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中醫新生的信

【李博士撰文】

又到了放榜的時候了,恭喜各位能入讀中醫的新生!想起當年我得知取錄時,實在感到中了頭獎!

我在大學讀中醫,從本科到博士,一路十二年,回想假若自己一開始能夠有一些提點,就可以少走點冤枉路了,願跟大家分享一二。

IMG-20140808-WA0006

1. 你為甚麼讀中醫?

人人都抱著不同的原因來學中醫,無論本來的動機是甚麼、日後動機會否轉變,也應該經常問自己:「為甚麼要來讀中醫?」大學是一個新的世界,中學升上大學,就好像從鄉村走到城市那樣,五光十色的世界,很是吸引,也很容易讓人迷惘,忘記自己為什麼辛苦從鄉村走到城市去。

見過許多中醫同學,剛進入大學滿心歡喜念中醫,後來就被大學的各樣事情吸引了、迷失了自己,繞了幾個圈子才回到原點上。雖然人生偶爾走點彎路也是好的,可是,有意的嘗試不同的路、還是因為迷路而走失,兩者還是有差別的。讀大學,鼓勵你曠闊視野,切勿忘記根本初衷,首要學好自己的「本科」。

2. 你真想讀中醫還是西醫?

入讀中醫的同學之中,每年總有不少人,本來報讀了西醫,但是因為成績不夠才進入了次選中醫,這類同學特別需要盡快調整心態。就像我當年,雖然選科之中只一心選擇中醫,沒有填報西醫,但撫心自問,也是因為自己的成績,遠遠未達入讀西醫的能力,所以才完全沒有考慮罷了。(不過我當年其實是校長推薦入讀中醫的,是直接取錄……)

讀中醫的學生,跟西醫的同學相比,總是感覺中醫次人一等,無論社會地位、收入也是如此。讀西醫的同學,愈讀上去愈有信心,相反中醫學生總是不斷產生疑問,自信不足。這情緒的起伏,實在影響學中醫的動力。

無論選科如何,既然天要你來了讀中醫,那就是你人生的路吧,開心的走跟艱難的走,也是需要走下去!有不少老中醫教授,現在已有很高的造詣,可是問他們年輕時為何選讀中醫?其實,不少最初本來是學西醫的、甚至已經做西醫多年,後來才改學中醫!他們願意為了中醫,完全放下了自己多年的「本行」,反觀我們只是一開始選不到西醫而已,何須自怨自艾?

3. 怎樣學中醫才能夠學好?

現在學中醫需要六年時間,這就等於一個中學階段了!有這麼長時間,中醫同學往往會放慢了自己的心,不如一般大學生的心態,覺得一切都可以「慢慢來」。

其實,六年學習中醫,時間是非常短的!學中醫雖然是一輩子的事,我就是因為當初認為自己本科學得不夠好,才繼續努力去讀碩士博士,可是一般人都沒有這麼幸運啊,讀了六年畢業就要出來工作了。大部分中醫同學,讀了前面兩三年,還是會覺得自己渾渾噩噩,沒有學過多少,如果沒有爭取從一開始就全身投入去學,根基打不好,以後就很難追上了。

學中醫,實在是「刻不容緩」!我的觀察,在一班同學之中,學習中醫最好的幾位,他們有一種態度,就是「一心一意」的想學好中醫!這些人有一些特征,就是當你跟他聊天的時候,無論在任何場合、任何話題,都會聯繫到中醫去!比如前陣子世界杯,他根本不在意跟你談球隊的輸贏,就算要聊,他會跟你說哪個運動員受傷了、受傷在哪個部位?應該怎樣用中醫治療?問你服未?!

4. 不要期望只做「合格」的中醫!

將心比己吧,如果我是市民大眾,總希望給自己看病的醫師,是最高水平的、是老經驗的中醫。大眾總是要求醫生給你看病,應該一兩劑藥就治好,能一次看好病就不想看兩次,覆診看兩三次已經很有耐性了。

新畢業的中醫,當然期望患者多看幾次,可以慢慢跟進,累積自己的病人群。但有這種耐心的患者實在不多,能夠跟著你走的,就是因為對你有信心,這信心必然是建基於你的看病能力,有卓越療效。

人人也想成為高水平的中醫,可是大學的課程,最多只能給你基本的合格水平,而不可能是高水平的培訓!這不是大學課程的問題,俗語說:「老師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個人的自主自學能力相當重要,這也是一個大學生應具備的能力。

中學時的填鴨式教育已經很嚴重,其實到了大學讀中醫,還是會一直給你填鴨!莫想跟著課程走就能讀好中醫,就算全部課都A了,這也不代表有能力看病啊!高分也可有低能的情況——「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還是要自己努力,找尋學習的方法,課餘的時間用在甚麼地方,才是決定你水平的關鍵。

5. 這是最幸運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

能夠念大學、讀中醫,其實已經相當幸運了!自古學習中醫相當困難,難找好書、難找老師指點。我們身處這個時代,肯定是歷來學習中醫最幸福的時代!可是這個時代,卻又是最難學習的時代、生活繁雜讓人沉不下心來的浮躁時代。一個人能否學好中醫呢,環境已經不是問題,最緊要是自己的決心。

學醫者,應時常反問自己:「為甚麼想讀中醫?」「我自己有甚麼目標?」如果這一個目標,到你畢業的時候,還能夠堅持的,你就已經成功一半了。

學一句話說:「不要問大學課程能夠給你甚麼,而應該問自己能夠為中醫付出多少!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