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無需「反疫苗」?——跳出框框的5個中醫觀點

【李宇銘博士撰文】

 

近日「反疫苗」的問題又再成為輿論熱點,就連香港的主流媒體也作專題報道,可是當中還是用了「正反雙方」的角度討論疫苗問題,如此爭執不下,各不相讓。(參見香港TVB新聞透視節目:《疫苗打不打?》2018-02-17

 

6792819478_ce19ec1b85_z

(圖:Flickr

 

很多事情都難以分對錯,一個人頭腦裡面可以有不同思想,你可以支持反方又同時支持正方。關於疫苗的問題,我們無需要去反對它,而是看到問題後再超越它,看到當中的概念局限,跳出框框。

 

實在無需要「反疫苗」。就好像人們不看西醫去看中醫,當他們指出西醫的一些問題,你就可以說他「反西醫」嗎?不是,西醫也有許多好的地方,這其實是另一個選擇,未必是優劣勝負好壞之分,而是站在不同角度看問題,因此不希望變成二元對立。

 

以下主要站在中醫的角度,提出五點宏觀討論,一起來超越疫苗的概念限制。

 

一、中醫主張「種痘」?

 

討論疫苗的時候,常常有人提起,疫苗概念是從中醫來的!說中國的「種人痘」方法,啟發了英國種牛痘的方式。還經常提到清代已經有四種種痘預防天花的方法,例如:穿上天花患者穿過的衣服;將天花患者的痘漿液蘸到健康人的鼻孔中;將天花患者的痘痂乾燥磨粉吹入健康人的鼻孔等等。甚至有文獻指,早在唐代已經有「種人痘」的相關記載。

 

無可否認,中國古代是有這些記載和方法,這也是我們中國人自豪的地方,面對疾病努力採取預防的方法。但是不可不提的,這些方法雖然可能啟發了西醫的疫苗,可是這跟疫苗的思想相差甚遠。

 

最大的差異,傳統中醫上用這些「種痘」的方法預防疾病,是真的會讓人「生病」的!它不是為完全為了預防「不生病」,而是真的希望讓健康人早點患病,如果主動去生病接受挑戰,我們就在可掌控的情況下接受治療。

 

傳統的方法,不會百分百保證被接種者的生命安全,不會如現代的疫苗強調自己是安全的。其實如果我們願意接受,疫苗可能會有不安全之處,讓接種者自行考慮風險,那麼疫苗的問題就自然不存在。

 

在傳統中醫的接種方式,如果接種者在接種後生病了,那就是一種直接判斷「療效」的方法,可以得知能預防發病的機會較大。這與現代疫苗注射之後的情況不同,注射疫苗之後一般難以個別得知效果。

 

因此,傳統種痘的方式,所採取的態度是:小病是福,小病是鍛煉,主動令身體產生疾病,而非如疫苗的態度,努力避免生病。

 

再者,傳統中國的「種痘」方法,採取的方法是較為安全的,從身體外部讓人染病;現代的疫苗,則是直接將病原透過注射進入體內,這就有一定的風險,就好像口服藥比注射藥較為安全,即是同樣道理。

 

二、中醫預防疾病的態度

 

注射疫苗的目的是預防疾病發生,可是注射疫苗亦非靈丹妙藥,西醫上亦會明白,並非注射了疫苗就可以一勞永逸、掉以輕心,仍需從生活上注意健康。

 

中醫角度看疾病的發生,總是三類原因:外因、內因、不內外因。亦即是疾病發生的原因,總是與環境因素、情志,以及其他原因如飲食、勞倦、外傷等因素有關。在中醫上看,一種病發生了,就算它是嚴重的疾病,我們總要找它發生的原因,而非不管如何,直接壓抑了該疾病就算成功。

 

一般疫苗的研究報告,會從宏觀的流行病學調查去看,某個地區發生了某種病,然後使用疫苗之後,該病的發病率就大大下降,相對於其他沒有注射疫苗的人群發病率降低。當然這些研究報告,也能說明了疫苗「有效」,我們也無需否定,只是這種有效是要「打括號」的,因為這種研究的視野是只看到兩方面的關係,一種病沒有發生,總得跟各種因素有關,尤其是在中醫的角度看,可以跟社會、風俗、文化、氣候、水土、飲食、生活作息、情緒、思想……甚至仔細一點說,可以跟某地方的歷史,政府政策,人民的集體情緒、集體潛意識都有關係!如果疫苗的研究,可以多從這些整體方向進發,那樣可以令人更信賴。

 

如果我們只是去觀察一種病被疫苗「消滅」了,那樣在中醫的角度來看,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們要注意跳出這種疫苗的框框,掌握全面的健康思想。

 

三、疫苗有甚麼問題?

 

西醫認為疫苗可以有效預防疾病,尤其是一些嚴重的疾病。疫苗的最關鍵問題,在於疫苗的機理。疫苗一般是採用滅活、減毒活或者死了的細菌病毒,誘發身體產生抗體,從而預防疾病。

 

這種想法理論上是可行的,也肯定會有有效的時候,可是也可能會帶來問題。這個疫苗的「活性」(毒性),怎樣可以剛剛好確保有效?如果活性太輕,那就沒有效果,預防不了疾病;如果活性太強,那就直接導致人得了該病!這中間如何調配,達到「剛剛好」,這就最令人頭疼了。

 

尤其是面對不同人種、不同的體質,難以確保一種疫苗能夠適合所有人。一群人之中,總有人身體比較弱、或者有特殊體質,假設一個疫苗在100萬人之中,只會讓一個人得到嚴重的副作用甚至死亡,那麼我們是否就可以因為99.9999萬人的健康,而犧牲了一個人的利益?這是一個爭議不休的醫療道德的問題。

 

當疫苗用於整個人群的時候,就可能會出現問題。如果沒有起效就反而還好,如果反而出現了激烈反應,那就後悔莫及。就好像同樣吃某些食物,就是某些人吃了會敏感受不了一樣,疫苗是一種藥物,當然敏感的機會比食物會更高。

 

疫苗強調的是整體社群的保護,而中醫強調的是個體化的差異。這也好像是西藥副作用的問題,一種藥物只是針對一種病的時候,它對身體其他部分可能造成傷害;當疫苗的效果,是需要整個社會大部分人一起使用才能起效,可是整個群體之中不同人有不同的體質狀況,當疫苗只是針對某種病,它對於群體一些部分就可能造成傷害。

 

四、疫苗真的有效?

 

疫苗是透過某種病「沒有發生」去說明自己有效,比如說:你學習了一個防火知識課程之後,那麼你家裡就沒有發生火災,我們可以說明這就是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嗎?又或者說你吃了某種營養補充劑,於是你就沒有缺乏該種營養嗎?雖然這可能有關,但是也很難排除其他各種因素。

 

疫苗的研究正是處於這種尷尬局面,它與其他藥物不同,藥物的研究可以清晰說明「療效」,以病情有沒有治愈作為清晰的判斷標準,可是疫苗針對的是病還沒有發出來的時候,那麼用了疫苗是否就能達致防病效果?

 

疫苗的效果,往往是透過流行病學調查去說明,流行病學的調查資料雖然客觀,卻可以有不同的主觀解讀。例如世界上骨質疏鬆發病最多的國家,正是最多人喝牛奶的地方,那麼你會解讀成:是因為多喝牛奶導致了骨質疏鬆,還是因為那些國家的人多患骨質疏鬆,所以才多喝牛奶?

 

疫苗的研究也是一樣,看到某些地方在注射疫苗之後,某病減少了,也未必可以說明這就是疫苗的效果,這可以因為其他原因,過往不支持疫苗的研究,通常指出某種流行病減少,往往是隨著戰爭過去、衛生改善、教育進步等諸種因素改變,使該病自然減少,而未必是因為疫苗的效果。

 

如果從中醫的眼光看待疾病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也必須要考慮「多因素相關性」問題,而非「單因素必然性」地看兩件事情的關係。這種整體醫學的思想,也是當今西醫逐步提升的轉向。

 

五、疫苗問題突顯中西醫的差異

 

中醫和西醫的思考角度差異甚大。西醫看疫苗,認為這些疾病是由於「細菌病毒」等外來原因引起的,是一種「外因決定論」,是一種「對抗療法」的思想,認為是敵人要消滅它。

 

中醫的角度則是從宏觀的角度,認為人發病的成因,是「內因與外因相互作用,而以內因為主導的」。這就像「物先腐然後蟲生」的道理,好像一個人如果死了幾天,他身體就會腐爛然後長蟲,那麼為甚麼一個健康人不會生蟲?如果在西醫的角度來看,好像是「蟲」傷害了人體,而從中醫的角度看,那就是現因為人體變弱了,「蟲」才會生出來。

 

在中醫第一經典《黃帝內經》中說:

 

「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

 

這亦是《黃帝內經》多次強調的觀點: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如果自己沒有正氣虛弱,邪氣就不會進入人體,人就不會生病。疫苗的問題,重點未必在於疫苗自身,而是在於疫苗背後的理論,它對疾病認識觀念的局限,如果我們能夠跳出框框,明白如何全面地預防疾病,是提升人類健康的更好方式。

 

 

 

結語:為甚麼要注射疫苗?

 

支持注射疫苗,很大程度來自對疾病的恐懼,尤其是對嚴重疾病的恐懼。可是這些恐懼,亦正是西醫上對於某些疾病束手無策的恐懼,於是他們希望透過某些手段去預防疾病出現。本身這動機是好的,可是我們也要記得,自古以來也有許多的傳統醫療方式,對人類健康有莫大貢獻,例如傳統中醫強調的各種「治未病」預防方法,值得我們提倡推崇。

 

 

 

注意:文末再次強調,本文目的並非旨在「反疫苗」、否定疫苗的作用,而是提供傳統中醫學對於「預防疾病」的整全看法,跳出框框思考。感謝疫苗的存在,令我們更加明白怎樣整全地預防疾病。

 


 

延伸討論

網上公開這篇文章之後,收到許多迴響,希望繼續討論相關問題,我也再略談一二:

 

疫苗究竟打不打?

看完這篇文章之後,當然你還會覺得,究竟要不要打疫苗?我想這問題是難回答的,要看你對醫學以及防病方式的理解,也要看是哪種疫苗。我的基本看法,如果你是一個不太懂醫學的人,你對疾病發生有恐懼,而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健康生活,而你又不介意注射疫苗或許會出現副作用,那樣打疫苗是適合你的。如果你是懂得健康生活的人,知道如何全面預防疾病,不擔心自己會生病,那麼看來你不太需要疫苗。

疫苗是一種治標的方式,它不是全面健康的良藥。尤其是針對第三世界地區,那邊的人可能生活環境窮困、戰亂、饑荒,出現了傳染病,你很難在那時叫他們如何改變自己,活得更健康,治標的方式或許是相對可行的。只是在現在大城市之中,許多人的意識提升,知道自己如何健康生活,這時疫苗就未必是他的首選。

 

不打疫苗影響群體?

注射疫苗需要有效的一種基本理論認為,疫苗的作用是要整個社會群體一起注射才會起上作用。如果有人沒有注射疫苗,那麼他們可能會生病,繼而影響其他人。因此應該是要人人也注射疫苗,不應該有逃兵。

這種想法,將疫苗的預防作用,從個人層面提升到整體層面,這種想法雖然本身也是好的,但也掉進另一種困境之中。例如一個社會,有人支持某種政治主張,那麼他認為人人都應該有這種主張,這個世界才會統一和好。當然所有推動政治的人也會有這種想法,希望人人認同自己,可是這個世界上的確有不同的政治主張,如果我不認同你的政治思想,我是否要逼迫接受?如此則屬於強權霸道,高壓管治。真正的和諧,應該是允許不同的政治主張,允許大家有不同觀念,和而不同。

同樣道理,西醫上如果要求所有人都要注射疫苗,才能獲得整體健康,這也是一種單一的想法。在多元的社會之中,可以允許有不同的健康生活方式,接納不同的醫學思想,而非只有一種醫學最好。

如果有人沒有注射疫苗,他生病了之後「傳染」了給他人,這種想法就是上文說的「外因決定論」;如果以中醫學正氣為本的觀點來看,如果人體健康,根本不會被染病。這兩種醫學態度,一種經常將責任交給別人,一種將責任交給自己,兩者截然不同。「別人沒有注射疫苗,我就因而染病」,這種想法總是希望去改變別人,也實在太累人了,與其要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

 

(寫於2017年6月25日)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