用技术环节的发明或创造。尤其以生产“物质、利器”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也是技术,而不是科学。高新技术再辉煌,它的根还在物理学、化学那里。更不能因高新技术而忘记了人类在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全部科学知识。

19世纪之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军事、政治迅速崛起,与此同时一蹶不振的清王朝日趋衰落。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闯进中国大门之日起,内外交困之中的中国人就患上了民族文化自卑症。一方面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情地自虐、自残,盲目地批判、抛弃。另一方面在急于图强、求富心理的驱使下,把西方近代科学(包括技术)视为追求的主体,甚至顶礼膜拜。如果当时走在时代前沿的精英们,研究与思考能够再认真、深入一些,对于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近代科学,中国近代与西方的差别在哪里等问题,做到灼见于胸,相信近代科学主义思潮就不会在中国蔓延。

讲到这里,若要问什么是近代科学主义呢?应该说:把首创于西方科学家之手的近代物理、化学的观念与方法,作为评价一切文化科学之是非的至上信条和唯一标准,这种立场或态度,就叫做近代科学主义。显而易见,近代科学主义者不了解科学的基本含义,不明白科学的分类常识。而近代科学主义既违反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与当代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完全相反。科学发展一旦离开了实事求是,科学就将走到自己的反面,甚至被伪科学、假科学所利用。对于上述这些问题,凡是从事科学学、软科学研究的学者,尤其不可掉以轻心。

什么是近代科学主义思潮呢?近代科学主义思潮,是一定时期内人们对近代科学盲目崇拜的一种普遍存的在从众心理。产生这种思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理性的角度上讲,除了一定时期内人们在科学的含义与分类上的常识性无知之外,还有我们前面提到的“从历史的维度看当下……从整体的维度看长短”的智慧和胸怀。从感性的角度上讲,自鸦片战争以来,社会上多数人都是从中国内外交困的现象上,来做文化判断的。在文化发展的长河中,正确的方向与道路,总是以正确的理性认识为先导的。科学的发展,也是这样。由于近代理性认识的置后,飘浮于现象表面的感性认识,其人数多,势头大。这是中国近代科学主义思潮延绵不断的主要原因。至今难以治愈的民族文化自卑症,也是近代科学主义思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中医西化,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所谓中医西化,就是在近代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用西医的观念与方法,导致中医基础科学体系与临床技术体系扭曲、解体的做法。当中医的基本概念被扭曲、肢解到“非西非中”、“似西似中”的时候,中医的基础科学与临床技术体系就被彻底地颠覆了。

20世纪8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中医与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医学理论体系。尽管当时对于中西医本质上的区别,仍然缺乏哲学科学的深刻认识,但是对中西医结合名义下的中医西化,日渐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切与质疑。1982年卫生部明确做出“振兴中医”,“保持发扬中医特色”的决定。同年,年国家宪法写入了“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规定,1991年国家又将“中西医并重”作为新时期卫生工作总方针之一。然而,中医西化之势依旧故我,固若金汤。这究竟因为什么呢?

二、中医西化为何如此顽固

本人在《医医》一书里,对困扰中医百年的非典型性文化专制现象,做了简要的说明。辛亥革命百年以来,在中医问题上以行政方式推行的近代科学主义的做法,突出的有四次。第一次是1912年北洋政府“壬子癸丑学制”确立中国教育的学制系统时,“漏列中医”的事件。第二次是1929年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的中央卫生委员会议上,余云岫提出的《废止中医案》。第三次是1950年卫生部主要官员采纳余云岫的《改造旧医实施步骤草案》,参照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用西医基础医学改造中医的做法而推行的“中医科学化”运动。第四次是1958年以来在“中西医结合”名义下所推行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中医西化”。《医医》对四次近代科学主义的做法,是这样概括的:漏列的要害是废除,废止的重点是挖心,改造的目的是西化,结合的本质是改造。尽管四次近代科学主义的做法花样各有不同,但是其矛头统统指向了中医的核心——基础科学体系与临床技术体系。当中医的核心在西化与改造中消亡之后,中医的生命力便彻底地宣告终结。

如果将四次近代科学主义思潮的做法联系起来看,人们不难明白,这些做法,其实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灭汉兴洋”的悲剧在中医故乡的重演。废除—挖心—改造—西化,是中国对中医实施的“灭汉”四重奏。与日本的“灭汉”相比,只不过调子缓和了些,麻痹性强了些,时间拉得长了些而已。

除了近代科学主义思潮之外,在中国铸成中医西化不归路的,还有一个“非典型性的文化专制”的问题。

所谓“非典型性”,指的是初衷或愿望的确是美好的、善意的,但是不明白文化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不了解中西医各自内在的本质特点。所谓“文化专制”,指的是利用政治号召和行政包办的方式,来规定中医学术发展的方向与安排的做法。它违背了中医学术发展的内在科学规律,也为学术界的反思与讨论,改革与调整造成了不应有的障碍或困难。这就是从1958年起,在“中西医结合”名义下所造成的中医科研、教学、医疗诸多领域的严重“西化”。笔者在《中医复兴论》、《医医》等著作中,对这一段历史有比较详细的讨论,这里只做一些简要的说明。

1954年,毛泽东主席对改造中医的‘中医科学化’,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并做了严肃的处理。他认为,中国对世界有大贡献的,中医是一项。他主张,中西医一定要团结,西医一定要打破宗派主义。他强调,首先要西医学习中医,才有利于打破歧视、排斥中医的宗派主义倾向。这一说法,在当时对保护中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568月,毛泽东主席在一次谈话中提出:“要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这种新医学新药学,后来在传达贯彻中称之为“中西医结合的新医药学”。于是“中西医结合”这个词,便在社会上流行了起来。在同一次谈话中主席还提到:“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他在当时所指的‘西方的近代科学’,当然是以物理学、化学为基础的近代科学,肯定不会是人文科学。在西方的近代科学里,当然也包括了西方的医学。西方的医学,就是我们所说的西医。主席的这次谈话很快被社会上、医学界的近代科学主义所炒作、利用。

19581011,主席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做了一段很长的批示,全文如下:“今后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学习班,由各省、市、自治区党委领导,负责办理。我看如能在1958年每个省、自治区各办7080人的西医离职学习班,以两年为期,则在1960年冬或1961年春,我们就有大约2000名这样的中西医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此事请徐运北(注:卫生部负责人)同志一商,替中央写一个简短的指示,将卫生部的报告发给地方党委,请他们加以研究,遵照办理。指示要指出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指示和附件发出后,可在人民日报发表。”通观全文,这一批示在核心问题上和具体操作上,都讲得很仔细。批示的核心主旨,是希望培养大量的中西医结合的高级医生;批示的根本目的,是要以中西医结合的高级医生,对中医进行发掘、提高。但是,批示提到中医学术的发掘、提高时,并未提及全国数十万中医专业人员,尤其是学术造诣甚深的名老中医专家。一辈子以中医学术为专业的名老中医专家,才是学习、研究、应用、发展中医学术的主力军和带头人。他们最懂得中医内在的科学规律,最懂得中医应当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怎么来发掘,如何去提高。这一点,不能不是批示的一大疏忽。

批示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发出之后,人民日报于1118特地刊登了一篇社论。社论进一步加高了批示的政治性、行政性口气。面对全党和全国人民强调指出:这是“一项严重的政治任务”,“不可等闲视之”。

这里在讨论学术问题政治化、行政化时,还应当考虑到这一批示出台时诸多特殊的社会原因。当时特殊的社会原因,可以概括为四个最高。它是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个人崇拜与绝对权威达到巅峰的时候,直接以中央的名义而做出的;它是以中共中央正式文件的最高形式,按照主席的安排直接发到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的;它是通过人民日报最高舆论的窗口,以刊发社论的方式向全国党政军民发出号召和动员的;它是在全社会处于“大跃进”的大轰大嗡、人心癫狂的最高潮时期下达全国的。所以这项“严重的政治任务”,就不可抵挡地被最大化地政治化、行政化了。

另外,中医内部的近代科学主义思潮,也与主席当年批示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1956年在创建北京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前身)时,从全国选调来五十余位名老中医,同时也选调来一百五十余位西医。如此的人才结构,明显地反映出“用西医的观念与方法,对中医进行验证、解释、改造”的建院指导思想。或者说,北京中医研究院从创建的那一天起,就有明显的中医西化的倾向。而主席的批示,正是为北京中医研究院转送到主席手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而写下的。

随着批示的下达,在上下内外多方面交互作用之下,迅速通过舆论宣传、文件会议、布置检查、评比表彰、你追我赶等形式,全面、认真地贯彻、落实批示的精神,并通过组织、人事、计划、经费、管理等措施,落实在“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管理体制上。

从此之后,近代科学主义,民族文化自卑症,非典型性文化专制,中医西化的管理体制,以及体制内部种种利益捆绑,长年累月,盘根错节,交互影响,牢牢地铸成了我国近代史上这一最大的“文化冤假错案”。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为这一“文化冤假错案”付出了历时五十载,上下三代人的沉痛代价。在导致中医基础科学体系与临床技术体系全方位的扭曲和解体的同时,也使中医教育、科研、临床事业蒙受了巨大的灾难。其中,中医教育上的问题最多。这里仅举数例,以资说明。1998年,湖北中医药大学李今庸教授撰文疾呼:“四十年教学工作苦,培养自己掘墓人”。2003年,国医大师邓铁涛、焦树德在《光明日报》撰文质疑:“中医学院还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人才吗”?2003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一项研究表明,几十年来全国95%以上的中医科研项目,是西化中医方面的课题。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各大中医院里中药饮片使用率,仅占医院全部用药的10%。近几年来,中医处方、治疗的经验化倾向,越来越突出。有资料统计,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全部处方平均用药不足五味,其组方严谨,与病机丝丝入扣,故疗效卓著。当今中医一张处方开出的药物,平均为张仲景的四倍,动辄二三十味,三四十味的处方也不在少数,却因药味多、用量大、组方欠严谨、思路不明确而疗效欠佳。上述情况,凡具有文化科学责任感的人,岂能够掉以轻心嘛!

前几年,一些顽固坚持近代科学主义态度的人,有的声称中医是伪科学,有的叫嚷要告别中医。这种是非混淆、阴阳颠倒的局面,难道与我们自己制造的“文化冤假错案”能脱离关系吗?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纠正这一“文化冤假错案”时机正向我们走来。文化自覚,科学自覚的趋势,随着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正在成为纠正这一“文化冤假错案”的主体力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其一,中医的临床诊疗技术,与中医的基础科学理论日渐脱离;中医的临床治疗水平,正在朝着早期的经验疗法的方向不断倒退。其二,西医的基础科学理论,不可能实现与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的相互对接,不可能指导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其三,中医与西医的基础科学理论不同源,不同轨;半个世纪的中医西化,原本是一个“不可能被西化的中医西化”的怪圈。这些认识,都在催生着中医文化与科学的自覚,都在积蓄着告别中医西化的力量。

三、中医不可能被西化的再论证

“不可能被西化的中医西化”,这一说法既拗口,又费解。为此就中医“不可能被西化”的问题,再做一些讨论。

十余年来,笔者通过东西方哲学史,东西方科学史的反复学习、研究与比较,对于中西医的科学定位,有了更清晰、更准确的认识。笔者在2008年动手撰写《中医学的科学定位》一文时,一种抑制不住的兴奋,不时涌动在心头。当思维上溯到东西方哲学源头的时候,令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惊。我们在中医科学性这一问题上的长期困惑,像一座横在我们面前难以跨越的火焰山,压得人简直喘不出气来。然而上溯到哲学史的源头上时,那些长期困惑的问题,却原来是一个公理性、常识性的问题——不需要证明,也不容你怀疑。所以从那时起,笔者就确信,近代科学主义与中医西化,同样是中国近代在哲学与科学的源头上,所犯的一个公理性、常识性的错误。澄清近代科学主义,告别中医西化的时机,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为了证明中医“不可能被西医化”,这里仅将《医医》第四章“中医学原理的十条公理化原则”一节,略加删节,抄录于后,以供参考。

第一,两次文化高峰。人类文化科学发展到今天,曾经出现了两次高峰。而且从整个文化科学的发展上看,也只能是这两次高峰。第一次高峰在中国的春秋秦汉之际,第二次高峰在欧洲的文艺复兴以来。第一次高峰以哲学的成就为代表,第二次高峰以物理、化学的成就为代表。对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我们口头上常常讲的是五千年。但是近代的我们却往往把春秋秦汉那一文化高峰,视之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起点,那就大错特错了。

第二,两类研究对象。第一次高峰时期,人们着重研究的是原生态事物(亦即“天造之物”)本来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现象及其过程。而第二次高峰时期,人们着重研究的,首先是以解剖的方法把原生态的事物拆开,然后观察、研究其内部的结构与功能。

这里用《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讲,摆在人们面前的万事万物,可以划归为两方面的研究对象:一是研究“形而上”。就是在不干扰“天造之物”本来生存状态的前提下,研究其运动变化的现象及其过程,以认识引起“天造之物”运动变化的抽象的道理。这叫做形而上者谓之道。二是研究“形而下”。首先要把原来的“天造之物”打开,研究构成“天造之物”的局部零件以至构成局部零件的最小物质,以认识局部及其最小物质的结构与功能;并由此获得了制造“人造之器”的材料,进而制造出“人造之器”来。这叫做形而下者谓之器。

总之,从两类研究对象上讲,形上与形下,是人类文化科学的两大类。形上繁荣在先,形下成功在后。这是人类全部文化科学发展的长河中,所经历的也是仅有的两大步。所以这里讨论的两类研究对象,是人类两次文化高峰的两大基石。换言之,两次文化高峰的形成或出现,是以人类在两大类研究对象认识上的成就为其决定因素的。这一点是我们所讲的十条基本认识的核心,不容忽视。

第三,两种研究方向。文化科学上的两种研究方向,是由两类研究对象决定的。按照“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论断,形而上与形而下这两种研究方向,都是从“形”出发的。具体到某一事物来讲,究竟应当朝着形上的方向去研究,还是朝着形下的方向去研究,那要由具体事物的具体特点来决定。而整个人类文化科学宏观的研究方向,今天仍然是这两种。

第四,两类带头学科。关于两类带头学科,这里是从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而讲的。研究“天造之物”的学科为一类;研究“人造之器”的学科为另一类。如果从研究方法上来区分两类带头学科,那就是:研究“天造之物”的学科,着重以哲学和系统科学为代表的综合性方法为主;研究“人造之器”的学科,着重以物理学、化学为代表的还原性方法为主。

第五,两类科学体系。两类科学体系,是以两类带头学科的研究方法为根据而划分的。一类是哲学和系统科学为代表的综合性方法体系内的学科。比如,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包括逻辑学),以及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还有具体学科里的物候学、气象学、生态学、生物进化等等,皆属之。另一类是物理学、化学为代表的还原性方法体系内的学科。在自然科学里,举凡研究有形之物的形态、结构、功能的学科,或者研究“人造之器”的学科,皆属之。

第六,医学面对的两种人。从《周易》的观点看,人与其他万事万物的不同之处是,人是天地万物之灵,人是天地间最复杂的生物,所以人具有最典型的形上与形下二重性。因此医学家面对的人,必然要划分为形上之人与形下之人两种,这是毫无疑义、勿需讨论的。笔者最早在《中医复兴论》一书里,曾把人的属性或特点概括为七个方面:其一,自然属性的人;其二,社会属性的人;其三,精神情志属性的人;其四,人的整体状态的特点;其五,人的组织器官层次的特点;其六,人的细胞层次的特点;其七,人的分子层次的特点。中医研究的,着重是形上之人,主要包括了人在前四方面的属性或特点;西医研究的,着重是形下之人,主要包括了人在后三方面的特点。

第七,医学研究的两类方法。中医的研究,主要运用了以哲学(包括系统科学)为代表的方法;西医的研究,主要运用了以物理学、化学为代表的方法。如果从逻辑学的角度上讲,中医的研究主要运用了由综合到演绎的逻辑方法;西医的研究主要运用了由分析到归纳的逻辑方法。这是中西医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所决定的,不能交换,也不可改变。

第八,两种医学的定义。中医学是以哲学和系统科学方法,研究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学体系。西医生物医学是以还原性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层次上的结构与功能,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学体系。

第九,两种成熟的医学体系。西医的概念范畴体系是用具体概念,或者实体概念来表述的。实体概念,逻辑翻译上亦即具体概念。中医的概念范畴体系是用类比概念,或者抽象概念来表述的。抽象概念,逻辑翻译上亦即模拟概念。西医所用的具体概念和中医所用的类比概念之间,在文字的表面上常常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但其内涵却完全不同或相差甚远。中西医各自的概念范畴,必须放回到各自的理论体系之内去理解、去把握。不允许望文生义,不允许偷换概念,不允许相互比傅,不允许相互混淆。半个多世纪的中医西化过程中,诸如此类问题太多太滥。必须全面、彻底、耐心、细致地逐一加以厘正。

第十,两种医学的不可通约性。“不可通约性”是一个外来名词,见于美国学者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不同学科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应当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一,不同的学科之间的研究对象不能颠倒,不可通约。其二,一定的研究对象,必然选择了一定的研究方法。所以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方法,是不可通约的,当然也是不能互换的。其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不同的研究对象,所形成的概念范畴体系必然不同。所以不同学科的概念范畴体系之间,是不可通约的,当然也是不可混淆,不可相互代替的。就像不能把物理学的概念,搬到化学中来;也不能用化学的概念,代替物理学的概念一样。中医与西医之间,也是这样。

笔者在《中医复兴论》的“为中医教育诊脉、处方”,“西化——中医科研的致命错误”两节里,在《医理求真》的“告别结合才能走向配合”,“学费不能再缴了”,“从近代科学主义到伪科学”三节里,对上述十条公理性原则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有过具体的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十条公理性原则表明,如果从中医自身来检查半个多世纪中医西化的错误,我们应当承认:其一是对东西方哲学和科学史的无知;其二是在两个根本性的学术问题上不应有的麻木或疏忽。这两个根本性的学术问题,即“中医我是谁”,“我是怎么来的”。我是谁,是中医的定义或者中医科学定位的问题;怎么来的,是中医形成的文化渊源或者方法论、认识论的问题。上述十条公理性原则,公开揭示这两个根本性的学术问题之后,必将迅速凝聚为中医文化与科学自觉的主体力量。告别中医西化,或者告别“不可能被西化的中医西化”,将水到渠成。尽管还可能遇到来自近代科学主义思潮,来自“非典型性文化专制”时期所造成的种种困难,但是科学自身的学术发展,终将由科学自身的内在规律来决定。而且,现在正是我国深化改革的新时期,也是高扬科学发展观的好时期。

四、从中西医并重到中西医配合

告别中医西化之后,我们面临两项迫切的学术任务。其一,将中医从根救起,重铸中医之魂,实现中医学的全面复兴。其二,抓紧研究中西医配合,为逐步实现我国两种主流医学临床优势互补的医疗卫生新体制,做好学术准备。

在世界传统医学中,中医是唯一具有成熟的基础科学体系和临床技术体系的传统医学。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地区)里,中国是唯一具有中西两种主流医学科学体系的国家。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更是我们应当倍加珍惜的。

1982年,我国《宪法》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中国传统医药”。1991年,国家又将“中西医并重”作为卫生工作总方针之一。联系到中医的科学原理,和中西医关系上的十条公理性原则,我们这里完全有理由说:按照我国《宪法》精神与卫生工作总方针的规定,以我国传统文化为基石,以中医的基础科学体系和临床技术体系为核心,全面复兴中医中药,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贡献,这就是当代中医学术与中医事业的科学发展观。为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组合中西医两种主流医学的特色与优势,科学地认真地建构中国特色的中西医优势互补的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新体系,是中国为人类健康开拓未来的光荣使命。所以在告别中医西化,实现中医复兴的时候,需要我们从两种主流医学这一基本格局出发,正确对待和认真处理好中西医两种医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大化地发挥中西医两种医学的理论特色,最合理地组合中、西医两种医学的临床优势,这是我们面对未来,最基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在讨论组合两种医学特色与优势时,为了防止与延用了半个世纪的“结合”一说相混淆,我们将这一新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称之为“中西医配合”。过去的“结合”强调的是“合二为一”,今天的“配合”强调的是“二者并重”优势互补。下面就其含义,再谈一些认识。

中西医配合这一命题的含义,应该是“中西医工作者相互合作、中西医学术相互配合、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实践过程”。这里主要包括四层意思。

第一,配合的前提,是中西医工作者之间真诚的相互合作。

人是学术的载体,配合的前提首先是从事两种医学专业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与人,而是在中西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之间的配合。

第二,有了两种专业人员之间的相互合作,才会实现两种医学上的实实在在的配合。

两种专业人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不能用行政命令,也不搞行政安排,要靠真诚,靠自愿。实践表明,不论中医,还是西医,越是高水平的医生,越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看到自己的不足。要把配合的重点,放在高水平医生的真诚与自愿上,配合一定会自然、和谐、愉快。这才能在最需要的时机,最有效地发挥出两种医学临床优势配合的最佳效果。另外,这里讲的实实在在,指的是两种医学各自的临床优势。而各自临床优势的背后,是两种医学科学理论的支撑。所以中西医之间相互配合的临床治疗,必须是两种医学科学理论指导的,两方面临床优势的有机配合。

第三,中西医临床合作、配合的根本目的,在于造福病人,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和西医,理论上各有特色,临床上各有优势;两种医学各自都有其科学理论、临床技术、临床经验三个层次上的知识内容;

两种医学各自都是庞大的医学知识体系。对于一个医生而言,集两种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于一身,至少在今天看来,可能性极小。尽管世界上有神童、才子,但是希望医生人人都既精通中医,又精通西医,并非明智之举。因此从整体意义上务实地讲,通过中西医工作者的相互合作,充分发挥和利用我国现有的医学资源,实现中西医特色与优势的有机配合,是提高临床疗效,造福病人的最好形式。经验表明,两种人员,两种医学间的配合搞好了,不仅可以提高疗效,造福病人,而且还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医药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第四,实践过程,是指中西医临床上的合作与配合,是一个相当长的医疗实践过程。

这里的“实践”二字,有两方面用意。一方面,在于强调中、西医配合一定要立足于实践,从临床出发。中、西医两种相对成熟的医学,一者偏于形上,一者偏于形下,彼此代表了整个人类科学哲学的两类不同的研究方向。在中西医临床配合中,不要奢望两种医学体系的合二为一。形上与形下两种医学体系的合一,是整个人类科学哲学上天翻地覆的特大的课题,从科学哲学发展的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来看,那至少是再一个两千五百年以后的事。所以当今的中西医工作者,还是明智地面对着当下,理性地生活在现实,切勿轻言创造什么新医药学。过去在癫狂中轻言合一,那是忽视科学哲学规律的愚昧。所以这里强调“实践过程”,也有警示我们莫再癫狂的意思在其中。

这里用“实践”二字的另一方面用意是,医学的目的在于临床实践,在于治病救人。只要我们中国在配合的实践中做到疗效突出,特色服人,就已经是造福于人类,令世界注目的大事了。随着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实践过程的延续,中西医配合必将引发人类医学的革命。这一革命,就是由中国兴起的中西医配合,发展为遍及世界医学实践的新形式、新格局。至于这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只能由实践做决定,让历史来掌舵。在这里,任何夸夸其谈,脱离临床实践的做法,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在中西医配合中,还应该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都包含着基础科学、临床技术和临床经验三个层次的内容。所以,中西医配合的基本原则,应当在区分科学、技术、经验三个层次的前提下,就不同层次分别做出相应的具体的界定。其含义大体是:

第一,在中西医两种医学的基础科学层面上,彼此是并存、并重共同繁荣的关系。

两者的基础科学,代表着两种医学的本质特性;两者的概念范畴是不可通约的。这一层面,是两种医学科学灵魂和存在的根本。我国“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总方针,应当从基础科学这一层面来理解,来把握。

第二,在中西医两种医学的临床技术层面上,彼此是相互配合、优势互补的关系。

两种基础科学,必然派生出两种临床技术体系,以及两种具体的治疗特色。两种医学一者重在形上,一者重在形下,所以临床技术体系以及治疗方法,必然各有其优势,各有其局限。为此,取长补短,发挥优势,服务于病人,这是中西医并重环境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提出中西医临床配合的核心环节。

第三,在中西医两种医学的临床经验层面上,彼此是相互借鉴的关系。

经验是未上升到科学、技术层面的,或者尚处于初级水平的医学知识。它常常为一些人在一些病的治疗上所应用,但因为未上升到技术、理论的普遍性、可重复的高度,不可能为所有人在所有疾病中普遍使用。所以,临床经验不应该是中西医配合的重点。但是这不等于不重视它的客观性、有效性。需要根据不同的中医与西医,在基础科学与临床技术的具体情况下,相互借鉴,适当选择。既不要夸大经验,生搬硬套;也不要忽视经验,置之不顾。

实现中西医两种医学临床配合优势互补,还有一个文化精神和思想境界的问题。所谓文化精神,那就是只对文化负责,不为功利所使的那么一种彻底的治学态度与学究气。所谓思想境界,应该是不同文化之间建立在“和而不同”基础上的相互尊重、包容、爱护的那么一种文明品质与道德修素养。

中医与西医,都应当共同立足于医学科学的整体高度,理性地认识自身在理论、临床上的局限性。这就像一个人,只站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是很难准确认识自我,正确理解对方的。要做到既认识自我,也理解对方,首先需要善于和敢于面对自我短处、缺陷的精神境界。中西两种医学既然各有优势,就必然各有不足。两种医学相互配合的目的,首先是互补不足,然后才有优势互补。因自己的优势而傲视对方,那是狂妄;因自己的优势而诋毁对方,那是野蛮;因自己的不足而排斥对方,那是愚昧;因自己的不足而嫉妒对方,那是狭隘。不能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绝不可能做好优势互补。所以近代科学主义强加给中医的,以及中西医相互关系上的种种有色眼镜,必须彻底拿掉。从医学科学上讲,这就是一种精神境界。在中西医工作者相互合作,中西医学术相互配合,共同服务于病人的医疗实践中,这是最人道、最文明、最珍贵、最需要提倡的精神。防病治病的医疗实践,是人类最圣洁的事业。而文化精神与思想境界,是确保这一事业圣洁性的精神与力量源泉

五、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记得年轻的时候,一群大人们在一起讲到1958年的“大跃进”时,身边一位长者小声说了一句至今记忆犹新的话:“情况不明干劲大,心中无数主意多”。做任何事情,情况不明,心中无数,就没有发言权。在从事中医科学学、软科学研究的三十多年里,这句话像一盏警示灯,不时地闪烁在我的眼前。

1993年,中医界传扬起一个让人颇感兴奋的口号:“中医要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也许因为对“口号”的过分敏感,我在1995年完成《中医现代化的再思考》一文前后,脑子里不时地萦绕着另一种说法:“豁出去生存求发展,自带着镣铐闯世界”。在近代科学主义和民族文化自卑症交相困扰的岁月里,中医最忧心的是求生存,其次才敢想发展。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解决不好,即使走出国门,也未必能堂堂正正。搞清了先后、轻重、缓急的次第,头脑中才会有几分冷静,几分自信,几分厚重。

回顾辛亥革命后的一百年来,漏列中医、废止中医、改造中医、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中医创新、中医标准化、中医规范化……诚可谓主义满天飞,口号震耳聋。而讲完主义,喊完口号之后,却很少有人问津“中医我是谁”,“我是怎么来的”。其实这两个核心的学术问题,才是种种主义、口号的理论根据,才是中医发展的起跑线。过去的岁月里,那些仓促上阵的中医现代化、创新、标准化、规范化,哪一项不像是没有起跑线的田径赛呢?一场又一场没有起跑线的田径赛,直搞得中医晕头转向,“不知身处在何处”,“梦里不知身是客”。所以告别中医西化之后,中医还面临着一个回到现实,心归中医的问题。而后才能投入“重铸中医之魂,再求本草之真”的学术建设上来。所以“中医我是谁”,“我是怎么来的”,仍将是今后中医界必须紧抓不放、深入讨论、广泛普及、永不偏离的根本性学术问题。

一个月前,接到一则会议的邀请,希望我就“中医要不要现代化”做一演讲。为此我思考良久。我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就“现代化”三个字在“说文解字”上费口舌。讲什么“现代”的原意是今天,对我们来说却是未来;讲什么“现代”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因为我们有历史的差距。中国人常讲的“现代化”,其实指的是发达国家的今天。因为近代中国的落后,所以人家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未来。看到人家的今天,我们就有了追求“化”的目标。这些,都与中医无缘。中医生于中国,长于中国,在世界上独自一家,别无分店,所以今天叫做存在,明天叫做发展。中国人喊了三十多年的“中医现代化”,其中始终装着近代科学主义和中医西化的陈词滥调。而今在研讨“中医要不要现代化”的一团疑云里,恐怕未必有告别中医西化的学术准备。中医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倘若在中国不能彻底告别“不可能被西化的中医西化”,它就永远不会是现代的,不会是世界的。

面对眼前的《医医》,我仿佛看到上面有两样东西,一样叫文化精神,一样叫复兴中医。文化精神与复兴中医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中医现代化!

此时此刻,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2012122

 

(笔者原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主任医师、教授,曾任香港浸会大学、中文大学访问教授,现任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兼月犁中医文化讲习所教务长。)

 

同时出版的还有另一本著作:《医理求真——中医形上特性还原》

613a05fagcfea16c54b7f&690
 
可在网上订购:(点击进入链接)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肥胖與心理有關?

 

上一回講了肥胖與「需要保護」的心理問題,這次再談一些這方面的思考。

 

為甚麼肥胖會讓人感覺「安全一點」? 

 

從人類發展的過程來看,在原始人的生活中,人類需要面對自然界中的各種敵人,包括動物、其他不同族群的人們,如何嚇退敵人讓自己安全?擁有龐大體型的動物,看起來比較有力氣,在自然界中比較能夠適者生存。

可是龐大的體型不是每一個人也能會擁有,除了透過鍛煉可使身體變得壯實外,變得肥胖也是一個方法。因此肥胖能使人有安全感。

即使到了今天,假如一個肥胖的人壓在一個瘦骨如柴的人身上,也可有很大的威力!(說明瞭牛頓力學,力量等於=質量+速度的原理)肥胖的人如果加上了一點霸氣,確實比較讓人害怕。(典型的「肥仔」印象,讓我想起叮噹卡通中的「技安」,一個霸道的角色自然會選用肥胖為代表。)

可是,肥胖在今天的社會中,已經不像過去的作用。因為我們不太需要考身體去嚇怕敵人,相反,肥胖的人反而讓人感覺比較懶惰、無力、愛吃、軟弱、不美麗……因此,肥胖不是建立起安全感的好方法。

 

 

吃東西能有助提升安全感 

 

另一方面,假如我們肚子餓的時候,身體就會感覺軟弱無力,我們也會失去安全感。這一點在我們去旅行或者郊遊遠足的時候,特別有體會,因此去旅行的時候準備食物是多麼重要。吃飽了之後會感到安全,我們能有氣力活動。

因此,吃東西變成了一種獲得「安全感」的途徑,即使不是真的肚子餓,假如出現了安全感不足的時候,自然會想吃東西以獲得飽肚感覺。

所以,不少人在面對壓力、悲傷、面對問題的時候,會選擇多吃東西,「化悲憤為食量」,不斷吃東西可以增加安全感覺。多吃東西,自然會變胖了。

當然,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治標不治本。讓自己增加安全感,才是解決愛吃東西、肥胖的問題。

 

 

小孩子的肥胖也是心理原因導致? 

 

現在香港的小孩子,越來越肥胖,飲食結構當然是主要的原因。但是我們也不可忽略,小孩子的肥胖也有心理因素。

曾經有朋友告訴我,他身邊肥胖的人,都是從小家庭出現問題的:父母離異、與家人關係不好、獨居,這些朋友通常感情比較細膩。看孩子肥胖的問題,我們往往要將這種缺乏「安全感」的問題追溯向他家庭的關係中,看看是何種原因導致他的心理需要。往往小孩子何時開始肥胖,就是他家庭出現問題之時。

另一方面,不少父母不懂得照顧孩子。有一位兒科的護士長說,在病房中觀察,每當小孩子在「扭計」的時候,家長往往奉上零食以撫慰孩子。其實孩子需要的不是食物,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愛、陪伴。可是父母卻以為這種方式能「堵塞」孩子的口,那麼孩子就不哭了、不鬧了。

所以說,孩子的肥胖,其實是由家長造成的。

 

 

「心廣體胖」又如何解釋? 

 

首先要指出,中國成語中的「心廣體胖」,不是指心廣之後就會體胖,而是指心身舒泰,舒適自若的意思,跟發胖沒關係。

一般來說,擁有開心愉快寬廣的心情,當然不會讓人變胖。一個人心情好,沒有壓力,消化能力好,往往是吃得很多也不會變胖。

可是假如因為開心而吃得開懷、吃得太多,加上懶惰不勞動,變胖是自然正常的了。

其實肥胖的心理因素頗多,中醫來說憂思可傷脾,脾虛可致肥胖,其實各臟腑與各種情志也會有關係,安全感是其中一個可能,我們也不可以看到肥胖的人,就說他一定是沒安全感呢。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肥胖如何解決?中醫如何瘦身?

 

經常有人問我:「中醫有沒有方法減肥?」

 

由於我不是在美容院駐診的中醫師,實際上面對減肥的病人不多,未能談上許多實戰經驗,實在抱歉。在此談談一些中醫理論上的看法吧!

 

中醫看減肥 

 

據我了解,假如是屬於癡肥的病人,即是真的肥胖得很嚴重的情況,中藥和針灸,確實能夠有幫助的。更神奇的,我聽過一個醫師曾說,有一個病人,針灸前磅重了一下,針灸後再磅,發覺體重就下降了!真是神奇!(值得思考的是,病人沒有活動,那些脂肪重量,跑去哪裡了?從呼吸帶走了?!)甚至我也不太能解釋。但是針灸和中藥能幫助減肥,這是不容置疑的。

但大家也明白,中醫講求「辨證論治」,簡單來說就是每一個人的體質、疾病的成因也不同,需要透過個別的診察分析,才能得知結果。不能只見「肥胖」就只有一種治療方法,治療肯定是因人而異的。

但是,傳統中醫對於肥胖的觀念,肯定比現代人來得寬鬆。許多現在覺得自己胖的人,其實在中醫眼中或許覺得正常。每個人有適當的體格,在一定範圍來說,是可以接受的。

 

營養學的局限 

 

從現代營養學的概念來說,肥胖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供求問題,由於「供過於求」,飲食營養太多,但是運動支出太少,日積月累所以就出現肥胖。因此減肥的方法很簡單,只要轉變成「求大於供」,多做運動,少吃點東西,自然會減肥。

這種觀念雖然某程度上算是正確的,多做運動的確能減肥,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一種體驗:有兩個朋友,每天吃差不多分量的東西,有差不多的活動量,但是一個人總是吃不胖,一個人卻吃一點點也胖了。(尤其是在大工廠工作過的人就更加有體會了。)

這正是中醫強調「辨證施治」的優點,由於每一個人的體質情況不一樣,所以要談「如何減肥」的問題,仍需要個別的研究,不能空談。

 

肥胖代表「需要保護」 

 

雖然如何治療肥胖比較難說,但是從養生上,只要少吃肥甘厚味,少吃東西(定期斷食),多勞動,減少憂思等等的方法,確實是恒久不變的道理。這些方面我想大家也耳熟能詳。

這裡我想分享一個中醫以外的觀點,前陣子看了一本書《生命的重建》(是內地版書,繁體版叫《創造生命的奇跡》,英文原版是:You can heal your life),這本書中解釋肥胖的原因,是跟心理因素有關。是因為覺得需要被保護,避免受到傷害、輕視、責備,身體就會給你在身體外部形成一層保護,那就是肥胖了,以增加安全感。

換句話說,肥胖的原因是因為感到不安全、緊張、恐懼、過於敏感等,而隱藏在恐懼下面的,可能是憤怒和拒絕寬恕。

所以要解決肥胖的問題,只是節食不一定有用,還是要從心態著手。書中建議要改變思維模式,要感覺自己是被愛所保護,願意自我成長,對自己的生活負責,願意寬恕其他人,總之要找回安全感。

我看,這也符合臨床常見的現象,我認識的一些「肥仔」,他們一般都比較缺乏自信。而中醫認為,有一部分肥胖的人,體質是偏於「脾虛」的,而中醫認為「憂思傷脾」,沒信心的人往往思慮過多,而思慮過多又會再傷脾,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我也比較贊同,解決肥胖,不應該只是從飲食、運動入手,改變心態,也是重要的途徑。

分享到這裡,不知道對您有沒有幫助?

 

PS:《生命的重建》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當中講到了每一種疾病的心理成因,值得一看。網上有免費下載可供閱讀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回答《一虎一席談:中醫還能信任嗎?》

 

 

在2006年,中國社會發生了一場熱熱鬧鬧的事,叫「廢除中醫」。當時有一位叫張功耀的人,提出要「告別中醫中藥」,引起了廣泛的輿論。後來還有一位叫方舟子的人,也是同樣以科學的名義,認為中醫沒有被科學驗證,不可以相信,因此反對中醫。

 

這事情已經過了四年了,這事情已經成為歷史了,現在回看,才能夠比較清晰的看到當時的問題。當時這一個「廢除中醫」的討論,其中一個高峰,是在「鳳凰衛視」的《一虎一席談》上演了一場辯論,題目叫作《中醫還能信任嗎?》

 

(如連結損壞,請點擊進入此處收看:「土豆網」,共有四節。)
其中請了一位敬愛的中醫老師裴永清教授來當正方,還有救活了劉海若的周德安中醫;反方的就有張功耀和方舟子了,最後還請了一個外國人也算中立的,實際上也是支持中醫的。

 

 

實際上那一次討論,可以說完全是一次鬧劇!討論不是客觀的討論,每一句話都帶有感性,現場氣氛也不適宜冷靜討論。很多時候大家的問題與回答,都並不對題。

 

 

以下列出了節目中提到的主要問題,我想嘗試作一些回答:

 


 

 

1)中藥有毒?例如牛黃解毒片引起胃粘膜損傷、肝功能損傷、支氣管哮喘,也容易成癮;六神丸新生兒不能夠吃、孕婦不能吃;雲南白藥導致血小板減少和一些過敏反應。
答:喝水也會中毒。西藥藥理學中有一個常識,有沒有中毒需要看「量」的多少,即一次服用多少、服用多長時間,這才構成毒的概念。一天喝水100公升的話也可以立刻中毒身亡。那麼這些「中藥*」是否有毒,需要看用量與服用法等問題。西藥當中也有不少藥物含有劇毒的。

 

*中藥必須要按照中藥理論使用,可是絕大部份人使用這些藥並非按照中醫理論,理論上不算中藥。

 


 

 

2)觀眾問:這些藥都不是處方藥,說明書上都沒有寫清楚,很難避免病人錯吃藥。

 

答:假如這些藥的說明書上沒有寫清楚用量與禁忌問題,確實應該要改善。不過,即使說明書上寫清楚,病人是否懂得判斷自己是否適合是另一回事。比如說牛黃解毒片適應證是熱毒證,那麼怎樣判斷自己有熱毒?這是一個複雜的中醫診斷問題。即使是所謂的「非處方藥」,但實際上不等於可以給民眾隨便購買,自行斷證的。

 


 

 

3)觀眾問:我就是吃同仁堂龍膽瀉肝丸得了尿毒症的患者,就是這龍膽瀉肝丸沒有指出這藥有那個副作用,只是在藥的背面上寫著孕婦不能用,其他的都沒有寫。
答:一方面這尿毒症是否吃中藥引起的,需要更多證據。另一方面假設肯定這病是吃這藥所導致的,也有如何服用、有沒有錯誤斷證等問題,沒有經過具體考究,實難知道其原因。

 

 


 

 

4)服用龍膽瀉肝丸(含有馬兜鈴酸中藥)而出現腎病,證明中藥有毒?

 

答:服用龍膽瀉肝丸而出現腎病,這是因為由於藥方中的木通誤用了馬兜鈴酸科木通而引起的,這是藥方中其中一個藥出問題,不應該一支杆打一船人。另外,即使是一般中成藥,無論是否含有馬兜鈴酸,也不鼓勵長期服用的。

 

 


 

《一虎一席談:中醫還能信任嗎?》第二段:

 

5)中醫必須要經過現代醫學的考核,才能讓人安心?

 

答:安心不安心不是透過西醫考核就得到的,西醫許多療法本身都不能讓人安心。這問題的本質,西醫的檢驗是否必然真理?當然不是了。目前西醫大部份的臨床療法也沒有經過嚴格的科學驗證,可是仍然繼續使用的。是否能讓人安心,需要有法制規管,而且在醫患關係的層面上需要深入溝通。

 


 

 

6)現代醫學原則:個案不能說明問題?

 

 
答:這是循證醫學的原則,而不是整個西醫學的原則。西醫也經常使用個案,例如手術的案例。個案能說明問題,可是在循證醫學的眼中,其可信程度相對較低而已。
《一虎一席談:中醫還能信任嗎?》第三段:

 

 

《一虎一席談:中醫還能信任嗎?》第四段(最後一段):

 

 

7)中醫的優勢要不要得到國際醫學界的承認?
答:甚麼是「國際醫學界」,指的是哪一個醫學部門?假若說是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這是由於期望中醫需要走出國際所致,假若中醫沒有這麼大的野心,只是說在中國範圍內做好本分,也不需要得到國際醫學界的承認。

 


 

 

8)「能治病,但是說不出為甚麼?能說出百種理由,但是還治不好病。」你會選擇哪一種醫學?
答:以這種說法比喻中西醫學不恰當。中醫能治病,其實也能說出為甚麼,只不過起解釋方法,跟西醫學的理論不同;說西醫能說出百種理由,但治不好病,這樣恐怕有點詆毀西醫學。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真正意義上的「同病異治」

 

【引言】

中醫界一般認為「同病異治」是辨證論治的特色,可是由於「病」的含義不清晰,以致「同病異治」的概念變得模糊,失去了實際意義。從另外一角度看,假如同一個病人,找不同的醫師看病,卻有不同的治療,可否有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同病異治」?

 

歷來中醫界把「同病異治」提升到中醫的主要特色來看待,究其內涵是甚麼?這種說法有何不足?以下先從「病」的含意說起。

  1. 「病」的含意:

六版教材《中醫基礎理論》中指出:「病是有特定病因、發病形式、病機、發展規律和轉歸的一種完整的過程[1]」,這種說法是參照西醫對「病」的定義而提出,可是從中醫的角度看,假如「病」是有特定的規律和轉歸,則應當能夠預測每一種病的未來變化,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中醫看病最多只能從現階段的病機來判斷下一階段的病情,卻無法準確預測疾病的全過程。況且,即使是在《中醫內科學》教材中,也沒有一種疾病能夠說清整個過程,例如感冒一章,最多可分風寒、風熱、暑濕、虛人感冒等類型,但這些是空間上的劃分,而非時間上的劃分,可见即使一個簡單的感冒,也無法脫離具體病人談其發展規律,更莫說其他疾病。

這種認為「病」是疾病發展的全過程,而「證」則是階段性的說法,並非中醫本身的概念。其實「病」跟「證」、「病證」的意思本是相通[2],都是指臨床表現。「疾」、「病」二字在《說文》中互訓,字義上除了是病情輕重的分別外,基本含義相同,是一個泛義的詞語,表示人有不舒服,身體不適而已。在《黃帝內經》中的「病形」、「病態」和「病狀」,其實也是「證候」之意;《內經》中的病名與證名從未嚴格分開,某一名稱常一身二任[3]。例如咳嗽,可說是病,也可是證,就算《傷寒論》中太陽病也可以說成太陽證,病跟證並非嚴格區分。

哲學上一句名言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意思指客觀世界千變萬化,而時間不斷前進,我們不能回到過去,因此每一件事情也不可能相同。以此角度,因為每一個人的體質、所在環境、時間也不同,因此世界上也沒有兩個相同的病人。平常說兩個人都患上同一種疾病,在中醫上是指一些相似的臨床表現,亦即證候相似,而不可能是疾病的全過程都相同。但如果說「同證」,也是概念不清,證即臨床表現,例如「咽痛」是一證,但咽痛還可以細分多種表現形式,例如晚間痛甚、白天較輕,或整天俱痛,或咽養痛輕,或咽腫痛,或咽潰爛等,這些都可算是不同的臨床表現,很難說兩個人的咽痛完全相同。

如此理解「同病異治」,便變得失去原有的意義。《中基》指「同病異治」即是「同一種疾病當中,由於在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病理變化不同,即證不相同,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治法也就不同1」,病跟證一樣必然是階段性的,如果按哲學上的嚴格理解,兩個人的病不可能完全相同,既然沒有「同病」,「同病異治」理論上是沒可能發生。

「同病異治」一詞在《黃帝內經》中已經提出,當中的「同病」亦非真正相同。在《素問·病能論篇》中說:「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鍼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歧伯曰:此同名異等者也。夫廱氣之息者,宜以鍼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此所謂同病異治也」,這裡說的同病異治,實際上也不是「同病」,岐伯解釋是「同名異等」,只是同名而已,病機有所不同,因而選擇用不同治療手段。另外,在《素問·異法方宜論篇》亦討論過類似問題,說:「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這一篇所討論的,是由於人生活在不同方位的地域,產生不同的體質,因而得不同的疾病,故產生了不同的治療手段。從原文中說:「東方之域……其病皆為癰瘍」;「西方者……其病生於內」;「北方者……藏寒生滿病」;「南方者……其病攣痺」;「中央者……其病多痿厥寒熱」,可以明確的看到,本篇並非指「一病」,而是因為病不同所以有不同治療。當然,對於「同病異治」一說,我們應該了解其精神,就是辨證論治不可以單看「病」、「證」等現象,而是要看「病機」的本質。

討論到這,希望引申討論一個更有意義的問題:即使是同一個病人,給不同的中醫診治,到最後也會開出不同的方藥、不同的治法、更甚至有不同的病機診斷,這在臨床上確是可以出現的情況,是甚麼一回事?可否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同病異治」?

 

  1. 同一個病人,卻有不同治療?

對於這問題,可以從三個層次逐步深入討論:

2.1.       方藥層次

同一個病人,不同醫生在具體用藥有所不同。這比較容易理解,一般解釋,對於同一病機,中藥的選擇十分多,例如「氣滯」,有不少理氣藥可供選擇,不選陳皮可以選木香、還可以有橘皮、香附等等;理氣的方也可以選四逆散、柴胡疏肝散、良附丸等等。雖然這些方藥仔細分析必然有所區別,但大方向是一致的,臨床上經常出現某藥不方便時,則用他藥取代。

2.2.       治則治法層次

同一個病人,卻有不同的治則治法。這也不難理解,因為按照中醫理論,治病時有許多治則上的規定,例如《內經》提出「大小便不利治其標」、《傷寒論》中提出先表後裏等先後緩急治則。而有些治則是相對沒有這麼嚴格規定,例如幾種內傷雜病同時出現時,該先治療哪一個,則視乎病人的意願、病機的複雜性、醫生的習慣等等。至於具體治法,因為中醫治法上有許多選擇,以補法為舉例,可以選擇直接補虛臟,或者虛則補其母,補先後天,甚至有隔一、隔二臟補的說法,還有以通為補,以清為補等間接補益方法;治療手段更是多樣化,例如藥物劑型的丸散膏丹,其他手段還有針灸、推拿、拔罐、外治等方法,醫生可按專長選擇可行、方便而合適的方法。

2.3.       病機層次

同一個病人,會否有不同的病機診斷?這是最受爭議的一環,問題在於對「病機」的理解,以下詳細討論。

 

  1. 為甚麼可以「同病異診」?

按照筆者在《辨證論治的思維過程》[4]一文所述,辨證論治的過程中,病機可細分為三步,分別爲:第一步:初步病機。醫者對疾病本質的模糊印象,是對病機的初步假設;第二步:臨床病機。醫者仔細辨別證侯,發現病人身上的多種個別病機,可稱為「多病機共存」的機體;第三步:核心病機。在各種臨床病機之中,找出與主訴最為密切關係的病機,判斷各種病機的標本先後緩急。

「同一個病人,可否有不同的病機診斷?」就此問題,中醫界多不敢面對,如果回答「可以」的話,好像表示中醫的診斷並無標準可循。其實,一般「病機」的說法較為籠統,從以上三個層面去理解,則能回答此一問題。

初步病機並非最後診斷,而只是診斷的開始。因為一個人可以同時存在多種病機,例如一個人素體脾陽不足,最近多了肝氣鬱結,還得了外感風寒,病機就相對複雜,多病機共存在老人身上更加常見,因此,能否將所有臨床病機都找出,要視乎醫生的水平。事實上,找出臨床病機的目的是為了找到核心病機,有時不需要找到所有臨床病機才可以到下一步,只要資料足以診斷核心病機即可。

臨床診斷的關鍵是找尋核心病機,理論上一個疾病該最少有一個核心病機,但有時候解決核心病機時,我們必須同時兼顧其他相關臨床病機。就像素體陽虛的人,如果得了表證,在《傷寒論》中認為不可單純發汗,視乎陽虛的不同程度,考慮兼顧溫陽解表,甚至單純治裏。兼顧各種病機,有時候並不嚴謹,醫者可視乎病情的緩急,考慮兼顧臨床病機的多少,也因此說,除了核心病機診斷應該相同外,其他兼顧病機,可以有所差別。

以上討論指出臨床病機的先後緩急判斷可以有所不同,若再進深一步討論,為甚麼臨床上可以出現同一個病人,不同醫生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核心病機」診斷?這是在學習「各家學說」的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歷代醫家在面對相類似的疾病上,可以有各種不同的病機解釋,這讓初學中醫者造成學習上的困難,該怎麼理解這種情況?

 

  1. 各家學說造成「同病異治」?

古代大醫家的學說能夠流傳下來,反映他們的方法具有臨床療效,才受後世推崇,因此在討論之前,可假設他們誤診機會較低。按照前文所述,沒有兩個人的病是一樣的,歷代醫家也不可能醫治同一個病人,因此難以等同的去比較。

從大體上看,在歷代醫家治療相類似的疾病時,可以存在很大差別,例如李東垣治療脾胃氣虛發熱證,這種發熱如果從張從正、劉元素的角度,可會認為是邪氣是主要致病因素,需清熱攻邪;朱丹溪在治療虛損病時特別重視陰氣,認為「陽有餘陰不足」,而張介賓則更重視陽氣,認為「陽常不足,陰本無餘」;而即使現在的臨床上,也有扶陽派醫家主張以陽氣為本,即使是陰虛之證,按「陽主陰從」也認為陽虛為根本。造成這些種種差異,是甚麼原因?

如前所論,可以從核心病機的角度去分析。因為各醫家對於中醫理論詮釋不一致,在臨床病機中判斷核心病機時,有所側重自己的學術觀點,造成不同的選擇。還有問題是,核心病機可否不只一個?可否同時存在兩個以上的核心病機?即是解決其中一方面的病機,另一核心病機會則迎刃而解?例如一個「陰陽兩虛」的虛勞病人,陽虛和陰虛均是其核心病機,或許最好的治則是陰陽並補,但如果只治療其中一方面,單純補陽或者單純滋陰,會否都能痊癒?很難排除這種可能,不然的話,則難以解釋為甚麼歷代醫家可以發展出這麼多的學說。

應該指出,中醫的理論主體沒有因為各家不同而改變,核心病機的診斷仍然是不變的。但是因為治則治法有「殊途同歸」的可能,就算用不同治則,也可能達到最後治愈的目的。正因如此,醫家們則容易「以效測證」,按照自己的經驗而揣測病人的病機,更化身成自己的學術觀點。例如上述陰陽兩虛的例子,如果某醫家嘗試以溫陽的方法來治療,其實中醫理論也認為陰陽可互生,能夠獲效並不奇怪,但該醫家可能因為獲效,而推論出這病人只有「陽虛」的結論,更甚可發展出「純陽學派」,認為一切虛損病都只是陽虛,實際上這只是反映了中醫理論的一個側面。

 

  1. 進深討論

5.1.       為甚麼治則治法可有「殊途同歸」的可能?

從系統論的角度則比較容易理解。人是一有機整體,五臟系統互有關連,不能割裂,即使影響五臟中任何一個子系統,也會對其他子系統造成影響。現代臨床上有種情況:某醫家特別喜用柴胡劑,病人中十居其七也用小柴胡湯,不論當中有沒有誤診,卻也時有療效,為甚麼會這樣?首先人的系統是有機的,具有自我修復能力,生病時即使不治療亦有自愈之機,再者,系統各部份互有關聯,即使沒有對準特定系統作調整,而只給整個系統作一個隨意的「震盪」,或許足以讓其他子系統也達到自我修復,間接治好疾病。

當然,不是說中醫不需要辨證論治,亂開方藥也能治病,如此則沒有中醫理論的必要。這種「震盪」的方法是隨機性的、經驗性的,不需理論,而中醫經典記載的治法,則是直接找到問題的根源作出調整。「殊途」雖然可以「同歸」,也可能治好病,但沒有找到核心病機的隨機治法,則不一定能治愈疾病,療效有所差別,這就像走不同的路到達目的地一樣,路程自然有所不同,假若能抓準核心病機,自然是最快的捷徑。

5.2.       中醫診斷存在諸多變化,是否反映中醫「不可重複」?

從具體病人上看,沒有兩個病人能有相同的病,因為客觀實在的世界是複雜的、多因素的,因此完全沒有重複的可能。而西醫上的「可重複」,則是因為西醫研究排除一切其他因素,單獨研究兩件事物的關係,這樣雖然能夠重複,但卻把客觀世界簡單化,排除了眾多因素後,世界也變得不真實。「可重複」不應該是科學的唯一標準,「不可重複」正反映著中醫整體性的特點,亦是中醫的優勢。

不過,雖然「病」不能重複,但是中醫理論卻可以。中醫經典和歷代醫家所奠定的理論,如能通過實踐檢驗,後世可以學習而使之再現,醫者的臨床思維,假若是按照中醫經典理論嚴格思考,當然是可以重複的。

 

  1. 結語

「同病異治」的說法本身含義不清晰,本文試提出「同一個病人卻有不同治療」,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同病異治」,實際上是對於病機診斷的不同理解,因而造成後世的各家學說。深入思考「同病異治」發生的原因,對於中醫診治思維有更深刻的認識。

 

【參考文獻】

 

[1]吳敦序. 中醫基礎理論[M].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7.

[2]符友豐. 證候著論訓詁一瞥[J]. 醫學與哲學,1993,14(5):19-21.

[3]王洪圖. 內經選讀[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8.

[4]李宇銘. 辨證論治的思維過程[J]. 時珍國醫過藥,2008,19(10):2550~2551.

 

 

李宇銘.〈真正意義上的同病異治〉.《杏林新綠》第12期,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頁23-27, 2011.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